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李清照与梅花赏析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生于山东历城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善写文章。李格非个性开明,他突破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规范,使女儿获得了极好的文化教育。在良好家庭教育与熏陶下,李清照自小便文采出众,并很快成长为一个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关心国家命运与社会时政的杰出女性。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李清照与梅花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她刊行了词集《漱玉词》,故人们又称她的词为漱玉词。她的词清新委婉,富于形象之美,且随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真挚的情感与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山东历城渡过的。五六岁时,她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作为大家闺秀,由于父亲的开明,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莲花深处,还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逛街、赏灯,感受都市、京城的繁华。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也为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扎实的生活基础。
李清照的一生跌宕起伏,情感与生活都经历了大起大落。十八岁时,李清照与当时的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士赵明诚结婚。婚后,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一同研究金石书画,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了文学艺术创作与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这是李清照生活最幸福的日子。然而好景不长,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赵挺之去世,遭蔡京诬陷,赵明诚被追夺赠官,家属受株连,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靖康之难(1127年),金人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又病死于建康,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李清照一生对梅花情有独钟,据王仲闻先生的《李清照集校注》统计,在其收录的60首词中,出现梅花意象的有18首,占作品总数的1/3,堪称古代女性咏梅之冠。
李清照的一生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缘分的一头系着的是格高韵远的花魂 ,另一头系的是李清照超雅脱俗的灵魂!对李清照来说,她早年丧母,又多愁善感,心事情怀无处诉说,于是她选择了“花语”,借梅花来抒发她女性的情怀,将自已细腻、丰富的情感溶于梅花之中,达到了梅即是我,我就是梅的境界。在李清照的笔下,梅花是具象、有风韵、有情感的。梅在她的笔下,随着命运的变迁,不断地变换着角色,忽而是报春的使者,忽而是怀春的少女。一会儿如娇羞的少妇,一会儿像落寞的老妪,人娇则花艳,人悲则花愁。梅花,在李清照的笔下完全具有了人性的特质,倾注了李清照一生波澜壮阔的感情洪流与坎坷多难的人生历程。李清照的咏梅词是其一生爱恋相思内心情感的真实告白,读李清照的咏梅词,就是在阅读她不平凡的人生。
李清照的咏梅词依其写作时间,呈现出几个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阶段。把它们依次联章,可以构成一部堪与两宋交替兴衰史相始终的作者心灵史。
一、 香脸半开娇旖旎,此花不与群花比--------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
大约元符元年即1098年,也就是李清照十六岁前后,她的父亲李格非把她从山东历城接到汴京。她在深宅大院闺房外种下了一株江梅,此后,这株江梅的花开、花落、花盛、花残就与词人的心情以及命运息息相关。“梅”最早出现在李清照词中是在她的那首《浣溪沙》里。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上阙第一、二句写寒食节这天,春光明媚,作者闺室中沉香轻烟袅绕,显得幽静温馨。第三句写闺中之人,词中没有去写她的容貌、言语、动作,只从花钿写她睡醒时的姿态(花钿是我国古代女子用来贴在两鬓、眉间或面颊上的一种花朵形装饰物,是我国古代妇女面部化妆的一种方法),给读者展示了一幅这样的情景: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少女和衣而卧,不觉渐渐入梦,睡得那样沉酣香甜。一觉醒来,才觉察自己春妆散乱。她出神地望着室外的荡漾春光,室内的沉香烟袅,一种潜藏的春思隐约显现。
下阙写少女的心情。古人以为燕子产于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飞来,故称海燕。“斗草”是用花草赌赛胜负的一种游戏。第一、二句写时节已到寒食,却不见燕子飞来?女伴们斗草嬉戏,江梅花期已过,杨柳又正在飞花。这里明写少女眼中春事已过半,暗写少女的春闺寂寞、情怀缭乱,含有作者的惜春之感。第三句通过写黄昏时细雨淋湿秋千,表现作者“无奈”的情绪,是少女春日心境的写照。
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态和内心世界写得活灵活现,从中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少女时代词人生活的无忧无虑,也可看到作者伤春、惜春的情怀。从这首词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已经告别了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童年,走向了多愁善感的花季。
接下来从另一首咏梅词《点绛唇》中,我们可以看到青春少女时代李清照的生活: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该词不仅用明快的色彩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少女形象,还将作者的心事和盘托出。来客或许正是风流倜傥、年少有为的赵明诚,不然怎么能令词人如此狼狈的“含羞走”又“倚门回首”偷偷地观看呢?一句“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把作者调皮烂漫的少女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也许这时爱情的种子已经在李清照纯真的心里生了根。
婚前李清照还写过一首《渔家傲》用轻快的笔调,豪迈的心境,描摹梅花的风韵,抒发自己的情怀: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上阙用“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玉人浴出新妆洗”等明快的语句,把梅花描绘得如少女般羞羞怯怯,宛如美人出浴,新妆初罢,婀娜多姿。其中“香脸半开娇旖旎”既刻划了梅花的美丽,又通过古代女子出嫁时用线刮掉脸上汗毛的习俗,一语双关地表达了对新婚的期待。词的下阙用“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等语句,更把明月辉映下的梅花写得神采奕奕,趣味盎然。透过全词,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心中“春意”之花已开,人已长成,花盼赏者,人盼悦者能与自己“共赏金樽沉绿蚁”。作者在词中借梅花别开生面地宣布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写作这首词时,李清照已与赵明诚定婚。她的才华、名声也名动朝野,轰动京师,誉满京城。所嫁夫家世居高官,而李家府第虽说不上豪华奢靡,却也称得上荣华富贵。作者此时的身份、地位、才华几乎无人可比,算得上是少年得意。一句“此花不与群花比!”将这种自得心境推向极致。借激赞梅花,突显了作者花季少女时的青春美丽、才华卓绝无比。此时的作者正如那娇艳盛开的梅花,尽享当令时节的美丽!
二、 莫恨香消雪减,难言处、疏影尚风流----婚后生活的喜与忧
李清照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嫁给赵明诚,其婚后的生活可以说有喜有忧,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101-1102年,新婚燕尔期
从十八岁李清照与太学士赵明诚新婚燕尔到受政治牵连,仅仅一年,李清照经历了她一生最幸福的时光,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这时的咏梅词如《减字木兰花》十分生动的反应词人的婚后“蜜月期”: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上阕写花之美艳,下阕写自己的心理活动。认为自己貌美胜花却又怕丈夫不能正确评价,于是“云鬓斜簪”,人花相映,希望得到丈夫的欣赏与赞美。这些词句清新活泼,将女主人的青春浪漫情怀和盘托出,梅花自然巧妙地成了传达热恋中年轻女性情感的工具。
然而好景不长,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列入反对新政的元祐党籍,钦命不得在京城任职,遂被降为提点京东刑狱。同年九月,徽宗亲书元祐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并罢了李格非的官,李清照便与父亲骨肉分离。因为“元祐党籍”的政治利益关系,不仅公公赵挺之改变了对李清照的态度,就连曾经十分恩爱的赵明诚对她的态度也大不如从前了。面临着被丈夫被夫家抛弃的可能,对人情冷暖尤为敏感的李清照写下《玉楼春》借以抒发自己的郁闷心情: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醖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上阕由外而内,由形到神,层层深入地刻画了梅花之美,探花、赏花,意趣盎然。下阕则由花及人,曾如红梅绽放、青春娇艳,但如今经历人生风雨,已显憔悴。“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寄寓了作者本人因受政治株连,朝不保夕的身世之叹,命运难料的忧患意识。政治上的风起云涌已影响到她的家庭,昔日曾经拥有的幸福,而今却变得难以把握。她盼望爱人能替她分担忧愁,与她相对小酌,共赏梅花。
第二阶段:1103年-1105年,受政治株连期
正如李清照的预感“未必明朝风不起”一样,灾难并没有停止,李清照的担心不久就变成了现实。崇宁二年(1103年),皇帝下诏禁止元祐党人子弟居京,李清照只得离开丈夫回到娘家。崇宁五年1106年春,诏毁“元祐党人碑”,继而赦天下,解除党人一切之禁。李清照才得以在“江梅子破”之时回到东京,她以欣喜异常的心情写了《小重门》: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度三年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这首词上阕前三句以白描手法描绘早春景色,“春到长门春草青”, “长门”,汉代长安离宫名,汉武帝陈皇后失宠,曾幽闭于此。作者将自己的居处比作长门,意在表明离开丈夫后的孤独,而当阶前小草开始返青,隐含该到回家之时。 “江梅些子破,未开匀。”言野梅只有少许嫩蕊初放,尚未遍开,而此时也正是赏梅的好时节。
后三句写晨起品茶。宋人习惯将茶制成茶饼,饮用时先碾后煮。“碧云笼碾玉成尘”写饮茶前的准备。“碧云”以茶叶之颜色指茶饼, “笼”贮茶之具,“碾玉成尘”言将茶饼碾成碎末,犹如碧玉之屑。“留晓梦,惊破一瓯春。”写晓梦初醒,所梦之事犹残留在心,而香茗一杯,顿使人神志清爽,梦意尽消。“一瓯春”指一壶春茶。
下阕前三句仍是写景,不过时间由清晨移到了黄昏。“花影压重门”,言梅花的姿影投射在重门之上显得很浓重。 “疏帘铺淡月”,指春月的清辉铺洒在窗帘上,显得很均匀,这两句生动描绘出初春月夜静谧幽美的景象。
以上由春草返青写到江梅初绽,由花影压门写到淡月铺帘,中间更穿插以春晨早起,茶香驱梦,如此反反复复描写春天之美好,终于逼出了最后的三句达到情绪的高潮:“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自崇宁二年(1103年)作者无奈离家算来,已有两年三个春天没有在家里度过了。一句“归来也,著意过新春”,把作者心中淤积两年的愁闷,一扫而光,表现出与家人团聚,享受生活的美好期待,蕴含着作者对即将开始新生活的憧憬。
第三阶段:1106年-1107年,青州十年幸福生活期
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蔡京再度复相,赵挺之被罢官不久后去世。第二年,赵明诚母亲郭氏率其全家移居青州。青州十年,李清照有过一段较长的幸福时光。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夫妇在书房猜书,斗茶,每得到一本古籍、书画、古玩,就一起校对、观摩、把玩。这期间赵明诚撰写了《金石录》,李清照著了《词论》。光阴荏苒,在一个秋风萧瑟,桂子飘香的时节,赵明诚得到友人刘跋的书信,约他到泰山访古,李清照又经历了与丈夫的短暂离别。赵明诚走后,作者思夫心切写下了《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秋”字,是作者触发情怀的节点,是触景生情的根本,也是情气的基础。作者把“秋”这个抽象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象特征的“红藕香残”来表达。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通过“轻”与“独”,突出作者孑然一身,眺望秋际云天,企盼丈夫的“锦书来” 。紧接“雁字回时”一句。“雁字”既是眼前实景,也是寄兴之景。而鸿雁传书,本就含有象征意义。在这样一个幽静的环境中作者孑然一身,静静地等待雁传尺素,独自咀嚼那离别的伤情,悄然的排遣那铭心的思念。而“月满西楼” 不但呼应了首句“红藕香残”的景象,而且组成了一个空间环境体,红藕、兰舟、雁字、西楼。这样的描写将最初的绘画美层面,上升到更高的意境美层面。
这篇词作,若说上阕隐然相思之意,下阕则直抒情怀。 “花自飘零水自流”,借景抒怀,暗中又扣合流水落花的伤感与无奈。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述及作者与丈夫身处两地,共处相思的愁绪,表明了作者与丈夫的心灵同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指作者柳眉刚刚舒展,心中又见翻腾,词语浅近,感情深挚。
这首词或寄情于景,或景中含情,意象时露时显,于结尾处猛然一收,如群山之玉,塔顶明珠,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刺激,使之心灵为之震动,深思、遐想。
第四阶段:1117年—112年,夫妻裂痕期
政和七年(1117年)赵明诚复官,可他并未带着李清照一起上任,李清照只好重回东京娘家。这期间李清照知道了丈夫赵明诚用情不专,蓄养小妾的事情,加之长期无子和赵明诚的出仕远离,夫妻感情出现了不稳定因素,令李清照生出许多的伤情与闺怨。这难言之隐的感伤,只有借咏残梅来曲折表达,如此时的《满庭芳》: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词中通过亲手所种江梅的境遇 ,体现了在这种风雨夹击之下,梅花傲立风雨 ,宁可香消玉殒也不低头的精神。
上阕通过“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极度渲染着寂寞度日的人生,将词人终日愁坐、无所事事的冷清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无助的生活,消磨了词人的锐气,深闰庭院中,无聊的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江梅,已了无心情去临水登楼,而“无人到,寂寞浑似,何逊在扬州。”通过何逊咏梅诗《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中的“朝洒长门泣”典故,将自己比做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幽居长门宫。
下阕表现江梅雅韵与自己人格精神的同一性,孤芳自赏,永不向逆境妥协,更不会在压力和挫折面前委曲求全。孤苦无依的作者,以梅自比,尽管出身高贵,才华出众,但面对风雨的摧残却显得那么的孤独与无助。风雨飘零之际,纵然香消色褪,梅花依然清雅卓绝,非百花可比。作者在这首词中虽保留她一贯的似梅傲骨,却难掩难言隐衷无处诉说的苦楚。“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的典故和“难堪雨藉,不耐风揉”的残梅形象,语义深层包含着无限幽怨。而结尾处:“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则词意突转,突出了梅花格调意趣优雅,赞美了梅花饱经苦难而仍孤高自傲,对未来存有信心的高尚品格,是李清照借梅抒怀的自身写照。
如果说《满庭芳》只是李清照现实生活的隐衷,那么下面这首《临江仙》 则是李清照凄凉处境以及满腔哀怨进一步的抒发。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又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上阕中的“庭院”句言其深,“云窗”句状其高。一纵一横,交相映衬,便将一座华府深宅的富丽与清幽的气氛勾画出来了。“春迟”二字语义双关,包蕴甚深,作者借春光不到的艺术构思来表现春闺思妇的哀怨心绪。“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怨恨,尽管对远行在外丈夫的无限思念导致容颜憔悴,但昔日的恩爱只有去梦中找寻。这里作者不以梅花直接比人,而是把梅花同清梦联系起来,因好梦而溯及梅花,又以“应是发南枝”来推测梦中情景,令人回味无穷。
下阕中“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语意深刻,以梅拟人,用“南楼羌管休吹”暗指远在南边的做官的丈夫,希望不要再传来不好的消息,梅花已经饱受折磨而“玉瘦檀轻”,又有谁知道梅已芳姿憔悴,浓香吹尽,而更可悲的是和煦的春风也不谙良莠,倒把春风的滋润带给了杏花。这里词人用略带嗔意地告诫迟日的暖风“别到杏花肥”。
在这首词中作者以落梅自况,芳姿憔悴、浓香吹尽,似梅的傲骨遭遇了不谙良莠的人的冷落。其中“玉瘦檀轻”、“为谁憔悴损芳姿”,说是写梅,却字字投射着作者的心境,寄托着词人对远处心上人的深情思念,以及对红颜易逝,心上人会对自己冷落和疏远的忧心。
时隔不久李清照又写了《诉衷情》进一步表现了这种伤情别离的闺怨与伤感。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捻馀香,更得些时。
在这首词中,不仅“梅萼插残枝”,而且“梦远不成归”夜夜难寐,以酒入睡,醉里一切都如往昔,只可惜这梅香醺醒了美梦,对往日幸福的最后重温都无法实现。残梅,残梦,幸福的感觉似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自此在李清照作品里再也看不到当年那个“此花不与群花比”青春美丽,才华出众、目空一切的少女,字里行间充满了幽怨与无奈。在这首词中,同样是梅花,作者已无心在秀发上插梅了。她将梅蕊揉搓在手中以排遣愁怨,但仍然难止“满衣清泪”。这时的梅花,成了作者伤感与落寞的见证。
三、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晚年凄苦境遇与悲愁情怀
李清照人生的第三阶段更不幸,这时的咏梅词也是她凄苦境遇和悲愁情怀的写照。
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十八日赵明诚病逝,李清照成了未亡人,这期间她写了《孤雁儿》表达对丈夫的怀念与哀思。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与丈夫生离时的寂寞思念也罢,无嗣被赵明诚冷落的孤独幽怨也罢,比起与赵明诚的生死离别的大悲大痛来说,都不值一提。这其间的词作让人备感凄凉、触日惊心。写《孤雁儿》时赵明诚已逝,作者也大病一场,并不得不追着避金兵南逃的宋室朝廷四处漂泊。国破家亡、孤独无依、颠沛流离再加丧夫之痛,其人生境遇已降至悲惨的最低点,如重伤难愈的孤雁不知何去何从。咏梅词《孤雁儿》,寄予了作者对亡夫的伤悼之情。词中“笛声惊破”“多少春情意”的是“梅心”,也是作者之心。昔日与丈夫共赏梅花,两情相悦,而今爱人已逝,只剩作者孤苦一人,在萧萧风雨中与梅同泣,肠断无依。那人间天上再无人堪寄的一枝梅花已与清照的生命情怀融合为一,再难分解。梅花已成了作者寄托复杂情感的形象载体,它既承载着对丈夫的深沉情爱与思念,也承载着作者丰富、敏感、痛苦内心世界。“小风疏雨”中的梅花泪下“千行”却“肠断”无所托依,生动地再现了作者孤身流落江南的凄凉晚景,这是不幸的李清照在封建乱世中的生命哀吟。
四、 《清平乐》------一生的回顾与总结
李清照在孤苦无依的晚年还写过一首《清平乐》,可说是借梅抒怀,将自己的一生与梅花进行了对接: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捋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在此,我们可以根据词中描写的三个不同年龄段的赏梅生活来分析李清照的梅花情结。
一、二句“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是作者早年的赏梅生活回忆。梅花意象蕴涵着作者对美好青春的自豪、自信和淡淡的惜花伤春情怀。《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是这一阶段咏梅的代表作。词中描绘的冰魂血魄、清丽娇美的梅花,正是豆蔻年华、才华横溢作者形象的写照。梅花清贞雅逸、不事铅华的自然之态,超凡脱俗的素质和不畏霜雪,傲然挺立的坚强个性,是李清照对美好人格精神的追求和期待。
三、四句:“捋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是作者中年赏梅生活的回忆。这时的赵明诚时有外任,清照不免常一人独守空房,对丈夫的思念,加之赵明诚的蓄妾之举以及无嗣的痛苦,导致这一阶段咏梅词表达的多是作者婚后爱情旋律中的不和谐音,情爱疏远导致的内心隐痛是其主格调。因而,她才会“赢得满衣清泪”。写于这一时期的《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满庭芳小阁藏春》、《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这些词在怜梅惜香中都蕴涵着作者自我怜惜的忧伤情怀。这个阶段咏梅词已经脱尽前期的娇嫩、稚气和浪漫,历经人间风雨后作者心态转趋复杂,对青春的珍爱和未来前景的担忧,对生存环境的不满和人生的达观自信等等情绪交织在一起,尤其是情爱疏远和自身不育的精神重负,郁积在作者的内心,她不能抱怨也无法宣泄,只有在盘香缭绕的寂寞清昼、羌管幽怨的漫漫长夜,憔悴人独对庭院寒梅浅斟低唱,诉说、咀嚼着那份“难言”之隐和痛楚。正是这种独具个性特质的生活体验和深刻细致、复杂丰富的情感内涵,才使这一阶段咏梅词蕴涵深厚而独具艺术魅力。
五、六句“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这无疑是李清照晚年的自我写照。这一阶段咏梅词写的是作者南渡后的情怀。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漂泊流落之忧痛,汇聚成一曲忧冷、凄苦、悲凉的咏梅曲。
李清照晚年几乎尝遍了人世间所有的不幸,兼之种种磨难,李清照已经由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雍容华贵的少妇变成一个“萧萧两鬓生华”的老妇人了。
七、八句“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但这里的“难看梅花”倒不是两鬓华发的老人已没了赏梅的兴致,而更多的还是和“晚来风势”即政局有关。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目睹河山破碎,其父、兄被金兵掳去,却不思进取,苟安于临安。临安盛产梅花, 以李清照爱梅花之程度,却竟然无一首咏梅之作,为此夏承焘先生在他的《论词绝句》里说:“过眼西湖无一句,易安心事岳王知。”认为“李清照、岳飞诗词集里都无西湖作品,大抵是他们对南宋小朝廷各怀隐忧和不满,不能言亦不愿言。”那么《清平乐》里的“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应当是作者不愿为南宋小朝庭粉饰太平,而不愿看梅花之意。
李清照晚期咏梅词已超越了通过梅花托物言志、比附象征的传统模式,使梅升华为与人灵犀相通的生命整体,那鬓上的残枝,揉搓的残蕊,捧握手中的风雨梅,幽怨绵绵的梅花曲,都是作者内心永不凋谢的梅花。
《清平乐》咏梅词折射出了李清照一生咏梅词的创作心态,从“造化可能偏有意…此花不与群花比”的孤高自赏,到“疏影尚风流”的慰梅、;从“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更捋残梅、更捻余香”的惜梅、自惜,到“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的怜梅自怜、自我哀伤,完全展示了作者一生的心路变化过程。梅似人,人似梅,物我浑然一体,在萧瑟、凄凉、冷落的氛围中再现了天涯沦落之人孤苦无依、风雨飘摇的生存环境以及被残酷现实左右,无法超越与把握命运的无奈与绝望心理。这其中梅花的意境构建掺合着女性作家不同生存阶段生命的独特体验,折射出当时的社会与政治的深刻印迹。
李清照的咏梅词是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也是对宋代梅文化的丰富与拓展。
【李清照与梅花赏析】相关文章:
李清照《浣溪沙》赏析05-30
李清照名句赏析04-20
李清照诗词赏析07-21
李清照浣溪沙赏析07-22
蝶恋花李清照赏析10-21
李清照译文及赏析12-02
李清照描写梅花的诗12-26
忆秦娥李清照翻译及赏析04-17
对李清照咏春词赏析04-20
李清照蝶恋花诗词赏析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