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诗人李贺的生平
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诗人李贺的生平,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生于公元791年,卒于817年,字长吉,他与李白、李商隐被称为"唐代三李"。因为李贺是唐代河南福昌昌谷人(属今天的河南洛阳宜阳县),后世称他李昌谷。李贺有"诗鬼"之称,是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
李贺的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朝宗室。然而岁月浮沉、沧海桑田,到了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已没落到与一般读书人的家庭无甚二致了,李晋肃也必得读书应举方能入仕为官。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他在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李晋肃漂泊了一生,到了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他才稍得升迁,被任命为陕县令,但不久李晋肃就病老而死。李贺的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一直住在昌谷。李贺的姐姐出嫁之后,他的家境愈加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一斑。
李贺才思聪颖,七岁就能作诗,又擅长"疾书"。 开始听说这件事的时候,韩愈和皇甫湜还不大相信真有这样一位七岁能作诗的神童,他们就一起去拜访李贺,让他当场写诗。李贺提笔一挥就写成了《高轩过》,就像预先构思、打过草稿一样,韩愈和皇甫湜两个人大吃一惊,对李贺刮目相看,并且时常在同僚中夸赞李贺,从此李贺出了名。
李贺长得单薄削瘦,双眉相连,鼻头较大,手指很长,可以说长相很是出众。每天清晨太阳刚刚初升的时候,李贺就骑着一头瘦弱的马,带着一个小童仆,背着一个破烂不堪的锦囊在路上行走,他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诗句,就写下来投入锦囊中。他不曾有过先确定题目再写诗的事,就像他人牵强附和旧章法一样。等到晚上回来,就整合成一首诗,有些诗作就被他的好友拿走了。若非大醉或吊丧的日子李贺都是这样,过后也不怎么反省这样做对身体的伤害。他的母亲郑夫人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见写的稿子很多,就心疼地嗔怪道"这个孩子要呕出了心肝才算完啊!"。
尽管李贺的家族只为他留下了一个"王孙"的虚名,但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作品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渴皇孙请曹植"。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一支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但作为唐王朝的同宗,李贺对李氏王朝怀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体现在他或自认为是王孙的自夸自矜上,或欲建功立业、治理国家的理想上,或在王朝危难之时表现出的强烈的忧国忧民精神上。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此诗以热烈的礼赞和深沉追念的心情,塑造出一个十分具体而动人的英雄人物形象,格调浓丽而壮烈。以"报君黄金台上意"作结,反映了作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但又得不到赏识的一种"英雄无用"的悲哀。写这首诗的时候,李贺才十七岁。与皇族无法抹去的情结对他的人生道路和诗歌创作都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李贺竟然是唐朝皇族的后裔,不知道这究竟应该算是李贺的幸运还是不幸。
李贺十八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又最先为当时名公巨卿韩愈、皇甫湜所知。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他因"年未弱冠",即遭父丧,而在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01年)的时候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这一年,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了河南府试,在洛阳考场上,他凭着出众的才华,顺利通过了府试,取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
当时河南府出的应试诗是《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这是一道很难的"高考题",要求考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把一年中一至十二月的不同风光全写出来,既要切合题意,又要合于格式,还要自出机枢,不落窠臼,一时难倒了许多考生。但这对于李贺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而已。他信手拈来,一会儿便写到了第三首,即《三月》:"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复宫深殿竹风起,新翠舞衿净如水。光风转蕙百余里,暖雾驱云扑天地。军装宫妓扫蛾浅,摇摇锦旗夹城暖。曲水漂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巡时,有一篇长篇通讯就以"东方风来满眼春"为标题报道他的南方之行。)
李贺在写出一年中十二个月的不同风光后,忽然又想起还有一个闰月,于是大笔一挥,又写了一首《闰月》,使题目变成了《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考官们看了,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年的冬天,李贺被顺利选拨至都城长安应进士举,韩愈和洛阳的文士都预见,李贺这次一定会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因为这个小伙子的才华实在是太高了。
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李贺在即将走进考场的时候,却被取消了考试资格--原来,有人嫉妒他的才华,故意在"政审"上卡李贺。九泉之下的李贺的祖父万万不会想到,他给儿子(李贺的父亲)取为"晋肃",却为孙子考取进士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晋"与"进"同音,倘若李贺登第,成了进士,不就触犯了父亲的名字吗?所以当时有不少人认为李贺为避讳而不应参加进士科考试。一时间舆论压力很大,议论纷纷,对于李贺这样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显然无法承受"避讳"之重。韩愈这时候挺身而出,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讳辨》,由避讳的规定和例证的阐释,说明李贺并未犯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他们的儿子如何避讳,难道要改姓吗?韩愈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世一些人任意引申讳法,实质上是在借机压制人才,是在以宦官、宫妾为榜样。韩愈更是辛辣地抨击说,如果一个人名"仁",他的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但最终的结果,李贺还是被迫退出了考试。这首《出城》诗可以看出李贺当时的心情:"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一只鸟儿,还没有机会飞上蓝天,就被坏人用弹弓打落了下来,李贺只有郁郁而归。
《唐语林》记载:"李贺为韩文公(韩愈)所知,名闻缙绅。时元相稹(元稹)以明经擢第,亦善诗,愿与贺交,诣贺。贺还刺,曰:"明经及第,何事看李贺?"元恨之。制策登第,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父名晋肃,不和应进士,竟以轻薄为众所排。文公惜之,为著《讳辩》,竟不能上。"大意是说,李贺受韩愈看重,在上流社会大有名气。元稹在科举考试中通过明经而考中,他也擅长作诗,很愿与李贺结交,并主动登门拜访李贺。可是李贺竟然闭门不见,还把元稹的名片退还回来,说什么"你是明经及第的,有什么必要来看我?"遭受一位幼童的如此羞辱,元稹自然怀恨在心。后来元稹当上了礼部郎中,正巧碰上李贺科举考试的事,于是他就提出,李贺应当避父讳绝不能参加科举,并且得到了很多同僚的支持,从而把李贺排斥在考场之外。元稹也就狠狠地报了闭门羹之仇。李贺恃才傲物,年轻气盛,藐视来客,当然是不对的。但元稹却怀恨在心,小肚鸡肠,拿着他人的锦绣前程来乘机报复,官报私仇,也未免太过分了。说他是心胸狭窄,虐杀天才,并不过分。
半年后,不知道什么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李贺是"王孙"的身份吧,他终于得到了一个奉礼郎的职位。奉礼郎为大常寺属官,职责是掌执朝会、祭祀和巡陵的活动仪式调排,在百官跪拜时充任赞导。这样的职位,对心比天高的诗人而言不是机遇而是折磨。从此,李贺"牢落长安"长达三年,虽然此间李贺的心情"瞧悴如刍狗",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获得了丰收。李贺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这一时期写下的近六十首作品奠定的。
箜篌是中国一种汉族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李凭是一位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从顾况的这句诗可以看出李凭身价之高,绝对不亚于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因工作的关系,便与李凭有了接触,后来就写下了《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马诗二十三首》是李贺的一组著名咏物诗。古人咏物多是为了言志。咏物即是一种自成一格的抒情诗,如骆宾王笔下的蝉,杜甫笔下的鹰,都是借物抒情。《其五》这样写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首诗的前两句饱含深意地、又十分朴素地展示了一幅辽阔广袤而又不无带点苍凉意味的沙场景象:在宽阔无边的大沙漠上,燕山在远处绵延峙立,一弯新月高高地挂在山顶上,月影照临沙漠,整个沙漠如同覆盖着一层皑皑白雪。高山、大漠本来是十分雄浑的,可是作者在画面上以凄冷的月色、白雪这样的冷色调涂抹上去,就显得苍莽而带着寒意了。这里的景色似乎诗人只是写实,但是选取了燕山作背景,却又暗指着另一层意思。我们都知道,在这里,汉代大将军窦宪曾演出过一幕多么令人神往的雄壮话剧:追逐敌人匈奴,然后登上高高的燕然山,刻石记功,凯旋而还。以上两句的沙场景象是骏马神驰沙场而见到的,这广袤辽阔而苍凉的战场,正吸引着马,它期待着:"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什么时候才能佩上那金光闪闪的络脑,在清爽的秋天里驰骋沙场!它需要被人欣赏,它需要被识才的主人重用,它需要在疆场上拼搏,它需要为主人立功!此处用"何当、快走"两个词,把马的迫切建功立业的志向,很真切地传达了出来。而这匹"马"就是作者李贺本人啊!
李贺的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李贺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他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李贺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早熟、敏感,但这早熟敏感却令他比常人加倍地品尝到了人生的苦涩。在现实的重压下,他呈现出种种早衰的症状和心态:"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崇义里滞雨》)、"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咏怀二首》其二)、"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赠陈商》)、"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歌》)。人生的短暂倏忽,引起李贺的无比惊惧,而怀才不遇的苦痛,又时时冲击着他多病的身心。在《秋来》一诗中,他这样写道:"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李贺曾写下一首《苏小小墓》。"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这首《苏小小墓》通过对苏小小墓地景色所发挥的一系列奇特幻想,塑造了一个美丽而森寒的女鬼想象。"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全诗以景起兴,通过景物幻出人物形象,把写景、拟人融合为一体,写得绮丽浓艳,然而又空灵缥渺,"鬼气森森",令人不忍卒读。
李贺在长安度过三年,又回到了昌谷。他在家乡呆了一年多的时间以后,又因为生计原因出门了。这次他投奔的是韩愈的门人兼侄婿张彻,张彻在潞州任职。他生命中最后的灿烂也在这里绽放。李贺由于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然后长眠于此。在李贺死前,他曾把诗分为四编,交给了他的好友沈子明。李贺死后十五年,沈子明嘱托另一位大诗人杜牧为李贺的诗集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昌谷集》。
据说,在李贺将要死的时候,大白天看见一个穿着红衣服的人,驾着赤虬,拿着一封又像上古时期的篆文又像石鼓文的一封信,笑着说李贺:"长吉,恭喜你了,天帝召见你。"李贺从病榻上滚将下来,在地上边磕头边苦苦哀求,说自己的母亲年纪大了,又多病,需要自己来照顾她。这为穿红衣服的"天使"说道:"天帝建造了一座白玉楼,要你前去写篇文章记述这件事情。天上的生活其实很悠闲的,你不用担心。"李贺听后,在一边号啕大哭,一顿饭的工夫,他就与世长辞了,据说李贺的寝室马上冒出一股青烟,在场的人们还听见了行车与音乐的声音。后世常常用"人间未遂凌云志,天上已成白玉楼"这副挽联来哀悼那些英年早逝的人。
《幽闲鼓吹》记载说,李藩侍郎非常喜欢李贺的诗歌,因此就四处收集,准备整理成集,然后为之写序。他听说李贺有位表兄还在世,两人还曾经通过信,于是便将此人召来,托付他收集李贺散失的诗篇。这位表兄说:"我将尽力把李贺的诗篇都收集过来,不过我看到许多诗篇有修改的痕迹,请您把所收集的诗篇给我去校正一下。"李藩侍郎很高兴,就把自己辛苦收集而来的诗篇都交给了他。过了一年,李贺的这位表兄还没来回复。李侍郎很生气,派人把他寻来质问。这位表兄慢悠悠地说:我与李贺从小在一起长大,他处处显得比我聪明能干,一点也看不起我,对我很傲慢,我一直没有机会报复他。现在,机会终于来临,我把他所有的作品都扔进厕所里去了。李侍郎听后,气得无言以对,将他驱赶出去。李贺传世的作品很少,也就是这个缘故。
天妒英才,李贺只活了短短的二十七年,但在千年以后,他的姓名和诗作仍然被后人传颂,这对一个人来说就足以为傲了!
【大诗人李贺的生平】相关文章:
李贺生平06-04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通用23篇)07-03
李贺生平介绍07-28
李贺生平简介10-02
李贺人物生平10-05
诗人李贺简介08-02
李贺生平事迹06-07
诗人李贺的相关资料05-18
唐代诗人李贺的故事07-01
唐代诗人李贺故事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