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愈《马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马说》阅读训练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整理了《马说》的阅读题及答案,以帮助同学们理解课文。
马说
韩愈
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来源:学科网]
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阅读题
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⑴骈死: ⑵见:
⑶等: ⑷策: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⑵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
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8.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4分)
【答案】5.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 ⑵显露、表现 ⑶一样(聍待)、等同 ⑷驱使、鞭打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因为是课内文言文,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即可。比较简单。
6.⑴(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食料。⑵(千里马)呜叫,(饲养马的人)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完成时,抓住句中的关键字词。比如,①中的“食”或”“尽”,②中的“鸣”“通”“意”。
7.原文是反问加感叹,语气强烈,表达了对不识千里马者的讽刺及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后句是一个反问句,语气不如原文强烈,抒发的感情也不如原文浓烈。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句式的把握。因为此题是课后练习,所以比较简单。
8.形象塑造: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饲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阐明的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作品赏析。作答时,注意两点:一,选择自己把握最大的一个方面进行分析。二,注意结合文章内容。
课文赏析
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
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据说伯乐姓孙名阳,是春秋时代秦国人,会给马看相,善于识别什么是千里马。这原是《战国策·楚策》中一个名叫汗明的人对春申君黄歇讲的一个故事里的人物。这故事可能是古代传说,也可能就是汗明用艺术虚构手法创造出来的寓言。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见他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但平心而论,还是他的这篇《马说》写得最好,读者也最爱读,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像一首诗了。
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也常以比兴为主。当然,一首好诗总要比散文写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无穷。而从常识论,一篇说理散文,基本上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韩愈的《马说》肯定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学习古典散文应该注意的新课题。
【《马说》阅读训练】相关文章:
韩愈《马说》阅读训练及答案11-04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马说篇11-22
《马说》阅读答案08-03
马说的阅读答案08-01
韩愈《马说》课后训练11-09
马说论马比较阅读答案10-12
《马说》比较阅读答案09-21
韩愈《马说》阅读答案11-22
马说阅读并附答案07-07
《说竹》阅读训练及答案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