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9 05:18:57 记承天寺夜游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语文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有味地细品语句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2、由月光想到澄澈的水、影子与水草,不但纵横交错的形状像,有清风拂过时,那影子微微摇晃,仿佛水草在浮动。

  这里有恍然大悟的感叹。很天真。由此我们推想,他刚才肯定迷失在这月光里。忘记了月光,忘记了自己,可谓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3、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欣悦的、欣赏、心胸开阔、心灵透亮、忘却烦恼、忘却得失、心无杂念、超脱荣辱、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语气)。下面让我们逐层读出以上的感受。

  4、其实,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

  (1)带着“开阔、空旷、月光照亮万物”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2)带着“心胸开阔、心灵透亮”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3)带着“忘却烦恼、忘却得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因为作业被批评的不快,忘记了因小矛盾对同学的埋怨??

  (4)带着“心无杂念、超脱荣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月考的失利。

  (5)带着“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忘记一切,让身心飘浮于月光之中,空无一切,忘乎所以??

  5、大家的朗读给我的感觉是具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来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师生齐读课文)

  6、好美的月色呀!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吧?

  出示填空:的朗月世界(澄澈透明!空灵!皎洁无暇!清朗幽美!)

  7、(板书)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六、有味地赏析

  不光月色美,还有好多的美点。〔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张怀民的悠闲默契之情。(默契之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画面之美、宁静之美、色彩之美)

  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欣赏景物时很沉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会才发觉是竹柏影。

  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

  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乐观态度。

  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很乐观的。

  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

  1.美在内容的精致。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5个字表现出来的。

  2.美在内容的丰富。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美在结构的灵动。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写。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5.美在情感的波澜。

  6.美在“闲人”的意味。

  七、探究情怀

  1、一起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3、你认为文中“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

  5、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赞颂一下苏轼的旷达胸襟吧!出示板书填空:的旷达胸襟(积极乐观向上。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观。不慕名利,坦荡豁达。)

  7、(板书)积极乐观、坦荡豁达的旷达胸襟

  8、什么样的人才能悟到这样的境界?(热爱生命、逆境坚守)

  9、请大家再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齐读课文)

  八、回味内化,点拨延伸

  1、诵读改编的诗文,让我们用悟的心态再来观照一遍文章,感悟一下作者和自我。《游承天寺》

  欲睡难眠月入户,

  欣然相与步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

  何夜无月少闲人!

  2、苏轼完美的人格,是我们人生最好的导师。

  九、结束语: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面对困难,苏轼用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用他“但少闲人如我两人者耳”的旷达、用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穿越千年时空映照了我们,也祝愿我们面对困难时,也能像东坡那样,心灵永远澄澈明净,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语文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9-29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0-27

[精选]《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7-07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4-08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07-21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8-16

【热】《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5-12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0-23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华】07-06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优选)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