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湘子与叔父韩愈的故事

时间:2022-07-11 17:04:07 韩愈 我要投稿

韩湘子与叔父韩愈的故事(精选12篇)

  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韩湘子与叔父韩愈的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韩湘子与叔父韩愈的故事(精选12篇)

  韩湘子与叔父韩愈的故事 篇1

  八仙中的韩湘子,本名韩湘,字清夫。传说他是一只白鹤投生而来,其手中拿的那件宝物名叫紫金萧,取自南海紫竹林的一颗万年神竹。湘生有仙骨,率性而行,对繁华艳丽之事深感厌恶,喜好恬淡清幽。粉黛佳人,不能动其心;金樽美酒,不能丧其志。他潜心学道,勤于修炼。后遇吕洞宾和锺离权,从此追随左右,得其真传,白日飞升,终成正果。

  韩湘子的叔祖父就是位列“唐宋八大家”首位的韩愈,韩愈见他不务正业,就训诫他要好好读书,走科举仕途之路。而韩湘子却反驳他,说明自己志在学道,无心仕途。韩愈让他变一个法术,韩湘子手一挥,立刻变出一个琉璃盏,盏中开出一株碧玉牡丹花,花上还用金字写着两句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问他何意,他却说天机不可泄露。

  后来,韩愈因谏迎佛舍利子入宫而被贬潮州,当时正值隆冬,在翻越秦岭时,突然雪地上来了一个人,正是韩湘子。韩湘子问韩愈,还记得那两句诗吗?韩愈若有所悟,原来此地正是蓝关。

  韩愈感慨系之,挥笔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一千古名篇。

  其诗曰: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唐朝时扬右抑左,所谓“左迁”,即“遭贬”“降职”之雅称。“示侄孙湘”,则暗含此去山高路远,相逢无期,赋诗一首,托付后事之意。情况也确如韩愈所料,在其离京远谪后,家人遂被逐出长安。年仅12岁的女儿惨死在追寻父亲的驿道上。面对家破人亡的飞来横祸,韩愈没有效法先贤屈子投江自尽,而是将一颗泣血的心,奉献给潮州那片蛮荒之地,为百姓兴利除弊,造福一方。

  韩湘子与叔父韩愈的故事 篇2

  唐代韩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皇帝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韩愈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拱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山”。

  韩湘子与叔父韩愈的故事 篇3

  潮州的韩江,从前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们叫它做“恶溪”。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命令宰猪杀羊,决定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

  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夭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严处!”

  从此,江里再也没有看见鳄鱼,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

  现在,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大江叫做“韩江”,江对面的山叫做“韩山”。

  韩湘子与叔父韩愈的故事 篇4

  古时候,韩江里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霎时跳下江,霎时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于了又湿,常常得肚痛病和风湿病。于是他们做工时便索性光着房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告到官府那里去。官府交涉下来,放排工只好照旧又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后,这件事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跑到江边实地去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他想: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不闹出病来才怪呢!

  回衙后,韩愈便作了个决定,叫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做“水布”。

  韩湘子与叔父韩愈的故事 篇5

  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出巡,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长得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更是使人骇怕。

  一见这副“恶相”,更是讨厌,他想这决非好人,回去要好好收拾他,敲掉他那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才下轿,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刚才有个和尚要送给老爷的。韩愈打开一看,里面非金非银,是一对长牙,正好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

  乾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声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问很深的人。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这以后,两人终于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韩湘子与叔父韩愈的故事 篇6

  贾岛是唐朝著名苦吟派诗人。苦吟派诗人的特点是,常常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儿,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不惜花费大量心血和工夫。

  贾岛初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期间,一次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当时他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反复复想了半天也没有最后确定下来,于是就在驴背上反复吟诵,并不停地做着推和敲的动作。贾岛此举引起许多路人观看,人们百思不解,不知贾岛究竟在做什么。

  当时,大文学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地方长官,他正欲带车马出巡,看到路边人们在嘁嘁喳喳议论着什么,并且发现还有一个人在不停地比画着什么,于是,他就让手下侍从将此人带过来问讯。贾岛说他正在作诗,而诗中“僧敲月下门”一句搞不准到底该用“推”字好呢,还是用“敲”字好。韩愈思考了一会儿,对贾岛说,我看用“敲”字好。贾岛采纳了韩愈的意见,定用“敲”字。

  从此,韩愈与贾岛结下深厚友谊,并经常在一起谈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规律和方法。

  韩湘子与叔父韩愈的故事 篇7

  到了洛阳以后,韩愈拜访了一些韩家相识的亲朋故友。大家见他懂礼貌又有学问,都邀请他住在自己家里。韩愈谢绝了大家的好意,自己找了两间茅屋住下,开始过起清贫的读书生活。

  韩愈身穿布衣,每天只吃两顿饭,其余的时间都用来读书、访友。有时候,他读书入了迷,要到半夜三更的时候才睡觉。

  有一次,韩愈和朋友们聚在一起谈论文章。韩愈心直口快地说:“这读书就像品酒一样。好文章读起来,让人觉得痛快。那差的文章,比如骈体文,死板得很,读了让人憋气难受。”“依你之见,哪几位名家写得好呢?”朋友们问他。“要说先秦,当然是孟轲、庄周。要说两汉,当数董仲舒第一,其次是贾谊、扬雄。他们的文章形式自由,语句动人,含义深刻。”

  后来,韩愈成了大学问家,就积极倡导人们学习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反对束缚人的骈体文,成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

  韩湘子与叔父韩愈的故事 篇8

  韩愈三月二十五日到潮州,十月便调任袁州刺史,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被调回京师任国子祭酒,长庆元年(821年)七月转任兵部侍郎。长庆二年,他单身匹马赴镇州宣慰乱军,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年春天,镇州(在现在河北省)发生了叛乱:节度使田弘正被部下杀了,叛将王庭凑自任节度使。唐穆宗派兵去征讨。谁知道一仗打下来,官军不仅没打下镇州,大将牛元翼的一路人马反而被叛军包围了。唐穆宗赶紧同大臣们商量对策。由于朝廷没法增派更多的军队,只得同意让王庭凑当节度使,同时决定派一名大臣去劝王庭凑解除对官军的包围。

  “众卿,谁愿负此重任?”唐穆宗问。

  大殿里一片沉默。谁都清楚,同这些叛军打交道可不是闹着玩的。

  “难道无人替朕分忧吗?”

  话音刚落,韩愈站了起来:

  “臣愿去镇州。”

  “你去后见机行事,不一定要进王庭凑的军营。”唐穆宗说。

  “臣既然要去,岂能只顾个人得失而观望不前呢?”韩愈斩钉截铁地回答。

  韩愈来到叛军军营,只见到处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一个个刀出鞘,箭上弦,杀气腾腾。韩愈从容地进入军帐坐定,一边品茶,一边威严地盯着王庭凑,好半天一言不发。王庭凑倒沉不住气了,说:“韩大人,镇州之乱,都是下边将士所为,并非我的本意。”

  “朝廷已经同意你做节度使,为何还包围牛元翼将军不放呢?”韩愈郑重地说。

  话没说完,一群叛将围住了韩愈,气势汹汹地质问道:“我们为朝廷卖过命,立过功,哪点对不住朝廷?为什么把我们当做叛贼?”“田弘正待部下太刻薄了,所以我们全军不满。”一个叛将申辩说。

  韩愈严肃地说:“可你们已经把他杀了,连他全家都给杀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要说的是,归顺还是反叛朝廷,你们今后的结局是不一样的!好好想想吧!”众人果然哑口无言了。半晌,王庭凑才问:“现在我们怎么办?”

  韩愈缓和了口气说:“只要撤除对牛元翼军队的包围,就没事了。”

  “好,好,我马上照办。”王庭凑说。

  韩愈圆满地完成了使命

  同年九月,他转任吏部侍郎,不久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韩湘子与叔父韩愈的故事 篇9

  在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清晨,贾岛打点行装后,就骑着自己的小毛驴去远方走访自己的朋友李四。

  李四叫李凝,他们小时候是同学,长大后,李凝因成绩优异到京城参加了科举考试,上了国子监,而贾岛上了乡学。他们从此就分开了。前几天,李凝打电话告诉贾岛邀请贾岛到他家里来玩,并请他吃饭。然而,贾岛大老远的来到李凝房前,以为能饱餐一顿,谁知李凝不在家,大门被“铁将军”牢牢地把守着。邻居告诉贾岛,李凝随旅游团到黄山旅游去了,一时半会儿还不能回来。于是,贾岛决定写一首诗当纸条放在门缝里,告诉李凝自己已经来过了。作诗时,被诗中的一个字给难倒了,贾岛是一个用词既严谨又讲究创新的人,他拿不准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他骑在小毛驴上,急的团团转。就在这时,一只庞大的仪仗队从贾岛面前经过。而他却还想着用哪个字好,在不知不觉中,小毛驴就带着他走进了仪仗队。突然,几个士兵把贾岛从小毛驴上拽下来并按倒在地,还说:“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竟然敢闯进我们老爷的仪仗队。”而贾岛还自言自语地说:“到底是用‘推’、好呢?还是用‘敲’好呢?”好像还没有睡醒。这时,坐在账蓬里的韩愈看到外面非常乱,就大声问:“怎么回事?”“有一个人闯进了我们的仪仗队。”

  一个士兵说。韩愈满脸疑惑地说:“你是谁?为什么要闯入我的仪仗队?”贾岛这才“清醒”,说:“老爷,我叫贾岛,我的朋友李凝请我吃饭,但他不在家,我想写首诗当纸条放在门缝里。但是有个字,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更恰当。”韩愈听后,知道这是一个读书人。自己也是一个读书人,于是就有了好感。于是,生气地对士兵说:“放肆,还不快把这位先生扶起来。”士兵一听老爷的话,连忙扶起贾岛。

  韩愈想一想,一时也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就对贾岛说:“今天你也不用走了,我也就地扎营,我来陪你一起讨论是用哪个字好。”韩愈又对身边的人命令道:“去,赶快准备好酒好菜,我要和这位贾岛先生好好推敲推敲。”于是,韩愈和贾岛共同坐进帐篷里,一边饮酒,一边讨论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建议道:“我让士兵装个门,你在外面,我在里面,你先推后敲,我们看看哪样更好。”贾岛同意了。实验中,贾岛先推,韩愈说:“有声音,还可以。”贾岛又敲了几下,韩愈说:“这样更好,既有声音,又有礼貌。”贾岛听后,思索了一会儿,说:“韩先生说得有道理,用“、‘敲’更为恰当。那就按韩相声您说的,用‘敲’。”说罢,两人高兴地共同举起杯来,畅快地一饮而尽了。贾岛微醉中还不忘赶紧写好诗歌,然后由几位官兵搀扶着来到李凝家门前,把纸条放在门缝里,然后,回来又和韩愈长谈至深夜。

  过了一段时间,李凝旅游回来了,当他打开门,就发现门缝里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比,幽期不负言。

  李凝看后,觉得很对不起贾岛,就亲自登门拜访,道歉。

  从此以后,贾岛、李凝和韩愈都成了好朋友。

  韩湘子与叔父韩愈的故事 篇10

  韩愈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都去世了。他就由在京城做官的哥哥韩会抚养。韩会对弟弟很好,教他认真读书,好好做人。韩愈十岁的时候,韩会受到别人的牵连,被贬官到韶州(在现在广东省),到韶州不久,韩会就因心情苦闷,又加上水土不服,生病死了。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嫂嫂郑氏带着韩愈和儿子,护送着韩会的灵柩,回到了故乡河阳。安葬了韩会以后,郑氏关心地对韩愈和儿子说:“人生短暂,你们要抓紧时间读书做学问。虽不求显赫一时,也要不枉度一生。”

  韩愈这时候已经很懂事了,他知道这是嫂嫂替哥哥说出的话。从此以后,每天早上公鸡一叫,他就起床做操,然后回到书房里读书。韩家历代有人做官,藏书很多。韩愈就从《论语》、《孟子》读起。遇到问题,他就向嫂嫂请教。可当韩愈读到《书经》、《易经》的时候,嫂嫂就不能教他了,韩愈就去找当地有学问的人请教。就这样,韩愈还读了《老子》、《庄子》、《荀子》等先秦散文著作。

  有一年春天,嫂嫂把韩愈叫到身边,对他说:“兄弟,你长大了,去洛阳求学吧。那里有学问的人多,可以开阔你的眼界。”第二天,韩愈带着书僮,走上了去洛阳的路。

  韩湘子与叔父韩愈的故事 篇11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写的文章和当时流行的骈文风格迥异,骈文讲究对偶齐整、音韵协调,而韩愈写的文章注重当时口语的提炼,明白晓畅。

  24岁那年,韩愈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当时的主考官是当朝宰相陆贽,陆贽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以写骈文闻名。当时陆贽出的试题为《不迁怒不贰过论》。“不迁怒不贰过”这话出自《论语》,大意是不迁怒于别人,也不重犯同样的过错。韩愈看后,下笔成章,很快就写好了一片洋洋洒洒的散文。主考陆贽是骈文高手,自然不喜欢韩愈的风格,仅看了几行,就把卷子丢在一旁。韩愈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落榜了。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年后,韩愈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巧的是试题与上一次的试题一样,依旧是《不迁怒,不贰过论》,主考官同样还是陆贽。韩愈呢,还是把上次的那篇散文依旧一字不落地写在试卷上。陆贽看后,感到此卷似曾相识,他仔细地反复看了几遍,拍案叫绝,说道:“好文章!完全是古文风格,没有一点骈文的味道,若不仔细看,差点埋没人才了。”就这样,韩愈考中了进士,并名列榜首。

  韩湘子与叔父韩愈的故事 篇12

  公元768年,太行山脚下,黄河北岸的河阳(今河南孟县)韩庄,诞生了一个婴儿,他就是唐朝文学史上的一代文坛宗师,政治上多有建树的大思想家韩愈。

  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文坛宗师,是和他从小刻苦读书分不开的。

  韩愈,字退之。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韩仲卿,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他的大哥韩会,不仅善于言谈,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官为起居舍人。就连他的大嫂郑氏,也是精通史书,能诗善文。韩愈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可谓幸运至极。不幸的是,当他刚刚三岁的时候,父母就相继去世了,他只好跟着嫂子过日子。

  韩愈从小聪明过人,嫂嫂郑氏温和贤良。嫂嫂见韩愈聪明伶俐,便教他识字。开始,每天教他学十个字,他都能记得住;过了几天,嫂嫂每天教他上百个字,他也能记得住。嫂嫂感到吃惊,为了测验一下他的记忆力到底有多强,一天教他上千字,他仍然记得清楚。嫂嫂高兴地对他的哥哥韩会说:“小退之记忆力这么好,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也是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啊!”

  韩会道:“看来能兴旺韩家门庭的,就是这个兄弟了。你一定要对他严格要求,尽快把他培养成才!”

  为了激励韩愈刻苦学习的志向,嫂嫂经常给他讲历史上苦读成才的故事。

  这一天,嫂嫂在教他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时,向他讲了屈原如何被放逐写《离骚》,孙膑如何被庞涓挖去膝盖骨后修《兵法》的故事,对韩愈的启发很大,他激动地流着泪对嫂嫂说:“请嫂嫂放心,我一定长志气,像他们那样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从此,他在嫂嫂郑氏的指点下,学诗读史,手不释卷,昼攻夜读,废寝忘食。嫂嫂对他的关心照顾也是无微不至,每当他晚上读书的时候,都一直陪着他,比亲生母亲还要尽心。韩愈理解嫂嫂的良苦用心,对嫂嫂很是敬重,感情很深。他对嫂嫂的感情,后来在《祭郑夫人》一文中说得很清楚:“有死而生,实为嫂恩。”意思是说,我韩愈在幼年失去父母的情况下,能够活下来,实在是嫂嫂的恩德。这的确是肺腑之言。

  就这样,韩愈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读完了《诗经》、《尚书》、《史记》、《后汉书》等几十部经典著作,并且能写诗作文章了。

  人们常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正当韩愈苦读勤学之际,在他十岁那年,家中却遭到了一场横祸:宰相元载被皇帝杀死,韩愈的哥哥韩会因和元载平时有交往,也受到牵连,被降职到韶州(今广东韶关市一带)做刺史。

  由长安到韶州,三千多里路。韩会带领全家一路长途跋涉,昼行夜宿,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到达韶州。谁料到韶州仅仅住了两年,韩会也病死任上,于是,韩愈又和嫂嫂一起,护着哥哥的灵柩返回故乡。

  韩会的去世,对韩愈和嫂嫂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横祸的打击,艰难的经历,也使韩愈那幼小的心灵变得沉重而成熟了,他暗下决心:发愤读书,早日成才,分担嫂嫂的重担,不辜负嫂嫂的殷切希望。

  从此,他每天五更起床,先到院中做一遍名叫“八段锦”的体操,然后回到书房,一天足不出户。他读《论语》,读《孟子》,读《诗经》,读《易经》,遇到困难,反复诵读,仔细琢磨,实在弄不懂的,去问嫂嫂,嫂嫂也不懂的,再问他人,直到学懂弄通为止。

  功夫不负有心人。韩愈又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到十四五岁的时候,就精通了诸子百家,诗文也有了很大名气。

  有一天,嫂嫂郑氏看了韩愈写的诗,对他说:“你的诗文已经写得很好了,但还没有达到出神人化、炉火纯青的境界。咱们这里毕竟是个小地方,真正有学问的人不多,我看你还是去洛阳、长安看看吧,那里才是藏龙卧虎之地;如果去学习一段时间,我相信你的诗文会有大的进步。”

  韩愈早就想外出求学,只是因为担心嫂嫂无人照顾,才不忍开口,今见嫂嫂如此一说,非常感动,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流着泪说:“多谢嫂嫂成全,兄弟远去,您一定要保重身体,等我学成归来,再报答嫂嫂。”

  第二天,他便带上行装、书童,告别家人,踏上了去洛阳的路程。

  到洛阳后,为了有利于学习,他没有住在亲戚家中,而是在一个僻静之处,租了两间茅屋住下,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穿粗布衣,每日只吃两餐,读书学习却常常到三更才休息。寒冬腊月,他舍不得生炭火;砚台里的墨结成了冰,他就用嘴呵呵,等呵化后再写;手冻僵了,搓一搓,继续写作;读书读得口干舌燥,喝口热水,继续苦读揣摩。就是在这里,他仔细研究了先秦两汉古文和南北朝时的骈体文,将两者加以比较,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公元793年,京师考进士,韩愈前去应试,以能诗善文之全才,被宰相陆贽录取为第一名。这年,韩愈二十六岁。从此他走上仕途,先后任宣武节度判官和宁武节度判官;不久,迁监察御史,最后官至吏部侍郎。

  韩愈的诗歌自成一派,是古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唐代著名的散文家,为一代文坛宗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的第一名。

  公元824年韩愈病逝,终年五十六岁,有诗赋杂文等四十卷流传于后世。

【韩湘子与叔父韩愈的故事】相关文章:

韩愈和韩湘子是什么关系11-15

韩愈和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什么关系11-12

《湘中》 韩愈11-27

韩愈 《湘中》11-27

《湘中》韩愈11-21

韩愈《湘中》11-03

韩愈《湘中》赏析11-24

韩愈湘中赏析08-26

《湘中》韩愈唐诗鉴赏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