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学实录(集合5篇)
《离骚》教学实录1
巧用紧缩诗句诱导古诗教学
——《离骚》教学实录与反思
要读懂古代的诗歌,有时也离不开一点字词上的翻译。但是若像翻译文言文一样的翻译一首诗歌,那实在是有点煞风景了。如果将古诗翻译成现代诗,倒可算是一种比较好的做法;不过这里还涉及到怎么译,译后对原文文气会有怎样的影响等问题。任何作品都是在作者所处的环境、相关的心理、当时当地的用语习惯的影响下产生的,尽量保留诗文的“原味”是很重要的。
有一种保留诗意的做法是,紧缩诗句——保留简单易记的词句——形成诗歌的主干。这种方式如果利用得好,就可以成为教学上一个很好的诱导发点,使学生对诗句的翻译、理解在不自觉的过程中融会贯通,避免翻译诗句引起的枯燥乏味。笔者在教授苏教版必修三中《离骚》节选内容时利用了这种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记录如下。
师:请同学们尝试一下,能否将节选的《离骚》中的诗句进行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
生:我来改改前面的几句。我将这些句子压缩了,成了“高阳苗裔,皇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
(学生鼓掌)
师:大家鼓掌是因为觉得他改得不错吧?那么请问,他的修改有什么特点?
生:他的修改使诗歌更简练了,而且还那么整齐,比原文更有节奏感了。
师:照你这么说,修改后的诗歌成了四言诗,比原文更好了是吗?
生:好象不能这么说。
师:请果断些,到底认为修改后的诗歌好,还是原诗好?我们评价一篇作品形式上的好坏应该有哪些标准?
生:应该以主题的需要,表情达意的效果为需要吧!
师:很好!那么四言诗的形式跟原诗形式相比,到底有什么区别?
生:四言诗比原文更整齐,更有节奏感了,但是读起来肯定比原诗要快,对于抒发心情而言可能显得比较急促。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从作者的心情和朗读的情境去思考问题了。不过我想简单地补充一下,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楚辞》是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而《诗经》是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诗经》以四言诗为主要特色,《楚辞》相对比较自由,读起来比较舒缓,所以这两种形式的诗歌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的。哪怕是一个语气词都有标志性的作用,大家想到什么了吗?
生:“兮”字就是楚地方言的体现啊。
师:所以我们能不能把原诗中的那些虚词、语气词,比如“之”“兮”等字给随意省略掉?
生:不能。
师:好。但是我还是要表扬刚才那位同学,他的提炼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他至少帮助我们把诗歌的主要信息看得更清楚了吧?
(很多学生在点头。)
师:如果我们冲着紧缩以求简练的目的去改动诗歌,是否只能改成四言诗?能否再简单些?
生:我来试试。我还是讲刚才的八句,可以改成“帝裔,考庸。摄提孟陬庚寅降。皇览余度,锡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有学生笑了起来)
师:这位同学,你为什么笑?请站起来说说看。
生:他是把诗的意思保留下来了,但是读起来真难听。
师:好的,看来你感觉到了,原诗虽然没有第一位同学修改后的四言诗那么整齐,但还是很有韵律的吧?当一定的韵律与作者的情感相和谐时,作品才会给人恰到好处的感受啊!不过,我还是要表扬第二位同学,因为他真的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对于我前面提出的要求,他完成得还是很出色的吧?
生(七嘴八舌):是的。
师:不过就算求简练,有一个字还是省不得,就是“伯”这个字。因为屈原的父亲字“伯庸”,称人的字而不称名,本身就是表现对一个人的尊敬的,更何况屈原是对着死去的父亲抒发自豪的感情,其中的敬意是很浓厚的,怎么可以随便将其父的字给删去一点呢!
生:对,得把“伯”字添回去。
师:现在我来改给大家看看,我只尝试紧缩前两句,将它改为“帝之苗裔,朕考伯庸”。同学们看看我修改后大意有没有变?和第一位同学的修改相比,谁好些?
(学生反应很激烈,老师挑代表发言)
生:大意没变。不过在表达作者的情感时有差异了。因为根据课下注释,“高阳”帝是楚国君王的远祖,压缩成“高阳苗裔”才可以看出屈原与楚国血肉相连的关系,“高阳”二字用意独特,比光说“帝”好得多,因为这是屈原爱国的根本原因之一。
生:“伯庸”是屈原父亲的字,“朕”是“我”的意思,“朕考伯庸”虽然也是在介绍自己的父亲,但是体现不出作者的意图。当某人说“我的父亲是某某领袖”时,不必加上“伟大”这样的形容词,我们也能体会他说话时的自豪感。但是“伯庸”这个人大家都不大熟,似乎没什么名气,只有加了“皇”字作修饰,我们才能比较容易地体会到屈原的“自豪感”,因为“皇”是“伟大”的意思。
师:说得真精彩,这样一来,同学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在进行翻译,并把握了一些最难的字的含义。你们的取舍越来越接近作者情感的需要了。大家再来思考一下,作者在写这首诗时,有没有有意的进行紧缩?
生:有,“皇览揆余初度兮”中的“皇”就是对前文中“皇考”的紧缩。
师:谁能告诉我,作者为什么不说“考览揆余初度兮”而说“皇览揆余初度兮”啊?“考”是父亲的意思,看起来更明白啊!
生:还是为了突出父亲的伟大,所以保留“皇”字,省去“考”了。
师:有道理,如果同学们始终注意屈原的情感取向,就会对每个字的用意都有很贴切的把握了。前面两位同学的修改,相比之下第一位同学的保留得多些,请让我再来重复一下他的修改:高阳苗裔,皇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希望大家仍然从“更贴切地表达情感”这个角度去思考一下,除了刚才讨论过的句子外,你对修改后的其他语句还有什么看法?
(学生间出现了讨论,片刻后,教师提问,学生自由发言)
生:“摄提孟陬,庚寅吾降”这样的改法,只是注意到了其中有三个词语是用来表示时间的,出生的时辰交代清楚了;但却使我觉得无法表达作者强调的语气。作者是为了强调自己出生时间的巧合,自身的不平凡,其中的“贞”是“正”的意思,这个字被抽掉后语气就变得很平淡,简直是流水帐式的交代,实在是省不得啊!
生:“皇览余度,锡余嘉名”中的“初”省不得,因为他是对前面出生时间等内容的照应,这种照应也是具有强调作用的。“肇”字也得保留,因为它是“开始”的意思,屈原的父亲根据前面那么多不平凡的前提才给屈原起了名,这里用“肇”字可以体现非常郑重的态度。
生:“揆”也很重要,我刚才查了一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览”是“看”的意思,“揆”有“揣测、推理”的意思,由“看”到“推理”是一个过程,它也能体现出屈原的父亲给儿子取名、字时的慎重。
师:大家把那些可以翻译的提示必要信息的词的作用都分析了出来,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我的说法会重复老师前面的看法,但是我还是要告诉大家,我想把其它被删除的字都补回去,因为它们在调节语速,表达语气,准确表达情感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啊。
师:太好了!大家已经不需要我的再多的指导了,我想,你们都会朗读得很成功了,你们对刚才几句话中的重点字词的含义都理解了,不必再进行枯燥的翻译了。下面还有一些诗句,希望同学们通过自学的方式,也从尝试紧缩开始,想一想原文中一字一句的意义,也许你会觉得读《离骚》这样的作品真的可以成为我们的一种享受。
教授《离骚》,课堂气氛常常是沉闷的,这是因为这样的诗中有难懂的字词,而为了读懂此诗就必须先了解字词的含义,翻译上的困难会使诗歌的魅力受到影响。其次,这首诗中蕴涵着屈原独特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的形成应该与其独特的经历相关,但是过多的拘泥于对人物身世的了解,又会使课堂缺失语文味。在这双重困难中,教师的教常常会显得较为板滞。整体上说,上这课文确实很难使课堂活跃起来。最严重的还得算是不能将“言”与“文”很好的结合起来。所以,笔者常常听一些老师在上了《离骚》后会说 “这课上起来很没意思”。
笔者认为这种教学中的压抑与《离骚》的字词及情境确实有密切的关系。其实,隐含在这困境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的教学心态,教师被诗歌那种庄重的情境所拘囿,以为这样的课文本来就应该上得庄重些为好,结果使得整个课堂一不小心失去了活力。当然,我们不能把《离骚》上得带有喜剧色彩,我们只能在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做一些调整,使得“言”与“文”能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紧缩诗句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因为学生都想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如果能和屈原这样的世界文化名人比比谁的笔力强,那不是一次很了不起的尝试吗?在尝试的过程中,其他学生很自然地就会产生比较心理,这种比较使得这次修改不会仅仅是教师和个别同学的交流,而是多数人可以参与进来的语文活动。在比较的过程中,很多字词的含义被凸显了出来,这比教师的空洞的说教要灵动得多;学生对作者的特殊情感也会有随之而来的明确的认识,其间的收获是通过慢慢地打开学生的思想的闸门再慢慢地渗入到学生的记忆深处的,其影响会更长远。
紧缩除了起到了锻炼学生概括能力的作用外,更有价值的是它使整个教学内容被打通了,不仅让学生学得实,还学得活。学生想将原诗改成什么样子,多少字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互动探讨是自发的。我相信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能多发现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诱发点”,学生学语言的兴趣会被真正激发出来,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得到真实有效的改善。在这样的基础上,其他的诗句我们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自学,这也是一种获得实质性提高后的自信的体现。
《离骚》教学实录2
师:大家看看黑板,这幅图上是谁呀?
生:(异口同声)屈原
师:大家都觉得是屈原吗?(随机抽取一名同学回答) 你认为他是谁呢?
生:我觉得是屈原吧!
师:那我要和你握握手了,因为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也认为是屈原,可是他不是屈原。我可以不认识他,但是大家可一定要认识他呦!它是在泸州郊区8号汉棺里面发现的文物,他是楚地的一个巫师,楚地的东西怎么会在泸州出现呢?(你请坐)这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楚文化影响之深远,流传之广泛。而影响最深远的楚文化代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离骚》。离骚选自哪里?(抽一名学生回答)
生:选自《楚辞》,西汉刘向编著,宋代宋玉和其他的一些作家的作品也编写在里面。
师:还知道些什么吗?
生:不知道了!
师:没关系,知之为知之,不知老刘知,我为大家带来了知识卡片,来!大家一起读读,楚辞起
生:齐读卡片。
(卡片内容:楚辞:富有楚地地方色彩的一种文学样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依赖于楚语这种特有的载体。黄伯思《翼骚序》: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师:好,那么今天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和老师去看楚物,辨楚声,识楚文呀?
生:想!
师:好!那就要看看大家的预习做的怎么样啦!我随机从昨天的预习案中抽调了部分题目。我们来一起读读吧!
生:读!
师:纠正谇suì
师:抽查修姱
生:修长的样子
师:不看教学案能够这么流畅的回答出这个问题,看来大家预习做的很好,字词没有什么问题?都说离骚很难,那么这篇我们就简单的读赏。
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还是先从诵读来体会一下离骚的语言上的特征,大家拿出笔来,做到手中有笔,心中有书。勾画出你印象深刻的句子。Ppt内容二、探究生趣,简单读诗,比较阅读,体楚地之语。
1、 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勾出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2、 将刚才勾出的诗句进行压缩,只留下最核心的字词。
比如我勾的是“长太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长太掩涕, 民生多艰 ,那你们勾的是哪句,是怎么压缩呀?
这位女孩,你说说
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压缩为 余心所善 九死未悔
师:“你觉得那一句更好些?
生:课文中的好
师:为什么呢?
生:课文中的更完整。
师:你的也很完整呀,而且也是四字句。
没关系我们再找一位同学,
生: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压缩为高余冠岌岌 长余佩陆离
师:压缩的好一些还是原句好一些,表情达意上
生:原句好些
师:为什么?
生:回答不出
师:对面那个同学你认为呢?
生:原句更有韵味。
师:其实同学们省去的词语中都有一个字“兮”兮语气助词,相当于我们相当的“啊”比如我说天府中学我爱你,我变为天府中学啊!我爱你。我们一起来读读,你们觉得这两句在语速和感情上有什么差别吗?
师:语速慢了。
生:表达感情更强烈,能体现楚地特色
师:教师板书易于抒情,加强感情,自由,楚地特色。改了虽然意思没变,但是感情上变化明显,而且句式没有以前变化自由。这些正是楚语的特征,楚语传千古,楚韵情更长。我们看看这些楚语写了哪些楚物?昨天我学案发下来的时候,一位穿着白色衣服的男生说呀,我命休兮。我当时问他怎么呢?他说文中有许多花花草草看不懂,那其他同学也有类似的疑惑吗?看着大家迷茫的眼睛我可以看出,大家也一样,没关系,看不懂我们就来看懂它,把这些文章中出现的带有花草的句子,找出来。Ppt (二)揭秘面纱,寻诗歌本意。1、找出文中带有花草的句子。
生:开始寻找
师:这位姑娘你说说?
生:我找到的是“既替……”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解释
师:还有吗?
生: 制荷花的
师:解释这一句,他这个打扮很奇怪,为什么采花,并把这些花往身上佩戴呀。
生:因为我感觉古代人认为花草象征精神高尚。
师:还有吗?为什么香草就是精神高尚呀
生:初中学习过《爱莲说》,作者就将自己比作莲花
师:非常好,就用旧知识连联系新知识。这里涉及到一个“比”的概念。那我们谁长的最漂亮,你来用一个句子来比喻姑娘的赞美吧。
生:面若芙蓉,
师:你用了芙蓉,为什么不用狗尾巴草呀?不能,因为两者之间要有一个相似点?香草和精神高尚的相似点是什么呢?
生:香气, 那精神高尚呢?
师:香气给人什么感觉?
生:舒服,那精神高尚呢?
生:与精神高尚的人相处也会那样舒服。
师:那么这个抒情主人公是男还是女?
生:我认为是个男人。因为我觉得,他将香草喻指高尚,体现了一种男人的追求。
师:那我们怎么理解,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这里出现了娥眉,现在不是说美眉,都是指女孩呀。
生:我认为这是一借喻吧,将娥眉比喻美好的品质。众女是指哪些诽谤的人,美人是指屈原吧!
师:美人和我、大臣的相似点在哪里?
生:因为古代的帝王都是 既想美人又希望江山,而大臣也是帝王得到江山的依靠,所以他两者都想要。
师:这的确是两者的相似点一
生:其实美人长的美,嫉妒他,屈原有才能也会遭到嫉妒。
师:这位同学的解读也很到位了哈。东汉王逸他对比有一种说明,我们来读一读。Ppt(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东汉 王逸
这个字读佞,你看的样子,一个女的在门楣下悄悄说坏话。
我们知道了香草美人这个比喻系统,它是一个含蓄的表达,这个香草美人对以后的文人影响甚大。文人看到草会留意,会用闺中的女子比喻自己。你才会明白“还君明珠双泪垂,”也才会明白张九龄那些兰草的芬芳。作者还用那些比喻, Ppt 在本诗中,作者还用了哪些比喻?找出文中使用了比的地方,圈出喻体,用“诗人以—
—比——,他们都——的句式,分析本体与喻体在文中的共同点。
生:在文中诗人将鸷鸟比作自己,将是俗人比作其他鸟,突出自己的卓尔不群。
师:鸷是什么意思
生:鸷是雄鹰,
师:是鸷指雄鹰还是鸷鸟指雄鹰
生:鸷鸟
师:你看看下面的注解
生:奥,是指鸷
师:还有谁说说?
生:背绳墨以追曲兮 绳墨指准则
师:非常好,请坐!我们知道文中用了很多比,比的运用其实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那文中有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吗?。
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那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就比较多了 ,来我们一起读读
生:齐读
ppt直抒胸臆 表白心志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3)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4)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5)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深入研究。分组讨论,找出以上句子中最能表达情感的字,并解释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生:思考
师:教师走到其中一组进行指导,进行指导强调文本中找答案
师:好了,大家来说说吧!
生:“长太息……” 中间的哀字
师:为什么是“哀”字呢?
生:因为这句话说的是长长叹息掩面哭泣哀怜人民生活,从整个句子来看就是哀
师:他是为人民艰苦生活而来对吧?所以哀叹!
生:亦余心之所善兮……。中的不悔,因为这句话的意思只要为了自己所喜欢的东西,九死一生也不过如此。材料中说的香草那些东西,也就是他所喜爱的东西,香草比喻高尚,他为了追求这些东西,即使九死也不后悔。
师:嗯,九死是指多次不是实指。
师:那么还有吗?这位男生说说
生:我也是认为 亦余心之所善兮……。中的不悔
师:你们都说不悔,可是你们看第四句不是有悔字吗?那这怎么理解?
生:他当初选择当官这条道路是为了造福人民造福百姓,可是楚怀王却听信谣言谗言把他贬黜,他有后悔啦!
师:是呀!他有后悔过!那么最终呢?他是后悔还是不后悔呢?
生:应该是不后悔吧!
师:语气不肯定呦!其实答案就在文本中呦。请读最后一句
生:读
师:屈原在这过程中,遭受了嫉妒谗言,人生路变的坎坷,在这过程难免不会不产生动摇,但是最终理想与追求使他不悔地走上了这条道路。那我现在请个同学来读一读这一句,
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出坚定的语气呀?
师:让我们深吸一口气,回到两千年前的汨罗江畔,想着自己虽然饱受谗言,但是一想到人民,想到楚国,就算牺牲自己也要坚持理想。一起读
师:楚辞研究学者 文怀法先生他对《楚辞》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采用吟诵的方式来读楚辞,让我来给大家吟诵一下。
师:简单读《离骚》的方法:
ppt 1、通过吟咏体会楚辞的语言特点
2、把握比的运用、理解作者对现实的曲折表达
3、通过文中关键字词,知人论世,体会诗中的感情变化。
师:读出自己的理解
Ppt:1、虽死尤不死也。 洪兴祖
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班固
洪兴祖的死对头秦桧,他们政见不合最终被贬斥。
班固是史学家,他从历史的角度评价屈原,那么我们学习了《离骚》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呢?
Ppt演示 我们也有我们的人生经历,思想见解。读了《离骚》之后,同学们是如何看待屈原的呢?请联系个人经历,以“屈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两分钟的演讲辞。
屈原,我想对你说,虽九死,你不悔,虽体解,你不悔。千年时光飘然而去,你在世人淡漠的目光里沉默,我迷惘时点一盏心灵的烛火,借文字的温暖,细数你的灵魂,任你那荠荷的芬芳,洒满我生命的罅隙,20xx多年后的今天,在这个平静的午后,把你一生的故事讲给我听。
《离骚》教学实录3
受高二年段各位语文美美的郑重委托,要求小刘为她们现场献艺,表演节目为屈原的《离骚》,小刘明了这是一件具有光荣挑战性的任务,虽是愉快的答应,但又有点后怕,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还好有一个下午准备,心中没底。此课有明显作秀成分,望谅小子之无知。由于是借班上课,课前预习小刘是亲自督促,幸好学生手头有翻译资料,可以解决字面意思。记录由方玉君美女完成,再次向小方老师表示感谢。
师(大声):我们高二(9)班是理科还是文科?
生(集体):理科——
师:哦,理科,理科班。老师发现帅哥特别多,(生笑)(指着一位男生),这就是典型的帅哥。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一般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漂亮的男生。(小刘一般借班上课,一开始总温柔一枪,笼络感情,达到为我所用)
生(部分):酷,帅呆了
生(部分):风流倜傥,风度翩翩
师:我们来看古人怎样形容帅哥的(出示投影掷果潘安。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晋书》)。朗读一遍。
师:这是古代的美男子的写照,类似于现在的追星族,签名拍照,这些女子也够胆大,以果投之,也不怕进派出所。(生笑)估计潘岳每次出行后,家里可开水果店。(生笑)今天我们要接触的也是一位奇男子,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始终像浪花一样洁净美丽,有一个名字,成就了楚地一条普通江河的万古名声,有一个名字,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蓦然回首,他就站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深情的呼唤这个名字——
生(集体):屈原
师:这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王者归来。今天我们来触摸他的灵魂,《离骚》就是屈子真情的告白。谁来说一说屈原?
生(1):他是一个爱国诗人。
生(2):最后投江而死
师:楚国原先也是个超级强国,但当屈原登场时,综合国力就明显下降,落后就要挨打,屈原和楚王有血缘关系,试图变法强兵,遭到奸臣的嫉恨,后来连一向信任他的楚王也抛弃了他,屈原终于被流放在偏僻的汨罗江,忧郁愤怒出诗人啊,下面请大家朗读这段用血泪写成的文字,注意在形式上这首诗有什么特点?(生很有感情的朗读《离骚》)
生(3):兮字特别多,几乎每句都有。
师:屈原创作的这种诗体叫楚辞体或叫骚体,兮就是一个标志,(师想在黑板上写兮字,可惜没粉笔)没粉笔兮可奈何(生笑),兮表示哪种意思?
生(4):句中可以停顿,还表示感伤。
师:给大家看一首真正男人创作的诗歌(出示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如何(生大声朗读)
师:去掉兮后再读一遍(生读)“兮”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为“兮确乎是诗歌的核心与原动力”。项羽是楚国的贵族,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女性中的偶像,同样是楚国的贵族《离骚》中屈原是怎样的形象呢?
生(5):豪迈。忠臣
生(6):忧国忧民
师:老师给同学们看三张图片,你认为哪张是你心中屈原的形象?(师依次出示三张图片,一是课文插图,第二张是打扮得很妖艳的屈子,第三张是明人画的屈子行吟图,学生相当兴奋,气氛活跃)
生(7):我喜欢的是第一张,书本上有,白衣飘飘,有神采。
生(8):我喜欢第三张,形体憔悴,先天下之忧而忧
师:最不能接受的是哪一张?
生(集体):第二张
师:说一说理由?
生(8):打扮的妖里妖气的,不象个男人。
生(9):有点变态。(生笑)
师:我把变态换个词语叫——
生(部分):自恋
师:一些杰出的人物一般都有自恋倾向,太喜欢自己了,说一说屈原自恋自己什么?用《离骚》中的事实来说话。
生(9):喜欢自己的血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是说自己流着是帝王的血脉,
师:是讲屈原和楚王的关系,本是同根生,——
生(集体):相煎何太急,
师:现在楚国已日薄西山,天下兴亡,连匹夫有责,更何况我屈原呢?还有吗?
生(10):出生的日子也很奇特,在正月中出生。是说是上帝特意安排的。
师:中国人很看重自己的出生是否有预兆,据说李白出生时,他老娘梦见太白金星钻进肚子,所以李白字太白。岳飞出生时,有大鹏鸟钻入老妈肚子,所以岳飞字鹏举,屈原的出生是祥瑞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有着强烈的责任心。还有吗?
生(11):对自己的名字也自恋,自己的名字是如此的美好,是多么有价值。
生(12):对自己的品德也相当喜欢。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说我品德多么高尚啊,——
师:看来的确如此。人生易老,面对岁月的流逝,青春已不再,当时屈原已六十出头了,一般在他的年龄段的人会怎样生活?
生(13):安度晚年,早上提鸟笼逛逛
师:还有打打太极拳,跳跳舞,晚上搓搓麻将,(生笑)屈原在干什么?
生(13):朝搴枇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就是说早上上山采花,晚上到河边挖树根。
师:这大概是他的爱好吧,为什么这样做?
生(13):锻炼自己吧。
师:我们可以此理解为修身养性,提升自己。毕竟身体是革命之本。到此,我们眼前似乎站着这样一个男人,对衣服有着特殊的爱好,善于包装自己,但我总觉得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就不怕背上玩物丧志的恶名吗?屈原的志是什么?文中怎么说?
生(14):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即抛弃污浊的政治,变法改革。
生(15):及前王之踵武,希望赶上先王的足迹。
师:先王是谁?
生(15):昔三后之纯粹兮,固群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先王就是尧舜禹汤。屈原表示了对先王的追慕。
师:我们一般认为屈原是忧郁的、爱国的、忧国的。什么时候会产生忧患意识呢?
生(16):是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叫怀才不遇时——
师:确实如此,自己的美好的愿望理想和现实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现实扼杀了理想。那当时是怎样的现状呢?
生(17):小人得志,文中叫党人,结党营私,
师:是小人不容。
生(18):荃不察,就是君王不明察秋毫,
师:小人们嫉恨我我屈原是可以接受的,君王啊,你是了解我的呀,怎么你的眼睛也蒙上了灰尘,真想借你一双慧眼,把我看得清请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还有吗?
生(19):这些都是客观原因——。
师:哦,你说还有主观原因。
生:诗中说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是屈原自己不原同流合污,保持自己的高洁
师:有理,概括起来,现状就是小人不容,君王不察,自己不原。在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唯美主义者,在一个邪恶谎言根深蒂固的时代,唯美主义理想主义者都要忍受痛苦,都要被嘲弄,被压抑,被人视为异端疯子,尽管屈原伤痕累累,但他决不后退,但有些话不直接说,就可以换种方式说。那么屈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理想的呢?
生(部分):用比喻。
师:老师想到这样一件事,比如有个女孩子,二十四岁的生日,你对这个女孩心仪已久,在那一天,你献上二十三朵玫瑰花,(停顿)然后对她说,最漂亮的一朵就是你(生大笑),保证大有希望。毕业后有意愿的朋友不妨一试。屈原怎么说的?
生(20):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生(21):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师:哦,你找到的是美人。(生笑)
生(21):美人指楚怀王。
生(22):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生(23):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生(24):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
师:诗中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生读)
生(25):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师:屈原在那样的环境中,用巧妙的比喻手法,也叫香草美人、移情法。抒发了难言之情,呐喊出难言之言,我们听一听课文的前六节的朗读录音,再次感受屈原不屈的心跳。(播放录音,学生自觉的跟读)
师:屈原已离开世界两千多年,但他那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我们绍兴的鲁迅就是其中之一,(投影鲁迅《自题小像》
(1903年)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当时二十二岁的先生怅望祖国黑如墨的长夜,喊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心声。我们听到了赤子火热的爱国激情。1989年的3月26日,黄昏,这是一个滴血的黄昏,一位相貌平凡的海子告别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手捧着厚厚的圣经,躺在山海关冰冷的铁轨上,火车呼啸而来,物理意义上的海子消失了,溅起的鲜血是海子写在大地上最后两行崇高的诗行,(小刘有些激动了,居然说不下去了,)海子在离开前有首诗,一首有着浓重死亡意识的诗歌,其中提到的屈子。(投影《亚洲铜》及海子的照片和屈子的画像)
祖父死在这里 父亲死在这里 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 亚洲铜
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 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 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 亚洲铜
看见了吗? 那两只白鸽子 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 穿上它吧
亚洲铜 亚洲铜
击鼓之后 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小刘动感情的朗诵,虽然普通话太普通,但学生是一片沉默,沉默)
师:人应有尊严的活在世界上,两千多年前的屈子的投江和两千多年后的海子的卧轨,是多么的相似,有时候,用这种方式告别世界不是弱者的行为,他们是唯美理想主义者,他们不能学朝秦暮楚,他们不能学孔雀东南飞,他们坚信:有时站着的死亡比躺着的生存更为可贵。余秋雨说,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朗诵全诗)
附板书
自恋 高贵血统 祥瑞出生
美好名字高尚品德
坚持修养提升自己
孤独的唯美主义者 忧国 理想 弃秽改度
追摹先王
冲突
现实 党人不容
君王不察
自己不愿
《离骚》教学实录4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步骤】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师: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
生:屈原。
师: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屈原的《离骚》,来感受伟大诗人屈原的理想和抱负。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了解屈原及《离骚》;品味诗的语言;把握诗的感情;)
师:让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屈原,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简单介绍。
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中国最早的大诗人,他的作品《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
师:不错,下面咱们一起看一下。(多媒体展示屈原生平及其创作作品)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
《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
师:课下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先找几位同学读一读,
生1:长太息以掩涕兮,……固前圣之所厚。
师:读的很流畅。但是语速太快,注意放慢语速,把握节奏。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再找位同学读下面的。
生2:悔相道之不察兮,……岂余心之可惩?
师:好,不错。下面我给大家范读一遍,同学们听的时候注意把握语调和感情节奏。
(舒缓,自足地读,对“兮”字的处理总体要适当拉长,读出那种回环往复而又感慨万千的语气)
师:你们觉得哪个字比较有特色?
生:“兮”。
师:那“兮”是个什么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些词?
生: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师:下面带着对“兮”字的理解再读课文,也不妨去掉“兮”字试试。
(同学们都摇头晃脑的读了起来。)
师:你们从“兮”字中读出了什么?下面小组交流。
(几分钟后,全班交流。)
生1:试着去掉“兮”字读文章,就像话讲到一半,嘴巴却僵住,由于意识的强制性,硬生生地把“兮”字咽下去,肚子里却憋了好大的一团气,不知不觉中“兮”字又被重新读出,有一种一吐为快的舒畅感。
生2:以前读古文,只觉的很生涩,和不好读,可是这篇文章读起来却很通顺,尤其是句末这个“兮”字,读这篇文章觉得不是自己在读,而是很自然地觉的自己就是作者,在表达决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志气。
生3:“兮”反复使用,是不是使文章有了一种类似押韵的形式,更富有节奏感?(师肯定)
生4:在“兮”字的表达下,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生5:“兮”字会让你不知不觉融入作者的那种思想中去,读这篇文章,总体上要用缓慢的语速,要读地抑扬顿挫一些,给人以无尽地感叹和思考。“宁溘死以流亡兮……固前圣之所厚。”(该生读,获得掌声)
生6:在“兮”字的抑扬顿挫的叹息声中,我们能领略到诗人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字里行间流露着他的追求真理,坚强不屈。
生7:可我觉的“兮”字也流露着作者的一种无奈与惆怅。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兮”字使文章通顺,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每句中都有一“兮”字,使诗歌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韵味,充分流露了作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对现实的无奈却又不愿同流合污的感情。下面带着对“兮”字的进一步理解,再来诵读全文,体会作者屈原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情绪高昂,大声诵读,独立自足的沉浸在审美境界里。)
师:下面咱再找位同学读读。
生1: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
师:很好。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追求一种理想。
师:追求什么理想呢?
生:追求真理,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
师:(明确)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
1、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2、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
3、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师:下面同学们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追寻理想的句子。
(生读课文。)
师:好,下课。下节课我们一起朗诵体味《离骚》中表现屈原追寻理想的句子。
【总结与反思】
课堂上学生自始至终读得兴味盎然,学生从诵读中得到的更为直接和深刻,诵读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设计说明】
诵读这种方法有着古老的历史,在古代,它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担当着传授知识的重任。由于“言语的声音形态对于表现主体的生命活动具有直接性,因此诵读出作品的声音形态,玩味、揣摩语调和节奏,可以直接把握主体的情感、思想。而且这种把握是创造性的“对话”,符合现代阅读理论。“对话”的本质决定了诵读在教学中是手段,也是目的;是过程,也是结果;是形式,也是内容。
《离骚》共26句,句句中都有“兮”,各种意兴和人生况味尽在“兮”中。读出了“兮”字的语气、语调也就读懂了文章。因此,它具备了研读诵读问题的典型情景。
《离骚》教学实录5
一、导入文本
(播放电影<屈原>片段)
师 影片中的主人公是谁?
生 (齐声)屈原
( 字幕屈原)
师 大家对屈原了解多少?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
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师 非常好,他介绍的非常全面,屈原的代表作是什么呢?
生 (齐声)《离骚》
师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
生 (充满 疑惑)
师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本文《离骚》,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呢?
生 苦闷 忧愁
生 不得志
生 被流放了
师 都可以,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这样说的: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二、合作探究
下面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近屈原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默读速读全文,总体了解文章内容。
(2分钟后)
师 对文章,大家有了初步的了解,文章比较晦涩难懂。下面请按照我们的学习小组结合课下的注释疏通文意,不明白的可在组内讨论解决,最后再有难点可有小组长提出。
(全班七个小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师 (通过讨论,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民生”在本文是个疑点,应该说既是屈原的人生之义,又是人民生活之义。既哀叹自己人生的艰难,又深深同情更广大的人民。
2.鸷鸟之不群中的“之”的用法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是助词。
3.集芙蓉以为裳中的应读chang二声。古代此字指下衣。
师 《离骚》好读易懂吗?
生 不好读 太难懂了
师 这样的文章需要反复地读要找出规律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下面大家
听听濮存昕读的,听听有什么特点?
(多媒体放录音)
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生 美(齐声答)
师 韵律感很强 屈原是通过什么手法做到的呢?
生 用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生 用了很多叠音词。
生 大量用“兮”字。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师 “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
“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生 押韵,不过不太明显。
师 《离骚》是隔句用韵的,如:“固时俗之工巧兮,佰规矩而改错;背绳
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错和度是韵脚。
此外,还有节拍的使用上,每句基本上都是三个节拍,如:民生--各有--所
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投影文字)
师 好,同学们自由大声读文章,体会一下离骚的韵律美与音乐美。
(5分钟后)
师 下面大家齐读全文。
(而后男女分开再读两遍,最后再让个别普通话较好的同学读)
师 好,大家都应该这样读。今天我们通过诵读初步感受了离骚韵律美音乐
美,疏通了文意。下节课我们将走进离骚走近屈原的内心世界,感受离骚的内在意蕴。
作业:1背诵全诗
2结合注释和我们的讨论,翻译全文。
(下课)
第二课时
三、共同探究
师 我们先检查背诵,进行比赛。
(先检查个别学生背诵,而后全班七个小组各推出一名同学进行比赛,看谁背得最准确最流畅。同学们都很积极踊跃。基础较好的同学能流利的背下来。
(8分钟后)
师 大部分同学背的很好,没有背过的要继续努力,下面我们一同探究屈原的内心世界,看课文首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句话表达了屈原什么养的思想感情呢?
生 哀伤 难过 痛苦
师 很好,为什么呢?
生 被流放了
生 不受楚王信任了。
师 用原文的话回答
生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师 为什么被贬黜(投影两字)?因佩戴和采集香草吗?
生 不是(齐声答)
生 灵修之浩荡。 (投影灵修浩荡)
生 众女嫉余之蛾眉,谣诼谓余以善淫。(投影众女嫉余)
生 时俗之工巧,偭规矩而改错。(投影世俗工巧)
师 君王荒淫。小人进谗言,世俗投机取巧,还有“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正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不愿苟且不愿和小人同流合污。面对此种处境,屈原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生 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师 很好 屈原在这几句话中都谈到了死,不管是九死,还是体解。我们都
知道屈原是投江而死,屈原是不是因为这些而自杀呢?
生 不是,屈原是因为楚国国都被秦攻破而万念俱灰才以身殉国的。
师 此时的屈原虽然很痛苦忧伤但是还是恨之深爱之切。面对这样的政治环境,屈原怎么做的呢?
(齐读三四段)
生 将要回去,“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生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趁着迷路不远回归家园。
生 “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生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修养自我
师 这些思想和晋代的陶渊明回归田园的精神一样吗?大家讨论一下
(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生 一样的 都是厌倦了官场生活而归隐的
生 不一样,陶渊明是彻底的厌倦了污浊的官场而回归田园的,他是毅然决然的,而屈原则对楚王还抱有幻想,依恋着楚国,热爱着楚国,希望有一天楚王能够悔悟。
师 都有道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表明自己的高洁屈原还怎么做的呢?
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生 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生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师 这些打扮可谓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屈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表明自的
高洁与永不向小人屈服的决心。是知识分子坚守自我的第一生呐喊。
师 纵观全文,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艺术形象向我们走来,一个越来越鲜明
的艺术形象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本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呢?
生 他英俊潇洒,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
写上“屈原”二字,我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
生 他 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他 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主张举贤授能。
他 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
他 追求真理,坚强不屈。
师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
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师 文章塑造了一个如此生动鲜明感人的艺术形象,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呢?
生 运用了比喻手法。
生 运用象征,芙蓉香草象征高洁的品性。
生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生 夸张,想象等等。
师 (投影总结)
1.大量运用了比喻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2.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
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
美。
3.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而且形式多姿多彩,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
中又富于变化。如“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上两例属于在一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构成对偶。“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这一例是两个完整诗句的上、下句构成对偶。“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这一例是上、下句内部各自构成对偶,上、下句之间也构成对偶。
“楚辞体”语言华丽丰富多彩灵活多变,通过学习《离骚》,我们领略了此文体的巨大魅力,丰富了我们的五彩人生,感受到了屈原的九死未悔的问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最后我们再次感受一下《离骚》的魅力。
(全班齐读全文)
(布置作业)学习了《离骚》,认识了屈原,你一定有很多感慨,对屈原遭遇与投江有很多看法,有许多话想对屈原说。请以“屈原,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篇五百字的小作文表达你的观点。
(下课)
【《离骚》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离骚教学实录09-30
《离骚》教学实录10-22
《离骚》教学实录07-28
离骚的教学实录10-27
《离骚》屈原教学实录10-27
关于《离骚》的教学实录10-28
《离骚》实录11-29
高一离骚教学实录11-17
《离骚》的语文教学实录12-25
《离骚》教学课堂实录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