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评课稿

时间:2024-08-31 01:15:46 木兰诗 我要投稿

木兰诗评课稿(精选9篇)

木兰诗评课稿1

  在妇女节前夕,听了薛老师执教的《木兰诗》一课,听了这一堂耳目一新的公开课,对于木兰这个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女英雄形象,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和感悟。

  新颖之一在于朗读,《木兰诗》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喜爱诵读的名篇,薛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除了强调读音和停顿以外,还设置了一些重要的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说出课文的内容,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又进一步让学生重温了诗篇的内容,还训练了思维能力。

  既有声觉、视觉的'直观性,又留有了想象的空间。

  新颖之二在于课内积累与课外延伸想结合,薛老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开展,课内导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比如在分析木兰人物形象时候,采用了交流对话的形式,选几个较人文化的话题,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谈论。既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培养了一种语文课上的人文精神。

  立足与《木兰诗》的课堂教学,而向外延伸的是整个生活。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性格特征、兴趣爱好都不同,所以,在交流对话中,学生的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中,也体现的百花开放的情景。

  这节课的无疑给给古诗的河床注入新时代的活水,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木兰诗评课稿2

  今天我们听了王老师执教的《木兰诗》。《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诗歌名篇,也是一篇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民歌典范之作。在这节课上王老师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及驾驭课堂的能力让我十分敬佩。

  一、教学素养好,基本功扎实。王老师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教态亲切,语言准确有抑扬顿挫,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能熟练操作多媒体。教学氛围民主和谐,相信在平时教学中,能给学生良好的期望与信心,师生关系融洽,这对语文学习也极为重要。

  二、 立足教材,创设借助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王老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重点、难点把握准确。教学诗歌,借助媒体,能多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学习气氛,增强教学效果。这样创设出一种借助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种构思和设想已难能可贵。

  三、 课堂容量大,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独创性。本节课,课堂容量很大,从诗歌的导入到作品的介绍,从预习检查到朗读指导,从内容概括到人物形象分析,课堂节奏比较快,教师能及时调整控制教学进度,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就课堂内容的完整性而言,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能做到这一点也不太容易了。

  四、 重视学生活动,尽力发挥主体作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并非教师或学生的一日之功,贵在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所能做的大概就是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机会而已。课前预习以及抢答等环节的设置,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口头能力的培养。

  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对木兰形象的分析和片段练习“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体现自己对家人,对国家的爱” ,使学生在对木兰这个中华民族女英雄崇拜敬仰的基础上,升华出对国家队民族的无比热爱。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还有几点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在导入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截取《花木兰》动画片的片段,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并且代入感更强,效果会更好。

  二、 在对中华民族女英雄的展示的过程中,如能做一下简单的介绍,定能会更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木兰诗评课稿3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诗歌名篇,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勇敢坚强的古代女性。在这节课中,薛老师教学目标明确,主要解决人物形象和材料的取舍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流畅,通过师生双方的努力,较好的达到预期的目的。

  本节课是《木兰诗》教学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教师已经解决了字词的疏通问题。在上课之始,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正音。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展示有关木兰事迹的图片,叫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愉悦中熟悉课文内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诗歌运用能力。

  这堂课很大的一个亮点就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注重文本并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效地调动了课堂气氛。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给学生的其中一个话题是木兰是个英雄也是一个女孩子,你认为课文重点刻画的是哪个形象?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同学发言踊跃,而且都能根据文本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把课堂气氛推到了一个高潮。但是我觉得教师对这个问题的引导还值得商榷,女英雄和女孩子两者之间并没有对立的关系,不要把女英雄和女孩子割裂开来。

木兰诗评课稿4

  钟运想老师在这堂课上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有感知、疏通、复述、赏析、疑难问答等五个部分,有问有答,同时穿插情景剧的活动,情景剧的表演设计不错,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只是教师应适当点拨。

  钟老师讲课,语言清晰,引导到位,分析全面,学生活动较积极,尤其是情景剧部分。上课前的每日积累活动较好。课文分析较细,对于初一学生这样做很好。

  这堂课教学,我感觉钟老师做到了内容充实,教法得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条不紊的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了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发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尽量以平等的语气与学生交流,充分考虑到尊重学生,课堂气氛活跃。

  ②“读”贯穿课堂始终,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领悟。

  当然,也存在尚有欠缺的`地方,本堂课课堂容量较大,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略显拘谨。还要多注意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感受木兰品质的时间较紧,此外课文讲解完了教师再点拨、总结一下效果会更好。在分析上不必过细,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时间。

木兰诗评课稿5

  1、从实际出发学洋四经验。老师在《木兰诗》的教学中,既加大学生自学的时间量,又有比较得当的教师分析指导。洋四的经验是老师仅在课堂上讲五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让学生自己学。这对于我们这些往往喜欢一讲到底或总是以为学生自学还不如自己多讲的老师来说,似乎有点不好接受,难以全盘照做。薛老师在这堂课上,对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时间有她自己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来分配教学的时间。老师讲的时间大致在三粉之一多一点,其余的都是学生学的时间。老师讲得精当得体,学生就有可能学得开心多有收获。

  2、跳出常规教学,教法活泼多变。薛老师从所教班级语文基础较扎实、学风良好的实际出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抛开通常的教学方式(即逐句逐段地串讲),大胆地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整堂课教学容量较大,形式多变,学生自学、讨论、探究的时间较多,老师的指导点拨也比较精当得法。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调动,气氛较活跃,学生学得较主动较活泼,古诗文教学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3、课堂上很重视课文的表情朗读与背诵指导。学习《木兰诗》这样的著名民歌,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注重诗文的读和背,且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是值得肯定的教学方法。我们很多的'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多,讨论的多,就是不考虑让学生多读读、多背背。殊不知学生在课外往往很难有静下心来好好读背的时间。

  4、一个商榷。上课的速度比较快,这是该肯定的,但对于少量较难懂的诗句就应该放慢速度,而不能一闪而过,否则中下游的学生就有可能难以理解掌握。

木兰诗评课稿6

  《木兰诗》是第四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凝练的诗歌语言”。陈老师上第一课时,她主要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两个:课文的结构安排和木兰的人物形象分析。整节课下来,我觉得她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很显然,陈老师在上课之前,动了许多脑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她自己朗读课文并配置了音乐,让学生从整体上、从情感上接受这篇课文。然后利用搜寻到的相关的地方戏(豫剧《花木兰》)和动画影片,找到与课文的有机联系进行剪辑,帮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理解课文,解决了课文的总体结构,再理出的线索,总结人物性格,最后安排一个拓展练习,讨论电影《花木兰》和乐府民歌《木兰诗》的异同,我觉得思路是比较清晰的。在教学方法的安排上,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的手段(个别读、齐读、)和多种回答问题的方法(个别回答、一齐回答、四人小组讨论等)来完成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教态大方自然,这对一个年轻教师来说难能可贵。我注意到,陈老师有时侯是不看课文、讲稿的,直接把课文的内容说出来了,可见她对教材是非常熟悉的,对教材得挖掘也是挺深的,比如线索,她既关注到了时间线索,还关注到情感线索。对课文详略安排的突破也是挺好的。

  下面我想提出几点我的意见,供陈老师参考:

  1.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应该通过对语言的反复咀嚼、体味而得,我在想影片的诠释能否替代对文本的阅读?我觉得无论影片的手段如何先进,如何直观,对文本的阅读始终是基础,也就是说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握始终是阅读的基础。这堂课剪辑了木兰为什么出征、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姿、木兰辞赏还家三部分影片,对直接理解课文是有帮助的。学生在拓展练习的讨论中也提到当然更喜欢电影,因为它直观、情节性强。但是被这么诠释以后,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对木兰形象的再创造也被固定了,而且学生也不愿再低下头去思考木兰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因此我觉得还是应该以把握语言为主,从语言本身来深入体会木兰的形象,这样会更好些。

  2.在分析木兰的人物性格的时候,老师让学生说了一些纯粹是概念性的话,比如木兰是坚毅勇敢的等等,我觉得应该这样问:你从的什么地方看出木兰具有怎样的性格?这样木兰的性格就有了依托,实际上还是从语言本身入手去分析的意思。否则有点架空之感。

  3.让学生找线索的时候,学生居然连时间线索都没有找出来,我觉得课前预习还应该加强些。

  4.现在我们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总体上我觉得陈老师自己还是讲得多了一些,应该发动学生来讲,比如讨论线索那会儿,时间线索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讲,就是亲情线索老师提个头,也可以让学生来讲。

  以上是我的体会,不当之处请见谅。

木兰诗评课稿7

  《木兰诗》一文以民歌的形式刻画了一个传说中的女英雄形象,虽然是古诗,但因为流传已久,通过影视动画等,很多学生对其已很熟悉。本节课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两点:一分析木兰形象,二讨论材料取舍问题。纵观整节课,发现课堂教学内容集中,教学流程自然,尤其可贵的是师生双边活动活跃,学生思考积极,交流探讨都很出色,具体简评如下:

  一、教学环节设计有创意。除了常规齐读课文以外,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了几个颇有新意的环节。如利用媒体在屏幕上显示有关木兰活动的一些场景,要学生看图片用原句表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并且对几个有争议的画面通过互相探讨逐渐统一,加深了学生印象。还有用四字短语概括1—6节的意思,也让学生动了一番脑筋。至于后面的让学生说说木兰是个怎样的人,并用原句作分析,同样体现了教师备课时的.“吃透两头”的原则,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能“跳一步就摘到果实”,相信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是难度适中又有一种成就感。

  二、交流充分,探讨热烈是本节课的另一个特色。由于教师“木兰是个女孩子,也是个女英雄,你认为本诗中重点刻画的是哪个形象?”一问,激起学生千层浪,课堂气氛以下子活了起来。通过前后桌讨论,全班交流,很多学生都作了畅所欲言的回答,并且学生的回答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表达完整,我想这应该就是这一问题设计的初衷了。这一环节显然成了这节课的高潮,学生兴致勃勃,师生探究都比较投入。

  三、在上一环节的铺垫下,下一问题迎刃而解,这也是教师的有意设计之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最忌讳的就是彼此孤立,互不关联。而这节课就在这点上有了突破。并且在时间分配上也有主次之分,关于诗歌的详略问题教师就安排了比较少的时间。

  一点商榷:“女英雄”与“女孩子”这两概念本身并不对立,一定要说出课文到底是写出了一个女英雄形象还是一个女孩子形象,似乎没有必要。

木兰诗评课稿8

  执教过《木兰诗》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惑,这样的一首民歌有什么新意可讲呢?听了薛老师的《木兰诗》对我的启发是,对教材的处理是没有尽头的。

  这节课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推崇:

  一、看画面,用木兰(四字短语概括每幅画面的内容),着环节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揣摩,又有语言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时很好的调动了课堂的气氛,可谓一箭双雕。

  二、你觉得木兰是个怎么样的人?这一环节老师提出了明确的回答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长期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三、“木兰是个女英雄,也是个女孩子,本诗中重点刻划的是哪个形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空前热烈,学生的观点针锋相对,可以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作业的`布置也非常有特色,设计四枚邮票,因为有了课堂内的热烈讨论,估计学生的作业也会精彩纷呈。

  商榷的地方。关于“木兰是个女英雄,也是个女孩子,本诗中重点刻划的是哪个形象?”这个问题,不仅学生在课堂内有热烈的讨论,老师们也有迥异的见解。我的看法是:1这样设计问题的思路是正确的;2就这个题目本身有两个致命的错误。首先,这是一个选择疑问句,它有两个选择肢,这两个选择肢应该是并列的,也就是不能有交叉重复,遗憾的是题目中的两个选择肢明显交叉,“女孩子”与“女英雄”不是一对矛盾概念,所以犯了一个逻辑错误;那么把“女英雄”中的“女”去掉行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英雄中有女的,女孩子中也有男的,或许有人会问,题干中不是有“重点刻划”的字样吗,那就是第二方面的问题,到底英雄应该是怎样,大概命题者心中的英雄是指孔武有力的那种,而女孩子是柔弱的那种,但讨论者并没有认同这种观点,于是争论就没有了明确的方向。

  怎样来处理呢?办法至少有两个,命题者先说明英雄与女孩子的概念,然后哉讨论,或者干脆讨论怎样的人可算得上英雄,然后在讨论木兰这一英雄形象有说明特点。

木兰诗评课稿9

  X月X日,听了X老师执教的《木兰诗》,对这篇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我想X老师的这堂课的成功源于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成于关注课堂上与学生的有效对话。

  在工作室一年多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只求惟一的“正解”,许多教育性价值,诸如坦诚对话的态度、高超的言语解释和表达能力、思想的活跃、人格的独立等,唯有在一个身心倍感自由、人人畅所欲言的“对话场”中才能可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对话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就是一种对话关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就是一种对话实践,学生语文能力的表现亦是一种对话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语文知识与技能,其目的是在人一本对话与人一人对话这两种对话实践中培养语文素养,提升更高的.精神境界。

  一、深入解读文本,实现人本对话

  木兰是英雄,在我们的心目中已根深蒂固。X老师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出,木兰不仅是英勇善战的英雄,而且,还是一个女英雄。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她承担了“阿爷”、“长兄”这两个男性的职责。而且木兰主动承担的职责不仅仅是家庭的,而且是国家的。这个英雄的内涵,是从承担起“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所以这个英雄的内涵不单纯是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更深邃的内涵是不忘女性本来面貌的女英雄。在方老师的分析下,还原了这样一个女英雄的形象,这篇经典深邃的特点,从思想到艺术,就如同泉水一样冒出来了。

  优秀的文本往往有意识地使用了一些模糊多义的语文文字形式,如象征、隐喻等构成的词义空白以及整体意境空白等激发人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想象、去补充、去创造,以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关于如何创造性地把握文本的意义,就成了文本解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也是我们备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上好课的基础。

  二、关注师生对话,展现灵动课堂

  X老师用问题推到教学。从木兰在人们心中是什么形象导入,引导学生到诗文中找依据,并以读带动讲,学生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感受木兰为国为家牺牲、从“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感受到她的不慕荣利、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中感受到木兰的英勇善战的精神品质。学生从中找到相关语句,体会,朗读,感悟,分析融合在师生对话中。在分析中,又将师生对话推入更高层次,木兰与赵子龙、岳飞不一样,她是一个女英雄。老师带领学生感受木兰身上女性的柔美,回家的喜悦与欢快。在层层剖析之上,概括木兰形象,水到渠成,浑然天成。我想教学包含的另一个方面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自我对话,它们是对话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决定知识与意义是否生成的关键。师生对话是指师生双方彼此敞开心怀,彼此接纳,以理解他人为基点,在共同的话语上沟通与交流,达到二者之间的视界融合。生生对话更多的是体现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的养成,是关于学习主题、意见、情感的交流与分享。在师生对话的基础上才有自我对话,自我对话是在与文本、与他人对话的基础上自我反思性的理解。

  我想,这些对话之所以得以开展,是因为一直围绕有价值的对话话题展开。话题是师生对话的中介,亦是对话教学运作的轴心。现实教学中有不少提问并不具有思维启发性,存在的弊端具体表现在:笼统贫乏,中心不明;过于简单,无须动脑;琐碎频繁,缺乏主次;对待回答,反馈不当等。X老师在本堂课设计的对话教学的话题具有定向、整合、导学、引思的功能。能引起或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带来广阔的思维空间越。

《木兰诗评课稿(精选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木兰诗评课稿】相关文章:

木兰诗评课稿05-15

《木兰诗》评课稿11-11

《木兰诗》评课稿12-23

木兰诗评课稿(精)05-19

木兰诗的评课朗读10-19

木兰诗评课稿9篇01-30

木兰诗评课稿(9篇)01-30

《木兰诗》评课稿9篇11-12

《木兰诗》评课稿(9篇)11-12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木兰诗评课稿(精选9篇)

木兰诗评课稿1

  在妇女节前夕,听了薛老师执教的《木兰诗》一课,听了这一堂耳目一新的公开课,对于木兰这个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女英雄形象,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和感悟。

  新颖之一在于朗读,《木兰诗》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喜爱诵读的名篇,薛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除了强调读音和停顿以外,还设置了一些重要的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说出课文的内容,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又进一步让学生重温了诗篇的内容,还训练了思维能力。

  既有声觉、视觉的'直观性,又留有了想象的空间。

  新颖之二在于课内积累与课外延伸想结合,薛老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开展,课内导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比如在分析木兰人物形象时候,采用了交流对话的形式,选几个较人文化的话题,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谈论。既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培养了一种语文课上的人文精神。

  立足与《木兰诗》的课堂教学,而向外延伸的是整个生活。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性格特征、兴趣爱好都不同,所以,在交流对话中,学生的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中,也体现的百花开放的情景。

  这节课的无疑给给古诗的河床注入新时代的活水,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木兰诗评课稿2

  今天我们听了王老师执教的《木兰诗》。《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诗歌名篇,也是一篇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民歌典范之作。在这节课上王老师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及驾驭课堂的能力让我十分敬佩。

  一、教学素养好,基本功扎实。王老师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教态亲切,语言准确有抑扬顿挫,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能熟练操作多媒体。教学氛围民主和谐,相信在平时教学中,能给学生良好的期望与信心,师生关系融洽,这对语文学习也极为重要。

  二、 立足教材,创设借助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王老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重点、难点把握准确。教学诗歌,借助媒体,能多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学习气氛,增强教学效果。这样创设出一种借助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种构思和设想已难能可贵。

  三、 课堂容量大,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独创性。本节课,课堂容量很大,从诗歌的导入到作品的介绍,从预习检查到朗读指导,从内容概括到人物形象分析,课堂节奏比较快,教师能及时调整控制教学进度,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就课堂内容的完整性而言,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能做到这一点也不太容易了。

  四、 重视学生活动,尽力发挥主体作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并非教师或学生的一日之功,贵在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所能做的大概就是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机会而已。课前预习以及抢答等环节的设置,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口头能力的培养。

  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对木兰形象的分析和片段练习“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体现自己对家人,对国家的爱” ,使学生在对木兰这个中华民族女英雄崇拜敬仰的基础上,升华出对国家队民族的无比热爱。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还有几点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在导入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截取《花木兰》动画片的片段,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并且代入感更强,效果会更好。

  二、 在对中华民族女英雄的展示的过程中,如能做一下简单的介绍,定能会更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木兰诗评课稿3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诗歌名篇,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勇敢坚强的古代女性。在这节课中,薛老师教学目标明确,主要解决人物形象和材料的取舍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流畅,通过师生双方的努力,较好的达到预期的目的。

  本节课是《木兰诗》教学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教师已经解决了字词的疏通问题。在上课之始,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正音。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展示有关木兰事迹的图片,叫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愉悦中熟悉课文内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诗歌运用能力。

  这堂课很大的一个亮点就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注重文本并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效地调动了课堂气氛。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给学生的其中一个话题是木兰是个英雄也是一个女孩子,你认为课文重点刻画的是哪个形象?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同学发言踊跃,而且都能根据文本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把课堂气氛推到了一个高潮。但是我觉得教师对这个问题的引导还值得商榷,女英雄和女孩子两者之间并没有对立的关系,不要把女英雄和女孩子割裂开来。

木兰诗评课稿4

  钟运想老师在这堂课上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有感知、疏通、复述、赏析、疑难问答等五个部分,有问有答,同时穿插情景剧的活动,情景剧的表演设计不错,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只是教师应适当点拨。

  钟老师讲课,语言清晰,引导到位,分析全面,学生活动较积极,尤其是情景剧部分。上课前的每日积累活动较好。课文分析较细,对于初一学生这样做很好。

  这堂课教学,我感觉钟老师做到了内容充实,教法得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条不紊的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了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发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尽量以平等的语气与学生交流,充分考虑到尊重学生,课堂气氛活跃。

  ②“读”贯穿课堂始终,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领悟。

  当然,也存在尚有欠缺的`地方,本堂课课堂容量较大,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略显拘谨。还要多注意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感受木兰品质的时间较紧,此外课文讲解完了教师再点拨、总结一下效果会更好。在分析上不必过细,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时间。

木兰诗评课稿5

  1、从实际出发学洋四经验。老师在《木兰诗》的教学中,既加大学生自学的时间量,又有比较得当的教师分析指导。洋四的经验是老师仅在课堂上讲五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让学生自己学。这对于我们这些往往喜欢一讲到底或总是以为学生自学还不如自己多讲的老师来说,似乎有点不好接受,难以全盘照做。薛老师在这堂课上,对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时间有她自己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来分配教学的时间。老师讲的时间大致在三粉之一多一点,其余的都是学生学的时间。老师讲得精当得体,学生就有可能学得开心多有收获。

  2、跳出常规教学,教法活泼多变。薛老师从所教班级语文基础较扎实、学风良好的实际出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抛开通常的教学方式(即逐句逐段地串讲),大胆地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整堂课教学容量较大,形式多变,学生自学、讨论、探究的时间较多,老师的指导点拨也比较精当得法。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调动,气氛较活跃,学生学得较主动较活泼,古诗文教学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3、课堂上很重视课文的表情朗读与背诵指导。学习《木兰诗》这样的著名民歌,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注重诗文的读和背,且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是值得肯定的教学方法。我们很多的'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多,讨论的多,就是不考虑让学生多读读、多背背。殊不知学生在课外往往很难有静下心来好好读背的时间。

  4、一个商榷。上课的速度比较快,这是该肯定的,但对于少量较难懂的诗句就应该放慢速度,而不能一闪而过,否则中下游的学生就有可能难以理解掌握。

木兰诗评课稿6

  《木兰诗》是第四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凝练的诗歌语言”。陈老师上第一课时,她主要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两个:课文的结构安排和木兰的人物形象分析。整节课下来,我觉得她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很显然,陈老师在上课之前,动了许多脑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她自己朗读课文并配置了音乐,让学生从整体上、从情感上接受这篇课文。然后利用搜寻到的相关的地方戏(豫剧《花木兰》)和动画影片,找到与课文的有机联系进行剪辑,帮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理解课文,解决了课文的总体结构,再理出的线索,总结人物性格,最后安排一个拓展练习,讨论电影《花木兰》和乐府民歌《木兰诗》的异同,我觉得思路是比较清晰的。在教学方法的安排上,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的手段(个别读、齐读、)和多种回答问题的方法(个别回答、一齐回答、四人小组讨论等)来完成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教态大方自然,这对一个年轻教师来说难能可贵。我注意到,陈老师有时侯是不看课文、讲稿的,直接把课文的内容说出来了,可见她对教材是非常熟悉的,对教材得挖掘也是挺深的,比如线索,她既关注到了时间线索,还关注到情感线索。对课文详略安排的突破也是挺好的。

  下面我想提出几点我的意见,供陈老师参考:

  1.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应该通过对语言的反复咀嚼、体味而得,我在想影片的诠释能否替代对文本的阅读?我觉得无论影片的手段如何先进,如何直观,对文本的阅读始终是基础,也就是说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握始终是阅读的基础。这堂课剪辑了木兰为什么出征、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姿、木兰辞赏还家三部分影片,对直接理解课文是有帮助的。学生在拓展练习的讨论中也提到当然更喜欢电影,因为它直观、情节性强。但是被这么诠释以后,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对木兰形象的再创造也被固定了,而且学生也不愿再低下头去思考木兰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因此我觉得还是应该以把握语言为主,从语言本身来深入体会木兰的形象,这样会更好些。

  2.在分析木兰的人物性格的时候,老师让学生说了一些纯粹是概念性的话,比如木兰是坚毅勇敢的等等,我觉得应该这样问:你从的什么地方看出木兰具有怎样的性格?这样木兰的性格就有了依托,实际上还是从语言本身入手去分析的意思。否则有点架空之感。

  3.让学生找线索的时候,学生居然连时间线索都没有找出来,我觉得课前预习还应该加强些。

  4.现在我们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总体上我觉得陈老师自己还是讲得多了一些,应该发动学生来讲,比如讨论线索那会儿,时间线索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讲,就是亲情线索老师提个头,也可以让学生来讲。

  以上是我的体会,不当之处请见谅。

木兰诗评课稿7

  《木兰诗》一文以民歌的形式刻画了一个传说中的女英雄形象,虽然是古诗,但因为流传已久,通过影视动画等,很多学生对其已很熟悉。本节课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两点:一分析木兰形象,二讨论材料取舍问题。纵观整节课,发现课堂教学内容集中,教学流程自然,尤其可贵的是师生双边活动活跃,学生思考积极,交流探讨都很出色,具体简评如下:

  一、教学环节设计有创意。除了常规齐读课文以外,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了几个颇有新意的环节。如利用媒体在屏幕上显示有关木兰活动的一些场景,要学生看图片用原句表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并且对几个有争议的画面通过互相探讨逐渐统一,加深了学生印象。还有用四字短语概括1—6节的意思,也让学生动了一番脑筋。至于后面的让学生说说木兰是个怎样的人,并用原句作分析,同样体现了教师备课时的.“吃透两头”的原则,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能“跳一步就摘到果实”,相信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是难度适中又有一种成就感。

  二、交流充分,探讨热烈是本节课的另一个特色。由于教师“木兰是个女孩子,也是个女英雄,你认为本诗中重点刻画的是哪个形象?”一问,激起学生千层浪,课堂气氛以下子活了起来。通过前后桌讨论,全班交流,很多学生都作了畅所欲言的回答,并且学生的回答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表达完整,我想这应该就是这一问题设计的初衷了。这一环节显然成了这节课的高潮,学生兴致勃勃,师生探究都比较投入。

  三、在上一环节的铺垫下,下一问题迎刃而解,这也是教师的有意设计之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最忌讳的就是彼此孤立,互不关联。而这节课就在这点上有了突破。并且在时间分配上也有主次之分,关于诗歌的详略问题教师就安排了比较少的时间。

  一点商榷:“女英雄”与“女孩子”这两概念本身并不对立,一定要说出课文到底是写出了一个女英雄形象还是一个女孩子形象,似乎没有必要。

木兰诗评课稿8

  执教过《木兰诗》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惑,这样的一首民歌有什么新意可讲呢?听了薛老师的《木兰诗》对我的启发是,对教材的处理是没有尽头的。

  这节课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推崇:

  一、看画面,用木兰(四字短语概括每幅画面的内容),着环节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揣摩,又有语言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时很好的调动了课堂的气氛,可谓一箭双雕。

  二、你觉得木兰是个怎么样的人?这一环节老师提出了明确的回答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长期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三、“木兰是个女英雄,也是个女孩子,本诗中重点刻划的是哪个形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空前热烈,学生的观点针锋相对,可以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作业的`布置也非常有特色,设计四枚邮票,因为有了课堂内的热烈讨论,估计学生的作业也会精彩纷呈。

  商榷的地方。关于“木兰是个女英雄,也是个女孩子,本诗中重点刻划的是哪个形象?”这个问题,不仅学生在课堂内有热烈的讨论,老师们也有迥异的见解。我的看法是:1这样设计问题的思路是正确的;2就这个题目本身有两个致命的错误。首先,这是一个选择疑问句,它有两个选择肢,这两个选择肢应该是并列的,也就是不能有交叉重复,遗憾的是题目中的两个选择肢明显交叉,“女孩子”与“女英雄”不是一对矛盾概念,所以犯了一个逻辑错误;那么把“女英雄”中的“女”去掉行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英雄中有女的,女孩子中也有男的,或许有人会问,题干中不是有“重点刻划”的字样吗,那就是第二方面的问题,到底英雄应该是怎样,大概命题者心中的英雄是指孔武有力的那种,而女孩子是柔弱的那种,但讨论者并没有认同这种观点,于是争论就没有了明确的方向。

  怎样来处理呢?办法至少有两个,命题者先说明英雄与女孩子的概念,然后哉讨论,或者干脆讨论怎样的人可算得上英雄,然后在讨论木兰这一英雄形象有说明特点。

木兰诗评课稿9

  X月X日,听了X老师执教的《木兰诗》,对这篇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我想X老师的这堂课的成功源于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成于关注课堂上与学生的有效对话。

  在工作室一年多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只求惟一的“正解”,许多教育性价值,诸如坦诚对话的态度、高超的言语解释和表达能力、思想的活跃、人格的独立等,唯有在一个身心倍感自由、人人畅所欲言的“对话场”中才能可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对话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就是一种对话关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就是一种对话实践,学生语文能力的表现亦是一种对话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语文知识与技能,其目的是在人一本对话与人一人对话这两种对话实践中培养语文素养,提升更高的.精神境界。

  一、深入解读文本,实现人本对话

  木兰是英雄,在我们的心目中已根深蒂固。X老师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出,木兰不仅是英勇善战的英雄,而且,还是一个女英雄。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她承担了“阿爷”、“长兄”这两个男性的职责。而且木兰主动承担的职责不仅仅是家庭的,而且是国家的。这个英雄的内涵,是从承担起“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所以这个英雄的内涵不单纯是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更深邃的内涵是不忘女性本来面貌的女英雄。在方老师的分析下,还原了这样一个女英雄的形象,这篇经典深邃的特点,从思想到艺术,就如同泉水一样冒出来了。

  优秀的文本往往有意识地使用了一些模糊多义的语文文字形式,如象征、隐喻等构成的词义空白以及整体意境空白等激发人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想象、去补充、去创造,以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关于如何创造性地把握文本的意义,就成了文本解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也是我们备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上好课的基础。

  二、关注师生对话,展现灵动课堂

  X老师用问题推到教学。从木兰在人们心中是什么形象导入,引导学生到诗文中找依据,并以读带动讲,学生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感受木兰为国为家牺牲、从“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感受到她的不慕荣利、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中感受到木兰的英勇善战的精神品质。学生从中找到相关语句,体会,朗读,感悟,分析融合在师生对话中。在分析中,又将师生对话推入更高层次,木兰与赵子龙、岳飞不一样,她是一个女英雄。老师带领学生感受木兰身上女性的柔美,回家的喜悦与欢快。在层层剖析之上,概括木兰形象,水到渠成,浑然天成。我想教学包含的另一个方面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自我对话,它们是对话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决定知识与意义是否生成的关键。师生对话是指师生双方彼此敞开心怀,彼此接纳,以理解他人为基点,在共同的话语上沟通与交流,达到二者之间的视界融合。生生对话更多的是体现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的养成,是关于学习主题、意见、情感的交流与分享。在师生对话的基础上才有自我对话,自我对话是在与文本、与他人对话的基础上自我反思性的理解。

  我想,这些对话之所以得以开展,是因为一直围绕有价值的对话话题展开。话题是师生对话的中介,亦是对话教学运作的轴心。现实教学中有不少提问并不具有思维启发性,存在的弊端具体表现在:笼统贫乏,中心不明;过于简单,无须动脑;琐碎频繁,缺乏主次;对待回答,反馈不当等。X老师在本堂课设计的对话教学的话题具有定向、整合、导学、引思的功能。能引起或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带来广阔的思维空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