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细品

时间:2020-11-11 19:59:51 离骚 我要投稿

《离骚》细品

  司马迁《史记》认为,屈原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所以才作了《离骚》以抒发心中的心中的怨愤。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离骚》细品,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细品

  屈原的志趣是高洁的,行为是不肯苟且的,所以他的怨愤也是光明正大的。《离骚》兼有《国风》好色而不淫和《小雅》怨悱而不乱的优点,因此太史公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作为我国诗史上第一部杰出的抒情长诗,《离骚》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各方面的影响。所谓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词,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确实是衣被词人,非一世也。(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语)。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不能进行全面的分析,本章仅就《离骚》在内容上对后世诗歌的几点影响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在中国的诗人之中,有些人是十分旷达的,像苏东坡就属于这一类。当他遭受打击和贬谪的时候他说什么?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一类诗人,他们看任何问题都保持着一种历史的眼光和通达的态度,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苦难总是能够自己从精神上解脱出来。

  可是还有一类诗人与此相反,他们宁可忍受痛苦也不肯放弃,明知无济于事也要坚持。他们说: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他们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们说: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他们说: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他们在用情的态度上固执到极点,那种执着使人感动,使人无可奈何,同时也使人肃然起敬。如果对这两类诗人追根溯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前一类诗人用情的态度可以说是出于《庄子》,而后一类诗人用情的态度则可以说是出于《离骚》。

  屈原在《离骚》这首2400多字的鸿篇巨制之中反反复复地陈述他希望楚国美好强盛的愿望,在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之中,他曾设想过退而自保,独善其身;也有人劝他去国远游,另寻出路。但经过一番上天入地的追寻之后他仍然不肯放弃自己的愿望,最后终于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彭咸,相传是殷时贤大夫,谏其君不听,投水而死。

  屈原说,在楚国既然已经实现不了美好的政治,那么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我宁可从古人于地下,也不能与那些龌龊的小人同存于混浊的世间!在这首长诗里,诗人用情的态度之中包含着一种殉身无悔的执着感情,即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后世诗人继承了《离骚》的这种精神,他们在诗歌中不但以这种顽强执着的态度去追求理想的政治和理想的社会,也以这种顽强执着的态度去追求理想的人格和理想的爱情,从而在世上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诗篇,对这类诗篇,我们将在后面各章节中做更详细的介绍。

  与殉身无悔的态度相联系的,就是上下求索的精神。屈原说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意思是:让太阳走得慢一点吧,不要这么快就消逝;因为道路是如此遥远,我将上天入地去寻求。屈原要寻求的是什么?

  是能使楚国繁荣强盛的贤君贤臣、开明的政治和美好的品德。然而他所得到的却是失望的悲哀--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阆风是昆仑山的最高峰,而昆仑山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神仙所在的地方;白水,则是去昆仑山途中所要经过的一条河流。

  屈原说:清晨我就渡过白水继续前进,当我登上昆仑山的山顶系好我的马时,我猛然回头一看不觉流下泪来,因为在经历了这么艰难险远的攀登之后我才发现,这里并没有我所追寻的那个对象!屈原所追求的理想是最高远、最完美的,因此也是最难以达到的,但正是人类有这样的追求,所以人类才有希望。最可悲哀的事无过于所有的人都放弃了追求,就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结尾所说的后遂无问津者。

  对整个社会来说,那才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在中国诗歌里,追求的精神也被诗人们从《离骚》那里继承下来了。陶渊明说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他所追求的乃是人格的操守;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所追求的乃是天下百姓的温饱;李商隐说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他所追求的,乃是在春风中苏醒的一份活跃的春心。

  其实,诗歌本是一种感发的生命,像曹操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像李白的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像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像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又何尝不给人一种追求的感发与联想!诗人,与一般人是有一点点不同的。

  一般人比较偏重于现实,而诗人往往更偏重于理想。尤其是中国的旧诗,它们所经常表现的一个主题就是对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对象、美好的理想的追求与怀思。这个传统应该说是从屈原《离骚》那里继承下来的。

  拓展阅读:离骚教学分析

  《离骚》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第二单元第二课,屈原借《离骚》痛斥楚怀王的腐败荒淫、听信谗言,众臣嫉妒诽谤、扰乱朝政,整个世俗的投机取巧、阿谀奉承,表达诗人由于失去君王的信任、无法得到大臣支持的“美政”理想破灭的悲痛,以及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仍然砥砺心志、洁身自好、矢志不渝地追求自身道德与人格的完善的崇高意志。整篇课文充满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作者极尽铺成之能事,描绘了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香草美人”的世界,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沉痛而激昂地悲吟。

  《离骚》紧接《〈诗经〉两首》之后,编写者意在强调作为《楚辞》的代表作《离骚》在艺术审美上与《诗经》的差别,以及二者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逾越的地位。《离骚》与《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滥觞,就像中国文学天空中的双子星座,闪耀着亘古不变的艺术光芒。二者在各版本教材的选文中互伴而生。而第二单元的另外一篇课文《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与《诗经》和《离骚》在对诗歌的尝试与创新方面有着相同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同为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离骚》与《诗经》虽然在文学史上处于比肩地位,但是二者在具体的艺术审美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就内容方面,《诗经》的涉猎面很广,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而《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离骚》就是屈原遭贬之后内心苦闷之情的流露;在艺术风格上,《诗经》作为“平民文学”,无论记叙、抒情、写物都是以平淡、自然、质朴为美,而《楚辞》作为具体文人所作,极尽文采之能事,想象丰富、意蕴深远。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突破,《楚辞》作家们寄情于物,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如《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而《孔雀东南飞》继承了《诗经》的淳朴记叙风格与《楚辞》的铺张手法和浪漫意蕴,在中国文学史上亦占据着一席之地。

  《离骚》被选入多家语文教材,由于诗歌较长,各版本教材的选文各有差异,但是共同折射出的独特的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却是一致的。“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屈原独创的“离骚世界”是教学的抓手,而这个艺术世界中,诗歌通过赋比兴手法形成的语言的浪漫美与极具象征意味的意象美,以及渗透其中的诗人的悲剧美与崇高美,则是语文教师所着力传达给学生的重要而独特的艺术价值。由于《离骚》多在高中低年级开设,加上文字障碍较多,学生会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应多讲授文言字词,破解阅读障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在此基础上,方可引领学生进入情感体悟阶段。因此,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以及具体的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安排以及作业的布置上都要循序渐,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使学生真正走进“离骚世界”,感悟其超凡的艺术魅力。

  根据教学任务,《离骚》的教学课时应以两个课时为宜。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感受《离骚》的审美世界,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以及学生情感的熏陶上;引导学生通过领会诗歌的“香草美人”比兴手法感受诗人的思想意蕴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目标上,应围绕《离骚》的字词句解析、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及屈原命运的悲剧性与崇高性展开。

  第一课时应完成课文的思想目标和知识目标。思想目标上,应引导学生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领会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崇高意志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知识目标上,应首先让学生对屈原生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对《离骚》写作背景的观照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其次,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楚辞”,文中涉及到大量难读、晦涩的`字词,造成学生梳理课文大意的障碍,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放胆朗读,进行适宜的指导,打破学生畏难情绪,消除文字上的陌生感和阅读障碍,还要在课文的字面解释上多下功夫,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中的虚词和实词,再循序渐进地梳理出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体会“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以及诗人借此传达的思想感情。

  以上的教学目标适宜在第一课时完成,意在使学生消除对《离骚》的陌生感与畏难感,对《离骚》形成整体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动情点,为第二课时的深入探索“离骚世界”的美打下知识与能力的坚实基础。

  对于《离骚》的第二课时,应完成课文的能力目标,着力于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和体验《离骚》的审美世界,探索感知《离骚》的语言美,从而使学生在美的历程中获得精神陶冶和心灵洗礼。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离骚》的悲剧与崇高之美,带领学生通过知人论世,进一步把握作品背后传达出来的屈原的人格美、道德美、理想美以及执着美。第二课时应以学生讨论与分析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主动的姿态走近屈原的心灵世界,完成一场美的历程。

  楚辞是中国艺术中的唯美派,而楚辞的代表作《离骚》更是审美的典范。感悟《离骚》,就像经历了一次纯美的感染、崇高的震撼;又像接受了一回精神的熏陶、灵魂的净化。正如赖瑞云老师所说的:“阅读教学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从审美的角度,我们把这‘秘妙’称为 ‘美’。”因此,将《离骚》的艺术美与精神美传达给学生,应该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与责任,带领学生在“美的历程”中收获阅读古文的知识上的能力,在“灵魂的洗礼”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理想、对人格道德的执着追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的实施,也是起关键作用的环节。

【《离骚》细品】相关文章:

细品刘长卿之《听弹琴》10-31

细品徐志摩的诗歌散文11-11

离骚感言01-06

《离骚》全文11-19

离骚歌词02-17

《离骚》歌词02-15

屈原·离骚02-11

评价离骚02-10

《离骚》解析06-08

离骚教案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