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贾平凹:一个广义上的诗人
引导语:贾平凹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很多,几乎每一部都有其深刻的意义和讽刺的深意。除此之外,贾平凹还是一个诗人。
上世纪70年代初还在工地办战报时的贾平凹,在身兼主编、撰稿人、排版工、刻印工、发行和在高音喇叭上广播等职之余,以诗歌起了文学的兴头,走上了创作之路。后来,关于“诗人”这一身份,贾平凹有着他“一波三折”的认识。
在《我是农民》里,他说:写诗最早是为了活泼战报的版面……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一直写诗,直写到大学毕业后的第五个年头,才停止了要做诗人的梦。
这个“梦”里所谓的“诗人”是一个具体的、狭义上的概念。紧接着,他又在《高老庄》的后记中写道:我的出身和我的生存的环境决定了我的平民地位和写作的民间视角,关怀和忧患时下的中国是我的天职……我不是现实主义作家,而我却应该算作一位诗人。
这样的说法引起了胡天夫在与贾平凹一次对话中的发问:那你怎样看待你自己呢?一会说自己是农民,一会又说自己是诗人,现在还想说自己是什么吗?贾平凹答,那就是:活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交叉年代的,住在西部的一个中国作家。
这种在“诗人”、“农民”与“作家”的身份认同里,几经变化的定位,最终衍生出了一个广义上的诗人贾平凹。
在《我的诗书画》里,他清醒地表达过一段自己对诗人、诗以及诗意的认识:诗人并不仅是作诗的人,我是极信奉这句话的。诗应该充溢着整个世界,无论从事任何事业,要取得成功,因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心中永远保持着诗意,那将是最重要的一条。
有了这最重要的一条,你就会明白,他是如何从《商州》里那个爬到小天竺山顶看到太阳在褶皱里跳跌而诗意充溢心脾却不会写诗的后生,走成了《西路上》的行吟诗人。对于西路上的贾平凹,他已在出版了唯一的诗集《空白》之后少有诗作,却把心中的诗,意象到了自己此后的所有作品当中。
你永远觉得太阳
就在车的前窗上坐着,
是红的刺猬,火的凤凰,
车被路拉着走,
而天地原是混沌一体的,
就那么在嘶嘶嚓嚓地裂开,
裂开出了一条路。
平原消尽,群山扑来,
随着沟壑和谷川的转换,
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路的颜色变黄,变白,变黑,
穿过了中国版图上
最狭长的河西走廊,
又满目
是无边无际的戈壁和沙漠。
这是《西路上》一段可以被我们人为断开的散文,却也是一首连缀起来的诗。这样的诗性表达,在他的散文与小说里,多处皆可俯拾。
在他认识了诗就是意象,意象就是诗之际,他让《白夜》中的虞白说:“现在报上的诗,将一句有诗意的话扩展成一首,还美其名曰‘一首诗有一句精语就可以不朽’!那还算诗吗?诗是每句都要明白如话,整体却有模糊性的含义。”这整体上模糊性的含义,正与他此后所追求的“浑沌”异曲同工。
在他见识了“谁也不知道他写过什么却谁都知道他是著名诗人”的尴尬之后,那位著名的诗人并没有一丝愧意,他说:这是我的悲哀,也是中国诗人的悲哀,在中国像我这样的诗人很多,真正的诗是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纳的。
早在1985年,他还以诗人的方式表达着“世界需要我睁大眼睛,重新去认识,重新去在认识中认识到我”;1986年,《空白》诗集后记中他也如此表白:我更多的是写小说和散文,最倾心的却是诗……并不故作多情,我读诗的时候,确实身心极易处于激动。也正是自此,诗在他心中永远地被“供奉”了起来,但这种供奉不是束之高阁式的。
后来,这种极易激动,你仍可以在他读到“青天一鹤见精神”时便热泪长流中见到,也可以在《带灯》后记中,只因一位诗人的“白云开口说话,你的天空就下雨了”而伏在书桌上痛哭的表述中可窥。
他说,诗如火一样耀眼而令我难以接近……今生即就是做不了诗人,心中却不能不充盈诗意,活着需要空气,就更需要诗啊!……苦中寻乐的,只有这诗。诗可以使我得到休息和安逸,得到激动和发狂,使心中涌动着写不尽的东西,永远保持不竭的精力,永远感到工作的美丽。
《高老庄》后记中,他的诗是这样的:
大风刮来,
所有的草木都要摇曳,
而钟声依然是悠远
而舒缓地穿越空间,
老僧老矣,
他并没有去悬梁自尽,
也不激愤汹汹,
他说着
人人都听得懂的家常话。
《老生》后记中,他说:
人过的日子,
必是一日遇佛
一日遇魔,
风刮很累,
花开花也疼。
这都是一个广义上的“诗人贾平凹”在借其境而抒其意。最后,诗和诗的意象,就成了他的呼吸和他的空气。正如我们常常并未感觉到我们在呼吸,“而生命无时无刻都需要的呼吸,就是这样大用着而又以无用的形态表现着”。
【贾平凹:一个广义上的诗人】相关文章:
贾平凹自白08-01
贾平凹的个性08-06
贾平凹的简介05-15
贾平凹简介10-05
贾平凹的经典名言07-31
贾平凹经典语句08-11
鬼才贾平凹05-08
贾平凹《云雀》09-29
贾平凹:朋友04-13
贾平凹《风雨》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