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社《红楼梦》选修教材的几点意见
现在《红楼梦》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因为有一个新红楼梦正在拍摄。值此机会,我也讨论一下红楼梦,但是我要讨论的不是电视剧,而是教材,是编辑红楼梦教材的问题。
在一家教辅报社工作,使我有机会接触到了目前琳琅满目的教材出版情况。其中语文社教材的编辑质量整体上还是很好的,可是一天无意间看到了语文社的《红楼梦》选修教材,很有一些不同的观点看法。这本教材的主编是好像在那个圈内有些名声的蔡义江先生,由于鄙人不是圈内人士,所以也不知道他的地位到底如何,或者是那种跺一跺脚就有人抖三抖也未可知;但是我这次既然敢于斗胆对蔡先生主编的教材提出异议,就不怕他跺脚:一来我不是圈内的人;二来我觉得我说的是对的。
我以为对于绝大多数的高中生来说,《红楼梦》绝对是刚开始接触,所以编印这本教材,不能让一些已经持有固定的所谓“学术观点”的学者参与其中,因为他们不可避免地要把自己的学术观点渗透其中,语文社就犯了这个错误。我随便从书中挑出几处来以证明这个教材中确实有“学术观点”在里面:
第一,教材第一节开头就有一句话:“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原来就是我们选文这样开头的。”曹雪芹是怎样开头的谁知道?这从来都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地方,有人认为是“此开卷第一回也”,有人认为是“列为看官”。对于一个非红学圈的人——事实上大多数的学生目前根本不是红学圈的人——曹雪芹是怎样写的'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红楼梦是以什么样的面貌存在并流传下来的,重要的是更多的人是怎么认为的。更何况那是一段很好的文字,很值得一读,对于理解作品也有很大帮助。然而这本教材不仅不选入,而且理直气壮地把别人选入的行为也否定了,仿佛只有我是对的,你们都是错的——这是所有红学学者的身上都有的特点。
第二,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黛玉焚稿是续书中写的最精彩的部分,也基本上继承了曹雪芹的主旨,很多教材也选了,很多读者也很喜欢,但是本教材执意认为续作艺术性太差,并以课时太少为借口拒绝选入,不知道是不是蔡先生的意见呢。
第三,各个篇目的标题也很值得商榷。一般情况下,如果选文是一整回的话,都会从原著回目里面选一句作为题目;如果只是一部分的话,也会尽量起一个风格接近原著的标题。——这样更容易接受。而本书却不是这样,比如最经典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本书改为“大观园”,很是欠妥:因为本章节是在以贾宝玉题对额为主线的条件下,顺便勾勒了大观园的全景,所以题对额在题目中题对额绝对不能少;仅以大观园三字为题,有失偏颇。此外,其余的二字、三字题目也很有商讨的余地。
第四,关于课外连接的选择上,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参考了蔡先生认同的红学观点,因为我们看到本书最后只选了一篇否定高鹗续书的文章,而没有选一篇肯定的文章进行对比,在这些观点的干扰下,还如何让学生自己主观地去判断,去思考呢。
作为教材的课本最好是以原汁原味的面貌呈现,有些是非观点要让他们在自己的阅读体验中去感觉、发现、判别,太多的观点渗透其中会让人想起王小波在《我看国学》里面讲的一个故事,我在这里再讲一遍:二战期间一位美国将军不幸被敌人围困在地窖里面,敌人在头上翻箱倒柜,他的一位随行人员却忍不住要咳嗽,将军随即给了他一块口香糖以压制咳嗽。但是这位随行嚼了半天,埋怨道:这一块太没有味道了。将军说没有味道不奇怪,我已经嚼了两个钟头了。我觉得也是,叫别人嚼过的口香糖,吃别人嚼过的馒头,都一样的没有滋味。我们要把完整的有味道的留给后人,不要动不动把自己嚼了好几遍的“研究成果”兜出来给别人接着嚼,那样子根本没有味道。
总之,学生的课本教材实在不应该红学家们争相占领的阵地,出版社应该把最本色最原始的红楼梦奉献给学生。
【关于语文社《红楼梦》选修教材的几点意见】相关文章:
《木兰诗》的语文教材理解04-28
语文课文荷花教材理解06-13
老舍猫语文教材分析04-03
语文教材《观潮》教学设计12-27
语文课文《燃料的家庭》教材理解06-13
《红楼梦》语文教案06-08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材理解05-02
关于课文种子的教材分析12-25
关于课文我喜欢的教材理解06-15
关于课文找骆驼的教材理解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