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分析

时间:2024-06-08 17:05:13 泽彪 木兰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分析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传唱的乐府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后人把它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分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分析

  《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分析: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 木兰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它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一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作为北方民歌的不朽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奇葩。

  1、刻画“神奇”人物,塑造不朽艺术形象

  《木兰诗》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它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女英雄形象。作品着力歌颂了花木兰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不慕功名的高贵品质,热爱家乡的平民愿望。从木兰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德。木兰原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平民女子,为了保存父老,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两千年前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她这一行为是何等大胆,她抛弃儿女情长,越过重重关山,勇敢地来到前线,这与中国古代女子“绣花楼上,足不出户”形成鲜明对比,她身经百战,历时十年,打败敌人凯旋归来,直到这时同伴才发现她是女郎,经过战争的磨练,从一个普通姑娘成为一个坚强无畏的将军。但她功成不求赏赐,只愿回家与亲人团聚,恢复她当年“当户织”的劳动生活。文章通过木兰织布时“唯闻女叹息”的异乎寻常的情态描写;通过“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旅途思亲的刻画;通过还乡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一系列行动,细腻而真实地揭示了木兰丰富的内心世界。总之,文章塑造了一个聪明果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这是《木兰诗》有别于北朝时期其他乐府民歌的一大艺术特色。《木兰诗》的前部分—— —木兰决计从军,匆忙备械,万里行军,十年征战,是从不同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谴责战争的罪恶:“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叹息”中流露出人们的痛苦和无奈;“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年迈之人都不能幸免,写出兵役负担沉重的苦难现实;“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表达了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愿望;“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战争的长期性、严酷性。木兰从军这部分,作者运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木兰诗》的后部分—— —还朝拒赏和回乡团聚,写出木兰的愿望和理想—— —热烈地渴求和平安宁的生活。这部分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读完《木兰诗》我们冷静理智地想一想,木兰,不是什么将门之后,未习武,未读书,而是在家织布的寻常女子,在长期酷烈频繁的战乱中能活着回来,已是命大福大造化大,是奇迹;而她不仅活着回来,还建功立业,官封尚书,阖家团聚,在那“野死不葬鸟可食”、“尸丧狭谷口,白骨无人收”的惨痛现实里,这无疑是浪漫的梦,是作者有意涂上的理想主义色彩。《木兰诗》在塑造木兰形象时,没有沉溺于血与泪的现实不能自拔,而是摆脱了沉重现实的束缚,在地狱般黑暗的现实中燃烧起理想的火炬,使在黑暗中的人们看到希望。它不仅写出现实生活是怎么样的,而且给人一股清新的力量。《木兰诗》写出的理想,是那样的明快、热烈、温馨。黑格尔说:“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木兰诗》突出地运用了对照的手法:

  诗的开头,可以体会出:机杼声是虚写,叹息声是实写,紧张织作是平素的惯例,停机叹息才是眼前的情景。这虚和实、平素和眼前、机杼声和叹息声的对照,表明此刻的木兰举止异常,心情沉重,必定遇到了什么难以解决以矛盾。

  再看出征途中的木兰,她的内心和外表也构成鲜明的对照。作为以身许国的战士,又是初离爷娘膝下的少女,却难以摆脱对亲人的眷恋,足迹愈远,思念愈深。这种缠绵的情思,在那喧嚣的黄河流水,胡骑嘶鸣的对照烘托之下,显得更加动人心弦。

  经过长期征战,“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战死和壮士凯旋的对照,突出木兰的出生死,劳苦功高。“可汗问所欲”、封官“尚书郎”和“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对照,显示木兰质朴高洁的情操。

  木兰回家以后,立即“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戎装健儿转眼变成了红装女郎,这也是一种对照;“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梳妆打扮和“出门见伙伴,伙伴皆惊忙”的戏剧场面,这又是一个对照;而伙伴们的惊呼赞叹和木兰关于双兔的风趣比喻,恰好又成对照。这些对照,对于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对于加强作品的感染力量,都是极为有效的手段。

  最后,瞻顾一下全诗的首尾,木兰归来后亲人团聚、喜气洋洋的情景和开头那种长吁短叹沉闷忧虑的气氛之间也是一个对照。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木兰从军的壮举对家良、对社会的意义,可以感受到乱世之中人心思治、向往和平的时代脉搏。

  对照,推动情节发展;对照,刻画人物形象;对照,扩展和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不妨说,对照,是《木兰诗》在艺术手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整体赏析:

  《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罕有的杰作,诗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完满具备了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机智,坚忍不拔,是木兰英雄品格之必要内涵,对父母对祖国之无限爱心和献身精神,则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同时,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从“不闻爷娘唤女声”到“木兰不用尚书郎”,从“木兰当户织”到“著我旧时裳”,始终不失其为女性之特点。故木兰形象极为真实感人。《木兰诗》创具一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其特质,乃是中国人传统道德精神、乐观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这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实与以讽刺为特征的西方喜剧大不相同。《木兰诗》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歌之天然特长,铺排、夸张、象声、悬念的突出运用,对于渲染气氛、刻划性格,效果极佳。

  过去多认为《木兰诗》所产生之基础,为北朝尚武之社会风俗。但是,北朝历史发展之主流,是入居北中国的游牧民族接受农业文明,进而接受中国文化,最终为中国文化所化。就此诗言,即使木兰之家原为鲜卑民族,也早已汉化。“木兰当户织”,是一证。木兰还家,全家喜庆之中所深具之礼意,是又一证。尤其木兰替父从军、高度体现对父母之爱心与对祖国之忠心,实为高度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故应当说,《木兰诗》所产生之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北朝尚武风俗之融合,而《木兰诗》之根本精神,则是中国文化之精神。

【《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分析】相关文章:

《木兰诗》的艺术结构分析03-11

《木兰诗》的艺术美03-25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10-25

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07-30

李商隐“无题” 诗的艺术特色03-23

分析秦观词的艺术特色03-23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09-26

雨巷艺术特色分析05-31

分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07-19

杜甫写雨诗的艺术特色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