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课文原文

时间:2024-08-22 10:10:56 炜玲 课文大全 我要投稿

匆匆课文原文

  《匆匆》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匆匆课文原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匆匆课文原文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匆匆》句子赏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诗人几笔勾勒一个淡淡的画面。作者不在于描绘春景的实感,而在于把读者带入画面,接受种情绪的感染,同时又作形象的暗示:这画面里现出的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由此诗人追寻自己日子的行踪。“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以逝去的日子的深深留恋。可是“我”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看不见,摸不着,是被人“偷了”还是“逃走”了呢?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迹象和自己无形的日子相对照,在一连串疑问句中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

  “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成“一滴水”新奇的比喻,极度的夸张,和喻成大海的时间之流的浩瀚相比,而突出自己日子的“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的特点。实际上,这里有自己日子的踪迹,一滴水是它的具象,滴水在大海里,有它微微的声音。诗人竭力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它,搜寻过去的日子。可是八千多日子却悄无声息的“溜去”了。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使诗人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时间是怎样的“匆匆”呢?诗人并没有作抽象的议论,他把自己的感觉,潜在的意识通过形象表现出来,“把触角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那里”,寻那“新鲜的东西”。(朱自清《诗与感觉》)因此,空灵的时间被形象化了,习已为常的生活画面里透出诗人“独得的秘密” 。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太阳被人格化了,他像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迈动脚步来了,悄悄地从诗人的身边走过,诗人随着太阳的“挪移”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了”。接着,诗人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时间飞速的流逝。吃饭、洗手、默思,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诗人却敏锐地看到时间的流过。当他企图挽留时,它又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悄声地“溜走”,急速地“闪过”了,时间步伐的节奏越来越快。诗人用活泼的文字,描写出时间的形象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给人一个活生生的感觉,我们听到了时间轻俏、活泼的脚步声,也听到了诗人心灵的颤动。

  在时间的匆匆里,诗人徘徊,深思而又执拗地追求着。黑暗的现实和自己的热情相抵触,时间的匆匆和自己的无为相对照,使诗人更清楚地看到:“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如果说第三节还是以作者一天的具体感受来反映时间的流逝,以个别来反映一般的话,在这里,作者就把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各种影象凝聚在一个点上,使时间流逝的情况更加清晰可感:有色彩,是淡蓝色、乳白色的;有动感,是被“吹散去”,被“蒸融了”。诗人看到了,触到了,清醒地用全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追寻自己生命的“游丝般的痕迹”。

  内容简介

  《匆匆》对于时光流逝的概念,孩子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建立。而朱自清先生的名篇《匆匆》,是描摹时光的最好文字,将这种让人切身而难以言表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本书保留了朱自清先生的原文,采用文字配图的形式来展示,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直观地看到时间是怎样悄无声息地过去,同时书中贯穿了以一天之内时间的流逝作为主线,以此让本书更具有图画书的特质和完整性。在阅读的过程中,父母需要提醒孩子用心去感受画面与文字配合,从而深入理解时光是如何在“洗手时,日子从水盆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画者廖长根先生在画面上设置了多个细节,如墙上的日历,正是朱自清先生写作这篇文字的前一日,第十页和十一页,从清晨上学的孩子,一直到黄昏独步的成人,正是在呼应文中“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第十二页与第二十九页,细心的孩子还可以发现图中的不同,书桌上多出来一页纸,两个大字正是这篇文字的名字——《匆匆》。 文字与图画中的细节相应对照,相信孩子一定能够深入的理解何为时光匆匆,也能帮助他们建立起相应的时间概念。

  匆匆练习

  一、下列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涔(cén) 潸(shān) 赤(nuǒ) 徊(pái huái) 挽(zhē wǎn)

  B.融(zhēng róng) 伶(líng lì) 苗(yāng) 枯(wěi) 炼(duàn)

  C.三五次(fān) 优雅(yǎ) 勃生机(bó) 绕(yíng) 肩(jiá)

  D.那间(chà) 歉(jiū) 躬(jū) 不知所(cuò) 一碗(luó)

  二、下列词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赤裸裸 一番 锻练 机敏 名义

  B.惊羡 幅度 附合 暄哗 附庸

  C.挪移 蒸融 幸而 基业 优雅

  D.消受 堂皇 薄弱 涔涔 钮扣

  三、比较下面的句子,意思相同的打“√”,不同的打“×”。

  1.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我不知道。      ( )

  2.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时间的流滴在我的日子里。         ( )

  3.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叹息里,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闪过了。 ( )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标出文中的排比句,试谈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知道吗?在上面的文段中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认真思考一下,试将这一处对比的作用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一连串的设问句具有抒情性,它们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概括上文内容或者说出上文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请你写出两条珍惜时间的名言或谚语,并说说它对你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自由发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B

  二、C

  三、1. √ 2. × 3. √

  四、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用排比句式描绘春景,形象地表明了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2.“燕子可再来、杨柳可再青、花儿可再开”与“逝去的日子不再回”形成对比。用形象化的对比引出“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使文章形象而流畅。

  3.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

  4.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五、示例: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匆匆课文原文】相关文章:

《匆匆》课文原文01-25

匆匆课文原文朱自清06-02

小学语文匆匆课文原文05-24

匆匆朱自清课文07-22

小学课文太阳课文原文11-09

《匆匆》课文片断赏析07-16

朱自清匆匆原文03-14

朱自清的《匆匆》原文03-15

社戏原文课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