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劝学》课文结构分析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劝学》课文结构分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结构分析】
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的第一、第三和第六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用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最后说明人要广博地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
第三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全段分三层:
第一层着重说明知识需要积累;
第二层着重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
第三层着重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这三层意思层层深入,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所选的这三段融为一体,成为一篇完整的短文,能体现原著精神。
《劝学》课文特点分析
1、题解:
“劝”为勉励的意思,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2、中心论点:
课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3、本文说理结构及特色:
本文开头一句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段,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比原来提高性能的客观规律。接着,又用輮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最后,作者以“故”联系上文,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普通的事理,推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已”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地。这一段,作者从正面设喻充分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三段,作者又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正面阐述和“跂望”“不如登高而望”的形象设喻说明学习的显著效果;再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舟楫”四个比输,反复说明借助于外物或学习,君子能超越常人。
第四段,作者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个比输引出“积善成德”而“圣心备焉”的结论,从正面说明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再用对比的方式,说明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重要性,“骐骥”“驽马”暗喻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影响学习好坏的决定性因素,“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比说明了持之以恒的作用。最后,作用又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设喻,正反对照,形象地说明学习上尽管各自的主、客观条件不同,但学习要成功,就必须用心专一而不能浮躁。
本文结构的最大特色是运用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为有力。
4、本文的局限性:
本文所提到的学习重要性、方法和态度,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但我们也应看到作者并未强调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创新,这有其历史局限性。
【《劝学》课文结构分析】相关文章:
《寓言四则》课文的结构分析总结07-29
劝学的课文翻译10-15
荀子劝学课文11-26
劝学课文翻译09-18
劝学的课文原文07-31
语文《诗两首》课文结构分析10-09
荀子劝学课文及翻译06-08
《孙权劝学》课文翻译01-26
劝学初中课文原文08-09
荀子劝学课文[必备]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