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故事梗概以及情节概括

时间:2024-08-21 10:51:13 维泽 老人与海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老人与海故事梗概以及情节概括

  《老人与海》(TheOldManandtheSea),是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创作于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作者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作为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展开,讲述他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的历程。下面是对老人与海故事梗概以及情节概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老人与海故事梗概以及情节概括

  出海

  一个老渔夫,出海八十四天没捕到一条鱼。第八十五天,天不亮他就出海了。一人一船一大海,不是观光旅游,也没有先进的捕鱼工具,更不能沉浸在《渔夫和金鱼》的童话世界,老渔夫圣地亚哥的现实问题是生存,靠捕到鱼才能生活下去,那个小徒弟马诺林就是因为跟着他出海四十天一无所获,不得不被父母安排到别人的船上去了,虽然这个孩子打心眼儿里佩服并相信他一定能捕到大鱼。从这一点推测,也许老人这次出海,还有些许为尊严而战的意味。

  紫色大鱼上钩了

  天刚亮时,老人已经到了比预期远得多的地方,他分别在船的不同方位放下了四根钓线,钓饵是马诺林为他准备的新鲜的沙丁鱼,水深分别是四十、七十五、一百和一百二十五英寻。没想到的是,正午时分,老人开始感觉到,一百英尺水下,有鱼儿咬钓饵了,凭感觉,还是一条大鱼。读到这里我以为这次出海已成功了一半。显然这是多么幼稚简单而外行的判断。从此刻一直到第二天中午,老人和这条大鱼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大鱼拽着钓线,钓线拉着老人,老人带着小船,他们一直沿着向西北或北方的远海方向游动。同时,老人先后砍断了其他三根钓线,接好了八卷备用线;趁着大鱼游得浅、慢一点时,他一只手拽着钓线,另一只开始抽筋的手杀了狐鲣鱼充饥。这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老渔夫,他充分考虑到了大鱼的活动范围需要更长的钓线,自己的体力需要及时补给,从容冷静独立果断,令人佩服。

  俘获大鱼

  第二天中午,咬着钓饵的大鱼终于露出水面,那是一条紫色的大鱼,头和背脊深紫色,身体淡紫色,比小船还要长两英尺。阅鱼无数的老渔夫视这只鱼为朋友,赞叹它的风度和高贵,甚至认为没有人配享用它。老人配做这只大鱼的朋友,因为目前为止,他深知这条大鱼最在意的不是钓钩对它的折磨,而是饥饿的折磨和对劲敌的困惑。你看,现在我也才明白,从大鱼上钩后到现在,快三十六个小时了,老人只是听任大鱼带着自己在大海上逆流而行,仿佛夸父驾着马车逐日,又像是如来佛伸着掌心任由孙悟空撒野,那份从容淡定甚至貌似迁就的背后,是他对鱼类的了解和胸有成竹。大鱼慢下来了,这暂时的平静时刻,老人把两只船桨捆在一起,架在船尾以增大阻力,使鱼儿慢下来。他睡了一会儿,吃了半片鱼和一条飞鱼。夜里他被惊醒了,是大鱼跃出了水面,老人徐徐地放钓线,大鱼连续跃出水面十几次,老人猜测:大鱼是饿了?惊着了?还是莫名的恐惧?知鱼莫若渔夫也,知大鱼莫若圣地亚哥也!

  当第三天日出前第一缕晨光初露时,精疲力尽的打算向东随海流而去的大鱼,是绝对不知道,它的对手右手已被钓线弄伤,大脑不清楚,恶心,和它一样的疲软无力。大鱼开始掉头打转儿朝东游了。老人开始慢慢地尽力收回钓线,以使大鱼打的转儿越来越小,历时大约四个小时,老人终于拉近了大鱼。他开始出击了。老人放下钓线用脚踩着,高举鱼叉,尽力向大鱼的胸鳍侧后方的心脏部位刺去,他把整个身子的重量压在鱼叉上。比起之前漫长的放长线钓大鱼的忍耐,几乎是瞬间之内,大鱼就死了,沉入水中,泛起的浪花几乎淹没老人和小船。大鱼翻转过来露出了白色肚皮。老人也是一阵晕厥,直犯恶心,眼前一片模糊。最后,这条比小船还长的大鱼,被老人牢牢地绑在了船边上。

  此刻,时至第三天正午,我们是否可以收起好奇心,随着老人和小船返航了呢?不,一切才刚刚开始,老人载着目测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鱼返航,他半躺在船尾,勾起一团马尾藻,抖出小虾吃。我们已经对这位老渔夫敬佩不已,单打独斗,历时六十小时,他战胜了一只大鱼时,更危险和艰巨的考验来临了。

  一个小时后,一条灰鲸鲨循着血腥味儿,沿着小船和大鱼的航向尾随而来。老人没有丝毫的畏惧,因为他相信自己能应付自如。果不其然,当灰鲸鲨张着大嘴朝大鱼尾上的肉咬了一口的同时,老人的钢叉也刺进了它青灰色的脑袋,鲨鱼无声无息地沉入水中,也带走了四十磅鱼肉、鱼叉和仅有的绳子。更令老人担忧的,是大鱼又流血了,还会有鲨鱼跟上来。这时候的老人,在一瞬间,也有普通人的脆弱和退缩,他说:“我真希望我并没有钓到大鱼,而是独自睡在旧报纸上,醒来发现这不过是南柯一梦。”如果就这样服软,就这样妥协,我们可以断言,老人会和小船一起沉入茫茫大海。而就是在这个时候,老渔夫转念:但男人不是为击败而生的,男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击败。原文是这样的,”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he said.”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我想起了不肯过江东的项羽自刎乌江壮烈,也想起南极探险者斯科特一行五人葬于冰雪下的悲壮,宁可被毁灭,也不能被打败。这时候的老渔夫,想到他还有大鱼,有棒球明星狄马乔,还可以把刀子绑在船桨上继续战斗。他从鱼尾上揪下一块肉开始咀嚼、品味,估摸它的品级。这鱼肉挺结实,汁水也不少,吃起来不柴,一定能卖个好价钱。老人一边吃着,一边等待恶战。

  两个小时后,来了两头双髻鲨。一头钻入船下猛力撕扯大鱼,一头张着大嘴飞速朝大鱼被袭击过的部位咬去。看着这两头鲨鱼的手法,比起蒲松龄笔下的那两头狡猾的狼,可就显得直接多了。没有“假寐”,也没有前后夹击的战术,而是各自直奔猎物张口就咬。老渔夫只能逐个击破。先扎脑袋,再刺眼睛。一场奋力搏斗之后,两条鲨鱼皆被杀死,沉入水中。那条大鱼也被它们撕扯掉了四分之一的肉。

  紧接着来了一头单兵作战的双髻鲨,老渔夫毫不含糊,看准它的大脑刺了过去,尖刀折断了。老人已经不再在意鲨鱼是怎样沉入海里的,他在考虑一只大手钩、两个船桨、一个舵柄和一个短棒,这些都可以成为武器。

  日落之前,又有两头双髻鲨跟了上来。老人抡起短棒,砸向最近的一只;又奋力砸向另一只鲨鱼的脑袋。午夜时分,一群鲨鱼朝大鱼发起进攻。他用短棒拼命砸下去,短棒被夺走了,他就舵柄猛砸,眼看着大鱼的肉被吃光了,老人一无所有了。

  一无所有

  他发现剩下的舵柄还能插进舵槽,他就驾船行进,轻巧极了,他没想什么,也没有任何情绪。一切都结束了。

  老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挣扎着回到自己的房间昏睡过去。

  海边,那条大鱼的尾巴在船尾处高高翘起,脊骨光秃秃的,整个骨架空荡荡的。那是老渔夫的勋章。它证明了他是一位勇敢的硬汉,一位永远也不会被打败的硬汉。

  内容简介

  《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20世纪中叶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作品鉴赏

  主题

  不屈服命运

  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

  海明威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子”形象。他们多是拳击家、斗牛士、渔夫、猎人、战士等下层人物,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他们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始终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在他们身上,具有一种不屈不挠、坚定顽强,面对暴力和死亡而无所畏惧,身处逆境而不气馁的坚强性格。正如肖恩·奥弗莱因所说:海明威小说的主题是“人的本质,人的努力和奋斗,人的追求和痛苦,人的信仰和挣扎,人的倔犟和价值,人的聪明和命运,人的胆略和气魄,人的尊严和灵魂,”即使失败了,也要坦坦荡荡,不失重压下人的“优雅风度”。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自然或是社会中,人应该正视现实,接受一切并超越它,继续自己的人生之旅。纵然面对死亡,也要漠然处之,宁折勿弯,这是圣地亚哥所执著的人生要义,也是《老人与海》的哲理闪光。海明威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的理论与思想基础是行动哲学。它主要以主体的行动为表达方式,用主体的行为和动作展示其丰富的内涵。他所揭示的是肉体和精神的永恒生命力来自于不断运动的驱动力,强调的是在深沉的行动中锻造有价值的灵魂,他们用行动来显示自己的勇敢、冷静、果断、顽强和不畏任何强大力量的主体意识。他们所遵循的真理是“命运总是与人作对,人不管如何努力拼搏,终不免失败。尽管如此,人还是要苦苦奋斗,并尽量保持自己的尊严,他在肉体上可以被打垮,但在精神上永远是个强者。”

  自我求证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在海上经过三天精疲力竭的搏斗,最终拖到海岸上的是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子,事实上,老人是一无所获的胜利者。而且今后人们也无法相信这位身衰力竭的老人,能够战胜奔腾不息的大海。在海明威看来,人生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就像老人那张“用好多面粉袋子补过的旧帆,看上去就像一面永远失败的旗帜”。但老人却始终没有停下行动的脚步,是一种面对巨大悲哀的追求,是一种面对死亡和失败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同样是顽强的、执著的。由此我们在桑提亚哥身上看到了诗人的尊严和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且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审美效应: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生命的有限和人的追求的无限之间的矛盾。在人生的道路上,谁不经受一些挫折和失败?此时是缴械投降呢?还是顽强拼搏呢?圣地亚哥给我们的启示是:积极的进取和行动,是必然失败面前的不屈不挠的行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行动本身。所以,海明威为他所钟爱的硬汉们找到了灵魂,这灵魂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与命运作殊死抗争的悲壮与崇高。在圣地亚哥身上表现的是一种深沉而强烈的悲而壮的生命悲剧意识,这完全是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现代回响。尽管海明威笔下的人物都是悲剧性的,但他们身上却有着尼采“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海明威用象征性的寓言向我们昭示了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的自我求证意识。

  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又名《太阳照样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1937年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西班牙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1941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后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用枪自杀。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岛在湾流中》(1970)和《伊甸园》(1986)。

【老人与海故事梗概以及情节概括】相关文章:

概括木兰诗的主要情节07-30

鲁迅《祝福》情节概括06-28

鲁迅小说祝福情节概括07-02

《平凡的世界》主要情节概括03-10

《老人与海》故事梗概04-18

老人与海故事梗概12-28

【热门】老人与海故事梗概02-26

《老人与海》主要内容概括11-04

《老人与海》的主要内容概括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