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夜渡湘水孟浩然诗鉴赏
《夜渡湘水》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一作崔国辅)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叙述作者夜渡湘水时的所见、所感,表现出作者的淡雅、闲适以及对渔村生活的赞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夜渡湘水孟浩然诗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夜渡湘水 孟浩然
客行贪利涉,
夜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
歌声识采莲。
榜人投岸火,
渔子宿潭烟。
行侣时相问,
涔阳何处边?
孟浩然诗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五年( 727)之前,游湘桂的路上。诗人三十六岁左右曾到湖南去探望他的好友袁太祝。本诗叙述夜渡湘水时的所见、所感,表现出诗人的淡雅、闲适以及对渔村生活的赞赏。
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诗人为贪赶路程,急于渡河而错过了宿处,只好在夜里乘船渡湘水了。
诗人用白描手法记述了匆匆赶路的情况,(利涉,语出《易经》:利涉大川。)同时也点明了题目。
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因为是夜渡,对于周围的一切看不清楚,但是,野草的芳香,却带着露水的潮润扑鼻而来,远处不时传来悠扬、清脆的歌声,那是采莲女劳动中的欢声笑语。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撑船人看到了对岸的光亮,以为是江边渔村,就把船向火光处驶去,等到了近前,才发现原来是渔人夜宿潭边,燃起的烟火。这两句是视觉所见,把渔家生活形象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行侣时相问,涔阳何处边?一个时字,表达出诗人的急切心情。因为诗人急于见到久别的好友,不时地问船夫,涔阳在什么地方?何时才能到达?
连夜行舟诗人还嫌慢,可见他当时心情是何等急切。
涔阳,在今湖南澧县涔阳浦。《九歌·湘君》有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之句,诗人因联想及此而发问。
全诗记叙自然,情感真挚而恬淡,反映渔村生活的宁静、和乐,描述采莲女和渔夫的劳动情景,生动真实。
拓展
词句注释
舟:一作“行”。利涉:利于渡江。语出《易经》:“利涉大川。”
闇(àn):即暗。一作“夜”。
杜:杜若,芳草名。
采:一作“暗”。
榜人:船夫。
时:一作“遥”。
浔(xún)阳:地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浔,一作“涔(cén)”。
白话译文
客船贪图利于航行,在黑夜里暗渡湘川。
露气中飘来杜若香,棹歌声听出唱采莲。
船夫投向岸上灯火处,渔人宿处江滩起炊烟。
旅伴们不时相互闻讯,浔阳江城究竟在哪边?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五年(727年)之前孟浩然游湘桂的路上。孟浩然三十六岁左右曾到湖南去探望他的好友袁太祝,诗写于湘江转浔阳之时。
名家点评
宋代刘辰翁《王孟诗评》:清润自喜。
清代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句句是“暗里”(“露气”二句下)。不言不笑。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写夜景极清新(“露气”二句下)。
清代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语语夜渡,声调松脆。二句着“暗里”字,向后承此申写,方不鹘突,古人作诗细密乃尔。结意正缴足"贪利涉”句耳。汪曰:“岸火”、“潭烟”,琢对工巧。“时相问”三字趣。
作者简介
孟浩然像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因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和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
崔国辅,唐代诗人。吴郡(今苏州)人,一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开元十四年(726年)登进士第,历官山阴尉、许昌令、集贤院直学士、礼部员外郎等职。天宝十一载(752年),因受王鉷案牵连被贬为竟陵司马。与陆鸿渐交往,品茶评水,一时传为佳话。诗以五绝著称,深得南朝乐府民歌遗意。殷璠《河岳英灵集》云:“国辅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味。乐府数章,古人不及也。”原集至宋代已佚。《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夜渡湘水孟浩然诗鉴赏】相关文章:
李白诗《渡荆门送别》鉴赏05-23
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译文及鉴赏08-03
孟浩然的诗12-06
孟浩然的诗[经典]06-29
孟浩然诗的“清淡”09-23
孟浩然的送别诗09-11
孟浩然的诗[集合]06-01
(优)孟浩然的诗06-24
(实用)孟浩然的诗07-02
孟浩然写的诗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