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风筝》教案设计(精选7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风筝》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能力目标: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3、德育目标: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设境导入:在大屏幕上展示
放风筝
的图片,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谈谈放风筝的感受。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
二、作者简介
三、背景简介
四、出示目标
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听读要求: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1)生听读后解答
(2)师总结
六、研读课文
(一),寻找误解和冲突
1、在文中找出描写弟弟对风筝入迷情状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读句子后做答
2、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为什么认为小孩玩风筝是没出息的?
(1)生答
(2)师总结
3、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1)生答
(2)师总结
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
七、研读课文
(二),自我反省
感受亲情
1、是什么原因让我闪电般苏醒过来了?
2、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2、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1)生交流
(2)师总结
八、合作探究
1、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但在第一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
(1)
生交流
(2)师总结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你能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看出什么样的社会意味?
(1)生分小组讨论
(2)师总结
九、品味语句,渗透感情
生自由找出自己认为用的贴切的词语或精彩的语句加以品味。
十、体验反思
对待早年的鲁迅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老先生的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呢?
生自由发言,师归纳
十一、拓展延伸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十二、小结
师总结,生欣赏歌曲《三月三》
附:板书设计
风
筝
鲁迅
风筝
我
弟弟
亲情
自省
嫌
恶
喜
欢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积累“什物、惊惶、瑟缩、丫杈”等词语;品味课文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情感变化,解读课文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悲哀。
教学难点:
探究解读课文意蕴,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文章主题。
主要教法:
讲读、质疑、探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欣赏音乐《三月三》,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二、 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正音
请同学们自己推选一位“小老师”,带领大家读准大屏幕上展示的字词。
三、走进课文
今天,我们的诊所来了一个病人,他竟是大文学家鲁迅先生……
1、说病症: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1、2段,说说这位先生有什么异常之处。 ( “风筝”——惊异、悲哀)
2、探病因:
再次速读课文,概括萦绕在“我”心头的到底是一件什么事?
(结合时间、人物、事件复述课文内容)
3、分析病情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同桌两人抢答,看看你们俩谁是更优秀的医生? 病情一:“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为什么?
病情二:小兄弟做风筝被发现时,他是怎样的反应?
病情三:“我”的观念,从什么时候起发生了变化?
病情四:为什么“我”认为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4、治疗经历
对于早年的过错,“我”弥补的方法有哪些?结果怎样?
方法一:“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和他一同放”----“然而他其实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失败
方法二:“去讨他的宽恕”----“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失败
5、对症下药:
“心病还须心药医”, 请同学们写几句话,煲一剂心灵鸡汤,来安慰一下作者。
6、建立病历档案
(以“风筝”为线索再次梳理课文)
四、合作探究
从“风筝”的故事里,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同桌合作完成。
五、拓展延伸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将自己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
六、课后思考
反省一下,你犯过令你痛心的错误吗?你有过惨痛的教训吗?像鲁迅一样,把他们写下来吧!
七、板书设计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P38-P41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教学准备: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渗透环境教育)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
a、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b、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注:“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摩擦)、四声(磨面);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作坊)。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注:“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 表现情感
1、 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 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二、细读深究 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10、风筝
做风筝 高兴
放风筝 高兴 真实的生活 真实的体验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自学生字、新词。
2、学生初步观察图画,初读课文。学习前两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初步观察画面,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春天来了,春光是这样地明媚,这是放风筝的好季节。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们当中谁放过风筝?谁能给大家说说自己放风筝的情景?风筝上天了,我们的心也跟着风筝飞上了蓝天,想象的翅膀随着飘荡的风筝展开了。放风筝这是一项愉快而有意义的活动。今天我们就学习《放风筝》这一课。(出示图片)
二、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了( )和( )星期天( )的事。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分析结构,识记字形。
(2)多音字。
(3)理解词义。
宇宙:“宇”在字典中指所有的空间。“宙”古往今来所有的时间。因此这个词是指所有的空间和时间,也可理解为无边无际的天空。
各式各样:许多不同的式样或方式。文中是指风筝的式样各不相同。
缓缓:不迅速,慢慢地。文中指风筝在慢慢地飞上天空。
精致:“致”是细密、精细的意思,“精致”是精巧细致的意思。课文中是指称“小卫星”的风筝做得精巧细致。
三、朗读课文初步观察图画。
1、读课文。
2、问题:有几个自然段?哪个自然段写了我和哥哥放风筝?
3、看图读课文,说说图上的内容。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段写了什么?(放风筝的时间、地点、和天气。)
3、理解“阳光明媚”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中描述了画面中“我”和哥哥放风筝的情景的语句。
2、思考:“我”看到了哪些风筝?重点写了什么?
3、汇报交流。
4、熟读本段文字体会写法。(由点到面)
5、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在天上飞是怎样的情景,想像空中还会有什么风筝?(小组交流)
6、对照图片说说。
六、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看图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兴高采烈放风筝的过程。
2、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和叙事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并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的美丽景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放过什么风筝?谁来说说?
2、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放风筝》这篇课文。
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和哥哥什么时候,在哪儿放风筝,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风筝在天上飞,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们是怎样放风筝的!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谈话:课文这一段描绘了什么情景?
课文中这一段描述了画面中“我”和哥哥放风筝的情景。
2、同桌两个同学按照学习段的基本步骤,合作学习:
①
读一读,弄清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
②
画一画,段中描写有“我”和哥哥动作的词语。
③
演一演,说一说。分角色表演“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边演边说。
3、表演复述:
①:请出一组同学上台表演,观众评说。
②: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举
着
“大蜻蜓”
拽
着风筝
才
收
住脚
拿
拉
停
(因为“举”含有用力向上的意思,“拽”有紧抓的意思,“收”因为在奔跑中急停下来)
4、看放风筝的动画。
5、总结写法:通过学习这一段,请你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活动中的情景写得清楚具体?
(要写得清楚,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要写得具体,要准确抓住活动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
三、学习四、五自然段
1、读中寻解:默读这两段,思考这两段分别抓住了“大蜻蜓”的什么特点?
2、读中感悟:
①文章第四自然段怎样表现“大蜻蜓”的高?
(借飞机来赞扬风筝飞得高,抓重点词“仿佛”,“嚷”,“仿佛”说明“大蜻蜓”并没有比飞机飞得高,但由于飞机大,风筝小,飞机远,风筝近,在高高的天空中,人们看上去感觉到飞机到飞得比较低,“大蜻蜓”仿佛比飞机飞得还高。“嚷”大声叫,充分表现了“我”欢快的心情。)
②文章第五自然段怎样表现“大蜻蜓”的美?
(借小鸟来衬托它的美),练习用“缓缓”造句。
③想象说话,你是只小鸟,看到旁边飞起的这只美丽的“大蜻蜓”会围着它说些什么?
3、朗读打擂:
①体会感情,看到自己的“大蜻蜓”飞得这么稳,这么高又这么美?你心里感受怎样?怎样表现出来?
②听范读,再自由试读。
(媒体录音)
③比一比,赛一赛,朗读擂台赛正式开幕。
(选手两名,其它同学听读、评介)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理清层次:
①自主学习这一段,弄清句与句之间关系?
(这一段共四句,先写天空中风筝越来越多,再分着具体地描写了“小蜜蜂”风筝、“大金鱼”风筝、“小卫星风筝”。
②小老师串讲,汇报学习心得。
2、质疑启思:这一段具体地描写了三种风筝,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写的呢?
颜色美:金黄色、绿色、鲜红色、金
姿态美:翘、飞、摆、游、闪、飞行、
想象美: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
好像在水里游
好像在宇宙中飞行
3、想象续说:天空中这么多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风筝,挑选出你最喜爱的一种或以前你放过见过的一种,具体描述一下。
(“仙鹤”风筝:那洁白的仙鹤,张开双翅,在云朵上翩翩起舞,多么高贵迷人!
“鹦鹉”风筝:那小巧玲珑的鹦鹉,披着一身翠绿的衣裳,嘴巴一张一合的,正热烈欢
迎着春姑娘的到来。
“燕子”风筝:那活泼可爱的“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加入这“风筝”盛会,它黑色的剪刀似的尾巴,剪得桃花红,剪得柳叶翠,剪出……)
4、总结写法:怎样使观察更细致、生动?
5、扩展练习仿照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学生先讨论说说)
提示:(1)今天的学校可真热闹.
(2)这棵树可真高啊.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齐读这段)
体会情景:飘荡的风筝,在蓝天衬托下,给我们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的享受。
六、总结全文
升华中心:这不同的各具特色的美,才组成了我们丰富多采的生活。亲爱的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笔,描绘出你眼里的、心中的那份美丽,让我们共享这个美好的世界吧!
板书设计: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篇5
《风筝》是篇叙事课文,围绕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表现童年的`欢乐。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本文的主要特点。抓住心理描写语句体验童年生活的欢乐,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可采用猜读法,就课题猜想,提出问题,在读书思考中验证,在感情朗读中体验。
一、猜读质疑
在导入课文后,要求学生围绕课题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学生可能会猜以下内容:风筝的样子;风筝是怎样做成的;放风筝;风筝断线了;找风筝。再引导学生议论,假如写做风筝,你会写什么?放风筝、找风筝,你又会怎么写?
二、读书验证
对于学生的猜测,老师不要急于暗示答案,要把学生的胃口吊得高高的。然后让学生带着猜想读书,验证刚才的猜想。学生在验证猜想时也就初步读懂了课文内容。课文主要写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这是第一步的验证。
第二步的验证,再让学生围绕课后练习2,从各部分中找出描写心情的重点语句,并体会心情。
1、做风筝。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这是做风筝过程中的心情。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象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这句话是理解的难点。风筝做得不象为什么还高兴?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孩子才会有这种好心情,做风筝本身就是“玩”,有得玩就高兴。
2放风筝。“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放风筝的兴奋心情比较容易领会。主要是要引导学生透过作者对放风筝过程的描写来体验兴奋心情。
3、找风筝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把风筝断线飞走时“我们”的着急与无助表现得活灵活现。
三、朗读
找到描写心情的重点语句后,要引导学生朗读,体验心情,再朗读整段话,加深体验。做风筝时的愉快,放风筝时的兴奋,追风筝时的着急,找不到风筝时的失望,要在朗读中体验,并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对朗读基调的把握,语调、语气、语速、重音等的处理,老师要适时指点。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篇6
活动目标:
1、在欣赏风筝的基础上,鼓励幼儿通过大胆想象。
2、学习用对称的方法尝试表现出不同形状的风筝,体验成功的快乐。
3、培养幼儿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
活动准备:
一段风的音乐、幼儿绘画用品、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导入活动。
(事先布置好风筝展览)。小朋友,今天邱老师带你们去看一个风筝展览回,看的时候要仔细看,它们漂亮吗?漂亮在什么地方?等一下邱老师要请你们说。
二、让幼儿在欣赏美的基础上,讲述美。
小朋友,刚才看了风筝展览会,请你们说说这些美不美?美在什么地方?(幼儿讲述)。
教师小结:这些风筝多美呀!有xx风筝,形状有各种各样的,而且图案和颜色都很漂亮。美丽的风筝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多快乐呀!
三、进一步让幼儿表现美,激发创作的欲望。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变成一只美丽的风筝啊?假如让你们变成一只美丽的风筝,长上两只翅膀,你想变成一只什么风筝呢?
(放音乐)噢,邱老师也想变成一只风筝,在天空中飞翔,多快乐呀!小朋友,我们一起变成一只漂亮的风筝到天空上去玩玩,好吗?(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听音乐做飘的动作。)
四、交代要求,幼儿做画,教师指导。
小朋友,现在你们把刚才你变的这只美丽的风筝画下来,然后给它穿上漂亮的衣服。 幼儿作画,教师巡回个别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设计出各种不同的风筝。
五、讲评作品,活动结束。
展示幼儿作品,互相欣赏。请几名幼儿讲讲哪只风筝最美?美在什么地方?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学生、
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自学思考题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题。
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但残疾人也是上个坚变的解体,
他们用正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生存、生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个人。(板书课
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三、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试着自己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大体归纳出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
(3)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3.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上面的问题。
4.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刘老师的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谋生动而富有激情,
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讲他循循善诱,热爱学生。二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讲他在放
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了他对生活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并通
过风筝向上,在蓝天飞翔的特点,含蓄地说明了刘老师对生活、对理想的美好追求。
(2)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是对生活充满了爱,
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3)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战胜严寒后到来的。刘老师恰似春天,不
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支生命之歌。
四、学生读写“我”的感受的句子,读后谈感受。
可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谈咸。
1. 课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2. 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练习。
用一两件事来描述一个人,在写事的过程中可以写人物的外貌。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鲁迅《风筝》原文08-27
鲁迅的风筝原文11-04
鲁迅的《风筝》原文07-29
鲁迅的《风筝》赏析11-04
鲁迅《风筝》原文10-30
鲁迅散文《风筝》08-26
鲁迅的作品《风筝》08-30
鲁迅之风筝08-31
鲁迅《风筝》说课稿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