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果报以及自造因果”佛家思想的体现

时间:2023-12-13 08:58:39 浪龙 红楼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红楼梦》中“果报以及自造因果”佛家思想的体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中佛学思想的体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如果这些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红楼梦中佛学思想的体现相关的文章。

  1.佛法中的因缘思想

  佛法讲因缘生万法,宇宙万物的动静生灭变化皆是因果现象。佛学思想认为因是万物的本源,而缘是连接因与果的助力,即是指万物生起的一种相互交涉关系,果报是结局,由因得果,全是缘的力量。缘有很多种,佛法从心色、结果的方式、前世今世来世等角度将它们分类。有什么样的因,就必然带来什么样的果。

  2.因缘果报观表现在宝玉黛玉的三世姻缘中

  《红楼梦》中的因果现象在整个小说中非常常见,整个故事由一个因缘果报缘起,贾宝玉、林黛玉的“木石前盟”就是一个受前生灌溉之恩,于今生以泪相报的爱情因缘,显现出冥冥中自有安排的宿命观。从而除了表现了心神交往之盟的“木石前盟”(无情众生)与宝、黛(有情众生)爱情的还泪奇缘,引起了宝玉终

  于因为爱的幻灭而悟道出家,而林黛玉一生只钟情于贾宝玉一人,一生眼泪酬知己,以泪报恩,就是用生命报答知己。林黛玉不断流泪的过程,是暗示她为爱渐渐付出自己的生命;泪尽,则是代表生命的结束。此外还显示贾府的兴衰、亲人的离散、世俗的情缘、人间的功名,一切在表面上都是命定、虚幻而徒劳无功的,但实际上就是一切众生(无情、有情)在因果范畴之中来来回回地走了一串。或者说这是人生必须经历过迷与悟、生死与涅桀之中的过程。

  这是一场前世注定的“还泪情缘”、“木石前盟”,宝玉与黛玉爱情的独特之处,就是儿女真情;然而,他们的儿女真情和传统社会的世俗人情却是不能相容的。因此,他们所面对的不止是家族的而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反对,所以难免一场必然发、必然失败的“有缘无份”悲剧,引起了宝玉终于因为爱的幻灭而悟道出家。

  3.因缘果报的其他体现

  《红楼梦》中的因果观念除了在宝玉黛玉的三世姻缘中反复点明外,还隐约表现在其他人的身上,如贾宝玉与薛宝钗的“金玉良缘”以金锁与佩玉为配偶象征。花袭人与蒋玉菡,以汗巾之交换,千里伏脉:以及王板儿与贾巧姐,藉由童年玩具“佛手"不经意间的交换,不仅牵起两人的情缘,更是对贾巧姐坎坷命运的救赎。

  王熙凤是贾府的当权者,她机关算尽,好利盘剥 玩弄权柄,而最后却只能落得连自己姓名都算掉了的结局。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之讲故事。说是她们村中有个人家,因为行善积德,佛祖保佑,90岁上居然得了个儿子,这个故事,宝玉不喜欢,但贾母和王夫人却喜出往外,因为这个故事满足了她们今世享福,来世还能富贵的愿望,贾母和王夫人也代表了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想法,这是当时封建社会人们的一种朴实的轮回因果报应观的体现,反应了佛教思想对社会大众的影响。

  《红楼梦》中存在大篇幅,多视角的佛教中因缘果报的体现,并不能因此说作者在宣扬一种因果报应的观念。这种因果报应是推动小说情节,操控人物命运的艺术展现。这种写法向我们展现了当时世俗对因果轮回的一种观点,同时借用佛教“轮回"、“无常”、“缘起”等艺术的体现了了书中人物命运联系与曲折。在给读者艺术美感的同时,也让读者不禁对人生进行深思。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杰作之一,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佛家思想。在小说中,果报以及自造因果这两个概念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首先,小说中提到的“果报”是指一个人所作所为所带来的报应。例如,林黛玉在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争斗中失去了父亲,这就是她自己造成的因果报应。又例如,薛蟠因为不肖子弟的行为而遭受惩罚,这也是他自己造成的果报。

  其次,小说中强调了自造因果的重要性。这一点在小说中表现为许多人物的选择和决定对他们未来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贾宝玉虽然身世显赫,但是他的不肖行为导致了他最终的命运。而薛宝钗虽然出身不高,但是她的品德和行为使得她最终能够得到幸福。

  总的来说,《红楼梦》中果报以及自造因果的概念,强调了人们应该通过正确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这也表现了佛家思想中“因果报应”的观念。

【《红楼梦》中“果报以及自造因果”佛家思想的体现】相关文章:

关于《红楼梦》中的佛教因果05-31

答谢中书书中心思想以及内容06-14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句集锦12-08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所体现的纯朴、侠义精神的短文06-26

白居易讽喻诗中体现的传播思想05-12

张九龄诗歌中体现的进退思想07-18

缘的因果的诗歌07-03

关于因果的句子05-08

关于因果的句子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