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

时间:2021-03-09 15:06:07 湖心亭看雪 我要投稿

《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10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教学内容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手法打好基础。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

  词句进行品味,弄清写景、抒情、叙事、写人之间的关系。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阅读,深化理解。课前准备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者及其作品,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阅图书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明小品三百篇》《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明清性灵,J、品》等。预习课文,疏通文义,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没计

  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检查预习

  同学交流资料,汇集所提问题。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介绍作者,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整体感知: a.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反复诵读,力求成诵。 b.解析下列词语,疏通文义。

  是日 更定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酒炉正沸焉得强饮客居痴(解释略)

  ■品味句子,研究问题。注意文章写法。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问题二: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问题三: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问题四: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此处不展开,见教材分析)。

  问题五:从小品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的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参阅问题研究,不展开)。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课文。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不二斋

  张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墙高于栅,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墙,鼎彝尊,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帏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夏日,建兰,茉莉芗泽侵入,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落叶,腊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毛氍(毛毯)。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栅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木。

  余解衣盘礴,寒暑未曾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梦忆》)

  评析:不二斋,思之如在隔世,却又如此清晰地呈现于眼前,可见作者对它用情之深。作者怀念故国,思恋逝去的生活,却隐而不表,只以清淡笔墨细致地叙写书斋内外之景及四时之情趣,而恰在此字里行间,那种情绪隐隐流露。结尾句“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笔,实如重锤一击,作者的感伤情绪全于此喷发出来。寻梦,寻梦!过去的生活如梦中,如画中,飘然而逝,现而有隐,作者只有靠“梦忆”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叹不已。(《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5页)

  ■完成课后作业二

  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略)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2

  一、导入

  师: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的美。

  打开记忆的背囊,分享一下你所熟悉的诗句中的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

  师:同学们分享的诗句中,西湖多姿多彩,但是明代的汪珂玉却说过这样一段话: “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学生齐读)

  师:他认为西湖最美的是什么景?(雪景)然而他又感慨很少有人能够领会到这一点。今天,我们就去认识一位能够真正领略山水之绝的人,他就是张岱,让我们走进《湖心亭看雪》,领山水之绝色、悟作者之情怀。

  二、读美文,整体感知

  师:这是明清时期的一篇小品文,文中有很多容易读错的字,你们有30秒钟的准备时间,敢挑战的就勇敢的举起你的手。

  师:全部正确,向他学习,每个词语读两遍。

  (有错误时:咱们同学都读的跟他一样吗?学生纠错后。嗯,第一位同学是我们班的勇者担当,第二位同学是汉字小英雄。)

  师:扫清了文字障碍,请同学自己大声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一会找同学展示朗读。

  师:同学们朗读的兴致盎然。哪位同学为我们展示一下呢?(女生读一段,男生读二段)

  师:这两位同学为我们开启了朗读之旅。谁能来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呢?从字音、句读两方面评价。

  师:两位同学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让我们捧书端坐,大声地朗读这篇美文。(生:齐读)

  师:从同学们洪亮的声音和整齐的朗读中,我看到了你们的自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再朗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自主学习,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有疑问的时候可以向小组成员寻求帮助。

  那两个小组把你们积累的重点词语板书在黑板上?回去后继续疏通文意!

  (生:自主学习)

  两个小组展示翻译

  师:同学们对文章的字词句都有了准确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张岱在下雪后,到湖心亭看雪,遇到金陵人的故事。)

  师:概括的很到位。张岱是一个怎样的人?能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吗?

  三、精读赏析

  1.咬文嚼字品痴行

  师:张岱确实是一个痴人,张岱的痴先表现在行为上,我们先来咬文嚼字品痴行。文中的哪个字最能表现他的痴呢?

  生:绝。因为绝写出了大雪之后,湖中一片安静,什么声音也没有。

  师:嗯,这个绝不仅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雪后的冷清寂静,还给人一种森然寒意。作者偏偏选择这时候看雪,表现作者冒寒赏雪的雅兴。可见他的痴。老师突然想起,我们之前学过的一首诗《江雪》,好像意境相似。

  生:老师,我觉得独也能体现出他的痴。因为他是独自一人去看雪的,而不是跟很多人一起,表现他超凡脱俗的情趣。

  师:我们赏雪,一般会选择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赏雪?这样的奇人张岱,眼中的景色定然是与众不同的,来到湖上,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让我们和张岱一样身临其境赏雪景

  2.身临其境赏痴景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张岱眼中的雪景。

  (生:读)

  师:痴人眼里出痴景。这片景奇在哪里呢?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同学们边自由朗读边思考,然后跟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A: “天云山水,上下一白”,一个“一”字,写出天地间一白茫茫的,浑然难辨的景象。给人一种苍茫、辽阔的感觉。

  师:分析的特别好。你能尝试着读出那种感觉吗?同学们觉得他读的怎么样?生评价——语速应该慢一点)

  师:在你的朗读下,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空阔的白茫茫的世界。

  师:还有哪个小组有别的想法?

  生B: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写出了雪的大,人和景的渺小;跟前面的苍茫辽阔形成对比,会让人产生一种孤独的感觉。

  师:你理解的真深刻。你能读一读吗?

  师:大家说我们在读这一句的时候,语速应该(慢一点),语调呢(低一点)?

  (生:低一点,要越来越低,因为后面作者写的时候给人感觉越来越小,最后好像都没有了一样。)

  师:哪位同学再来试一试?读出了人和景越来越渺小的感觉,也读出了作者内心的那种孤独。下面,我们一起将整片雪景朗读一遍。

  师:在咱们同学的朗读声中,我仿佛置身于这片雪景,仿佛融入到一幅画中。如果说把这一片雪景画成一幅画的话,你觉得应该浓墨重彩,极力渲染呢,还是轻描淡写,简单勾勒的一幅水墨画呢?所以这两句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有没有运用大量的修饰语,细致地刻画雪景?

  师:这种写法用在文章上就是白描。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事物的形象,不过多的渲染。给我们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 让我们带着这样想象,试着齐背这段文字,把景融入到自己的内心。

  3.知人论世悟痴情

  师:如此奇景,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痴情呢?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早有两人铺毡对坐,饮酒赏雪了。“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为什么要强调他们是金陵人呢?“金陵”这个地方有什么特别的吗?“金陵”这是明朝的称呼,他乡遇知音,这两个金陵人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其实在第一段中,也有一个称呼是属于明朝的,“崇祯五年”可是明朝再也不存在了,所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故国的无限眷恋)

  师:我们了解张岱的生平经历。张岱的前半生和后半生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原因是什么?明亡后,张岱入山著书一直到死。他主要写了两本书《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书名中都有一个梦字,张岱自己告诉我们书中内容“想余生平……”,所以书中缅怀了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故国,在张岱的生命里,是永远地痛。

  四、悟奇情

  师:(音乐起)哪位同学来读一读?(找一名读的很好的同学)

  师:这位同学深情的朗读,让我们走进了西湖,走进了张岱的梦,走进了他的家国情思。

  (以他为榜样,我们再次捧读课文。机动时间)

  师:在世人眼中,他如“痴”人一般,”在他自己心中,五十年来人生恰似一梦。

  (板书:痴心似梦)(将“奇”画出来)

  师总结:

  这就是奇人张岱,他将自己的满腔奇情尽赋予西湖奇景之中。西湖之于张岱,也已超越了风景这一单纯的意象,而成为斯人留之守之,寻之忆之的精神家园。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欣赏西湖美景,反复诵读课文,培养鉴赏美的能力和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热情。

  3.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杭州西湖风光图片。

  第一组:(春夏秋冬)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

  第二组:(朝暮)苏堤春晓花港观鱼雷锋夕照三潭印月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学生吟诵: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配乐朗诵: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

  多媒体摘要显示: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末清初文学家。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齐读课文,师生互助完成朗读节奏的划分;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对文句、内容等大胆提出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与学生互动感知课文内容。

  四、细读品读? 探究课文

  一读课文 同学们提出难懂或不懂的问题;

  对课文中的内容可以提出质疑;

  教师预设:“更定”是晚上八点左右还是凌晨五、六点?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

  二、读课文 ?找出文中 景物描写雪景的词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点拨: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1、作者叠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表现了出来。这是对湖心亭雪景的总体描绘。

  2、“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作者通过这些高度准确而形象的数量词,暗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的、依稀恍惚之感。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三、读课文湖心亭巧遇是叙事、是抒情?

  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

  1、读“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以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

  四、读课文品味舟子的话:?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学生由此生发开去,大胆提出自己的理解。

  五、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并默写课文及相关诗文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饮湖上初晴雨后》(苏轼)

  《秋山》(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附:板书设计

  湖心亭 看雪

  张岱景事 情

  天与云与山与水,大喜 自矜

  上下一白. 强饮 自得

  一痕、一点、 问姓氏?? “痴”

  一芥、两三粒.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4

  《湖心亭看雪》中的“强饮三大白而别”的“强饮”,有老师按添字法译为“勉强地饮下”,也有老师根据作者遇知己的惊喜而译为“畅快地饮下”,人教版教参译为“尽力地饮下”, 我认为,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首先要从该字(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出发,要从辞典中找依据;也可根据作者的生平喜好再作判断;还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综合上述三点,我认为人教版教参的翻译更为合情合理,现在我谈谈自己的理解。

  能够直接表明张岱不善饮酒的是《龙山雪》的一段文字:“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欲之,竟不得醉。”⑤天寒地冻,以酒御寒,理应多喝一些,而张岱却是“勉强”举大觥敌寒,居然没有喝醉,想必作者本人也很奇怪自己的超水平发挥,所以用了“竟不得醉”的表述。看来张岱的确不是一个善饮之人了。

  (一)课文中的语境

  那么,这样一个不善饮酒之人在文中的“强饮”就可以完全理解为“勉强地饮下”吗?我们还可以就这一词语出现的语境进行分析。

  课文共两个自然段,在第一段“赏奇景”中,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在景中也可看到作者已将烦心琐事抛于“雾凇沆砀”之外,才能寂静中稍带惊喜的心境绘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样一幅唯美的水墨画。

  第二段 “遇知音”中,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在更定之时,“人、鸟声俱绝”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有了赏雪时的惊喜心情作为基础,此时作者又惊又喜是不难想像的,作者写道“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心声,视对方为有同样生活情趣的知己,所以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亭中人的惊喜之情。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拉余同饮”;作者也因这异外的惊喜才“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在这样的氛围中,把“强饮”译为“勉强地饮下”,理解为“被动的、没办法地饮下”就不符合作者情感的表达了。

  究竟“勉强”为何意,《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能力不够,还尽力做”或“不是甘心情愿但努力地做”。张岱的确不擅长饮酒,但有遇到知己的惊喜之情确实想表达出来,即使能力不够,还要尽力地做。因此以“尽力地饮下”解释“强饮”,自然贴切,顺理成章。

  总之,无论是从“强”字的义项和用法分析角度,还是立足于张岱不善饮酒这一事实,或是从课文的语境角度分析,“强饮三大白”的“强饮”译为“尽力地饮下”更为合情合理。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雪后奇景的赏析 。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学生情况可用西湖诗词导入,也可直接导入。

  (二)作者介绍 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同学们,听了之后你能以最快的速度说出“湖心亭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吗?

  (四)互动释疑

  1、学生质疑

  2、相互解答、指导、明确。

  3、提示积累重点词语:(幻灯)

  是日更定:是,这。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余拿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白,酒杯。

  客此: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莫说相公痴:痴迷。

  (五)深入理解

  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形象的一个词语。引出——痴。

  教师追问:那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痴”,从而带动全篇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展开师生对话。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2、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

  3、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六)教师小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雪中的情(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

  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习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诵读

  疏通文字。

  1、读:

  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2、理:

  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3、再读:

  再次齐读全文,读出抑扬顿挫之势,读出声情并茂之感。

  三、赏景

  写景技法。

  多媒体特写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说说此写景之语妙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意见。

  参考:

  ⑴ 妙在扣景之特征。

  ⑵ 妙在用朴素之语。(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⑶ 妙在构悠远意境。

  2、拓展:显示异曲同工的诗:清朝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体味、感悟。诗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3、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说人

  闲雅之趣。

  1、找关键字“独”、“痴”,把握人物的品性。

  2、补充:张岱《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五、结篇

  复读巩固。

  六、作业

  搜集其他写雪的名句或名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7

  一:导入

  有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一直以她的秀丽风光吸引着人们,文人墨客为他梦萦魂牵,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这些分别是描写西湖的春 夏之景,西湖的雪景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随张岱去领略西湖雪景感受作者情怀。

  走进作者

  二.疏通文意

  1.首先请大家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请大家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屏幕上的字词。

  3.2生朗读课文,字义理解

  4.对照课文注释,同学间相互帮助,用现代文翻译全文,有难点的地方做好记号。

  5.订正难点

  6.抽点翻译。

  三:品雪景

  既然看雪,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

  1. 这种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读出苍芒静寂之感,似乎作者此时的心境也犹如此景}

  2. 如果换成:一道 一座 一艘 三个,有什么不同?

  3. 这段景物写法上有何特点。(用绘画的手法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景物特征,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园,多与少,大与小 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苍茫静寂的情味。)

  4. 理解白描,并辨别例句。

  5. 背诵

  四:析人物

  天寒地冻之日却心怀雅兴,前往西湖赏雪景之人绝非常人,用文中一个字概括,哪个字?【痴】

  1. 痴在何处?请出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痴在行为,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法特点(听觉)

  痴在情感 【独】(清高孤傲 超凡脱俗)(有舟子随同前往,为何还说是独往湖心亭)

  2. 作者已够痴了,更有痴似相公者。两位痴人相见会是何种情形呢?

  根据课文最后自然段加上自己的想象生模拟表演。

  师小结:从你们的表演中我看到了他乡遇故知的喜悦,看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和别曾相识的坦荡,志趣相投以酒代情的豪放。也感受到了离别的伤感。

  3. 我要采访你们了,既然知音难觅,为何不互留联系地址姓名,不进一步了解身份官职,只是说“金陵人,客此”?

  注重的心灵的交流,注重的眼前的景,心中情,而不是身外俗事。这也是他们不同常人,“痴”的性情的表现。

  4. 不知有一点我们同学们注意没有,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是清朝,而开头时间依然以明朝的崇祯年号记录时间。有何深意?(文章弥漫一种淡淡愁绪,对故国的思念,是作者情感孤傲,超凡脱俗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清淡雅致西湖雪景,了解了苍劲大气白描手法,也感受了作者情感脱俗情怀。可谓“情在景中,景在情中”。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让景物含情。

  六:背诵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情感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趣

  古代文人往往志趣高雅,如刘禹锡,虽身居陋室,却“调素琴”、“阅金经”,不亦乐乎。陶渊明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实,现代人也可做一些雅事,寻找一些雅趣:比如春可踏青,夏可于乘凉之时数星星,秋可赏枫叶。请同学们建议一下,冬天有什么雅事可为呢?(看雪)

  雪景和月景等美好的景物都是“赏”的,为什么不是《湖心亭赏雪》呢?这个问题我们待会儿再来探讨。

  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湖心亭看雪。(板书课题)

  请问同学们:题中的“湖”指的是哪一个湖?(西湖)

  好,让我们向着西湖出发。我有一个想法:吟诵着与西湖有关的诗篇向着西湖去该是一件多么有诗意的事情啊。来,咱们来一个西湖诗赛:以小组为单位,背诵和西湖有关的诗篇,看哪个组背得最整齐、声音最嘹亮。由老师提示诗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沫总相宜。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二 读通文意

  我已经陶醉在历代文人墨客对西湖的吟唱之中,陶醉在同学们琅琅的书声里。说起西湖,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不可不读。请大家把课本翻开到205面,听老师朗读全文(配乐)。

  请学生自由读,再请学生齐读。

  1、找出不认识的字,老师正音。

  拥毳( cuì )沆砀(hàng)( dàng )雾凇( sōng )打更( gēng )铺毡( zhān)

  2、请大家结合课下注解读这篇短文,把难以疏通的字词加上记号。

  3、同桌之间把难以疏通的字词拿出来讨论、解决,做相关检测题。再请同学两两合作,一人读原文,一人翻译。

  3、整体感知:文章叙了一件什么事?(明确:赏雪。板书:叙雅事。)

  三 读懂文旨

  读通文意是学好一篇文言文的第一层次,读懂文旨是一个更高的层次。大家能完全读懂这篇文章吗?有没有什么疑惑?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本身是一种能力。咱们比一比,看谁独具慧眼,能发现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张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老师也有两个问题想和同学们讨论讨论:

  1、文章结尾写道“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很显然,在舟子眼里,“痴”就是“傻不拉叽”的代名词,在你们眼里,觉不觉得张岱“痴”呢?为什么?

  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作提示:张岱“痴”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山水。

  有言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此痴情于山水正说明张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仁人智士。超脱于世俗。

  反过来看舟子之见又是怎样一种见解?明确:愚人之见。俗人之见。

  在当时那个社会里,是和舟子持同样见解的人多呢,还是和张岱一样超脱的人多?从文中的哪一个字可看出来?(独)

  “独”字给我们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它能让我们联想起哪些古诗文里的哪些句子?

  明确:《爱莲说》里有“陶渊明独爱菊”,又有“予独爱莲”。陶渊明、周敦颐都是一些不慕名利、不随流俗的高洁之士。在这一点上,张岱与他们堪称知音。

  2、文首“独往湖心亭看雪”与文尾“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文首的“独”主要反映的是张岱心境的'孤独,舟子乃一俗人,不可能与之产生心灵的沟通,孤独感由此而来。

  这样的张岱,渴望的正是与人心灵的沟通,到亭上巧遇两人,那两人大喜,张岱又何尝不是大喜?因此,“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要读出惊喜之情。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强饮三大白”后,才“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这正是应了白居易的名句“相识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

  3、你还认为作者是在“赏雪”吗?悟悟主旨: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湖中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遗世独立,高洁傲岸),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小结:在淡淡的叙事中,作者的情感已包含于其中。这是怎样一种超脱的情致啊。本文将叙事与抒情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板书:抒超脱情致)

  四 美读文章

  1、我想我们已经理解了张岱的情感世界,设想你即张岱,摇头晃脑读文章一遍,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2、读后点评

  五 品读精妙语段

  在反复的聆听中,同学们最爱的是文中的哪一段文字?

  明确:写景的文字。(板书:绘奇景)

  一杯好茶需要慢慢地品,才能收获每一缕茶香,一段好文细细地品,才能体会每一个妙处。品一段好文可以通过刚才这种美读法,也可能运用想象画面法、比较揣摩法、背诵积累法。我们一起来运用这些方法“奇文共欣赏”。

  1、指名读,其它同学闭上眼睛联想画面。

  试用几个词形容一下你所想象到的画面。(明确:清新、淡雅、空阔。)

  2 把这段文字换为“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如何?为什么?此处的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的“一”含义是否相同?

  明确:不同。原文极力表现大自然的空阔悠远,改后无法体现。此处的三个“一”极言物与人之小,“上下一白”的“一”极言大自然之大,两相比照,景致更为奇特。

  “粒”本是用来形容物的,此处用来形容人,有何妙处?

  明确:表明人与物合为一体,与大自然合为一体,正所谓“天人合一”。

  如果删去“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会怎样?

  明确:单调,了无生趣。景和人在此相映成趣。景堪称奇景。

  4、 如果让你根据这段文字画一幅画,你觉得画成中国的水墨画好还是西方的油画好?为什么?

  苏轼有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此刻的西湖是“浓妆”还是“淡抹”?

  5、这段文字的写法让你联想到哪些古诗文?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天净沙 秋思》、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共同点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只抓主要特征去写。这种写作手法叫作白描。

  引申:白描可用于绘景,也可用于写人。写一个人的外貌时,无须长篇大论,只用寥寥数笔抓住他最本质的特征即可。如描绘鲁迅:矮而瘦小的个子。一根根竖起来的头发,一字型的胡须。

  请一生为模特,其它同学现场白描之。

  6、背诵竞赛 指名背 全班背

  六 语文活动

  在《红楼梦》里,贾宝玉和一群女孩子喜欢吟诗作赋,他们组织了一个诗社,定期聚在大观园里边喝酒边赛诗。今天咱们学习了这篇叙雅事、绘奇景、抒脱俗情臻的美文,也来热闹一回吧。咱们来一个击掌传花:花落谁手谁就得吟两句与雪有关的诗句,吟不出,罚唱与雪有关的歌……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顾问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新课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导入切题而留有悬念,也是研讨与练习三的要求】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摘要显示:

  张岱,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布置了预习,可让学生介绍,也可中途由老师切出】

  三、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虽有预习,课堂毕竟是课堂,尤其是字词句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切基础的基础】

  四、品读文本

  ㈠三读蓄势

  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一生再读,明确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

  教师乘势设疑是否要让张岱改改。

  3.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

  (“痴”)

  【三次朗读,要求不一,同时是为深入文本蓄势。】

  ㈡三痴解意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

  (“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

  (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

  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2)“痴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生读,有感情地读,说说此景异在哪里。

  教师提示:

  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田地苍茫的景象。

  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而已”?

  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教师明确: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可多媒体摘要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细腻的品读,读出内涵,读出妙处。并理解本文的白描手法】

  (3)“痴心”

  1.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

  ①一生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A.“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

  (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B.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最好有神态?

  (彼此彼此……)

  ②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留电话、地址、QQ号,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呢?现在我们重新来看我们最初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人数吗?

  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是不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现在,同学们知道“张岱心中有寒冰”的谜底了吗?

  【围绕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

  五、练习拓展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

  一个人,登台长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人,登高作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个人,独往湖心亭: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个人,寒江钓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让我们一起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较它们在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或者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认他为知己吗)

  【借助恰当的练习资源拓展,通过比较进一步体味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朗诵留白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在动情的齐背课文声中结束全文。

  【巧借曹诗,再吟文本,余音不绝】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就“我看古人之痴”为话题,课后练笔。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能力目标: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要点】

  重点: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

  难点: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设想】

  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新课探究】

  一、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畅,注意音韵铿锵。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更(ɡēnɡ) 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读课文,读清句读。

  读清句读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此次朗读,完全可以借助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把握句意。这样在重新朗读时,就能体味出语句的停顿,读得韵味十足。

  3.学生有感情的自读,并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4.熟读课文,对照注释,翻译并理解课文。

  原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

  这一天,夜深人静,我雇了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浓云、远山、湖水,上下一片白茫茫。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

  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三、整体感知、讨论课文的结构

  1.朗诵全文。

  2.理清文章线索。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3.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层次结构: 文章首先交待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然后作者将笔峰一转,叙述了在湖心亭的奇遇。

  文章有三个环节: “叙事初探张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赏奇景品雅趣”。

  4.思考:从文章哪里可以读出西湖在张岱心目中的地位?

  学生自读,交流,并在课堂交流过程中解决相关的文言词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独往湖心亭看雪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齐读,感受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教后记:

【《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10篇】相关文章:

1.《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

2.课文《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

3.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范文

4.《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

5.《湖心亭看雪》的教案

6.湖心亭看雪的教案

7.《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九篇

8.《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5篇

9.《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