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之国课文分析
对于牧场之国的课文大家都了解吗?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牧场之国课文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牧场之国》是篇独立阅读课文,它正是指的荷兰。荷兰,是“花之国”、“风车之国”、“运河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而本文正是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白日里,牧场是动物们的天堂,无论是花色多样的牛,还是骏马或羊、猪、鸡,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低地上”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惬意舒畅,广阔无垠的草原无疑就是他们的自由王国,好一幅家禽家畜安闲游憩图。即使是傍晚出现了挤奶的人也并没有打破草原的寂静,奶牛仍是“严肃沉默”,挤奶人更是“默默无语”,连船只行驶也是舒缓平稳的,车船的到来与离去也反衬出了草原的寂静。直到夜幕降临,荷兰更是沉入一片静谧之中,又成了一幅沉沉静夜图。课文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看到了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和奶制品在荷兰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更看到了荷兰蓝天、碧草、牛羊组成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
一、条理清楚,详略分明。
课文第一段是一个总起句,句子紧扣课题,开门见山,点明了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后,强调了本文重点要描写的是荷兰的另一独特的特点──“牧场之国”。接着作者连续四次写到“这才是真正的荷兰”。从四个角度写出了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美。接下来第二段详写碧绿的草原上牛多,以此突出荷兰“牧场之国”的特点。第三段比较详细的写辽阔无限的原野成群的膘肥体壮的骏马自由生活的景象。第三段略写羊、猪、鸡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惬意舒畅。二三四段详略分明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家畜家禽安闲游憩图。五自然段写出了傍晚之静,夜晚之静。
二、语言生动,色彩鲜明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传神,课文最具特色的语言是拟人化的描写和运用排比句去渲染情境、表达情感的句子。
第二自然段写的是牧场之牛。写法是从远到近,再到远,即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第一句远观“牧场”,重在色彩的运用,作者的不厌其烦地写“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盖笔毛毡的牛”加上“绿色的低地、银带一般的运河”使整个画面显得色彩炫烂。后面一句整体写草原(牧场)的也注重了色彩。两句整体写的句子表现牧草之盛,草原之美,牛群之多,让人很容易地就感觉到了荷兰真是个牧场之国。当然最精彩的是段落当中具体写牛的句子,作者运用排比、拟人的手法具体写了“牛群、牛犊、老牛”并且恰如其分地进行了拟人化描写,用上了“仿佛、像、好似”三个词把牛的形态写活了。这是教学中必须予以关注的,正因为荷兰的乡村,水草丰茂,环境优美,而牛儿悠闲、幸福,所以荷兰是放牧的天堂,是动物的王国,所以作者由衷地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第三自然段,写的是马。最关键的句子是“辽阔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里的主人和公爵”这又是一个拟人化描写。把骏马想像成这个自由王国里的主人和公爵。而这顺话的关键词又是“自由王国”。从哪里看出是自由王国?“骏马成群,匹匹膘肥体壮、深深的野草”,还有“除了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可见谁也没有去干扰他们自在的生活,这儿是动物的“自由王国”。
第四自然段写的是绵羊、猪群、小鸡、山羊等动物。文章同样用拟人的手法去写。猪群像对什么表示赞许;小鸡、山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这里又一次出现“王国”,其实全文就是围绕着“动物的王国”来写的。这段话的语言表达上还有一点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就是作者用“怎样的什么怎么样”句子去描述景物。学生作文写不具体往往是只写“什么”,而没有写出“怎么样”。这段话可以换成“怎样的什么怎么样”一句一行的形式让学生去读去品味,感知第一个“怎样”是写真实的事物形象,后一个“怎么样”是作者自己由事物产生的联想。
第五自然段,写的是“声音”,一个关键词就是“静”,一个是傍晚之静,一个是夜晚之静。傍晚的静体现的是一种人们劳作的默契、规律、有序以及人与动物的和谐。“人来、车船来、挤奶、车船走”一切都好像再也无需言语交流,一切都是那么熟练,那么有序,那么默契,特别是写挤奶的几句话:“谁都不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向我描述了一幅繁忙又安详、有序、默契的独特的'田园劳动风光画。夜晚的静也非常值得品味,甚至需要背诵。作者用了两个排比句写出了荷兰乡村夜晚的静寂。第一句是“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档板”试想如果写成“狗、牛、马都不响了”或“睡觉了”就没有了文章这样的冲击力和韵律感了。更值得注意的是“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档板”中的“忘记”一词。第二句,“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显得特别的有诗意。牲畜沉睡意味明天的活力,低地无声却孕育无数的生命,夜晚漆黑的等待着另一个黎明。作者还特意写了远处的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种暗中有光,使场面更暗,静中有动,使场面更静的写是很常用的。这样写更加显示了荷兰乡村夜晚的静谧,但这种静谧却蕴含着勃勃的生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课文原文
牧场之国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匹匹剽肥体壮。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作者卡尔·恰彼克简历:
卡尔·恰彼克(1890~1938),又译为卡雷尔·恰佩克,捷克小说家兼剧作家。
他自幼喜欢文艺,14岁即发表诗作。一生经历丰富,著述浩瀚,写作涉及多种领域。代表作有散文《明亮的深潭》,戏剧《罗素姆万能机器人》,科幻小说《鲵鱼之乱》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曾赴多国游历,写有多部游记作品,本文为其中一篇。他的游记作品描写直观生动,能自然而然地透入社会各个层面,真切感人。笔调活泼且不乏幽默,读起来给人以一种轻松感、舒适感。如本篇,开头一句话就勾出荷兰特色,“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后面则把重点放在牧场上,以亲切平和的笔触,画出了充满“田园诗情”的“真正的荷兰”,自然随意中显示出描写技巧的高明。
牧场之国资料:荷兰 人们常把荷兰称为“风车之国”、“花之国”、“运河之国”,他的真正国名叫“尼德兰”,“尼德兰”是“低”的意思,“兰”是“土地”,合起来称为“低洼之国”,荷兰总面积41 548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领土只高出北海海面1米,近四分之一低于海平面,真是名副其实的“尼德兰”。荷兰地势非常平坦,但在东部和南部由几座山丘。西欧的三大河流莱茵河、马斯河以及斯海尔德河均通过荷兰境内入海。由于荷兰位居欧洲理想位置,素有“欧洲大门”之称。
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是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港口,“丹”是水城的意思,其中最重要的三条运河分别是绅士运河、国王运河、王子运河,阿姆斯特丹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称,有90个小岛,160条运河,1281座桥梁。市区道路多而不乱,层次井然,船只可以在市区运河中自由航行到市区的任何地方。
荷兰三分之一的地区为牧场,主要饲养黑白花牛奶牛。奶牛业相当发达,全国共有6万个奶牛饲养场,饲养奶牛450万头,在畜牧业中奶牛及其奶制品占畜牧业产值的70%以上,其次是羊、猪及家禽,肉类和奶制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农场为11.97万个。
作者简介
卡雷尔·恰佩克(Karel Capek,1890—1938)是捷克著名的剧作家和科幻文学家、童话寓言家。生于捷克一个乡村医生家庭。其兄为作家,因爱国心和正义感遭德国法西斯残害。恰佩克从查理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任新闻记者并开始文学创作。1921年后陆续出版科幻性作品。1936年出版了他著名的长篇科幻小说的代表作《鲵鱼之乱》。他擅长讽刺幽默和幻想,以运用虚幻、象征的现代派手法为世人瞩目。他的童话作品以鸟禽牲畜和幻想的形象来揭露、讽刺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现象。他善于在作品中采用寓意和童话手法讽刺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和法西斯主义。
创作经历
1890年1月9日生于波希米亚北部的马列·斯瓦托尼奥维采一乡村医生家庭。母亲很有文化教养,哥哥是位爱国画家和作家。他出生后不久全家迁往乌皮切,在那里度过童年直至上中学。受家庭影响,自幼喜欢文艺。14岁时发表诗作《平凡的主题》。15岁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学生谈学生》。1907年,举家迁往布拉格,在那里念完中学。1908年发表与哥哥合写的第一篇散文《赫尔摩吉姆的预言又恢复了》。1909年入查理大学攻读哲学,1915年毕业,获博士学位。此后他从事新闻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
在捷克20世纪初期文坛上,恰佩克是最活跃的人物之一。他深受西方哲学、文学的影响,1913年开始翻译法国现代派诗人的作品,如阿波利奈尔的《美好的文学》;1917-1920年和1921-1938年,先后在《民族报》和《人民报》编辑部工作;1921-1923年曾任维诺城堡剧院编剧和导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到过许多国家,写有《意大利书简》、《英国书简》、《西班牙之行》、《牧场之国》和《北方之行》等。1924年他与捷克总统马萨里克结为知己,曾著书宣扬了马萨里克的哲学与政治观,并为他写了回忆录。同年在伦敦参加了国际笔会。1925年任国际笔会捷克分会主席。
1935年,恰佩克谢绝了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让他接替国际笔会主席的提议,出席了巴黎的世界作家保卫文化大会。此后,他积极参加文坛的争论,曾同著名文艺家弗·哈·沙尔达及共产党员作家诺伊曼就作家与国家的关系及文学的功能等问题展开笔战。他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作家,他与哥哥合写的一些作品,如散文《明亮的深谭》、《克拉克诺什山的花园》,戏剧《昆虫生活》等,大多主题鲜明,猛烈地抨击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20年代起,恰佩克用虚幻、象征的现代派手法,写了许多科幻作品,如戏剧《罗素姆万能机器人》,小说《专制工厂》、《原子狂想》,短篇小说集《第一个衣袋里的故事》和《第二个衣袋里的故事》等。他通过作品里的一些物类或某种幻想的形象来揭露和讽刺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同时指出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将导致整个人类世界的毁灭;认为科学必须为人民服务。他创造了“机器人”这一世界性名词,另外他关于人类掌握原子能的预言也已成为现实。因而他的作品在国际文坛上享有盛誉。
30年代中,法西斯肆掠整个欧洲。恰佩克的思想发生了急剧变化,投入了反法西斯斗争。该时期他写了4部著名作品:长篇幻想小说《鲵鱼之乱》、《第一救生队》;剧本《白色病》和《母亲》。在这些作品中,他分别运用现实主义和虚幻、象征的现代手法歌颂了工人阶级的团结战斗,表现了反法西斯主义的战斗精神。
恰佩克曾先后于1923、1924、1928和1937年4次获得国家奖,是捷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作家之一。他于1938年12月25日在布拉格逝世。1971年,他在1920-1935年间写给未婚妻奥尔佳·希茵普菲鲁科娃的众多书信被编辑成《给奥尔佳的书简》一书出版。
【牧场之国课文分析】相关文章:
《化石吟》课文分析10-11
化石吟课文分析09-13
爱莲说课文分析指导12-25
课文《社戏》结构分析02-21
《人生》课文结构分析12-25
课文《心声》结构分析12-25
课文《白杨》结构分析12-25
课文《掌声》案例分析12-25
《狼》课文结构分析12-25
《赤壁赋》课文分析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