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读后感

时间:2022-08-15 13:01:29 韩愈 我要投稿

韩愈师说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韩愈师说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韩愈师说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韩愈师说读后感 篇1

  师解其惑,其惑未必能解,弟子努其力方能解其惑!

  ——题记

  《师说》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韩愈,字退之,唐代的散文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提倡了散文,创造了新的诗歌流派。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最近阅读了《古文观止》这本书,尤其是韩愈的《师说》给我的应象颇为深刻。本文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本文开宗明义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现就其中一些句子谈谈我的看法。

  喜欢其中一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简单的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像一棵树,如果花不娇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叶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她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显的格外多姿。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找准每个人身上值得学习的点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走向成功。

  我也喜欢文中的这句“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姜还是老的辣”这两句本身就很矛盾,也就应证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是专长不同罢了,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最后我觉得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这篇文章没有把它反映出来,那就是“师解其惑,其惑未必能解,弟子努其力方能解其惑。”这句话换成俗语就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老师只能是引导我们,具体领悟和行动还在于我们自己。像土地给我提供承托,而不能个给我们海拔;像跳板给我们帮助,而不是给我们辉煌;像小巢给我们提供归宿,而不能给我们征程;想乳汁给我们提供营养,而不能给我们人生。因此,老师只是我们的依靠并非依赖,我们必须自己去努力奋斗,带着老师的忠告,带着自己的梦想不断进取,去解其惑。

  从师学习固然重要,在实际生活中我理应认识到从师学习是我们的起止,只有不断努力去剖析创造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这样,才显得更有意义。

  韩愈师说读后感 篇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老师更是一种高尚的存在,作为一种社会模范和智慧典范,老师们一直潜心教学、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古至今,老师们除了传授给我们无数的道理真谛之外,他们更是一丝不苟的教授我们学业和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耐心细致的为我们解答疑难问题,拥有这样无私的他们,这真真是社会的福音,也是学生的幸运。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对我们来说老师并没有年龄和贵贱之分,只要是比我们懂道理的人那就是我们的老师,只要是会我们不擅长的东西那也是我们的老师,所以不管旁人是什么身份,只要他们能教会我们一些知识和技能,那他们就是值得我们虚心请教的恩师。此外,就算是圣人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对学子来说老师是可以有很多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论什么时候,我们一定要虚心请教别人,只要可以从旁人身上学到有所受益的东西,那我们就必须去潜心学习,切不可盲目自大,也不可目中无人。

  向老师请教学习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相反那是一种特别明智的选择,因为在学习上切不可不懂装懂,只要是我们不懂不会的.,那我们就应该不耻下问,因为只有潜心求教了才会知其纹理。

  世人以为折腰去跟别人请教是一件很没有尊严的事情,所以他们宁愿自欺欺人也不愿去虚心求道,因此他们一辈子也不会有好的长进,也难怪他们成不了圣人。而与之相对的是,那些圣人明明已经智慧超群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停下学习的步伐,尽管他们的学问已经超出常人很多了,但是他们还会孜孜不倦的去学习、去请教,他们这样敏而好学的品质很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品鉴。

  总之,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和好的学习心态,只要我们可以做到尊师重道、不耻下问,敏而好学这三点,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前途的人。

  韩愈师说读后感 篇3

  “少时不懂读书,懂时已是中年”,近年翻书时常有这样的遗憾。这里,绝无倚老卖老的意思,且所谓“懂”也只凭个人的感受,或许依然是懵懂呢。每看到身边一些好学的年轻学子积极投入书海,那种求知的获得感以满溢在脸上的微笑展现出来,总能勾起自身曾经的求学岁月。

  《师说》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写给弟子李蟠的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近日得幸再读《师说》一文,思及个人成长历程,感慨颇多。

  少时读唐代大文豪韩文公《师说》一文,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其开篇之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近日辅导儿子作业,老师刚刚教会他“一”字,看他作业组词写着“一天”,其中“一”注音为“yì”(第四声),印象中“一”的读音只有“yī”(第一声),于是赶紧叫儿子拿来字典,翻到“一”字,最后落实老师此处有误,怎么办,跟儿子说老师教错了吗?

  其实我最开始内心是认为儿子没有认真听讲的,找来字典确认儿子做错了,而后儿子确实说是老师教的,我立马打了电话给老师确认,询问他是怎么教的以确认儿子是否有错,当得知老师给到的答案为“yìtiān”,而后再将自己查字典的结果告知,并将字典的内容拍照发给她,老师对此表示了感谢给予她的纠错。第二天听儿子说老师已纠正,对于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由衷敬佩。

  今天记录这一细节,以此告诫吾儿,学习上就得较真,方能有所作为,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

  韩愈师说读后感 篇4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而答疑解惑的人就是教师。

  早在1200多年前,唐代的韩愈就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充分肯定老师的作用、定位教师的角色、明确教师的职责。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教师向学生传承文化理所当然;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是践行其神圣职责;教师是智慧的启迪者,以智慧启迪智慧,以高尚人格塑造高尚人格,教师是当之无愧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韩愈认为:师是“传道”的,如果一位教师不能“传道”,他就不能成其为教师。师与道是密不可分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道”是师存在的先决条件,“师”是道传播的社会载体,师道不可分离。当然,韩愈所谓“传道”,乃是发扬光大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思想,以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伦理道德观念。而在当今社会的中国,“传道”应是维护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理想的社会主义新人。如此说来,教师的责任重大,每位教师,都应忠于理想,传播真理,传道授业解惑。

  作为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教师应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标兵。诚然,教师也是人,但教师担当的是“传道”的职责,为人师,须忠于道。教师遵守社会公德好否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爱国敬业、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爱护公共财物等等,教师必须具备这些良好的社会公德,自己有“道”,方可传“道”;因道而德,因德而得。因此,道是师存之根基,师是道存之体现,道存所以师在。

  作为教师,其次还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对于教师而言,做好本职工作不仅在于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完成教学任务;更在于要有一颗大爱之心,仁心育人,爱生如子。在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生命在每一位国人心中矗立起了一座丰碑,用大义诠释了大爱,他是当之无愧的“万世师表”!反之,范美忠,同样灾难来袭时,竟然弃学生不顾,他自己先跑了。更有甚之,事后他居然还大放厥词为自己的不义不仁行为百般辩护。道德的沉沦,师德的缺失,将范跑跑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是的,在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大部分教师仍然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他们安贫乐道,知足常乐,保持着为人师表的高风亮节,为世人景仰。但也有一些教师,对有权势或有钱家庭的孩子青眼有加,对家境贫寒或成绩欠佳的孩子则呵斥不断,总是利用教师的身份让家长做这做那,热衷于成为家长筵席上的座上宾,且自鸣得意:咱有能耐有本事!我常常想: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将来会不会也是一群势利眼呢?伟大的孔子早就说过“有教无类”!是的,你可以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但你绝不可以偏爱,不可以厚此薄彼、区别对待!

  作为教师,还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好教师总是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精神气质影响着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行举止,任何一点嘉言懿行,对学生都会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好效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受人尊重,就必须自己身正言正;要自己身正言正就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当院士、作协主席、大学教授纷纷陷入“造假门”,当我们教师的科研论文由精心撰写变成网上下载,堂而皇之地将剽窃变成了借鉴,我对学生的抄袭作业现象也就充分理解了。学生只是老师的一面镜子而已!

  教师,历来被喻为春蚕、蜡烛、园丁、人梯、摆渡人。

  那是因为教师不光是教书,更主要的是育人。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实乃教师天职!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衷心希望广大教师在教育岗位上能够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做优秀的传道者、卫道者,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人才!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韩愈师说读后感 篇5

  读《师说》,领略退之先生的真知灼见与文采风华之余,更多地是被先生“不顾流俗”的勇气、执着于理想的精神所感动。

  作《师说》时,韩愈任国子四门博士,35岁。大家知道,韩愈从幼年时期便饱尝寄人篱下之苦和长期颠沛流离的艰辛,19岁开始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中”,直到25岁才考中进士,后在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中又连遭失败,仕途坎坷。这对于始终奉行“达则兼济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韩愈来说是十分痛苦的。四门博士虽然品阶不高,但毕竟是京官,如果“经营”得法,与朝中的权贵、士大夫们搞好关系,很快就会飞达,不仅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可以解决困扰他多年的经济困窘问题。

  韩愈可不这么想。在“现实”与“理想”的权衡中,他把砝码加在了理想这一边。唐代帝王大都崇奉佛教,有的甚至到了“佞佛”的地步,佛教的“清净寂灭”思想是对封建君臣关系以及父子、夫妇等封建伦常关系的大破坏。韩愈认为,只有大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政统地位,才能廓清甚嚣尘上的混浊空气,创造一个他理想中的太平世界。于是“反佛兴儒”成了韩愈“道济天下之溺”的主要使命,“收召后学”“传道受业解惑”则是实现这一使命的重要的一环。加上他对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风气的深恶痛绝,便“不顾流俗,犯笑侮”“抗颜而为师”,传扬他所崇奉的“古道”。韩愈的斗争是艰苦的,他的这一做法很明显犯了当时官场与贵族阶层的大忌。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韩愈因此而得狂人之名。令士大夫们尤为恼火的是,韩愈居然主张从师学道可以不分年龄高低与身份的贵贱,这对于十分重视门第观念、只认功名富贵、不懂尊师重道的官僚士大夫来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的,自然会招致他们的诽谤和聚骂。

  两年后,已升迁为监察御史的韩愈因为为民请命不得不“挈挈而东”,离开京城,被贬为(广东)阳山令。以后多次“辗转”于京城与“外省”,但他的执着、他的特立独行的卓然气质并没有因为仕途的坎坷与挫折而有丝毫的改变。《新唐书》说他“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52岁的时候仍然“不识时务”地上书,反对迎拜“佛骨”的《论佛骨表》得罪了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他甚至做了老死“瘴江边”的打算。其中有悲凉,但更多的是悲壮。韩愈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文人。他在仕途上虽然几次遭遇重大打击,但是从未灰心颓废过,他在贬官任上时刻铭记着父母官的职责。在阳山,“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至潮州,问民疾苦”,逐鳄鱼为民除害,出俸银兴办学校,革除弊政;“量移潮州”。

  韩愈师说读后感 篇6

  这周和女儿在读韩愈的《师说》,这篇文章是我高中学习的文言文。想当初是为了考试而学,今时今日和孩子再次素读,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为人父母,教育孩子是我们的本分,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仔细反思,我们这个老师合格吗?或许从《师说》中能找到答案。

  《师说》开宗明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就是说,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因此,为人父母者首先要为孩子打下做人的基础,学习知识和技能相对是其次的。不可本末倒置。我们和孩子共同素读经典,其实就是在提升自己,自己提升了,孩子自然能够引导好。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块洁白无暇的璞玉,如果不精心打造、恰当引导,想成长为一块美玉也是很难的。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和孩子相比,我们多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但不得不承认,我们或许也沾染了一些不良的习性,反观内视,孩子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的老师,如果没有孩子,我想很多父母大概不会在而立在年还捧着经典自得其乐地素读吧,至少我是如此。所以,深深地感谢孩子带给我们的因缘。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比如,在经典诵读中,适当转换角色,让孩子做我们的小老师,孩子会读的更起劲呢。呵呵,好为人师,这是人的天性,但这个“师”一定要当的称职。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作为老师,只教授一些书本的知识,却不能为其答疑解惑、做好身教,丢失了最根本的东西,小学而大遗,真的是本末倒置啊。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各行各业的人,年长的、年幼的或者同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真不愧圣人啊,不仅说到,而且也做到了。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圣人尚且如此谦虚向学,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向某方面比我们强的人学习呢?

  重读《师说》,努力做一个乐学、善学的好家长、好父母,向他人取长补短,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韩愈师说读后感 篇7

  师者,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最亲近的一种职业,可我们又对老师这个职业有过多少了解呢?古代的韩愈就对“师者”有过独特而富有深意的见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句出自《师说》,解释了老师的作用。每个老师都有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职能,无论在古代还是现如今,只要掌握真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假如一位教师不能“传道”,他也就不能成为教师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页在不断提醒我们“师”和“道”是密不可分的。“道”是“师”存在的先决条件,“师”是“道”传播的社会载体,总的来说,“道”是“师”存之根基,“师”是“道”存之体现,“道”存所以“师”在,这也是韩愈所谓“师道”。

  在我看来,对于教师而言,做好本职工作不仅在于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完成教学任务,更在于要有一颗大爱之心、仁心育人、爱生如子,例如在地震中,第一时间帮助学生逃生的教师们,他们敢为人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回想韩愈在《师说》中的所言,我认为他们不仅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将自己的责任进行了升华。于我们学生来说,要学习古代圣人的“从师而问焉”,就要做到学无止境、不耻下问,才会“圣益圣”,并且不能向士大夫那样“耻学于师”,不然就会“愚益愚”。例如有时,我们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很难会开口向他人请教,然后问题就会越攒越多,最后就不知道从何解决了。

  在《师说》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了,他是一位出色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个虚心向学习的学生,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确,许多人一起行走,其中必有能当我老师的人。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必定会有些方面不如别人。孔子被称为圣人,但他还是不耻下问,他曾以郯子、苌弘等人为师,难道他的学问不如他们这些人吗?不!他只是想学到其他他不会的知识罢了,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可以优势互补。可现如今,人们的学问还远不如圣人,可他们也不肯向老师或他人学习,这样的话,人又会有什么进步呢?

  不仅如此,孔子还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说的就是每个人都可以作别人的老师,只是看你擅长哪方面而已。

  《师说》中还蕴含着许多人生道理,有时或许会被我们所忽视,但要是反复多读几遍的话,就会感受其中的韵味。所谓“温故而知新”应该说的就是这个吧!

【韩愈师说读后感】相关文章:

韩愈师说09-23

师说韩愈11-08

韩愈《师说》读后感12-06

韩愈师说读后感10-17

韩愈的《师说》的读后感10-02

师说韩愈赏析10-28

劝学经典:韩愈《师说》10-15

师说韩愈朗诵09-25

韩愈师说填空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