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老舍《林海》佳作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啊!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的酒厂酿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我们不仅取宝,也做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增添了新的景色,增添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提醒一下新来的朋友,要养成把原文复制在自己文档上的习惯,方便我们学习。上午我们进行了结构分析,并且讲了本文的头是怎么样写的,现在我们来讲身子的第一个对称段: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第一个对称段是比对着秦岭写的,用一句话来讲的话:秦岭的岭是高耸险峻,而大兴安岭的岭是延绵博厚。作者一开始把笔墨放在秦岭上,就是为了突出大兴安岭的这个特点,为了把大兴安岭的延绵博厚理解清楚,我们不妨讲一点地理知识。
秦岭,是我们国家的南北分界线。这个分界线有几个意思:第一,在秦岭以北是黄土高原,以南是四川盆地,地势落差很大,所以就是云横秦岭。李白有一句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据说写的就是秦岭。因为有秦岭,所以岭南及岭北的气候差别就相当的大。夏天,南方的海洋气流受到了秦岭的阻隔,所以在北方,夏天干热,空气的湿度小;而冬天的时候,北方的冷流又受到了它的阻隔,所以南方又不受北方寒气的影响。
第二,在四川盆地一带,温度相对还是较高,因此,秦岭又成了中国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因为这个分界线,所以秦岭南北的气温大不一样。因为气候条件的不一样,接而又造成了农作物的不一样。最明显的是,秦岭以南多产水稻,而以北多产小麦。
第三,秦岭以北的地区少水、少湖、少河流;以南的地区多水、多湖、多河流。同样,如果我们再从全国的植被来看,也是大不一样。因为气候的原因,冷的地方,树的叶子就多为针叶林;热的地方,就多为阔叶林。换句话来讲,冷的地方树的叶子小;热的地方,树的叶子大。所以,南方(特别是广东、海南)多产椰树、芭蕉、梧桐,而在北方这样的树却少见。
因此,文中的第三个对称段中写到: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便体现了北方多针叶林的特点。刚才我们讲到,因为秦岭以南是盆地或平原,秦岭之北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地势落差大,所以秦岭就显得高耸险峻。相对而言,在东北平原上的大兴安岭,因为没有这样特别明显的'地势落差,所以就显得绵延博大。同理,在本文中讲到的“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也是地理的原因造成的,是符合实际的。
如果说文章的开头讲的“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的话,那么这一段所讲的就有着实实在在的地理因素在里面。一开始作者写的“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是通过触法来描写大兴安岭的,那么在这一段中,作者是通过色法来写的。同时,在这个色法中,又是通过比对秦岭来写的。这样从多个角度来写的大兴安岭,告诉了我们大兴安岭是“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的,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
那么这样的技法,对我们辅导孩子写作有什么样的启发呢?还是那句话——写什么,先不写什么。写妈妈之前可以先写爸爸,通过爸爸与妈妈的性格对比来强化妈妈;写冬天的时候,可以先写夏天,通过夏天与冬天的差别来写冬天。这样,孩子的思路开阔了,还愁写不出东西,写不好东西吗?
我们前不久讲了一篇文章,是老舍写的《济南的冬天》。我们来看看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这篇文章写的是济南,但是写济南前不写济南,写的是北平与伦敦的冬天。不写济南是为了写好济南,写好济南就可以通过这样的对比来写。我们讲过的朱自清的《绿》中,也有这样的技法。我们再来温习一下: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本文写的是梅雨潭的绿,但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先写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先写西湖的波,先写秦淮河的绿,这样的对比,就把梅雨潭的绿的特性写得更加突出、鲜明。
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是我们去年讲过的一个孩子的作文(片段):
这个假期,我和爸爸、妈妈坐飞机来到中国的第二大岛——海南岛旅游。
在海南,最有意思的是看海了。因为海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颜色。我看见的海和我想象中的海是不一样的。我想象中的海是一个颜色的,但是我看见的海却有很多的颜色。近处,有的是黄色的,有的是绿色的;再往远看,有的是浅蓝色,有的是深蓝色的;到了最远处,海与天就连在了一起。我们去了三亚湾和亚龙湾,三亚湾的海比亚龙湾宽阔,在海边能看见凤凰岛、东岛、西岛、还能看见最远的南山寺那里的又高又白的玉佛像;亚龙湾的海比三亚湾的海更蓝、更美,亚龙湾的沙很细,没有一块石头;三亚湾的沙很粗,里面掺杂很多石头。亚龙湾的海和沙很干净,保护得很好。三亚湾的海和沙很脏,因为保护得不好。
我们会发现很多名家名作的,都用了这种技法,比如《桂林山水》里的: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在这一段中,作者要写漓江的水却先写了大海的水,西湖的水,要写桂林的山却先写了泰山、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