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作者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欢迎阅读。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
秦可卿这个人,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物形象。她虽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一,却死得最早。凡看过《红楼梦》的人,大约都对她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同时,她也给每一个细心的读者留下许多不解之秘。关于秦可卿,作家刘心武先生曾对她进行了许多探佚工作。对于他的探佚结果,目前红学界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鉴于环境条件和水平,本文,笔者仅就秦可卿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如下粗略的分析,望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秦可卿的判词与曲
秦可卿虽然在《红楼梦》中出场不多,而且还早早去世,但却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一个,排第十二位。“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每人都有一首判词和曲,分别揭示着各人的命运与结局。
秦可卿的判词是:“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谩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判词的大概意思是说:虚幻的风月情就像天那么高、像海那么深,一旦让滥情人相处在一起,就必然导致男女双方的荒唐与放纵。虽然都说不肖的子孙全部都出自荣国府,但其实开始造成祸患的却是宁国府的人。判词明白无误地告诉了读者这么两个问题:一、秦可卿确实是一个擅风情的女人;二、贾府最终败落的根由完全是宁国府的人(即贾珍与秦可卿)造成。可见,秦可卿对贾府的最终败落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另外,在秦可卿判词的前面还画有一幅画图,图中有一座楼,楼上有一美人悬梁自尽。在这画图与判词的傍边,脂砚斋这样批点道:“判中终是秦可卿真正死法,真正实事。书中掩却真面,却从此处透逗。”这就是说,判词和图是在向人们暗示:秦可卿的死是悬梁自尽的。据说有些版本在这一回的回目曾这样写:秦可卿魂丧天香楼。作家刘心武先生通过研究亦认为,秦可卿是在天香楼上上吊而死的。
秦可卿的《红楼梦》曲:“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曲的大意是说:(秦可卿)是在画梁上结束了她自己的青春的,那吊脖子的绳套儿曾抖落下几点灰尘,多么凄惨悲凉。擅长风月情,具有花容貌,这就是她败家的本源。祖业衰败开始在贾敬(因为贾敬不理家务事,跑到城外的寺庙里去炼金丹以求长生不老,致使家里乱得一团糟),家族消亡的首罪便是宁国府的人。这都是前生所造下的孽债,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情”事所贻害。
以上的判词和曲,确实在揭示这样一个事实,即秦可卿是一个十分漂亮的女子,她的私生活比较放纵,她的死亡是一种不正常的死亡,她应该为贾府的衰败负有责任。
秦可卿的身世
秦可卿到底是什么时候嫁到贾府的?小说并没有具体交代。我们知道,她的父亲叫秦业,在朝廷中担任营缮郎。这是专门负责建筑工程方面的一种小官吏,地位低,权力不大,薪水亦不多。因此,秦家的经济状况应该说是不很宽裕的。而此时的秦业已年近古稀,其妻则早已病故。秦可卿其实并不是秦业的亲生女儿,而是一个养女罢了。当年,秦业夫妇因无子女,便到养生堂里抱来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但那男孩不久即死去了,只剩下了这个女孩,也正是如今的秦可卿。这秦可卿还有一个小名叫可儿,她原来的姓氏及其亲生父母是谁、乃何方人氏等,都不得而知。她虽然自小便生长在贫寒的秦家,营养自然不会十分充足,却生得十分苗条漂亮,“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秦家“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秦可卿看来读书并不多,其文化素养并不高,也应该没有多大的才干。她之所以能够嫁到贾府,成为堂堂的宁国府重孙贾蓉贾公子的嫡妻,一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姿色,二则是秦贾两家的某种需要(或许是政治上的需要)而获得的。
后来,秦可卿的养父、养母秦业夫妇直到五十以后,才生下了一个儿子即秦钟。秦可卿和秦钟尽管不是亲生姐弟,但两人的关系还是挺不错的。秦可卿嫁到了贾家之后,亦对秦家给予了不少的照顾。
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是,秦可卿的亲生父母究竟是谁呢?她为什么被遗弃在养生堂里?而秦家与贾家究竟有什么瓜葛?
秦可卿的性格特点
秦可卿是在第五回开始出场,到第十三回即已去世。虽然在小说中出现不多,但其人物形象还是比较完满的。那么,秦可卿的性格特点主要是什么呢?
首先,秦可卿性格温和,贤惠孝顺,行事稳妥,得人心。第五回,宁国府内的花园里梅花盛开,贾珍之妻(也就是秦可卿的家婆)尤氏乃治酒请贾母、邢夫人和王夫人等前来赏花。那天,尤氏和秦可卿便手拉着手到荣府来面请贾母等人的。如果秦可卿与其家婆的关系不好,两人是不会手拉着手到荣府中来的。这是第一个例证。第二是,贾母等人到宁国府时,宝玉也跟着来了。到中午,宝玉觉得倦怠,欲睡中觉。当时,秦氏便对贾母和王夫人等说道:“我们这里有给宝叔收拾下的屋子,老祖宗放心,只管交给我就是了。”这时,小说是这样叙述的:“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第十三回,得知秦氏病死后,贾府上下无不对她悲痛惋惜,“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之人。”可见,秦可卿在贾府是深得人心的,人们对她的死去是普遍惋惜的。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之——薛宝钗,一个封建时代的少女,在人们的眼中总是作为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对立面存在的。王昆仑先生曾说过,薛宝钗是一般男子最感到“受用”的贤妻,寻找人间幸福的男子们大概没有不向往着有宝钗这样一个妻子的理由。为什么男性愿意选择宝钗,而非黛玉做自己的妻子呢?当然作者曹雪芹在林黛玉的身上确实倾注了很多的爱,在林黛玉身上寄托的理想和先进的理念最多,但是在现代的人们看来,或许像林黛玉这样的人,恐怕是无法在社会上生存和立足的。
历来对于薛宝钗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她是封建淑女的典型,并誉之为“山中高士晶莹雪,睿藻仙才淑仪风”;还有人评价她是封建社会的卫道士,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世故、圆滑、虚伪、奸诈,无情、冷、会做人、善用手段,都成为薛宝钗这一形象的标志。其实无论怎样的评价,都要有一定的合理的依据。曹雪芹创作薛宝钗这一艺术形象时也倾注了很多的心血,所以宝钗形象也是值得后人反复推敲,这也恰恰说明了这一人物形象复杂性,有优点、同样也有缺点。那么我们也就不能用二元对立思维来比较薛宝钗与林黛玉。
周思源教授曾说:对艺术形象的分析必须遵循文本至上原则,即一切从文本提供的全部的信息出发,将文本作为判别的最重要的依据,而不是从意识形态、政治需要出发,不能存先入之见。我们不能脱离时代特点来要求人物这样那样,不能脱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刚来与后来的变化)、人物自身的实际年龄来评价人物。在我看来这也正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以客观现实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来看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的所有制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形态,形成具有每个时代的典型代表人物。
薛宝钗正是在封建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的人物,她身上不同的“符号”正是这个时代的烙印。她是平凡的,是封建建社会的必然产物,是适应时代而生的芸芸众生之一,我想这也是对薛宝钗比较客观和比较公正的评价。
薛宝钗的性格形象及其成因
(一)薛宝钗形象的总体特征
薛宝钗是《红楼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形象,也是历来人物评论中争论较多的一个。论争之激烈,两百多年前就曾经达到两个好朋友之间“几挥老拳”的地步。有人认为,薛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薛宝钗虚伪、奸险、冷酷无情。其实,这都是有失偏颇的。我们从《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薛宝钗现象的基本设计中可以看出,他是要把她塑造成一个封建时代的淑女现象。这一现象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藏愚守拙,温柔敦厚,豁达大度,又不失外冷内热,表里不一,虚伪世故,工于心计。可以说,这些性格特征及其矛盾冲突构成了一个既复杂、又丰富,既丰满、又富立体感的艺术形象。下面从其“冷”与“热”两大方面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二)薛宝钗性格的分析
薛宝钗性格特征中“冷”的一面作为一个内涵深厚的文学形象,曹雪芹在塑造过程中是寄予了苦心的,薛宝钗作为《红楼梦》的第三号人物,她的形象是丰富的,立体的,多层的,她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有自己内心自觉不自觉的矛盾冲突。薛宝钗这个人物身上存在着的现象与本质的深刻矛盾,使她总处于表里不一之中。“冷”的一面,就表现在她的待人处世上:虚伪做作,城府深,富理性而善克制。这是曹雪芹在塑造这一形象过程中苦心孤旨,着力表现的一面。薛宝钗姓“薛”与“雪”谐音,即“雪”的意思。小说中凡涉及到薛宝钗的,大都用“雪”来代替,总与“雪”联系在一起,“金簪雪里埋”,“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丰年的大雪”等判词、曲子、俗谚口碑等,都与“雪”有关。兴儿在向尤氏姐妹介绍她时说:“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而“雪”是与“冷”联系在一起的,接触宝钗的人,都常常有一股冷森森的感觉。她吃的药叫“冷香丸”,身上又有一股“冷香”,她所住的蘅芜苑,“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及进了屋,雪洞一般。”凡是与她有关的东西都冷得出奇。因而,贾府的人们称她为“冷美人”。这种“冷”,正是作者在塑造这一人物性格时所花的心机,所作的暗示。这样的“冷美人”,表现在行为处世上便是虚伪世故,工于心计。这些表现,大多从别人口中得出,也就是说,宝钗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如此。贾府的人认为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诩,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愤之意,薛宝钗却浑然不觉”;“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她对周围的事情不大关心,一切随和并按自己的朴拙,不去用心周旋世务。
红楼梦人物形象
1、薛宝钗的人物特征:
(1)她容貌美丽,举止娴雅,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
(2)她恪守妇道,但也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
(3)她稳重大方,八面玲珑。她对不同的人自有一套不同的“社交”方式:对贾母、王夫人这样的“权威人物”,她尊重顺从;对大观园的其他姐妹,她表现出的是“宝姐姐”的稳重和宽容;对下人,她又显得平易近人,不端架子。随和,大度;有才华;冷、无情,但 “任是无情也动人”。
2、贾宝玉的人物特征:
(1)他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
(2)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3)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
(4)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5)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逆臣”。
3、王熙凤的人物特征:
(1)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
(2)她容貌俊美,性格泼辣;
(3)她精明能干,要强逞能;
(4)权诈机变,心狠手辣;
(5)机智幽默,善于奉承;
(6)贪财好利,嫉妒成性;
4、林黛玉的人物特征:
(1)她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
(2)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3)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
(4)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5)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而伤心,为之而哭泣。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王熙凤
《红楼梦》中的人物可以说都是独特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曹雪芹完全改变了过去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避开了“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俗滥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下面笔者就《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性格及其作者描写的方法作一些探讨。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判词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间,终难定。
判词是说王熙凤虽然用尽了权谋机诈,到头来却断送了自己的性命,生前心机用碎,死后一切皆空。原指望家庭富贵人安宁,那晓得最终家破人亡各奔前程,白白耗费了半辈子的心机。就如同半夜三更空有一梦,又像高楼大厦忽喇喇倒塌,昏惨惨的灯火将燃尽,一场欢喜变成了悲伤与辛酸,人间的贫富兴衰最终难以料定。
王熙凤生于权势显赫的王家,自幼当男儿抚养,从小就养成“杀伐决断”的性格,因其才干过人,她独揽贾府内务的大权,大施手段,大显才能,一手捞权,一手捞钱。但最后终不免一场空。在她死后,她唯一的女儿巧姐还由舅舅王仁做主,连巧说带欺骗取得了邢夫人(巧姐的奶奶)的同意,卖给了外番王做婢女,幸亏被再次来到荣国府的刘姥姥发现将巧姐带到刘家躲避。从本质上来说,王熙凤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一、聪明能干,善于权谋
还在凤姐未出场之前,作者就借冷子兴之口向读者这样介绍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后来,周瑞家的向刘姥姥这样描绘她:这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比是人都大呢。如今出挑得美人儿似的,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他呢。
“协理宁国府”,显示了凤姐出色的治家本领。凤姐受命于危乱之际,对于宁府这个积重难返的局面,她一上来就理清头绪,抓住要害。她就立刻找出宁府的五大弊端:第一件,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诿;第三件,需要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管束,无脸者不能上进。这些不外乎人事、财务,人权和财权。凤姐上来以后,都踩到点子上,她对症施治,责任到人,立下规则,赏罚分明,自己不辞劳苦,亲临督察,过失不饶,惩一儆百。她有一股不避锋芒的锐气。凤姐说:“既托了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的嫌了……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律清白处治。”有一个仆妇迟到了,也说了情,最后还是不饶,打了二十板子,到头来还要跪下来叩谢,而且还要罚去银米什么的。
再譬如:宝玉挨打以后,王夫人、贾母是又疼又急,下面那些人是乱成一团,只有凤姐上来,就骂下人糊涂,打成这样子,你们还要搀着走,还不赶快地把藤屉春凳拿来抬。凤姐这个人她是很务实的,她有一种处乱不惊,有一种明断务实的这样一种作风,所以我说,这种凌厉之风,在日常的这种生活当中,也可以见出来。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王熙凤放在广阔的社会联系中,从各个生活层面给予反复渲染,随着情节的发展,构成她性格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完整性高度统一的性格整体,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曹雪芹对凤姐儿这个人物,是从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式地进行塑造的,是从四面八方来写的,她是贾府的女“总理”,这种特殊的地位和身份;使她与贾府的主仆上下,男女老少,各色人等,发生广泛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甚至与宫廷宦官、衙门官吏、寺庙僧尼也有来往。这就又使她处在各种矛盾冲突的漩涡中心,使她得到充分地表现;同时,她的性格也就从四面八方得到映照;这是凤姐儿这人物形像写得特别成功的根本原因。
聪明能干,是王熙凤的主体性格之—。曹雪芹用许多笔墨描写她这一性格特点。她作为贾府的“女总理”,地位显赫,但也责任重大。要管好“三百余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的贾府,谈何容易!府内穷奢极侈的生活,挥金如土的耗费,豪奴悍仆的差遣约束等等;外面皇亲国戚的贺吊应酬,亲朋故旧的婚丧嫁娶、喜庆寿诞,侯门府第的送往迎来,繁文缛节等等,这一大摊子庞杂琐碎千头万绪的事体,都要由她处理、过问、决断。
二、巧舌如簧,拍马有术
曹雪芹还通过日常生活细节,描绘和刻画她的心机又极细深,足智多谋的个性特点。她为人处世、时时处处都是以“我”为中心。有利的事,她先抓尖;不利的事,她远远避开,或者推到别人身上。林黛玉刚到贾府那天,王夫人说该拿出两个缎子衣料给黛玉做衣裳。凤姐马上就说:“我倒先料着了,知道妹妹这两日必到,我已经预备下了。”
作者写她与贾母、王夫人的关系,主要表现她对贾母等人的逢迎,以取得她们的宠信,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既突出了他的虚伪和做作,又表现了机敏诙谐,泼辣豪爽。在《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欢喜,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你看,这样的巧舌如簧的凤姐能不讨贾府上下的人喜欢吗?说话天衣无缝,滴水不漏。她夸奖的是黛玉,说黛玉是世上难得的标致人物,黛玉听了自是喜欢。可针是戳在黛玉身上,血却出在贾母身上。夸奖的是黛玉,奉承的却是老祖宗,竟是老祖宗嫡亲的外孙女!黛玉的美貌是和老祖宗一脉相传的呢!贾母的心里怎不如同吃了蜜一般?而且一句“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也不露痕迹地把贾母如何思念黛玉的情形告诉了黛玉,替贾母讨了个顺水人情。她能见风使舵,很快转悲为喜,并自践地说“该打该打”,像变色龙一般。
聪明的凤姐意识到,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她要站稳脚跟,保住她的地位和权势,她必须靠定“太上皇”贾母和实权派王夫人这“两座山”。于是,看老太太的眼色行事,是她的行动宗旨。她在贾母前装乖卖巧,打诨插科,想尽一切点子,使出浑身解数拍贾母的“马屁”,而且瞅的准,拍的好,使贾母感到喜心惬意,浑身舒坦。斗牌,她故意出错,让贾母赢,并逗笑儿让贾母取乐;贾赦要讨鸳鸯,贾母气得浑身乱颤,不仅怪邢夫人,还怪王夫人,怪宝玉,统统地怪,连凤姐都怪了。这时谁都不敢吱声,只有凤姐开口了,她说:“我倒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倒寻上我了。”大家很奇怪,怎么老太太还有不是呢?那么凤姐就说出理由来,她说:“谁叫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儿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如果我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就有点奇兵突出,贾母先是愣了,怎么我有什么错呢?原来,凤姐拍马简直拍得恰到好处:她好像说是贾母的不是,其实她是夸奖贾母会调理人,像鸳鸯这样的调理得水葱儿似的。所以,贾母很快的,她就转怒为喜,气也消了,心也开了,空气也缓解了,又有说有笑的了。
二、两面三刀,草菅人命
凤姐在贾府中独揽大权,视人命如同草芥,任意宰割,表现她外作贤良,内藏奸猾的两面手法。
作者在第六十七回《苦尤娘赚入大观园酸凤姐大闹宁国府》中把凤姐的心机、狠毒、泼辣,表现的淋漓尽致。她一方面用花言巧语,假意殷勤把尤二姐骗得滴溜转,对她言听计从,感激不尽,跟她回到了大观园。在贾母和众人面前逞贤良;与此同时,她又使人挑唆张华告状,只叫他要原妻。又俏命旺儿“务将张华致死,剪草除根,保住自己的名声。”安排已定,便去大闹宁国府,把尤氏骂得狗血喷头,“揉成了面团儿”。接着借秋桐之刀杀死尤二姐。凤姐这一系列恶行,由于筹划周密,想得周详,能够通行无阻,步步按其设计实现,且做的点滴不露,显示了她女奸雄的“大智”。
尤二姐之所以会被王熙凤骗入府中不得脱身,最后被害,关键之处她就是听了王熙凤的,这一通好话,她以为王熙凤真是很同情她,因为自己不能生育等等。结果尤二姐一想,凤姐是正室,她自己是侧室,是妾,这么真诚地来请我进府,我能不去吗?那一番话,假话说得比真话还要真,王熙凤讲的时候非常真诚。因此,尤二姐在关键的一招上,出了错了,她进了贾府以后,她就出不来,她就处处受制,最后是被迫自尽。
贾瑞垂涎她的美色,她设下圈套,让他上钩,最后使其害相思病致死。贾瑞调戏凤姐,自是“衣冠禽兽”,惩治一下也是应该的;但凤姐为什么一定要置他于死地呢?无非是这个“癞蛤蟆”想吃她的“天鹅肉”,冒犯了她这位贵夫人的威严;王熙凤当时为了惩罚他,她故意带有一些挑逗性言论,使得贾瑞产生误解,因此贾瑞一步步滑向深渊,陷入精神和肉体的折磨而不能自拔,最后一命呜呼。
在贾府一手遮天的王熙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无所不用其极,为了三千两银子,破坏了张金哥的婚事,害死了两条人命。她毒设相思局,害死了贾瑞,又有计划而不露声色地杀害了尤二姐,真可谓“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可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她的下场也是可悲的。正因为如此,错综复杂的矛盾使“贾府外面的架子虽没有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样腐朽的社会怎能逃脱“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下场呢?
三、笼络利用与压制虐待并用
写她与贾府大小管家、奴婢下人的关系,表现她笼络利用与压制虐待并用的统治手段。王熙凤对奴婢常常是客气的,让人产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
《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书叙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子,为了酬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要将毕生的泪水偿还,就随其下凡历劫。宝玉为神瑛侍者转世,林黛玉为绛珠仙子转世,这段姻缘称为“木石前盟”。远古女娲炼石补天遗下的顽石,通灵性,为贾宝玉出世时所衔的“通灵宝玉”,“通灵宝玉”历尽世间辛酸悲欢的故事,就是《石头记》,亦即《红楼梦》。
《红楼梦》故事纷纭复杂,其较大的事件有:黛玉丧母,进京依附外祖母;宝玉母姨及其子薛蟠、女薛宝钗进驻贾府;宝玉在秦可卿卧房午觉,梦游太虚幻境,看了”金陵十二钗正册”;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致贾瑞命归黄泉;秦可卿病亡,公公哭得如泪人一般;贾元春加封贤德妃,获准省亲,元春题名别院为“大观园”;宝、黛二人于沁芳闸共赏 《会真记》,宝玉以张生、莺莺喻己喻人,黛玉感极生嗔;王夫人怒逐金钏,金钏不堪受辱,投井身亡;宝玉事发,贾政痛笞宝玉;探春发起组织海棠诗社,此时邢岫烟、李纹、薛宝琴等同时入驻贾府,彼等均具诗才,大观园比前更加热闹;刘姥姥携外孙板儿进荣府,深得贾母欢心;紫鹃戏说黛玉将回苏州,宝玉呆症大发;贾琏垂涎尤氏姐妹,偷娶尤二姐;尤二姐为凤姐所害,误服虎狼药,吞金自尽;尤三姐殉情饮剑身亡;贾赦欲讨鸳鸯为妾,鸳鸯哭诉贾母,贾母申斥贾赦夫妇;王夫人、凤姐夜抄大观园,司棋、晴雯被撵;晴雯病亡,宝玉心痛如绞,作《芙蓉女儿诔》以祭;迎春嫁了“中山狼”孙绍祖,受尽凌辱而死;薛蟠吃酒打死酒店当槽被擒拿;夏金桂误饮毒药汤,自取灭亡;元妃薨逝,通灵宝玉丢失,宝玉丧魂失魄;凤姐奇设调包计,黛玉闻知宝玉娶了宝钗,魂归离恨天,宝玉于潇湘馆痛祭黛玉,紫鹃细诉黛玉临终情景;薛宝琴史湘云相继出嫁;锦衣军奉旨查抄贾府;贾母逝世,鸳鸯上吊身亡;凤姐病重,临终托刘姥姥照看巧姐;宝玉魂魄随和尚重游太虚幻境,见到众多已离人世的姐妹;宝玉、贾兰叔侄赴考,出考场,宝玉旋即迷失;贾政途遇宝玉与一僧一道飘然而去,圣上赐宝玉“文妙真人”道号;袭人嫁与蒋玉菡;贾雨村和甄士隐执手叙旧,言荣宁二府,将会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僧道携宝玉到青埂峰下,仍将玉放在女娲补天之处,各自云游。
成书过程
《红楼梦》诞生于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满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所谓的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实际其社会内部的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1736~1765)左右。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云”即是曹雪芹自序。在这篇自序中,曹雪芹以真实身份出现,对读者讲述写作缘起。据曹雪芹自述,他是依托自己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写作此书。因流落北京西郊,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猛然回忆起年少时家里所有的女孩儿,觉得她们的见识才气远远超过自己,不禁深自愧悔。祖上九死一生创下这份家业,当年自己身在福中,却不务正业,不听从父母老师的管教,以致长大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将这段经历和悔悟写成小说,就是要告诉读者,虽然自己罪不可免,但那些女孩儿都是生活中实有其人,万不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使她们的事迹湮灭无闻。一念及此,心旌荡漾,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何况乡野生活悠闲自在,风光宜人,更令他思如泉涌,下笔如神。曹雪芹自谦才疏学浅,只得用市井白话来写这部小说,意在为那些女孩儿立传,排遣自己的苦闷,兼以供读者把玩赏析。
思想内容
《红楼梦》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它所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小说的巨大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好了歌》和十二支《红楼梦曲》提示着贾宝玉所经历的三重悲剧。作者将贾宝玉和一群身份、地位不同的少女放在大观园这个既是诗化的、又是真实的小说世界里,来展示她们的青春生命和美的被毁灭的悲剧。作品极为深刻之处在于,并没有把这个悲剧完全归于恶人的残暴,其中一部分悲剧是封建势力的直接摧残,如鸳鸯、晴雯、司棋这些人物的悲惨下场,但是更多的悲剧是封建伦理关系中的“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所造成的,是几千年积淀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世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显示了封建贵族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尤其深刻的是,在小说展示的贾府的生活图画里,显示出维持着这个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揭开了封建家族“温情脉脉面纱”内里的种种激烈的矛盾和斗争。
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把爱情的悲剧写得像《红楼梦》那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相关文章:
红楼梦分析人物形象08-11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06-01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06-25
[精选]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06-29
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分析03-26
红楼梦中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06-10
《红楼梦》之王熙凤人物形象分析05-21
红楼梦秦可卿的人物形象分析02-19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分析01-17
分析《红楼梦》中紫鹃人物形象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