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准确翻译诗句。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等,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习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韩愈虽遭贬谪却仍心系国家、坚守信念的高尚情怀。
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赏析诗歌中精彩的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2. 难点
理解诗歌中“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一千古名句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政治抱负和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共同解决问题。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营造教学情境,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介绍韩愈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引出本诗的创作背景。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他在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在政治上多次遭遇挫折。
唐宪宗时期,韩愈因反对皇帝迎佛骨一事,触怒龙颜,被贬为潮州刺史。在赴任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愤懑、对前途的担忧以及对国家的忠诚。
2. 展示诗歌题目,引导学生理解“左迁”“蓝关”“侄孙湘”等词语的含义。
“左迁”是古代官职降职的委婉说法,表明韩愈被贬官。
“蓝关”是地名,即今天的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侄孙湘”是韩愈的侄孙韩湘,这首诗是韩愈写给韩湘的。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强调“朝奏”“九重天”“瘴江”“好收吾骨”等词语的读音。
划分诗歌的节奏,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 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4. 全班齐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基调。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
1.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诗歌,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
3. 教师重点讲解学生普遍存在疑问的字词和句子。
“朝奏”:早晨向皇帝上奏章。
“九重天”:指皇帝居住的地方,这里表示朝廷。
“弊事”:有害的事,指迎佛骨一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怎么肯因为衰老而顾惜自己的晚年呢?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云雾横亘在秦岭上空,我的家在哪里呢?大雪堵塞了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
4. 请几位学生再次翻译诗歌,确保翻译准确通顺。
(四)赏析诗歌,体会情感
1.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提问:“朝奏”与“夕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一对比突出了韩愈被贬之快、之突然,体现了他遭受的沉重打击和内心的极度悲愤。“路八千”则写出了被贬路途的遥远艰辛,暗示了前途的渺茫。
2. 赏析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提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表明自己上书是为了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一片赤诚之心。“肯将衰朽惜残年”则体现了他不顾个人安危,坚决反对迎佛骨的坚定立场和义无反顾的精神。
3. 重点赏析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在此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展示秦岭和蓝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云遮秦岭、大雪堵塞蓝关的凄凉景象。“家何在”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前途未卜的迷茫;“马不前”则象征着诗人在困境中徘徊不前的艰难处境,同时也流露出他内心的失落和无奈。这两句诗情景交融,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千古名句。
4. 分析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提问:尾联中诗人对侄孙韩湘说了什么?体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诗人嘱咐韩湘,知道你远道而来应该是有深意的',在瘴江边好为我收殓尸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悲观预感和视死如归的决心,同时也透露出他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五)探究诗歌主题,拓展延伸
1.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
提问: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总结归纳:这首诗通过描写韩愈被贬途中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他对朝廷的忠诚、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个人遭遇的愤懑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2. 拓展延伸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从韩愈的经历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要像韩愈一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坚定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不向困难低头。
推荐学生阅读韩愈的其他作品,如《师说》《进学解》等,进一步了解韩愈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六)课堂小结
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情感、艺术特色等。
2. 强调诗歌中所体现的韩愈的高尚品质和精神对我们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3.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背诵和欣赏这首诗,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 以“我眼中的韩愈”为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韩愈的认识和评价。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准确翻译诗句。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法,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运用分析意象、意境的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主题。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自主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韩愈虽遭贬谪却仍心系国家、忠君报国的高尚情怀。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挫折观,培养学生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诗歌中“云横秦岭”“雪拥蓝关”等意象的作用。
掌握诗歌中运用的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
2. 难点
体会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理解其在悲愤中仍蕴含的坚定信念和积极进取精神。
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2.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介绍韩愈的文学成就和在唐代文坛的地位,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 讲述韩愈被贬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理解诗歌的情感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
1.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强调“朝奏”“九重天”“瘴江”等易错字音。
划分诗歌的节奏,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2.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4. 全班齐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基调。
(三)理解诗意
1.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诗歌,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重点讲解“朝奏”“夕贬”“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等句子的含义。
解释“弊事”“圣明”“衰朽”“残年”“秦岭”“蓝关”等重点字词的意思。
4. 请几位同学再次翻译诗歌,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歌的意思。
(四)赏析诗歌
1.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提问: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引导学生找出“云”“秦岭”“雪”“蓝关”“马”等意象,体会“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所营造的苍茫、壮阔而又孤寂、凄凉的意境。
让学生结合意境,想象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感受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 体会诗歌的情感
提问:从诗歌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从诗句中寻找线索,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
引导学生关注“朝奏”与“夕贬”的对比,感受诗人遭贬谪的突然和内心的震惊与悲愤。
赏析“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两句,体会诗人虽遭贬谪却仍一心为国、忠君无悔的高尚情怀。
品味“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所蕴含的迷茫、彷徨和对前途的担忧之情。
总结诗人情感的复杂性:既有对自身遭遇的悲愤,又有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前途的忧虑。
3. 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提问: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
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如“朝奏”与“夕贬”、“圣明”与“弊事”等,体会对比手法对突出诗人情感和遭遇的作用。
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如“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象征着诗人仕途的艰难和人生的困境。
探讨诗歌以景结情的艺术效果,让学生理解“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一景语中蕴含的情语,感受诗人情感的深沉和含蓄。
(五)拓展延伸
1. 比较阅读
展示韩愈的另一首贬谪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让学生对比阅读两首诗,分析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题材、意象、意境、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 联系生活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当你面临困境时,你会从韩愈身上学到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人精神品质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和人生价值观,学习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
(六)课堂小结
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作者、背景、内容、情感、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
2. 强调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价值,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韩愈的其他作品,感受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3.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 以“我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有感”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推荐阅读韩愈的其他经典作品,如《师说》《进学解》等,选择其中一篇写一篇读书笔记。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3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体会叙事、写景中抒发的感情。
2. 了解韩愈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凄切而不衰飒”的特点。
3. 熟读背诵诗歌,掌握贬谪诗的感情和意象。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本诗“凄切而不衰飒”的抒情特征。
2. 掌握贬谪诗的一般特征,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韩愈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韩愈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因上表谏迎佛骨,触怒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途中,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二、诗歌朗读与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范读全诗,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
3. 学生齐读全诗,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三、诗歌解析
1. 首联:直写获罪被贬的原因。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通过对比手法,用“一封”与“八千”、“朝”与“夕”,数量与时间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把突然的变故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感染力。
2. 颔联:申述自己的'忠心,表明心志。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诗人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正不阿的姿态。
3. 颈联:写景抒情,情悲且壮。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通过描写山高云深、大雪阻路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前路的迷茫。同时,“云横秦岭”和“雪拥蓝关”也暗喻了政治气候的恶劣。
4. 尾联:向侄孙交代后事,吐露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人运用典故,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四、诗歌赏析
1. 赏析诗歌的抒情特征。
诗歌表达了诗人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歌中的写景句子,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不仅描绘了壮阔的景象,还渲染出严峻冷酷的气氛,与孤苦渺小的个人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前路的艰辛。
2.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丰富。
诗歌运用了对比、借景抒情等手法,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与杜甫的风格相近,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
1. 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强调诗歌的抒情特征和艺术特色。
3. 鼓励学生熟读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课后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诗。
2. 查找韩愈的其他贬谪诗,比较它们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4
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抒发。
2. 领悟诗词的意境,理解“凄切而不衰飒”的特点。
3. 熟读并背诵全诗,通过朗读和吟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体会叙事、写景中蕴含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抒情特征。
2. 掌握贬谪诗常见的感情和意象,了解韩愈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引入,讲述韩愈因上疏谏迎佛骨而被贬为潮州刺史的遭遇,引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
二、揭示目标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意境、熟读背诵诗歌等。
三、检查预习情况
1. 要求学生朗读全诗,检查字音、节奏、停顿等。
2. 提问学生关于韩愈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四、指导阅读,感悟体会
1.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2. 教师简介韩愈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 分析诗歌的叙事、写景、抒情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含义和意境。
首联:直写获罪被贬的原因,运用对比手法,将“一封”与“八千”、“朝”与“夕”形成强烈对比,增强了感染力。
颔联:亦叙亦议,表明心志,诗人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展现出刚直不阿的.品行。
颈联:写景抒情,借景抒情,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描绘了一幅山高云深、大雪阻路的图景,暗示了政治气候的恶劣和前途的艰危。
尾联:向侄孙交代后事,运用典故,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4.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写景抒情的作用,体会“凄切而不衰飒”的特点。
诗歌中的写景句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既描绘了壮丽的景色,又渲染了严峻冷酷的气氛,与孤苦渺小的个人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了前路的艰辛和英雄失路之悲。
诗歌的情感基调并不衰飒,而是融入了诗人慷慨激昂、刚直不阿的情感,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五、译释诗句,了解大意
1. 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同桌互相译释诗句,圈点疑问。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六、熟读背诵诗歌
1.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2.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全诗,通过反复诵读和吟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七、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抒情特征和意境美,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提高鉴赏能力。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诗。
2. 阅读韩愈的其他贬谪诗,比较其思想感情和抒情特征。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的背景、内容及情感,掌握诗中关键词汇和典故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情境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被贬谪途中的心境变化,以及他对侄孙湘的深切寄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理解并传承忠诚正直、不屈不挠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中表达的政治遭遇与个人情感的融合。
理解诗中典故与象征意义,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韩愈的忠君思想与复杂情感。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解读诗歌的能力,包括历史背景、个人经历与文学价值。
教学准备: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及注释材料。
韩愈生平简介及唐代政治背景资料。
相关图片、音频素材,如古地图展示唐代潮州与蓝关地理位置,以及诗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描绘古代贬谪文人生活场景的短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思考古代文人面对逆境时的.态度与选择。
引入主题:简述韩愈生平,特别是其因上书言事而被贬谪的经历,引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创作背景。
二、诗歌诵读与初步感知
集体诵读:全班学生齐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个体感悟:请几位学生分享初次读诗的感受,包括对诗歌情感的初步理解。
三、诗歌解析
关键词解析:逐一解释诗中关键词汇,如“朝奏”、“夕贬”、“秦岭”、“蓝关”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字面意义。
典故解读:深入讲解诗中涉及的典故,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背后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对侄孙湘的期望。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韩愈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变化,从忠诚直言到被贬的无奈,再到对侄孙的殷殷嘱托。
四、讨论与探究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韩愈的忠君思想与个人命运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在诗中的体现。
角色扮演:选取诗中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韩愈与侄孙湘,通过对话模拟,加深对诗人情感世界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引入其他唐代贬谪文人的作品,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比较不同文人在贬谪期间的情感表达与人生态度。
写作练习:假设你是韩愈,在给侄孙湘的信中,你会如何表达你的心境与期望?请写一篇短文。
六、总结与作业
课堂总结:回顾本课重点,强调韩愈在逆境中坚持正义、乐观向上的精神,鼓励学生从中汲取力量。
课后作业:搜集更多关于韩愈或其他唐代贬谪文人的故事,准备在下节课分享;写一篇关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读后感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
本节课旨在通过多维度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同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教师需关注学生参与度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6
教学目标:
1. 体会叙事、写景中抒发的感情。
2.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
3. 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及难点:
1. 忠而获罪的愤慨。
2. 叙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教学设想:
1. 以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2.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注音并简介作者
1. 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朝奏( )
九重天( )
2.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①本诗作者是唐代人韩愈(768-824),字退之,他倡导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②写出诗歌中描写冬景的句子(雪拥蓝关马不前);为国家赤胆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肯将衰朽惜残年)。
3.背景: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二. 译释诗句,了解大意。
1.释词:
奏:向君主进言或上书,这里是献上、呈上的意思。
贬:降职。
圣明:指天子。
惜残年:爱惜残年的生命。
蓝关:即蓝田关。
2.结构:
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 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3.译诗: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阳。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三. 讨论指导。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四. 总结归纳。
1.这首诗叙事高度概括,写景境界开阔,抒情真挚动人,三者融合一体,形成了悲怆壮美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2.学生谈如何面对。
拓展阅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
诗人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这首诗和《谏迎佛骨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冤屈之意毕见。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谏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富有胆识。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仍旧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如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
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淬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作者在《女挐圹铭》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了解这些情况,便知“颈联纯作景语”、“境界雄阔”之类的赏析并不确当。颈联上下句各含两个子句,前面的子句写眼前景,后面 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雪拥蓝关”,前路险艰, 严令限期赶到贬所, 不奈“马不前”。
“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表现韩愈被贬原因。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给。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何况天子在“九重”之上,更不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险。“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 ,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 ,语意紧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从思想上看 ,此诗与《谏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就艺术上看,这首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 ”、“ 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然天成之感。五、六句跳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 ”,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此诗虽追步杜甫,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创,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相关文章: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04-18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04-19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文及鉴赏09-19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唐诗赏析04-02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唐诗鉴赏04-02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考阅读训练06-20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原文是什么?怎么翻译?04-15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_唐代04-18
湘中韩愈鉴赏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