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中“真人”的养生法

时间:2022-09-29 11:41:23 内经 我要投稿

《内经》中“真人”的养生法

  《内经上古天真论》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吸收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十分简要地揭示了上古真人的养生诀要,值得仔细玩味。

《内经》中“真人”的养生法

  《内经》中“真人”的养生法 篇1

  一、深谙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指出,上古真人之所以能够“寿敝天地,无有终时”,首先在于他们能够“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这实际上是在揭示:上古真人不但十分熟悉养生的基本法则,而且能在实践中很好地运用这些法则。

  所谓“提挈天地”,是指真人能够熟练地掌握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从而恰当地处理人同大自然的关系。这是一个人健康长寿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养生的一大法则。《内经四气调大论》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吕氏春秋》也明确指出,养生要善于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要遵循自然规律,而不能违背这些规律,这叫“顺生”。孙思邈在《孙真人摄生记》中说“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体五脏”,一定要依时养生。因为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生命的形成和生存根源于一年四时的阴阳消长变化,所以古人一直十分重视天人的和谐关系。

  上述“提挈天地”还包含这样一惯意思,即上古真人在处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方面,已经得心应手,顺适和美,就像把天地提举在手里一样。他们能够将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和谐地统一起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与同文提到的“中古至人”的“调于四时”,“圣人”的“处天地之和”,“贤人”的“法则天地”相比,显然有水平高低之别,所以唐代王冰在注解此文时大加夸赞:“其为小也,入于无间,其为大也,遍于空境。其变化也,出入天地,内外莫见。”

  所谓“把握阴阳”是指上古真人能够熟练地掌握人体自身的变化规律,从而使机体出现“阴平阳秘”的最佳功能态。这同样是一个人健康长寿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养生的又一重要法则。《周易》早就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二气的变化,是大自然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为了健康长寿,必须用阴阳变化的规律来指导养生实践,所以《黄帝内经》一再强调“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上述“把握阴阳”应包含这么几个方面的意思:

  1.在日常生活中要始终保持平静、平和的心态,不急不怠,守住中道,让恬淡的心灵同静谧的大自然保持同一,像老子说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在养生实践中要根据人体脏腑功能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如乾坤交合、水火既济等,来促使机体内部的各个系统之间保持高度的协调和平衡。

  3.在养生实践中还要遵循对立面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激荡的规律。如动静相交,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如“寂中照,照中寂”;如升降相承,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等等。

  总之,上古真人正是在“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这两条养生基本法则的指导下进行修炼,并取得良好效果的。

  二、坚持深呼吸锻炼

  上古真人在养生基本法则的指导下,从两个方面进行修炼:一方面是“吸收精气”;另一方面是“独立守神”。所谓“吸收精气”,便是坚持深呼吸锻炼;亦即进行以膈肌活动为主要动力,腹壁运动明显的腹式呼吸。

  古人很早便重视深呼吸锻炼。《庄子’大宗师》说:“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这“踵息”便是深呼吸。现存最早记述气功修炼过程的史料――战国时期的《行气玉佩铭》,便是记述古人如何通过深呼吸锻炼来激发真气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木医简《十问》,其中黄帝同容成有关吐纳术的问答,曾有“翕气之道,必致之未”的论述。意思是说,行呼吸的原则,一定要引气导至躯体四肢的末端。这便是深呼吸锻炼的表现。《黄帝内经》里有闭息治病的记载,闭息也是在深吸气基础上进行的。这说明古人早就发觉经常进行深呼吸锻炼,可以强身祛病,益寿延年。

  说上古真人“吸收精气”,意谓上古真人通过深呼吸锻炼,激发、调动了体内的真气。这里的“精气”与《黄帝内经》同文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真气”,含义相同,均指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的物质基础。《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夫精者,生之本也”,《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谓“精气夺则虚”,所指亦同。因为柔缓的深呼吸强化了膈肌活动和腹壁运动,它能不断给脏腑经络以良性激惹,从而引发体内真气的集聚和循经运行,特别是气通任督以后,会全面提高人体的生理机能。明代著名医家李中梓著有《内经知要》,他解释“吸收精气”说:“全真之人,呼接天根,吸接地脉,精化为气也。”清代著名医家黄玉路在其《素问悬解卷一》中对“吸收精气”作这样解释:上古真人“呼水中之气以交阳,吸火中之精以交阴”。他们都在强调深呼吸运动能激发、培育体内的真气。《道乡集》说得好:“先天气(即真气)非后天气(即呼吸之气)温暖不生,亦非后天气相恋不住,故先天气之行也,唯所命于后天气。”《性命圭旨》也说:“至人呼吸则直贯明堂而上,至夹脊而流入命门,得以祖气(即真气)相通,如磁吸铁而同类相亲。”古人在练功实践中深切体证到,深呼吸运动能激发、充实体内的精气。

  三、努力修炼元神

  上古真人在养生基本法则的指导下进行的另一个修炼,便是“独立守神”。实际上,这是在努力进行元神的修炼。

  首先强调要“独立”。所谓“独立”,意谓不为世俗尘务所扰,不为名利所惑,超凡脱俗,特立独行,始终保持恬淡、空净的心态。这与《黄帝内经》同文提到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中的“恬淡虚无”意思相近。《内经知要道生》注:“恬者,内无所营,淡者,外无所逐。虚无者,虚极静笃。”因为只有在“恬淡虚无”的心理基础上进行“精神内守”,才能调动体内的真气。所“独立”是“守神”的前提条件。

  这里的“守神”,守的是精神,亦即元神。古人解释元神为“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脉望》);“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青华秘文》);“元神者,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从现代科学观点看,元神应是指自觉但又没有显在思想活动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处于虚静绝念之时,心中既保留着最低闽限的自我感知功能,又充满高度的空灵、恬适、和谐之感,这种心态古人称之为元神,而思想意识活动则称为识神。

  元神是对生命体的内在活动起主宰作用的精神。元神的活动是一种高度有序化的活动,它能使生命体的各个生理系统,达到高度的平衡与协调,它能使生命体的经验具有统一性和连续性,它能使机体的生理活动同自然界的活动规律保持一致性。便是由于后天识神的干扰和抑制,元神常不能充分发挥其主

  事的.功能,因此古代养生家便十分重视对元神的炼养。

  修炼元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内守”。所谓“内守”,即在恬淡虚无的心理基础上,将正念轻轻地引导到机体内部,并以一念代万念,然后又渐渐地并最大限度地弱化这个“一念”,达到似守非守、不守之守的境界。古人说的“抱一”、“抱元”、“抱神”,指的都是这种境界。

  通过不断的“内守”,能使元神彻底排除识神的干扰和抑制,从而充分发挥其主事的功能。《性命圭旨》云:“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处即生春。”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从现代科学观点看,一个人如果出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心态,大脑活动的有序度会明显提高,相关性会明显上升,全身会出现高度的平衡与协调,这不但调整了中枢神经的功能,强化了生命体的本能,还能解除显意识对潜意识的压制,乃至可以使原来无序的潜意识有序化,从而发挥潜意识的功能。

  四、实现形神统一

  上古真人以养生法则为指导,通过“吸收精气”和“独立守神”的不断修炼,全面改善和提高了人体的生理机能,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个人的体质。因此,从外观上便表现出“肌肉若一”了。所谓“肌肉若一”,就是指全身筋骨肌肉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并且神光焕发,光彩照人。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中,将此解释为:“肌肉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便是强调真人的形体俊俏亮丽,充满青春活力。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说得好:“神守于中,形全于外,身心皆合于道,故云肌肉若一。”(《景岳全书》)实际上这正是形神高度统一的体现。

  人之一身,神为身主,形为神含,形神相依,始能生存。上古真人以“吸收精气”来强形,以“独立守神”来养神,达到形神统一,所以精力旺盛,青春永驻,“肌肉若一”。正如《黄帝内经素问》同文中所说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能形与神俱。”《吕氏春秋》更明确指出:“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实现形神统一,一直贯穿在上古真人的整个修炼过程中。当“吸收精气”的时候,虽然是进行深呼吸运动,是在炼形,但因为这是在恬淡虚无心态上的深呼吸,实际上,这也是在炼神。当“独立守神”的时候,虽然守的是精神,但因为这是“内守”,是将注意力引导至形体的内部,会激发体内的真气,实际上这也是在炼形。据此看来,上古真人的“吸收精气”和“独立守神”是紧紧相扣在一起的。

  总之,实现形神统一,是上古真人养生实践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们养生实践取得卓越功效的结果。正因为这样,所以他们才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内经》中“真人”的养生法 篇2

  真人: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他们洞悉自然界的规律,掌握阴阳变化的机理,吸收吐纳精气,独立修道,精神内守以养精气,全身内脏肌肉协调一致运动,所以他们与天地同寿,没有终结之日,这就是“与道共生”。

  中古时代除了“真人”外,还有“至人”,他们敦厚淳朴,养生方法齐全,能够契合阴阳的变化,适应四时气候的交替变换,避开世俗的纷扰,聚精会神,保全神气,畅游于天地之间,其视觉和听觉,四通八达。这延长了他们的寿命,强健了他们的身体,这种养生方式也属于真人一类。

  还 有另一类圣人,他们安然平和地处于天地之中,能够顺应各种气候变化,起欲求和嗜好都符合世俗社会的要求。他们没有世间俗人的恼怒的情绪,行为也没有脱离社 会,单行为举止又不仿效世俗之人。在外不让身体过度劳累,在内不让思想有过多的忧虑,以恬静快乐为根本,以有人自得为目的,所以他们的身体不容易衰老,精 神也不会耗散,寿命就可达到百岁以上。

  再就是贤人,能够遵循天地、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不是违逆而是顺从阴阳的变化,根据四季气候的不同及寒暑的变化来调养身体,从而符合上古真人的养生之道。这样就可以延长他们的寿命,但终究是有极限的哦。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理论渊薮,其主要著作者为黄帝的医药顾问岐伯以及岐伯学派的弟子们。《黄帝内经》全书162篇中有40多篇的内容涉及研究人体生命的变化规律,探讨衰老的机理,寻找增强生命活力以及防病益寿的方法等系统的养生理论,成为中医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养护生命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四时养生、情志调摄、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按摩导引养生等等,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四时养生、调摄情志,以及治未病。

  四时养生即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黄帝内经》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四季的交替,昼夜晨昏的变化,都可能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养生基本的原则就是顺应自然,依据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人们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就要配合自然界的生发之气,晚睡早起,广歩于庭,舒缓形体;夏季阳气隆盛,万物开花结果,人类也要晚睡早起,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随便发脾气;秋天气候转凉,阳气开始收敛,人要早睡早起,收敛神气,尽量使自己的心志安宁;冬天为闭藏之令,万物处于秘藏,人宜晚睡晚起,不能过分张扬发散,要注意保暖,不要使阳气受损。《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还提出了一个相当著名的观点,叫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时下流行的“冬病夏治”之法,就是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的产物。

  调摄情志古称之为“养性”。“养生莫若养性。”一般而言,性情开朗,心理健康者不易患病,即使患了病也比较容易康复;而性情抑郁,心理不健康者则比较容易患病,患了病也相对不容易康复。《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吸收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这里所说的“独立守神”,以及后文所说的“去世离俗,积精全神”、“适嗜欲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以愉悦唯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等等,都是教人要建立健康人生理念、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胸怀开阔、淡泊名利,与人为善,知足常乐,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治未病的原话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论》篇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现今蓬勃开展的治未病活动,其理论渊薮即在于此。其实“治未病”一词在《内经》中出现的不止一处。《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可见“治未病”的内容,不仅在于强调养生,防病于未然,还在于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既病之后防其传变;以及重视正气的恢复,预防疾病的复发等等,其内涵相当丰富。

【《内经》中“真人”的养生法】相关文章:

《内经》中的真人养生法11-08

《内经》中“圣人”的养生法08-26

内经帝王养生法11-24

内经饮食养生法11-04

内经古老养生秘法11-16

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10-31

内经中的养生智慧10-26

《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11-08

《内经》中女性秋季养生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