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价(通用15篇)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价,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价 1
第一个环节是导入课文,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介绍:雪后的西湖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学生回忆背诵相关西湖的诗句,接下来是介绍张岱本人,请学生补充回答,教师补充说明:收集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更多信息才能走进他的作品。并且出示张岱的简介。提出本文是一篇小品文。总结了读古文的三个目标:读准、读懂、有自己的体会。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地读课文。最后教师泛读。泛读之前提出要求:用心感受张岱笔下的雪景以及他的感受。
这个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归纳、自主建构、自主成长的能力。但我认为,“知人论事”的教学环节,过早地交代作者的背景,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式,束缚他们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甚至这样的语文学习只是一种复制而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第二个环节是字词的学习,教师出示ppt里的生字词,学生读准字词,教师强调个别字词的结构读音和意思。在此基础上齐读课文,并提出要求:注意字音,注意停顿。接着教师提出应该怎样解决生字词的问题:包括查字典,请教老师以及同学间的交流。最后询问同学是否有疑问,学生提出对“痴”的理解,老师回答是“迷恋”的意思,还说到学了这篇课文就会对“痴”这个字有进一步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最后出示ppt,补充学习文中的重难点字词。
和上个环节一样,教师重视学习方法的总结,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字音和停顿。在解释重点字词的时候,教师是直接让学生解释字词的意思,我觉得这些字词大部分课文注解都有,如果能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进一步的解释就更好了,因为语文学科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感。字词的学习非常重要,不仅仅是理解字词的意思,更要把字词融进文本里面学习。
第三个环节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教师要求学生复述一下这个故事,我认为如果舍去这个环节可能比较好,张岱的这篇小品文最主要的特点是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如果用白话去解释就会破坏作者原本创造的意境。还有教师用“傍晚时分”介绍作者写作的时间,用词不够恰当,“傍晚时分”是指太阳快要落山,天还没有黑的时候。之前已经解释了“初更”的意思。这样就相互矛盾了。接下来从景、情两个角度分析课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进行恰当巧妙的引导,结合文本进行解读,学生受到启发逐渐深入文本,并与老师合作完成板书,这也体现了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接下来是介绍写作的方法——白描手法,教师用李白诗中的一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非常贴切,非常形象的介绍了白描的手法。接着教师让学生当场背诵这段景色描写,并指导朗读。然后从文本过渡到作者,老师提问,哪个词来描写张岱,引出“痴”这个词,结合文本对“痴”进行理解。古来圣贤皆寂寞,刚才我们看到作者不寂寞,已经找到知己和知音……还有像他一样的痴人吗?
这个教学环节,教师不仅擅于提问和引导,而且能及时鼓励学生和总结发言。但是有关白描手法的学习,这里也是教学的重点和这篇小品文的特点,我觉得应该要增加教学时间在这个方面的学习,结合名家名作关于白描手法的范文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和领悟,比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的背影就是典型的白描手法。这样通过对比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这种手法的特点。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自己翻译白话文让学生去体会白描的写作方法和之前一样,不应该这样做。因为古文的意境美学生能够独立地体会,而且每个学生对文本都有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这样张岱笔下的雪世界就会有无限的意境和想象的空间,不应该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而在最后说张岱已经不寂寞了。这里的总结是否太专断了?参阅了相关的文献和资料,我觉得他当下只能得到暂时的愉悦和欣慰,但是文中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其实他不可能不寂寞的。
最后的总结,也没有提到这篇小品文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和淡淡的愁绪,《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但是这个教学视频都只是开头介绍作者的时候带过,后来都没有涉及了!
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价 2
一、本课以“内引——外联”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导思想设计教学。“内引——外联”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立足课内延伸课外的大语文观,注重引导学生生活体验、知识积累等内在资源到课堂中来,注重以教材为例子,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创造力,以课堂为新的起点,驶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文言文教学特点,本文特色和学生实际,确立了以上两个教学目标,通过第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以期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取新知。通过第二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并联系学生相关的生活体验进行创造训练,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结合文言文教学特点设计了自学和质疑、解疑两个环节,让学生利用自己积累的文言词汇自主学习,并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在与老师、同学的讨论交流中获取新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这是对学生已有的.文言知识结构和文言学习经验的充分尊重和开发利用,也体现了学生文言学习的个性差异,知识差异,并加以引导利用,这是本节课“内引”的成功之处。
三、这节课开始由学生交流有关西湖诗句引入,它既能引导学生课前广泛积累课外知识和以前学过知识,又能为更好理解本课内容做好知识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笔画出作者所描绘的美景。并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评析。这一教学环节体现语文学科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的融会贯通,体现各学科学习能力的迁移和运用。这就充分体现了“外联”的要义。用课内所学得的语文知识“外联”到学习中,“外联”到生活中去,自主学习探究课外校外的语文学习资源,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能动地向学校、家庭等各个领域自然地延伸和拓展,促进语文素养全面发展。
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价 3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篇幅短小,情景交融,流露出一种家国之思、家国之悲的情怀的文言文。
教学设计中,我把这节课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疏理文意,这部分内容较为简单,准备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只是点拨引导。而对后半部分文本的深入理解,离学生的生活较遥远,对张岱的孤独,痴迷,可能难以理体会,我决定采用点拨引导的方式,从“痴”字入手,品味“痴景”,“痴情”“痴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中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课堂上,果不其然,对文中的重点字词,文意的`理解,没有难倒我们的孩子们,对同学们来说是小菜一碟。课前预习,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学生能理解大部分内容;课上,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共同解决心中的疑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充分展现。课上展示,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其他同学和老师,由于篇幅太短,只能挑八个小组进行展示,学生们声音宏亮,落落大方,站姿端正,体现了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其他没选到的小组,下课还给我说没挑到他们组,他们还挺遗憾呢,看到学生们遗憾的表情,心里还挺窃喜呢,嗯,应该他们在课下也充分准备了,这次没展示成,有点心不甘呢。
对作者精神世界的理解,应该是个难点,家国之思,家国之悲,我就亲自出场。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痴”,找出张岱痴迷的地方。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是这篇文章的重点,让学生掌握白描这种写作手法的特点,寥寥几笔,勾勒事物的特点,并回忆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九种景物,也是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深秋晚景图,把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刻画得淋滴尽致。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学生们对这句话很疑惑,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我适时抛出两则材料,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知道张岱写下“金陵人,客此”,是怀着深深的亡国的沉痛和怀念等复杂的感情的。舟子认为他傻,其实张岱在改朝换代之际,隐姓埋名,遁迹山林,潜心论著,在贫困衰败中依然固有对故国的痴心,这是一种执着、一种坚守、一种痴迷。由此联想到生活中,我的两个语文课代表,无论何时何地都在认真学习,这就是一种对学习的痴迷!
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了张岱写景运用白描的原因,五十多岁的张岱透过国破家亡看旧事,他的眼睛里没有颜色、声音、温度,只剩下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的冰天雪地。当然,这节课完成了我的学习目标,学生们充分参与、积极展示,只是这是一节公开课,各方面都准备的充分,多希望我们的常态课也能如此!我们的教学将不再在是痛苦,而是一种快乐的享受!期待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价 4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组西湖风光图为例,引发学生对西湖雪景的好奇,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接着简介作者,提醒学生注意:张岱少为富贵公子,明朝灭亡后就不做官,入山著书。有着这种经历的人,他的文章会流露出什么情感。带着这个疑问,和学生一起去赏读文章。
一是赏雪景。这是一篇非常简短的文章,在同学反复朗读之后把文意疏通,便开始研读课文。从标题入手,写湖心亭看雪,必然要写雪景,于是先引导学生欣赏雪景之美,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雪景之美?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有什么表达效果?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二是品痴人。欣赏到如此美丽雪景的张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同学们想用一个什么字来形容他?学生思考片刻后异口同声的答道“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应该是痴迷、举止异常。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接着,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三是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之喜来分析作者之喜。但是作者只是一时之喜,他终究还是孤独的,结合背景资料和作者生平,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
最后以一副对联的形式总结全文。上联:腊月西湖雪大下联:更定湖亭人痴。此时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课文了,于是以仿写诗句的方式再次巩固对文章的理解。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紧抓重点,突破了难点。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能够结合例子再加以说明,学生较容易理解,但是没有让学生课堂上练习,检测他们的掌握情况。
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价 5
教师是课堂教学程序的引导者。我在让学生品味表现雪景的几个词语“一点、一痕、一芥、两三粒”时,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让学生讨论,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去用心感受,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知当时的意境。在课堂中,这样的情感体验表面上看好像有点“虚”,并没有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但它为学生理解文章,为学生真正地与作者交流和共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言文教学不应该追求“毕其功于一役”,想在一篇课文教学中,穷尽其所有内涵,包括字词、句式、句子、情感、主旨等等。其实,学生是随着其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来不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的。短短一篇《静夜思》,从幼儿园就开始读,也许,一直到了五六十岁,当自己两鬓斑白,仍漂泊异乡,事业无成时,才真正读懂这首诗。所有,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有一点耐心,留一点余地。这篇文章未掌握的知识,也可以留到后面的文章去掌握;这篇文章未理解的思想,也可以到毕业以后,走上社会后去理解。
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价 6
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每一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每一堂课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今天课间,和学生交流一下学习心得,回办公室又与洪姐交流一下教学心得,我反思《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觉得既有收获又有不足。
本单元三篇文言文三篇古诗。单元导读中提示“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便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艺,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鉴于此,我特制定《,湖心亭看雪》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为:
1、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品读文中写景的句子,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的“痴”,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中目标1是学习文言文的“言”要达到的,2和3是学习文言文的“文”要达到的要求。我们都知道:学习文言文讲究“文”“言”并重。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说:“所谓阅读,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去走出来。”文言文阅读也是如此。反思本课教学,我感觉学习目标二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品析本文中的写景的句子,最精美的就是这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从这个描写句中,学生欣赏到了西湖的美景。但是如何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呢?28号培训的时候,贾玲老师说语文教学最忌讳用概念解释概念。于是,我借鉴了一个创新的设计环节,通过换词,让学生对比朗读,来体会语言表达的效果。请看原文当中的数量词“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我给换成标准的常规量词“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让学生对比读读,品味一下看是原文中的“痕”“点”“芥”“粒”给人什么感觉,而若换成标准的常规量词“道”“座”“艘”“个”,效果又怎么样?结果,我引领学生反复朗读,然后我朗读,让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之后学生纷纷说原文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用得好用得妙。作者是,深夜里来看雪景,根本不可能看得十分清晰。原文中的这几个量词,正好给人一种模糊的、苍茫的感觉,是带有朦胧的深远的意境美。如果换成标准的常用的'量词,则过于生硬,看得太清晰,也与事实不符,不能表达出作者当时看雪时的情感。而这个写景的句子,除了有这几个简单的数量词之外,竟没有一个修饰的词。却能让人从中读出风景美,意境美,诗意美,画面美。这种,简洁朴素,不是雕塑的手法,就是白描的写法。学生在反复对比朗读和想象画面感受中学会了,什么是白描手法,并且悟出了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赏“痴景”,作者在此描写“奇景”,是为下文的叙“奇遇”和说“痴情”做铺垫。
可是,我对本文中“痴”字深刻涵义的理解和感受,给学生引导的还不到位。文末借舟子之口说“相公痴”,他眼中的“痴”只是自家相公与别人不一样——大半夜的“独往湖心亭看雪”。舟子眼中的“痴”是“痴呆”“痴傻”,他在笑话相公的“痴行”。舟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有痴似相公者”,“两人对坐”在赏“痴景”,这是“两人”与“余”共有的“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然而,除此“痴情”外,作者还有“两人”之外的“痴心”——对故国的深深眷恋,那种遗世独立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这明显是答非所问,可作者为什么其他的没记住,偏偏记住了“金陵”?作者写此篇时已经是清朝初期,而“金陵”正是明朝的国都,由此可见作者对故国的怀念“痴心”。
对“痴”字深入感悟,才使学生能较好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做到“文”“言”并重。而这一点我做的还不到位。“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我将继续反思,认真向优秀教师学习,脚踏实地走好语文教学的每一步。
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价 7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再联系《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至此,学生较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痴”了。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价 8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初中的语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适当的进行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本节课内容的选择上较新颖,组织严密,条理清晰,节奏明快,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在课堂中合作、探究性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得到发挥。课的.结构清晰,准备部分、各部分的衔接科学、过渡自然。整节课中学生兴趣浓烈,积极主动性较高。重点、难点把握较到位,课堂环节设计巧妙,目标达成率较高。
但仔细分析缺点还是很多的。如:课堂上细节讲解还不够,对学生的带动性不够充分,整个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兴奋度还不够高,上课有点放不开。教师示范较少,学生展示空间不够充分。各环节用时把握不够精准,导致后面的重难点讲解不够精细。针对以上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积累经验,改进措施,提高效率,努力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价 9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虽为自读课文却要求全文背诵。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
2、赏析美景,品味雅趣;
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1、导语;
2、展示学习目标;
3、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
4、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对人物描写的.范例进行说明);
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
6、拓展古往今来的痴人痴事
7、总结语。
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
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
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
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自己感觉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比如在最后的结语处只强调了学生要选择自己的痴事去追求,却没有强调追求的前提是痴事的正确性。
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价 10
在教学过程中,《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以其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给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印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中描绘的雪景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使学生能够领悟到古代文人寄情于山水的独特情感表达方式。
同时,结合历史背景,解析张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然而,在教学实施中,可以适当增加情境教学环节,比如让学生模拟创作一幅“湖心亭看雪”的画作或者诗词,以更直观的方式感受和理解文本内涵。
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价 11
本节课对于《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层次分明,从字词句的理解到文章主旨的把握,步步深入。教师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还强调了对作者情感世界的挖掘,尤其在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行为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时,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
但建议在后续教学中加入更多互动环节,比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增强课堂的活跃度和参与感。
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价 12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实践充分展现了古典文学的魅力。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兼顾了语言艺术和文化内涵的剖析,通过带领学生品味文中极富象征意味的雪景描写,深化了他们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认识。此外,该课在引导学生对比现代生活中的快节奏与古人静观自然的.心态上也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
但在今后的教学改进中,可考虑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立体呈现西湖雪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价 13
在教授《湖心亭看雪》时,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品味古文韵味的同时,也深入理解了张岱笔下的西湖雪景之美及其所寓含的孤独与坚守的情感内核。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文中难解词汇和艺术手法的.解析,如“雾凇沆砀”等生动描绘,既增强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提升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外,教师还巧妙地将古代文化知识融入课堂,例如介绍明朝士人的生活情趣和人格追求,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和体验。然而,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真实的湖心亭及雪景图片,或将文本内容与现代生活场景相联系,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参与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价 14
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选自明末清初文人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绘西湖雪景的散文。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写景抒情手法,以及作者孤高淡泊的人生态度。通过解析关键词句,解读雪景描绘背后的情感寄托和人生哲理,帮助学生感受古文的魅力。
教学方法运用:
教师是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情境导入、诵读感悟、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同时,能否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现西湖雪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理解和感知文章内涵。
学生主体性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个性化解读,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课程效果评价: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反馈来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即学生是否掌握了古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了文章主旨,体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并在此过程中提高了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湖心亭看雪”一课的教学评价需综合考量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以及实际的教学成果等多个维度。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评判这堂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价 15
“湖心亭看雪”是明代文人张岱的散文名篇《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内容,这篇课文描绘了西湖雪后静谧、纯洁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孤高脱俗的个性和深沉的文化内涵。以下是对该课教学的一些评价:
内容理解:
教师在讲解时,能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描绘的雪景之美,以及通过雪景所寓含的作者的情感寄托和人生哲理,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优秀的`教学应当让学生既能欣赏到文字之美,又能体悟到其背后的深意。
语文素养培养:
教师是否能够利用这篇古文,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锻炼他们对古代汉语词汇、语法的掌握,这也是评价的重要指标。
情感教育与人文熏陶:
教师在解读文本的同时,是否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活、人生的热爱和思考,能否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文中主人公那种遗世独立的人格魅力,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
教学方法与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如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使他们在主动探究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也是评价教学水平的一个视角。
综上所述,对于“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评价,应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塑造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
【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价】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06-27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08-01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06-18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反思12-02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01-14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06-18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06-26
湖心亭看雪教学案及答案10-19
【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