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

时间:2024-10-20 11:15:36 湖心亭看雪 我要投稿

《湖心亭看雪》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教案(精选15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1

  【教学目标】

  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

  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习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诵读

  疏通文字。

  1、读:

  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2、理:

  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3、再读:

  再次齐读全文,读出抑扬顿挫之势,读出声情并茂之感。

  三、赏景

  写景技法。

  多媒体特写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说说此写景之语妙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意见。

  参考:

  ⑴ 妙在扣景之特征。

  ⑵ 妙在用朴素之语。(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⑶ 妙在构悠远意境。

  2、拓展:显示异曲同工的诗:清朝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体味、感悟。诗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3、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说人

  闲雅之趣。

  1、找关键字“独”、“痴”,把握人物的品性。

  2、补充:张岱《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五、结篇

  复读巩固。

  六、作业

  搜集其他写雪的名句或名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2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唐家泊镇中学 刘晓燕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归纳重点字词。

  2、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湖心亭周围雪景的意境。

  3、学习了解“对面落笔”“白描”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 :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2、学习了解“对面落笔”“白描”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 :

  欣赏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学习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西湖之美,人所共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何时西湖最美?古人云:“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真能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今天,我们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起去领略西湖雪景之美。

  二.诵读课文

  1.师范读文章,请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句读、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小组推荐学生范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

  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通译课文,并归纳总结重点字词句,提出疑问。

  (请学生通译课文,并点出重点字词句。教师指导。如:绝、更、拏、拥、毳、雾凇、沆砀、焉得、白等)

  四.品读课文

  (一)、情感铺垫

  张岱对西湖情有独钟,曾写过《西湖寻梦》,在《自序》中,他说“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真爱西湖者,舍我其谁?

  请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课文探究

  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西湖情感的一个字,并从文中找出依据。(痴)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引用原文,可以拓展发挥。如:痴在行为——更定看雪。痴在情感——拏船独往。)

  教师归纳引申,拓展学生知识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是个经常出现的字,如独爱莲、独钓寒江雪、独清、独醒……这些“独”字传达了一份不随波逐流的清醒、一种卓然不群的精神追求。苏轼说“高处不胜寒”,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人,必然是孤独的。试想:大雪铺天盖地,西湖万籁俱寂,天色尚未破晓,“我”就冒着严寒乘舟去湖心亭看雪,个中痴意,谁人能解?所以,“赏雪之情,无人领会”,只好“独往”了。

  那么,为什么刻意选择“人鸟声俱绝”的“更定”时“独往”呢?因为此时西湖最宁静、最纯净、最本色,未被践踏污染。所以,“西湖之美,必于无人处领会”,只能“独往”矣。

  “强饮”:可解“勉强饮”或“痛饮”,都是为酬谢知己。

  一“独往”一“强饮”,张岱真可谓是西湖的“痴情知己”啊!我们不妨改造苏轼的名句——何处无湖?何处无雪景?但少痴人如张岱者耳。

  2、结尾引用舟子的话,是褒?是贬?

  参考:舟子本意是贬,因为不理解“我”大雪中独往西湖的意趣。

  作者引用是褒,是自得——“痴”亦常指最求理想境界的执著精神。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满心自得的一片痴情。)

  (三)、写作探究

  1、西湖美景,是否真的无人领会?(生回答)

  从题目看,从“我”的情感看,都可以不写“亭中二人”;可作者不但写了,还花了不少笔墨,究竟有何用意?只是为了写此二人吗?

  (学生品味最后一段中对二人的描写,可讨论)

  教师总结,授之以渔。

  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此处亦可以说:我见二客多痴情,料二客见我应如是。写痴情二客“大喜”,“拉余同饮”,正是借二客之眼,写痴情之“我”。一笔不写自己,却笔笔暗写自己。这种写法可称之为“对面落笔”,十分巧妙。

  2、第一段也有些句子,作者是刻意从独特的角度落笔(不一定是“对面落笔”),自由读一读,看谁先找出,也可谓是“张岱知己”了。

  明确:(1)“人鸟声俱绝”:从听觉写雪之大,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背诵此句)

  ①、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

  (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适当点拨明确: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②、引导学习: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展示图画)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③、迁移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b.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c.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d.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e.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周密《观潮》)

  ④、拓展:看谁能用最新颖且贴切的量词填空。

  一( )新月 一( )斜阳 夕阳外,寒鸦万( )

  五.总结收获

  请学生归纳总结学习的收获:

  1. 领略了冬日雪湖的美景,知道了如何欣赏美景——不盲从,不做作。

  2. 学习了写作技巧:选取独特角度,渲染自己感受;白描写法;巧用量词。

  六.自选作业

  1、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2、利用白描手法写一段人物或景物片段。

  3、收集有关“西湖”以及“雪景”的诗歌。

《湖心亭看雪》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雪后奇景的赏析 。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学生情况可用西湖诗词导入,也可直接导入。

  (二)作者介绍 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同学们,听了之后你能以最快的速度说出“湖心亭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吗?

  (四)互动释疑

  1、学生质疑

  2、相互解答、指导、明确。

  3、提示积累重点词语:(幻灯)

  是日更定:是,这。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余拿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白,酒杯。

  客此: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莫说相公痴:痴迷。

  (五)深入理解

  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形象的一个词语。引出——痴。

  教师追问:那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痴”,从而带动全篇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展开师生对话。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2、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

  3、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六)教师小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雪中的情(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湖心亭看雪》教案4

  首先感谢蔡主任、张主任,感谢卧龙中学能够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让我们欣赏到这么多精彩的课,下面我就屠老师的《湖心亭看雪》这节课谈谈我的拙见。

  屠老师的这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有很多。

  首先,从教师的基本功方面来说:

  1、用流利的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洁,通俗直白;

  2、教态显得亲切、自然、大方;

  3、板书工整,言简意赅,层次清楚,围绕“痴”字来设计:痴行、痴景、痴情;

  4、能够比较熟练的运用多媒体教学。

  其次,从教学内容上来说:

  1、教学思路基本清晰;

  2、能够面向大部分学生,给学生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3、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比如第二个环节,检查预习的情况,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句由学生通过互帮互助的形式自己来解决,这些能够体现出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再如屠老师的一句“老师期待着你们大胆地表现自己”,可以说是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作为文言文教学,能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理解,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到位,如“天与地与人”中“与”字能不能去掉,引导学生领悟了浑然一体的培养;

  5、在教学过程中,不局限于文本,能够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拓展,如对“痴”字的理解很好地引用了红楼梦中“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句诗,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从教学目的的落实方面来看,我看到屠老师的教案设计中教学目的'比较明确

  第1点就是“熟读成诵,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但屠老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未能体现出作为一篇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对文言字词的落实欠火候,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没有深入了解并适时调整授课内容,如“沆砀”这个词,后面好几个同学在读这句时都停顿了一会儿,并有读错的现象,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这个词,老师也没有及时指出并给以引导;再者,作为一篇文言文,特别是这篇文章,在《散文名作欣赏》中,国学大师吴战垒为这篇文章写了一篇题为《诗的小品,小品的诗——读张岱<湖心亭看雪>》的赏析文章,对于这篇富有诗意的小品文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读,就像屠老师在教学目标中所写的“熟读成诵”那样,但在教学过程中屠老师只让学生读了两次,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语文特别是文言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开课文文质兼美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没有机会去感知课文语言,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

  第二、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够合理,缺乏科学性。

  1、老师导入之后先是字、词、句的理解,然后再回头读字音,这个顺序值得推敲,而且所用时间也比较长,耗时18分钟;

  2、读的时间太少,对课文仅读了两次,而且老师最好作范读,并要对学生的朗读做具体指导;

  3、对作者张岱的经历及处世态度,老师显得更于推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感悟能力脱了节,显得有些强加给学生的意思,这种痴谜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值得欣赏,但这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不值得向学生推广,学生也难以理解。

  第三、教学中不能够随时了解、理解学生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1、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应以鼓励为主。

  课堂上有个学生满脸笑容地读完课文后,老师是进行了直接的批评:“你读得不流利”、“你对课文不是很熟悉”、“老师要批评你”、“你还满不在乎的样子”,像这样当众的“棒喝”对学生的心理上的打击是很大的。

  2、教师的引导性语言还需琢磨。

  一处就是在听完录音之后,老师说:“你们能不能朗读得跟录音机一样好?”听完这句话学生大都不敢起来读了,这就是老师表达方面的失误导致学生不敢向所谓的权威挑战的局面这也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再一处就是老师在让学生译第一段的时候,一个女生不敢出来,老师就又叫了一个男生起来,但老师要求他们齐读翻译,这一点就与新课标的要求是相违背的,现在都叫句子理解,不叫翻译,各人的理解不一样,即使是教参上的译文也写着“参考课文”,只要关键词语正确,大致意思相近就可以了,所以让两个学生齐读所谓的翻译就显得有点强人所难了。

  3、教师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稍欠火候。

  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你想要学生做什么,学生会不会学习,哪些应该读,哪些应该记笔记,什么时候该讨论,老师都没有进行具体的指导?

  4、对学生的了解、学情的分析、学生的尊重还需加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教师在对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张岱的处世原则的处理上脱节;

  ②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不高与老师对学生过高的期望值脱节;

  ③尊重学生、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的意识还需加强。

  我们说以学生为主体,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但这节课课件中设计的字体过小,室内较暗,学生基本上摸黑上课,我们为了追求投影仪的效果就不顾学生的感受,这就不能体现出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这一要求了,当然这个也是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

  ④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还需进一步加强,老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需进一步了解。

  以上是我的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语指正,谢谢!

《湖心亭看雪》教案5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程序

  一、导入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读、自读质疑、积累、翻译。

  2、齐读:正确流畅,有韵味。

  3、用自己话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到西湖湖心亭看雪)

  4、叙事是本文的线索,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四、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一个字概括呢?(“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数学家陈景润,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

  2、张岱举止异常吗?默读第一段,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天气状况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突出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3)“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寻找“痴似相公者”。

  (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有人懂吗?(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①老师发现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3)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①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惆怅、感伤。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4、品美景

  (1)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值得)

  (2)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

  (3)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师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学生再朗读体味)。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4)“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

  (5)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6)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

  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⑤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周密《观潮》)

  五、巩固与拓展

  1、背诵课文

  2、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3、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校园的清晨》,可写人,可绘景,可叙事。

  板书:

  作者超凡脱俗清高孤傲(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思恋故国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湖心亭看雪》教案6

  【课题】湖心亭看雪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散文,是文人学士所钟爱的一种体裁,他们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山水本是无情物,因他们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人与自然可以亲切的交流对话。《湖心亭看雪》就是明代散文家张岱所作的散文,它以简洁凝练的笔墨描写了雪后西湖的独特风光,在苍茫广袤的冰雪世界中,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觉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猜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1. 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2. 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作者简介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三)解题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四)检查预习

  更定 gēng 拏 ná 毳衣 cuì 雾凇沆砀 hàngdàng 一芥 jiè

  铺毡 zhān 更有此人 gèng 喃喃 nán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存储)

  (1)一字多义:

  ①余拿一小舟:撑,划; 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这; 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2)词类活用:

  客此: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整体翻译课文。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呢?(“痴”)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突出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3)“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寻找“痴似相公者”。

  (1)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有,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①老师发现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3)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①惊喜、愉悦。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 强饮三大白) 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惆怅、感伤。 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4、品美景

  (1)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值得)

  (2)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师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学生再朗读体味)。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展示图画)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2、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 “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3、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五、拓展延伸

  1、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六、课堂总结:

  1、 学生谈收获

  2、 教师结束语: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白描手法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七、布置作业

  1、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校园的清晨》,可写人,可绘景,可叙事。

  八、板书设计

  作者 超凡脱俗 清高孤傲(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 思恋故国

  白描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课后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案7

  【课标要求】

  学习古诗文要多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强感悟和体会。利用工具书,能读懂浅显文言文。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重难点】

  1理解本文运用的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自主学习】

  1、搜集关于张岱及写作此文的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2、 反复诵读,积累字音字义。

  A字音:

  崇祯 更定 挐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芥 喃喃

  B词义:

  上下一白 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

  余强饮一大白 更有痴似相公者 上下一白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 客此

  3、文章描写西湖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自己及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志趣,寄寓了对 的怀念。

  【学生疑惑】

  【问题探究】

  1.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说说作者眼中的西湖的雪景有什么特点?

  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3、这篇写景散文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试问作者有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5.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6.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7.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8、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

  【教后反思】

  答案:

  【自主学习】

  1《陶庵梦忆》张岱 字宗子,

  2A崇祯(chóng zhēn) 更(gēng)定 ná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jiè nán

  B词义:

  上下一白 (白色)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余挐一小舟(数词,一艘)

  余强饮一大白(酒杯) 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上下一白 (全)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数词,一个)

  是日更定矣 (这) 余挐一小舟 (携) 客此(客居)

  3冬夜雪景凝静清绝 故国往事

  【问题探究】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

  2.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白描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3.(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4、(1)“独”字,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5.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6.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7.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湖心亭看雪》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课文学习中理解白描手法并懂得怎么样运用白描手法。

  2,初步学习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作者的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和流露出的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同读、同议、同写、同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未若柳絮因风起”,浪漫!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飘洒洒的雪花,无时无刻不在激动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着热烈、静穆、自由。我们可以堆雪人、滚雪球、做冰雕……啊,下雪,真的不错哦!虽然我们这里雪未下,但我可以带你们去西湖感受一下雪的情趣哦。多媒体显示“雪景”,导入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朗读感知

  1.教师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或者听录音,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提示学生注意几个字音:

  更(ɡēnɡ) 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学生个读,学生点评,学生分组读

  3,再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解难。

  (3)集中释疑。后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三、品读体味

  1.多媒体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同学意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可结合配套插图,回放一下雪景的画面。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在描写雪景的时候,具有怎么样的特点呢?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多媒体显示两段有关描写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掌握一种新的描写方法。

  (过渡)你们认为白描是不是只用于写景呢?不是的,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多媒体显示:)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选几个同学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所提供的画面,其余同学来做一个点评。

  2,多媒体出示: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湖心亭巧遇一事。你们认为作者在写景和叙事的时候融入了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适当提示,学生明确。

  五、齐读齐背,再品味

  六、迁移运用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1,学生背诵《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3,试着运用白描手法,模仿写一段关于雨、霜、或者其它的文字,好吗?要注意情感与景的交融哦。

《湖心亭看雪》教案9

  备课教案

  201 年—201 年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 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教师

  陈吉峰

  科目

  语文

  班级

  课题

  湖心亭看雪

  课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一直以她的秀丽风光吸引着人们,文人墨客为他梦萦魂牵,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这些分别是描写西湖的春夏之景,西湖的`雪景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随张岱去领略西湖雪景感受作者情怀。

  走进作者

  二、疏通文意

  1、首先请大家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请大家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屏幕上的字词。

  3、2生朗读课文,字义理解

  4、对照课文注释,同学间相互帮助,用现代文翻译全文,有难点的地方做好记号。

  5、订正难点

  6、抽点翻译。

  三、品雪景

  既然看雪,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

  1、这种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读出苍芒静寂之感,似乎作者此时的心境也犹如此景}

  2、如果换成:一道 一座 一艘 三个,有什么不同?

  3、这段景物写法上有何特点。(用绘画的手法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景物特征,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园,多与少,大与小 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苍茫静寂的情味。)

  4.理解白描,并辨别例句。

  5.背诵

  四、析人物

  天寒地冻之日却心怀雅兴,前往西湖赏雪景之人绝非常人,用文中一个字概括,哪个字?【痴】

  1.痴在何处?请出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痴在行为,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法特点(听觉)

  痴在情感 【独】(清高孤傲 超凡脱俗)(有舟子随同前往,为何还说是独往湖心亭)

  2.作者已够痴了,更有痴似相公者。两位痴人相见会是何种情形呢?

  根据课文最后自然段加上自己的想象生模拟表演。

  师小结:从你们的表演中我看到了他乡遇故知的喜悦,看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和别曾相识的坦荡,志趣相投以酒代情的豪放。也感受到了离别的伤感。

  3.我要采访你们了,既然知音难觅,为何不互留联系地址姓名,不进一步了解身份官职,只是说“金陵人,客此”?

  注重的心灵的交流,注重的眼前的景,心中情,而不是身外俗事。这也是他们不同常人,“痴”的性情的表现。

  4.不知有一点我们同学们注意没有,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是清朝,而开头时间依然以明朝的崇祯年号记录时间。有何深意?(文章弥漫一种淡淡愁绪,对故国的思念,是作者情感孤傲,超凡脱俗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清淡雅致西湖雪景,了解了苍劲大气白描手法,也感受了作者情感脱俗情怀。可谓“情在景中,景在情中”。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让景物含情。

  六、背诵

《湖心亭看雪》教案10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4当堂成诵

  教学理念:

  1以读带讲2有法可依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美丽的西湖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足迹!杨万里在一个晴日来游西湖,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在一个雨天来游……而明代汪珂玉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几人哉!”今天咱们有幸认识一位能真正领山水之绝的人,他就是《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张岱。

  二出示作者简介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出示文言小品五步读书法:

  1初读文章,掌握字词2细读文章,把握内容

  3品读文章,赏析语言4悟读文章,体会情感

  5诵读文章,牢记心间

  (一)初读文章,掌握字词(以作预习要求)

  1教师范读(正音,句读)

  2学生自读并准备字词

  3检测预习情况,打好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二)细读文章,把握内容

  带着问题去读文章,通过填空练习翻译句子,把握文章内容。

  (三)品读文章,赏析语言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并小组交流感受

  2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教师点拨

  3出示交流重点,巩固赏析成果

  (四)悟读文章,体会情感

  1“痴”如何理解?你会对舟子说些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总结

  (五)诵读文章,牢记心间

  减字背诵法(一共四遍,难度递增)

  五拓展延伸

  练笔: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段景物描写,让读者能从中品出你的.情感来。(50字左右)

  六小结

  短短40分钟,我们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再次体会了白描和情景交融手法的神奇;遇到了如雪般美妙的文字和如雪般圣洁的情怀。相信当郑州第一片雪花落下时,你会有更多的遐想吧?

《湖心亭看雪》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语言的精美。

  过程与方法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并了解白描手法。赏析作者独特的情感,了解其熔叙事、写景、抒情与一炉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超凡脱俗的高洁情怀。

  学习重点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并了解白描手法,感知文章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赏析作者独特的情感,了解其熔叙事、写景、抒情与一炉的特色。

  学法指导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新课导入

  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一生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二、字词积累

  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崇祯(zhēn)更定(gēng)毳衣(cuì)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毡(zhān)喃喃(nán)一芥(jiè)

  更有此人(gèng)拏(ná)

  2.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是日更定:是,这。定,开始.

  余拏一小舟:拏,撑(船)。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云雾或水气凝成的冰花。

  环节二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上下一白:一,全。

  客此:客居此地。客,客居,作动词用。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及下船:及,等到。

  三、整体感知

  1.请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夜游西湖赏雪,偶遇雅士饮酒。

  2.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环节三

  一、朗读课文,感受“痴人”。

  1.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通过“痴人”的“痴行、痴景、痴情”来表现作者的“痴”。

  痴行:大雪独行痴景:上下一白痴情:醉情自然

  2.“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二、欣赏痴景。

  1.准确寻找描写雪景的语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这幅雪景有怎样的特点。

  迷蒙、朦胧、梦幻、静谧、安宁。

  3.赏析写景的妙处。

  (1)作者叠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表现了出来。这是对湖心亭雪景的总体描绘。

  (2)“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作者通过这些高度准确而形象的数量词,暗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的、依稀恍惚之感。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4.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

  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三、探究写法

  1.叙事是行文的线索。

  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2.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环节三

  3.人与景有机结合。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环节四

  文章主旨

  1.作者偶遇雅士饮酒,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大惊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作者大喜;“强饮”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对话简短,看似所答非所问,可见作者与亭中之人虽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样的雅趣。

  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

  2.品味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小结:本文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的奇遇,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教学板书

  湖心亭看雪张岱

  痴行:大雪独行

  “痴人”痴景:上下一白

  痴情:醉情自然

  环节五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着眼于个性化阅读和情感体验,致力于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在过程和方法中融入了自主学习探究、移情性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反复诵读感悟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的写法。

《湖心亭看雪》教案12

  教学目标

  积累新的文言词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学习白描手法描绘景物;赏析课文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品析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课的类型新授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文字资料)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及写作的背景赏析课文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品味作者游湖的雅趣,高雅脱俗的情怀。

  难点:品析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学习白描手法描绘景物,并练习用这种描写方法写作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杭州西湖自古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比如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了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文本初探

  1、了解本课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积累新的文言词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学习白描手法描绘景物;赏析课文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品析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2、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见教参)

  3、初读文本,解决字音。师有情范读拥毳(cuì)衣铺毡(zhān)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更定(gēng)焉得更有此人(gèng)

  4、利用工具书,自行翻译教师提供重点参考: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3)惟长堤一痕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是日更定

  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对文章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带着现在的感悟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和刚才在情感的诠释上,有何不同。

  三、同赏雪景

  学生举例

  默读铭记学生全班共享自查的作者信息单个学生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停顿全班齐读学生利用工具书,自由结组,自行翻译每组代表提出疑问,各组与教师共同解疑并完成教师提出的重点疑难全班齐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

  世上没有机器猫,没有时空机,我们不能跨越时空去当年的西湖观看雪景,与张岱作面对面的交流。可是文字可是文字的魅力恰恰在于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用心去品读文章,透过文字走进文章,走近作者,像朋友一样用心来交流,去体味他的.喜怒哀乐,与他一道赏雪景。请同学们自读课前导语,依据教师板书提示,提炼导语中获取的有效信息。(教师板书提示:事:景:情:)提问一:文中描写的是西湖雪后奇景,那么作者眼中的雪景是什么样的?请用文中语言回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提问二:想象一下这幅画面,用几个词概括西湖雪景特征。(清新、淡雅、悠远、脱俗)介绍白描手法:作者用极简练的语言就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清新、淡雅、悠远脱俗的雪后西湖美景,那么这种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就叫做:白描,可用于写人、写事、写景。(知识卡片:[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这种描写方法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可用于写人、写事、写景。)(多媒体显示)下面我们欣赏一段用白描手法写人的片断:(多媒体显示)“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学生自读课前导语,依据教师板书提示,提炼导语中获取的有效信息自荐,推荐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自荐或点名读文中语句请一名同学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文中雪景全班有感情的试背这一段学生用词语表述自己的感悟学生做笔记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

  四、共品雪情这样清新悠远的雪景透露着作者怎样的情怀呢,接下来我们到了心与心的交汇,我们只有用心用情,才能从文字中挖掘出最真挚的情感。让我们伴着音乐,读出情感。从全文看表现出作者什么情感?并说明理由。(如;学生没有思路则出示以下提示,分解大问题提示: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亡国后的辛酸沉痛)

  2、雪后西湖人鸟声“俱绝”而作者“独往”反映出作者什么“情怀”?(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3、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意外相遇的惊喜)作者看雪,你认为哪个字能体现他的个性?痴从全文看,你认为作者痴在哪里呢?(从哪里可看出他的“痴”呢?)

  五、课堂练习依据提示背诵(多媒体显示)

  1、“看雪”的时间是(——五年十二月)地点是(余住——)

  2、写雪大的句子是(大雪——)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湖中——)

  3、写西湖雪景:(雾凇——,天与—与—与—,上下——,惟长堤——,湖心亭——,与余舟——,舟中人——而已)

  4、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到——,有两人—对坐,一童子—炉正)

  5、那人对我的态度是(见—,——曰:“湖中——有此人?”拉余——)

  6、我的态度是(余——饮三大—而别)

  7、舟子对作者的评价“莫说相公——,更有——似相公者!”全班配乐齐读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针对文章自由提问生生,师生共同解答男女生分组对决或个人挑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

  六、拓展阅读描写雪景的诗文自古也很多,由本文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柳宗元的哪首诗?此诗在表达情感上与本文有何不同?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雪的诗篇吗?

  七、经典作业让我们在悠扬轻柔的《雪绒花》的音乐中欣赏几幅精美的雪景图片,想想你心中的雪景是什么样的呢?是的,心中的雪,绝美的诗,其实也近在我们身边,等着我们去追寻、发现。请用你手中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雪景。

  1、学习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你心中的雪景。

  2、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并互相交流。

  3、背诵、默写此文。谈自己的感受思考举例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张岱

  事:湖心亭看雪

  (入)景:雪后湖心亭奇景

  (含)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言简意丰

《湖心亭看雪》教案13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熟读并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语。(重点)

  2.体会文章语言风格,把握白描手法以及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写作特色。(难点)

  3.欣赏雪后西湖之美,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①《湖心亭看雪》选自 《陶庵梦忆》 ,作者是 张岱 ,字 宗子 ,又字石公,号 陶庵 ,又号蝶庵居士, 明末清初 (朝代)人。作品有《 陶庵梦忆 》《 西湖梦寻 》等。他的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②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gēng ) 拏( ráo ) 毳( cuì )衣 雾凇( sōng )

  沆砀( hàng dàng ) 一芥( jiè ) 铺毡( zhān ) 喃喃( nán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挐一小舟(通“桡”,撑(船))

  拥毳衣炉火(用皮毛制成的衣服)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上下一白(全白)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尽力)(白:酒杯)

  客此(在此地客居) 舟子(船夫) 莫说相公痴(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3.整体感知:

  (1)作者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景色?(用原文回答)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古诗中写雪不乏优美的`名句,请写出一句与同学们分享。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 )

  【课堂探究】

  1.请在文中分别标注出叙事、写景、抒情的语句。

  2.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是,“痴”字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请简要谈谈张岱“痴迷”的是什么?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者情感,运用描写方法,以生动的语言对“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进行扩写。

  【随堂检测】

  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2.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并选一句说说白描的作用。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 √ )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 )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 × )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 ( √ )

  ⑤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周密《观潮》) ( × )

  作用:①句中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枯藤老树昏鸦,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小桥流水人家,思乡思家的情绪自然地弥漫开来。抬头望远处漫漫古道,听耳边呼啸秋风,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④句中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写实,乍读平淡,甚至拙讷,细品却情真意浓,蕴藏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江雪》诗见课文P205)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布置作业】

  1.完成第29课校本作业。 2. 预习第30课。

《湖心亭看雪》教案14

  教学目标 :

  1、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 体味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2、 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

  3、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展示图片。

  三、走进作者,介绍背景,强调作者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串词:下面,我们就去湖心亭,看看张岱在雪中的湖心亭深埋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感知文意:

  1、 听配乐朗读。

  2、 听了范读,也通过早自习的预习,请一个同学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评析)

  3、 齐读,要求流畅自然,充满感情,尽量感受作者的孤寂落寞。

  五、品读文本:

  (一)一读:走进作者心中的湖心亭。(理解课文大意)

  1、张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去的湖心亭?

  2、他是怎样去的?

  3、沿途所见何物?

  4、在亭上有什么奇遇?

  5、舟子是怎样评价张岱今晚的举动的.?

  (二)二读:

  1、其实,作者在文中犯下了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能找出来吗?

  2、是张岱大意了,写错了人数?是否要让张岱改改呢?

  独:表现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根本不存在。

  (三)三读: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字。

  2、“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作者的呆气体现在哪些地方?

  (1)痴行:找出来,如何理解他的行为?(天寒地冻,夜深人静时跑到湖上看雪实是怪异)

  表现他不愿看见人,不愿人看见 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独避世的忧愤。

  (2)痴景:A,天寒地冻,夜深人静,他看到的湖心亭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B,这是一种美吗?怎样理解这种美?(结合图片,讲解白描)

  天地苍茫,人物渺小,这种对比,创设出一种悠远脱俗的意境,透出一种白昼看不到的梦幻般的朦胧美。也反映出他不同流俗的审美趣味。(与众不同之处,痴之所在)

  C,作者钟情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湖山夜雪图的苍茫悠远,暗合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寂无依、伤感茫然的思想感情,这时,天地人情已完全融为一体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载体,成了情感寄托的对象了。

  (3)痴心:作者不愿见人,不愿人见,却为何在亭上有如此表现?

  A,为什么大喜?(遇到和他一样有雅兴、脱俗、孤傲清高之人,当引以为知己)

  B,为何“同饮”“强饮”?(自己本不会饮,又不可不饮,酒逢知己千杯少,酬谢知己。)

  C,为何临别时才问姓氏,也不留下电话号码,联系方式?(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见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这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只以得莫逆为快的作风和性格。正可谓痴心一片啦。)

  (四)小结:痴:作者痴迷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六、拓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我们也试着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中,让我们在景物描写中感受你当时的思想感情。

  七、在乐声中再听录音,结束全文。

《湖心亭看雪》教案15

  【教学目标】

  1. 背诵课文

  2. 积累文言词汇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你看,这些雪后西湖图片(出示PPT),雪后的西湖多美!下面就让我们随张岱去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欣赏别有情趣的雪景。

  二、朗读课文

  1.推荐读 (读准字音)

  2.听录音跟读 (读出节奏)

  3.自由朗读。 (读懂文意)

  三、 整体感知

  请概述作者看雪的经过。

  四、研读课文

  问:“痴”为何意?

  “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境界。“痴”是一中本真自然,特立独行的个性。

  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读出“痴”。

  1.“痴”于行

  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穿插是、更、焉等词教学)

  追问:从张岱的这些痴举中,你觉得张岱有着怎样的情趣?

  张岱痴于行(与众不同 不随流俗)

  过渡:前往湖心亭时,张岱看到了什么样的景?

  2.“痴”于景

  找出文中的雪景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齐读,疏通,再齐读 (穿插一、白、芥、粒等词的理解)

  讲: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张岱笔下的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从中你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小组合作交流)明确:

  (朦胧、寂静、空旷、辽远、阔大、混沌、依稀、恍惚、茫茫、悠远等感觉;

  读出作者孤独落寞之感。)

  比较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资料介入 (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 张岱《西湖梦寻》

  )

  体验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当堂背诵写景句,并抽查落实。

  小结: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置身其中,张岱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学生再朗读体味)

  张岱痴于景(孤寂落寞 思考人生)

  五、总结

  经过这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作者的痴。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六、你的积累有多少

  (白、一、更、是等一词多义)

   长堤一痕 一 下船 此等

  七、 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张岱《不二斋》,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湖心亭看雪》教案】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教案06-11

《湖心亭看雪》教案04-17

湖心亭看雪教案11-18

《湖心亭看雪》教案11-07

湖心亭看雪教案04-11

湖心亭看雪教案参考03-23

【热门】湖心亭看雪教案12-29

《湖心亭看雪》教案【热门】01-11

《湖心亭看雪》教案(热门)07-12

《湖心亭看雪》教案【荐】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