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
老舍先生,一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大师。其笔下的小说自然朴实、笔风幽默独特、辞藻言简意赅,不娇柔造作,略带浓厚的北京韵味,让人在轻松诙谐之中品味出时代气氛的严肃和凝重。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通俗易懂
老舍小说风格的特点一是:语言通俗易懂且耐人寻味。他作品的绝大多题材,均取决于市民生活,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崇尚白话文,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语交谈中提炼正宗纯正的文学语言。讲究浓缩精华,避免随意捏造凑合;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防止照搬方言俗语。1951年,他宣言般指出了:“必须相信白话的万能性,否则,我们便不会全心全意去学习并在实践中运用,只有我们下功夫去运用白话,不让它打折扣,它才会对我们负上全部的责任。”《离婚》中有一个片段,描绘张大哥:“他须用心读书,才能更好的证明自己意见的妥当性”。他有一对阴阳眼,左眼上皮特别长,把眼珠永远囚禁掉一半;而右眼无特色可言,每日照常办公,右眼所略闻的一切,都要经过左眼的筛选,因为被囚禁的半个眼珠是指向自己的内心的,是内心真正的想法。他的意见是最妥善完备的,因为不合分想法早已让囚禁的左眼筛选下去了。简短有力的代表性片段是多么耐人深思,回味无穷。
二、简洁准确
老舍小说风格特点二是:精准简练的语言。言简意赅的话语让你朗朗上口,倍感亲切与自然。小说的诱惑力极大,感染性极强,让你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不知不觉着迷,深陷其中,《骆驼祥子》这部经典的文学名著中,据统计数据报道,仅使用了大约十一万字,而全文只用2400个汉字,仅需要小学的阅读水平便可通晓全文,可见其笔风的犀利与简洁。同时,老舍擅长使用地方语言,加剧了文章的可读性和通读性。例如,写刘四的说一不二,用的是“放屁崩坑儿”,写祥子的身体健康,用“挺脱”、“硬棒”,再如描绘祥子穷途末路 ,病体奄奄地为人家做丧事时,美其名曰为“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这些极具地方色彩的口语,让读者犹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形象生动仿佛置身于其中。简洁明了的对白,将小说中人物的特点显现无遗,“懦弱、泼辣、粗俗、工于心计”的性格浸透下的封建宗法观念的中下阶层小市民,寂寞,不知所措的可笑行为跃然于纸上,让读者的心境伴随故事情节动荡起伏。
三、幽默风趣
老舍小说的风格特点三是:幽默风趣的话语交相融汇,让拜读的学者们也深受启迪。不知不觉中就伴随作者的触笔进入小说中。老舍先生说:“我恨坏人 ,可是坏人也有好处 ,我爱好人,而好人也有缺点。”阅读其作品,不禁会莞尔一笑,被曲折的故事情节所感染,忍俊不禁。老舍先生的作品不像鲁迅先生的作品散发出刺鼻的老姜味,不像其作品的暗含深刻的讽刺韵味;也不像郭沫若那样富有诗人的激情与活力;更不像茅盾先生那样擅长“理论思维的推理”,虽是笑骂,更似将人赶尽杀绝;也不像梁秋实先生那般弥漫贵族的气息。他的作品中有许多人物的语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如《相片》中的一段话,拜读过后,我都会忍不住发笑。“你的屋中挂著名家字画和一些古玩,雅是雅了”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无穷的烦恼,譬如,你需要防止贼人入室,门上必定加几把锁,窗也不会放过,铁栅栏是免不了的,就算防备充足,你的心也不会安落,假如夜黑风高的午夜,一点风吹草动,你便无法就寝,整夜担心受怕。倘若进来几十位蒙面大汉,气势上就把你活活的压住。连呼吸都得小心翼翼。这又是何苦折磨自己呢?相反,相片就无这样的顾虑,因为贼人不会偷取你父亲的照片去当为其父亲供奉着,假如你把照片和字画古董等摆在一起,这不是在自己找罪受吗?看完这个片段,你也会禁不住笑出来吧,犀利的话语,透析着作者独到的审美视角,不得不让人佩服。
四、“京味儿”十足
老舍小说风格的特点四是:“浓厚的北京韵味”。自从五四运动过后,放弃了沿用历史悠久的文言文,取而代之的便是白话文。老舍的“京味”显现了他浓厚的民族色彩,表达了现代人的心理活动,同时融合了古声古色的东方情调,作为新的文学语言,老舍在此的贡献无人能与之相媲美。他奠定了“京味儿”文学的里程碑,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老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能说得上一口纯正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他汲取和提炼了人民大众的口头语言,在小说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纯熟的北京口音,没有矫揉造作的矫情,更多的是雅俗共赏、生动活泼。在语言运用中,强调的是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自然朴实、幽默风趣,朗朗上口,如“拉晚儿”、“嚼骨”、“杀进腰”、“谱儿”、“耍个飘儿”等等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的活的语言,让广大青年朋友和文学爱好者一直视为“绝顶佳作”。他在现代文学坛上的艺术成就,是被大众所支持和认可的。他为中国文学语言艺术贡献了毕生心血。他非凡卓越的成绩也是众所周知的。
五、市井味
老舍小说风格的特点五是:市井味十足。原因是他的作品取材来源都是市民生活,他采用的写作手法是描绘生活中的繁琐小事。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将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展现得活灵活现。小说的主人公大多属于半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通过描绘他们的生活事迹,反映当时普遍的社会矛盾,甚至延伸到对中国命运的思考和民族精神的深刻反省,让广大学者和喜爱老舍文章的青年朋友品味当时生活的严峻和凝重。一方面,展示了普通大众的勤劳善良、朴实无华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展示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下层市民的自私狭隘、虚荣平庸展现得一览无遗。“小市民”的不良习气譬如:犹豫惶恐、寂寞狭隘的矛盾心理在小说的人物中演绎得酣畅淋漓。同时,这些小商贩,小职员的生活环境简陋无比,谋生条件举步维艰。如今,在我们口中的“老北京”多半就是喻指这一阶层的市民。老舍先生的创作路途融合了中国的传统,与民间的种种现实有机结合,展现了北京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底蕴。同时真实生动的揭示了老北京“小市民”的心理和当时的社会风貌,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北京胡同的小人物日常生活习俗完全的融进小说中,结合“京味儿”十足的笔风,让作品的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示在人们的心中。这些也促成了他的作品具有通俗易懂、大众化、平民化、深受广大学者的支持和认可,并在以后的发展潮流中不断被效仿和临摹。
老舍小说对京味的表现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另外,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情感是复杂的。这里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含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地欣赏、陶醉,以致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以及若有所失的怅惘,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无用而惋叹不已。
老舍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特殊的幽默艺术独树一帜。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与鲁迅、张天翼、钱钟书和林语堂等现代文学名家的幽默艺术互有异同.喜感因素和悲感因素相交织,构成了老舍小说幽默艺术的独特景观。含蕴丰富,独具一格的幽默感。老舍的幽默,是温暖的北平的幽默,简朴、利落、善良、生气勃勃。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是逐渐成熟的,早期是“为幽默而幽默”,《二马》显示出他的幽默风格趋于形成,《离婚》则标志着他幽默风格的成熟。老舍笔下的幽默以悲喜剧交融的形式,讽刺与抒情的渗透,获得了“笑中有所思”的 老舍的小说语言通俗易懂、京味十足,朴实、自然、不造作,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和文艺界的劳动模范、杰出的语言大师、幽默大师,是当之无愧的,其作品便成了人们最好的精神食粮。下面是为您带来的“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老舍1988年生于北京,在大杂院里度过的童年使小说熟悉挣扎在底层社会的城市贫民。老舍从小就喜爱市井巷内的传统艺术,这些都是他后来写作平民生活的创作基础。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京话属于北京官话,流传于北京城区。有人把北京话,北京话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称为“京片子”。“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是人们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京味小说”以老舍最具有代表性。我们将描写北京地域文化生活的文学作品,称为“京味文学”。老舍用京味的语言风格写尽北京市民的文化生活。
一、京味的构成因素
京味的构成因素是由乡土味,传统味,市井味三股因素互相融会的。这主要是指北京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及独特的乡土气息。其中乡土味主要指地域特色,例如北京胡同,四合院,大杂院,古城楼,包括马路边的戏班子等。传统味是指其历史文化遗留的传统。北京市文明古国的故都,是民族历史的印记所体现出的,如礼节,幽默感,文化素养。
然而落后的方面也表现出了北京人思想的保守和传统的封闭性。市井是泛指下层市民,属于小城市中的小商贩,职员,匠人,搬运工等。他们生活环境简陋条件艰苦。这群劳动人民一面保持着朴素勤劳的美德,又受传统规范的禁锢。这三种形式从不同的程度表现出来的所谓“京味” 特征主要描写的属于这一阶层。
二、京味的主要体现并举例说明
老舍熟悉北京的风土人情,对民俗的了解,景物描写情景交融,使得小说透有的地方色彩,另外,老舍作品中的最大特点是文章的语言艺术风格。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作为京味小说的文学语言,经过加工,形成了丰富的形象和感情色彩。
1、老舍作品中的京味首先体现为取材的特色。
老舍在其描绘北京的生活经验所呈现出的场景风致,文化情趣,生活百态,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例如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描写的是北京下层市民的生活状况,以北京人祥子、虎妞等为描写对象,体现下层市民在旧北京文化下的生活艰难。中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虽然描写的是普通生活俗事,却都是真实生活写照。这些代表作故事全是发生在北京,有许多地方还是北京的真实地名,可以看出他对老市民各个角落的熟稔程度。老舍这样呈现出的故事创作,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散发着“京味”气息。
2、作品还体现在对北京文化结构的揭示。
北京长期作为皇都,形成特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追求。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谦和,温厚等,这是北京人的气质。也是一种文化性格。老舍的描写,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的欣赏陶醉,又因这种美的丧失而产生的感伤情绪。这种沉痛批判和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老舍作品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呈现出更复杂的审美特征。
3、主要体现在老舍文章的语言艺术上。
《骆驼祥子》是最鲜明突出的京味特色,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的引言,到虎妞筹办婚礼的民俗的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
小说写祥子在混乱的军营中顺手牵走几匹骆驼,卖得了一些钱而后走到北平城郊的时候,对故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很好地衬托了祥子此时的心情。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檐子,对瞬间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情况,又与祥子这个特定人物的身份相一致,表现出作者对故乡了如指掌的熟谙和驾轻就熟的描写技巧。
4、举例说明
京味在小说语言上的主要体现:身为北京市民,身上的这种特有的北京特质,既是对现实的一种不满,又是对自我的嘲讽。所以这种幽默成为了一种变相的自我批判。语言描绘上,运用俗白的方言,鲜明地描写社会风情,朴实自然。这就是“京味”的重要表现。“我给你炒下的菜,你不回来吃,绕世界胡塞去舒服?”[老舍著,《老舍小说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2月出版,第59页。](《骆驼祥子》)这是多么典型的旧北京妇女!正符合着虎妞的身份与性格。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这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老舍著,《老舍小说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2月出版,第87页。]
(《骆驼祥子》)这就是酷暑中的北京老城,老舍用这样俗白,生动的北京口语来形容描写,才能里外地裸露出它的真面目吧!“福海的个子可不小,所以很能吃呀!一顿糊搂上三大碗芝麻酱拌面,有时候还不很饱呢!就凭他这么个吃法,他再有我这么两份爸爸也不中用!”[老舍著,《我这一辈子》,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第173页。](《我这一辈子》)还有什么语言能如此维妙维肖地把这老北平下等巡警又当爹又当妈的复杂感情抒写出来呢!
从以上实例可以清楚地看出,老舍使用的北京白话口语之所以能对充分北京地域化了的艺术对象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北京方言中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地域色彩的部分,恰恰是北京话口语。北京话口语还吸收了文人语言、贵族语言、宫廷语言的诸多语汇和语法形式,这就使它成为汉语方言区普遍接受的一种方言口语。老舍在京味小说文学语言体系的建构上确实是功不可没的。所以,从三十年代起,老舍的京味语言就成为了人们评论老舍作品的中心话题。
三、老舍京味小说的成因
老舍的小说大都是以北京话写北京的,写北京的市民,北京的景物,北京的变迁,风俗习惯,人情世态。老舍先生对于北京城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所以我们看到作品中的“京味”深深打上了北京城的印记。小说以展现市民生活为焦点,无论是从创作内容还是从创作方式,都表现着各种景象,各色人物都活跃在老舍的笔端。而在这样一个别具特色的“京味”风格中,又展现着浓重的北京情节,纵观小说的地域特色,北京文化的心理揭示,和方言的熟练运用,形成了如此极具特色的“京味”。
首先文学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老舍先生出生于老北京,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满清皇城的一名护军,老舍出生第二年,父亲战死,从此一家人靠母亲零售劳力来养活。这种家庭使得老舍从小性格内向,这一段贫民里艰辛的少年生活,使他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感情深厚,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因为从小就熟悉市民生活,喜爱流行于传统的市井模式,所以他的文学语言多是北京的方言土语。同时他的作品诙谐幽默、温情动人,这和年少时的生活体验有很大关系。其次是满族文化对老舍的影响。京味小说作者所描述的是明初以来的北京文化,在“成因”中政治历史因素显然占据很大的空间。
由于出生于清末的一个贫困旗人家庭,“八旗制度”限制了人身自由,于是他们用文学和曲艺来将精神生活艺术化。清王朝戏剧性的覆灭,使得贵族文化大量流于民间,又有满汉文化的融合。最后,“五四”运动使老舍精神上收到极大的影响,开阔了他的眼界。“五四”运动期间,他在关心国内形式的同时,大量阅读了文学巨著,这些国外巨著的创作态度和现实主义思想教育了他,因而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进驻了他的思想。
由于时代民俗风情的浸润,在不同的人物个性中显示了相同的文化蕴含。同时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拨开了他的心智。在新文学运动的激荡下,他开始运用白话写作,为他的文学的俗白和凝练创造了平台。
四、老舍对京味小说的艺术贡献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京味十足。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是最能体现出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的象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京味文学”奠定了自己重要的地位,同时也给后人的文学创作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借鉴,更使得他对京味小说做出了重大的艺术贡献:
1、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
在他之前,中国虽然有些京都生活,北京风情之作,但是却没有多少京味特色。老舍是第一个真正写出“京味”的作家,无论作品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开创之功。纵览北京低于文学的历史,是老舍第一个从文化的视角对北京社会做出了全面的审视,明确的提出了“北京文化”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绝妙的艺术概括和把握。老舍的“北京情结”诱导着他去不断地拓展着前辈作家所开掘的带有浓郁北京地域色彩的题材,并在这种题材的拓展中实现了京味小说“市民文学”的定位。
2、老舍对京味小说的主要贡献还表现在他对京味文学语言的形成方面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老舍作品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从人物对话到作家的叙述语言,包括陈述、说明、交代与描写,通通采用北京话口语,用北京话叙述北京的故事,描绘北京的风物,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完全融为了一体。因而他的京味小说被称为典范之格。在挖掘北京人的深层心态,传达神韵上,无人超越。这得力于老舍对于北京的深刻了解,有深厚的生活根底同时,也与他的取材对象有密切关系。他的小说全景式地展示了北京的风土人情和市民生活,称为了北京文化的象征。
3、老舍还完成了对京味小说总体艺术风格的定位。
浓郁的北京平民化生活的世俗风味,又来自于其画面、人物、故事,风貌的明朗与朴拙,来自于作者对这些融和了北京地域风情和世俗风味艺术对象的温情和幽默态度,也来自于其传统的叙述方式和俗白的文学语言。总之,他是以大众心理来显示出北京最普通的“京味”。
老舍“京味”小说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如今老北京传统的京味现在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当历史的脚步匆匆迈过,我们仍能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怀念老北京逝去的一切。因为这些,使得“京味”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一、幽默的表达方式
老舍是有名的幽默大师,他以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特殊的幽默艺术,刻画出众多的喜剧人物,为中国文学开创了一个新领域。不管哪一位读者,只要一翻开老舍的作品,就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幽默感扑面而来。它就像一个无所不在的精灵,在字里行间嬉戏着,在读者的脑海里跳跃着。幽默在他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幽默的修辞手法
幽默形象仅赖于揭示事物内涵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辅之以其他艺术手法,老舍深谙个中奥妙,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现艺术效果。
幽默的比喻 在老舍所描写的众多人物形象中,我们很难找到相同的比喻和形容词。如《柳家大院》中他把小王媳妇的黄毛脑袋比喻成“像搁了陈了的窝窝头”。《骆驼祥子》中他比喻高妈说话 “象留声机片。是转着圆圈说的,把大家都说在里边,而没有起承转合的痕迹”等等。这些奇特的比喻让人忍禁不住,充满了浓郁的幽默色彩。
幽默的夸张 老舍善于运用夸张的方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酿造幽默情趣。《老张的哲学》中的老张在别人家里吃白食,“照沙漠中的骆驼贮水一般,打算吃下一个礼拜的。”而孙八则是客人吃得越多,越喜欢。“不幸客人吃的肚子像秋瓜裂缝一命呜呼,孙八能格外高兴的去给客人买棺材”。《正红旗下》中描写大姐婆婆生气是“鸣炮一百零八响!”。这些夸张手法的运用,增强了幽默效果。
幽默的比拟 老舍还善于运用比拟手法。如《二马》中“拿破伦(狗名)一扫兴,跑到后花园对着几株干玫瑰撅上嘴!它心里说:不知道这群可笑的人们为什么全撅上嘴!想不透!人和狗一样,撅上嘴的时候更可笑!”。《老张的哲学》中 “孙八是个好人,傻好人,唯独他肯被老张骑着走”。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既显示了老舍的幽默才能,又为作品增添了新的特色。
2.幽默的人物语言
老舍擅长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塑造人物,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我这一辈子》中“巡警和洋车是大城里头给苦人们安好的两条火车道。大字不识而什么手艺也没有的,只好去拉车。”“识几个字而好体面的,有手艺而挣不上饭的,只好去当巡警……” “六块钱饷粮,扣去三块半钱的伙食,还得扣去什么人情公议儿,净剩也就是两块上下钱吧。”可“就凭那两块大洋,谁也不许生病,不许生小孩,不许吸烟,不许吃点零碎东西;连这么着,月月还不够嚼谷。”借一位历经沧桑的老巡警之口,既不缺乏幽默,又让读者体会到人生的艰辛和无奈,令观众含泪而笑。
3.幽默的情节结构
老舍幽默技巧不仅在语言表达,在情节结构方面也有所显现。《骆驼祥子》中,厂主小姐虎妞一味追求人力车夫祥子。可以说两人无论出身地位、兴趣爱好都相距甚远,缺乏爱情的基础。但颇有心计的虎妞为引诱祥子上钩,先是安排好一场谝局,然后谎称“我有啦!”逼祥子就范。新婚之夜,她见木已成舟,便说出自己秘密,告诉祥子是“裤腰上塞上了枕头”,使事情出现了异乎寻常的结果,耐人寻味。
二、“京味儿”的语言
老舍是“京味儿”小说的奠基人。一提起他,人们眼前仿佛就看到了老北京那四合小院,听到了那此起彼伏吆喝叫卖声以及北京那京腔、京韵的语言。他的作品好似在“北京城”里发酵的美酒一样,“京味”浓浓飘香。正像老舍说的:“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声音,我都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描画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正是靠着这得天独厚的主客观条件,形成了他作品的 “京味儿”。
1. 俗白浅易的口语
老舍在北京口语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古典文学、民间文学和外国文学的营养,用普通人都能听得懂,说得出的话来写作,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如《骆驼祥子》中对祥子的肖像描写:“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所有的语言,完全是口语里的大白话,但又是经过提炼、控制的大白话,符合普通话口语的习惯,使具有小学水平的人都可以毫不费力地阅读。
2.简洁准确的词语
老舍把简洁凝练作为其遣词艺术的追求目标:“写东西一定要求精练、含蓄。”(《人物、语言及其他》)即“话说得少,而意思包含得多”。“一个词就揭示出对象的特征”。《骆驼祥子》中描写六月十五那天天热的情景:拉车的小伙子们“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大灌一气。”用“奔”不用“走”;用“灌”不用“喝”,可见其渴之甚,思水之切。通过人物缺水之苦和得水之乐的敏捷动作,映衬出天气的酷热难耐。言简意赅,准确凝练。
三、浓郁的民族色彩
1.深沉的民族情感
老舍的作品中从来不乏浓重而热烈的民族情感。《四世同堂》是一部堪称民族的痛史、愤史。这部由《惶惑》、《偷生》、《饥荒》三部长篇组成的百万字巨著,透过北平沦陷区的一个羊圈小胡同中各色人物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形象地描摹了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撼和反抗斗争。
作者在讴歌他们英勇不屈斗争精神的同时,把北平市民因长期遭受封建文化思想毒害而形成的封闭自守、缺乏冒险精神和英雄气概等弱点展示在人们面前,对民族文化所造成的国民劣根性进行批判性的反省,及要改造这种弱点的痛苦而深沉的思考。祁老人的“息事宁人”,祁瑞宣的“为家尽孝”,常二爷、李四大爷等人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自我安慰……老舍用敏锐的眼光剖析了小羊圈胡同中多文化层次的人群。
2.坚韧的民族精神
老舍的作品中的民族精神,主要是通过他所认为的传统美德来表现的。《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憨厚纯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为了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百折不回,他身上充满了我们民族那种坚韧不拔,顽强向上的精神。
《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由开始的怯懦变得刚强,怒对敌寇,赶走冠小荷,责骂瑞丰。钱默吟也由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整日吟诗赏花的诗人,转变为与敌人殊死搏斗的民族战士。而信奉“和气生财”祁天佑的沉河自尽,与敌人同归于尽的钱仲石,以及在暴敌面前站着死去的小文夫妇,这些人身上所显现出的民族气节,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坚韧不屈、勇于自我牺牲的民族精神。
作为“语言大师”,老舍的小说幽默诙谐、“京味”十足、雅俗共赏。恰似一坛老洒,历久弥醇,芳香四溢。对老舍小说艺术风格的探讨,不仅使我们了解其作品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且对探索我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和个性化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相关文章:
老舍小说阳光07-18
浅谈老舍小说艺术06-28
老舍的短篇小说艺术08-31
老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07-01
冰心小说写作特点05-31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08-24
老舍短篇小说《开市大吉》的叙事技巧09-19
老舍小说《骆驼祥子》的人性解析论文07-05
老舍《善人》高三小说阅读题及答案08-06
从电影元素的视角来看张爱玲小说的特点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