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谈论文
【摘 要】通过诗人暮春三月在黄鹤楼送别老朋友去广陵,表达了故人之间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通过意境和情景,酣畅淋漓的表达了出来。
【关键词】故人广陵教学方法
这首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时写的。表达了作者和老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课题中的"之"字是往、去的意思,广陵是现在的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送孟浩然去扬州的意思。"故人西辞黄鹤楼",只是简单的叙事。但是"故人"两个字,含有深情。李白曾在湖北安陆十年,这时孟浩然也隐居襄阳,他们两人结成了好朋友。写此诗时,孟年三十九,李白二十八岁,孟诗满天下,李白对他十分倾慕,称他为"故人",其中包含着昔日交往的深情。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是警句。这一句色彩绚丽,意境深远。"烟花"二字是对江南春景最形容的概括,要引导儿童联系生活去理解。可以去提问:暮春三月,江南多雨,雨后放晴,水汽蒸腾,这时,树梢、山尖常有什么东西阻碍着人们的视线?在林梢,在山头,经常看到怎样的景色?烟。是的,散文中有"阳春假我以烟景"的句子,词中有"平林漠漠烟如织"的话,这"烟"字是富于地域特色和季节特点的。试想,到了暮春三月,到处繁花似锦,到处烟笼雾锁,这春之江南的景色,不是被诗人用两个字说尽了吗?
单说概括的好,还不足尽这诗的妙境,要透过景物看人的心情。送别地点在黄鹤楼,在江南;行人将去的地方是扬州,更是江南佳丽地。从烟花春色中送走故人,想到故人将去地的烟花春色,这时,送着、行者心情都是轻快的。更何况彼此都在风华正茂的盛年,都充满了前路如花的预感。这一切决定了诗的基调是欢快。但是,故人分别,当然又不能全无怅惘之情,这种怅惘也只是淡淡的哀愁。
这种哀愁如烟似雾,薄薄地笼罩心头,欢快中略见怅惘,这便是全诗的感情基调。
"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一幅春江送行图。
先可以发问:为什么说"孤帆"而不说"孤舟"?让学生思考,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出整个送行的画面--三月晴天,天是碧蓝碧蓝的,水是碧蓝碧蓝的,船帆渐行渐远渐小,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处。想一想,帆应该消失在水的尽头,为什么偏说是天的边上(碧空尽)?再引导学生想象:长江到中下游流速不十分快,从"西辞"到"碧空尽",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李白一直站在黄鹤楼上,凭栏远望,那该望了多久啊!这友情多么深!
还可以问:这时,船上的孟浩然心情会怎样?--他一定也会站在船头,望着黄鹤楼头。友情流荡在两人心上,就像江水流荡在大江中,江水像根无心的彩带,把两颗心紧紧地连系在一起,目力有限,这友情的彩带无穷,也永远不会中断。这样,就引出了"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时千古名句,眼前所见,心中所感,凝聚于七个字中。所见,是空旷的原野,浩瀚的长江,以及送行者影之孤独;所感,是希望滔滔江水带去依依别情,陪送在朋友的小舟边。这叫做"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阅读能力,必须从培养自学能力开始。我们切不可把学生看成是盛放知识的器皿,强行灌输;必须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循循善诱,,启发他们自己动手动脑,锻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思维能力,必须从培养学习兴趣开始。教课时觉不能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必须讲得精当,讲得活泼,富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主动。
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必须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开始。我们绝不能满足于学生能够回答出一些浮于字面的问题,必须有意识地提出一些高而可攀的问题,一道他们去探索,尤其古诗语句含蓄,耐人寻味,更应该深入钻研教材,积极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谈论文】相关文章: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设计08-28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0-11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08-28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07-17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04-10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0-13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10-23
【精品】《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09-28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资料06-03
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古诗教案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