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陋室铭》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2、学习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3、感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你心中理想的居所是怎样的?
2、刘禹锡被贬谪时,受到排挤欺压,居住于一间陋室,他的心态可能是怎样的呢?
二、朗读指导、落实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2、圈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落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整体把握
1、陋室“陋”还是”不陋”?评判的依据是什么?
物质——陋
精神——不陋
作者的态度——不陋
作者评价的依据——主人品格的高下
2、朗读课文,作者是分几个层次表现陋室因为主人品格而不陋的?
为课文划分层次
四、逐层理清
1、作者是怎样开篇的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为了说山道水吗?
重点在于“仙”“龙”
(2)“仙”“龙”有暗指什么?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暗指作者自己,对自己品德高于庸俗常人的自信
精神志向不因为现实而受局限
(3)用怎样的情绪朗读这一句?
(4)通过类比引入主题
2、作者是怎样承接主题展开表现的。
环境幽雅:
(1)展开想象,说说这是怎样的环境?
(2)“上”“入”两字是什么用法,这样用给人怎样的感受?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可能暗示什么?
交往风雅:(1)“鸿儒”指什么?“白丁”指什么?
(2)“谈笑有鸿儒”与“苔痕上阶绿”是否矛盾?
(3)想象作者写这两句话的时候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情趣高雅:(1)什么叫“素琴”?什么叫“金经”?
(2)“素琴”“金经”意在说明什么?
(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否矛盾?
(4)“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作者追求怎样的生活状态?
3、作者宕开一笔的突转效果
(1)、写自己的陋室、表现自己心志、精神追求,作者却为何宕开一笔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不是把话题扯远了,偏题了?
(2)写诸葛亮、扬雄的两句话删去对作者的思想的表达有没有影响?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1)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仅仅是再次强调陋室不陋吗?
(2)“孔子云”只是一个巧合吗?
小结:
本文虽然短小,但结构层次鲜明,体现了中国写文章强调“起承转合”的特点。
用清晰的思路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
五、拓展练习
这是一篇韵文,要反复朗读,感受体会音韵之美
朗读指导:找出对偶句,中国人喜爱的对称美
句式整散结合,和谐灵动
圈划押韵的字词,感受音韵美
情趣高雅、自得其乐的语调
《陋室铭》教学反思
刘禹锡的《陋室铭》流传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练工整的语言表达出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如何让八年级孩子透过文字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呢?我在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之后,将朗读作为了这节课教学的一个抓手,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品质。
朗读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要抓手,朗读和课文理解是互为补充的,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文理解之后,朗读才能更有感情。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每一次让学生朗读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这次朗读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对学生提哪些要求?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提高,自然也就渗入了对课文的理解。
导入之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感知。首先是散读,对学生的要求是大声,意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学习文言文的氛围。但我还是忽略了一点,应该让学生上黑板写一写“馨”、“鸿”等字,对于中学生来说,写字的基础还是很重要的。疏通字词之后我又让一个声音洪亮的学生带领全班齐读了课文,并进一步提出“整齐、准确、流利”的要求。三次朗读,三次要求,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在重点读析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陋室为什么会被称为陋室?你认为它陋还是不陋?”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并在文中圈画相关词句。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这也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读课文,并且提高了要求,要“生动,有感情”。学生的朗读较整体感知时有了提高。重点读析部分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一个大问题的设计基本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全文,思路也比较清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落实了“德馨”、“上”、“鸿儒”、“白丁”、“劳”等词的意思。在这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重点字词的落实还只是浮在表面,没有反复推敲;在分析课文时虽然有朗读,但对一些重点句的朗读还缺乏细致的指导以及示范朗读。
在拓展迁移部分,我让学生谈读了此文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并写成叙议结合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将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文以载道,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也是一个内化。
以有感情的背诵课文作为整节课的结尾,达到巩固的目的。
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大的环节没有问题,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也调动得不错,媒体的适时使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整节课也是围绕着教学重点展开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重点字词的敲打落实上。
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敲打和落实,文言文要上的有味道,更要实实在在;其次是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以及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工具书的使用,课文注释的关注等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次要关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让学生的发言为我所用。
《陋室铭》教案2
陋室铭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 问题导入法
2、 诵读教学法
3、 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三、诵读课文并翻译
读一读: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
1、 学生合作翻译。
2、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 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 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
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 板书)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 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五、探究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陋室铭》教案3
总体分析:
《陋室铭》是七年级下学期的一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背诵并理解性默写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与中考题目作无缝链接,正确完成相关题目;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举一反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相关文言实词,及在不同文段中的不同含义。
(2)教学难点: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分析理解。
教学过程:
一,出示复习目标:
1.熟练背诵,准确默写课文。
2.积累文言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主旨、手法。
4.反复练习,提升能力。
二,总体分析:
(1)作者回顾:刘禹锡,唐代散文家、诗人
(2)文体复习: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背诵默写
出示全文,让全班同学默念一次,然后联系初中学过的刘禹锡的其他两首诗歌,作默写拓展训练。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四,词语复习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有名灵:灵验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是: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学识渊博的人。白丁:没有学问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弹奏。 金经: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低俗吵闹的音乐声,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中考链接:
(1),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
A、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B、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D、可以调素琴、皆以美于徐公
【解析】A:判断词是/这。 B:助词,的/到。C:就。 D:可以/以为
(2).下而哪组句子中,红色词的意义相同?(B)
A:有仙则名/名之者谁? B:斯是陋室/微斯人,吾谁与归
C:苔痕上阶绿/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D:可以调素琴/吴广素爱人
【解析】A:一为“出名”一为“取名” B:“斯”都是“这”
C:“上”一为“映入”一为“上等” D:“素”一为“不加装饰”一为“平时”
五,重点句译注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里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双耳,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六,中心分析:
(1)开头以两个类比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上”“入”二字,化静为动,生动传神;“绿”“青”二字衬托出“陋室”环境的清新、优雅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交往之雅,衬托出主人才学高,品德高尚,也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日常生活。从正反两面写主人的情趣之雅,表明“惟吾德馨”,从侧面写“陋室”不“陋”。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古代贤人自况,表明“陋室”主人和古贤人有相同的志趣和抱负。
练习:中考默写训练: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用来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七,全文中心小结:
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并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八,中考真题分析: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20xx,湖南郴州)
A.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来收束全文,突出自己就是和孔子同一类的君子。
B.作者从环境幽雅、交往高雅、生活情趣高雅三方面来表现陋室不陋。
C.“铭”是用于述功或劝勉的古代文体,作者为陋室作铭,显然是为了表述自己对那些沉迷官场者的劝勉。
D.“何陋之有”巧妙回应开头“惟吾德馨”,不将孔子原话全部引用,显得含蓄无穷,引人深思。
【解析】提示:“铭”是用于述功或警戒自己的古代文体,作者为陋室作铭,是为了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警示自己保持高尚品德。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首以山水类比,表明陋室也有山水般的“名”与“灵”;后文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表明三者均因主人德高而显名。
B.“调素琴”与“无丝竹”,前者悦耳,暗示自得其乐的陋室生活;后者是作乐俗音,从正反两面描写的是同一情操,并不矛盾。
C.本文以两个知名历史人物的名室来类比陋室,说明陋室不陋是因为主人品德高尚,日后也能像诸葛亮一样为国效力、建功立业
D.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解析】文章没有抒发作者“日后也能像诸葛亮一样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希望。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作者用“山有仙为名山,水有龙成胜水”的观点,自然引出“陋室”,突出“惟吾德馨”这个核心。
B.本文通过对“陋室”内外情景简要而生动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C.本文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体现了一种整齐与错综相结合的和谐美。
D.全文议论起笔,推出“陋室”一语统摄全篇;次写恬静气氛、往来人物、平常生活:无一“德”字,却处处言“德”。
(20xx,湖北随州市)
【解析】应是“德馨”一语统摄全篇。
九:作业:课后作业:完成《南方新中考》P80-81页相关文段
十:结尾寄语: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几簸自天涯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浪淘沙》
《陋室铭》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A层:借助注解了解课文大意
B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C层:理解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诵读要求
A层: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B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层:背诵课文
二、教学设想:
1、学习文质兼美的古文,不宜琐碎地串讲字词,以破坏其美感。可通过听说读等多种方式,利用实物投影录音机电脑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及深入学习。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注解读通课文内容,并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画一幅画。
3、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我国古代的名士文人常常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例如,他们借梅花来表现自己纯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借竹来写出自己坚守节操,借莲来表现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它同样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请大家翻开书P176页。
(二)初步感知课文
1、问题设计:⑴、从课题可看出作者写的对象是什么?(陋室。)
⑵、“铭”是什么?(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通常都是用韵的。)
2、过渡语: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让我们齐声朗读,共同感受。
3、全班朗读课文。
教师点评并过渡:若要读出其中的情味,还要靠我们深入学习,请大家看我们的学习任务。
4、[电脑屏幕:教学目标]
(三)整体把握课文,检查A层目标的达成情况
1、问题设计:⑴、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陋室。)
⑵、什么是陋室呢?(室名,简陋的房子。)
⑶、是谁给它起的名字?(刘禹锡。)
⑷、他是何许人也?(唐朝的诗人哲学家。)
⑸、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馆”“含芳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呢?难道他的房子真的很简陋吗?请大家阅读课文,将与陋室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让学生朗读描写陋室的句子。
3、过渡语:刚才我们朗读了刘禹锡先生描写他的陋室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会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
4、[板书:陋室的很,你看。]
5、过渡语:陋室是什么样的呢?我想经过这些同学的一番描绘,大家头脑里的画面更加清晰了。然而我觉得介绍陋室单靠嘴巴来说不够形象也不够生动,要是能看到陋室那该多好啊。幸好我们的同学已经在课前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把陋室画下来了,让我们来欣赏欣赏。
(四)深入品味课文,达到B层目标
1、[投影:五幅学生的绘画作品]
2、分层要求:A层: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教案四》,来自网!
观察并指出画面上的内容
B层:描绘画面内容并指出其绘画所依据的课文上的语句。
C层:指出画面中较有创意的地方,点评绘画者的想象是否合理
3、针对每一幅画,教师可提供思考的问题:
⑴、请仔细观察,画面上的东西哪些是课文里提到的,哪些是通过想象加上去的?
⑵、画中桌上放的是什么?架上摆的是什么?是公府文案吗?
⑶、这幅画的主色调是什么?它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不把陋室画在繁华的街上而是放在竹林里?
⑷、这画比较有创意的地方在哪里?画上的人是刘禹锡本人还是他的农民朋友?
⑸、画里的人都挺高兴的,他们的身份是什么?在干什么?
4、小结并过渡:通过作者的描绘和大家的图画,我们可清晰地看到这么一幅画面:青苔使陋室的台阶生绿,碧绿的草由于光的映照透过陋室的帘笼使屋内呈现青色,这真使人悦目;室主人或邀客谈笑,或窗下抚琴,或展卷读经,可以乐而忘忧,舒胸吐臆,寻求那超凡脱世的真谛,这使他爽心。陋室有如此悦目的美景,又有许多可以畅怀的知音与爽心的雅事,这真让人喜爱呀。
如果你是刘禹锡先生,你将以怎样的口吻来向别人介绍你的陋室呢?(怀得意喜爱之情)请大家听录音感受文章的感情。
5、[放录音:陋室铭]
6、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总结提高,达到C层目标
1、问题设计: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陋室?(环境人物室中事)
⑵、从作者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他的房子是“陋”还是“不陋”?(不陋。)
⑶、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来回答。(惟吾德馨)
⑷、像这样的房子在达官贵人的眼里是“陋”还是“不陋”?(当然“陋”。)
⑸、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
⑹、课文开头的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与陋室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是什么意思?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用诸葛庐和子云亭与陋室类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2、总结: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居室情景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六)回顾所学,背诵课文
1、[电脑屏幕:课文板书]
2、让各层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要点。
3、指导学生依照板书的提示背诵课文。
4、先齐背,后抽背。
(七)布置作业
《陋室铭》教案5
一、 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介绍表现古人高超技艺的《核舟记》,有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设计
一、 导入
1、 教师吟诗《竹枝词》让学生猜猜它的作者: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大家熟悉吗?它的作者是谁呢?(刘禹锡)关于他的诗我们还学过哪些?(《秋词》)那么大家一起试背这首诗。
刘禹锡他不仅诗写得好,而且文写得也不赖,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它就是《陋室铭》。(板课题)
2、题解
“陋室”好理解吧?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
(看课文注解)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了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 作者简介
1、 对于刘禹锡,同学们除了以上的了解以外,还了解他什么呢?
2、 学生介绍。
3、 师点拨重点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唐朝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永贞元年,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他的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个别朗读—学生评读(重在读准)
2、 我们在读古文时,不仅要把它读准来,而且更重要的要将它的节奏读出来。师展示范读录音,并请学生把课文朗读的节奏标注出来。
3、 集体朗读,读出节奏。
四、 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参考书、工具书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读课文并合作理清每个字词句的意思,整体理解课文。如果疑难之处小组无法解决,就请大家作好记号待我们一起解决。(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师引导学生解决。
名:著名、闻名天下 灵:灵性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鸿儒:知识渊博的人。 白丁:平民,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素琴: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琴,指那种自娱自乐的弹琴。 丝竹:指宫廷中那种音乐,是歌舞生平的靡靡之音。何陋之有:有何之陋指没有什么简陋的。(这些作好准备)
3、让一名学生翻译课文。
五、理解分析
1、 对课文内容,我们已大致有了了解,现在我们一起看看,课文中的“陋室”真的“陋”吗?从课文哪句可以看出来?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 (如何理解这句话?)在这句话中“陋室不陋”关键的理由是什么?
(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所以陋室就不显得简陋了。)
(德馨,就是品德高尚,那有怎样的高尚品质呢?下面若学生以归纳出了就顺水推舟说:有这样的高尚品质陋室就不陋了,但接下面3;若学生未说出来,可以说:虽然我们一下子没有归纳出来,没事,课文中应该有我们可以找答案的地方吧?在哪里?(后几句)那留着我们待会再归纳,现在先来看看,接下面)——(板书)
3、 课文一开始就没写“德馨”而是写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以山和水做比兴引出了德馨,如果把山和水看成是陋室的话,那么仙和龙就是德馨了)——板书(山(仙)水(龙)——比兴)
4、齐读这两句,试背这两句
5、既然陋室不陋是因为德馨,那么课文哪些句子具体描述了“德馨”呢?它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呢?试分析一下(板:具体描述)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从青的角度写,写出了环境之雅。这里这种相接的句子,字数相同,意思相对,这种句式称为骈句,修辞上又称为对偶句。(板书:环境优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交友的角度写,他交的朋友多不多?(不多)从哪里看出来?(上句)交哪些朋友?只限于学识渊博之士。这里写出了交往文雅(板书“交往之雅”)
师补充:在刘禹锡写此文时,唐朝正一天天衰弱下去,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情趣角度写,写出了情趣之雅(板书:情趣高雅)
“我”的品德高尚,刘禹锡从环境、交往、情趣三个方面具体进行了描述。其实这篇文章在写作时有他的写作背景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而刘禹锡写此文时,唐朝正一天天衰落下去。当时朝廷宦官当道,其中牛、李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象刘禹锡的被扁就是深受其害(展示被贬时做的诗)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忧虑不已,但却回天乏术,只得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无丝竹之乱耳”写出了他对于这些庸俗的官僚灯红酒绿的生活的鄙视,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一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交友的限制更加深了那一点味道,而“无案牍之劳形”则明显的表现了与唐朝士大夫中入世的思想相背的出世的消极情绪。
好,讲了这么多,下面我们读这几句,再看板书的关键词试背这几句吧。
6、 后几句“南阳——何陋之有?”是不是具体写陋室的?那有什么用呢?它是不是画蛇添足之笔呢?
(不是,它以古代圣贤例子类比自己,表现了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最后,又引用孔子的一个典故,这里的“何陋之有”语言发生了倒装应该是“有何之陋”,实际上这句话的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君子居住在里面,房子有什么简陋呢?作者这里就将君子类比自己了,那种高洁傲岸的情操朝露无疑。君子甘愿住在这个简陋的房间中且不感觉简陋,可看出他有什么样的高尚品质呢?(安贫乐道)这么说来,它不是画蛇添足反而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呢!)(板书:诸葛庐、子云亭、孔子何陋之有、自比言志)
试背这两句
小结:课文中作者以正面描述和侧面反正“有德者居之,陋室不陋”的观点,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 评价
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情操和情趣的?谈谈你的看法。
六、 总结
本文作者借助陋室为文,寄托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借助一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的写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课文中作者的思想在现代社会既有它积极的地方也有消极之处,希望我们能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个问题,让精华为我所用。下面请再让我们好好的读读课文吧。
七、 齐读课文,试背课文。
八、 板书
陋室铭
引出主题 山(仙)、水(龙) 比兴 德 馨
具体描述 环境优雅 托
交往文雅 陋室不陋 物
情趣高雅 言
总结全文 诸葛庐 类比 君子居之 志
子云亭 何陋之有
《陋室铭》教案6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答:往来。
有相对 ?回答:无。
鸿儒相对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衬托 对仗 夸 朋友
虚实 对比 话 生活
类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经据典 表 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2.学生齐读。
五、.总结全文
23.教师.总结。
通过对陋
《陋室铭》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以声入情,因声求义,以此感受作品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
2、注意语言的音律节奏,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努力做到传情达意
3、了解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富有韵律的语言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师范读课文,并提醒学生注意读音和停顿
(三)生朗读课文
(四)介绍作者及铭(见课文)
(五)同桌间借助工具书以及课后注释翻译课文,请同学说说课文意思,老师应进行必要的指导
在(在乎) 名(著名) 灵(灵气,神气)
斯(这) 惟(只) 德(品德)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大) 儒(有学问的人)
白丁(原意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调(调弄)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劳(使。。。。。。劳累)
行(形体,身体) 云(说) 何(什么)
倒装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何陋之有——有何陋
(六)再次朗读课文,并注意停顿
(七)背诵课文(可以以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
(八)作者开头说自己的屋子是陋室,为什么到最后又说何陋之有呢?这不是矛盾的吗?请大家一起来讨论,到底是否矛盾?
(陋是针对房子本身的简陋讲的,而不陋是说主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不觉得陋了。陋是指物质上的,而不陋是指精神上的。正如文章开头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正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展开的。)
1、请找出表现不陋的语句
(谈笑有鸿儒,往来不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作者从交往,愉悦,学习几方面描写出主人追求之不陋,鸿,素,金三字又可以突出主人精神生活的内涵丰富,与陋无缘)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突出作者不被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所累,这不是他所追求的,可见他的志趣高雅)
2、除了这些语句表现了陋室的不陋,其他语句呢?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周围景色虽然不是很美丽,但可见作者安贫乐道,恬然自适的生活情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把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意在自勉,希望自己也像他们那样虽然居住的屋子简陋,但品德受人景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以孔子的话作结,再次表明自己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为全文奠定不陋基调。仙,龙是为山,水增色,他们才是最重要的,这里暗指居室的主人。)
3、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愿望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安贫乐道)
4、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称道的,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吗?
(学生讨论,各抒已见,教师作正确引导)
(九)归纳艺术手法,课内外相结合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陋室铭》教案8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刘禹锡)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带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1.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爱莲说》
(周敦颐)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鲜:少。(xiǎn)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板书
菊花正衬莲花
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
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陋室铭》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说到刘禹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及作品。
点拨: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2、解题: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顶针提问,研读课文
第一组提问:
1、学生齐读课文,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小结: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三)拓展延伸
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点拨: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四)作业布置
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板书设计:
陋室铭刘禹锡
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上”、“入”——以静为动
德馨友:学问渊博的来客主人: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陋室不陋”
趣:恬然自适的生活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 的原因
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朗读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导语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宅邪,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解题
1.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锅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2.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胜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符的房子人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腼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三)整体感知——感受结构美
1.准确朗读全文,要求:
(1)读准字音,如“馨”、“牍”。
(2)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思路。
2.结合课文,组织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索怀的心态。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杨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只要我继续修身养性,我的陋室也将被后人称道,我本人也会和诸葛亮。杨子云那样被后人景仰。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3.学生小结本文思路,明确本文构思新颖、文意通达、句句相连、波澜起伏、耐人寻味的写作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一)
(四)品味剖析——领悟意境美
1.组织学生领悟以下语句:
(1)“苔痕上阶级,草色人帘青。”学生想象句中之景,用语言描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台阶上长满青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环境的荒凉冷落。“上”字写出了苦舞从台阶上爬到陋室,仿佛要听听主人在说什么。“入”字则写出了青草仿佛在窗口窥视主人在干什么,这里采用拟人手法,把苔薛青草写活了,赋予它们以人的灵性。我们已忘却陋室的凄凉荒芜,而感受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同时文句也流露出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倩。
(2)鸿儒”可换成“群儒”吗?‘金经”可换为“五经”吗?
明确:“鸿儒”不可换成“群儒”,因“群儒”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金经”也不可换为“五经”,因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上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感情的折射。
2.品读以上文句,体会意境美。
(五)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骄句。骄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本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骄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2.学生有节奏地自读全文,体会韵律节奏之美。
3.引导学生明确: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是托物言志。“托”的对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六)迁移运用——体会鉴赏美
1.将《陋室铭》与《爱莲说》自读一遍,比较两者的异同。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读后心得。
明确:主题上,两支都表现作者法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爱莲说》表达的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节操的志向,《陋室铭》流露的则是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立意上,两文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爱莲说》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陋室铭》采用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河一面,用“不陋”来突出“德馨”。表达上,都采用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爱莲说》对“莲”进行人格化,《陋室铭》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启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陋室铭》教案11
执教:朱燕青
班级:初二(3)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教学重点、
难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全班交流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四.联系现实,发表见解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学生交流谈看法。
五.学生仿作看了刚才的学生铭,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提出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陋室”的“陋”和“不陋”,进而掌握文章的主旨“惟吾德馨”。
能力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理解“铭”这种文体,可以赏析并仿写对偶句乃至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本研读及课外知识延伸,理解作者刘禹锡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并进而理解中国古今名士的闲雅情趣和精神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交流探讨,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铭文的写作手法,尤其是比兴和类比的手法!
3、反复吟诵乃至当堂理解背诵。教学难点:通过有效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感悟中国古今名士的闲雅情趣和精神追求,能够静听贤明之心!
三、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刘禹锡受人挤兑而住的简陋房屋,但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真可谓用“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操激励了太多的中国文人,所以在纯粹“赏析”的教学设计上,教会学生理解作者及所有和作者有一样精神追求的雅士的情怀,是上课的重难点。至于铭文的写作手法,如“比兴、对偶和类比”学生很容易掌握,会仿写即可!
四、计划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人的一生当中,必定会经历很多挫折和磨难,但是,越是苦难的挫折,越能折射出“高人雅士”的坦荡胸襟和励志情怀!一路走来,我们接触过苏轼被贬但仍“夜游承天寺”,释怀地吟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龚自珍被迫离开朝廷,也是一路高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今天,我们再来听一听又一个被贬文人刘禹锡的故事,看看他又经历了什么?
2、【多媒体展示】话说唐朝诗人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到和州做“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安排刘禹锡住在偏远的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还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请大家读一读:“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于是又刘禹锡搬到城北门的,一间半小房子。因为新居处于德胜河边,环境也不错。刘禹锡也没有计较,依然安心住下,又写了一副对联,请大家读一读:“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见他仍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简陋房间。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一篇《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气出来的千古名篇《陋室铭》。
3、全班齐读《陋室铭》,请大家感悟一下刘禹锡要借文章表达自己的什么想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那么,既然肯定这是一间陋室,作者身居陋室却说“不陋”原因为何?明确:居室环境--清幽雅致交往之人--高雅脱俗日常生活--修身养性
5、文章开头和结尾看似和陋室没有关系,它们有什么作用呢?明确:用名山名水来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名庐名亭及名人名言来类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代入诸葛亮、扬雄、孔子的典故)联想一下,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高洁人士,不注重居所但是精神生活很富足?引入“杜甫草堂”和“善洲草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惟吾德馨”的含义!
6、带着一种崇敬之心,再次朗读《陋室铭》,顺着思路当堂背诵。
7、了解“铭”这种文体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8、作业:仿照《陋室铭》,修改《教室铭》,让它成为励志、高雅的好韵文!
《陋室铭》教案13
教学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咱们学过《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人各有志,人各有爱,在世人都爱豪宅名车的今天,如果谁告诉你他爱陋室的话,你准定认为他有病。而古人中有人甚至为他的陋室写了一篇文章来赞美,他就是刘禹锡。今天咱们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散文《陋室铭》。请大家打开书。
二.解题。
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作者和“铭”的特点。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三.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学生试读课文
1.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帘青:映人。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附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3.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1.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提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4.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5.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6.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1.1.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2.2.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3.3.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4.4.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5.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教学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全班竞背(学生自由背,小组中相互背,全班竞背)
五、作业
(一)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A斯是陋室(这)B.惟吾德馨(高尚)
C.谈笑有鸿儒(大)D.可以调素琴(素朴)
(二)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对偶)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互文)
3.孔子云:何陋之有?(反问)
(三)把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文。
l.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教案14
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
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目标1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发言)唐朝的刘禹锡他和部分同学一 样喜欢简陋的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二、简介作者、解题(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说、记、序。/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
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3、指名翻译。
五、三读课文,理解课文
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吴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课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2、之前已请同学设计过自己的家了,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八、小结:
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九、布置作业
《陋室铭》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二、目标分析
(一)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掌握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诵读法: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学习方法:
1、圈点批注学习法。指导学生运用圈点符号和批注方法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及时记下转瞬即逝的心理感受和思想火花,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自主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品味式”探究的方法疏通文意,品析语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六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作者作铭自励,抒写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格调高雅,意境隽永。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赏析这篇久为传诵的名文。(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的浓厚的兴趣。)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三)品味赏析
1、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2、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此程序的设计是要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诵读文言文不同于其它文章,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二是读出节奏。三是读出感情。)
①学生各自朗读全文,划出读不准的字。
②教师范读,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③学生齐读,力求做到读准字音。
④教师指导,把握轻重缓急,读出节奏。
⑤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⑥学生自由读,竞赛读,反复练习。
3、疏通文意:(此程序的设计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我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集体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设计如下:
①独立疏通,提出疑问。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准备质疑。
②集体交流,合作达标。要求学生当堂提问,集体交流,解决疑难,解疑后批注。
③学生自测,记忆巩固。
△本文题为陋室,可结尾为何说陋室不陋,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一问题?说出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全文的主旨句,可它并未出现在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的呢?读前三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课文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这一主旨的呢?读中间四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最后三句作者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巧结全文。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思考、讨论后,作者以他们为楷模也表明他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最后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品析语言:(此程序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细加揣摩文中的妙言佳句,提高其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我引导学生采用“品味式”探究的方法。)
①反复诵读,挑选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味并作旁批。
②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独立品析所得。
③挑选小组代表发言,各抒已见,共享成果。
(四)小结全文
为使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整体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全文寥寥81字,共九句,前四句设喻引题,颂扬陋室。中间四句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环境及其人物交往、生活状况,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最后三句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再次含蓄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五)背诵全文
引导学生抓住提挈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六)能力迁移
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行设计板书,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记忆。(这个环节的实施,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讨论探究,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还只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
山(仙)名(喻)陋室(德馨)
水(龙)灵托物言志
景人事不陋
诸葛庐
自比“何陋之有?”
子云亭
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四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效果分析:先要求学生边听教师背诵课文,边想像陋室中的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师范读,一方面让学生弥补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想像画面,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则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便于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也就是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讨论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是强硬灌输,包办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问不讲,而是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句,如:“名”、“灵”、“上”、“入”、“鸿儒”、“白丁”、“丝竹”、“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陋室铭》教案】相关文章:
《陋室铭》教案07-21
《陋室铭》教案07-11
陋室铭教案08-25
《陋室铭》的教案08-26
关于《陋室铭》教案06-10
《陋室铭》复习教案10-30
《陋室铭》复习教案精选10-31
语文《陋室铭》教案10-31
《陋室铭》《爱莲说》的教案10-31
《陋室铭》教案范文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