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登高》课文解读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作者在夔州之时。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高》课文解读,欢迎阅读与收藏。
风急①天高猿啸哀②,渚③清沙白鸟飞回④。(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翱翔低空飛回。①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②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③渚:水中的小洲。④飞回:回旋地飞。)
无边落木①萧萧②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飘然无边无际,萧萧索索纷纷而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滔滔奔腾而来。①落木:落叶。②萧萧: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身在万里作客悲秋,常年到处漂泊;年过五旬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万里”两句含意丰厚,概括了杜甫一生的坎坷遭际。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多病,用今天的医学知识分析,杜甫当时患有肺病、风湿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艰难苦恨繁霜鬓①,潦倒②新停浊酒杯。(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鬢如霜白;困頓潦倒精神衰頹,无奈戒酒停杯。①繁霜鬓:白发日多。②潦倒:衰颓、失意。)
这首诗的前两联写登高所见所闻,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勾画出一幅清秋君临天下的动人图景,融会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起笔择取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描摹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暗示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描绘出一幅惨烈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些细节,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在“天高风急”的秋天,万物惶然无主,仿佛就是国难当头之时,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深深地浸透着诗人长年飘泊,居无定所的悲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二语,使诗的境界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战乱频仍、苦海无边的感怆,显示着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可谓绝唱。“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悲秋”两字,“秋”是景,“悲”是情,由写景转入抒情。“万里”,点明夔州距故园遥远,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常作客”,指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诗人半百之年。“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照应题目,重阳佳节,高处远眺。“悲秋”两字写得沉痛,是全诗之眼。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已经步入人生的秋天,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一生辗转漂泊,壮志难酬,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到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尾联以对句作结,转入对家国身事的悲叹。“艰难”既指自身命运,又指国家命运。“苦恨”,甚恨,愁恨很深。“繁霜鬓”,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积郁在心,使自己白发日多。“潦倒”,犹言仕途坎坷,狼狈失意。“新停浊酒杯”,刚刚放下酒杯。诗人一生艰难苦恨,穷困潦倒,常常借酒浇愁,今日重阳登高,本可痛饮,一醉方休,不料饮酒只能使“悲秋”之愁更愁,无奈之中,酒到嘴边,又不得不把酒杯放下。这千钟万斛的愁啊,该怎样排遣!本来兴会盎然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正如前人所说,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读这首诗要正确理解诗的情调。一般认为“悲”是主调。写景,从色彩看,画面黯淡;从情调看,不免悲凉。写身世,万里作客,百年多病,孤身一人,霜染两鬓,更是艰难苦恨,悲从中来。
这种说法不能说错,但我们更要从“悲”中见出“愤”,从“苦”中见出“劲”。无边落木萧萧下,固然深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但不尽长江滚滚来,又激起人生命的激情,显示着一种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正因为如此,这首充满悲凉感的诗篇才使人品味出一种悲壮感,看到一种壮心不已的意境。万里悲秋常作客,是悲凉的进取;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不幸者对命运的不屈不挠的抗争。只有这样,我们才更贴近诗人的心灵。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不读出这份情感,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沙:江边沙滩。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白话译文
秋风急秋气高猿声凄哀,洲渚青沙滩白鸟儿回旋。
落叶一望无际萧萧堕下,长江不见尽头滚滚涌来。
万里悲秋感慨长期漂泊,一生多病独自登上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创作背景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登高》可能是《九日五首》中的一首,只因写得格外成功,远胜其余四首,故尔为编诗者独立出来。此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胡应麟《诗薮》)。
此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全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因此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诗薮》)的盛誉。
名家点评
宋代杨万里《诚斋诗话》:“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一联蜂腰,后一联鹤膝。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此两联(按指“无边落木”四句)不用故事,自然高妙,在樊川《齐山九日》七言之上。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此诗已去成都分晓。旧以为在梓州作,恐亦未然。当考公病而止酒在何年也。长江滚滚,必临大江耳。
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景是何等景,事是何等事?宋人乃以《九日崔氏蓝天庄》为律师绝唱,何耶?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
明代张綖《杜工部诗通》:少陵诗有二派。一派立论宏阔,如此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及“二仪清浊还高下,三伏炎蒸定有无”其流为宋诗,本朝庄定山诸公祖之。一派造语富丽,如“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及“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等作,其流为元诗,本朝杨孟诸公祖之。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杨诚斋曰:全以“萧萧”“滚滚”唤起精神,见得连绵,不是装凑赘语。刘会孟曰:三、四句自雄畅,结复郑重。
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作诗大法,唯在格律精严,词调稳契,使句意高远,纵孜孜可剪,何害其工?骨体卑陋,虽一字莫移,何补其拙?如老杜“风急天高”乃唐七言律诗第一首。……“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而力量万钧。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说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凭此诗云:“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亦有识者。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无论结语膇重,即起处“鸟飞回”三字,亦勉强属对,无意味。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三、四是愁绪语。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陆深曰:杜格高,不尽合唐律。此篇声韵,字字可歌,与诸作又别。蒋一葵曰:虽起联而句中各自对,老杜中联亦多用此法。吴山民曰:次联势若大海奔涛,四叠字振起之。三联“常”“独”二字,何等骨力!周珽云:章法句法,直是蛇神牛鬼佐其笔战。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尽古来今,必不可废。结句生僵,不恶,要亦破体特断,不作死板语。
清代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太白过散,少陵过整,故此诗起太实,结亦滞。
清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三:七言律有以叠字益见悲壮者,如杜子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是也。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七律八句皆属对,创自老杜。前四句写景,何等魄力。
清代张世炜《唐七律隽》:四句如千军万马,冲坚破锐,又如飘风骤雨,折旆翻盆。合州极爱之,真有力拔泰山之势。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远客悲秋,又以老病止酒,其无聊可知。千绪万端,无首无尾,使人无处捉摸,此等诗如何可学?“风急天高猿啸哀”,发端已藏“独”字。……“潦倒新停浊酒杯”,顶“百年多病”。结凄壮,止益登高之悲,不见九日之乐也。前半先写“登高”所见,第五插出“万里作客”,呼起“艰难”,然后点出“登台”,在第六句中,见排奡纵横。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变。昔人谓两联俱可裁去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好在“无边”“不尽”“万里”“百年”。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气象高浑,有如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诚为七律中稀有之作。后人无其骨力,徒肖之于声貌之间,外强而中干,是为不善学杜者。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通首下字皆不寻常。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前四句景,后四句情。一、二碎,三、四整,变化笔法。五、六接递开合,兼叙点,一气喷薄而出。此放翁所常拟之境也。收不觉为对句,换笔换意,一定章法也。而笔势雄骏奔放,若天马之不可羁,则他人不及。
清代曾国藩《十八家诗钞》:张云:此孙仅所谓“夐邈高耸,若凿太虚而号万窍”者。
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登高》起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收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通首作对而不嫌其笨者,三四“无边落木”之句,有万钧之气;五六“万里悲秋”二句,有顿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韵,押韵则声长,不押韵则局板。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登高》课文解读】相关文章:
解读杜甫《登高》08-02
登高课文原文11-25
高中《登高》课文原文07-18
杜甫《登高》全诗解读04-14
课文《社戏》解读04-15
《莫高窟》课文解读12-02
老舍《母鸡》课文解读03-25
《猫》郑振铎课文解读04-04
采薇课文解读09-29
《丑小鸭》课文解读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