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声声慢》

时间:2024-11-21 09:04:54 雪桃 李清照 我要投稿

李清照 《声声慢》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 《声声慢》,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清照 《声声慢》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关于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关于李清照较为详尽的叙述,可在近期参见本人拙作《凄美的李清照》一文。

  注 释

  此调原名《胜胜慢》,后蒋捷用此调咏秋声,全词都以“声”字押韵,因改称《声声慢》。上下阕,九十九字,有平韵、仄韵两体。

  乍暖还寒:时而暖和,时而寒冷。

  将息:养息,保养。

  谁:何,承上文指花。有谁堪摘:犹言无甚可摘。一说:有谁堪与共摘。

  怎生得黑:看样才能捱到天黑。

  这次地:这光景,这情形。

  了得:怎得包含得了。

  赏 析

  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词的开始,一连用了14个叠字,状写自己无可名状的孤寂和愁苦,这种用法,是前无古人的。“寻寻觅觅”,写的是动作;“冷冷清清”,写的是感觉;“凄凄惨惨戚戚”,写的是情态。愁情难排,若有所失,故在寻觅;寻觅不得,故觉冷清;环境的凄冷,引起对人生的感喟,抚今思昔,不禁动容,于是“凄凄惨惨戚戚”。外在的活动和内在的活动,是互为因果,互相联系的。

  这种心境,自然使她不能很好地“将息”,然而作者却怪罪这“乍暖还寒”的天气,看起来很怪,却是把真情隐藏在了词外。天气如此,只好以酒挡寒,无奈,“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是“借酒浇愁愁更愁”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仰望长空,鸿雁正过,可鸿雁带来的不是惊喜,而是伤心,因为它不是别的,而是“旧时相识”。

  鸿雁渐渐远去,思绪却阵阵袭来。俯身窗外,见黄花满地,这还是当年的黄花吗?然而“物是人非事事休”,已经没有人再去采摘它了。作者多么希望熬过这难捱的白日,可“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句反问,写活了她度日如年的情状。

  但是到了天黑,也不能使作者得到一丝儿畅快:“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秋风秋雨愁煞人,凄凉的境况,如何叫人有好心情呢?所以,在词的最后,作者不得不感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反问,画龙点睛,和盘托出全篇主旨,把满篇的愁绪推向顶峰。

  这首词在形式上一反常格而改押入声韵,并多用叠字和双声字,使整个词的节奏变得急促起来,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激动和悲怆的情怀。而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的风格,和以口语入词,不假雕饰的特色,尤为难能可贵。

  拓展阅读:李清照诗词语言特点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的词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纤巧渗透出了丈夫阳刚之气,貌似不事雕琢的白描文风凝结了词作的自然之美,简练通俗的语言倾诉了无尽的思愁哀绪。她以独特的风格和词品,继承和发展了婉约词派,奠定了她在词史上一流作家的重要地位,取得了“不徙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成就。即前人所云“李易安词无铅粉气”, “能脱尽闺阁气”。李清照的词是以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完美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在女性特有的细腻纤巧中不乏倜傥的丈夫豪情,平淡出奇的白描文风凝结了词作的自然之美,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铺成极其精巧、细腻的画面,婉约清新、豪放深沉,而又意境高远。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完美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一种属于她自己的风格——易安体。因此,她的作品才盛传不衰,具有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她精湛高妙的诗词艺术影响了历代无数作家和读者,也使李清照无愧于婉约派“正宗词人”的美誉。

  一、归纳特点

  1.语言清新简美,善用倒装

  李清照的作品中,有很多都被喻为婉约经典之作。主要在于她的语言清新简美,善用倒装,赋予物诗意。在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语言中,往往能体会到一种高雅之韵。比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挣渡,挣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中并没有加以精雕细琢,但在意境与心情上却拿捏得准确而到位。只有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动静结合的场景,清秀淡然。其中“溪亭日暮”这仅有四字之言,便在读者面前铺开了一幅美妙的画面:天边的晚霞与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清澈小溪环绕着古老的亭子静静地流淌……这样简约的语言留给了人们很大的空间去想象,反而比细致刻画的方法要好得多,再看下文的“藕花深处”也是如此,她并没有说明藕花怎样多,怎样密——个“深”字便把荷塘之景展现得一目了然。从而也为她“惊起一滩鸥鹭”作了铺垫。然而,这里的“鸥鹭”不是“一群”而是“一滩”,虽仅有一字之差,却使语言更加雅致。一滩白色的鸥鹭从碧绿繁茂的荷叶中起飞,似有一种云烟升空之感,从而使得本句的语言没有破坏前面创造出的意境,体现了自然之美。这正是“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独具匠心。

  在李清照的词中,也常常见到倒装句式。比如《醉花阴》中的“瑞脑销金兽”, 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是兽形的香炉,应是“金兽销瑞脑”;“帘卷西风”,本是“西风卷帘”。然而这样不仅压了韵脚,而且给人一种特别的诗句韵味。又如《新荷叶》中的“绕水楼台”与“东山高蹈”都赋有倒装色彩。

  2.表达真挚感情

  李清照的词,不论前期还是后期,都是以抒发感情为主,而她的语言在这方面起了绝对重要的作用。在众多李清照的词中,体现出了她的语言功底颇深,她擅长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将她缠绵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1)表达闲适之情(早期)

  李易安早期的作品,几乎全是以闺情为题材。她以女子的身份自言闺情,自然情真意切,这一时期的词作,往往体现着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少女情怀,时而豪放洒脱,时而活泼开朗,时而乖巧可爱。先来看看她的《点绛唇》:“就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汉轻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上片写荡过秋千的小憩场面。从“蹴”字可以想象出,少女时的李清照用力踏秋千,全身心投入,玩得痛快淋漓的高兴样子。“纤纤手”是说自己的手柔美,说明她还在满意地自我欣赏。“露浓”既说花上沾有露水,又比喻“薄汉轻衣透”的少女好似花娇嫩的花瓣,沾了露水一般,格外美丽。下片“袜刬金钗溜”,客人突来引起的慌乱场景,却又“倚门回手”以嗅青梅作掩护看看客人是谁,活泼而好奇的顽皮少女在此笔墨之间勾画出来了。显然,她此时的心境充满了快乐与欢笑。

  再看《浣溪沙》中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这是易安情窦初开之作,“眼波”绘出了她柔情似水的眼神,从那晶莹的眸子里泻出。表达了她对情人预掩不得的喜悦、激动,又带有一些羞涩与腼腆的神情,从而充分表现了一位纯情少女复杂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2)表达叹息与伤感(后期)

  至于后期,李清照的诗词语言往往是冷色调的,笔墨浓重而深沉。她在《醉花阴》中写道:“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其中“消魂”形容了日日相思,以致于神思恍惚,仿佛魂魄要离开躯体一样。而“帘卷西风”更加烘托了离愁与相思的凄凉之意。在这瑟瑟秋风中,菊花似乎也已失去许多,但人比这菊花还要消瘦,以花喻人,写出了她断肠的思绪,可使读者同她一起黯然神伤,一起盼着故人的归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声声慢》的首句,开篇便把“镜头”引入了一个萧索而凄惨的画面:一个略显憔悴的女子孤零零地伫立在空寂的院中,寻找着爱与温暖,但迎来的只有失落、伤心与孤独。从而形成了较大的心理落差。运用“迭词”巧妙地将意境、心情,环境交织在了一起;写出了国破家亡时发自内心的悲痛,定下本词感情基调而且字与字之间融入声韵,颤动人心,倍显凄凉孤寂。在此时的词赋中为罕见佳句。接下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天气忽冷忽暖,自己虚弱的身体已经适应不了“晓风来急”此处晓风也比喻当时的时局繁乱多变。“雁过边,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又借归雁之哀鸣表达自己的沦落异地,思乡之情。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得生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其中“憔悴损”借花喻人,一写花在秋风中的凋零,一写人在乱世中度日如年的苦悲;雨打梧桐,淅淅沥沥,似心中之泪,悲凉顿显。“怎一个愁字了得!”将所有的情感一泻而出,倾吐了人生曲折凄惨和苦难时的痛心疾首。这首词以高超的语言手段细致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将意境、心境融为一体,乃千古佳作。

  3.采用口语

  在李清照的词中,常有口语熔炼其中,这也是她比较突出的特点之一。这种语言对于当时华贵典雅的词风无疑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但这种语言的通俗使词的情感表现得更亲切而直白。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红肥瘦”(《如梦令》)这几句语言简单朴素,却十分写实,表现了女主人与侍女的一段间断应答,“却”字生动地表现了李清照对侍女漫不经心的回答的失望与质疑。海棠花怎么会依旧呢?于是,“知否,知否”,“绿肥红瘦!”,这一句对侍女的反语,乃十分平实的家常之言,却生动地使得情景再现,两个人似乎已浮现了眼前,读词的人就像看着她们在说话一样。这就是运用口语的妙处——把生活中的场景表现的惟妙惟肖。这样的作词手法也可以使思想感情一目了然,正如《临江仙》中的“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这十分直白的俗语,了无雕饰,却一笔绘出了她的心情。坦然地,李清照将她所有的思绪都缚在这简单到了极点的两句上,是那么豪爽,那么毫无顾忌,她只想表现自己的心情,然而正是这种表达方式,毫无折扣地叙出了她面对人生曲折、世态炎凉的心境。又如“金尊倒,弁了尽烛,不管黄昏。”这是《庆清朝慢》中的叙情之笔。在整首词赞喻花之后,用如此帅真而不加修饰的言语,表现了她尽情赏花之后的畅快。其中“弁了”与“不管”又体现了她已陶醉于繁花之中,希望自己能同这荣华淡雅、自然纯真的牡丹在一起。这也正是李清照南渡前的少女情怀的流露,然而只用此句一笔勾出。所以用这样的语句,虽无多少雅趣,但十分传神。除李清照这样“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词人的确少有,因此突出了别具一格的词风。

  《声声慢》鉴赏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一首经典的词作,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出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与个人境遇下的愁苦心境与无尽悲思。

  词的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的运用堪称绝妙。“寻寻觅觅”,写词人若有所失、四处找寻的神态与动作,实则是在寻觅往昔的欢乐、安宁与幸福,然而一切皆已消逝,只留下满心的空荡。“冷冷清清”,则从环境氛围上渲染出孤寂凄凉之感,身边无人相伴,四周寂静无声,唯有清冷的空气弥漫。“凄凄惨惨戚戚”,更进一步直抒胸臆,将内心深处的愁苦、哀伤与悲切毫无保留地宣泄而出,这三组叠字层层递进,如泣如诉,奠定了全词悲苦的基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让读者瞬间被词人的愁绪所笼罩。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天气的忽暖忽冷,恰如词人内心的不安与纠结。本想借酒浇愁,可那几杯淡酒,又怎能抵挡得住傍晚时分秋风的凛冽。秋风不仅吹在词人的身上,更吹进了她的心底,使她的愁绪愈发浓重。这里的“淡酒”与“风急”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内心痛苦之深,即使有酒,也无法释怀。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空中飞过的大雁,勾起了词人对往昔的回忆。或许在往昔的美好时光里,也曾有大雁相伴,而如今,国破家亡,丈夫离世,物是人非,大雁依旧,可人事全非,这“旧时相识”的大雁,只能让词人更加伤心难过,进一步烘托出她的孤独与凄凉。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眼前满地凋零的黄花,如同词人自己憔悴的容颜与破碎的心灵。曾经娇艳的黄花,如今已无人欣赏、无人采摘,它们的命运不正象征着词人的命运吗?在这一句中,词人借黄花自比,表达出自己在岁月流逝、变故频仍后的憔悴与落寞,也流露出对生命无常的深深叹息。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词人独自守在窗前,度日如年,不知如何才能挨到天黑。而黄昏时分,梧桐叶上的细雨,点点滴滴,淅淅沥沥,这雨滴声仿佛打在词人的心上,敲打着她那颗破碎的心。“梧桐”与“细雨”这两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与忧愁、哀伤相连,在这里,它们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愁苦氛围,将愁绪推向了极致。

  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在经历了种种痛苦的折磨后,发出这样的感叹。她的愁绪,已不是一个“愁”字能够概括,其中蕴含着国破之痛、家亡之悲、夫死之伤、身世之苦、孤独之哀等多重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深沉而厚重的悲叹,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词人内心世界的痛苦与绝望,也使这首词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之作,不断引发后人对那个时代与词人命运的深切同情与无尽感慨。

【李清照 《声声慢》】相关文章: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05-09

声声慢 李清照课件08-29

李清照诗词声声慢06-27

《声声慢》李清照赏析08-09

声声慢李清照赏析10-19

李清照《声声慢》的赏析06-22

李清照《声声慢》说课稿08-02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10-02

宋词 李清照 声声慢09-25

李清照的声声慢全文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