琵琶行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琵琶行教学反思1
我教《琵琶行》花了大概两节半课时。开始半节课(前半节课主要讲解上一篇课文没有完成的内容)主要介绍白居易,讲解《琵琶行》序言,通读全文,纠正字音等工作。第二节课开始串讲课文,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乐描写,串讲完第二段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然后让学生根据“前奏——轻重音交织——滑涩抑扬——高潮——尾声”的提示,对第二段进行分层次。在串讲第二段时,同样提到了在“银瓶乍破水浆迸”之前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句子在文学手法上的需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别时茫茫江浸月”和“唯见江心秋月白”等景物描写的句子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第三节课,前半节课重点在于讲解《李凭箜篌引》并让学生思考、讨论《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在音乐描写上的不同点。后半节课则在于简单地串讲《琵琶行》的第三、四、五段。
这样的文章重点不在翻译(教师不能纠结于一些字词的讲解),而在于理解和体会。所以,这样的文章对教师的.语言感染力要求很高,没有好的语言感染力,不能用暗示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的联想,是无法使学生体会到文章内在的魅力的,对琵琶女的遭遇,对白居易的现实,学生也就不会产生一丝的同情。教师的讲解要富有感情,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同情心,学生需要在教师的语言中读出同情,学生才能体会同情。这一点上,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不是做得非常好,虽然我尽量用语言去感染学生,但很明显,感染力不够,我能体会到学生已经知道要同情了,但我觉得程度不够,这个责任在老师。
在进行两篇文章音乐描写不同点的讨论时,我事先准备了大概六个要点,我教授的两个班级是两个层次的班级,1班属于第一层次,10班属于第二层次(全校共三个层次)。讨论并不热烈,这可能和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有关(需要脑子真正去思考,不是闭着眼睛就能瞎说),当然这并不出乎意料,我课前曾预计是有人回答,但回答不到点子上,然后我慢慢引导写出答案。但上课后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10班有三个人回答了问题,答出了两个要点;1班有四个人回答了问题,答出了五个要点。
看来我对学生的了解还是不够,个别学生的思想已经开始向深入发展,这是我在以后上课时需要去注意的,特别是1班,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他们思考一些深一点的内容。问题的回答人数单一,总是那么几个人,其他同学大多沉默,这个问题早已有了,我要引起重视,今天我在1班就表扬了那几个发言的同学,批评了大多数不发言的学生。
琵琶行教学反思2
本节课教学过程:
提问前几天所学的杜甫诗三首,绝大多数同学掌握得较好,少数几个同学没有记熟。
同学们通过学习资料简要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写这首琵琶行的背景。简要介绍歌行体。同学们思考并翻译小序,分组讨论小序在文章中的作用并找出小序中的句子与原文相对应的段落。分析第一段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本节课较为成功的地方在于:通过讨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节奏较为紧密。
值得注意的是:小组讨论的时间有点长;有些同学的参与度不高;当堂检测的效果不好;还是没有完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讲授的内容依然有点多。
以后设计教学环节应更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而非老师讲解;注意当堂检测环节的设置;注意引导有些同学参与小组讨论;进一步明确奖惩措施,保证回顾提问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所收获。
琵琶行教学反思3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名篇,也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关于音乐描写的唯一一篇。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把文章解读的另一个重点放在了对其音乐部分的描写和理解上。本节课通过配乐朗读,把握作者描写音乐的特殊语言和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白居易在描写音乐时用了很多的叠词,如嘈嘈”形容“大弦”乐声的浊杂粗重;“切切”形容“小弦”乐声的轻细急切。形象的'表现出音乐的不同特点。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音节悦耳动听。诗中对特殊词的运用有很多:叠词:弦弦、声声、续续;连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同时又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女弹琵琶的情形和音乐所带来的强烈的震撼效果。正面描摹: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形。如: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这两句主要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曲的神态、动作和内心的情绪。“低眉”写琵琶女弹奏的神态,突出其情绪的低沉;“信手”写琵琶女弹奏时的动作,表现其技艺的娴熟。“无限事”表现出弹奏者借琵琶来诉说内心无尽的感触。作者通过弹奏者的动作、神情表现其高超的弹奏技艺。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侧面描写:琵琶曲产生的震撼效果。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描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前一句写船客听到音乐后的忘情神态衬托琵琶女高超的琴技;后一句写四周景物的寂静衬托琵琶曲的动人。衬托了音乐强烈的艺术效果,形成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通过对文本这样的分析,学生就掌握了赏析音乐描写的手法,更容易理解白居易此诗漂沦天涯的感情。在当堂检测的设计中专门选择了李白的描写音乐的《听蜀僧濬弹琴》这首诗。设置了两个问题
(1)诗中第二联“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
(2)诗歌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音乐。以此进一步强化训练学生对手法的掌握。总之,本节课我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让学生掌握音乐描写的语言技巧和手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琵琶行教学反思4
语文新课标关于课程结构的设计要求“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同时要求“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本节课课程设计之初就牢牢把握住新课标的'要求,力图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做到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此,本节课从课前的预习内容到课堂过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诸如人物命运悲剧美的赏析及音乐美的鉴赏过程,全程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真正实现让学生们以“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学习,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文字音、作家作品介绍、写作背景都放到课前自主进行,课堂集中赏析人物命运的悲剧美和鉴赏音乐美,老师适当的进行指导点拨,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达到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
完整精致而有匠心的课程设计、多种阅读形式的阅读理念、自然流畅的课堂流程、及时专业的表扬点评、板书设计的美育熏陶等环节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本次授课的主要目标得到了很好实现。
美中不足的是授课班级为音乐专业生,独有的专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略有遗憾。
琵琶行教学反思5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起被誉为描摹声音的三大“至文”。用语言来显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难度太大,通常情况下,诗人都善于讨巧,大多取间接的审美感应来表现。而《琵琶行》不仅用倾听者的感受、反应来表现琵琶曲的美妙动听和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而且运用拟声词和大量的比喻句来直接表现曲调的特点与旋律的变化,堪称描摹音乐的典范。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体悟到本诗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描摹音乐的妙处,不仅直接对标高考考点,而且将大大促进学生在鉴赏音乐与诗歌时的'审美能力。有鉴于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品位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描写音乐的表达技巧。
从授课情况来看,我的教学设想基本得到了一一体现,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总的来讲,本节课的主要收获有三点:
一、教学设计凸显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本课描写声音的表达技巧并运用这些技巧去赏析、表现声音,着眼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教学环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由赏析到运用,由课内到课外,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更是贯穿课堂始终。
二、主线鲜明,重点突出。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琵琶行》一课值得学习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诗歌语言、解读作品主旨等等,而本节课抓住这首诗出色描写音乐这个特色,确定学习作品描写音乐的表达技巧这个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心、口、手、耳、脑多种官能,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琵琶曲的美妙,通过探究、交流领悟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技巧,通过延伸练习和课堂微写作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赏析、表达。
三、注重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凸显,学生的活动是否充分。本节课的学生活动将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将听、说、读、写相结合,将讲台下的活动与讲台上的活动相结合,灵活多样,追求实效。
虽然在准备阶段我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考虑每一个教学细节,力求完美,但不完美是必然的,缺憾是难免的。回头自省,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诵读不够充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朗读对文本理解、情感熏陶的重要作用。虽然本节课设计了学生自读全文、齐读精彩段落、有感情美读个别语句等环节,但总体来说,诵读还不够充分,尤其是教师对学生诵读的指导有待加强。
二、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单一,针对性不强。教学评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课堂评价语运用得当,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课堂活跃度。本节课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性评价多是“很好”“非常好”之类的简单用语,缺乏变化和针对性。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教研教改,我将一直在路上!
琵琶行教学反思6
反思时间
第4周
教学内容
《琵琶行》
教学时间
第5周
在教学中贯彻地教育理念
德育渗透、美育渗透、学科渗透、科学人文渗透
对新教材及课程标准地认识
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鉴赏,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本设计旨在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本设计由三个问题组成。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最后作总结概括。
学生学习收获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一、感知课文,诵读文段。
二、明确课题,合作探究
三、分析材料,扣题成文
四、发言交流,完成结题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教学中最成功地案例简述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理解诗人的“泪”
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由 此也反映出朝廷动乱的变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人悲,己怜,社会的变化、政权的衰落,汇合在“同”上。表现出他和琵琶女的“沦落”都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天涯沦落”有丰富内涵,定出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情感体验,引起一代代人的共鸣,成了千古名作。
琵琶女“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 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 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娼 商妇 怨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以此控诉了世人的重色轻才、重利寡情,通过民间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炎凉、动乱,控诉了黑暗的社会。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A. 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
B. 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C. 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二者的遭遇揭示 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教学失误及补救措施
1.虽然没有表演课的精致与完美,但让学生体验到了粗糙中的真实,平实中的真情。
2.“非指示性”教学中学生的活动量很大,本节课一个课时根本不够,以后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在学生专心研读的过程中“截流”,也不要在学生尽兴交流与讨论时“快刀崭乱麻”。既然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要舍得把时间给他们。没有让学生完全放开手脚。”
3.静心想想,发现学生的发言面、参与度还不够广。虽然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外显的。归纳原因,可能有三,一是班级中的十四五位同学太踊跃了,一有发言机会他们就抢着说;二是同学与我这位临时教师不熟悉,内向的同学就不发言了;三是教师提供的自由发言机会高于随机指定的发言机会。以后要使随机指定发言的比例与自由发言比例基本对等。
4.学生的研读欣赏大多粗糙浅短,不细腻,不深刻。比如“白居易对琵琶声的描写生动贴切,让人身临其境,并感受到作者凄凉、失意的心境。读此文即在读歌、读乐,不愧为千古名篇。”(陈虹虹)“作者在描写琵琶女时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将琴声的绝妙之处写得淋漓尽致,简直把这一幕景象写活了,使读者看了仿佛身临其境。”(余洁)研读欣赏文要写上两百字左右,才能写出细节,写出情境,才能使自己的研读欣赏细腻深刻起来。当然这是第一次,训练多了,引导多了,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要真正提高,还需要课外阅读,需要文化积淀。所以“非指示性”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是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学生需要课外阅读,需要文化积淀,作为教师,则更加需要。这次公开教学,就使笔者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在学生面前,是多么的浅薄,多么的力不从心!
琵琶行教学反思7
《琵琶行》用两个课时授完,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以鉴赏音乐描写为突破口,用语言将抽象化为具像,并且从中概括出诗歌的内涵与实质,以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第二课时“学以致用”,通过联语写作,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层次,将对古诗的理解转化为运用,将领悟转化为能力。
从两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对问题的解决来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应该高度重视的。
首先,教学设计,选准突破口。和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样,过去本课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我在教授此课时是引导学生感受独特情感,为此,我以音乐描写的'鉴赏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写方法及它的不同乐章,以此来带动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其次,解读文本,突出重点。本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时,围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描写是解读这一主旨句的一个侧面,情感认同是另一个侧面,而“探讨研究”的过程,是让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并且探讨此句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环境描写,并且探究这环境描写和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这首长篇叙事诗。所以,短暂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并抓住重点,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对话交流,积极互动。在课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设计中,我以感悟——鉴赏——创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积极交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融和对话。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引领下,师生互动,并将这种互动学习带到课外,正是语文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
当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学习对文学作品感悟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的目标支配下,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及技巧,虽理性解读了诗歌,但毕竟破坏了诗意。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片面强调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实上也会使学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个事实:强调感悟,但不能废弃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结合运用。
琵琶行教学反思8
《琵琶行》内容丰富,涉及到的知识点多,教学选择空间大。其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句,以此切入教学,不但可以串联起全文的内容,还可以以此探究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
课堂教学会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基础上,有一个知识延伸。《琵琶行》交待了琵琶女沦落天涯的原因,却没有交待作者沦落天涯的原因。另外,白居易的沦落天涯之恨,为何会通过一个迟暮美人来抒发?这些都是很好的探究方向,以此来对某种常见的思想情感、表现手法进行分类、总结学习。
整个教学思路是:从(个性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识却不曾相逢——不曾相识不成逢,最后回到(共性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由个性到共性,形成一个层层递进的闭环。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适用性,因此在分析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时,采用了“解字释义”与“结合具体诗句”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且通过PPT,将相关问题具体化、形象化;通过板书,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展示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一些教学操作与预先的教学预期出现出入。
一个是好的方面。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常常会因为一些偶发的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打开了一个新的教学思路,触发了新的教学灵感。
但是很多教学操作是不符合教学预期的。
首先,从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来看,一些知识点在讲授的过程中,前后顺序在逻辑上并不是太合适。比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诗句赏析、内涵探究与鉴赏方法总结,它们之间的顺序出现了问题。在拓展引申方面,有些知识内容太过于深入,学生不能理解。比如,有关士大夫政治理想的内容,过于宽泛。有些知识点所举的例子并不恰当,比如列举与白居易同时代的`诗人时,李商隐这个例子并不是太合适。最后把有关李商隐的例子,转变成了最后的课外练习题。有关屈原“香草美人”的描述,也出现不恰当的地方。这些都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的。
其次,某些知识环节并不能很顺理成章地推导出来,显得牵强附会。比如,最开始的导入设计是以南宋洪迈的观点“琵琶女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开始的,但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并没有水到渠成的感觉,于是删除。再比如,由课本引申相应知识点的时候,引申出了意象的特征及变化,感觉有点火车跑偏,于是又删除。
第三,在欣赏探究诗句,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有些环节并没有达到预期。比如,在提问学生初读琵琶女的故事,有何感受时,学生的回答有的天马行空,有的拘泥成见,导致无法合理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因此,后来将相关问题的切入口变小。再比如,在最后引申探究到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特征时,因为延伸的内容比较多,与学生之间几乎是零互动,变成纯粹的讲授课了,因此考虑相关内容尽量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参与进来。
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好哪些知识点是需要着重的。知识点之间的前后顺序、逻辑关系一定要梳理到位。在讲授的过程中,所例举的事例一定要恰当,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板书将之具体化、形象化,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紧紧围绕学生展开,避免陷入纯粹的讲授,而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在引申相关课外知识点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写在最后:教学之路漫漫而修远,而今迈步从头越。
琵琶行教学反思9
白居易创作《琵琶行》文中他写道“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一是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调技艺高超,一是听到琵琶女的身世与自己的遭遇有相同之处,所以白居易说“同是天涯沦落人”,与友人送别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心灵触动、震动,产生共鸣,千头万绪,产生创作冲动,为君翻作《琵琶行》。这部流传千古之篇怎样来的?生活现实这是创作的源泉,本文的创作与作者对琵琶曲的欣赏以及自己的遭遇都是生活的现实,这里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与创作的关系探讨学习。
琵琶女诉说她的身世老大嫁作商人妇,可商人只经商,她的家庭没有幸福,自己有高超的技艺,商人为利,没有共同语言,一个爱音乐一个爱钱,结果她被商人抛弃。我抛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没有共同语言组合的家庭会怎样?”,同学们兴趣起来,发表什么意见的都有,我引导学生要从作品中学会做人,选择自己的人生、选择自己的家庭,选择自己的幸福。
《琵琶行并序》这首诗的教学,我突破了以往的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鉴赏,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的模式。我在上课时设置了三个问题,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我设置的三个问题是:(一)谁解琵琶声;(二)谁解青衫泪;(三)谁解风物意。
这首诗的教学我用了两个课时完成的,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以鉴赏音乐描写为突破口,用语言将抽象化为具像,并且从中概括出诗歌的内涵与实质,以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第二课时“学以致用”,通过联语写作,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层次,将对古诗的理解转化为运用,将领悟转化为能力。
从教学过程及对上面提出的三个问题的解决来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应该高度重视的。
第一,教学设计,应该选准突破口。和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样,过去本课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我在教授此课时是围绕两条线索展开:其一是感受独特情感,为此,我以音乐描写的鉴赏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写方法及它的不同乐章;其二是语言概括描述抽象情愫的能力,为此,我以对联导入,以此为突破口。这样,感性又不失理性,表象又涉入深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文化氛围。
第二,解读文本,必须突出重点。本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时,围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描写是解读这一主旨句的一个侧面,情感认同是另一个侧面,而“探讨研究”的过程,我主要是让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又为后文联语创作提供支点。所以,短暂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并抓住重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对话交流,提倡积极互动。在上过程中我们,始终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设计中,我以感悟——鉴赏——创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积极交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融和对话。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引领下,师生互动,并将这种互动学习带到课外,正是语文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
今后的诗歌教学我们必须把握新教材及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贯彻新的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琵琶行教学反思10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兼有诗歌和文言文的特征。拿到课题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究竟把它作为诗歌来教学还是作为文言文来教学?如果作为诗歌来教学,大量的字词知识,诗歌内容的把握,结构的梳理,怎么解决?会不会出现课堂看似很热闹而实际上学生对文本不熟悉的情况?如果作为文言文来教学,怎样体现其诗歌特征?怎样体现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后经过反复思考,与备课组成员的深入探讨,确定既然是诗歌,诗歌才是本质,就要按照诗歌来教学,按照诗歌教学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教什么?
既然是诗歌教学,就应该突出诗歌教学的特点。第一就是朗诵,指导学生朗诵诗歌,在朗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第二是鉴赏诗歌的写作手法。在本诗中主要是音乐描写的手法。第三因为是叙事诗,有人物形象,还要鉴赏人物形象,通过鉴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命运,深化感情,提高认知。
字词,文意,结构怎么办?
虽然是诗歌教学,但毕竟理解字词,把握内容是基础,也不能忽视,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华而不实。如果这些东西也放到课堂上,显然内容太多,课堂容量太大,而且容易喧宾夺主。所以决定这一块的知识应该在课外进行,指导让学生充分预习,自学。课堂上起一个检查,督促的作用。
基本的教学方式。
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就基本确定。预习朗诵——探讨——展示。通过预习把握内容,通过朗诵领悟感情,通过探讨深化认知,通过展示促进学习,交流心得。
课后再反思:
这首
琵琶行教学反思11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首先,通过导语创设情景,带领学生们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浔阳江畔,见证一个相遇相惜的`故事,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其次,课堂的第一部分——“难忘梦中城”。
我以诗人和琵琶女共同对京城(帝京)的怀念作为切入点,通过反复诵读,体悟人物身世命运的由辉煌到凄凉悲剧性及相似性。我发挥自己在朗读方面的特长,富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进行讲解,感染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学生。
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这涉及到诗的主题,叙事诗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现实的。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作者的强烈共鸣,诗人才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揭示出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共同点,才能够让学生进入诗的境界。
之后,课堂的第二部分——“赏析曲中妙”。
通过赏析琵琶女的三次弹奏,品味诗歌意境,感悟音乐的魅力。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乐描写,学习如何用比喻描写音乐,汲取古代诗歌精华,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同时,我也选取了一古一今两段同样优秀的对于音乐的描写,来与本诗中的音乐描写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更加明确《琵琶行》意象更生活化,想象视觉美的特点。
最后,课堂的第三部分——“感悟曲中情”。
在学生鉴赏音乐描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曲中之情”“诗中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的。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写作,触发了同学们对人物命运的深入思考,更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来自心底的美的喜悦,使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品味浓浓诗情。
本课的教学优点是突出了诗歌教学的诵读和鉴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用字,咂摸品味,读出语言艺术和人物情感。不足之处是在对音乐描写的侧面描写部分没有全面的分析;在学生诵读时,我对同学的诵读表现评价指导不到位。
总之,这堂《琵琶行》赏析课,有成功的地方,亦有失败的地方。今后,我将不断的进行反思教学和行动研究,精益求精,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琵琶行教学反思12
今天我上了《琵琶行》一课,感触颇多。现反思如下:
1 首先是让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故事的内容,为下文的分析打下基础,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
2 再让学生找出全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和主旨的句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有了一个切入点。让学生解释“沦落”的意思,并找出沦落人指的是谁,即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3 既然琵琶女是一个沦落人,你找一找表现琵琶女沦落的段落,即第三自然段。在感知着一段落时,先让学生读一下这一自然段,并让另外一名同学点评一下该同学读的好不好。最主要的是读出感情这一点做得怎么样,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再让学生思考你眼中的琵琶女是怎样一个形象,她心中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再让学生去读一读,品一品。
当然也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谈一谈你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大家一起学习一下。这样自主生成的问题比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当然主要还离不开琵琶女的形象这一核心问题,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4 琵琶女和白居易,一个是大男人,一个是小女子,一个是朝廷命官,一个是民间艺人,一个高朋满座,一个独守空船。他们同在哪里?
5 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①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②一个是名满京都的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③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
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通过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来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
琵琶女弹奏完后,为什么满座重闻皆掩泣?触发了人们对于自己坎坷命运的反思,进入了人类共同的情感领域,从而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跨越千年而不朽。
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中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这两句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体验,又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成为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传诵不朽的千古名句。
6 是什么把琵琶女与诗人联系在一起的?音乐。
7 我们就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写音乐的?然学生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谈一谈精彩在何处?
抓住比喻的修辞 空白的手法(或侧面描写) 情感的渗透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音乐是沟通的桥梁,它把琵琶女与诗人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一起,成为精神上的知己,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可以写对联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为“一曲琵琶传千古”拟写上联。同学们读了这首时候有
很多的理解与感悟,请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
8 重读课文,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受来。自由的读、大声的读、有感情的读。
概括一下就是:沦落----沦落人-----琵琶女、诗人-----分别赏析------同在何处、有何相似点-----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音乐------对音乐的描写(比喻、情感、空白)让学生分析精彩的段落,谈一谈、议一议。
二 反思失误:
1 读得不够;诗歌是朗诵的艺术,多读才能体味出诗中的内涵。开头可以让学生先伴随着音乐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在分析完琵琶女的形象后读一读感悟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分析完诗人的经历后可以读一读体味诗人的情感;最后读一读全文可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艺术的魅力。
2 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不够。教师自己的讲解过多,没有让学生动起来。如,可以让学生读完第三自然段后提一提自己的问题疑惑,第四自然段问一下你有什么疑惑。关注学生的需要的课堂才能是高效的。
琵琶行教学反思13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职业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民乐,让学生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让学生描述音乐感受,在民乐曲当中开始我的教学过程。
一、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品味本诗的意境,我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音乐的美好意境。其次,让学生自己主动鉴赏,学生都喜欢哪些句子,描出在哪里。当然,如果学生对本段诵读没有完成好,此环节就显得很矫揉造作,为了赶时间,学生发言大多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分析而无升华部分,我的点评也只是蜻蜓点水,一笔点过。我在此环节处理很粗糙,
二、为了完成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的教学重点,我决定让学生重点分析诗人写作是应用的手法,从理论上进行概括总结。《琵琶行》一课的教学重点我完成的很牵强,这是我以后应该注意的地方,所谓公开课也是检验自己教学能力的一次机会,且不可急于求成
三、另外,在学法指导上,我引导学生思考音乐描写背后的`情感,学生很容易的找出诗人情感在诗中的体现。这样,我和学生从音乐描写的意境、手法、情感对课文进行了三重解读之后,进行延伸拓展,师生共同品味,在比较阅读中巩固艺术手法。
四、最后,我拿出10分左右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实战演练,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将自己的感受流入笔端。在一段优美的《草原之夜》乐曲中结束课程。
附原文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令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消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清衫湿。
琵琶行教学反思14
今天上《琵琶行》,在德起那里学到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先让学生找到诗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然后问学生有几个沦落人,一为歌女,一为白居易,然后问他们分别是怎样的经历,怎样的沦落,学生...
今天上《琵琶行》,在德起那里学到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先让学生找到诗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然后问学生有几个沦落人,一为歌女,一为白居易,然后问他们分别是怎样的`经历,怎样的沦落,学生找到第三和第四段,分别去读,设计问题,读出了怎样的琵琶女,读出了怎样的白居易,在琵琶女这里,同学们可以看到她的少年欢乐与晚景凄凉,但对于她的不幸命运认识不够深刻,她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即使五陵年少争缠头,也只是看中了她的美貌,对她并无丝毫尊重,而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看重的是利,琵琶女看重的是情,二人又怎会心灵相通呢?琵琶女凄凉的身世令人慨叹同情。梁老师也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何说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少年时不应充满欢乐吗,可那又是不是真的欢乐呢?
理解白居易的沦落时插入背景介绍,可以让学生跟深刻的理解他的痛苦,见到琵琶女的惊喜。
提问:是什么让他们的心灵得以相通呢?自然是那音乐了。与同学们共同欣赏经典音乐描写。但是要知道,赏音乐是为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服务的。
一句话串起全文,也可谓缀玉连珠了!
琵琶行教学反思15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篇优秀长篇诗歌,同时,此诗对于音乐的描写在诗歌史上也是很有建树的。这样的文章重点不在翻译,而在于理解和体会,对职校生来说不会太深奥难懂,对有开设声乐课的幼教专业的学生可能会更有吸引力。
我教《琵琶行》花了两节课。第一节课主要介绍白居易,讲解《琵琶行》序言,通读全文,纠正字音,串讲课文等工作。第二节课通过赏析琵琶女的三次弹奏,品味诗歌意境,感悟音乐的魅力。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乐描写,学习如何用文字描写音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汲取古代诗歌精华,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力。最后拓展延伸,听一首音乐,试模仿本文的表现手法,用形象的语言描写出、说出你听后的感受。
在上课预备铃敲响时,请同学们欣赏视频《琵琶行》,哀婉的《琵琶语》背景音乐营造了氛围。紧接着的导语设计,让学生们感觉到似乎来到了浔阳江畔,一起感受了这个凄美的故事。这些做法都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也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接下来我和学生一起品读经典,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为切入口,不断感悟音乐的魅力,当然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这个环节对老师的语言感染力要求较高,因为没有好的语言感染力,就不能用暗示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的联想,无法使学生更好体会到文章内在的魅力。对琵琶女的遭遇,对白居易的'现实,学生也很难产生共鸣。我发挥自己在朗读方面的特长,富有激情地进行朗读,进行讲解,感染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学生。在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时,我对提问同学的诵读表现评价不到位,这是我这堂课做得不足的地方。
在拓展延伸阶段,我让学生听音乐,然后用形象的语言说出内心的感受,目的是学以致用。我选择的音乐是《苗岭的早晨》,此曲利于学生开展联想、想象,利于表达,更重要的是能让多数同学言之有物。在作业的布置上,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是一大特色,非常具有针对性。
这堂课气氛活跃,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学受到了欢迎。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了美、欣赏了美,同时更感受到了古诗词传统文学的无穷魅力。
【琵琶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琵琶行》教学反思07-29
【推荐】琵琶行教学反思01-06
《琵琶行》教学反思15篇12-09
琵琶行教学反思(精选15篇)12-30
琵琶行教学反思精选15篇12-30
琵琶行教学反思15篇12-29
《琵琶行》教学反思(15篇)12-10
《琵琶行》教学反思(集锦15篇)12-11
《琵琶行》教学反思(集合15篇)12-11
琵琶行教学反思集合15篇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