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采桑子教案

时间:2023-08-04 18:55:14 美云 欧阳修 我要投稿

欧阳修的采桑子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欧阳修的采桑子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欧阳修的采桑子教案(通用7篇)

  欧阳修的采桑子教案 1

  一、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二、 学习方法

  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感情,理解此词的.特点。

  三、 预习内容

  1.解释下列词语。

  群芳: 狼藉: 残红: 飞絮: 阑干: 始觉春空:

  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哪些词句具体体现了“西湖好”?

  4.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具体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四、课堂重点内容

  1.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2.翻译诗歌全文,重点字句:垂柳阑干尽日风。

  3.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及关系。

  4.分析“游人去”与“燕归来”两句在全词中的关系,进一步把握此词的特点.

  5.课堂讨论:很多文人面对晚春都不由得产生忧伤之情,此词也是如此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五、巩固练习

  1.欧阳修,字 ,号 ,又号 ,宋朝文学家、史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濛濛( ) 笙歌( ) 狼jí( ) 帘lóng( )

  3. 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A.狼籍残红 狼籍

  B.飞絮濛濛 濛濛

  C. 垂柳阑干尽日风 阑干

  (2)全词以“ ”句统领全篇,赞美了西湖两种不同状态的美,即 和 。从结构上说,上片写_________,通过xx等意象,描摹出西湖的暮春图景;下片写人事,词作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六、联系拓展

  见《同步课课练》。

  欧阳修的采桑子教案 2

  【自学指导】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领略其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

  2、了解这首词结构上的特点,及其作用:使清空幽寂的春天景象表现得优美可爱。

  3、理解诗歌蕴涵的作者的感情之美,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课文提示】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2、欧阳修是宋初著名作家,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3、欧阳修的爱情词与晏殊并称为“欧晏”;抒怀词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为苏轼豪放词开先路。

  4、《采桑子》词牌名,取自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又称《丑奴儿》《伴登临》《罗敷媚》《忍泪吟》《罗敷艳歌》等。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3、4句押平韵。

  【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

  中学语文在线()

  籍jí 濛méng 笙shēng 栊lóng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这首词是作者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上片写景物。主要描写鲜花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这是写色。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春风物态。这几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写人事。先写郊外景。“笙歌散尽”,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上面三句描写的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写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就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能理解“狼籍残红”是“好”。最后两句,再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从句式上看,这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雨中衬托清寂气氛,又以双燕归来制造轻灵、欢娱的意境。“双燕归来”与前面“游人去” 互为映对。

  这首词上片写自然,下片咏人事。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连,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群芳凋零,残红狼籍,常人对此,觉得索然无味,而作者不但不伤感,反而有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的独到之处。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狼籍残红 ( )( )

  ②飞絮濛濛 ( )

  ③垂柳阑干尽日风 ( )

  ④垂下帘栊 ( )

  2、词以“好”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受?

  3、“群芳过后”的意思是什么?表现“群芳过后”时节的词语有哪些?

  4、“西湖好”具体表现在哪里?(不要用词中的原句回答)

  5、“始觉春空”中的“春空”指什么?

  6、怎样理解“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描写的景象?

  7、从整首词看,哪一句是本词的纲领?

  8、最后一句写出了什么心情?以此结尾,有什么作用?

  9、作者晚年退职闲居时写的这首词,上片刻画了 ,渲染了 ;下片描写了 ,抒发了 。

  10、作者从赞美的角度写残春,角度新颖。整首词表达了作者 ,而且体现了 。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苏轼词三首》。

  欧阳修的采桑子教案 3

  教学目标:

  1. 了解词的知识,积累一定数量的有关“愁”的词。

  2.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2.难点:理解词中“愁”之外独特、开阔的情感空间,以及欧阳修积极的人生追求。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s。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六“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

  二、朗读诗词

  采 桑 子

  欧 阳 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三、【注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四、翻译理解

  译: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上阕中, 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欧阳修的采桑子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浓郁的诗情画意。

  2、反复诵读,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检查《沁园春长沙》的背诵。

  学习毛主席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二、写作背景

  教师结合课文后注释,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心情。

  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三、诵读,理解文意

  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2.集体朗读。

  3.补充注释:

  [采桑子]

  44个字。双调。前阕,后阕各4句。平字押韵,阳、阳、香、光、光、霜。一韵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重阳]

  9月9日的节日。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 4赏菊:喝菊花酒。

  “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哪一个都有驱邪的意思。

  [黄花]

  菊花。重阳节时少不了菊花,所以在李白的诗中有“九日龙山仗,黄花笑逐臣”(见子《九日龙山饮诗》)。李白的诗可能是漂在杯中的菊花瓣儿,但毛泽东的一定是盛开的菊花,秋天花香浓郁。卢照邻的诗里有“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裙。”咏桂花的香味在衣服周围绦绕的情景。

  四、阅读鉴赏:

  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弘。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

  1、分析上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既对立又统一。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而恰恰相反,着重说的是“天难老”,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它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特别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为什么“胜似春光”?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春风比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就感“寥廓江天万里霜”,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五、强调鉴赏本词要点:

  1、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词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

  “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这秋高气爽、江净波平、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2、重叠的句法。

  《采桑子》上下片的二三两句,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又如吕本中词:“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用叠句的,则与第二句断读;不用叠句的,则通读下来。这里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既断读却又连转,语势流宕,音节浏亮,风调韵致都极隽美,句法则为创格。于此等处,似不着力,却见出含英咀华的功夫。

  欧阳修的采桑子教案 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

  2、感受毛泽东的非凡气势;

  3、背诵。

  重点难点

  领会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

  教学时数

  1

  教学准备

  录音磁带;拓展练习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背景

  1929年6月,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后,毛泽东离开了领导岗位,到闽西地方工作。11月份以后,才又回到前委工作。这年秋天,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打了几次胜仗,发展了红军,扩大了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写此词,充分表达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朗读

  1、听读;

  2、自读。

  三、自学讨论

  1、“人生易老天难老”有怎样的哲学意味?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词人说“战地黄花分外香”?

  3、“一年一度秋风劲”中的“劲”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4、概括全词主旨。

  ——“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相对于时间无限的宇宙来说,短暂人生只是流星一瞬,唯其如此,更当奋进,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将宇宙人格化,相对于短暂人生来说,宇宙是时间无限的。一有尽,一无穷,既对立,又统一,揭示了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正因为“天难老”而“人生易老”,所以,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无限伟大的革命事业。这里,体现了词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绪是奋发昂扬的。

  ——红军打胜仗,黄花分外香,这是词人的独特感受,渲染了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抒发了豪迈情怀。

  ——“劲”字,雄悍威猛,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除陈腐的凌厉之势,表现革命形势的锐不可当。

  ——全词借景抒情,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

  四、背诵

  五、拓展练习

  略

  欧阳修的采桑子教案 6

  教学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2、理解诗中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精神;

  3、能联系已学过的秋景诗,体会毛泽东词二首的高远境界,并背诵两首诗。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意象把握诗歌境界;

  2、联系其他秋景诗了解毛泽东的开阔胸襟和豪迈气概,把握毛泽东诗词的意境高远、词风豪迈等特点,并做好诗词积累。

  教学难点:

  “人生易老天难老”句的情感分析及对整首词词风的作用

  教学方法:

  常规教学,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过程:

  课前诗词推荐:辛弃疾《采桑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

  导入:

  ( 引导学生回忆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也有著名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赏菊的特点。1929年革命形势大好,可由于左倾思想的错误领导,毛泽东暂时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跌入了人生的低谷。这时的毛泽东,面对重阳的秋景又该是怎样的感慨呢?

  范读、跟读:(要求:掌握节奏和感情)

  1、学生自读,自己体会词中感情和节奏;(将自己放入文本,才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精髓)

  2、学生范读,互相点评,从语速与语调、轻重与缓急两方面来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容易在“人生易老天难老”句形成分歧。故意存疑,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3、诵读指导:读出辽远的.秋景,读出胜利的喜悦,读出战斗的豪情和自信。

  4、词格介绍:联系辛词

  鉴赏意象:

  1、意象的概念,找出诗中意象:战地黄花、强劲秋风、寥廓江天(这是初中训练的能力,学生能够完成,有了小小的成就感.)

  2、探讨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战地黄花——革命的热情和豪情,分外娇艳;

  强劲秋风——更似革命者坚韧不拔的战斗毅力和无坚不摧的战斗实力。毛泽东曾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更无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革命的热情和无畏;

  寥廓江天——秋色无垠,革命家胸怀也无垠。“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祖国山河如此壮美,叫我如何不爱她?!

  3、领悟意境(联系诗词中秋景的名句,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比较意境的不同。)

  灿烂金秋,借赞美壮阔山河抒发出诗人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之情,他置个人荣辱于不顾,一心为国,充满革命乐观主义豪情。整首词词格高远,词风豪迈,有着领袖的豪气。

  难点探讨:

  1、“人生易老”句似乎有些悲叹年华老去,光阴难在之意,对此作何理解?(学生自由讨论,允许发表不同意见。)

  明确:“易老”是客观事实,对此毛泽东有着清醒的认识,与苏轼“一樽还酹将月”不同,毛泽东从“天难老”中获得启发,意识到应在有限光阴中无限奋斗,所以貌似消极,实则暗含了毛泽东不屈的斗志!

  2、初稿时上下阙相反,为何要改成现在这样?请讨论作答。(学生可能会有多角度理解,尽可能给予鼓励。但要引导其从上下阙的关系上来思考,否则,讨论将偏离轨道。)

  明确:上下阙都是写景抒情。上阙以人生感悟开篇,给全词定下了一个哲思的基调。由短暂而生发出奋发之意,由丰硕战果感到由衷鼓舞;下阙以秋风喻革命力量,累累战果使革命力量不断壮大,祖国山河如此壮阔辽远,更让诗人无比自豪,对革命充满信心。这样的构思,让思路更具逻辑性,并且,尾句将词的意境扩大得极为壮阔,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精神表现的更加雄健豪迈。

  结语:

  人生的秋天,往往来得突兀。我们如果只看到飘零的枯叶,散落的黄花,只品味其悲凉与萧索,那么这样的人生将布满灰色的暗云。只要我们换一种心情,换一种眼光,我们可以让心灵在秋高气爽中荡涤污渍,可以让眼睛在霜染红林中点燃激情;我们以友爱之心迎接大雁的南归,我们以欣喜之心丰收果实的累累。刘禹锡不是说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所以,让我们带着毛泽东的豪情,再一次朗读《采桑子重阳》。(生朗读)

  愿同学们都能以乐观豪迈的气概度过生命中每一个秋天!

  欧阳修的采桑子教案 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词的一些知识。

  2、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3、掌握重点字词。

  4、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5、认真领会两首词的意境。

  (二)能力目标

  1、训练诵读能力。

  2、品味关键词语,体会词中的意象,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四)美育目标

  1、欣赏词作的语言美。

  2、领会词作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教学设想】

  诗词的品位在于意境的高下,每首词的意境都客观地存在于诗词的本身,所以诗词的教学过程,就是教者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其意境美而又把它具体描述出来的过程,亦即要求把诗词的意境从概念变成一种可望、可即、可感、可述的境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基于上述考虑,本节课教学力求将侧重理解、分析的阅读活动同侧重领悟的意境描述练习相结合。

  具体操作上,引导学生将作者笔下的景物画出来,帮助阅读欣赏,突出重点;经过分析理解,要求学生表达出作品的意境,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沁园春长沙》

  一、由作者导入新课: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其诗词气势磅礴,雄浑瑰丽,富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品位和审美魅力。

  二、简介回顾词的有关知识:

  词一片称为一阙或一片。“沁园春”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为何以“长沙”为题?(引入时代背影简介):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一年的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于是他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

  四、展示词的放大挂图,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并解释:百舸怅廖廓峥嵘遏

  五、播放朗读录音,帮助学生初步领会词的内容和意境。

  六、教读词的上阙:

  (一)、指点词的章法结构;导入对词上阙的分析:

  这首词和我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一样,同属“双调”。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二)、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答: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2、教师点拨:词的语句多倒装。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三)、教读中间七句——铺叙

  1、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以简笔画的形式将其画出来。

  2、具体分析:

  a、从观察角度上看,这几句有何不同?

  学生齐答;教师板书,明确:

  作者写景时,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由分到总,既有空间顺序,又有逻辑顺序,绘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立体图。

  b、精当的用词:这七句中作者对数目、色彩、动静都有精当的描绘,指出作者用词精当之处。

  学生指出后,师生共同分析“万、百、红、碧、击、翔”等词的精当之处,如:

  “红”与“碧”:一个热情奔放,一个明净可爱,对比鲜明;

  “击”: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

  “翔”:游鱼从容,轻快自如,更显江水清澈见底。

  c、教师小结铺叙部分写法:对比映衬,点面结合。

  d、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四)、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1、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2、教师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七、教读词的下阙

  (一)、总结上阙,导入对词下阙的分析。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阅读“起句”:

  1、指名朗读;

  2、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小结:这两句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三)、阅读铺叙:

  1、导入:毛泽东在长沙先后长达十三年的时间,他在这里学习,生活,进行革命活动,如讨袁、驱赵发起各种革命运动等,可以说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但怎样才能在很短的语句中将众多的往事写尽并给人生动的鲜明的印象呢?

  2、学生阅读思考;提示:

  作者采用了采取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等方法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风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形象,将评论国事的意思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形象,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形象。

  朗读,体会在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这些诗句中作者塑造了一群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革命的豪情壮志的青年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的革命豪情。)

  3、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四)、阅读煞尾:

  1、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2、这三句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里作者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反衬了当年他们的矫健奋发,豪迈气概,有力地表现了他们的豪情壮志。同时,这也是对上片中“谁主沉浮问题的含蓄回答。)

  (五)、总结全词:这首词的上片记今游、独游、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下片则忆昔游、群游,以叙事为主,融情入景。

  八、比较拓展: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景语皆情语”以及写作赏析文章的方法。

  (1、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乐观、无私的,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愁苦、寂寞但又孤芳自赏,至死不渝。2、为什么会表现出这种不同呢?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宽广胸怀的革命家,乐观而又无私,陆游则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以抗金收复失地为自己的生命,但一直不得志,而他却一生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直到将死还写下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所以他笔下的梅花就呈现出虽寂寞愁苦但又孤芳自赏的品格。3、作家的作品往往就是作家人格的写照,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反映了作家的内心世界。)

  第二课时

  《采桑子重阳》

  一、由上节课导入新课: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眼中的一种秋景。其实,在诗人的眼中,秋天还有另一番景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二、本词的写作背景: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b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采桑子重阳》这首诗反映了毛泽东病中的心情。

  三、学生自读全词,了解大意,走进词作所创设的意境,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全词:

  自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退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五、课堂练习:

  1、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2、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课外选读一首毛泽东的词作,并写一篇赏析性文章。

【欧阳修的采桑子教案】相关文章: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11-03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08-25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08-25

欧阳修的采桑子教案08-25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5篇11-04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5篇)11-04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5篇11-03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5篇)11-04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5篇08-25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5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