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读后感1
如果说,唐代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那么李白那么是峰顶上的一块坚石,伟岸而不可动摇,他的狂放举起了照亮辉煌唐代文明的火炬!他的灌溉了这茫茫的土地。
读他的诗歌,我们仿佛看到了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那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那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那月下独酌的诗仙,那蔑视权贵的青莲居士!
读他的诗,品他的人生,让人受益匪浅。在这个物质飞跃的今天,我想我们更需要读他的诗。我愿一生徜徉在他浪漫的诗集中,追随他的生活态度,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爱读,我爱在古诗的意境之中畅游。这次,我畅游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中。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让我形象地感觉到了月亮,让我看到了儿时天真烂漫的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让我看到了祖国山河的壮观美丽,让我看到寄托情怀于山水之中的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让我感觉到朋友分别时的离情别绪,让我看到了注重友情的`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让我感受到深深的思乡情怀,让我看到了思念故土的李白。
虽然上面这几首诗写得很生动,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李白写的那首《行路难》,我被诗人所表现的豪情壮志吸引了。这首诗的内容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描写了:李白的朋友设下盛宴为他送行,爱喝酒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痛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放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接着李白连续用了几件很难做到的事情,表达自己一生坎坷的遭遇。诗的最后,作者笔锋一转,写出了他的倔强、自信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表现了诗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坐在书桌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当中不断回味着《行路难》这首诗中描写的景象,我不由得被李白那诗人的灵感和丰富的想象所折服。在我眼前,一个志向远大、胸怀磊落的人物形象越来越清晰。我相信今后,在我前行的道路上,也许会遇到障碍重重,但我会象李白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一直到达理想的此岸!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念着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诗,更随着它的脚步走进千年前的那个黄昏,闭上双眸,似有假设无的情怀冲击着脑海。凉意悄悄从脚尖再灌入脑中,就像身处一片田园,麦芽的气息陶醉在梦魇之中;又仿佛倚在天边,去寻觅着他的身影。
你是四海为家的游子,张口是道,曾心怀天下,时愉悦,时忧愁。你从画中来,傲然的身姿被撒上淡淡月色,你又坠于华美堂皇的朝廷,眉心带着你的执意,你的心心相念。却苦于在朝中堕落不堪,轻风抚乱你的发丝,你又挺起倔强的身躯往心中的方向漫步而去。你轻轻叹息,好似是有力无气,你心系天下人,又有何人来将你救赎?
你踏上心田,渡上木舟,向着远方追随着那一抹洁白。芬芳馥郁的水仙好似你忆中的青莲乡,你的心微微触动,却又狠了狠心从它身旁略过。展艳七分的樱花开遍你的路途,娇艳诱惑着你的思虑,你不禁沉醉其中,然而它带给你的只不过是虚荣。你盘然醒悟,只身从落花上踏过,眼神中反映着坚决。你又和轻盈娇嫩的桃花擦身而过,而不为它所动。可你却把脚步悄然停在了一树洁白雅致的李花前,你惊叹于它的圣洁,世间竟有与出泥而不染的荷花争净的花朵!你的欣喜脱口而出:“李花怒放一树白!”从此,你有了一个名字——李白。而你这名字注定要踏破诗界,不染世尘而晓白于天下。
我们的思念相隔千年,却轻易越过时间的洗礼。你我如同陌人,你醉于写诗,而我却倾倒在你的白纸黑字之中。你总是立在柳树下,柳枝时常轻抚着你的思绪,而你时常对默不作声的柳树倾吐心声,那,是有多般寂寞呢?记挂之人在乡间,想念之人在他乡,思念之人已去天边把酒当歌,只留你在这人世间徘徊。“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为人驻流光。”你天真的“劝酒”触动了多少人对人生的无限依恋,对生活的渴望,人世间的美好就像酿就的美酒,尽管它美中缺乏,你都能坦然相对,真不愧有“豪放情怀”的佳称。
在落叶归根之季,你轻轻拾起这些凋零的落花,这似梦非梦的记忆牵动着你的忧伤,你张口念到:“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你轻叹眼前的事物是如此清晰,可谁又能得知此时已经物是人非了呢?故人已离去,花儿自开自落还有何意义呢?今天你将落花埋葬在闰土之中,何年何日时又有谁将你埋葬呢?时光流逝,岁月匆匆。时间夺走了你的岁月却夺不走你的初衷。你踩着皎洁的月色,在千年后的夜晚,轻轻走向天际。你是否一步一回头地望着你的故土,你的祖国?你还记挂着你的后人,你的家人吗?你在月光下的守望谁又会留意呢?
虽说你笔下的是寥寥几句诗,却将我们的社会丑美无声无息地描绘了出来。你将自己的血泪蕴藏在诗句之中,刺目地告诫我,人生的另一种意义。你那总是不舍,无奈的眼神总在我的脑海里浮现,而你在我的眼中看到了另一个你:那个以酒解愁,喜来作诗,感慨人生太过沧桑,欣于人生浮沉之中的你才是最真实的你啊!你停下了手中的笔,将执念永存于流传世间的诗歌之中。此时回眸一望,仿佛看到了你脸上最为真切的笑颜。
李白读后感2
这本书用童话的方式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李白的一生以及他的诗词,让我们身临其境。全文以楚杏白爷爷陷入绝境,需在虚拟世界破解李白密码为线索,一环扣一环,带我们游历了李白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且写的十分生动详细,深入人心。
文中,我最敬佩米多,他遇事沉着,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化解困难,胆大心细,会用身边的东西保护自己和同伴。为人开朗,十分有礼貌。当发现有人控制自己和同伴时,没有慌乱,而是冷静分析并继续破译密码。一路上,他们历经了无数困难,都是团结一心,共同化解。通过米多对李白古诗的分析与总结以及对李白密码的理解,大家才救出了楚杏白爷爷。
当然,王大威和舒娅也毫不逊色。他们共同努力,勇往直前,协助米多,一起对抗险恶小人。舒娅聪明伶俐,对李白的'诗赋知道甚多,善于总结,机敏灵活,优雅大方,知书达礼,是米多的好帮手。王大威虽然不算聪慧,可他勇敢,努力保护同伴,敢于猜想,用尽全力帮助米多破译密码,重情重义,也帮助了他们不少。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知晓了李白跌宕起伏的人生和他那时而豪放,时而忧愁,时而欢愉,时而悲伤的诗篇。
它,是一本拥有着智慧,拥有着勇气,拥有着情义,当然,也拥有着让人身临其境的诗赋的书。
李白读后感3
生活好像是在品一杯茶,又像是夜深人静时,笼罩在柔和中看出首诗,回味其中的酸甜苦辣……
试看,人间有多少人,胸无半点志向,只是浑浑噩噩的活了多少年;也有的人刚踏上社会,不能说无雄心大志,但稍遇挫折,便哀叹“既生瑜,何生亮”,而一振不蹶。他们的沉沦丧志,归根到底,是没有能把握住自身存在的价值。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人活着,起码得有这样的自信,在任何挫折失败面前,敢于逆风行船,不屈不挠,沉着奋战,这样才可能获得成功。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吴胜越王,勾践称为阶下囚,但他不干屈服,忍辱负重。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战胜了吴国,在历史上留下了“卧薪尝胆”这一美谈。这就是一个实例。
在一定意义上,“天生我材必有用”还体现在成才目标的自我调节上。一个人能否成才,固然需要树雄心、下苦功,但能否正确的确立成才目标,也有着重大关系。齐白石30岁前当木工,师傅骂他连刨口都磨不平,后来他该学国画,成了一代国画大师。还有道尔顿、契诃夫等例子。
人物,他失败次数之多是令我们难以想象的,若换做一般人,大概尝试了几次,失败了几次,就撒手不干了,但爱迪生坚持下来了,因为他相信失败只是暂时的,他相信下一次会成功,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于是,他为世界带来了光明。他没有因失败否定否定自己,他的坚持,他的自信,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与赞叹。不必怨天怨地,踏实地做好自己;不必伤心苦恼,微笑面对下一次,成功总会来临。
功名利禄,素来为人所恶,却又是素来为人所求的的,有用之材,不为其所苦。“人生得意须进欢,莫使今樽空对月”。追求自己所爱所好,不为身外之物忧心劳神,只为在失败的过程中得到其以外的乐趣。不用在意结果,纵使千般无奈万般愁,依然“人生乐时直须乐”。只专心做自己喜爱的事,在某一方面自己做不好,不热衷,但在另一方面,总会发现自己所想,自己所喜欢并且能将它做好的事情,并确定其为自己的最终目标,为之而不懈努力,就能有上有所成就,李煜,一代亡国之君,可以说,他没有做君主的才能,致使一国沦陷,自己也成为了阶下囚。但他却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朗朗上口的辞赋,亡国之前的词绮丽柔靡,亡国后的冷清凄凉,极富感染力,表露出他不同时期的不同心境,他写词的才华,令人注目。若非生在帝王之家,李煜也许能成为一代词人,留下更多歌风咏雪的著作。李煜在作词上的.成就,表明了他对事物的喜爱,并将它们以词的形式表现出来,表达出自己当时的心境,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慨,以求得心中的平静,虽不能“人生得意需尽欢”,也能找到自己所爱之事,寄托自己的忧思。
李白读后感4
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志超然,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不劳于镂心刻骨。李白,衣袂飘摇,羽扇纶巾,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宏大的视野和深邃的意境吸引无数诗友,称为“不朽巨作”。
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和高峻,烟涛微茫的瀛洲难求来村天姥山的可睹,可寻,其次将它与五岳、赤城,天台进行对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纵可连天,横可遮天,五岳赤城不在话下,万丈天台拜倒其下,喜翼可蔽空的大鹏,更爱檐头私语的小雀。可事实上,天姥不过浙东的一处灵秀之地,李白在笔端展现了变化万千的景象,创造出了与丑恶现实对立的神奇壮观的境界。
诗人转触笔锋,他消极避世又不像桃花源似的置身事外,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儒家的积极入世和侠客的仗剑豪情。我欲因之梦吴越最主要的原因是向往先辈谢公,因之“一梦而到谢公宿处,并“脚着谢公屐”,而平步青云。追随谢公以表蔑视权贵的决心,明月护送,仙人相迎,表明自己高贵之躯岂可与粪土王侯可比,“绿水荡漾猿啼”以清新暗比官场混浊。以雄鸡高唱天下,迷花倚石之奇绝美,诗人飘逸于天地间,藐视长安朝堂。
天忽已瞑,身处云中,体会万变,熊咆于涧,龙吟于潭,两者之威严让诗人赞叹,物我合一,激昂之际,仙境诗人敞开,心为之酣畅,这才是诗人李白理想之界,妙哉!
李白,是酒仙,亦是诗仙,秀口一吐就是盛唐无限风光。本诗诗眼是“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郁闷之气,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多少屈身权贵,多少人湮没无闻!做人要有抱负,不随世浮沉。“大鹏一日同风起” ,他不畏流俗;他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胸怀抱负;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积极自信!李白,一个胸有远大抱负却又郁郁不得志的.诗人,借酒醉夕阳,梦回大唐书写锦缎。虽少了一位政治家,却多了一位“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诗仙。
人生,所遇之挫折,不过是明媚阳光前的狂风暴雨,亦不过是风平浪静前的狂风呼啸,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天再高又能奈我如何,只要踮起脚尖,昂起头,就能更接近阳光。不负青春,奋斗贵耕耘,莘莘学子,拼搏才青春。
挫折,不过是漫漫人生路的一块磐石,不击打它的海水如何掀起层层浪花?青涩的青春年华正值,只允许我们不留遗憾,轻如鸿毛的笔杆,只允许我书写那个属于自己的高度!少年,愿你肩上披风,扬帆起航,纵使前路漫漫,都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一颗追梦的心,即使披荆斩棘,丢失鲜衣怒马。
贺炜老师曾言“请不要相信,胜利就像山上的蒲公英,唾手可得,但请相信,世间总有一些美好,值得我们去拼搏,即使粉身碎骨”,我坚信我能在这个追求自己的梦想的蓝天下逆风而行,将自己足迹高挂长空。
李白读后感5
李白,老少皆知的名字,孩子们的咿呀学语就开始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每次看到晴朗的夜空,圆圆的明月随即想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便是我们熟识的李白作品《静夜思》。家喻户晓,朗朗上口。可他之所以被誉为诗仙,是因为诗美,人醉,重信誉,亲友人,无论自己处境如何,始终把国家大事放在首位,自己61岁了还心系国家,说自己是一只大鹏鸟,国家需要我,人民需要我,一定义不容辞,燃烧到最后一刻。
起先在我的印象中,始终觉得李白是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唐伯虎,过着神仙般的生活,以诗会友,以酒当歌,真是羡慕不已,天上的神仙也就这样吧!读了《李白》才知道非也非也,我只看到片面的小李白,其实李白才华横溢,满腔热血,为国家之栋梁才是李白的志向,在朝中屡屡受挫,被高力士、杨国忠和李林甫等小人因嫉生恨,污蔑陷害,被迫远离朝政,四处游走。李白虽不在朝中做官,也一直为国家忧心忡忡,安禄山叛变后他担心受苦受难的百姓们,自己没多久就病倒了,当接到永王聘书时,不顾自己生病的身体,极力说服夫人,激情书写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他万万没想到会变成皇室互相夺权的牺牲品,被抓、关押、流放遭遇种种不公,却浇不灭他慷慨报国的壮志,真是我们真心敬重的.英雄。
《李白》这本书里还写了许多李白神话般的小故事,从神仙白的出生,儿时小李白重情意,父母亲从小对他寄予厚望,为给他有个好前途,迁移、从师,父母的付出和自己的努力,都告诉我们生活本不是一帆风顺的,顺遂的是在遇到坎坷的时候,我们怎么用积极的心态解决困难,化愤怒为力量,多读书坚定心中目标转缓前进,为祖国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李白读后感6
李白是中国历来的诗人中最受人民普遍热爱的一位,是唐代诗人中最闪耀的一颗明星,给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宝藏。
相信读过《李白传》的同学都知道,诗仙李白还是一名剑客。自古以来,凡是有志之士,有理想之士,皆有成为侠客的梦想。仗剑天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兄弟两肋插刀。李白幼时和小伙伴在桃树下舞动桃木剑厮杀,除恶扬善一直是李白的梦想。从《结客少年场》这首诗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佛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侠客行》,无一不体现了李白的侠客精神。实际上李白的一生全都漫游在了拜师访问、学艺练剑这方面。
从武学方面来说,李白是一个行侠仗义、扬善除恶的剑客,但从家庭方面可以说李白有些不负责任。在李白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第一个妻子是许式,出生在富贵人家,可以说是名门之秀,但是李白拜师出游、游览名胜、创作诗曲,一去就是半个月或是一年多,什么事情都是许式一个人操管,再其加上堂兄一直欺人太甚,最后许式一病不起,离开了人世,直到临终前都没有等到李白回来。第二个妻子是鲁女,虽然没有名分,但是甘愿为李白照顾孩子,可是最后李白和宗氏结婚,好在三位妻子都理解李白通情达理,不然的话,这个家可能就过不了了。
李白是孤独的,她只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最后,李白在湖中捞月溺水而死。李白去世后,他的诗句代代相传,成了千古绝句,他也被后人意为诗仙。
李白读后感7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诗善用比喻、夸张,想象奇特,被人们称为“诗仙”。从古至今有多少人崇拜李白啊!又有多少人想走近他,了解他呀!
今天,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愿望,走近了李白,了解了李白的一生。李白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是璀璨的一生,是痛苦的一生,是艰辛的一生,是黯淡的一生,也是没有实现理想和抱负的一生。李白生于盛唐时期,可谓生不逢时。他的一首《蜀道难》赢得了贺知章的赏识,随后贺知章就把他推荐给了唐玄宗,可这时的唐玄宗已经不是那个胸怀大志,励精图治的开明君主了,而是一个贪图享乐的昏君了,他看中李白是想要李白为自己写歌功颂德的诗,所以李白的抱负就没有实现,这一切都是被封建王朝所害。
再看看现在,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啊!各行各业都充斥着大量的人才,各行各业都提供给他们舞台,供他们发挥才干,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我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珍惜时间,珍惜现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锻炼身体,培养自己的情操,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白读后感8
《将进酒》内容多写饮酒放歌,他展现出一幅几位朋友围在桌旁一起饮酒闲谈,唱歌的图案,李白他曾享受着富贵的生活。但在长安也遭受排挤,后来被唐总放逐出京。于是漫游梁、宋、齐、鲁。《将进酒》诗篇发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狂飙突起之势,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紧接着又通过“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暗示了时间流逝之快,唱出了深沉的感慨,抒发人生短忽,功名难建的苦闷,也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
“天生我材必有用,”他告诫我们要相信自己,青春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处在花季的'少男少女也有想不开的事情。当他们的失败打击他们时,他们那么失望,灰心丧气,认为话在世上也没有用,但是他们错了,他们没有想到这句话。人不会十全十美,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了解我们的长处,让它继续发扬下去,找到我们的短处并克服它,而且我们要挖掘我们的潜能。
“人生得意须尽欢”人活在这世上,要活的有意义而且充实。西方的人们就注重享受生活中的乐趣不要整天哀怨这一切。想想看人的一生又有多长呢?张海迪姐姐她是顽强生存享受生活的乐趣,她让生活变的更充实,我们应在有限的生命里,让我的人生呈现出他的丰富多睬,而不是虚度年华。
“朝如青丝暮成雪”是李白感慨时光流逝之快的描写,也表达了他珍惜他所拥有的时光,人生是短暂的又是漫长的。但是我们无论它的长短都要珍惜,我们正处于青春期,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我们要努力学习,不要浪费所拥有的分秒珍贵的时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使男儿读书时”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奋力拼搏。“劝君惜取少年时”时间是不会倒流的,它一去不复返。
诗人身为唐代的一员,那时正于封建社会,他之所以爱喝酒。因为世间的不公,大多令他不满意之事。他那么哀叹发愁,这就使他借酒消愁愁更愁。然而在他饮酒时诗兴大发,便写下了诸多关于酒的诗篇,唐代社会的兴衰灭亡,造成了李白这样一个豪放的性格。
李白读后感9
《李白之死》系闻一多先生就学清华学校时所作,是诗人早期创作的长诗之一。诗歌以“李白捉月骑鲸而终”这一民间传说为基础,加以诗的提炼与生发,写来慷慨激昂又哀怨动人。
比起常被当作标签而贴在李白大叔身上的“狂”和“醉”,闻一多更加强调的是李白身上若隐若现的另外一种东西——孤独。正是这种排遣不掉的孤独,驱使李白神思飞扬但又迷醉于幻想之境而不知返,终于在幻觉中沉江而死。与“孤独”比较起来,“狂”与“醉”不过是派生的情感表现,是诗人试图驱散孤独的努力。
本诗先以华宴已罢、杯盘狼藉、风流云散的画面开篇,烛光已残,灯火将熄,李白烂醉如泥,半梦半醒倒在餐桌上,面前还留着各样的盘碟杯盏,满屋残余的辉煌与正漫延开来的冷寂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气氛更冷的令人打颤。“天下无不散的宴席”,热闹总是暂时的,繁闹过后剩下的便是无尽的孤独——长诗一启篇即描绘了李白欲挣脱孤独而不得的失败景观,从而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基本的情绪基调──哀婉、凄清、迷离。
而酩酊中的李白在孤寂当中又想起了那永远纯净、永远皎洁、永远温良、永远不背叛自己的月亮。纯净的月亮已经成了诗人孤寂中唯一的慰藉,月亮在李白的眼中才是真正的知己,真正的“人”。于是李白才会把这种超脱不得的怨怼转移到月亮身上。而由于长时间的.对月凝思,李白的幻觉出现了,他是这样的深爱他唯一的知己,以致于在他瞥至湖面时,居然产生了月亮落水的错觉。于是,在酒精和孤独的冲击下,在丧失了理智的迷幻中,李白不顾一切地入水营救月亮——营救他的知己——营救他心中这唯一的寄托……最后终于力竭而亡,沉于水底。
在这里,闻一多故意改造了传统的民间传说,赋予了潇洒的李白以潇洒的结局。可这看似潇洒的结局背后却被诗人隐藏了孤独可悲,在细细品味思考中,我忽然感觉——李白献身于自己的理想,而这一理想又只是虚幻的假象。月亮其实永远不会掉入水中,它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这对于一位真诚的精神探索者而言,这不就是最可悲哀的结果么?
《李白之死》运用了十分现代的写法,却又力避出现现代的术语,全诗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基本骨架,其中又不时穿插众多的历史史实及李白本人的诗句,这样就在虚幻的躯体上成功地披上了一件史实的外衣,从而使历史与现实虽然互相矛盾但又能互相解释,实为玅绝。
对于此诗,有许多名家的赏析曰:此诗反应了闻一多“超脱于封建伦常秩序与价值观念”“追求个人理想的坚定”“对于西方文化气氛的隔膜”等。这些大而深的意义,对于一个还尚无人生阅历的学生来说甚为高深。不过我能从此诗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李白内心中深不见底的“孤独”,还有借李白之口转述“孤独”的闻一多先生内心的“孤独”。而闻一多先生的“孤独”也在李白先生的“孤独”中得以转化与释放…。
李白读后感10
纵使那长安城仕场混乱,却无法遮隐你闻名整个中原的意气;纵使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却无法消磨你馥郁整个王朝的才华。
从小开始,李白便有着“李花怒放一树白”的惊艳,而后“今一登望,如上九天流”的初露头角,“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重情重义。至此,他拾好自己的满腹经纶,走上了干谒求荐的道路。
刚开始的李白怀揣着满腔热血和锐气,对国家治理更安定的希冀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让他深陷佞臣的谗言和陷害——终于,在他才华所触动之下,唐玄宗召见了李白。那应该是他的事业最鼎盛的时候。一纸《和番书》削减了朝廷中奸佞小人的锐气,一曲清平调,使得天子贵妃,无不称颂。然而他所做的一切,却被小人使做把柄,在皇帝面前煽风点火,被迫辞别长安。虽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壮志,却被打击得苦闷孤独。经过长时间在风景中的畅游,李白渐渐从失意中走出。而唐朝也面临了灭国的危险,安史之乱使救国之心再次在李白身体中燃烧。然而误投永王的错误,又成为他的转折点,这个命运多舛的才子再次被流放。
还是一把长剑,一身白衫,可心中有的却只是看透凡尘的念想,身上留的也只是剩千丈白发。轻舟一日渡万的释然,花前月下独醉的惆怅。与杜甫惺惺相惜的感动,将进酒诗酒合一的光影迷离。命运和灵魂交织在一起攀扬又坠落,终为坠落谷底的无奈,最后仰面大喝“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荡气回肠!
在浊酒和浊场间,他醉倒在与惨痛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的`梦境中,饮酒万千,醺醺地绣口一吐便半个盛唐,管不管千年之后,抛不抛一腔忧愁,酒与他体内的滚烫血肉融合在一起,在他灵魂与肉体交汇之地怒吼着自己无力的抱负,感叹着自己绝望的生不逢时。
李白一生胸怀远大,志向不凡,以大鹏自比的一生,是何等壮心。“以红糜为线,明月为钩”是何等冰心傲骨,然他与这个肮脏的世道格格不入,空有才华却无人赏识。也许正因为他的这番冷落轻狂和淡然,才让他在政路路上步履难艰,却又谱写了一篇篇可以为后人所回味的佳作和一段段在诗坛上千年以不朽的传奇。
然而,在感慨李白传奇一生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在感叹“壮志不筹”的原因?李白是由太白金星转世而生,天生带有超凡脱俗的气场,他过人的才华与他人格格不入,所以他独具傲气,独具不论年龄的轻狂和清高。李白与杜甫上见李邕时,李白在李邕面前表现得过于自负,以致于李邕对李白不太满意和接纳。虽然李白当时有雄心壮志,士气满满,但过于有才华使他太傲,遂招奸人陷害。以李白为鉴,可以懂得时时自省,处处谦逊,审时度势,学会适度适境地“左右逢”,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李白,恰因如此,恰因他的才华和冷傲,不屈于软糯,才不适应泯浊的官场,而骑鹏飞向干净的天境。
李白太干净了,这个一生不染的仙人无法适应人间。他终究无法实现自己的报负,而是驾着大鹏回到了属于他的仙境乐土。伤痕累累的他早已无意官场,只在银河九天中轻滴几滴美酒,醉红了,云朵。
纵使过往千年,如今若再提杯对月,不知你是否仍在夜下刀光剑影,舞袖翩翩,驭鲲鹏与我共啖美酒,共赏圆盘。
李白读后感11
李白,我们心中最伟大的诗仙,你虽然离开我们已1200多年了,但故乡的人民依然深情地怀念着你。想必你在天之灵一定看到了吧?故里江油仍保留着你那么多珍贵的遗迹,随处可见你娑爽的英姿,乡亲们时时都在传诵着你好学成才的故事,咏唱着你不朽的诗篇。“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多么美妙的诗句,怎不令人喜爱,怎不令人难忘?要知道,你在低头思故乡,故乡江油的人民也时刻都在想念着你啊!
今天,在这阳光明媚的周日,我又再次地加入了寻访你故居的队伍,来到了青莲镇,来到了陇西院,来到了江油人民为纪念你诞辰1300周年,在你儿时的乐园天宝山上建成的太白碑林。太白碑林可大啦!占山地面积达500多亩。太白碑林真美!遍山的花草树木,满眼的亭台楼阁,更有看不尽的`碑林。亭台楼阁,一律的唐式建筑;碑林各式各样,有方柱碑、圆柱碑、地碑、扇碑、梯碑,还有石碑和崖碑,碑上都刻着你的千古名篇。也许是“五一”小长假的关系吧,今天的游人特别多。人们一路咏唱,一路照相,一路赞赏,不仅有四川人、外省市人,还有外国人呢!
李白,我们心中最伟大的诗人,你看到了吗?512大地震后,杜甫的乡亲河南人民与你故乡的人民心连心,已将青莲镇、陇西院、太白寺,还有全国人民都关注着的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白纪念馆重建一新,这可是全国人民,更是故乡人民对你的一片深深的怀念之情啊!
李白读后感12
《蜀道难》凸现了大气磅礴的崇高美,演绎了迅疾变幻的运动美,奔涌出参过失落的音韵美,真正谱写了一首浪漫主义的绝唱。
诗篇开头“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表达了李白胸中激荡着狂涛巨澜。
总观全诗内容,真正表达了一种雄健伟岸,高峻奇险,浑然天成的崇高美,一种气象非凡的壮阔美。
由于奔放不羁,豪迈恣肆,古乐府单一古板的句式,已远远适应不了李白那如长江大河般奔涌的情感了,于是,突破旧乐府的句式特点,也就成为必然。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最长的九字句,这些长短不齐,流转自如的句式。也只有这些句式,轻重缓急地表达出诗人奔放如风,迅疾如电的豪迈情怀,才能涂抹出气象非凡的浪漫主义的壮丽画卷。
笔力的雄浑洒脱,龙腾蛇行;语言的参过失落,摇曳生辉,都使狂放浪漫的绝唱,平添了酣畅的流转美,起伏的参差美和动人撼人的节奏美!《蜀道难》,一首狂放的`浪漫的绝唱,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都是诗人狂放之情主宰下的鬼斧神工般的走笔渲染,写意泼墨!
知道李白的《蜀道难》的人,应该很多,他给人以辽阔的远景,一种地平线的宽广的感觉,又有一种崩天开地的豁然。这是一种我们民族的本质,艰辛却坚决,不易却执著。
如果我们现在去四川的话,会认为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得十分夸张,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因为当时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当时又没有公路,当然十分不好走了,再加上诗中所说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就写出了一个十分危险的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道蜀中要塞剑门关。诗人用西晋张载的《剑阁铭》中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我爱《蜀道难》,我爱古文,我更爱书和知识的海洋。
李白读后感13
读了李白的一生,让我对李白有了更深的了解。虽然他的文采琼华横溢,但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却屡次受挫,他不气馁,始终在寻找报效国家的愿望,但事与人违。别人都是通过科考制度一点一滴向上走,而他却在寻找贵人为此推荐,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玉真公主成了他的推荐人,把他推荐给唐玄宗,唐玄宗却让他做了一个翰林供奉,就是陪侍皇帝游戏诗文的官,让他很是苦恼。最后因为小人的迫害,他离开了皇宫。李白开始了自己的漫游生活。看到这儿,我就发现有一些人他并不适合官场,可他却一直往里挤,弄的头破血流也没有挤进官场,最后一命呜呼。
李白的一生跌宕起伏,这也为他提供了写作大量诗歌的情感,有人说,李白不适合那个时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等的豪放之情是旧时封建王朝的所认可的,也许李白能在充满活力的盛唐崭露头角,但盛世转衰,封建制度的丑陋面展现出来的时候,李白只能成为时代的弃儿,颠簸流离,最后抱憾病逝。李白注定不是周转于官场的世俗之人,他是诗仙,是游离于整个时代甚至是超凡脱俗的佼佼者。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白的爷爷因逃难来到了西域胡地。李白在胡地长大,父亲李客却依然教他读书写字,以及一些大唐礼节。公元710年,李白十岁,这一年李白一家才返回大唐。生性顽皮的小李白,还是一样爱玩,直到有一天遇上了一个磨铁杵的老婆婆,悟出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的道理,才开始发愤读书。十二岁那年,李白就作出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不朽之作。十五岁时,李白就告别家人,上大康山拜师赵征。二十岁又上峨眉山师从东岩子。五年后,李白告别东岩子,此后便浪迹天涯。
李白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入仕为官,清除天下的恶人恶事,扫除大唐的乱臣贼子,精忠报国。可是无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偌大的大唐帝国竟没有李白的容身之所,或许是生世使然,或许是造化所为,最后几经周折弄了个翰林待诏之职。虽受人羡慕,礼遇,但李白是思想主义者,希望把理想框架搬到现实中来,又怎么可能不碰壁呢?他总是认为自己是诸葛亮、管仲这类贤才,所以总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李白感到,纵使宫深似海,也容不下李白一人,于是主动请辞。
李白曾在《梦游天姥吟留别》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的一生也正是这样做的。难怪杜甫回忆起李白时,会写下这样的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名士设宴款待李白,李白都不去。坐在小道的酒家里,喝几杯小酒,唱一段小曲,这才是自在人生——达官权贵,王侯将相。在他眼中根本不屑一顾
晚年被贬谪了,被流放到了夜郎,曾经他写诗送王昌龄“随君直到夜郎西”,现在轮到他了。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到巫峡了,他已经在船上呆了十五个月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他曾有着无比远大的抱负,现在所有的理想都破灭了,贫病交加还要被流放到边区,身体上的病痛精神上的折磨同时加在他的身上。他没有几年好活了……
但是面对如此困境59岁的李白仍“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他还是这么天真浪漫。他傻么?感觉不到生活带来的痛苦么?并不是。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他面对人生的坎坷竟是如此的乐观。每当大家谈论贝多芬时,总会说他扼住命运的咽喉;每当大家谈论保尔柯察金时,总会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每当人们在谈论他们的时候,总不忘谈及他们的苦难。可是,没有人谈论李白的苦难。李白,他虽然生活窘迫,虽然仕途失意,虽然身患顽疾……但千百年来,李白一直是中国最浪漫的人。
“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什么非要选李白呢?可能正是李白身上蕴含着我们天真浪漫、意气用事、无拘无束的青春。当我们白发苍苍,垂垂暮老的时候,再去读李白,定会别有一番感悟。
李白读后感14
带着对李白的景仰之情,我轻轻翻开了《李白传》这本书。
虽说对李白十分景仰,但对他的了解却甚少。只闻其才气和名气,却不曾细致了解他的生平经历。我翻开本书,看到了作者安旗于1983 年7 月写的“初版前言”中的一句话,“最发人深省的是:为什么他失败了而又成功了?”由此让我更想要深入地了解一下李白的一生。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游历中度过,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开元初年,赵蕤来访李白的父亲,交谈间听得隔壁有琅琅书声,便问:“这是何人?是你的儿子吗?今年多大了?”李客:“正是我那孽根祸胎。快满十五了。”客人又问:“从这书声听来,这孩子不是很好学吗?”李客:“好学倒是好学,而且已经写作了几百首诗文。他五岁发蒙识字,十岁读完了《诗》、《书》,以后便再不肯在儒家经典上好好下功夫,只爱杂学旁搜。《楚辞》、《庄子》,他百读不厌,可是对举业却一窍不通。”从这几句对话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聪明好学,从小就饱读诗书的李白,也看到了一个从小就有独立思想,极富个性的李白。这些可都是我少年都不曾拥有的啊!倒是,我从小也和李白很相像,就是爱“神说”。十二岁上,爸爸教他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他就看见了千里以外的云梦大泽,那里的山是什么样,水是什么样,土地是什么样,出产的东西是什么样,说得活灵活现。当他漫步江边,又常常从粼粼波光中看见:“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离骚》中上天入地的幻想,《庄子》中翱翔宇宙的神话,更使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如此看来,爱神说的.我也有作诗的天份,只是空有万千的想像却无法用丰富、精准的语言来转化成诗文。与之相比,我从小就读书太少,读得经典名著更是少之又少。这样,即使我和李白一样有天赋,结果也是天壤之别了。由此,让我又一次深深感受到:一个人后天的学习远远比先天的聪明更重要的多。
李白读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在他离开梓州郪县长平山的那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大鹏。我们从书中的这些话里,不难看出李白的雄心壮志,还有那份掩饰不住的自信!
若说李白能成为诗仙只是因为他从小饱读诗书,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我觉得并不全面。其实他作诗的灵感大多都来自他四处游历的过程中。他每到一处不光是为了欣访胜迹,更是为了拜访得道高僧、隐士、地方官吏和社会名流……他为听渔歌还特地找了一家清雅的酒楼,听两个歌女为他唱曲。听着听着,他会觉得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曲子就是歌女自己心里的歌;听着听着,李白会情不自禁地为之地击节赞赏不已,并将其中一首歌词反复咏哦;更会感叹“民间竟有如此优美的天籁!如此动人的绝妙好词!这一支支曲子都是浑金璞玉啊!……”李白加倍给了歌女赏钱,临走时,她们再三道谢,李白却说:“该我谢你们哩!”两人大惑不解。李白又说:“我给你们的是铜钱,你们给我的是黄金。”是啊,李白在游历中不断地搜集“黄金”,也是他最终能成为诗仙的重要原因啊!
其实,读《李白传》一书,不仅仅让我了解了李白游历的一生,几经波折的一生,才华尽现的一生……也让我明白了诗仙是怎样炼成的。另外,这本书让我赞叹不已的还有作者安旗的语言功力,此书以李白游历的过程一一道来,而作者所述李白游历景观之词无一重复,而且一词一句都妙不可言,让我感觉到自己的极度贫乏;所记李白拜访的名人,形容才华横溢之词也总是让人倍感绝佳且新鲜,简直就是词库大全啊!
说实话,读完《李白传》后,我依然觉得自己只是触到了一点皮毛,对李白的一生我还是无法细致而确切地道来,对文中的佳词妙句也没能记住多少。我想这本书,还要再读,三读,四读……也许才能真正获得其精华,理解其内涵。
李白读后感15
20多年前的一段时间,我很喜欢读各种古代文学家的传记,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冯至的《杜甫传》,朱东润的《陆游传》,乃至李长之的《李白传》和《陶渊明传》,都是那时候读的。最近,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透半边天,令我突然就想起了多年前看过的这几本书,尤其是李长之先生的《李白传》。但遍翻书箧,不见旧书,倒是架上有另外版本的新书,遂重读了一遍,前半部分看得更仔细些。
这本书的作者李长之,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文史大家。他师从张东荪、金岳霖和冯友兰,与吴组缃、林庚、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在多所大学任教,研究李白,是他终身的志趣。
李长之先生的《李白传》,其实是两本书的合集,前面的是《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是1941年出版的作品,后面的《李白》,则是建国以后应三联书店的邀请,重写的李白传记。在我看来,第二部李白传,虽然写得四平八稳,中规中矩,但就李白之为李白的传神描摹上,比第一部有一定的差距。粗略地概括,第一部可以称为“文的李白”,第二部可以称为“史的李白”。我们当然更喜欢那个“文的李白”,因为这与我们对李白的内心感受是一致的。
中国诗的'文化绵亘三千年,无论李白之前和李白之后,都只有一个李白,所有的古代诗人,与他都不一样。诗才如李白者可以有数个,但其他几位,可以被某一部分人视为同类,而被另一些人视为异数,但李白,所有的人看他都是异数。你可能与苏东坡亲近,或者视杜工部为友人,乃至能与陶渊明把酒东篱,但李白,你只能远远地仰望他,他是“每个人的远方”。贺知章叫他“谪仙人”,就是说,他是天上的神仙,不是我等凡夫俗子。
李长之先生笔下的李白,尤其是《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虽然书的名字很笨拙,但就勾画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生言,却是十分传神,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有文学家的才情,他用李白强烈的道教信仰串联始终,写出了一个活的李白,他的“生命与生活”,他与儒家之格格不入,他随父亲侨居中亚的独特经历,他强烈的游侠意识,他亲力亲为的道教徒生活,他政治上的狂热与笨拙,他诗风上的“清真”与“自然”,都强烈地提示我们他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另一个天地,令我们观照自身而自惭形秽,心生羡慕却无法学习。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李白。我读过好几本李白的传记,就走进李白内心这一点,李长之先生是最好的,没有之一。
【李白读后感】相关文章:
李白的故事02-02
李白的诗词12-04
追随李白10-20
李白的无奈07-01
李白的不幸06-28
李白的身世06-22
李白的婚姻07-17
李白的酒量06-20
李白经典诗句12-18
李白的经典诗句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