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黄庭坚的艺术人生
引言:黄庭坚,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两宋时期,虽国运多艰甚至无力抵御外侮,但文化领域却群星璀灿,黄庭坚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来谈谈黄庭坚的艺术人生 ,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诗书之家又见神童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六月十二日,洪州府分宁县(今江西省修水县)高城乡双井里一个有着良好文化传统仕的宦家庭里,诞生了一个小生命。这位呱呱坠地来到人世间的孩子,就是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黄庭坚。
分宁黄氏是诗书世家,黄庭坚祖父一辈同族兄弟共十三人,均以学问文章显名,其中有十人考中进士,时称“十龙及第”,名声远扬。黄庭坚的父亲黄庶也在仁宗庆历年间登进士第,虽一生仕宦不达,但为人守正不阿,这种品格对黄庭坚有很大的影响。
黄庭坚是家中次子,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zhuān xū)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庭坚”为其命名。等弱冠之后,再以“鲁直”为字,希望儿子像宋真宗时的直臣鲁宗道那样刚直忠正。
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据传满周岁时,家里人让黄庭坚“抓周”,在弓、矢、纸、笔等物件中,小庭坚一手拿起毛笔就不愿放下。幼年时,黄庭坚读书即能一目五行,读过几遍就能默诵,被乡人称作神童。
父亲去世后,他跟随舅父李公择读书。有一天,李公择到家塾来,见到四周堆得到处都是书,就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来提问,黄庭坚应对如流,舅父大为惊异,感叹他“一日千里”,前途不可限量。
黄庭坚7岁时就曾作过《牧童》诗,曰:“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垅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诗题虽平常,但文字却异常老练,不像是7、8岁孩童的口吻。令人感叹的是,幼年黄庭坚对世道虽已有深刻洞察,后来他仍避不开“名利场”的坎坷跌宕。
嘉祐八年(1063年),18岁的黄庭坚以乡试第一名赴京参加翌年的礼部省试,却落了榜。到了治平三年(1066年)的秋天,他再赴乡试。这次考试的主考官是庐陵人李询,当他读到黄庭坚诗题《野无遗贤》中“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锁烟”一句时,不禁拍案赞叹,认为这个青年假以时日可以名扬四海、冠绝诗坛。黄庭坚于是再拔乡试头名。第二年神宗即位,他终于进士及第,当上了汝州叶县尉。
黄庭坚的政治生涯就此开启,那个芊芊神童,走入了更广阔的天地。
刚正不阿的性格
幼年那首《牧童》诗已显示出黄庭坚孤高傲世的性格,进入仕途之后,他的愤世嫉俗也就更加强烈。
神宗年间,黄庭坚连着做了几个县的父母官,他以平易治理地方。当时朝廷颁布征收盐税的政策,各地可视具体情况决定税额多少,按现在的话讲,这和地方官的政绩直接挂钩。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黄庭坚却量力而行,不让老百姓给政府“埋单”。所以黄庭坚主政的县征到的盐税很少,这固然取悦了百姓,却得罪了不少同僚。
哲宗即位后,黄庭坚被召为校书郎,负责撰修《神宗实录》。《实录》一年后修成,他被提拔为起居舍人,这期间,黄庭坚遭母丧,按惯例回乡守丧三年。丧除后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不想这时,几年前参与编纂的《实录》给他惹上了麻烦。
北宋中期以后,朋党之争有愈演愈烈之势。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后,在章惇、蔡卞等人的带动下,所谓的“绍述派”开始清算“元祐派”,黄庭坚被诬蔑成元祐一党,他的《神宗实录》成了证据。章、蔡及其党羽摘录了其中千余条内容,认为是对神宗的诽谤。
《宋史·黄庭坚传》里记载了这次“文字狱”的审讯情况。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神宗“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遂被对方视为大不敬之词,要他作出解释。黄庭坚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黄庭坚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甚至连过堂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
事后,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被流放去了大西南,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于是移至戎州(今四川宜宾)。
从此,一身正气的黄庭坚对官场已不再抱有希望,“山谷道人”的别号也取自这一时期。黄庭坚将更多的精力寄托在诗歌、书法、禅学修养等雅好上,年轻时文学创作中的嫉恶如仇,很大程度上被洒脱灵逸取代。
从此,中国的历史上,少了一位为民请命的清官,多出一个在艺术领域纵横捭阖的大家。
和老师一样好酒的“学士”
说黄庭坚,离不开苏轼,自古就有“苏黄”并称的美誉。黄庭坚33岁起就与苏轼有了书信来往,常有诗歌唱和,但都不曾见面。直到元祐元年(1086年),41岁的黄庭坚与49岁的苏轼相继入京为官,他们才结束神交的历程。
从这年秋天黄庭坚至京任校书郎,到三年后苏轼被革除龙图阁学士赴杭州任职,苏黄二人在一种畅快的心情和环境中,于政暇时雅集,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大畅平生师友之情。
黄庭坚和苏轼除了在文学方面的惺惺相惜外,书法也是一样的品味,他们都擅写行楷,只是在风格上大为迥异。有一次,黄庭坚问苏轼,我的字写的如何?苏轼开玩笑说,你的字是“树梢挂蛇”。黄庭坚听后大笑,那您老的字便是“石压蛤蟆”了。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和卷后的黄庭坚跋作一比较,苏字饱满而不失灵逸,而黄字纤细却略带凝重,他们的比喻十分传神。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中最突出的一位,他和苏轼在年龄、仕宦经历、性情上最为接近。而苏黄除了亦师亦友的交情外,和苏轼一样,黄庭坚也一生好酒。
绍圣五年(1098年),黄庭坚被贬到四川宜宾,自此摆脱朝政,寄情于山水诗酒之中。四川自古是酒的重要产地,在寓居的三年时间里,黄庭坚遍尝宜宾佳酿,写下17篇论酒的诗文,其中最为后世推崇的是《安乐泉颂》和《荔枝绿颂》。
有一日,当地名流廖致平邀好友黄庭坚到家中品“荔枝绿”这种本地酒,他们学晋唐古风,将酒杯置于水面,漂到谁的面前就由谁献诗一首。当轮到黄庭坚时,他试倾一杯,先闻其香,其香沁人心脾,再观其色,其色碧绿晶莹。黄庭坚顿时兴奋起来,当即吟诗一首《荔枝绿颂》。从此以后,“荔枝绿”声名鹊起,成了进贡朝廷的名品。
黄庭坚还为另一款当地酒“姚子雪曲酒”作《安乐泉颂》,其中有谓“杯色增玉,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蛰”。被黄庭坚高度赞美的这种酒,就是大名鼎鼎的五粮液的前身。
今天,五粮液酒城的安乐泉景区里面屹立着黄庭坚青石雕塑,当地人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对这位“品酒家”的怀念。
一代书法大家
北宋书家,历来以苏、黄、米、蔡为代表,四大家中,黄庭坚是极特殊的一位。他和蔡襄一样法古,也和苏轼一样创新,黄庭坚的书法展现出了高度的技巧和深厚的功力,令无数人赞叹、着迷。
黄庭坚早期学习草书十分用力但并不成功,作品都平淡无奇。有一次他与苏轼、钱勰同游京师宝梵寺,黄庭坚应主持之请作草书数纸,苏轼甚是赞赏,但钱勰认为他的草字太俗,黄庭坚很不解,钱勰说是他没见过怀素《自叙帖》的原因。黄庭坚自信心受到打击,自此不肯为人作草书,暗地里思索着草书技法的突破。
此后,在游黄龙山时,黄庭坚初悟草书真谛。他在道上见船工划桨,整齐的动作激发了黄庭坚的灵感,他寻思如果船工们手里握着的不是木桨,而是毛笔,滔滔的江水就像一大张纸,这些船工在不停的划动中写出的就是无数优美的草字。
这以后,黔南的贬谪生活激发了黄庭坚在草书上的创作灵感。他在《书自草<秋浦歌>后》中说过,这一段时间,平日无事可做,伴随着“幽鸟相语”,开始尝试自己草书技法的变革,于是先后写下了李白《秋浦歌》共15篇。幽雅的环境和李白飘逸的诗作,成为了黄庭坚创作的催化剂,如现存他尺幅最长的草书作品《廉颇蔺相如列传卷》就是这一时期以笔墨遣怀的成果。
不久,黄庭坚又被贬为涪州别驾,戎州安置。绍圣五年(1098年)三月到涪陵,他于石扬修处见到怀素《自叙帖》真迹,终于弥补了当初钱勰提到的遗憾。于是黄庭坚将《自叙帖》借回家,废寝忘食地临摹和研究,草书技法突飞猛进。
尽管在艺术上已经登上高峰,但他的政治命运却与日俱下。在戎州之后,他相继又被贬到鄂州(今湖北武汉鄂城区)和宜州(今广西宜州)。他一贫如洗,在宜州竟然连一间民居也租借不起,最后只能躲进城楼上的一间潮湿而狭窄的小屋,聊以度日。
崇宁四年(1105年),宜州秋暑很重,连日高温,直到九月三十日晚上才迎来一阵小雨。黄庭坚心情大好,登楼观雨,饮酒作诗。他喝得微微醉,坐在胡床上,把赤着的脚丫伸到栏杆外感受雨滴的清凉。
悠然恍惚间,黄庭坚回头对来访的朋友范寥说了一句,“吾平生无此快也”!那是他最后的日子,不久,一代大家便溘然长逝了。
一颗文星就此陨落,但黄庭坚波澜壮阔的人生,还有用这个人生领悟到的艺术世界,千余年间感动着无数的人。他“世道之颓,吾心如砥柱”的坚定从容,正是今日的俗世最最缺失的精神。
拓展阅读:
黄庭坚生平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黄庭坚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修水县人。生于1045年六月十二日(7月28日),北宋诗人,书法家,词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1105年九月三十日(11月8日)死于宜州贬所。
【浅谈黄庭坚的艺术人生】相关文章:
诗人黄庭坚的艺术人生03-21
牧童黄庭坚02-06
黄庭坚的故事10-10
黄庭坚清明04-06
黄庭坚的简介08-17
黄庭坚趣事11-03
黄庭坚名言09-30
黄庭坚生平02-17
黄庭坚诗歌风格04-19
黄庭坚的诗歌主张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