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石吟》教案优秀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化石吟》的优秀教案
《化石吟》是一首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的科学抒情诗,在教学本文时,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积累诗中的常用词语。
②了解化石的一般常识,丰富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①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感情美、节奏美、韵律美。
②感知诗歌大意,把握作者情感,理清诗歌结构。
③激活创新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3、情感目标: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忱。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②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激活联想想像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屏幕放映一则新闻并展示一些化石图片)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化石,你们有什么联想呢?你们知道这些化石中动物的名称吗?你们能想象到它们所什么生活的时代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动物已经不存在了,变成化石了呢?有一位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看到了化石,他感慨万千,于是,诗兴大发,吟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峰写的《化石吟》。(板书课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科学诗。“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是“赞颂”、“赞美”的意思。所谓的科学诗就是把诗与科学结合起来,用优美的诗语言和意象去描绘科学世界,去传播科学知识,去表现科学精神,去启迪科学思维的诗。
我国虽然是诗的国度,但在科普园地里,科学诗这朵小花还开得不太绚丽,这大概是写科学诗,既要懂科学又要懂诗歌,可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和诗歌兼通的人却不多的原因吧!因此,张锋的这首科学诗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品味。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首先,我们看看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屏幕显示学习目标,指明学生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字词
(屏幕显示字词,指明学生注音;师生评议;全班读两遍)
给红色字注音:
奇幻〔huàn〕骸〔hái〕骨潜〔qián〕行葱茏〔lóng〕
裹〔guǒ〕藏猛犸〔mǎ〕引颈〔jǐng〕
(二)初读课文
1、听读课文
师:下面先请同学们标清诗节的序号,然后听朗读录音,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美。
2、练读课文
师:(朗读指导)既然是诗,就一定会有节奏和韵律。节拍是诗歌的生命力的表现之一,而韵脚是诗歌具有音乐美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在朗读这首诗歌时要做到节拍鲜明,韵脚要突出,这样才能读出诗的味道。下面老师以第一节为例,划分一下节奏,这一小节是5拍、5拍、6拍、5拍;押韵的字是“巴”、 “牙”、“花”,我们读时要把韵脚读出来,要突出韵脚,这样才能使诗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用序号标明小节,并把诗行的节拍和韵脚划出来,注意,韵脚用空心的圈画。然后,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再学读。)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
(以下几节都由同学们自己划分节奏,找出韵脚。教师适当指导,如:第二节仍然是以五节拍为主,押韵的字也就是韵脚是“话”;第三小节:五节拍、四节拍,压“话”韵;第四小节:节拍多的诗行和节拍少的诗行,在表达情感是否一样呢?第五小节,4节拍、6节拍和8节拍;第六小节,韵脚是:雅、家,此节节拍逐渐减少,同学们在朗读中品味一下,逐渐减少的节拍,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样的效果。第七小节又恢复5节拍结尾用了一个7节拍的长句。)
师:这首科学诗在形式上整切严谨。全诗的偶句都押“a”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音调和谐。因此,我们在读这首诗歌时有一种回环往复,又富有变化的感觉。这是我们在读这首诗时从形式上要注意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大声自由练读。
3、指明学生朗读。(分别找学生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师生评议。)
4、分角色读(男女生各一名,女生读一、二节,男生读三、四、五节;全班学生读六、七节。后教师评议。)
5、全班齐读(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三)整体感知
(屏幕打出思考题,学生自主学习思考)
1、此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示例: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2、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示例: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3、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化石呢?
示例: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了解到了生物的进化全过程,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因此作者要赞美化石。如:“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这几句最能突出诗人对化石的赞美。
4、全诗可分为几层?请概括各层大意。
示例:从诗的结构看,第一二节是诗人遐思;中间四节是诗人遐思的内容;最后一节照应开头的两节,回应发问,说化石讲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全诗的结构完整而紧凑。
三、精读品味,合作探究。
1、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何好处?
示例:诗的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应。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
2、文中的“你”都是指化石吗?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
四、发挥想象,拓展迁移。
师:“逝去万载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同学们心目中远古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假如你们通过时光机器,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能不能像诗人一样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呢?下面大家分组交流,看哪一组想象得最合理,最奇异,描绘得最动人。(分组讨论,各组推举一名代表,集中表达本组意见)
示例:
1、远古世界是个美丽的世界,海水是蔚蓝的,陆地上到处生长着绿色的植被,高大挺拔、直入苍天的树木随处可见,林间是如茵的绿草,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儿。
2、我心目中远古世界的情景与他们不一样。从课外书上我了解到远古的自然气候有时候也非常恶劣,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很频繁:晴朗的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天色越来越黑,像蒙上了一层黑色的幕布一样。火山又开始喷发了,一条火龙从山顶窜出,森林燃烧起熊熊大火,林中的各种动物们惊恐地四处逃散,有的来不及逃的,就和树木一起被火龙吞噬了。
……
教师小结:现代汉语中有一个成语:沧海桑田。比喻时间久,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界的变迁,还有许多亿万年前的生命信息没有被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做一名科学家,去探寻,为人类谱写出一首新的科学的赞歌!最后,我们再以饱满的激情朗读这首诗,再一次感受这首诗歌的情感美、节奏美、韵律美。
五、课后练笔,学写诗歌。
作业:观察恐龙图片,发挥想象,以《恐龙吟》为题,写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化石吟
张锋
(1-2)发问引发联想(总)
(神奇景色)
(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分)
(人类的伟大)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总)
(赞美科学)
拓展阅读:化石吟资料
一、话说鱼类进化
鱼类,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其漫长的演化历史一直是众多的生物学家感兴趣的问题。鱼类的出现,标志着从低等、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一个质的飞跃;鱼类的发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动物进化的明显谱系。一切高等动物,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甚至我们人类自身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研究古生物通常以化石材料为根据。科学家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岩石的绝对年龄,并划分成不同的地质年代。这些地质年代中保存下来的古生物,记录了当时的环境条件和生物信息,经过千万年的沉积,形成化石,成为研究地质历史和生物进化史的根据。
鱼类的化石并不十分丰富,但它们依然能够展示出古今各种鱼类发生、发展的过程。最早的鱼类化石沉积在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岩石里,距今已有大约四亿年的历史了。通过对岩石的研究,人们知道这种最早的鱼类生活在咸水环境里,或者说是生活在海洋中,它们的身体外面披有铠甲一样坚硬的外骨骼。这些原始的鱼类浑身布满了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于它们没有颌,所以被称为无颌类。它们可以说是最古老的鱼类,因为穿了甲胄,它们不能游泳,只能生活在水底沉积物中。应该说,它们是一群不会游泳的鱼类。无颌类的内骨骼没有被保存下来,所以科学家们推测它们具有软骨骼,像我们见到的软骨鱼类鲨鱼和鳃鱼一样。
大量完整的无颌类化石是在泥盆纪找到的,泥盆纪可算是鱼类初生时代。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距今约1.3亿~1.6亿年),是鱼类中兴时代。新生代时,各种古今鱼类共存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鱼类家庭达到全盛。
在无颌鱼类的基础上,最早的有颌鱼类也发展了。最初的颌是由几个硬骨鳃弓改造过来的。鳃弓最初埋在肌肉里,在进化过程中,颌与头部背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坚固、更有效率的进食器官──咀嚼器。
原始有颌类也称作盾皮鱼,它们在泥盆纪盛极一时,但到泥盆纪末已大部灭绝了,一般认为,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都是由盾皮鱼演化来的,它们分别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但尚未找到十分清楚的证据证明这个推论。一些盾皮鱼仍具有扁平的身体,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但是大多数都变成流线型,甲胄也减少了,这种变化使它们获得了很强的游泳能力。软骨鱼类也脱去了沉重的甲胄(但仍有背板的痕迹),发展出更加强劲有力的适于游泳的肌肉组织。有些科学家认为,软骨鱼类是“原始”鱼类,但它们是否真正比硬骨鱼原始,还有待证实。
有关脊椎动物颌的发生与进化的研究,是从19世纪进行的胚胎学研究开始的,它揭示了进化中的一个重要过程。颌的出现,说明动物的某个新的重要的特征的出现可以使一个类群的生活领域扩大到以往不能生活的地区。这以后,鱼类得到了迅速扩展,成为今日最普遍的游泳生物类群。
硬骨鱼最初生活在淡水里,后来逐渐向海洋伸展,终于成为海洋鱼类的优势类群。在进化过程中,它们产生了内部硬骨骼,把僵硬的甲胄变成了薄薄的鳞片,从而使动作敏捷灵活,提高了运动速度。
硬骨鱼有两个类群,其中辐鳍鱼类在数量和种类上都大大超过另一种鱼──内鼻孔鱼类。内鼻孔鱼类包括一些形态和构造都很特殊的原始种类,它们具有内鼻孔构造,可以把嘴闭上而并不影响呼吸。内鼻孔鱼类今天能见到的只有肺鱼和矛尾鱼。矛尾鱼隶属空棘目腔棘纲。它被誉为活化石,在1938年以前一直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已经灭绝了的种类。第一尾矛尾鱼是1938年被一名渔民在非洲东南海岸捕到的,这一发现轰动世界。以后又陆续捕到,证实这一古老鱼类仍生活在现代的海洋里。腔棘鱼的重要特征是,鳍呈叶状,具有肌肉,并有相连的辐棘,从而使一些鱼可以在陆地上爬行。它们与两栖类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人们认为两栖类就是由它们演化而来的。
(摘自《海洋世界》1999年第12期)
二、鸟类的祖先之谜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鸟类最初是由爬行动物逐步进化而成的。始祖鸟作为这一进化过程的中间阶段的产物,历来被人们当作鸟类的祖先。尽管这一进化理论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许多古生物专家对蜥蜴这样的爬行动物会不会真因突然变异和自然选择而变成鸟这一结论,仍多少持有怀疑的态度。于是,在学术界内,专家们针对鸟类的问题,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刚刚问世的时代,人们对于鸟类最早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说法,无论如何也是不能理解的。后来到了1861 年,在德国境内的一处石灰岩石采石场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块奇特的生物化石。这块化石残留有翅膀,嘴里有牙齿,翅膀前端有爪,并有着像蜥蜴一样的由多节尾椎骨组成的长尾。这块被称为“始祖鸟”的化石的发现,使许多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为之振奋不已。因为不少人坚持的“鸟类是由蜥蜴进化而来的”这一观点,在这里找到了依据。
但是,在今天,这一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观点突然失去其权威性了。因为在1986年,美国的考古学家在得克萨斯州发现了一种比始祖鸟还古老7 500万年的鸟类化石,并给它定名为“原始鸟”,鸟类的祖先这一“宝座”因而将被原始鸟夺走。古生物学家指出,如果事实上是这样的话,那么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这一观点也将被否定。
为了理解发现原始鸟的重大意义,我们有必要以始祖鸟的化石为基础,看看鸟类的进化过程。关于始祖鸟的起源,英国博物馆的庞夫雷特指出,以往人们认为是鸟类祖先的某一爬行动物群体,实际上并不是蜥蜴。始祖鸟是由恐龙家庭的某一“成员”进化而来的,始祖鸟与恐龙既是“远亲”,又是“近邻”,它们都起源于槽齿类。不可否认,始祖鸟与一种被称作虚骨龙的小型恐龙,在骨骼上确有非常相似之处,因此早在19世纪,就有一些古生物学者认为,鸟类的祖先是这个群系的恐龙。
鸟类是恐龙的后代这种说法虽然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但如果能把鸟儿与恐龙比较一下,我们就会获得更多的信心。
从外貌来看,许多鸟儿都与恐龙有些相像。恐龙中有一种叫鹦鹉嘴龙,它的嘴与会学说人话的鹦鹉的嘴十分相似。鸵鸟龙的脚和鸵鸟的脚一样,也有三个脚趾头,善于走路。鸵鸟龙没有牙齿,鸵鸟也没有。鸭嘴龙的嘴活像鸭子嘴,鸭嘴龙游水也像鸭子戏水。鸟类有毛,生活在1?8亿年前的联龙也是全身长毛。鸟类的骨骼是中空的,这样可以减轻体重,便于飞翔。早期的一些恐龙的骨骼也是中空的,科学家把这种恐龙称为虚骨龙类,虚骨龙轻巧机灵,外貌和身体结构很像鸟。
在探索鸟类起源的过程中,争论的焦点之一是锁骨问题。鸟类的左右锁骨相互粘连,是V字形愈合锁骨,十分发达。而恐龙的锁骨则因退化而完全消失了。对此,持 “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观点者认为,恐龙类和鸟类都来源于槽齿类,只是在后来的进化中它们的锁骨才发生了不同变化,不能凭这一点就说恐龙不是鸟类的祖先。
可是,当上述观点提出来以后,有的科学家又发现了一些带有锁骨的虚骨类恐龙,化石分析表明,始祖鸟与虚骨龙的骨骼有明显的共同之处,但是其中的许多特征是槽齿类生物所不具备的。这样一来,又推翻了以前关于恐龙与鸟类都起源于槽齿类的观点。
后来,当原始鸟的化石发现以后,持有不同观点的专家学者们纷纷转移视线,试图从原始鸟的身上找出新的理论突破。古生物学家经过分析原始鸟的化石后,惊奇地发现,原始鸟与始祖鸟相比,具有许多更接近鸟类的特征。
首先,原始鸟类具有始祖鸟无法比拟的胸骨和龙骨突起特征,而且非常大。更为重要的是它还生有一种奇怪的肩骨,这是由于撑起羽毛的肌肉沿肩骨通过,因而一般鸟类的肩骨都很大。在这一特征上,原始鸟与现代鸟十分相似。其次,原始鸟的骨骼也是中空的,并且具有与飞翔有关的骨骼特征。
另外,原始鸟除残留有普通鸟类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外,还残存着一些爬行类动物所具有的特征。例如其尾巴很长,有与脊椎牢牢相连的坐骨,似爬行类动物等等。
从以上事实中不难发现,鸟类的起源时间还要往原始鸟以前探究。原始鸟的发现,将有可能否定在此之前的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观点。原始鸟化石的发现无疑为探究鸟类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资料,但对于鸟类祖先究竟是谁,科学家们仍无法取得一致意见,只有发现了更古老的鸟类化石后才能作最后结论。
人们一直认为,始祖鸟(学名古翼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时的中间阶段物种。2011年,考古学家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了一种比始祖鸟还古老7500万年的鸟类化石,并给它定名为“原始鸟”。显然,鸟类祖先这一“宝座”,将被原始鸟夺走。学者们指出,如果事实是这样,那么鸟类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观点将被否定。
关于始祖鸟的起源,诸说不一。有人认为,它与恐龙一样,起源于槽齿类。两者既是“远亲”,又是“近邻”。也有人认为,始祖鸟是由恐龙家族的某一“成员”进化而来的。
不可否认,始祖鸟与被称作虚骨龙的小型恐龙,在骨骼上确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因此早在19世纪,古生物学界就有人认为,鸟类的祖先是这个群系的恐龙。但古生物学家经过分析原始鸟的化石后,惊奇地发现,原始鸟与始祖鸟相比、具有许多更接近鸟类的特征。
原始鸟生存于2.5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当时正是恐龙刚刚出现的时期。所以原始鸟早在恐龙之前,起码,至今还没有任何人发现比原始鸟更为古老的恐龙化石。这个发现说明,鸟类起源于原始鸟的观点有可能取代以往的“恐龙说”。
【《化石吟》的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化石吟》教案优秀10-24
化石吟教案08-26
《化石吟》教案11-22
【荐】化石吟教案12-13
化石吟教案【热门】12-13
【热门】化石吟教案12-14
化石吟教案【精】12-14
化石吟教案【推荐】12-10
化石吟教案【热】12-10
化石吟教案【荐】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