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故事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浩然的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孟浩然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老孟回到老家后第二次发昏期,或许那时候男人也有更年期。当时他的一个朋友,叫韩朝宗,任襄阳刺史。老孟老到老韩那里讨酒喝,一来二去,总是喝醉,喝醉的老孟就吐真言了:“你小韩真命好,屁大点本事,诗都不会写,官却做得这么大;我老孟命苦,才华横溢却一介布衣,这世道,不公平,郁闷啊郁闷。”
常言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老韩也够哥们,总悲伤着老孟的悲伤,想替老孟找条求官大道。终于有一天,老韩下了决心,对老孟说:“过段时间我要到长安出差,你就跟我跑一趟,我把我的狐朋狗友红颜知己都介绍给你认识,到时候大家一起找个机会陪皇帝老儿喝酒泡妞,争取拿下皇帝老儿的心,那就不怕没官做了。当然,你千万别忘记准备几个大一点厚一点的红包,顶顶重要的是,要准备个把够美够媚的青春活力少女,拿上一罐酸牛奶……”老孟一听,借着酒劲一想,这不错啊,又不用参加高考,又不用参加公务员考试,免得受那些鸟气,还有官做,太好了。红包准备几个,大不了多卖几棵鹿门山的千年古松,现在古松可值钱了,现在很多单位特重视绿色环保,前段时间还有**园林公司的老总来跟我买古树去种呢;美女么,汉水上的小姑娘个个水灵灵的,随便拐几个就行,到时候渔歌一清唱,绝对胜过超级女生,绿色环保原汁原味还安全可靠。
这么一想,当场就答应下来了。问题是,老孟回到家后酒就醒了,细细一想,我这么做,不会毁了辛辛苦苦几十年经营起来的清誉么?再说现在滥砍滥伐是要罚款判刑的;拐卖少女,不但与心不忍,而且现在正是奥运严打期间,到时候皇帝老儿美女照受,罚单照开,那不是冤死了?但老韩那里都已经答应了,不好反悔啊!说不定,他机票都买好了呢,现在正是旅游旺季,机票听说不打折!想来想去,这死老孟居然想出了一个损招:躲到鹿门山睡觉去。结果,那个韩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差点耽误了出差。这么一来,我们的孟老夫子又一次与高官厚禄失之交臂了,可惜啊可惜。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老孟确实老糊涂了之后,当时张九龄为荆州刺史,老孟和他又是诗词雅友,算是君子之交了。这天晚上吃过饭,老孟从中央台时事新闻中看到美女主持在和张九龄访谈,别看他老张头发胡子一把白了,在美女面前,居然容光焕发侃侃而谈,愣是把美主持佩服得一愣一愣,一口一个“您”的。老孟看得心痒痒了,想:“我老孟要有这一天就好了,汉水上的少女看腻了,太土,和风情美女亲密接触一回,总比老是看着古松石径爽得多。”可怎样才能有这种艳遇呢?只有两条路:要么做大款,要么握大权。发财么,自己没读过经济金融专业,下海怕淹死,太不值得;还是做官好,连老张都能做这么大的官,我老孟至少也得弄个长安市长做做,说不定还能进常委呢。不过,现在自己还是一介平民,年纪又这么大了,如果从县令开始一步步做上去,那太郁闷了,一不小心到了看见美女都没精神的年龄还没足够的官位怎么办?只能走捷径了。于是,熟知官场潜规则的老孟给老张塞了一个大红包了,递上一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自荐信: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辑,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张九龄一掂红包,够沉!一看来信,老泪纵横:这老孟也太不容易了,年纪一大把,还这么惦记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不想个办法起用他,真是国家的一大损失啊!
于是,张九龄随便打了个招呼,孟浩然就到他幕府效力了。本来么,老张老孟联手管理荆州,那肯定是百姓之福,可老张没想到的是,老孟根本没把这么小的一官职放在眼里,自己还以为帮了老孟多大的忙呢。但老孟毕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一大诗人啊,也不好意思想老张开口说自己做官的胃口和目的。就这样,呆了没几天,老孟就觉得无趣了:既没有上电视的机会,也没接触美女的可能。一赌气,官也不要做了,回家!这不,第三次机会浪费了。
孟浩然的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他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容像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浩然的失败公关民间故事
唐朝大诗人孟浩然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学而优则仕”,写诗很闲适,但骨子里还是想当官。在他40多岁时,不甘于“身在江湖,心存魏阙”,于是来到京城,找门子寻求通往仕途的机会。
唐朝的科举可不容易考取,有人引荐会好一些:朝里有人好做官,若是能见到皇帝自荐更直接,入朝为官的可能性更大。在长安,孟浩然与诗人王维惺惺相惜。当时,王维深受唐玄宗宠信。
一天,孟浩然应王维之邀进入府署,两人尽情地谈诗论文,好不
快活,谈兴正浓间,忽然听到皇上驾到,吓得孟浩然赶紧躲到床底下去了。来的这个皇上正是当朝天子唐玄宗李隆基,进入屋子发现有点异样。王维只得一五一十地向皇上汇报了实情,皇上很早就听说孟浩然的大名,只是无缘相见,今日能见一副相见恨晚的样子,非要见见这个江湖诗人。孟浩然就顶着一脑袋瓜子土爬出来拜见了皇上,这可是一个绝佳的时机,皇上向他索诗,孟浩然顿感皇恩浩荡,一激动呀,就随口给皇上念了这么一首诗: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诗写得含蓄蕴藉,起初的时候,皇上还挺受用,等到了“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联时,唐玄宗脸上由晴转阴,顿时龙颜大怒:是你自己不想来做官,怎么能说是我抛弃你呢?于是拂袖而去。由于惹怒了皇帝,孟浩然想在京城求仕的愿望也就化成了泡影。原来,他的这首《正岁暮归南山》,那句“不才明主弃”本意是说自己没有什么才能,所以被英明的皇上抛弃在一边,一句自谦的诗,想不到被唐玄宗给理解反了:你这不是发牢骚吗?
孟浩然的诗史称“超然独妙”,初入京华,宴席上随便两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就把满座诗人都震住了;更不是运气差,有机会跑到皇帝面前献诗的能有几个?偏偏孟浩然面对皇帝太紧张,一失口被当做牢骚话说出来,最后只得去当了真的隐士。
就这样,孟浩然的长安之旅早早结束,本来希望拿出自己的诗来进行仕途上的公关,没想到,开局不利,公关失败,孟浩然也就断了当官出仕的念想,回到鹿门山隐居,终身未为官。
人物生平
诗文少年
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
圣历元年(698年),孟浩然与弟弟一起读书学剑。
景龙二年(708年),孟浩然20岁,是年前后游鹿门山,作《题鹿门山》诗。诗标志着孟浩然独特的诗风基本形成。
景云二年(711年),孟浩然23岁,与张子容同隐鹿门山。
漫游求仕
先天元年(712年),冬天,送张子容应考进士,作诗《送张子容进士举》,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开元五年(717年),游洞庭湖。干谒张说。登岳阳楼,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以献。(另说此诗乃致张九龄之作,约作于开元二十一年至开元二十五年即733-737年)
开元六年(718年),二月,张说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四月赴任。孟浩然居家,作诗慨叹清贫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荐。
开元八年(720年),暮春,孟浩然抱病,有赠张子容诗《晚春卧病寄张八》。九月九日,孟浩然与贾舁登岘山,诗酒唱和。
开元十二年(724年),孟浩然36岁,韩思复任襄州刺史。卢馔为襄阳令,孟浩然与之为忘形之交。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
开元十三年(725年)韩思复卒,天子亲题其碑,孟浩然与卢馔立石岘山。
开元十四年(726年)夏秋间,孟浩然于维扬一带结识李白。
入京不仕
开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第一次赶赴长安进行科举考试。
开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长安作《长安早春》诗,抒发渴望及第的心情,当年孟浩然三十九岁,然而,科举不中。同年孟浩然与王维结交,王维为孟浩然画像,两人成为忘年之交。举进士不第后,孟浩然仍留在长安献赋以求赏识,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孟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孟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隐居山水
开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离开长安,辗转于襄阳、洛阳,夏季游吴越,与曹三御史泛舟太湖。曹三御史拟荐孟浩然,孟浩然作诗婉言谢绝,次年游玩于江南的名山古刹。
开元十九年(731年),孟浩然同年43岁,春,在越州有赠谢甫池诗,表示出对农事的关心。继续在江浙一带会友作诗。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孟浩然第二次前往长安求仕,不仕,当年孟浩然回襄阳。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于是邀请他参加饮宴,并向朝廷推荐他,孟浩然因考虑到上京干谒张九龄未果,认为作为刺史的韩朝宗也无法让他入仕便没有按照约定赴京。孟浩然因应崔国辅之约而东游越剡,在途经江夏时再会李白于黄鹤楼,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以替其送行。
幕府入职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孟浩然在荆州一带多所游览,夏,孟浩然患背疽,卧于襄阳,当在本年。次年病加重,多有好友探看。
终于南园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北归,途过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诗歌成就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兴象”创作的先行者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田园诗派,后人为了突出两人对田园诗派的突出作用也称为:“王孟诗派”。该派有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他的旅游诗描写逼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气势磅礴,格调浑成。
王孟诗派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但是更多的是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在孟浩然这里,山水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简单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现手法,将山水形象的刻划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气质的展现合而为一,因而使其山水诗中形象的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诗中的形象提升为艺术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亦即‘意象’。可以说在孟浩然之前,还没有哪位诗人在山水诗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气质的个性印记。
清淡自然的诗风
孟浩然的诗歌主要表达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则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经历长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他的诗经常写到漫游于南国水乡所见的优美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情趣,如《耶溪泛舟》。
房日晰在《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一文中指出:“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大致有三:一为思想感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的流露;二为诗意表现的淡,没有浓烈的诗意的展示;三为语言色彩的淡,没有绚丽色彩的描绘。
丰富的山水诗歌意境
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但是他也能够以宏丽的文笔表现壮伟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庐山》。清人潘德舆以此诗和《早发渔浦潭》为例,说孟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养一斋诗话》),正道出了其意兴勃郁的重要特征。盛唐著名诗评家殷璠喜用“兴象”一词论诗,在评述孟浩然的两句诗时,也说“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见《河岳英灵集》)。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重“兴象”其实也是孟浩然诗普遍的特点。这通过几首不同的作品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得更清楚。《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宿建德江》这三首诗都写了江湖水景,但性格各异。第一首作于孟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他为自己的抱负能够有一试的机会而兴奋,曾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之类诗句。正是这种昂奋的情绪,使他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磅礴的名句。第二、三首均作于落第后南游吴越之日,前者以风鸣江急的激越动荡之景写自己悲凉的内心骚动,后者则以野旷江清的静景写寂寞的游子情怀,它们的神采气韵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这是孟浩然写景诗的重要贡献。
创造性的诗歌表现
出入古近的体格饶有洒脱自在的情致,也是孟诗创造性的表现之一。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通篇侃侃叙来,似说家常,和陶渊明的《饮酒》等诗风格相近,但陶写的是古体,这首诗却是近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联句,画龙点睛地勾勒出一个环抱在青山绿树之中的村落的典型环境。还有那一首妇孺能诵的五绝《春晓》,也是以天然不觉其巧的语言,写出微妙的惜春之情。
另外,孟浩然在诗体的运用上往往突破固有程式的拘限,读来别有滋味。例如《舟中晓望》诗,平仄声律全合五律格式,但中两联不作骈偶,似古似律。胡应麟《诗薮》认为此类诗“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又如《夜归鹿门山歌》,这是一首歌行体的诗,但通篇只是把夜归的行程一路写下来,不事铺张。其篇制规模类似近体,并吸收了近体诗语言简约的特点,而突出歌行体的蝉联句法,读来颇有行云流水之妙。
独特的诗歌美学观
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主张诗歌要用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显示诗歌的意旨。读者“弃象忘言”而得意。他在《来闍黎新亭作》诗中写道:“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学和道家哲学中的“弃象忘言”说,提倡诗歌创作的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孟浩然还主张作诗不必受近体格律的束缚,应当“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孟浩然集》有诗267首,其中五言古诗63首,七言古诗6首,五言律诗130首,七言律诗4首,五言排律37首,五言绝句19首,七言绝句8首。从中可以看出,除69首古风外,全是近体诗,而五言律诗又最多。可以说他是盛唐诗人大量写作近体诗的第一人。但这些诗大都不能算是严格合律的近体诗。如《舟中晚望》《洛下送奚三还扬州》《洞庭湖寄阎九》《都下送辛大之鄂》《与诸子登岘山》等诗,皆与五言律诗的对偶不合。但诗品家对它们的评价却相当高。严羽《沧浪诗话》就说:“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
近体诗的律式,在孟浩然之前的杜审言那里已经完全成熟了。杜审言也是襄阳人,他不能不知道。那么,他为什么不沿着老杜的路子走呢?对此施补华《岘佣说诗》认为:“五言律有中二语不对者,有全不对者,须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初学人当讲究对仗,不能臻此化境。”这就是说,孟浩然五言律不合律有其深层次的美学原因。他追求自然美,是对初唐过多追求形式美的矫正。他把古风与近体来了一次整合,他的近体多为古风化的近体。将近体诗的格律精神与古风的自然平和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一种“兴象玲珑”的艺术境界。读孟浩然的诗,看不到近体格律的束缚,而是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既接受近体格律,有不被近体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为第一标准。
【孟浩然的故事】相关文章:
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01-14
关于孟浩然的小故事(精选6篇)06-2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故事07-19
《孟浩然》教案04-20
孟浩然简介04-11
孟浩然的古诗05-30
孟浩然的诗歌11-09
孟浩然的诗词11-04
孟浩然的诗歌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