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29 15:13:02 记承天寺夜游 我要投稿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汇编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⑴读准字音:

  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

  ⑵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②相与步于庭中。 共同,一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品味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5、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6、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五、难句解疑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

  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六、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感知文章内容,体悟微妙复杂情感。

  2、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色之美。

  3、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本着“长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体验、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品

  1、由国庆旅游的话题导入。

  2、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3、走近文题。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课文。

  ⑴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⑵聆听范读。

  ⑶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⑷全班齐读。

  2、读懂课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点字词

  ②重点句子

  ⑵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三、赏——同游承天寺,赏庭中月色

  1、文章叙事部分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呢?

  2、苏轼与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面对如此美景佳句,请同学们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四、品——走进苏轼,品月下情怀

  1、面对此情此景,同为贬谪之人的苏轼和怀民,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找出课文原句,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2、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苏轼的感慨?怎样理解这个词语?

  五、归纳小结,收束全文

  1、根据板书,齐背全文,让经典常驻心间。

  2、结束语: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乐观。

  六、作业设计

  1、请练笔:

  面对承天寺这轮空灵的明月,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一写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请选读:

  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

  ②林语堂:《苏东坡传》 ;

  ③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叙 事:寻友赏月 乐观旷达

  写 景:庭中月色 闲人

  抒 情:月下抒怀 伤感悲凉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一、主要内容梳理 1.分层理解

  元丰六年——步于中庭:记叙交代、与夜游。庭下——竹柏影也:描写(虚实结合)何——两人者耳:抒情。2.中心句与感情理解

  中心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闲的理解: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其次,它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情感。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景色的.描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四、主要内容考察方向预测 1.景物特点

  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50字以内)

  2.主旨情感

  本篇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教学设想: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4.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四、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五、能力扩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⑴读准字音:

  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

  ⑵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②相与步于庭中。共同,一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品味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5、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6、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五、难句解疑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

  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六、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6

  一、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 知识与能力

  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四、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五、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 学习方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 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听后回答: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 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4、 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① 作者何以夜游?

  ② 何以至承天寺?

  ③ 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④ 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见到何种景色?

  ⑤ 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播。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明确以上问题。这一个环节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为了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点,还需仔细品味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的高超。

  5、 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进行交流。这时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情况。画好后请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再与原文比照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句比喻的妙处。找出句中的比喻关系,体会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于紧张分析中精神得到缓解,兴趣再一次被激起。结合他们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洁、恬静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点内容的分析。

  6、 当学生还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美景中时,教师设疑,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来突破本文的难点。在此设计一个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后会明白,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了。

  7、拓展练习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人和事。许多教师点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忽略了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利用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是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8、 作业

  ① 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② 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

  ③ 背诵全文。

  9、 板书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 宁静淡泊

  乐观豁达——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落实字词,赏析佳句

  2、领悟作者的特殊心境

  3、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 体会作者的复杂心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让学生诵读学过的描写月亮的古诗导入。

  二、 朗读课文

  1、 明确文言文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2、 老师做示范朗读(配《春江花月夜》伴奏)。

  3、 学生齐读,检查字音是否正确。

  4、 让学生尝试读出停顿,老师出三个例句检查。

  5、 梳理重点字词

  三、 初探文章(从记叙的角度)

  1、 让学生先自己理解课文

  2、 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3、 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引出佳句,带领学生一起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动静结合,既有对月色的.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营造了月色皎洁的空灵境界。

  4、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这个环节理清文章的人物、事件、起因、经过)

  四、 再探文章(从抒情的角度)

  1、 结合文章谈谈在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老师引导)

  (补充作者因“乌台诗案”遭贬谪的背景,让学生体会文中作者内心的几经波折)

  2、 引出佳句赏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落实在对“闲人”的理解)

  理解作者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悲凉但又豁达的特殊复杂的心情。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是个难点,所以,老师要根据需要,给出苏轼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尽可能的贴近作者的内心,去感受他的情感)

  3、 带着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落实朗读要求的第三点。

  (这个环节更进一步,从情感的角度理解文章,靠近作者的内心)

  五、 小结课文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复杂的心情。全文仅84个字,却使记叙、抒情交融。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悲凉但又豁达的情怀。

  六、 布置作业

  为了落实学生对文章从字面到情感的深入理解,要求学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情感,发挥联想,用优美的语言,将原文改写为现代文。老师给出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什么是环境问题及现实存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充分了解环境问题给人类乃至整个地球带来的严重的危害。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以实际行动依法保护环境的能力和自觉性。

  3、觉悟目标:

  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因为本课的教学立足点就在于要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只有突出讲解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发自内心地去依法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同时也能为后两框内容的学习奠定一份情感基础。

  2、教学难点:

  环境问题的含义。因为在平时许多学生常将环境问题的含义认为就是人类任意排放废气物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全然不知“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也是环境问题。所以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让他们学会全面地理解什么是环境问题。

  三、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本课主要内容,明确学习目的。

  2、教师和学生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广泛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用几幅美景图片和韩红的《家乡》歌曲把学生引入美好环境的氛围,然后峰回路转发问: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是危言耸听?给学生一个突兀的感觉,创设一个疑问,导入新课的学习。

  2、解决环境问题的含义这一教学难点:

  用丰富的图片资料、事例和漫画,从环境受污染的种类出发,形象地告诉学生,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出现了问题,从而引出环境问题的含义。再用一条连线题帮学生回顾环境问题的两个具体表现。

  3、解决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这一教学重点:

  通过超连接的形式,把图片、文章、事例、数据与环境问题的具体危害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说明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五、课堂小结

  用回放课件的形式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再让学生通过上述的资料谈谈对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认识,使学生有了情感升华,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从而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

  2、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检测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检测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通过刚才的检测,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我们举行朗读比赛。

  (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面对所见夜景,苏轼生发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的这种感慨的?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抓住“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句分析)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改一改,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改了之后的句子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改了之后当然不好。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而改了之后,就没有了原句的新意,也不够生动形象。

  (3)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理解“闲人”:

  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四)探究“文人心境”

  结合本文及以下材料,请你探究一下什么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心境”。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五)师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0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记承天寺夜游》

  二、设计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因“鸟台读案”被贬滴黄州任有职无权的闲官团练副使时写的一篇短文。这篇短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学习本文时,应引导学生走近苏轼,了解苏轼;走进课文,与苏轼同游承天寺。并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笔下如诗如画的月色。抓住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探索他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能背诵并翻译此文,且能理解下列重点字词:念、寝、欣然、空明、遂、盖、但、耳。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并运用适度补充课外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充分采用自主式学习,分组讨论式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苏轼。虽然他命运多舛,但依旧处之泰然,对困难一笑置之;一个变磨难为动力,让自己在华夏文坛中熠熠生辉的一代才子的形象!让学生深深体味到:苦难,对强者来说,是一笔财富。

  四、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此文,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五、教学难点

  克服时代的局限,走进作者心灵,体味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安排好学生预习。

  (2)准备好备课教案。

  (3)收集苏轼生平、诗词方面资料。

  (4)准备好针对此文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1)预习好此文,对不认识的生字早查阅好。

  (2)搜集一些苏东坡的诗词。

  (3)搜集一些古人写月的诗句。

  七、教学过程:(1课时)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什么时候的月亮?(八月十五)为什么?(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畅所欲言),那么平时你喜欢在心情好时还是心情不好时赏月呢?(学生各抒己见),其实,当我们有心事时,把心交给月亮,与月亮对话,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情趣。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苏轼去欣赏他笔下的月色美景,体味他赏月的特殊心境。(利用多媒体出示课题)

  2.朗读感知

  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⑵学生个性朗读。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选1—2位同学,朗读后由同学点评,老师补充)。

  ⑶全班齐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走近苏轼,了解苏轼

  本文作者宋代大诗人苏轼,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诵读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

  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命运不佳。他因“乌台法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多媒体镜头1〗

  承天寺图片资料

  4.走进课文,与苏轼同游承天寺

  ⑴疏通文意:(合作探究:分四人一小组讨论)。

  要求:

  ①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翻译全文。

  ②不懂的字、词、句勾画出来,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讨论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老师点拨)

  ⑵考考你:

  〖多媒体镜头2〗

  ①理解下列带点词的含义。

  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亦未寝()

  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翻译下列句子意思: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由学生解答后,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正确答案)

  ③由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④全班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5.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谈心

  ⑴与作者一同赏月:作者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又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呢?请大家围绕大屏幕上的问题自由讨论。

  〖多媒体镜头3〗

  ①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夜游承天寺?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③讨论,如果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学生自由讨论2分钟后,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后明确:

  A.因为月色很美,于是到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同赏月。

  B.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透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真可谓精妙。给人一种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两个比喻描绘出一个皎洁、空灵、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C.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着藻荇,把隐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加以体味时,作者却轻轻点出:“盖如柏影也。”于是恍然大悟。

  D.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⑵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作者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如诗如画的月色下,其心境如何呢,请围绕大屏幕上的问题思考。

  〖多媒体镜头4〗

  ①“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下,其心境如何?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中的诗句加以评析。

  ②作者遭受冤屈被贬都如此洒脱、安闲,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究,老师点拨)

  A.作者漫步在这如诗如画的月色下,心中有被贬谪的悲凉,有赏月的欣喜,有漫步的悠闲,有对人生的感慨。最能体现他心境的是“闲”字。

  B.人生仕途不顺,难免心中不快,但却表现得非常洒脱、安闲。闲中生愁,对愁又能以超然的态度对待,这就是苏东坡。一个乐观、旷达的苏轼。

  (利用多媒体逐一出示探究结果)

  〖多媒体镜头5〗

  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体现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C.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心境。

  ⑶与苏轼面对面谈心。

  同学们,本文篇幅很短,但却表达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作者一生多才多艺,但却因不附权贵,一生仕途坎坷,此文写于宋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与初贬到黄州的张怀民有较密切的往来,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此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被贬期间,作者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之中,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①这期间,作者写了哪些优美诗词?最好能找出其中的几句你喜欢的句子。

  (学生开始翻阅课前准备的资料)

  A.《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B.《调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C.《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D.《临皋闲题》: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②假如苏轼就在你面前。你最想和他说什么?

  ③开展背诵竞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本课总结

  通过学习此文,我们了解了一个真实的苏轼:他命运多舛,却依旧处之泰然,对困难一笑置之;一个变磨难为动力,让自己在华夏文坛中熠熠生辉的一代才子的形象!苦难,对强者来说,是一笔财富。

  7.作业

  课外继续收集有关描写“月”的古诗文。

  八、教学反思

  “寄情于月”的诗文常见,学生对此文的欣赏一般停留在“语言美”的层面上,我们在教学中则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作者当时的境遇:在贬居中寂寞寡欢,即使是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跟他通信来往。天上的月亮并无势利之心,而人间却多势利之徒。这是作者的悲愤,这悲愤笼罩着贬谪生活的浓重阴影。此文显示的是诗人在漫步中领略月光的美好,在漫步中思索人生的哲理,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鄙弃人世的喧扰,在清寂中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纯洁的境界,这份人生的豁达,则是同学们应该学习和体会的。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1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ǎ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教内容和步骤

  —、解题激趣: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大家之—,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时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读以入文,

  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正音:藻( ) 荇( )

  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文横

  盖/竹柏影也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

  欣然:高兴地 逐:于是 盖:原来是 但:只是 相与:一起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四、分析鉴赏。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并不平淡,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

  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这句话的理解要考虑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五、熟读成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月夜图片、多媒体

  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及《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投影月夜图作为背景,播放钢琴曲《春江花月夜》。(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入课题。)音乐很美,景色也很美,下面让我们跟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踏着这融融的月色,一起来赏析苏轼的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幻灯片2,学生齐读目标,教师再作强调。)

  2、简介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主要由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重点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然后由老师点评、补充。)

  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4、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7、以练习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投影幻灯片4)

  a、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户窗户

  ⑵欣然起行高兴地

  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原来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b、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一样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研读及赏析。

  1、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幻灯片6)

  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简要谈谈。(提问点评后投影幻灯片7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部分。)

  月光如水皎洁空灵

  4、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提问。)——幻灯片8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6、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提问明确后投影幻灯片9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句。)

  明确: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7、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幻灯片10)

  明确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四、小结。(幻灯片11)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

  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

  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

  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

  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

  生的难能可贵。

  五、拓展延伸。

  作者在描绘“承天寺”月夜下的景色时,写得十分出色。相信在你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月夜美景。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那一刹那。(要求学生用5分钟左右进展开讨论,然后在书面上起草,10分钟以后,老师推荐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在班上宣读,进行美文共赏。老师可作适当的点评。)

  六、布置作业。

  1、把拓展延伸的练习“月夜下那最美丽的一刹那”重新修改并续写完毕。

  2、背诵并默写《记承天寺夜游》。

  3、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附:板书设计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达观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文末“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猜谜语(打一人物)引出苏轼和课题

  二、作者和背景简介

  1、忆一忆苏轼(调动学生的兴趣,积累文学常识)———知人

  2、说一说背景(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知时

  三、品一品美文——赏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参考注释,对手互译课文

  3、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式,学生再次巩固。(见学案)

  (二)再读课文,体味思路

  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记了何事?

  2、描了何景?

  3、抒了何情?(这一环节,先让学生用文中的原话回答,然后再用小标题概括)

  (三)研读课文,体悟“闲”情

  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苏轼平生五千卷,今日怎么就闲人一个呢?

  2、文中哪里看出他今天的确“闲”呢?

  3、从苏轼的“闲”你感受他怎样的情怀呢?

  重点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然后让学生试着加上不同的语气词,再次感受苏轼内心复杂的感情。

  四、说一说感悟————写文

  学习了《记承天寺夜游》,你懂得了什么呢?让学生大胆发言,试着把古文教学拓展到现代生活中来,做到“古为今用”。再写一段话给苏轼,表达自己的感触。

  五、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诗人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色小景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他那从容面对苦难的人格魅力。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叙———寻伴夜游乐观旷达描写———庭中月色抒情———月下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出文章韵味,并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

  1、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总能给人一种淡淡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历代文人的雅兴,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借月抒怀的诗句吗?

  指名吟诵,然后显示图片齐诵。

  二、吟读课文,读出文言味道。

  1、播放音频朗读。

  2、生自由读,显示初读要求。

  3、指名试读,并指名评价(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4、师指导读,重点指导如何读出文言的味道。

  5、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三、译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1、显示要求。

  2、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标出疑难字词。

  3、生质疑。

  4、师检测。

  (1)重点文言词,抢答。

  (2)重点语句理解。

  指名翻译,小结译句方法。

  5、开火车译读全文。

  四、赏读课文,体会写景之妙。

  过渡:齐读标题,并指名说说标题的意思。标题概括了文章内容,究竟是怎样的月色让原本打算睡觉的作者忍不住起来散步呢?

  1、出示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学生自选角度赏析,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角度,表达的情感角度等去赏析。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

  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比如,学生把藻荇当成真的,这样描绘“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错纵横。”

  归纳方法:翻译入手,扣词展开。如扣紧“如”“空明”、“交横”等词。同时提示这里用到层层比喻的修辞手法。

  假设②:学生的想象单薄。

  例如,仅从字面翻译。

  归纳方法: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心中的感觉等感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画面”之美。

  4、朗读指导:放慢语速,放低语调。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五、品读课文,感悟作者心境

  过渡:试想在这样清幽宁静的环境中散步,作者的心情如何?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这时学生应该能品出欣喜和悠闲)

  此时再顺势引导:但这些只是作者表面的情感,实际上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要更复杂。文中就有一句话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找出来并体会一下。

  1、出示抒情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简介作者苏轼

  过渡:如此才华横溢的苏轼在政治上有怎样的遭遇呢?

  3、联系背景,观看视频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

  探究:理解“闲人”的含义?谈谈你的感受。

  4、交流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引导提升,突破难点:

  提示:①生活清闲。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闲情雅致。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5、结合上面的学习收获,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情味。

  朗读指导:

  1)拉长字音,品味情感。

  如:“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

  2)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如读月下写景段。

  3)节奏轻快,淡淡喜悦。

  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见月则喜,月色如水,庆幸喜悦。)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见到好友,竟也没睡,兴致大增。)盖竹柏影也。(融进自然,心情闲适,恍然大悟,心情畅和。)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为了突破本文“解读作者复杂情感”这一难点,遵循“三个一”理念:一个基本切入点——闲人,观照写作背景;一颗人文心灵:关注人性需要;一双自己的眼睛:尊重多元解读)

  六、推荐阅读

  苏轼的词《水调歌头》

  过渡:苏轼抒怀的作品还有一篇许多,老师给大家推荐一首老师挺喜欢的词。苏轼在中秋月圆之夜抒发对胞弟的思念,并表达对天下间所有离别的人的美好祝愿。(请欣赏动画视频朗读)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全篇!下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

  最近,在闲暇之余,我观看了一些列《记承天寺夜游》的课例,感触颇深。对于新课程改革,虽是处处可见,时时可闻,聆听大师们的讲座,观看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但新课程教学应如何具体操作,我可谓茫然,心中无数。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让人非常的不满。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毫无生机,毫无乐趣。更为可恶的是每次期末考试,学生文言文的得分率不到70%,尤其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数学生的得分率竟然达不到30%,文言文教学效果之差可想而知,学生运用文言文知识和迁移能力可谓空白。

  《语文新课程标准》,其中对文言文教学是作如下描述的:

  1、文言文教学目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在阅读评价中规定;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3、在阅读教学中的建议: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无疑,这些理论不仅在思想上帮助我们进一步成熟,而且在行动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听完几节同样的《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就像读完一篇篇文质俱佳的文章,又似听完一曲曲悠扬悦耳的乐曲,或如欣赏完一部部精彩纷呈的影视剧……令听课者回味无穷。这些课应该说执教者本人和听课者都拥有了良好的“课感”。在“导语”效果的期盼,对教学环节起承转合的“预设”,对教学高潮设置的展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期待都达到了预设的目标。苏轼的诗词辅以优美的音乐和古典的画面,这样良好的蓄势开头,极好地调动了学生兴趣,使学生沉浸在苏轼的魅力世界中。教师积极参与到文章的背诵中,极大的激起学生的背诵欲望。如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即师生朗读比赛。该环节设计新颖,完全出乎学生的意料,更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学生的斗志昂扬,热情空前高涨,把朗读推向了高潮。两分钟准备时,学生一个个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朗读,挺有感情的。学生准备后,男女生各选派一名代表挑战老师。比赛开始,男生虽有点紧张、拘谨,但不一会儿,便渐入佳境,朗读不仅流畅,而且蛮有感情。女生的朗读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声音婉转悦耳,流畅自然,而且声情并茂,教室顿时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轮到教师出场了,开始诵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为与乐者……”有点拗口,顿时掐住了。学生们高兴地笑了,说道:“老师,您背错了!”教师故意顿了顿嗓音,笑着说:“老师可以再来一次吗?”得到默许后,教师又重新融入文本,开始声情并茂的诵读课文。课堂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点评开始,学生的朗读水平超过了老师,老师将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了学生。接下来的课堂学生则显得忘我,完全忘记了听课的老师们,学生的表现可谓异彩纷呈。

  精彩之一: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如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此时的教学竟能如此水到渠成,将问题抛出后,思维敏捷的同学马上说:“老师,我认为添上这些语句不好,因为,它写得是夏天的景观,季节不对。”接着有的同学补充说:“我也认为添上这些句子不好,因为原文以积水空明的月光和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之美,不仅创设了一个幽静淡雅的意境,而且也写出了月色的空灵之美,而加上这些语句,则破坏了这种清幽淡雅的意境。”

  难道这不是语文课堂的奇葩吗?有这样的理解和品味,难道不比单方面的解读更好吗?

  精彩之二: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

  学生在亢奋的状态中朗读着、思考着,感觉句子有点别扭。,不一会儿有同学说:“老师,我觉得此处不可删,因为删去之后,完全改变了原意,变成庭院中积水空明,积水中藻荇交横,与原文不符。”

  教师不失时机的提示:从修辞的角度上看,你觉得可以吗?她略一思考,说;“不行,因为作者运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而且“空明”一词,更是妙绝,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可谓新颖之极。”。有的同学抢着说:“我觉得作者把庭中当作水中来写,说水中藻荇交横,给我一种如临水池之感,但在“盖竹柏影也”中,却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是作者把庭院想象成一湖池水,实在出人意料,很有新意,是一种空明的意境。”

  教学的至高境界是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刻的'我们就是这种享受吧!

  无论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对文本主题理解和作者的情感的感悟;无论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还是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些课都是值得称道的,是一种和谐的、享受性的学习。对于经典,教师不仅仅只要求学生琅琅上口,自己也作好了表率,执教者很好的起到了示范的作用。课堂上,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跃跃欲试,每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竞争的活力,很是难得。一堂课若能让大部分的学生觉得学习是很有意思的活动,那我们能有什么理由否定这是一堂好课呢?

  在古今中外的众多文学家里,苏轼是那么与众不同的一个。再苦涩的遭遇,再难言的辛酸,再激愤的心境……在他这里,都能奇妙地变做美的化身,以最美的姿态永远留于青史之中。哪怕是最平淡无味的地方,在内心芬芳的他那儿,都有风景。《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区区84个字,有情节,有悬念,有美景,有情思……个中滋味,颇有深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03-25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4-15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4-08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1-24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09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3-30

记承天寺夜游课程教学设计04-09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04-01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最新04-08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优秀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