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内经》精神情志养生
《内经》仅代表当时医学理论水平,它是以自然哲学的思维来解释自然科学问题的理论假说,虽然发现了许多客观的规律与结论,也有不少错误的猜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内经》精神情志养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内经》精神情志养生
当代社会由精神情志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愈来愈多,现在疾病谱的改变也充分说明了精神情志致病的广泛性。因此,对精神情志方面的养生保健必须引起重视。《内经》认为,精神情志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体现,由五脏所产生,同时又能反作用于五脏,而影响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强调人们必须要“积精全神”,才能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关于精神情志养生的论述非常丰富,主要见于《素问》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举痛论》,《灵枢》的《本神》、《本脏》、《天年》等篇。实践证明,通过调节精神情志进行神志方面的养生,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防治多种临床疾患的实用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调节精神情志,主要是指对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的调节,即应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控制意志,减少嗜欲,情志适度等。笔者现将其分成精神调节、情志调节两方面进行论述。
精神调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其中提出了“恬惔虚无”、“志闲而少欲”精神调节的两个具体养生理法。“恬惔虚无”,恬淡为安静之意,虚无指不存杂念,即避免情志过激。“志闲而少欲”,闲,本义为木栏类遮拦物,引伸为控制、限制,即控制、约束自身,减少各种不切合实际的欲望。 《内经》还进一步举例,指导人们从具体的生活方式上来调摄精神,即“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上古时代会养生的人,心态平和,有吃的无论粗细都觉得很可口,有衣服穿无论美丑都觉得很合身,各种风俗习惯都让人舒坦,这样以来,大家没有人在乎地位高低,没有争权夺势,没有嫉妒心理,大家都过着纯朴无华的生活,在心无妄求妄欲的状态下,内藏于五脏之中,如此一来形神和睦,就不会受到外界刺激的侵扰,达到“不惧于物”的精神境界。
《内经》精神调节给予当代人的养生借鉴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提示人要正视现实,将生活、工作目标定得近期一些、可操作性强一些,不可好高骛远;其次,不要与他人攀比,不可欲望过分强烈,嗜欲不止,则会扰动神气,破坏神气的清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控制过度的不良欲望,做到心情舒畅,陶冶情志,静心寡欲,有利于怡养精神。其次,因为人有欲望不可避免,我们为了追求健康,就要降低欲望值,如果欲望值过高,一旦达不到目的,会产生忧愁、悲伤、苦恼、思虑太多,从而伤身致病,因此要把精力用在事业和工作上,淡化名利,多做好事,多做奉献,必然心地坦然,精神高尚,带来精神和身体上的健康。再次,要寻找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从中体味生活的乐趣。乐趣的选择最重要是力所能及,不可强迫自己。
情志调节
《内经》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七种正常的对精神刺激的情绪反应。在正常情况下,这是人的七种不同的情感反应,不仅不会引起疾病,还可以调养精神。《内经》强调开朗、乐观的性格是调摄情志的基础,云:“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说明乐观的情绪是调养精神,舒畅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的精神营养。精神乐观可使营卫流通,气血和畅,生机旺盛,从而身心健康。要想永保乐观的情绪,首先要培养开朗的性格,因为乐观的情绪与开朗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心胸宽广,精神才能愉快。其次,对于名利和享受,要培养“知足常乐”的思想,要体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这样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满足。再次,培养幽默风趣感,幽默的直接效果是产生笑意。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不良情志刺激,超过人体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七情直接影响有关内脏而发病,其基本规律是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因此《内经》调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调控不良情绪。
郁闷大怒:《内经》非常重视大怒对人体的伤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大怒不仅伤肝脏,怒气还伤心、伤胃、伤脑等,导致各种疾病。可见怒气伤身的严重危害性,故戒怒是情志养生的一个重点,戒怒之法要以理制怒、时常排解郁闷。提倡个人以理性克服感情上的冲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虽遇可怒之事,但想一想其不良后果,可理智地控制自己过激情绪,使情绪反映“发之于情”,“止之于理”,如发怒必须反省,吸取教训,避免下次再犯错误。另外在心情不快、愤怒不解时,可以到环境优美的公园或视野开阔的海滨漫步散心,可排除郁闷的情绪,产生豁达明朗的心境,所以日常所见愤怒之人出去走走就会宣泄一下愤怒情绪,使心情平静下来。
悲哀忧愁:悲哀忧愁也是不良情绪之一,如《灵枢·本神》云:“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 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亦如《灵枢·百病始生》云“忧思伤心”,因为心藏神,所以悲哀忧愁最终结果会导致心神的损伤。保持情绪稳定,维持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必须重视宣泄心中之悲愤情绪,可以直接宣泄,如当一个人遇到不幸时,心中万分悲痛,痛痛快快地哭一场,让眼泪尽情流出来,会觉得舒服一些。《灵枢·五癃津液别》云:“悲哀气并则为泣。”哭出来是悲哀发泄的最好方式。另外,《内经》认为“喜胜悲”,所以常悲之人必须常以喜乐之事做伴,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忘记悲伤。
过度思虑:思虑也是一种不良情绪,对心神的损伤较大。除此之外,《内经》还指出经常思虑人有自身特点,如《灵枢·口问》云:“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鉴于思虑对人体的损害,我们也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因为《素问·举痛论》云“思则气结”,所以对于思虑之人,当以疏导为先,运用正确、巧妙的语言,进行劝说、鼓励。正如《灵枢·师传》云:“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就是说劝说要针对不同人的精神状态和个性特征,做到有的放矢,生动活泼。另外,《内经》认为“怒胜思”,《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思则气结。”人的情绪出现郁怒之后,气血上行,易于调节思虑引起的气结之象,所以说人发怒之后,思虑过度可以得到缓解。
大惊大恐:惊恐也是对人体有害的一种不良情绪,惊、恐是两种不同的情绪异常表现,惊是受外界侵袭所引发的,恐是自身心理滋生的。惊可以转化为恐。《内经》认为除“恐伤肾”外,还可以波及多个脏腑,如《素问·经脉别论》云:“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素问·血气形志》亦云:“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可见惊恐对于人体损害还是多方面的。对于惊恐的治疗法则,《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惊者平之。”用镇静安神之法,或使人对其习惯以之为平常后,而不觉惊恐。类似于现代心理学中的“系统脱敏疗法”,如果一个刺激引起的惊恐在人体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可以经过多次有意的反复呈现,习以为常后不会再对该刺激感到惊恐了。另外,《内经》认为“思胜恐”,可以通过对其他事情的思考、思虑来摆脱惊恐的感受,所以正确的思维引导对于惊恐患者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方式。
《内经》以调摄精神情志为养生第一要义,从调节精神活动,避免情志过激和保持精神守持于内等方面进行了概括,并为后世所遵循。
真气运行养生实践方法,练通小周天、大周天,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阶段,可获得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的效果。机体生理功能呈现后天返先天的变化,继续锻炼,原则上是以功为法,以守为成,以静为务,向炼神还虚的高级阶段迈进,冀以达到长生久视,返朴归真的终极目的。
内经——唤醒内在的曼达拉
胎儿的生长第一个七天生起来的脉,并不是以这个脉为主。我的话逻辑很清楚,我现在是讲暂定第一个七天生起来的就是中枢神经的脉。他讲脉是什么?中枢神经也可以解剖的,我们的背脊骨这个骨节,一节一节连起来,中间是一条空管。把背脊里头解剖了,分析起来有三层,硬骨头里头软骨,软骨里头一种液体,液体里头还有空的,那个是脉。所以脉跟气,跟水一起结合的。
那么我们人体上呢?整个的人体百分之七十是水分液体。拿我们《易经》的八卦来讲,风水叫“涣”,散开了。所以第一天起来是这样。这个中脉所发生的以脉为主。我们正在研究《庄子》,我已经讲《庄子》内七篇,其中讲庖丁解牛的时候,提到过“缘督以为经”,以中枢神经为基础。背脊骨为主叫督脉,一切生命都是这里先发展。
譬如我们的神经,以背脊骨为中心左右交叉,过去晓得是交叉,与量子力学的变是一样,是一个变化的形态;还有一个变化形态在神经。所以密宗画了很多的图案叫做曼达拉,曼达拉梵文翻译过来就是道场。反正是图腾的标记,是图案。有些三角形,有些四方形。譬如我们生命的关系到处都有三角,你看自己身上画一画,我们三角多得很。我们两只眼睛下来这样叫三角,到处是三角。整个三角兜拢来是四角方的,整个方的变成圆的这么一个身体。你们画的图,一条线这样交叉也是一个图案。密宗很多的画很好看,老师啊!我送你一张曼达拉,西藏买来的。我说好。这是科学的,科学的图案,但是他们当成宗教崇拜。
中脉生起来是在第一个七天,以后七天一个变化,七天转换一个气,换句话说是生命的能量转变。由入胎到婴儿生出来,三十八个七天,每七天的变化是一个气化,能量变换了,名称都不同。印度同我们《黄帝内经》讲的又不同,太详细了,包括每个转化生出了多少脉。譬如讲人体上脉的路线,由足趾头到头上,依肚脐为中心散开,这是粗的来讲。
所以看密宗很多佛像的图案,画得很科学的,不是迷信。为什么科学的东西变成宗教的迷信呢?我们中国人懂,孔子在《易经》里告诉你,“圣人以神道设教”,其实没有宗教,宗教是人建立的。所以禅宗有两句名主:“魔由心造,妖由人兴”。什么叫魔?什么叫鬼?都是唯心的。谁做的?是人造的,盖个庙子,雕个木头在那里,这是菩萨,这是土地公,你不信就出问题。其实哪里来的?心物一元的,科学的,所以他的图画是这么一个东西。
从肚脐以上到胸口,你看画的佛像,我们中国塑的佛像大肚子坐在那里,这不是真的佛像。西藏画的佛像,那是真的,三围均匀,不管男女,工夫到了一定是这样。这是气脉的关系。肚脐以上到心脏这里,刚才讲研究中医,风大这个气这里是下行气,不是上行气。老年人便秘,假定你用药用错了,给他泻得太厉害,把下行气泻完,老人很快就死了。所以死亡以前肛门会打开,下元的元气空虚了,下行气没有了,所以死亡。
养生大智慧:七情与健康
一、情志过极,可导致内脏发生疾病
“健康的身体寓于健康的精神”。
人的精神状态与脏腑气血的功能互为影响,调摄情志以保养精神,对保健强身大有益处。
脏腑气血失调,也会引起情志的变化,《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
1. 喜为心之志,“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素问·举痛论》),适度喜乐,有益身心。
但过分喜乐,反能伤心。《内经》曰:“喜则气缓”;“暴喜伤阳”;“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又曰:“喜大虚,则肾气乘矣。”都说明了喜乐不节可以致病。
2. 怒为肝之志,有发泄之意,气血旺盛之人,遇事愤懑于心,而产生一时的情绪波动,往往气逆上冲,勃然发怒。
《内经》曰:“怒则气上”,“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
胃受肝邪,则气逆作呕;脾受肝邪,则腹胀、飧泄,消化不良。
肝伤,且会耗伤阴血,则血不养肝,导致肝阳上亢或肝气横决,而致胁痛、胸满、面赤、昏厥等症,或“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3. 忧为肺之志。人当忧愁不解时,则觉肺气不舒,精神不振,颓丧懊悔,沉闷短气,故《内经》曰:“忧伤肺”,“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
忧愁不仅伤肺,也能伤脾,“脾忧愁不解则伤意,意伤则乱,四肢不举。”
4. 思为脾之志,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长期恐怖思虑,则伤神伤脾。
“思则气结”,如人有所祈求,空怀妄想,无时或释,所思不遂,谋虑怫逆,皆可导致气滞不行,积郁中脘,而发生噎膈、呕吐、胃纳呆滞、饮食不运,日久则气血日弱,肌肉日削,精神日减,四肢不用。
5. 悲是由于伤感而哀愤所产生的情绪。《内经》曰:“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由于悲哀过度,还能伤及胞络。“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为心下崩数溲血也”,甚至“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此皆由于悲哀太过伤及内脏所引起的病证。
同时,人体本身发生病变时,也会产生悲哀症状。《内经》曰:“心气虚则悲”。
6. 恐为肾之志,长期恐惧,则能伤肾。
肾主藏精,“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阴虚则无气。”
此外,恐惧也能伤心,使“神荡淡而不收”。
同时,内脏有病时,也会产生恐惧。《内经》曰:“胆病者,心中淡淡,恐人将捕之”;“足少阴之脉气不足,则善恐。”
7. “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气乱则发为痴呆、癫痫,或卒然僵仆,甚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孕妇受惊,其子可能发生先天性癲痫病。
七情有七,概称五志,盖悲忧同归于肺,惊恐同归于肾。
《景岳全书·杂证谟》曰:“惊恐虽若同类,而不知恐之伤人尤甚于惊者何也?盖惊出于暂,而暂者可复;恐积于渐,而渐者不可解,甚至心怯而神伤,精却则阴痿,日消月缩,不亡不已。”
然惊能致病,多由心气先虚,如果心气充盈,胆气充足,则虽遇险恶,亦能镇静自恃,不致惊骇。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七情过极,可以使人发病,甚至中道夭折;脏腑气血失调,也会引起情志的变化。
二、移精变气,却病延年
情志异常,可导致机体发生疾病;转移精神,可以改变紊乱了的气机,使之恢复正常,故《内经》中有“移精变气”之论。
《内经》曰:“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悲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是以移精变气,以情制情,调摄精神,避免情志过极,可以防病保健,益寿延年。
三、善自调摄精神,保持心情舒畅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与五脏都有关系,其中心是最高级的,是总其大成的。
《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又《素问》曰:“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
这说明心脏既主司精神意识,同时又有协调各个脏腑功能的作用。如能善于调摄精神,保持心情舒畅,则心之功能强健,各个脏腑功能活动正常,人则健康长寿,终生不会发生重病。
怎样调摄精神呢?《内经》中明确指出:“喜怒不节……生乃不固。”
要调摄精神,保养真气,必须做到“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所谓“恬愉”,就是保持乐观精神,排除私心杂念,不患得患失,不追逐名利,自然会心胸开朗,心情舒畅。
愉快的心情,有利于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人体内的正气必然旺盛,病邪就无法入侵,人则健康无病。
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让乐观占统治地位,就可以“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了。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七情从心发出,情志异常可伤及心神。
心神主宰全身,心神一伤则全身脏器都将受到影响而发病,是以善自调摄精神,保持心情舒畅,是健康长寿的重要一环。
《黄帝内经》提出养生有四个方面:饮食、起居、运动、情志。
饮食:饮食有节
养生首先强调了“调和阴阳”,饮食是人从外界环境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中国的养生主要有四大派,这四派都有一个源头:易经。四大派即指道家养生、儒家养生、佛家养生、医家养生,儒家养生偏于阳,道家养生偏于阴。
就“饮”而言,中国人有三大饮:饮酒、饮茶、饮水。岐伯这里讲的“饮”是指饮酒,饮酒也要节制。
饮茶也要按照“阴阳中和”的总原则,按照《黄帝内经》人分为五种体质,而茶分六种: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
按照五行把茶分为五类,五类茶和五行一一相配,不同体质的人就可以按照五行原理选择适合的茶。
起居:起居有常
这方面主要是把握住十二时辰中的四个时辰——子午卯酉的起居。也就是半夜的11点到1点的子时、中午的11点到1点的午时、上午的5点到7点卯时、下午的5点到7点酉时。
那应该怎样起居、作息呢?先从子时说,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是阴气最旺盛,也就是阴气到了尽头、阳气马上要生发的时候。这个时候万籁俱静,夜深人静,到了深度睡眠的时候。子时为水,水是万物滋生的源泉,此时是元气开始生发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还在心神不宁,劳作不息,就会干扰阴阳交合,使元气生发受到损伤。
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说法,半夜子时是胆经当令,“当令”就是当班、值班的意思,《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就是说五脏六腑都取决于胆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所以,子时必须深度睡眠,注意是深度睡眠,也就是说,子时之前就是晚上11点以前必须入睡,才能保证子时的深度睡眠。
到了卯时也就是早晨的5点到7点,这个时候,天也基本上亮了,天门开了,5点醒是正常的。这个时候是大肠经当令,所以起床后要正常地排大便,把垃圾、毒素排出来。天亮是天门开,所以,这个时候地户也要开,地户就是肛门也要开,要养成早上排大便的习惯。
到了午时也就是中午11点到1点,这个时候阳气最盛,经过一上午的劳动工作,到中午时就疲惫了,觉得有点犯困。这时是心经当令,早晨6点到中午12点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期,是魔鬼时间。所以中午这个时候要睡午觉。有人说了我睡不着或者没有条件睡,那闭一会儿眼睛都有好处。最好是炼一会儿静功。
到了酉时也就是下午5点到7点,这个时候是肾经当令。肾主藏精。什么是精?人的肾精,是生命的本源,就像是水,它可以滋润万物。“精”有一个功能,当你需要什么的时候,把精调出来,就可以得到这个东西。比如你缺红细胞,精就会变现出红细胞。所以这个时候需要补充肾精,使肾水不要枯竭、不要静止。
运动:不妄作劳
“作劳”就是“劳作”、劳动工作,对养生而言就是运动,“不妄”就是不要太过分,运动量不要太过分。
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不要做无氧运动,要做有氧运动。无氧运动是指人体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这种运动强度太高、运动量过大,肌肉酸痛,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精疲力尽。
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运动锻炼。有氧运动的特点就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这种运动可以提升氧气的摄取量,能更好地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脂肪,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
常见的有氧运动有:走路、慢跑、游泳、骑自行车、跳健身舞、韵律操等。当然打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
精神:形与神俱
养生真正的上等药物是体内的精气神。精气神号称生命三宝: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上药三品,精与气神”。“精”是生命的最精微的物质,“气”是生命的原始能量,“神”是生命的最高主宰。
中华文化的符号象征——太极图非常形象地描绘了精气神三者交合、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关系。人身三宝中,神是最重要的,神可以统领精和气,太极图是靠白色部分(神)来推动。
养生最根本的要求还是会回到神与精、气的和谐交融,保持一种生生不息、生机活泼的状态。
【《内经》精神情志养生】相关文章:
《黄帝内经与智慧养生》:情志病10-09
《内经》与养生06-11
《内经》美容养生06-05
《内经》养生法则09-16
内经养生学10-30
《内经》冬季养生11-19
《内经》养生心法12-01
内经与冬季养生08-24
内经与饮食养生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