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时间:2022-12-14 11:43:33 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要投稿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荐】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荐】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

  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这首诗是李白浪漫主义诗作的代表,它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伤感惜别的老套,而是借留别表达不事权贵的傲然风骨,并且在构思上,围绕一场梦景来展开,梦醒之后才点明不事权贵的主旨,与此,相适应的是作者运用非凡的夸张和想像表现他梦想的世界,用梦中世界的完美来反衬现实世界的不足与丑恶,表达了作为一个“士”不愿与现实权力同流合污的性情,这就是封建时代文人的品格,这就是李白,所以,梦境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也是我们理解把握本诗的关键所在。

  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二级(8)班是我校(农村普通中学)文科重点班,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为扎实,具备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但缺乏归纳演绎能力,且联想和想像能力较低,但诗歌欣赏在想像和联想方面要求的较高,同时对表达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这就成为他们的弱项了。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授课过程中,力求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思路:

  运用点拔、讨论、诵读、鉴赏等方法弄清李白为什么“梦游”?为什么“留别”?体会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操守,认识封建社会埋没正直之士,压制贤才的落后本质,设计紧扣诗题的“梦游”和“留别”,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诗人”为什么钟情于天姥?诗人如何“梦游”?,如何理解“留别”?

  设计说明: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它有两个特点:它是一篇文言文,教授时我们必须立足于落实字、词、句,把它当成文言文来讲解;它是一首古代名诗,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教授时我们得把重点放在诗歌鉴赏上。事实上,这两点都是必要的。因此,我教这篇课文时,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节课时疏通课文,第二节课时鉴赏诗歌。这里提供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翻译文章;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体现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学生讨论分析为辅,教师适当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积极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教学重点:

  梦游仙境,以此认识浪漫主义并充分理解梦境背后的深意。

  教学难点:

  梦境深意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

  二、具体研习诗歌。

  1、研习第一段。

  (1)第一幅画面是入梦缘由,大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游的是天姥山,诗人却首先谈瀛洲,有何用意?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峻的?

  (2)学生思考:诗人写天姥山的高大神奇,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2、具体研习第2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2段。

  (2)提问:本段集中描写了“梦游”中的哪些景?

  (3)在这一节中,诗人用了一个非常传神的字“飞”这一“飞”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谢公何许人也,作者提及他有何用意?

  (5)仙境出现前后色彩的对比的意图?

  (6)仙人们的盛会,盛会的欢乐,“李仙人”似否也有一分呢?

  3、研习第三段。

  (1)诗歌的最后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提示了全诗的主旨,迸发了强烈不事权贵的感情,那么梦境和他的这种思想感情究竟是一种什么联系呢?

  明确:对!人往往因为有了现实的缺撼而产生相应的幻想.李白因压抑的苦闷于是就有了美好而自由的梦游.陶潜因尘世的污浊就有了《桃花源记》,海伦.凯勒因双目失明就有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现实的丑恶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美好的向往又反衬现实的丑恶。可诗人的想象之景都是那么让人迷恋吗?

  明确:起初很让人迷恋,后面很恐怖.像"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哪有美丽可言?再如"恍惊起而长嗟",倒像是噩梦惊醒,哪像是理想之梦的况味?

  (3)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它较好点明了主题,其有两种观点:一则认为,表现了其消极避世,向往自由的思想;一则认为,表现了其蔑视权贵,讥讽现实的思想,你们怎么看呢?

  明确:说其消极避世吧,却又不像桃花源式的完全置身于世外,说其讥讽现实吧,却又不像屈原那般愤世嫉俗。总的来说,在他的身上集“儒、道、侠”三者于一体,有儒家的积极用事,有道家的消极避世,又有侠客的仗剑豪情,但他的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是显而易见的。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四、课堂小结:

  在大家齐读时,我突然又想到一个话题,李白异常的性情、仙境的追求、丰富的想像,让我想到了在他之前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两人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思维的火焰总是难以熄灭,还是让我们在一番离奇的遐思和古朴的旋律中,与古人相知,与古人相别。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附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月夜白昼傍晚夜晚蔑傲

  缘由→| | | | →梦醒视岸大胆的夸张

  剡溪山中洞外洞中权不

  贵屈奇特的想象

  清幽壮美恐怖仙乐

  教学反思:

  以学生朗读为线,以问题串联各个知识环节,使教学线索清晰,重点突出,并把问题激疑与朗读品味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思考,在朗读的过程中欣赏,又自然地把它们引到对诗歌主题和诗人情感的更高层次的理解上。可以说,在内容的安排上,既紧扣教材,充分挖掘了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又不拘于教材,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如此巧妙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认为这是本节课令我满意之处。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

  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

  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四.朗读感知

  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

  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3.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美好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

  明确:

  ①“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

  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可以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

  问题引导:

  ①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可以照应?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可以吗?(开放性探究题)

  提示:可以,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终于发现,自己应该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六、作业设计(见ppt)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了解李白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简介李白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了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四诵读课文

  1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五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问:1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

  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

  …惊层巅”

  四句应为一个小高潮,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了与下一句的“平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了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4

  【设计意图】

  这首诗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李白专题的第一首诗,最能体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因此,教师教学时一方面要让学生理解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对李白的诗仙形象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据此,本节课确定了“理解本诗的情感脉络并赏析艺术特色”“探究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两个目标。关于这首诗的主旨历来都有争议,课堂上教者提供了相应的背景材料,让学生通过辩论,探究诗歌的丰富内涵。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情感脉络并赏析艺术特色。

  2.结合本诗探究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由“梦”导入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峰,而他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则是他诗歌的高峰,是他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走进李白“梦”的世界。(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提问:我们欣赏一首诗的时候,往往应该从题目入手,题目是理解诗歌的一扇窗户,是打开诗歌的一把钥匙。这首诗的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二、整体感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自由读,概括思路。

  相机板书:梦由(梦前)——梦境(梦中)——梦感(梦后)

  三、赏析“梦由(前)”部分

  指名读写天姥山的六句话,赏析诗句。

  明确:写天姥山就是突出其神奇、高大的特点,表达自己的向往之情;主要运用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

  四、赏析“梦中”部分,品味梦境

  情景导入:现在我们就进入时间隧道,让时光倒流,重温诗仙李白的一个流传千古的奇梦。

  1.先把这段描写切分为几部分。

  学生思考:梦中的景色与情感经过了怎样的变化?(相机板书:美丽险怪辉煌;愉悦惊恐复杂)

  2.赏析“我欲因之梦吴越……迷花倚石忽已暝”一段,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品一首诗就犹如品一杯美酒,品出滋味,品出情感,首先品一品诗人的炼字。

  品味“飞”“送”二字的妙用。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3.赏析“熊咆龙吟殷岩泉……訇然中开”一段,

  理解“殷”“惊”“欲雨”等词语的意思。

  问:“列缺霹雳”,有人说“列缺”不能简单翻译成闪电,为什么?

  明确:“列”可以理解成通假字。“列缺”为什么不能简单理解为闪电,主要原因是“列缺”描摹出了电光从云霓中决裂而出的样子,“列缺”实际上是将云层整个撕开(教师用动作表现)的感觉。“列缺”一词描摹出闪电在一刹那间的形状,然后紧接着才是霹雳,就是雷声,山峰崩塌开裂,乱石横走,地陷天塌。这就是和缓处则按辔徐行,紧急时又短兵相接。

  朗读一下这几个短句,读出效果。

  师:有没有发现,上下文句子的字数长短不一,跟前几天学的古诗不一样,为什么?

  相机介绍“吟”这种古诗体。(投影出示)

  ①字数不定,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随诗人情感起伏而变化。

  ②压韵自由,可以换韵。③对仗无严格要求。

  4.赏析“青冥浩荡不见底……仙之人兮列如麻。”

  师:将“青冥浩荡不见底”一句中“青冥”换成“天空”行不行?

  针对学生对“青冥”一词理解可能有的错误,教师提醒:我们可以驰纵想象,语文有很大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并不是无限的,我们去想去创造,并不是随便去想,并不是没有正误之分。有的想象不合常理,没有办法同整个诗句融为一体。所以一定要调整自己的思维,一定要校正你的思维,要让它和全诗融为一体。这里青冥要比天空显得深远些,它强调的是一种空灵的感觉,有开阔之势,感觉到有点昏暗,又不是完全的暗,有一点点微弱的光。

  5.“诗人的‘梦,是美梦,还是噩梦?请结合诗句及背景资料,表达你的看法,看看谁才是李白的隔代知音。

  投影出示背景资料,列举古人和今人的争议。如:

  李白是一个爱做梦,并对梦有着奇特体验的人,他在许多诗里直言不讳地说过,供奉翰林是一场梦。如“一官即梦寐”;“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鲁中送二从第赴举之西京》);“长安如梦里”;“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登高丘而望远海》)等。

  北大教授葛晓音《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一文片段:“这首诗的奇特在于梦境的不确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对长安三年一梦的嗟叹。正因如此,这诗才在给人奇谲多变、缤纷多彩的丰富印象的同时,又启发了多方面的联想。”

  学生展开辩论。

  师相机点拨:①梦中的景物、人物、动物或其他东西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影子吗?②请注意教材中文章后面的注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注释。

  小结:梦境是宫廷生活、官场道路的折射。“一夜飞度镜湖月”的轻松愉快其实就是他被召入宫时的心情。“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出入官场的那种短暂的成功体验。而当他想逐渐融入时,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就是对官场的迷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象征着官场让人心惊胆战;“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象征着官场的变幻莫测。“云之君、仙之人”其实就是那些达官贵人。“日月照耀金银台”就是皇亲国戚们居住的宫殿;“虎鼓瑟兮鸾回车”就是达官贵人们出门时候的锣鼓开道。可见,梦游过程其实就是现实的曲折反映,梦中的仙界其实就是现实的官场,梦境中的奇特景象正象征着官场的险恶和变幻莫测。

  五、赏析“梦后”

  提问:这不是送别诗么?怎么没有那种杨柳依依的送别之情呢?没有那种“执手相看泪眼”的苦楚呢?

  师:李白的诗常常不按套路出牌,打破常规,天马行空,自由驰骋。

  重点赏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明确:李白一生经历坎坷,这句话道出了他对腐朽现实的憎恨与鄙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诗人也绝不低眉顺眼奉事权贵,宁可放浪山水之间,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傲岸与高洁。

  提问:通过梦后所感,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请用一个词概括,请一小组同学依次回答。

  学生交流:傲岸不屈、豪放不羁、追求自由、消极避世、寄情山水、无奈、愤激……

  六、结合本诗探究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

  1.师:李白有一个美誉,大家也一定十分熟悉。这个美誉是哪两个字?

  明确:“诗仙”。

  2.学生结合这首诗讨论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

  ①诗的风格豪放飘逸,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投影出示资料:明代王思任《天姥》节选:

  “天姥(比之于天台),仅当儿孙内一魁父,焉能‘势拔五岳掩赤城耶?”

  师:这段话的大意是:“天姥山和天台山相比很矮,只能算是儿孙辈,充其量身材比较魁伟罢了,怎么可能‘势拔五岳掩赤城呢?”王思任似乎怀疑李白在“开玩笑”!其实源于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他塑造的梦境就是从他头脑中想象出来的,这就是浪漫主义诗作的两大标志:瑰丽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相机板书: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手法)

  ②文中的意象

  结合诗句分析“瀛洲”“天姥”“白鹿”等仙界的意象。这是游仙诗的重要特征。

  ③李白的行为

  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捞月而死。“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名山大川中的道士仙人,曾学道多年,跟很多道士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也为之写了不少诗文。(结合学生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④别人的评价

  李白因一曲《乌栖曲》得到了“四明狂客”贺知章“谪仙人”的评价。同时代诗人元稹评李白“以奇文取”。白居易也说李白“才矣奇矣”,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热烈地赞颂李白:“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⑤李白书法

  用大屏幕展示李白唯一存世的书法作品《上阳台帖》,让学生揣摩飘逸豪放的道骨仙风。教师模仿落款“太白”二字,在黑板上已写的“诗仙”二字旁写下太白。

  七、总结全文,理清思路,指导背诵

  一代诗仙已经作古,但浪漫主义的大旗却永远飘扬在人间。同学们要从李白的浪漫中找到激情,找到力量,找到美。让我们用李白的大浪漫去追求人生的大境界,高境界,开辟人生的新天地,将我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宽,更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领会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教学设计 计划用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颗璀璨的明星。唐朝诗人创作的诗歌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的象征;唐诗精神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而这方面,李白的贡献是最大的。在诗中作者描绘了天姥山的雄伟壮丽和神秘莫测,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神奇的大自然中,领会作者的情怀。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三、播放录像,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指导朗读。

  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用三个天字,很能加强气势。主体是七言,夹用几句五言,就足以使诗的节律灵活多变,足以显示那种轻快、欢愉的心情,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等。在诗的情景、节奏到了紧张、急迫时,就改用 四言。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无不声情一致,情随声出。写洞天之中幻景,形象既取材于《楚辞 九歌》,语言也就出现以兮字为特征的骚体句法。诗通常多为两句配合,双句押韵。本诗基本如此,但结尾时却出现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三句全押以单数配合的特殊情况。这种形式上的不平衡,也正好用以显示诗人内心情绪的激动不平。全诗有两句用九字句:一是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恰好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了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另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用以表达诗人毅然不顾的昂扬态势。

  四、诗歌的结构: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思考: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 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里用瀛洲陪衬天姥,句中一信一或,使人油然而生神游天姥之念。下面直接写天姥山的山势,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梦中奇景。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这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

  梦字点题,既交代了梦的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诵读并分析②段

  1、思考: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2、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3、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 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4、请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 描绘。

  参考: 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 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 风 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 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同学们描绘了一幅多么美妙神奇的图画,这样美的自然,需要我们用双手去创造,希望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写惊梦长叹。

  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别君句点题。且放二句,表达了诗人的放达情怀,并为结尾两句作铺垫。最后两句是诗眼,提示主题,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理想的追求,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当然,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五、鉴赏要点

  1、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轩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2、写得淋漓酣畅、引人遐想的是述梦部分。

  一入梦,便有不食人间烟火味--诗人竟然在镜湖上飞行,又值月夜,月光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飞过镜湖,月儿依旧伴着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谢公宿处。接着写登山。本来是险峻的山路,但诗人却毫不费力,他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同飞一样到了山巅。这时已是黎明,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茫的群山。他又听到了桃都山顶天鸡的啼叫。这当然学不能说是仙镜,但已经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说它意味着仙境即将出现。

  果然,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大的声音震动岩石、泉水、深林、峰峦。至此,仙境已民是呼之欲出了,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这是为下文蓄势。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这一段写梦境的进一步展开,时徐时疾,波澜横生,使读者目不暇接,恍若身入仙境。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空而降了,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由于来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他们都聚集到那金银台上来做什么呢?诗人只写了虎鼓瑟这样一个细节,其余一切让读者自己去想--读者一定会想到,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这样美丽的环境,所有的与会者都来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这样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小结:梦(因)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境) 游历 (山景)

  (括号中的文字让学生写) 梦(感) 幻入 (仙境)

  全文紧扣梦游二字,浑然一体。

  六、诗人描绘梦游图景,并非是为了追求虚空的幻想。

  梦中游历,正折射出诗人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古来万事东流水,包含了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是为了心灵的抚慰。当然,这首诗的意味远非苦闷二字可以概括,诗篇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恍若天外飞来之笔,痛快淋漓地一吐对权贵的憎恨和蔑视,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如立纸上。主题被点亮了,意境拓展示升华了。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吗?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七、完成练习 补充阅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梦游天老吟留别》教学札记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已有多年,现又收入人教社编写的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有关教学参考书上一般都把李白所描写的梦境说成是景物壮丽非凡的仙境,光明一片,不见一丝阴暗,还说神仙们济济一堂,呈现出一种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而至于古来万事东流水这种消极情绪,则是当时比较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既然梦境是一片光明,神仙们相敬相爱,雍雍穆穆,为什么诗人会魂悸以魄动?他惊起而长嗟难道是因为推动了美好的梦境而感到惋惜吗?如果这样理解,那么这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主题又有什么内存联系呢?还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难道是游离在作品之外的一种普遍心态吗?这种消极的虚无主义的出世思想和积极的愤世嫉俗、决心抗争的精神统一在同一个诗人身上,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孟子曾说过要以意逆志,这的确是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人要懂得知人论世评文这个道理,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是某一历史时期有客观存在,读者不能去改变这种存在,只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论的方法去考察这种存在,弄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境遇,用自己的意去理解作者的志,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一座座文学迷宫的大门。

  李白是一位积极用世的诗人,具有盛唐时期知识分子的那种进取精神。年轻时虽曾有一段隐居学道的生活,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尺蠖之屈、龙蛇之蛰。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的储藏,李白被唐庇玄宗征召进宫,做了个翰林供奉的闲官,成为皇帝的高级文学侍从,便是,他那种傲岸不羁的狂放性格,实在是委不适合于做这种工作的。在那几年当中,他得罪了一些权贵佞臣,终于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来到山东,这是李白政治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击。长安古年,他亲眼见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宫廷生活的糜烂,这使他原来具有的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一下子化为泡影。他产生一种消极避世的情绪,又从心底发出坚定的誓言:安能摧眉拆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声大彻大悟者的呼喊,这是一个从旧营垒里出来的判逆者的心声。这两种情绪,看似对立,其实是完全一致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虽然诗人好像从裕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否定了人间的一切,但实际上是他对十年来宫廷生活的否定。诗人把这十年比作是一场院梦,--这不是什么光明一片,不见一丝黑暗的美梦,而是一场令人魂悸以魄动的恶梦。我们不仅可以从上述史实中找出这个答案,而且可以从作品本身中找到有力的证明。

  这首诗从入梦之由写到梦醒后的感叹,共有三年大段。第一大段到对此欲倒东南倾,借越人之口,描述天姥山的雄奇峻拔,这不禁使诗人心驰神往,为入梦作铺垫。第二大段到惟党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一段描写了梦游天姥山的整个过程,诗人用赋而比也的表现手法,既描述了光怪陆离的梦境,又写出了他在人生旅途中的一段重要历程。这一大段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到空中闻天鸡。诗人因越人之语而梦吴越,清风为伴,明月相随,镜湖飞度,来到剡溪,又著屐登山,一路上贪图了自然风光之美,湖月如镜,绿水荡漾,清猿啼啸,海日东升,天鸡长鸣,从容不迫一形态、声音、色彩诸方面极写所见景物之美,从而表态了诗人的无限欣喜之情,我们也可以由此体会到诗人初入宫廷时的那种心情--眼前的确是一片光明!第二层到水淡淡兮生烟。这时诗人所见的景物由光明美好的世界一下子变成了昏暗的使人迷惑和恐惧的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或已螟,道路迷失,天色昏暗,耳边震响着熊咆龙吟般的瀑布,这可怕的声音连林木山石都为之发抖。到处烟云迷漫,什么都看不清楚。诗人正在惊疑不定的时候,梦境中出现了更为可怕的景象。第三层,到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一道电光,一声霹雳,山峦崩塌,石壁中开,简直是天崩地裂!这时的诗人哪里有什么喜悦,他在万分恐惧之中,看到洞天中是这样一番景象:虽然日月照耀,金璧交辉,霓裳风马,神仙如麻,但是青冥浩荡不见底,在这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些什么?在这些云之君、仙之人的面前,诗人可能在想:这里有我应该有的一席之地?这进诗人心情,绝不是教参上说的我心中的忧愤啊全都忘却,这美妙的仙境就是我理想的境界,而是几年来宫廷生活中遭受排挤打击而积淀下的全部忧愤一下子被唤起了。这不是什么美妙的仙境,这是现实生活在梦中的反映;这不是什么理想的境界,而正是作者所憎恶鄙弃的世间行乐的生活。

  诗人从这恶梦中醒来,惊起一词是承上说,告诉读者当时他自己的心境:拍拍心口--恐怕已经是浑身冷汗了。长嗟一词是启下说,使诗的内宾转入第三段。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到使我不得开心颜,都是长嗟的内容。

  世间行乐是泛指,但也可以理解为指几年来的宫廷生活:满怀着美好的希望入宫,却受忌才害能的小人排挤打击,还差一点儿使龙颜大怒,虽然最后赐金放还了,给了一点面子,但实际上是被赶出宫门的。宫廷中的丑恶、卑鄙和黑暗,终于使诗人觉悟了--醒了,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视了一切。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心灵的纯洁,诗人决心从此骑白鹿,访名山,再也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了。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点明了主题,可谓卒章见志。但是读者往往只注意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于是,在理解这首诗,探求作者志的时候,就陷入了主观臆断的泥坑。

  这首诗的原题是《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吟是古代诗体的一种,相当于歌行。梦游天姥是诗的内容,留别是诗的作用,原题对这个作用说得很清楚,说明这是一首赠别诗。李白的赠别诗很多,但记梦赠别的只有这一首。诗人为什么要叙述一个梦境去留别东鲁诸公呢?现在我们可以知道,这是托梦言志。诗人离开长安,来到山东,又准备南游淮泗,寄情山水,借助美好的.大自然去排遣他内心的忧愤,去寻找光明与自由的生活,于是是就写下了这首诗,向东鲁诸公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一个追求美好理想又不愿为权贵所屈的诗人表现出的这种视名利为粪土的反抗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世界观,难能可贵的,是值得肯定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6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在阅读中体验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和奔放的写作气势。

  2.知识目标

  了解李白,了解李白诗歌的深远影响和益处。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的写作情绪,理解诗歌中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重点和难点

  1.欣赏宏伟而不可预测的梦想和深刻的意义。

  2.了解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李白独立自主的个性。

  学时安排3学时

  教学过程

  一、开课

  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建安骨、骄傲、青莲居、降仙。请问:这副对联上写的是谁?(李白)

  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专题。李白是我们的老朋友。李白叫太白,叫青莲僧。他是唐代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孪生星座。

  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清廉居民,盛唐诗人,是中国古代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的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一般发生在唐玄宗开元、天宝的40多年。历史上,这一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是唐代最繁荣的时期。他以“救民”、“安邦”的政治思想,希望有所作为。天宝二年,唐玄宗在朋友吴云的推荐下,将李白召入长安,供奉翰林(皇帝的文官),当时他四十二岁。李白被叫到北京。他想用这个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让自己与众不同。然而,他很不高兴。玄宗只给了他一个闲散的仆人的位置,并没有给他一个很高的位置。此外,他很自豪,拒绝与政要分享。他还冒犯了显要人物,因为他命令玄宗最喜欢的高丽诗在喝醉时脱下靴子。就连玄宗也没有好好对待他。只在长安住了一年多,他就拿到了钱回来,他从布衣做起国王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他的政治失败使他非常沮丧,使他看到封建统治者的放荡和腐败。在被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从东鲁(现在的山东)南下到吴越(现在的江苏南部),并写了这首诗来向他的朋友证明他的感情。

  晚年,他住在长江以南。61岁的时候,我听说太尉李光碧率领一支大军出城与安石叛军作战。他也北上准备杀敌。他在路上因病返回。第二年,他病逝于叔叔当涂(现安徽)县长李阳兵的住所。

  李白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诗人。他渴望葡萄酒;天子不能上船;他的作文一旦他把龙巾擦干净,御史汤匙、妃嫔捧砚,勒克斯脱下靴子他在五山寻仙,在山河中游荡,甚至他的生与死都被魔法玷污了。据说,他的母亲“梦见了永生耿星的诞生”,并说他的死是“酒后捉月,沉入水中”。在人们心中,李白没有死,而是追求他喜欢的月亮。李白的诗歌自然而意味深长,雄伟典雅,充满了非凡的浪漫情怀。

  杜甫:当笔落下时,它惊动了风雨,这首诗就变成了一场为鬼神呐喊。

  韩愈;李杜的文章正如火如荼

  三、解决问题

  诵读原本指诵读,即写诗。后来,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它变成了一种乐府宋体“告别”的意思是离开这首诗,在离开之前向朋友道别。所以整个主题的意义就是用奶奶的梦游诗向你的朋友说再见。梦游是通过“说再见”来证明你的态度和意图是真实的。另一个名字是“梦游天目山永别东路诸侯”。

  从唐代开始,古诗分为“古体”和“现代体”。在唐代,新格律诗被称为现代体诗,唐以前产生的格律限制较少的诗歌被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使用了唐人的说法。在天堂梦游和唱再见是一首古诗。

  四字、字、音

  天目、颍州、山西、泸水、丹丹、霹雳、石番、红染、清明、心悸、鼓瑟、觉世、天台、玉天目、谢公楼、尹延泉、李申林、栾归

  五、鉴赏第一节

  1.共同阅读并思考:

  ①前四首诗写了什么?既然它的名字叫“梦游奶奶”,为什么要从瀛洲来写呢?

  清晰:写下天目山的神秘和模糊。

  与瀛洲相见奶奶(档案描述)。天目山和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美丽。然而,瀛洲的“信仰很难找到”让人害羞,而天目的“或可见”则成为一种强烈的诱惑。因此,以瀛洲来衬托天目,以空来衬托现实,不仅给天目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美丽的面纱,也让作者想起了去天目的想法。

  ②最后四首诗是怎么说的?使用什么方法?

  清楚:写下巍峨雄伟的天目山。

  比较和对比。五岳和天台衬托出了天目的雄伟和巍峨,这进一步提醒了作者去天目的强烈愿望。

  使用以下词语天姥横穿天际,拔出五岳盖赤城来说明它无与伦比的高度。以屋顶为衬托,他说屋顶有“18000英尺高”,但在奶奶面前它看起来很短,好像他想在她脚下鞠躬。如此雄伟的天目山,如此美丽的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的念头?

  2. 小结:

  大意

  这一部分总是写天目山的巍峨、雄伟和神奇,这就是梦想的原因。

  六欣赏第二节(结合多媒体)

  第二节是这首诗的主体部分。它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梦幻山西、木屐攀岩、夜景、神仙洞和梦幻消失。请总结一下风景的特点和李白心情的变化。

  (1)梦见山西:宁静

  据越人介绍,我想在吴越梦游,一夜飞越月湖。湖光和月光照在我的身上,把我送到美丽的山西。谢凌云居住的地方至今仍在,清澈的溪水潺潺,人猿的叫声凄凉。

  在大风的帮助下,我被送上了蓝天,直航大海;兴高采烈的李白

  (2)穿木屐爬山:气势恢宏

  我脚上穿着谢凌云的木屐,沿着山路直冲云霄。在半山腰,你可以看到太阳从海上升起,听到空中公鸡的啼叫声。山脉和岩石重叠。我不知道我转了多少圈。我迷恋花,倚着石头。我觉得不晚了。

  陶醉的李白

  (3)夜景:奇异而危险

  熊在咆哮,龙在歌唱,雷声在岩石和泉水中回响。它使森林深处颤动,层顶震动。乌云密布,会下雨,水波摇曳,烟雾升起。

  困惑、震惊、沮丧和沮丧李白

  (4)仙洞:壮丽、辉煌和奇妙

  闪电和雷声,群山崩塌。仙府石门从中间轰隆一声打开。蔚蓝的天空辽阔无底,太阳和月亮照耀着金银宫殿。穿上彩虹的衣服,乘着风,云中的神一个接一个地降临。老虎弹琴,栾鸟开车,神仙和大麻一样难以计数。

  (5)梦消失了(过渡句,写下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这样的一幕突然震撼了我的灵魂,突然站起来叹气。当我醒来时,只有一个睡懒觉的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7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一)教学内容

  指导诵读,放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注重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加以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难点:诵读方法的指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该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属古体诗,内容并不艰深,学生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深入理解从而把握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则并不容易。传统教法——教师串讲唱独角或师生双边活动唱双簧,效果不会很佳。

  鉴于此,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紧扣课文本身的特点(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兼含四言、五言、六言、九言;感情丰富:既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又表现啦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更凸现啦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同时,也夹杂着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篇幅长短:不似绝句体、律诗体那样短,也不像《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诗歌那样长,可谓长短适中,易于把握,与一节课的容量也相符),在诵读指导的基础上,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大胆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去感悟、去体味,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做法。

  四、教学媒体设计阐述

  (一)充分体现诗情画意。李白这首诗描写梦游天姥的具体景象时,诗人的想象力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想象的羽翼随意飞翔,在笔端展现出啦变换万千的景象,创造出啦和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媒体要尽可能地通过音乐(精选风格迥异、优美动听的配乐)、语言(名家配乐诵读)和画面(精心设计每一幅页面,特别是第二段,为啦展示李白登山所见包括梦中所见,特精选啦大量名山大川的风景图片制作成动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把这种美展示出来。一是为教学服务,把学生带进李白诗歌美妙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美的熏陶。

  (二)对象页面转换的便捷性。为啦节约课堂时间,提高媒体的使用效率,考虑到学生欣赏诗歌和朗诵诗歌要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象之间、页面之间,比如,范读的各个片断之间、配音的各种音乐之间转换非常方便,或通过鼠标,或通过键盘左右键,或通过快捷键。

  (三)体现媒体设计的充足性原理。现代媒体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也绝不是媒体使用越新越好、越复杂越好、越多越好。事实上,任何事物总得有个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如此,要做到“恰到好处”。那种媒体满堂“灌”的语文课自然热闹非凡、新奇无比,但语文课的特点(语文课应着力表现语言文字的艺术)却失去啦。该设计中,不管是导入新课的体现诗人个性的名句动画展示(让学生快速走近李白、啦解李白、亲近李白、喜爱上李白)、还是风格各异的配乐曲子的选择(与诗歌中丰富而多样的感情相配合),都遵循着充足性原理:围绕学情而设,充分而且必要。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利用自修课投影或印成讲义发放

  资料一: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来到啦,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高采烈地到啦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啦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腐败,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啦权贵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赐金还山”为名,被玄宗赶出啦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啦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啦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资料二:李白五首诗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能力目标:背诵全诗;

  情感目标: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

  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容易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今天我们来学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灵活,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

  3、内容:别东鲁诸公

  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理想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

  品味语言、感知内涵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全诗

  纠正字音,并结合注释强调读音及意义

  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雄浑有力)

  思考:

  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

  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

  ③体会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连---横拔---掩倒----倾

  ③神往充满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沛,语调适合)

  思考:

  ①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

  ②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

  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 ①代第一段内容。

  ②梦前、梦中、梦后

  ③飞。丰富的想象,大胆夸张。理想之梦:

  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

  B:神奇:天马行空、日月同辉、霓为衣、风为马、虎鼓瑟、鸾回车、仙如麻——理想。梦后---失落。)

  4、集体朗读第三段

  点拨:“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梦后的诗人有何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

  思考:

  ①你们是如何理解反映诗歌主旨的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长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感觉官场生活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浪漫与率直,还要寻找“安社稷、济苍生”理想。(有儒家风范道家风骨)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体现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三、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艺术探究(详见板书)

  1、诗风浪漫想像丰富夸张大胆

  2、借景抒情梦由、梦境为结尾抒情张本

  3、虚实相生梦境的虚现实的实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思考练习四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现他道家风骨、儒家风范。

  教学难点:鉴赏“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意象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和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共同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他用自己的一生述说着传奇,在他身上体现了盛唐时期多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他是一个具有道家风骨的道士,也是一个具有儒家风范的儒士,又是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客,更是一个连喝酒都能喝出气势、喝出个性的酒仙,就是这样一个奇人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奇梦呢?让我们共同品读这首诗。

  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明确文章思路。

  二、师生配合诵读全诗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教师诵读梦境

  三、置身诗境,鉴赏梦境

  1、介绍鉴赏方法

  2、分层次鉴赏梦境

  3、分析“我欲因之梦吴越……送我至剡溪”

  (1)提问:“一夜飞度”表现了什么?

  明确:急切兴奋之情。

  (2)提问:“照”、“送”写出什么?

  明确: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4、分析“半壁见海日……水澹澹兮生烟”

  (1)提问:“见海日”、“闻天鸡”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高峻。

  (2)提问:“千岩万转”、“迷花倚石”又表现了什么?

  明确:诗人忘情山水之态可掬。

  5、分析“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

  (1)提问:四个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2)提问: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明确: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3)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四、分析梦醒时分感受

  1、分析“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1)提问:正当梦入高潮时,诗人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这几句写了什么?

  明确: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2)提问:洞天之游的神奇对这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梦幻破灭后的失望,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五、梦后感慨

  1、提问: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明确: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2、提问:“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明确: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师:诗人追求人格独立性自主性,我的地盘我做主,反对封建专制社会对人性的一种羁绊和束缚,不依附于任何权贵门第权威的基础上,来自己决定自己的思想、行为、个性。这也是以李白为代表盛唐知识分子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遗产。

  六、讨论: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

  (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象。

  七、结束全文

  结束语:已到不惑之年的李白积极入仕的儒家思想受到强烈打击后,他的道家思想引领了自己,准备舍下官位、告别过去、告别朋友,选择踏寻名山,寻仙访道去了。他生活在幻想也是理想中,是活在对自己人生理想执着和自信中,从不放弃,永不止步,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李白、永恒的李白、浪漫的李白、痛苦的李白、可爱的李白、真实的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也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

  教学难点:鉴赏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关键句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朗诵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李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诗句。

  二、整体把握

  1、学生试读,看注解,懂得字面意思;

  ①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

  ②以时间顺序概括全诗的每节大意,把握总体脉络。

  三、品味鉴赏

  1、赏析第1节:

  ①问题背景设计:梦游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一处的关键词语暗示了第1节是梦游的原因?

  ②写五岳、天台的作用是什么?(板书)

  ③最后四句,作者为了突现天姥山的高峻挺拔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④析或,云霞明灭或可睹给在梦境中才能游览的天姥山蒙上了一层什么样的色彩?

  2、赏析第2节:

  ①导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天姥山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让我们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②学生齐读。思考:请找出本节中写仙境的部分。

  ③第三层:

  A、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B、学生随朗诵带齐读,把握节奏,感受意境,

  C、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D、检查预习情况:以抒情散文的笔调译写仙境;

  (投影)要求:

  a.不能直译原文;

  b.文笔要流畅优美;

  c、要能体现意境的特征。

  E、交流点拨;

  F、其实,诗人在登上天姥山后至梦见仙境之前,也看到了许多奇异景象,虽不是仙境,但所渲染的意境似乎已接近仙境了,这与仙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G、体会浪漫主义创作特色:

  a.再次出示李白的有关诗句,学生归纳;

  b.在读过的1、2两节中,其浪漫主义创作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析留别(带讲背景),这首诗是为留给东鲁的朋友而作的,那么诗人要告诉东鲁朋友的真意是什么?(板书)

  ②找依据;

  ③但诗人梦醒之后的感受是什么?(找依据)

  A、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B、哪几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此采取的做法?

  C、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板书)

  四、教师小结,学生背诵仙境部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完成练习册。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1

  总体设想

  对于诗歌的教学,朗读应是贯串始终的,在读中品味语句,想象情境,体悟感情。本诗有一个难点,便是对梦中神仙世界的描写,所以我的处理方式是在引导学生在大体切分层次后,重点突破这一难点,避免赏析的平均用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背几首学过的李白的诗歌,老师随之导入: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豪迈洒脱,雄奇奔放,超脱于俗世,但是李白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有和我们普遍人一样的遭遇、苦恼和追求,今天让我们通过一个梦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展示课题,作者,学习目标:诵读——品味——体悟。

  二、朗读课文

  1、找一位学生朗读全诗

  老师明确:作为诗歌的学习,准确的朗读是第一步。

  2、老师配乐范读

  明确:读音准确是第一步,作为赏析,还要读出诗歌的感情。

  三、解题

  四、赏析全诗

  1、学生读第一段后思考天姥山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体会“连”、“横”、“拔”、“掩”、“倾”等字的妙用,再齐读,读出语势变化。

  2、由老师设问哪几句是描写梦中天姥山的句子将第2段切分成两部分。

  赏析第一部分(到“水澹澹兮生烟”):引导学生自读,然后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感受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并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这种心情。

  赏析第二部分(到“仙之人兮列如麻”)老师明确:诗人游兴正浓,这时天色暗下来,转瞬间在诗人面前出现了一个神仙世界。

  学生自读后闭目想象神仙世界的情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找学生读自己的描述文字,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神仙们聚集到金银台上做什么?

  再找学生读这几句,读出向往与喜悦之情,然后齐读体会,最后要求当堂背诵这几句。

  赏析第三部分(到“失向来之烟霞”)

  老师设问:诗人在梦到最美好的时候突然醒来,此时心中是什么感受?应该怎样读这几句诗?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惆怅与失意。

  3、学生齐读末段

  明确“世间行乐亦如此”中“此”的指代内容(梦境)

  老师设问:“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生读最后两句后老师明确:这种感慨不是无缘无故的,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心理情感的曲折反映。想当年,李白被诏入京,曾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认为可以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然而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自己备受排挤,不到三年便被赐金放还。诗人的感慨是看透了黑暗现实的一种顿悟。

  学生再齐读全段体会。

  五、结束

  老师明确:李白的政治理想在快要实现时突然破灭,这种打击是多么残酷,但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就在于他有傲岸的性格和博大的胸怀,正如余光中在《寻李白》中所写“酒入豪肠,七分啸成了剑气,剩下的三分酿成了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师生齐读下课。

  教学反思

  这是我参加省优质课比赛时的教学设计,当时上完课后心里有万千滋味,有沉浸课堂欲罢不能的兴奋;有猛一轻松,不知该干什么的迷惘;也有没有达到自己期望值的失落……我认为这个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①抓住了诗歌教学的灵魂—读,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进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诗人的感情。②此设计能够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和神仙世界有关的诗句,体会诗人运用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背后承载的感情。

  不足之处在于①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诗句读,然后品味感情。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点拨一定要到位、干脆利索,不然学生会过多纠缠于此而忽略诗歌的感情脉络,致使后面的重要诗句无法充分赏读。②此设计旨在落实读、背、写,但是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学生的背和写会变得飘浮无依,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得不到有效训练,只是空摆架子。从课堂情况看,的确是这两点影响了整体效果。

  再反思: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充分活动的环节最难把握,学生总有一些教师无法预料的观点和认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在学习目标指引下,不如让学生大胆质疑、互相对抗,这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人论世,把握诗歌主旨;

  2、领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3、掌握诗中的文言字词。

  二、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学习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和多变的句式来表达奔放的思想感情,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学习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领会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感受李白的人格魅力,学习他追求理想,勇于进取的精神,和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全诗,把握内容要点;结合诗人经历,体会全诗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目标]

  了解作者和诗歌的写作背景;

  疏通词句,熟读全诗。

  [教学过程和要点]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回顾李白的生平、经历、名句导入。

  二、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诗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体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练习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二、内容简介:

  1、《迢迢牵牛星》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中间四句描写织女,最后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诗中充满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美感。

  2、《归园田居》开头八句写归田的原因,可以说是整组诗(共五首)的一篇总序,以议论出之,跌宕飞动,而结到“归园田”之上;“方宅”以下十句写田园景象,天然逼真,是一幅生动的村居图;最后两句换笔另收,与起首一段呼应。全诗以质朴真淳的语言写出,而音节铿锵,元气淋漓,得自然之美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对李白了解吗?

  生(七嘴八舌、气氛热烈):唐代诗人诗仙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师:“倚天仗剑,挂弓扶桑”这是有着庄子般超逸和孟子般英气的神仙般的诗人李白的自我刻画。天宝元年,李白出发了,他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应召入京,然而,快乐只是短暂地驻足,翰林供奉,权贵排挤,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安世济民”、“功成身退”的幻想。天宝三年,玄宗“赐金放还”,李白黯然离京。第二年,身在东鲁的李白决定南游吴越,临行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加粗字幻灯展示)。

  二、解题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把诗歌的标题读一下。

  生(大多数学生读成)

  师:刚才我听到有些同学将“吟”读成Yǐn,这个字应该读什么音呢?什么意思?

  生(马上纠正):“吟”读yín。(但对“吟”的意思,做沉思状)

  师:“吟”是一种歌行体,白居易不就有《暮江吟》,孟郊有《游子吟》吗?一般与前面的内容连读,也就是“梦游天姥吟/留别”。

  那么,“梦游天姥”讲的是什么?

  生:诗歌的内容。

  师:那么,“留别”呢?

  生:写诗的动机。

  师:不错,这首诗正是诗人赠与东鲁朋友的,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好,接下来大家带着以下两个问题一起把诗歌朗读一遍。

  ①“梦游”本诗的主体,那么,

  ②这是一首留别诗,诗人向东鲁诸公表明什么心迹呢?

  生:全班朗读课文。

  师:天台,“台”念tāi。那么,这个梦从哪里开始又到哪里结束呢?

  生: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开始,到“忽魂悸以魄动”结束。

  师:也就是说是个从内容来看,大概可分为:梦由——梦境——梦醒。(加粗字幻灯展示)

  师:结合最后一段,看看哪里点到了“留别“?诗人向东鲁诸公表明什么心迹呢?

  生:“别君去兮何时还”点到了“留别”。诗人留别寄语是“且放白鹿青崖间……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白鹿”是个怎样的意象?请同学们关注一下注释。(学生:隐逸、寻仙访道)

  可见,本诗实际上是借留别以言志(寻仙访道、不事权贵)(加粗字幻灯展示)

  ,梦游是诗人采用的一种形式。

  (我们可以推论:诗人写这首梦游诗是为了向东鲁诸公表明不事权贵的心迹。问题是,诗人为什么选择梦游诗呢?梦游与诗人所言之志有何联系呢?)

  四、赏析梦境

  师: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第二段便集中写诗人梦游的过程,这也是诗歌最精彩的部分。接下来,老师把第二自然段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遨游于梦境之中,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些画面?能不能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把你所感受到的画面再现出来?

  师:有人说文字是生命的酒,诗歌的文字尤其如此。既然是酒,就应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这坛千年佳酿。好,哪一位同学将第一个勇敢地站起来和我们分享呢?

  生1:诗人梦到自己在月夜飞渡镜湖。我觉得画面非常神奇。

  师:你能不能具体说说哪个字让你觉得这个画面充满奇幻的色彩?

  生1:“飞”,一夜飞渡,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师:非常好,我们这位同学十分准确地抓住了“飞”字。那么,这个字除了充满神奇的效果,是否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此时的心情呀?

  生:迫切。

  师:很好。如果说月下镜湖是清幽的,那么镜湖的月亮则给人一种十分熟悉的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什么呢?

  生:亲切。

  师:怎么感觉出来的?

  生:“送”。

  师:是的,李白笔下的月亮总是温情脉脉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正是诗人与月共舞,与月为友的最好写照吗?还有吗?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2:诗人一路攀登,在半山腰看见了徐徐东升的太阳,还听到空中传来天鸡的鸣叫声。写出了山的高大、雄伟;并且一路上奇花异草令人眼花缭乱。

  师:还有吗?

  生3:我觉得“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极有震撼力,惊心动魄。

  师:这句诗中“栗”和“惊”是什么意思?

  生3:使动用法。使深林战栗,使层巅惊惧。

  师:还有哪位同学再说说看?

  生4:我觉得仙人聚会的场面写得十分神奇。

  师:怎么神奇,能不能具体说说看?比如仙人们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生4:仙人们以霓虹为衣,以风为马。(师:怎样的形象?)飘逸脱俗的。

  师: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事物以见其神奇?

  生4:老虎为他们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而且,聚会的地方金碧辉煌。

  师:还有吗?

  生:仙人到来之前,电闪雷鸣,石门訇的打开。

  师:这是一个瑰丽多姿,险怪神奇,而又变幻莫测的梦境,这是一个灿烂辉煌,自由极乐的神仙世界。(教师小结)

  (1)月夜渡湖(剡溪)——温情清幽

  (2)著屐登山(山中)——壮观绚丽、险怪神奇

  (3)仙人盛会(洞内)——惊心动魄、金碧辉煌、自由和睦

  (加粗字幻灯展示)

  师: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这个梦境充满着一种什么情感?

  生:向往

  师:不错,正所谓“心驰神往,虽身不能至,则心向往之”。而我们也不由得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并充分领略诗人李白所特有的表现手法——大胆的夸张与瑰丽的想象。(加粗字幻灯展示)

  师:那么,现在我们就不那明白:诗人为什么选择梦游诗,梦游与诗人所言之志有何联系了。(幻灯展示)

  梦游(曲折)

  言志(幻灯展示)

  梦醒(直接)

  五、探究思考

  师:梦境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至高潮,梦境突然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梦境与现实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作者感叹什么呢?

  生:人生如梦。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世间行乐亦如此”。

  师:注意那一个字?

  生:“亦”。

  师:如此指什么?

  生:像梦,短暂,一转眼就消失。

  师:于是诗人决定“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怎么看待呢?

  生5:诗人感叹人生如梦,决意纵情山水之间,寻仙访道,似乎有消极避世之嫌。但最后一句又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李白昂扬。

  师:这之间矛盾吗?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恰恰是经历过人生周折的诗人对现实失望、愤怒的一种表现,诗人带着对腐朽现实的憎恶与鄙视,决心到这个畅情适意的天地里去了。可诗歌最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直接抒发了李白对当时丑恶现实的愤怒和对权贵的强烈反抗情绪,从而给全诗基调上加上了积极向上的成分,点亮了主题。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诗人也绝不低眉顺眼奉事权贵,宁可放浪山水之间,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傲岸与高洁,这种蔑视权贵的气魄和精神,令人吐气,使人鼓舞。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六、总结:

  师:李白就是李白,他总是在失望中希望,在失落中追求,在困厄中超越,现实是丑恶的,他就在心灵里翱翔。

  七、课后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就请同学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李贺的《梦天》,并将此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进行比较,分析两诗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

  《梦游天姥吟留别》同步练习

  1、选出注音全正确的一项[    ]

  A、天姥(mu)山天台(tai)山

  B、瀛(ying)洲剡(dan)溪

  C、渌(lu)水日暝(ming)

  D、殷(yin)岩泉觉(jiao)时之枕席

  2、选出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

  A、向天横(遮断)势拔(超出)五岳

  B、因(因为)之梦吴越清(凄清)猿啼

  C、列缺(缺少)鸾回(回旋)车

  D、觉(睡觉)时向来(助词,不译)

  3、选出与其它三个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栗深林兮惊层巅B、云青青兮欲雨

  C、列缺霹雳,丘峦崩摧D、虎鼓瑟兮鸾回车

  4、判断题。

  (1)诗歌,泛指各种体裁的诗。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诗是通过节奏、有韵律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    )

  (2)诗歌可分为旧体诗和新诗。广义而言,旧体诗包括旧体的诗、词、散曲(小令和套数),狭义而言,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它包括律诗和绝句;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有格律限制的旧体诗称为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    )

  (3)旧体诗属古代诗歌,新诗属现代诗歌。毛主席的《七律?长征》就属古代诗歌。(    )

  (4)李白的诗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现了对日趋腐败的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命运、人民苦难的关切。在李白的诗中,还有不少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李白主要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他的诗风清新飘逸。李白“斗酒诗百篇”,创作颇丰,可惜“十丧其九”,仅存九百余首。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誉为“诗仙”,又自称“谪仙”。

  (    )

  (5)《梦游天姥吟留别》,又题名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吟”,一种诗体的名称,如《梁甫吟》。“哺”,读f(,古代加在男子名字下面的美称。(    )

  5、默写。

  (1)海客淡瀛洲,________;越人话天姥,________。

  (2)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

  (3)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

  (4)洞天石扉,訇然中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仙之人兮列如麻。

  (5)诗中表现诗人理想志向的诗句:________。

  6、简析:

  有人分析《梦》说全诗以“梦”为线索,分别写了入梦之由(第一段)、梦游之景(第二段)、梦醒之叹(第三段)。这样分析对不对,为什么?

  7、选出能够表现诗人理想追求的句子[    ]

  (1)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2)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3)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4)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8、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A、首句点染远景。其中“隔”与“隐隐”相配合,创造出一种朦胧、深远的意境。

  B、二句勾勒近景。画面清幽明丽。“问渔船”三字真地表现了诗人对桃源仙境的心驰神往。

  C、三四句在有趣的一问一答间,表达出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也透露出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D、这首诗把眼前景与附会此景的桃花源的故事水乳交隔地写在一起,诗笔活泼,意趣盎然,耐人寻味。

  9、读诗回答问题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梦到洛城。

  (1)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描写了春天的季节特征:树木滋荣,时而春雨霏霏。

  B、第2句与首句相配合,描绘出一片鸟语花香的有声有色的春天景象。

  C、从第2句的“残花”一词可看出诗句描写的是初春乍暖还寒的时候。

  D、诗的三、四两句反映了作者对家乡洛阳的思念。

  (2)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总体上看是首抒情诗,标题《春兴》就告诉人们这首诗写的是内心的感触。

  B、第三句紧扣标题,由春景转向写春思:春日思乡。

  C、第四句中的一个“逐”字有化虚为实之妙,将无形的春风化作了有形的可“逐”之物。

  D、诗中的“阴阴”“残花”暗含了一种思乡而不能归的愁苦之情。

  10、读诗做1—3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①相逢。

  问姓惊初见,②名忆旧容。

  别③沧海事,④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在这首诗的方框格内选填相应的词语,其中最佳的一组是[    ]

  A、①才②称③离④语

  B、①才②道③后④言

  C、①又②寻③离④言

  D、①一②称③来④语

  2、对这首诗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弟”即表弟。诗题点明了诗的内容是写与表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

  B、“惊初见”是说他们乍一见面,似曾相识,不免惊讶,即问“贵姓”。

  C、“沧海事”用典,借指世事变化很大,暗含离乱之恨。

  D、“秋山”一词点明了时令,也借秋高气爽表现了诗人见到表弟的喜悦之情。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首五言律诗,韵律和谐,对仗工整。

  B、第三联正面描写久别重逢情景,写出了由不识到相认、相忆的传神细节。

  C、第三联与首句照应,写两人各叙分别后的情状,表现出了兄弟情深。

  D、本诗采用浓墨重彩、层层渲染的手法,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一幕,有相当的感染力。

  参考答案

  1、D(A:台tai B:剡shan C:渌lu)

  2、A(B:因,依据C:缺,云的缝隙D:觉,睡醒)

  3、C(此项中有通假,其他三项都有词类活用:A“栗”、“惊”使动B“雨”名作动D“鼓”名作动)

  4、(1)√(2)√(3)×(4)√(5)√

  5、略6、不对。第二段已写到梦醒。

  7、(1)(2)(3)8、C

  9、(1)C(“残花”说明暮春)(2)D(“阴阴”客观写景)

  10、(1)D(注意对偶)(2)D(借秋之悲凉,表达了战乱中兄弟分离前途未卜的忧虑)

  (3)D(“浓墨重彩、层层渲染”不当)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3

  学习过程

  一、预习

  ①用8分钟时间诵读全诗,注意停顿及字音

  ②抽3名同学分别诵读各段

  二、解题:

  ①题目的断句: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根据题目明题材:赠别诗

  ③“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④梦游天姥和话别友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三、补充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四、赏析

  ①请学生找出把梦游与吟别联系起来的诗句

  明确:世间行乐亦如此

  ②“如此”指什么呢?

  明确:代指第二段的内容

  ③ 请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忆梦(梦景、梦醒)

  ④作者浓墨重彩的描写了什么?

  明确:梦景

  ⑤自由诵读,画出不懂的句子,请谈谈你读后的总体感受。

  明确:重点词意(清 暝 殷 栗 惊 訇然 青冥 列缺 恍 嗟);

  静谧优美,奇丽壮观,山路曲折、深林层巅,亦幻亦真,灿烂辉煌、令人目眩。

  ⑥点拨诵读方法,示范诵读,抽点学生诵读。

  ⑦找出了把梦游与吟别联系起来的诗句,那么通过这句我们能否判断诗人的真实意图或者说他的落脚点和重心在哪儿呢?

  明确:后面才是诗人要表达的内容。

  ⑧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那么“世间行乐亦如此”,“行乐”到底所指何事?后文有没有提示呢,请找出这样的诗句。

  明确:“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⑨“行乐”和梦相同在哪儿呢?

  明确:到头来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一场梦一场空!

  ⑩诗人临别赠言不是回忆历历在目的往昔,而写自己的梦,其原因何在呢?学生讨论回答。

  点拨:表述心志,将远离庙堂、寄意林泉、纵情山水、放浪江湖。

  反思往昔,虽汲汲功名、了无所成、青云之志、无奈萧疏。

  劝慰朋友,对世事纷扰、洒脱直面、人生百年、适心任性。

  附:板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 世间 行乐 亦 如此 吟留别

  (类比)

  “万事” “惟枕席”

  “事权贵” “失烟霞”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4

  一、导入:

  我给同学朗读一段现代诗,这段诗写的是一个古代伟大的诗人,“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的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扣我额头/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大家说这个诗人是谁啊?

  李白用手中的笔抒发“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凌云壮志;畅谈“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人生自信;表达“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豪放洒脱。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的诗联想丰富,想象奇特,夸张大胆,有着放荡不羁的豪情,把雄奇奔放、清丽飘逸、自然隽永三者完美和谐的统一,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如果说唐诗是白雪皑皑的高峰,李白便是凌霜傲雪的高峰征服者;如果唐诗是姹紫嫣红的百花园,李白便是餐花品叶的撷英客。李白凭借其如泉涌的才思,汪洋恣肆的诗情,登上了唐代诗歌圣殿的最高处,成为盛唐气象的形象代言人。为什么李白的诗歌有如此之高的成就,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他的思想,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创作背景。所谓的“知人论世评文”就是这个道理。

  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客不求禄仕而家境富裕。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样一个天才从小就有着他的异于常人之处,他自幼读书就广为涉猎,所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年轻时仗剑任侠,在他和朋友叙旧时,还兴致勃勃地回忆当年杀出五陵恶少重围的往事。他还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自说“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开元十二年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郧城(今湖北安陆)。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在江陵遇到他,夸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一生两入长安,第一次是在开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三十岁。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

  开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举家东迁至山东。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秋,李白第二次入长安。由玉真公主(也就是唐玄宗的妹妹)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一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险恶处境的写照。天宝三载春,李白被赐金还乡。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李白离长安后,沿商州大道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开封,济南等地,次年,李白南下江浙,行前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形势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远别离》等诗中,对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擅权和诛杀异己公开表示抗议,对险恶的政局发出悲怆的呐喊。他四处浪游,飘泊在梁园、鲁郡和金陵一带,还到过幽蓟等地。一路上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后隐居于庐山。当时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师由江陵东下,“辟书三至”,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参与其戎幕,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军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长流夜郎(今贵州铜梓一带)至巫山时遇赦放还。这时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李白被赐金放还,南下江浙时,向朋友倾吐衷曲的一首诗作《梦》。

  题解:《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题目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梦游天姥,二是吟,三是留别。为何要梦游天姥?稍候在课文的学习中请同学们来回答。

  我们先来看吟是什么意思?跟谁作别?吟,是古代诗体歌行体的一种,她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就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一样可以不拘一格,如孟郊的《游子吟》,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我们在前面说过这首诗写于李白李白被赐金放还,南下江浙时,那留别的是东鲁诸公。由这个题目,同学们可以看出:写梦是主体,留别是最终的目的,以次向东鲁诸公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以写梦来作别的实为罕见,我认为这是本诗的一个独创,同时也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过程:1范读(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用三个“天”字,很能加强气势。主体是七言,夹用几句五言,就足以使诗的节律灵活多变,足以显示那种轻快、欢愉的心情,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等。在诗的情景、节奏到了紧张、急迫时,就改用四言。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无不声情一致,情随声出。写洞天之中幻景,形象既取材于《楚辞九歌》,语言也就出现以“兮”字为特征的骚体句法。诗通常多为两句配合,双句押韵。本诗基本如此,但结尾时却出现“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三句全押以单数配合的特殊情况。这种形式上的不平衡,也正好用以显示诗人内心情绪的激动不平。全诗有两句用九字句:一是“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恰好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另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用以表达诗人毅然不顾的昂扬态势。)

  2:同学自由朗读。朗读过程中了解诗的大意。3分章朗读4学生串讲看看全诗各节主要都写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诗的内容,那么我们这节课共同来品味一下一代诗仙的浪漫情怀。同学们说一说诗歌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也就是说诗人为什么要写诗啊?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那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如何运用他那清新飘逸的语言,豪迈奔放的激情来构造出如此奇伟瑰丽意境,在这样的意境之中又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同学们谁先来说一说诗中都出现了哪些奇特的意象啊?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第一段:在前面留给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会梦游天姥山?有哪个同学能回答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段。第一段告诉了我们诗人之所以会梦游天姥山的缘由(入梦缘由)。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里用“瀛洲”来陪衬“天姥”,海外仙山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瀛洲难寻而天姥山却可一见。这里以虚衬实,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下面紧接着写天姥山的山势,“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此处的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再以天台山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难道不能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吗?这一段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及对比、衬托的手法,描绘了天姥山的横亘长空,高峻挺拔的雄姿。

  第二段:诗人梦游天姥的情景是什么样的呢?是人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梦中奇景呢?

  四个层次:月夜渡溪(到清猿啼)⑵登山奇景(到忽已暝)⑶山顶奇观(到列如麻)⑷梦醒长嗟

  我们先来看第一层:诗人因越人之语而“梦吴越”,这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梦”字点题,既交代了“梦”的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接着便写梦境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这里的镜湖风清月朗,随即诗人以清风为伴,明月相随,一夜之间飞过镜湖,来到剡溪。(李白一生喜月,曾说“花间一壶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月亮看作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在月光下飞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想一想此时李白的“心境”是如何的呢?[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此时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第二层:诗人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剡溪清水荡漾,山猿啼啸。诗人穿上了谢灵运当年穿的木屐,登上了他当年曾攀登过的石级——青云梯,就像脚下生风,直向高耸入云的山径攀登。山径盘旋,到山腰时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只见海日生空,天鸡高唱,这就点明了梦游的时间从夜晚转到了拂晓,景色也由清幽到壮美。此处道路宛转,山花烂漫,诗人倚石赏花,迷失其中,流连忘返,不觉间暮色降临。

  第三层:此时天气骤变,狂风大作,雷声隆隆。好像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巨大的声响在山岩和泉水间传开,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天空黑云沉沉,水中波翻浪涌,烟气升腾。这时诗人所见的景物由光明美好的世界一下子变成了令人恐惧战栗的昏暗世界。

  诗人正在惊疑不定的时候,梦境中出现了更为可怕的景象。一道电光,一声霹雳,山峦崩塌,轰隆一声,石壁中开,简直是天崩地裂!通向神仙的洞府石门打开了。在那一望无际的青色透明的天空中,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的楼台。这里先后使用四字短句与七字对句,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景色和惊天动地的响声,把洞天石门打开的雄伟之势,充分表达出来,为神仙们的出卖场拉开序幕。紧接着,神仙们都“霓衣”“风马”而至,此处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了“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下来。老虎为他们奏乐,鸾鸟为他们驾车,浩浩荡荡,其乐融融。凡此种种,一个一片富丽堂皇的极乐世界就呈现于我们眼前了。这便是诗人的梦寐以求的乐土,当然就成了梦游中的高潮。

  第四层:可惜,一觉醒来,梦景陡然消失。(板书:梦醒)

  本章句式变化非常大,造成了音韵节奏跌宕多姿,读来琅琅上口,颇有气势的特色。第三段:诗人因梦而悟,因梦有感。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且放”二句,表达了诗人的放达情怀,并为结尾两句作铺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理想的追求。

  艺术特点:

  1、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2、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

  小结:一代诗仙早已作古,但他那如庐山瀑布水一泻千里的激情,放鹿青崖间、散发弄扁舟的仙风道骨,乘风破浪、横渡沧海的自信洒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做一个无愧我心的大写的人!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5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潜力: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透过诵读、讨论,鉴赏诗歌景物,

  3.情感目标: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

  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课前预习: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白生平、作品、风格、成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生前最喜“三李”的诗,这“三李”中的第一位就是李白。毛泽东称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礡,有脱俗气。”下面我们一齐读一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诗是否合于毛主席的评价。……

  二.检查预习

  学生介绍李白生平、李白的相关作品及写作风格、李白的成就等。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初步感受学生自评朗读感受

  2.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学生比较评价,教师点评

  3.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问题

  (1)题目中是“梦游天姥”,那诗中“梦游”是从哪里开始的,又是到哪里结束的呢?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由“我欲因之梦吴越”这句,我们可知“梦游”开始;由“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可知“梦游”结束。

  (2).据此,我们能够把全诗分为三个部分,如何划分?

  ①由“我欲因之梦吴越”,可知前面部分是“梦游”的原因,我们能够概括为:如梦缘由。

  ②诗歌的主体部分:梦游天姥。

  ③诗歌的结尾部分:梦中醒来。

  这样,我们就对全诗有了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了。

  五.问题探究,具体赏析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读)“海客谈瀛洲……云霞明灭或可睹”,“瀛洲”是什么地方?

  明确:海外仙山之一,传说海外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2.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能够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3.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貌呢?我们一齐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述。从描述中,我们能够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述,其余几句透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4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那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5.学生齐声诵读第一部分。

  (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情绪?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情绪。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那里的谢公指的是谁?为什么会提到他呢?

  明确:谢灵运,性喜游山玩水,所到之处,必是风景秀丽之所。此处谢公到过,正说明天姥山是上佳之地。另外,还有另一个原因,我们后面再说。

  4.“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齐来读一下)诗人在那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5.齐读这部分资料

  (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完美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让我们一齐来读一下最后的句子。

  明确:①“长嗟”“惟”“失”,能够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能够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期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

  问题引导:①“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能够照应?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能够吗?(开放性探究题)

  提示:能够,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最后发现,自己就应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4.学生齐读整首诗。

  六、总结全诗:

  诗人透过自己梦游的经历,把自己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充分的表现了出来。诗人此时已过“不惑”之年,人世光阴花上露,而宏图未展,其焦虑之情和只争朝夕的紧迫之感都寓其中。尽管前方冰封大河、雪满太行,尽管心里矛盾重重,难割难舍。但这个愿意当剑侠,当酒仙,却不愿当奴才的李白最终还是舍下了官位、舍下了玄宗、舍下了自己的理想,“直挂云帆济沧海”去了。让我们再次朗读,来结束这一次梦游吧!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写作训练:李白的这个梦到底是个美梦还是一个恶梦?以自己的理解写成一篇小论文。

  八、板书设计

  入梦缘由

  梦游历程

  梦游天姥吟留别留别语

  仙境出现

  梦醒

  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比较长,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首诗,首先就应要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透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理出了诗歌的层次,然后再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中,透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环环相扣,配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抓住意象,配合关键词,解读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就应说,整堂课是比较连贯流畅的,但在教学设计的上,还是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方法的模式,虽然有课堂互动,却没有很好的体现当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就应个性注意这一点。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相关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案08-28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案12-25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2-05

《梦游天姥吟留别》10-25

梦游天姥吟留别10-29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案09-22

优秀《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09-27

《梦游天姥吟留别》高中教案08-28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08-27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分享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