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精选
民间故事精选1
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的时候,治理了西湖,替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西湖治理后,四周的田地就不怕涝也不愁旱了,这一年又风调雨顺,杭州四乡的庄稼得了个大丰收。老百姓感谢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好处,到过年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东坡收下很多猪肉,叫人把它切成方块,烧得红红的,然后再按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册,每家一块,将肉分送给他们过年。
太平的年头,家家户户过得好快活,这辰光又见苏东坡差人送肉来,大家更高兴:老的笑,小的跳,人人都有夸苏东坡是个贤明的父母官,把他送来的猪肉叫做“东坡肉”。
那时,杭州有家大菜馆,菜馆老板见人们都夸说“东坡肉”,就和厨师商量,把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挂出牌子,也取名为“东坡肉”。
这只新菜一出,那家菜馆的生意就兴隆极了,从早到晚顾客不断,每天杀十头大猪还不够卖呢,别的菜馆老板看得眼红,也学着做起来,一时间,不论大小菜馆,家家都有“东坡肉”了。后来,经过同得公认,就把“东坡肉“定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
苏东坡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朝廷中的那班奸臣本来就很恨他。这时见他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心里更不舒服。他们当中有一个御史,就乔装打扮,到杭州来找岔子存心要陷害苏东坡。
那御史到杭州的头一天,在一家馆里吃午饭。堂倌递上菜单,请他点菜。他接到菜单一看,头一样就是“东坡肉”!他皱起眉头,想了一想,不觉高兴得拍着桌子大叫:“我就要这头一道菜!”
他吃过“东坡肉”,觉得味道倒真是不错,向堂倌一打听,知道“东坡肉”是同行公认的第一道名菜,于是,他就把杭州所有的菜馆的.菜单都收集起来,兴冲冲地回京去了。
御史回到京城,马上就去见皇帝。他说:“皇上呀,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贪赃枉法,把恶事都做绝啦!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
皇帝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可有什么证据吗?”
御史就把那一大迭油腻的菜单呈了上去。皇帝本来就是个糊涂蛋,他一看菜单,就不分青红皂白,立刻传下圣旨,将苏东坡掉职,远远地发配到海南去充军。
苏东坡被调职充军后,杭州的老百姓忘不了他的好处,仍然象过去一样赞扬他。就这样,“东坡肉”也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直到今天,还是杭州的一道名菜。
民间故事精选2
1127年,时任“七品武经郎”的岳飞驻军河北,与金兵对峙。当时岳飞只有24岁,年轻气盛,竟然轻率出战,结果惨败。他的顶头上司宗泽念及岳飞的才能,才暂恕其罪。
第二年,金兵乘胜追击,又准备进犯河南孟州,宗泽和民间抗金武装力量合作,收编了一支百万大军,积蓄了足够半年食用的粮草。宗泽分给岳飞五百名骑兵,让岳飞去驻守他认为金兵最不可能进犯的荥阳汜水关。
岳飞满怀斗志地领兵来到汜水关,可怎么也没想到,那所谓的五百名骑兵,只是刚刚招来的新兵而已,虽然在集训营学了一些武艺,可都是花拳绣腿,根本无法打仗,更何况骑兵关键在于射技,而这些新兵们连弓箭都没摸过呢!
战事吃紧,岳飞估计不出一个月,金兵就会大举进犯,也就是说,他最多只有一个月的'训练时间,这可愁坏了岳飞。
起初几天,岳飞不断地对将士们进行保家卫国教育,希望能从精神上给予他们练习的动力,但很多新兵都听不进去,甚至不关心到底谁来当皇帝,他们不断在背后发牢骚说:“谁当皇帝都一样,咱们还不是一样受穷。如果能吃饱肚子,谁也不会来当兵啊?!”
这些话传到岳飞耳中,他非但没有去追责处罚,反而笑着说:“你们呀……你们怎么不早点儿说呢?!”岳飞的话搞得新兵们一头雾水。
第二天,岳飞向宗泽申请了五十两白银,准备用来激励新兵。不过,他并没有把这些钱直接发给士兵们,而是在每个靶子上都系上了一个铜板,只要射中,就可以把上面的铜钱摘走!
这个办法对于这些因贫穷来当兵的人来说,显然比空洞的说教更有作用,他们一片欢欣鼓舞。一时间,新兵们都兴致高昂,争先恐后地以练箭为己任。
没几天时间,新兵们的拉弓力量以及射箭的精准度,都有了长足的提高。岳飞又大大提高了射程距离,下令只要骑着马能射中靶心的人,就可以用那枚铜钱换得一两白银。仅仅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新兵们全都练就了一手好箭术。
不久,金兵以汜水关为突破口大举入侵。岳飞训练出来的这五百名新兵变成了“神箭手”,那些“定点射”的高手被安排在城楼上,一旦敌军叫阵,他们必将把来犯的金兵首领射下马来。然后,岳飞命令“移动射”的高手骑上战马出城追杀,把来犯的金兵们打得抱头鼠窜,成功地守住了边城。
宗泽听了军情汇报,非常高兴。他向宋高宗举荐岳飞担任统制,赞曰:“用区区五十两白银守住一个城池,唯岳飞能也!”
民间故事精选3
远古时候,有一个国王非常英明,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一片繁荣景象。
可是有一件事,使他愁眉不展,那就是他年至花甲,膝下仍无一子。
有一天,国王想出了一个办法,说:"我要亲自在全国挑选一个诚实的孩子,收为我的义子。"他吩咐发给每一个孩子一些花种子,并宣布:"如果谁能用这些种籽培育出最美丽的花朵,那么,那个孩子便是我的继承人。"
所有的孩子都种下了那些花种子,他们夜以继日,浇水、施肥、松土,护理得非常精心。
有个名叫雄日的男孩,他也整天用心培育花种。但是,十天过去了,半月过去了,一月过去了……,花盆里的种子依然如故,不见发芽。"真奇怪!"雄日有些疑惑。
最后,他去问他的母亲:"妈妈,为什么我种的花不出芽呢?"
母亲同样为此事操心,她说:"你把花盆里的土换一换,看看行不行。"
雄日依照妈妈的意见,在新的土壤里播下了那些种子,但是它们仍不发芽。
国王决定观花的日子来到了。无数个穿着漂亮服装的孩子涌上街头,他们各自捧着盛开着鲜花的花盆,每个人都想成为继承王位的太子。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当国王环视花朵,从一个个孩子面前走过时,他的脸上仍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
忽然,在一个店铺旁,国王看见了正在流泪的雄日,这个孩子端着空花盆站在那里。国王把他叫到自己的跟前,问道:"你为什么端着空花盆呢?"
雄日低着头,他把他如何种花,但花种子又长期不萌芽的`经过告诉给国王,并说,这可能是报应,因为他在别人的果园里偷摘过一个苹果。
国王听了雄日的回答,高兴地拉着他的双手,大声地说:"这就是我的诚实的儿子!"
"为什么您选择了一个端着空花盆的孩子做接班人呢?"孩子们问国王。
于是,国王说:"孩子们,我发给你们的花种子都是煮熟了的种籽。无论你们怎样培育,也不会开花结果。"
听了国王这句话,那些捧着最美丽的花朵的孩子们,个个羞得抬不起头,你们心中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培育出如此鲜艳的花朵,是因为换了其它的种子。
民间故事精选4
这天正午,文兴县的大街上突然出现了一顶大花轿,令人诧异的是,抬轿的四个轿夫居然都蒙着面。在花轿前面领路的同样是个身穿新郎服骑马的蒙面人,此人边走还边不住地朝过往行人身上瞄来瞄去。
当五个蒙面人行至一家客栈门前时,骑马的蒙面人突然腾空而起飞到了一个刚从客栈里出来的妙龄女子身边。不等女子反应过来,蒙面人已点中了女子的.穴位,紧接着蒙面人就把女子抛进了轿中,然后飞身上马拨转马头快速地离去了。
很快就从客栈里出来几个壮汉手持棍棒去追那顶轿子,怎奈那顶轿子行动如飞,没过太大工夫,轿子就消失在了壮汉们的视线之外。
又过了一会儿,轿子就行到了县城郊外的一处偏僻路段上,四个轿夫似乎都有些累了,于是他们就跟骑马的蒙面人打了声招呼后放慢了脚步朝前走去。五个蒙面人缓步而行没走多远,突然从路旁的草丛里蹿出了八只狼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骑马的蒙面人不慌不忙地从怀里摸出三支飞镖猛一挥手,三支飞镖就仿佛长了眼晴一般朝着三头体形硕大的狼的咽喉处飞去。眼看飞镖就要射中那三只狼了,那三只狼竟都身子一侧头一偏,在让过飞镖的尖刃后再猛一张口就把飞镖都叼在了口中。
就在五个蒙面人对狼们的接镖神技惊愕不已时,狼们已冲到了他们身边发起了攻击。五个蒙面人慌忙拔出了腰间的佩刀与狼们展开了搏斗。让五个蒙面人万分惊讶的是,那些狼不但能接镖,还擅长躲刀,斗着斗着有三个轿夫稍不留心就被狼扑倒在地后咬断喉咙命赴黄泉了。
骑马的蒙面人见势不妙,双脚一点马镫就飞离了马身打算凭借高超的轻功逃走。突然从草丛里飞出一个头戴狼头面具的人,几个起落后追上骑马的蒙面人,挥手一刀就砍下了蒙面人的头。
戴狼头面具的人把斩下来的人头提到唯一还活着的轿夫身边:“回去告诉阎麻子,就说我狼侠又重出江湖了。”
待那个轿夫提着人头走远后,狼侠才掀开了轿帘帮轿中的女子解开了穴道。当轿中女子看到头戴狼头面具的狼侠及狼侠身后那八只目露凶光的狼后,不禁被吓得面如土色险些晕过去。
狼侠怔了一下:“姑娘不必害怕,趁着天色尚明,姑娘还是早些回家罢!”
说罢此话后,狼侠就仰天一声长啸后带着八只狼离去了。
女子在轿中呆坐了半天后,见狼侠已走得连影子都看不见了,她才敢下了轿朝家的方向走去。
民间故事精选5
大连市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地方。
殷商时代,辽东属青州,而西周时,辽东属幽州。战国末年至秦代,正式设辽东郡,大连属其管辖区。
汉初,杳氏县(今大连、旅顺、金州一带地方)属辽东郡所管辖十八县之一。
全文:
唐初,这里称“三山浦”。唐中期改称“青泥浦”。
明清以来始称“青泥洼”,而海口则称“青泥海”,亦有仍称“三山海口”或“金州海口”的。
光绪五年(公元一八xx年)十月二十八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奏称;“即留镇北、镇南、镇东、镇西四船在津沽,……并令时常出洋赴东、奉交界之大连湾与沿海口岸驻泊逡巡,以壮声威。”这是较早见之于我国官方文字里的“大连湾”称呼。从那以后,个别奏折或史籍中虽还有“大连湾”、“搭连湾”等不同写法,但后来便都趋于写成“大连湾”了。
但据日人浅野虎三郎编写的《大连市史》记载:“大连湾称呼,见之于文献的.,是以一八xx年英人约翰·瓦特测量的《英国海图》为最早。”一八xx年,英国沙普琳号商船船长哈恩特到这里测量海湾时,据当地群众说,这一带叫做“大连湾”。该书还提到,约翰·瓦特在制海图时,还参考了二百多年前(明万历年间)到中国来传教的柴伊斯脱的古地图,说明万历时中国人中间就已有“大连湾”的称呼。总之,“大连湾”的称呼,民间称之于前,官方用之于后,是有根据的说法。至于民间的称呼最早是否起于明万历年间,尚有待于考证。
关于为什么叫“大连湾”?说法较多,诸如:因形似褡裢,故名之;山东往东北销售褡裢多路经此地,因而得名;原名“大蛎湾”因其不雅而改称大连湾;满语“达连”(海的意思)的译音;连诸小湾为一大湾,等等。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已有“三山海口”、“金州海口”、“青泥洼口”等称呼。早已流行于民间的“大连湾”称呼,所以能取代以前长期流传的三种称呼,就是因为这个称呼更准确。
大连市得名于大连湾;也是不容置疑的。大连市最早兴建大连湾镇一带,后来才逐渐移筑于东、西青泥洼渔村。
一八xx年,沙俄强行租借旅大。次年七月三十一日,沙皇政府把清泥洼一带命名为“达里泥”(意距离彼得堡“遥远的”地方)。“达里尼”,正是利用“大连”的谐音与俄语的,“遥远的”一词相符。日俄战争后日本辽东守备军司令命令废除“达里尼”,自一九xx年二月十一起改称“大连市”。
民间故事精选6
很早以前的一天傍晚,有个状元郎考取了功名,正踌躇满志、想着自己的美好前程。忽然一阵敲门声,状元郎掌灯开门。仔细一看是一女子,便问:"你是何人?为何敲门?"
"你忘了吧!打比之年你去京城赶考,露宿一客栈时,不幸得下大病,盘缠花得一干二净,身无分文,举目无亲。命在旦夕,好在我也由此路过,看到你陷入绝境。便请来郎中给你把脉问诊。郎中说需要一副祖传秘方才能治愈你的病。也可能是你命不该黄泉丧失,遇到我这对医道略知一、二的好心女子,我听说后只好拿出祖传秘方,寻遍大山。硬是采齐了这几种药物。我给你熬药煎汤,对你尽心照料伺候。过了半个多月,你病愈身体恢复。考期已到,你不思进取,准备放弃功名。是我给你盘缠,督促你踏上了赶考之路。而今金榜显耀,考取功名,中举做官。没想到你,你,你,你却忘了……"阿女气愤之极说;
"你是阿女!"状元郎走近阿女紧握抓阿女的.双手问;
"正是!我找你找的好苦啊!"阿女委屈地回答说;状元郎再仔细打量了阿女一番:布衣裙钗,平民之女。心想,自己身为状元郎,功名得手,前程锦绣。芳香吐艳争相笑,何愁秀女找不到。要与这布衣裙钗结为琴瑟,岂不是……状元郎想到这里,脸色突变,厉声吼道:"根本没有此事!休要胡言乱语。"
"当初我父劝我,武夫耿直,文人势利。我也说你我不配做夫妻。你却山誓海盟。没想到你是一个忘恩负义、没心没肺的势利小人。"阿女满腔悲愤说;
"你给我滚出去!"状元郎狠狠地用力一下子把阿女推到了门外,将门猛地关闭。阿女悲愤万千,踉踉跄跄地向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走去。
夜沉沉,秋风凉,阿女遇到负心郎,负心郎不吉祥,最终你看啥下场!
状元郎实在于心不忍,从门缝里瞧着阿女在黑夜中消失了。
没过多久,状元郎旧病复发,寻遍医,吃尽药,病情不见好转反而加重了。状元郎忽然想到了阿女,后悔万分,到处打听阿女的下落,丝毫没有阿女的踪迹。状元郎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后来人们便传着四句话:
病愈牢记伤疤痕,
忘恩负义万不能,
怀揣良心大道走,
老天在上看得明。
民间故事精选7
古时候,在祖国大陆东南面的半岛上,住着一对夫妇,他们生了一个壮实英俊的男孩。但这个小家伙一生下来,下巴上就长出一圈蓬蓬松松的胡须,因此取名叫蓬胡,人们都叫他彭胡。与此同时,隔壁邻居家生了一个俊俏的女孩,眉宇间有颗白沙状的白斑痣,取名白沙。两个孩子从小在一起玩耍,非常亲密。长大后,一起划船出海打鱼。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相爱了,没过两年就成了亲。后来,他们一连生了六个胖小子。六个胖小于长大后,就和他们一起下海打鱼,全家的日子过得和和美美的。
可是有一天,正当他们全家准备出海打鱼的时候,突然,天色骤变,乌云蔽日,狂风大作,海浪翻滚。接着,轰隆一声巨响,天空中响起一声炸雷,一下子把半岛劈成了两半,一半留在大陆,一半变成一座巨大的岛屿,慢慢地向海中飘去。他们全家人站在这座巨大的岛屿边上,急得不知所措。就在这时,玛祖婆从天上落了下来,对他们说:“这个半岛原和大陆地底下一根大石柱相连。由于年代久远,大石柱中间已有裂痕,现在被地底下一条巨龙用角撞断,半岛中间这才裂开了一个大口子,涌进了海水,使这个半岛变成了海岛。现在,巨龙正趁机驮着这海岛向东海漂去。不过,巨岛底下的那半截大石柱,还拖在距离大陆不远的海底,只要用六十四根大钉把它牢牢钉在海底,这样岛就不会向大海深处漂移了。”彭胡和白沙焦急地说:“这么大的钉子,可上哪去找啊?”玛祖婆从衣兜里掏出64颗杨梅果,递给他们说:“不难,只要有64个人每人吞下一颗杨梅果,就能变成64根大铁钉。”
彭胡和白沙听罢玛祖婆的话,各自捡了一颗杨梅果,毫不犹豫地吞了下去。他们的6个儿子也各自吞下一颗杨梅果。人数不够,当地有个老渔翁和55个小伙子也主动跑来,他们也吞下了杨梅果。他们64个人果然变成了64根大钉子,把那半截大石柱牢牢钉在海底。巨岛不再往东漂移了。
过了不久,那片海面上钻出了64座大小不一的岛屿。人们说,这是彭胡、白沙和老翁他们变的。为了纪念他们舍身钉海固岛的壮举,人们用他们的名字命名这些岛屿:其中最大的叫彭胡岛;第二大的岛叫渔翁岛;第三大的岛叫白沙岛…后来,人们觉得彭胡岛这个名字没有海岛特色,所以就在彭胡两字旁边加了三点水,改成“澎湖”岛了。这64个岛也被称为“澎湖列岛”。
民间故事精选8
初期,太平天国在城市里实行拆散家庭、男女分离的政策,将男女分别编进各种专业的“营”,实行军事化管理。相对而言,当“先生”待遇好、无生命危险,本该是许多读书人愿意做的。但给“逆贼”搞文字工作,毕竟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有更好的选择,读书人宁可不当“先生”。
起初,天京(今南京)城里的豆腐营、织营管得比较宽松,许多读书人就冒充磨豆腐的、织布的混迹其中,织营因此人浮于事,最多时居然膨胀到五个大营、好几万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太平天国处于人才辈出、读书人俯拾皆是的江南,却找不到读书人为己所用?
首先,洪秀全迷信神权统治,贬低古人、古籍。当时,洪秀全规定:《字典》不许叫“典”,只能改名“字义”;《诗经》不许叫“经”,只能改名“诗韵”;读古书就是犯罪,书籍除了太平天国自己出的寥寥几本之外,“一概都要焚烧”。当时,“天国”的科举考试虽然依旧采用八股文,可内容却只能从《圣经》,甚至洪秀全写的那些谜语般的'“天诗”中出。比如,己未九年(1859年)的会试题,就出自“天父”的《十全大吉诗》中的四句:“三星共照日出天,禾王作主救人善,尔们认得禾救饥,乃念日头好上天。”要求考生写出读后感。可想而知,饱读“四书五经”的读书人看到这样的考题,会是怎样的感受。
其次,对于真心投奔的读书人,太平天国首领并不能人尽其用,甚至不能表现出应有的尊重。有一次,安徽人龙凤在接到“天国”的“招贤榜”后,给洪秀全写了篇祝辞,将其比为刘邦、朱元璋,结果洪秀全勃然大怒,说“刘邦、朱元璋只配当我的马前先锋”,之后便把倒霉的龙老师送到诏书衙学习改造。到了后期,一些担任乡官的读书人,常常因无法满足没完没了的“上贡”、“特捐”要求,就被诸军或剥衣痛打,或枷号示众,可谓斯文扫地。“国士待之,国士报之”,如此相待,还能指望人家真心出力么?
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发布了《讨粤匪檄》,痛斥太平天国“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书……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把自己树立成捍卫儒家道统的卫道士,而把太平天国贬为“里通外国”的异端。这当然是政治攻势的需要,但不难看出,太平天国对读书人、对文化和书籍的错误立场,在客观上起了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作用,并在无形中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
民间故事精选9
颐和园的石舫,有两层楼那么高,是整块石头雕成的。它的东边是听邵馆和百丈亭,南面是一大片昆明湖。
当年,西太后为了要庆五十大寿,下令要修万寿园。这事她让贴身太监给筹办。这个贴身太监一见是西太后的`差事,就知道要把当年乾隆开辟的万寿山改成万寿园。可是这样一个大工程,去哪里找钱呢?他就和西太后商量。
西太后说:“我军机大臣。”
贴身太监心想,这就怪了,修万寿园是内务府的事,怎么我军机大臣呢?可是老佛爷说了,不找也不行啊,就去了。
军机大臣是谁呢?正是光绪他爹。他原来是一个亲王,因为同治死了没有人继位,就从他家里把个四岁的光绪给选进宫里,继承了玉位。儿子一当皇上,他也就抖起来了,从一个没有实权的亲玉,当上了军机大臣。他为了讨好西太后,一上任,就大修三海,这三海就是前海、中海、后海;还设立海军衙门,总理海军事务。
贴身太监找到他,一说修万寿园的事,他就明白了。他想,这是叫我用海军费修啊,可是动用海军费,总得有个幌子呀,他脑袋一晃,想出一个主意,干脆就说训练海军得了。
于是就打着训练海军的旗号,拨了海军费。西太后知道后,满心地高兴,又给海军费增加一百万两。准许他连海防捐、海关税都可动用。
这工程一修可就大了。整个颐和园修得山上山下,一片辉煌。修完,就挂出一块牌子叫水操学堂,弄了些水师学员,就在昆明湖上折腾开了。
这天,西太后的生日到了。整个颐和园张灯结彩,钟鼓齐鸣,文武百官,都来祝贺,西太后头一个犒赏海军衙门。然后带领百官出去观赏湖光山色。
走到长廊西头,过了听郦馆,穿过百丈亭,一看,这儿有个石头大兵船,上头有石缆石炮,很是威武,就是炮口正对着万寿山。西太后一看就恼了:
“怎么在这儿修了这么个怪物,赶紧给我拆掉!”
“老佛爷息怒。这兵船不能没有。不然这海军费可不好贴身太监正说到这里,军机大臣也凑上来说道。
“启禀老佛爷,这不过是一个门面罢了,请不必介意。”
西太后心里也明白,可就是感觉这个兵船放在这颐和园里太难看,就说:
“把炮拿掉吧。”
大臣们都明白,西太后要的是雕楼画舫,好饮酒作乐。这样就把石炮拆掉,重新修成一座十分豪华壮观的石舫。
西太后这回可乐了。后来,她索性又把水操学堂也给赶出去了,使颐和园变成了皇家的禁园。
民间故事精选10
余兴仁坐在大堂之上,一筹莫展。这数千斤重的大铁牛真的是河西盗贼盗去的?那夜天黑,看到的真是大铁牛?正当他冥思苦想时,柳姑从大门外走了进来,只见她笑盈盈地问:“在愁什么?”余兴仁长叹一声。
柳姑知道余兴仁心里在想什么,就说:“走!带人跟我挖大铁牛去。”
余兴仁惊问:“你知道大铁牛在何处?”
柳姑微笑着点点头。他们骑马直奔刘官城西二十里的'大渡口旁,用了一天工夫,把埋在地下的大铁牛挖了出来。余兴仁不解地问:“柳姑,你怎么知道大铁牛埋在这里?”只见柳姑平静地说:“是我埋的。”
原来当年害死柳姑父亲的罪魁祸首,正是知府刘能。柳姑发誓要为父亲洗清冤情,无奈刘能在当地根基很深,柳姑便想出让国宝大铁牛一夜失踪,以此引起朝廷的重视,达到查办知府刘能为其父报仇的目的。半年前,柳姑就在距大铁牛半里之处租了一座民房,从院中向大铁牛处挖地道。挖成之后,乘后半夜守城兵士睡着之时,把大铁牛埋在地下,真是天助弱女,当夜黄河发了大水,把放置铁牛之地冲刷无迹,让人看不出一点痕迹。大铁牛失踪果然引起朝廷的重视,余兴仁主动找上了门。
听完柳姑的诉说,余兴仁心里感叹道,这真是个奇女子呀。自己接下来的事是写好奏折,上报朝廷,为柳姑之父平反。
余兴仁笑着对柳姑说:“我帮你报仇,你把我的东西也该还给我了。”柳姑不解地问:“什么东西?我不明白。”
余兴仁哈哈大笑:“别装啦!你就是大名鼎鼎的雪华山女匪首梅娘!”柳姑说:“不愧是皇上派来的,明人不说暗话,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余兴仁告诉她,那天被劫的时候,他就觉得梅娘的身影熟悉,那一夜,柳姑蒙面引他出来,他已猜到柳姑、梅娘是同一个人。
柳姑微微一笑:“这也是被逼无奈,你要的是唐琴?一把破琴有什么用?”余兴仁这才说出真相:他把皇上给的工程图密藏在唐琴里。
柳姑说:“你就是有了工程图,也无法修起舍利塔。”
“为什么?”
柳姑说:“你有三颗定塔宝珠吗?我知道在哪里。”
余兴仁忙问:“在哪里?”柳姑说:“在知府刘能手上。”余兴仁心头一震,原来都是他搞的鬼。
这时,柳姑的贴身女仆来报:“知府刘能带上家当,朝陕西逃去。”
余兴仁和柳姑相互看了一眼,同时大喊一声:“追!”
民间故事精选11
杭州上城有座"安乐桥"同一条河上还有并排三座"豆腐桥".这四座桥都是南宋年间造成下的,到如今已经有八百多年了。
岳飞大破金兵的时候,手下有个将军叫王佐。他用苦肉计说降了陆文龙,把金兀术打得大败。从此他缺了一只胳臂,不能再打仗了,岳飞便保举他做安乐王,皇帝还答应他在杭州城内造一座王府养老。
安乐王的王府造在河边。动工的时候,泥沙、石灰、石板、木材堆满在河埠上。河上没有桥,原来的一只摆渡船,又被运砖送瓦的工匠占用了,老百姓没法来往,心里很生气,便编出歌儿来唱:
"安乐王,安乐王,
为你安乐大家忙!"
王佐从军中回到杭州,得知了这件事情。他想:我一个人要那么大的王府做啥!不如拿这些材料在河上搭座桥,好让大家方便些。于是,他就吩咐工匠,先挑扎实的.青砖石板,在河上搭一座大桥,剩下的材料,随便造两间房子做王府。
百姓听说不造王府先造桥,大家都来帮忙。人多力量大,不到一个月工夫,便在河上造起一座宽阔平整的大桥。
河上有了桥,往来很方便,老百姓一高兴,又编出新歌儿来唱:
"安乐王,好心肠,
造座大桥通四方。"
你唱我唱,一传两传,安乐桥越来越出名。消息刮进宰相秦桧的耳朵里。秦桧心里很妒忌,他说:"造一座桥也扬名!我如今就造它三座,一座比一座阔,一座比一座高,跟你王佐斗斗富有,看看你强还是我强!"
秦桧动动嘴,下面 的官员便跑断了腿:增捐加税,抓夫派工,强迫老百姓不分昼夜地造桥。过了整整三个月,在安乐桥同一条河上,并排造起了三座桥,果然是一座比一座阔,一座比一座高。秦桧很得意,亲自给这三座桥取了名字,叫做"斗富一桥"、"斗富二桥"和"斗富三桥".
桥是给人走的,一条河上有一座桥就够了。要造那么多做什么!老百姓恨死了秦桧,都赌气不走他那三座斗富桥。
因为杭州人讲话的声音"斗富"与"豆腐"差不多,老百姓取笑秦桧,就把那三座桥叫做"豆腐桥".一直叫到现在。
民间故事精选12
相传明代弘治年间,身居南昌的宁王锋芒毕露,乘机扩充势力,一时权势显赫,令人咂舌。孝宗皇帝为安抚宁王,特赐一只仙鹤送入宁王府。宁王大喜,便派专人精心饲养,日夜照料,深怕仙鹤遇到不测。
一日,风和日暖,春光明媚,专门饲养仙鹤的仆人看见仙鹤情绪不好,便亲自陪鹤上街游逛。谁料就在他们路过东门时,突然从一家老百姓住宅蹿出一条黄狗,径直朝仙鹤扑去,一口咬住了仙鹤的翅膀。仆人吃惊不小,情急之中,奋身扑向黄狗,经过一番搏斗,终于救出仙鹤,但是为时已晚,仙鹤的翅膀已被黄狗咬伤,鹤羽中微微透出一片殷红。仆人见势不妙,赶忙抱起仙鹤,跑回府中。
此时,宁王府内,一群闲得无聊的食客正在谈天论地,看见仆人抱鹤而归,便围观而至,从中挑唆。一些好事之徒,还亲自拟了状词:“鹤系金牌,系出御赐”、“要求处死狗的主人”。硬是逼着仆人把诉状递到了南昌府。
且说南昌知府王大人是位清官,看了状词之后,心里忐忑不安,觉得告状人来自宁王府内,权大气粗,状词又言及皇帝金牌,不敢不受理此案。但转念一想,是狗咬伤仙鹤,主人并不知晓,若因此被判罪,实乃无端蒙冤,于心何忍?想来想去,一时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恰在此时,一位府吏来报,说是江南才子唐伯虎来到南昌,因其深慕大人博学清廉,想求一见。知府大人一听,喜出望外,忙令府吏将唐伯虎请进府衙。二人相会,寒暄片刻之后,知府便开门见山地说:“唐兄,卑职早慕你的'才华,今日相会本该向唐兄讨教诗词书画之高见。谁知愚弟不才,当下正被一桩状案所苦,不知如何处理,只好先求教唐兄给以指点,以解燃眉之急。”说着,便递过状纸。
唐伯虎接过诉状,仔细地翻阅,当看到“鹤系金牌,系出御赐”之语,便哈哈大笑起来:“真是可笑至极,拿着仙鹤当金牌,厚着脸皮吓唬人,天下竟有此等无知之人。”说完,将状子放上书案,挥笔在手,当下写了判词:“鹤系金牌,犬不识字,禽兽相伤,不关人事。”写完,双手递给知府大人,并补充说道:“知府大人,对待这等无理之人,只能以此法治之,不可认真处理。”
知府接过判词一看,脸上顿时露出笑容,觉得判语文词精妙,入情入理,以诙谐之笔巧妙地道出案情原委,而又让宁王府告状之人难以应对。于是,当下便驳回宁王府的诉状,了结了这桩“鹤犬官司”。
民间故事精选13
在饮马河的靠山乡有一个自然村,相传从前这里有一块形似卧牛的大青石,虽然后来河流改道将这块石头冲入河里,可是卧牛石的传说却在民间广为流传。
从前有一个农夫,养着一头灰驴和有头黄牛,黄牛黄牛终日每年每日老老实实的干活,而灰驴却处处偷懒蹭猾。拉车的时候灰驴把车套拽的很直,但却一点力气也不用,使重量全部落去黄牛的身上,农夫见黄牛累的浑身是汗,而灰驴却一点汗也不费,他就认为灰驴比黄牛的力气大,耕地的时候,黄牛只是低头默默的拉梨。而灰驴的眼睛总盯着农夫,一见农夫走近,它就赶忙伸出舌头去舔农夫的'手,给农夫留下了一个忠心的印象。
有一天,黄牛和灰驴在草地上吃草,农夫躺在松软的草地上睡觉。突然,一只饿狼从草丛里窜了出来,向农夫扑去,吓的灰驴躲到草沟里一动也不动;黄牛却迎了上去,挡在饿狼的前头同饿狼搏斗起来,虽然被饿狼咬伤了两块毛皮,但饿狼也受了伤,它依然奋勇直前,将饿狼撵到草地深处的沼泽里。灰驴见饿狼跑远了,从水沟里留了出来把农夫唤醒,引呀到刚才搏地方,农夫看到草地上有狼毛和血迹,知道自己在睡觉的时候来过狼,他以为是灰驴救了他,感动的用手替灰驴挠痒痒,对从沼泽里回来的黄牛却一理不理。
种荞麦的时候,农夫将一袋荞麦丢在路上了。黄牛找了一上午终于在路旁的草丛中找到了,它用两只尖尖的角将装有荞麦的口袋驮了回去。回到村中的时候,灰驴从门洞里窜了出来亲热的说“牛大哥,看把你累的,让我帮你拿吧。”说着,用嘴叼过口袋送进农夫的房间。从此,农夫认为灰驴有忠实有勤快,黄牛有赖有馋,他把好的草料都给灰驴吃,剩下的给草料和秸秆才给黄牛吃。
第二年春天,农夫要去饮马河南岸去买棉花,他嫌黄牛不中用,只用灰驴架车出发了,回来的时候,正赶上饮马河涨水,农夫做在车上用鞭子指引灰驴从浅滩处过河,行至河中间时,水湍急。漫过车厢。灰驴觉的横流不如顺水拉车省力,于是不听农夫的吆喝,径自向下流拉车,不管农夫怎么鞭打和吆喝,灰驴也不听,结果连人带车冲入了松花江,那疏懒成性的灰驴也被江山淹死了。
黄牛在家耕完地,每天都卧在河岸上等它的主人回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连等了几年。黄牛都没有等回农夫,它自己却卧在那里变了一块卧牛石。
民间故事精选14
吕洞宾卖汤团
这一天,正是阳春三月三,西湖边柳枝儿嫩绿如绿,桃花儿艳红艳红的,四处来耍子的人很多。上八洞神仙吕洞宾,也变成个白头发白胡须的老头儿,挑副担子,到西湖边来卖汤团,凑热闹。
吕洞宾把担子歇在断桥旁边的一株大柳树底下。他看看镬里的汤团一浮起,就拉开嗓门叫起来:“吃汤团啰,吃汤团啰!大汤团一个铜钿买三只,小汤团三个铜钿买一只!”
人们听了吕洞宾的叫卖声都笑开了。有的`人说:“老头儿呀,你喊错啦!把大汤团和小汤团的价钿调一调,才对头!”可吕洞宾听也不听,还是照样喊:“吃汤团啰!大汤团一个铜钿买三只,小汤团三个铜钿买一只!”
人们都笑着朝他的汤团担子围拢来,你掏一个钱,我掏一个钱,都买他的大汤团吃。一歇歇辰光,镬里的大汤团就捞光了。
这时,有个五十来岁的老年人,怀里抱个小伢儿,也挤进人堆里来。小伢儿看见别人吃汤团,就吵着要吃,但是大汤团卖光啦,那人只好摸出三个铜钿,向吕洞宾买只小汤团。
吕洞宾接过钱,先舀了一碗滚水,再舀一只小汤团到碗里。那人端着碗蹲下身来,用嘴唇朝碗里吹着气,那小汤团就绕着碗沿,“滴滴滴”滚转起来。小伢儿一见真高兴,舀起汤团正想吃,那个小汤团就像活了似的,一下钻进他的小嘴巴,滑到肚皮里去啦。
谁知道这小伢儿自从吃了汤团以后,三日三夜都不要吃东西。阿爸着急得要命,就抱他到断桥旁边大柳树下来寻那个卖汤团的。
吕洞宾听那人如此这般一讲,哈哈一笑,说:“我的小汤团不是寻常之物,看来,你儿子是没福气消受的!”说着就把小伢抱上断桥,猛不防抓住他的双脚倒拎起来,大喝一声:“出来!”那三天前吞进去的小汤团,竟原个儿从他小嘴巴里吐了出来。只见那只小汤团落在断桥上,“咕噜噜”一直滚下西湖去了。
这时候,有一条白蛇和一只乌龟,在断桥底下修炼。小汤团从桥上落下来,白蛇头颈长,先接在嘴里,“咕嘟”吞进肚子里。乌龟没吃着汤团,就赖白蛇抢它的,跟白蛇吵架,吵着吵着,竟打起来啦。
白蛇和乌龟一样修炼了五百年,半斤对八两,本领原是差不多的。但白蛇吞下这只小汤团后,乌龟就不能跟它比了。原来这只小汤团是颗仙丸,白蛇吞了它,就添了五百年功力。乌龟打不过白蛇,吃了败仗,一溜烟往西方逃走啦 。
民间故事精选15
殷纣王是商朝荒淫无耻的昏君,仗着他的统治,胡作非为,谁都奈何不了他,然而却败在一个妇女手里,这人就是女娲。
有一年,殷纣王来泰山东无盐山狩猎,看到山顶有座小庙,十分好奇。攀到山顶看了看,原是閟宫,里面供着一尊神像,塑得如同天仙一般。心想:我做皇帝这么多年,宫中从未见过这样漂亮的女人。于是心血来潮,提笔在壁上书诗一首:女娲娘娘似天仙,为王看得口流涎。有朝娘娘去我处,封为正宫把君伴。当时女娲的灵魂外出游玩,回来一看,立时火冒三丈,遂驾祥云上天告状。玉皇大帝对她说:“这个皇帝太可恶了!命你狠狠把他惩治一番。”
女娲回到閟宫,对身边的狐女说:“你看纣王尚且对我这样无礼,何况对待老百姓?用个什么法子把他教训一下?”
狐女说:“这好办,就用美人计。”
女娲问:“派谁去好呢?”
狐女自告奋勇说:“就让我去吧!我能完成任务。”
女娲说:“事成之后,阴德无量。”
狐女接受任务后来到朝歌{今河南南阳一带},仍以狐狸形貌身居深山,伺机而行。
一天,殷纣王带着随从去打猎,遇一狐狸,一箭把它射伤。谁知这狐狸就是狐女。狐女怀恨在心,更增加了灭掉纣王的决心,于是到了有苏国变成苏妲己,深得有苏王爱宠。
当时有苏国受尽殷纣王的欺凌,年年给他进贡。有苏王怀恨在心,由于国小力薄,只能忍气吞声。妲己看到这种情况,正中下怀。她对有苏王说:“把我送给殷纣王吧?看我去收拾他,为有苏乡亲报仇!”
有苏王说:“我舍不得你呀!”
妲己说:“舍不得也得舍,不这样,我们的深仇大恨,何时能报?”
有苏王犹豫了多日,终于下了决心,把妲己送到朝歌。殷纣王见妲己长得花容月貌,非常高兴,当即封为正宫。
殷纣王对妲己非常宠爱,为了讨好妲己,做什么事都依着她。
并且搜括百姓钱财,修建起高大宏丽的鹿台,里面置满奇珍宝物。同时,“积糟为邱,流酒为池,悬肉为林,使人裸形相逐其闲”,彻夜长饮,欢嬉达旦。真可谓荒淫之极。
最过分的是,他耳根子特别软,最听妲己的话,甚至到了“妲己之所誉贵之,妲己之所憎诛之”的`地步。这样以来,天下就无法太平起来,老百姓埋怨,各诸侯反叛。
最后纣王落了个国破家亡的悲惨下场,狐女妲己完成女娲交给她的任务,也为有苏报了仇、雪了恨。
民间故事精选16
明朝名医李时珍,医德高尚,在民间流传着关于他的许多动人故事。
这天,李时珍来到了湖口县,当地百姓听说后,纷纷上门找他看病。
这天,湖口县官令衙役抬着八抬大轿,请李时珍为他的`太太看病。
恰在这时,有位年已六旬的老翁,推着个小车,也来请李时珍为老伴看病。
老翁一见县官在前,心里立时凉了半截子。这不是明摆着么,人家是官请,他是民求;人家是八抬大轿,他是小车;人家有钱有势,他却是个穷老头犛谑,对天长叹:"唉犝庖缴不请了。"驾起小车扭头欲走。
忽然,李时珍唤住老翁,然后走到八抬大轿跟前对衙役们说:"你们来得不巧,今儿个,我姐姐有病,必须马上去看看,回去禀报给老爷,明日专程到府给太太诊断"
衙役们没话可说,只好抬着八抬大轿回去了。
老翁万万没有料到李时珍这么作事,感动得连话都说不成了:"李医生,您……您……"
李时珍微笑着催促:"老人家,别说了,赶快上路吧"
老翁驾起小车说:"来来,快请上车,让我推着您"
李时珍看着老人家那年迈、驼背、瘦弱、无力的身躯,怎能忍心坐车呢犛谑,恳切地谢绝了,步行10里路来到了老翁家。
经过仔细诊断,老伴并无什么大病,只因饥饿过度,体虚所致不能下炕。李时珍随手开了两剂滋补药。
天近中午,老翁双手颤抖着捧出一碗菜粥说:"李医生,您一路辛苦,我家也没什么好吃的,请把这碗粥喝了吧"
李时珍看着这碗可以照见人影的稀粥,内心酸楚地推了过去:"老人家,还是留给病人吃吧,你老伴需要补养"说着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了三两银子,放在桌子上。
老翁见李时珍往桌子上放银子,急忙说:"李医生,放着八抬大轿您不坐,假称与我家是亲戚,徒步前来治病,不收药费,不吃饭,怎么还能倒要您的银子"死活不收银子。
李时珍耐心地解释:"老人家,你不要再推辞了,我光治好了病,你老伴没有吃的还是保不住命啊"
老翁"扑通"双腿跪下说:"李医生,我到九泉之下,也忘不了你的大恩大德"
民间故事精选17
这事出在啥时候,没人记得清,这事出在啥地方?有人说得明。就出在曹州牡丹园。有个老花农,整天伺候牡丹;还是看不够。冬天咋看呢?他有办法:春天拿张纸,拿杆笔把牡丹画下来。从幼芽出土就画。一天画一张,一直画到落叶。因为他年年画,时间长了竞画了几箱子,地里没了社丹,就看纸上的。有人要买他的画,他
不卖,象宝贝似的保存着。这事惊动了花神,接着就出了蹊跷事:他头一天画个牡丹幼芽,第二天就长起棵来,再一天又开了花。不用培土浇水,它自己在画纸上会长,这事神了!
老花农有个独生闺女,名叫爱花;眼下要出嫁了,老头却不说办嫁妆的事,还是整天照护他地上的牡丹,纸上的牡丹。爱花心里快急得生了疮,可是没法说呀[那时候的规矩多严阿,闺女家要敢提一句跟婚姻沾边儿的话,还不叫外人笑话死。
到了上花轿那天,老花农捧出了一个不大的梳妆匣。上着锁,贴着封条。他把钥匙小心地交给闺女。爱花心里凉到底了,真不想接钥匙。又一转念:也许里边是银票?有了银票到婆家雇人打嫁妆,买别的.也行啊I
爱花娶到婆家,闹喜的人见了这么一个小匣的嫁妆,说啥的都有,爱花好象脸上挨巴掌。可她想想匣子里的银票,还是沉住气了。等到夜深人静,闹房的走后,爱花和新女婿关好房门,小心地搬出小匣,打开锁,撕去封条,轻轻掀开盖细瞅。里面是一叠折得方方正正的纸。爱花急不可耐地拿出一看,瞎!哪里是什么银票,却是一张青枝绿叶粉红色的牡丹画。你说爱花心里这个气呀! 她想:我的糊涂爹,就算您的画好,也不能让俺长远地当饭吃、当衣穿、当钱花啊"—"她超想越恼,一把抓过画纸就撕。新女婿紧拉慢扯拦不住,手被擦破了。呼吁地淌血。爱花慌了。赶紧用手中的烂纸给丈夫擦血。谁知只擦了一下,;血没了,连伤口也不见了。两人傻了眼,取开纸看看。是画的牡丹根;鲜鲜亮亮的,一点血也没沾。亦,想不到它能治伤。爱花忙招撕碎的纸往一块儿对。可哪里对得成,那些离了根的枝、叶、花眨眼工夫都枯焦了。爱花后悔得要死:这是无价宝,让自己白白毁了啊!她不等回门的日子就跑回娘家,让爹再绘画张牡丹。老花农说啥也没答应。
后来,爱花和丈夫就用这牡丹根给人治伤病,成了郎中。再后来,大伙儿都知道牡丹根有用了,丹皮也就入了药。
民间故事精选18
从前,有一个年轻的货郎整天走街串户,卖些针头线脑什么的,挣些钱过日子。
这一天,他来到了镜泊湖,沿着湖岸走到了一座青山下,一抬头,看到湖沿边有户人家,他便直奔这户人家走来。到了门口一看,这是一座青堂瓦舍的房子,石头砌的围墙,整整齐齐的,院门大敝四开的,院子里种着各式各样的花花草草,蝴蝶飞来飞去。
年轻的货郎放下担子,冲着院里摇起小货郎鼓,边摇边唱着:“有金针银针绣花针,五色花线喜煞人,别头簪子黑包网,各色绒花香喷喷!有买的快来买啊,来晚的买不到了!”
随着他的吆喝声,屋门咿呀一声开了,从门里走出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这姑娘穿着一件淡青色的袄,淡青色的`裙,一头乌黑的头发松松地绾在脑后,像天仙似的来到货郎担前,笑吟吟地看着担子里的货,一声也不吱。
“大小姐,你要买什么?随便挑吧!”
“有花吗?”
“有,不知你喜欢哪一朵?”
姑娘挑了朵红牡丹,随手把花插在脑后,笑吟吟地看了货郎一眼,说:“货郎,你等着我,我去给你取钱!”
姑娘笑了笑,转身轻飘飘地走进了院,开门进屋去了。
年轻的货郎等在门外,左等,姑娘也不来;右等,姑娘也不来。院子里静悄悄的,只听到风吹湖浪声,不见人前来,等了好久时间,货郎有点着急了,他便走进院,一看,这屋的后面紧挨着湖,来到屋门前,往屋里一看,连个人影也没有,贴门外一听,没有一点动静。怪!这买花的姑娘哪儿去了呢?货郎心里想着,伸手就去敲门,敲了半天,也没有人应声。
抬头看看天,天可不早了,货郎这时可真有点生气了,他握紧拳头,就使劲砸门。
“谁呀?干吗这样敲门!”
随着喊声,门吱扭一声开了,走出一个穿一身淡青色衣服的老太太。
“货郎,你敲门有什么事?”
“大娘,刚才你家姑娘买了我一朵花,到现在也没给我送钱来,等得我急了,这才敲门来取钱。”
老太太听货郎说完,有些惊讶地说:“有这样的事?那你别急,我叫丫头们出来,你认出是谁买你的花,就让她给你钱!”老太太边说着边转过脸去,冲着屋里喊道:“丫头们,快出来!”
随着老太太的喊声,屋里传出一片女孩儿的笑声,门一开,忽啦一下跑出来一群姑娘,一式的淡青的袄,淡青的裙,都是将乌黑的长头发松松地绾在脑后,站在货郎面前,望着他抿嘴笑,老太太说:“货郎,你认吧,是谁买了你的花,让她马上给钱!”
民间故事精选19
提起“昭君出塞”,大家都知道说的是汉代王昭君远嫁匈奴和亲的事。
王昭君,名培,字昭君。南郡姊归(今湖北姊归)人。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帝或明妃。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她以入宫数岁,不得见帝,自请嫁匈奴。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门氏(皇后)。后呼韩邪死,成帝又命她“从胡俗”,改嫁复株累单于(呼韩邪大闹氏长子)。在她影响下,其子女及周围的人都努力维护与汉的通好关系,以致“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人民)无干戈之役”。她的故事成为后世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
今湖北林归县的香溪,地处巫峡,在长江北岸,这里正是王昭君的故里。每年桃花盛开的季节,香溪河中就会出现成群的桃花鱼,它们个个通体透明,漂浮在水面,有玉白、乳黄、粉红三色,触手多达200多条,散开后酷似桃花瓣,这桃花鱼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呢。
相传,当汉元帝决定让昭君远嫁匈奴和番前,恩准她返回故里,探望父母、乡亲。昭君返回家乡后,一面与亲人细叙别,一面满山遍野去寻觅儿时的足迹,真舍不得离开这青山秀水的故乡。可是皇命在身,必须按期返回京城,远嫁荒漠异域的匈奴王。
昭君别去那天,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昭君登上江中的龙舟,抱起心爱的琵琶,弹起哀婉动人的别离曲。此时盛开的桃花似她的知音,听到感人处,竟纷纷飘落,有的落在船上,有的落在她身上,昭君不禁潸然泪下,泪水洒落在桃花瓣上,又漂入江中。这些沾满昭君泪水的桃花瓣纷纷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小鱼,追随龙舟游动。当哀怨的琵琶声嘎然而止时,船工们也都洒下同情的泪水。有位船工随手摸起一条小鱼献给昭君,昭君深情地赐给它们一个美丽的名字一桃花鱼。
从此,每当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鱼便在香溪清澈的水中游来游去,好象和故乡的亲人们一起呼唤昭君的归来。至今香溪的老人们还说:每当桃花盛开,明月当空的深夜,有时就能听到古代妇女衣服上金玉饰物的撞击声,难怪杜甫到昭君故里凭吊古迹后写的《咏怀古迹》这首诗中道“环佩空归月夜魂”呢!人们想那一定是怀念故乡的昭君回来看望乡亲们来了,乡亲们还想用“水未桃花鱼”来款待她呢。湖北名菜,水未桃花鱼就是来自这个美丽哀怨的传说。
民间故事精选20
大约上到高二的时候,学校分来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其中一个面皮特白净的男人分配到了我们班。一上讲台,先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自己的名字,一转身说,大家好,以后由我教你们语文。然后,一鞠躬,就成了我们的语文老师。
大家都很觉得很新鲜。一来他是大学生,身上笼着让人仰慕的光环;二来他并不用土话教我们,他说的是普通话,一开口,像打开了收音机似的,动听且富有磁性。
最让我们吃惊的是,他是电影协会的一个什么会员,一亮证,就可以在县城电影院随便看任何一场电影。真叫人羡慕死!再后来,我们才知道,语文老师还是一个作家呢。听人说,他在写电影剧本,用过的稿纸摞起来,据说有好几尺高。
有一次,他把我们班的一个女生叫了去。女生回来得意地说,老师要写的一个剧本,其中有一个女主人公的名字,想用她的名字,问她是不是同意。我们问她,你同意了吗?这个女同学眉目中透射着难以掩饰的喜悦,说,我同意了,我说,老师,你就尽管用吧。
我们都有些瞧不起她。觉得这么大的.一件事,她竟然想也没想就同意了。当然了,我们私底下都希望她拒绝了,这样,天底下这么美好的事情,就不落到她头上了。说起来,那时的心理也真够丑陋的。
我们语文老师最光彩照人的那一年,正好赶上全国热映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印象中,《红高粱》中的“我爷爷”剃了个锃明瓦亮的光头,很惹眼。结果,第二天,我们语文老师也剃了一个光头,也一样的锃明瓦亮。剃了发的他,好像一只俊俏的公鸡被拔了毛,滑稽可笑。大约有两个星期,我们都不愿看到老师的那颗光头,毕竟,老师那颗没有任何遮拦的头颅,峰峦如聚,太没有诗情画意了。
我们快要高考的时候,学校来了一个女的,说是语文老师的女友,死活闹着要老师调回去。究竟是“回去”哪里呢,我们也不知道。有的同学说,那个女的长得并不好,凶神恶煞的。我们都惋惜,觉得无论如何,我们的语文老师也不该有这样一个女友。
结果,高考前的好长一段日子,我们都看不到语文老师的影子。我们只好在回忆中,一边想他,一边盼他,一边复习。然而,他终究也没有回来,到底“调”到什么地方去了,我们也不知道。就这样,我们的语文老师消失了。
算起来,他现在大约应该快50岁的人了吧。他叫什么名字呢?天地良心,我竟生生地忘了,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了。
【民间故事精选】相关文章:
经典中国民间故事01-05
韩愈投书苍龙岭的民间故事10-26
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精选11篇)04-15
民间故事腊八粥的来历12-21
中国民间故事(精选18篇)10-11
有关中国的民间故事(通用10篇)02-18
李白不是治国安邦之才民间故事11-10
李清照:一切从门当户对开始民间故事08-24
民间故事手抄报内容(通用15篇)08-31
西湖民间故事读后感(精选50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