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诗词鉴赏教案(精选1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词鉴赏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词鉴赏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积累一些名家名作及相关知识要点。
2、让学生明确针对诗词的一些考点:艺术形象、语言、思想感情、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分析的能力、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2、在实践中运用诗词鉴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古代诗词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及运用。
三、教学难点:
学生对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句更是不胜枚举,如当你遇到困难时会想到李白的《行路难》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你乐观地去面对它,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的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我了解了他的忧国忧民思想,李清照写自己的愁思时也写出了一些名句,如《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诵读时既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思想和生活态度,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更可以得到启发。所以对诗词的鉴赏非常重要,而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也明显地体现在中考试题中,纵观近几年我们内江市的中考试题都有这一板块的考查,因此今天我们来进得古诗词阅读的鉴赏。
(二)总结考点
1、感知诗词中的艺术形象,即诗词中的意象。
2、对诗句的理解,体会其表达的言外之意。
3、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4、明确艺术手法及表达技巧。
(三)总结鉴赏步骤
我们明确了这些考点之后,那在鉴赏时应该要有一定的鉴赏步骤。
读诗→理解→读问→分析→作答。
(四)结合中考题例讲解解答方法和技巧。
现在我就结合下面的例题来讲解一下我们在遇到这些考点的时候应该怎样来解答,请看下面这道题。
例题: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第一联作者通过“_____”和“_____”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表达出自己之情。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1、根据第一题教给感知意象和分析思想感情的方法。
感知意象的方法:①明确什么是意象:即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②反复吟诵,筛选关键词③感知形象,把握形象特征。
让学生很快地找出是景物和人物形象并筛选出关键词,“巴山”和“楚水”及“诗人自己”,找到这里时并没有得到最后的.答案,因为要找的是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所以还要把握这两个形象的特征,得到“凄凉地”和“弃置身”。
2、分析思想感情的方法:①掌握情感分类:思乡怀人、壮志未酬、忧国伤时、赠友送别等。②了解作者自身经历和写作背景。③把握意象特征。④抓关键字词理解诗句意思。⑤综合分析。
学生通过阅读方法很快就得出这是“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而作者的以历在前面已有了解,在把握意象特征这是一个重点分析,作者分别用了“凄凉”和“弃”字可以感受作者的心理是非常“愤懑”。
3、重点诗句的理解方法:①要疏通文意,准确理解关键词的深刻内涵②明确诗词风格:婉约、豪放和简洁等③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④结合诗歌的主旨来理解
这个考点可利用例题中的第二题来教给方法,如我们在解答时首先了解关键词的深刻内涵,“千帆过”和“万木春”让人体会到的是一幅“竞发向前”和“生机勃勃”的场景,“病树”和“沉舟”让人想到的是“旧的不好的事物”,结合诗词风格讲作者是非常含蓄地自己的意思的,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刚被贬归来,没有哀伤,更多的想到的是积极的景象,由此来结合生活中来理解,“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明确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
2)描写的艺术手法:①从角度看分正面和侧面②从用笔看分工笔和白描。
3)从描写内容看分景物和人物描写。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5)表现方式:托物言志、借景抒怀、衬托对比、借古讽今、象征等。
6)修辞:比喻、夸张、借代、对偶、反问、双关。
讲解这类题学生的难点主要在于对这个知识点的积累,是不知道用什么内容来作答,所以对相关知识的识记是必不可少的,明确之后再做则就轻易而举了。
现在就结合《赤壁》的第二道小题让学生来体会是否是这样。“铜雀春深锁二乔”结合诗词大意可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那么战争的结局将发生改变,那“二乔”将会被“锁”,因此这里作者是用了借代手法说明东吴失败的这种结局,以此来说明了机遇的重要性,而他也需要“东风”这样的机遇,后一句一比较就可看出太过于直白了。
(五)做课堂练习《赤壁》
学生自由练习,师生共同点评。
特别指出学生在做这题时应注意“折戟”这个意象。
(六)结合例题提示诗词中想象的重要性。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内)。
这种题在学生中最容易失分的原因是把它和我们古文中的翻译混为一谈,误把画面描绘当翻译题来解答。
强调描绘提示:描绘画面的内容,考查的是对诗词所营造的意境的感受能力。描绘不是翻译,而是要展开想象描绘景物,同时还要点明景物中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七)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从“感知艺术形象”、“理解诗句”、“体会感情”、“表达技巧”等四个方面进行诗词鉴赏,教给了鉴赏的方法,面对浩如烟海的诗词,我们不可能一一学完,老师也不可能教完,但只要我们掌握了鉴赏的方法,在实践中去运用,会运用这才是最主要的。
(八)布置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诗词鉴赏
考点:
1、感知艺术形象。
2、理解诗句。
3、体会感情。
4、明确表达技巧。
步骤:读诗
理解。
读问。
分析。
作答。
诗词鉴赏教案 2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解答古典诗歌人物鉴赏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阅读诗歌的重要环节,抓住关键词句读懂诗歌。
教学难点:
针对不同的题型选择恰当的答题角度。
教学方法与思路
1、从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中归纳人物鉴赏类题复习的重点;
2、掌握阅读和解题的具体方法;
3、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诗鉴赏的两个阶段
诗歌鉴赏两个方面的内容
下面举例谈谈诗歌的鉴赏。首先看看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鉴赏。
二,主要从呈现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方面来鉴赏。
一种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容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来表现,主要是直接描写。
【例一】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请问诗中的“我”是怎样的的形象?请具体分析。
一种是完全借助景物、活动(事件)来表现人物,属于间接描写,运用衬托等表现手法。
【例二】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请问诗中是如何紧扣“怨”字来写的?
再以《新开棋轩呈元珍表臣》欧阳修为例
竹树日已滋,轩窗渐幽兴。
人间与世远,鸟语知境静。
春光霭欲布,山色寒尚映。
独收万籁心,于此一枰竞。
棋枰:音凭。指棋局或棋盘
本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请具体描述。(4分)
一种是通过诗中形象来指代所要表现的人物,即直接描绘的形象在诗内,而所要表现的`形象在诗外,常常是一种代言体,用的是比喻、双关、代指、类比等手法。
【例三】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凭借帮助)
注:垂绥(读音“随”),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这是一首咏物诗,从_______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____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为我们展现的是_____人物形象。
三,小结
诗歌鉴赏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一、必要的诗歌知识,其二,合理的思维方法,既指思维步骤,其三,较强的审题能力,其四,必要的表述技巧。
四,练习巩固
寻陆鸿渐不遇(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xiá)。
这首诗刻画了陆鸿渐怎样的形象?是如何刻画的?
诗词鉴赏教案 3
复习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解读诗歌本体,
指导学生准确表达答案要点
复习步骤: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进行诗歌鉴赏(PPT1)部分的复习。
二、知识回顾:
1、我们先来轻松过渡一下,来个热身运动,请看大屏幕。根据上句背下句。(齐背)
(PPT4)1、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
2、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___
3、无言独上西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剪不断、理还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PT5)下面这个有点难,根据下句说下句。(指名、开火车)
6、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__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
同学们的记忆力很好,逆向思维的能力也强。但是,对诗歌的考查绝不仅仅是背诵默写,还考什么呢?——诗歌鉴赏。(怎么考?学生自由发言。展示中考题型,明确常见考点:1、品味思想内涵2、赏析经典语言3、描绘画面意境)想拿满分也不难,只要你能做到两点。即正确解读诗歌本体,准确表达答案要点(PPT);也就是能读明白,写清楚(板书1)。前者是关键,后者是重点,读明白了才能写清楚。
这两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我说:“汝果欲满分,关键在方法。”否则,老师一讲你就明白,可自己一读诗,依然是“不识庐山真面目”;自己一做题,还会是“山重水复疑无路”。那么,怎么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呢?下面我们就来揭开古诗词的神秘面纱。
三、指导如何品味思想感情:
1、品味思想内涵不是像我们讲义上填表这么简单。(PPT9)常见的提问方式:本诗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某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怎么理解这句话?
解答这类题的套路是:(PPT10)通过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感情。
例如:(PPT)(1)《相见欢》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通过词人的登楼所见,抒发了词人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和离乡去国的悲伤痛苦。)
(2)《浣溪沙》中“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受?
(通过描写夕阳西下的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人事变迁、时光流逝的感叹,同时也暗含着但愿美好往昔能够重现的微妙情怀)
(3)怎么理解“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答:人的寿命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人在有限的生命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建功立业。
2、看来这些问题是难不倒大家的。因为都是我们学习过的,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同学们已经镌刻在脑海里了。但是最近两年扬州的中考题都是课内外比较阅读,而且大有向课外发展的趋势。遇到没学过的诗歌怎么办?第一,别慌,坚信一点,别人也不知道;第二,快速地从题干、题目、诗句和注释中寻找有用信息。
我们都熟悉朱熹的名句(PPT1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的内涵是什么?
——是说人要获得丰富的知识需要不断的去读书学习,汲取新鲜的知识。因为诗歌的题目是《观书有感》(PPT11)。
师:很好!因此我们要正确的解读诗歌就不能不重视诗歌的题目(板书“看题目”),因为题目往往揭示主旨的指向。《白雪歌送……》一看便知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不过本诗送别却不悲伤,因为岑参生活在大唐盛世,他也是来接替武判官做官的。如《天净沙秋思》秋天的思念《乡愁》那就是表达思乡的愁思。
但有些题目不具备指向性,如《相见欢》《浣溪沙》只是词牌的名字,与诗的内容无关,我们就得深入诗歌本身,抓住特殊的意象来分析情感(板书:析意象)。如《相见欢》上阙,我们可以抓哪些意象?
——“梧桐”(隐含家国之悲。“人比黄花瘦”的柔弱才女李清照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给人的感觉就是寂寞凄苦。)
——“深院”体现孤寂身世。
——“残月”表达人事缺憾。
——“清秋”渲染清冷气氛。
除了梧桐,杨柳也是很多情的意象。很多送别诗、边塞诗都会写到,如
——李白有“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边关将士见不到春风杨柳的景致,只能吹奏《折杨柳》曲,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王之涣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最婉约莫过于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
寄托思念的哀怨的还有什么事物?
——明月如李白“举头望明月……”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些月下的`游子抒发的都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的乡愁,还是苏轼旷达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
可见明月也是怀人的意象。古人常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感,读懂常见意象的内涵,懂得传统的审美习惯,便于我们快速地明确诗歌意象的内涵。
(3)(PPT12)请看古人常见的意象含义。
常见意象含义举例(PPT15)
杨柳离情别恨
梧桐寂寞惆怅,凄凉悲伤
牡丹富贵、美好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高雅
梅花高洁不屈,纯净洁白
松柏高洁、坚贞,有生命力
……
但有时同一意象的旨趣会相去甚远,例如,同咏梅花,陆游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就截然不同(PPT16两首咏梅诗),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们的性格不同。
生:因为时代不同。
师: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南宋时期,动荡不安,中原沦陷,生灵涂炭;爱国诗人,悲从心生,山河破碎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痛。他“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但最终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故其笔下的梅花充满了“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的凄苦与无奈。
师:毛泽东首先是一位革命家,他胸怀宽广,豪放大气。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际反华势力,他认为“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因此他笔下的梅花充满着“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自信和乐观。
师:由此看来,分析意象要知人论世,联系创作背景。这里的背景既包括诗人的个人境遇性格背景,也包括社会时代背景。(板书:联背景)
假如你对这个作者的写作背景无从知晓,如何读懂诗的内涵?
(PPT17)望驿台(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你能从诗中读到作者的感情吗?大胆地猜猜看。
——思念之情。诗中最后一句“居人思客客思家”
非常聪明。当时诗人的朋友和夫人分居两地。妻子住在长安静安里,见柳丝柔长而思念外出打工的丈夫;丈夫住在望驿台,见飞花遍地,便遥想妻子独守空闺。此诗的“思”就是夫妻之间的两地相思、一种闲愁。
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哪个字最关键?
因此我们要善于抓关键(板书:抓关键),这里的关键包括关键词和关键意象。
古人写诗,注重“炼字”“炼句”,所以,今人出题时也常常玩味经典的语言。
四、指导学生鉴赏经典语言
(1)关于诗词语言的鉴赏有哪些角度?
——字、词、名句鉴赏。
出题方式有:“……”一字非常传神,请进行赏析。“……”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说说其妙处。
如(PPT)“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红杏枝头春意闹”是“闹”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的“红”和“绿”。
我们发现用得最妙的词语往往是什么词。
——动词。
——那么,“红”和“绿”不是形容词吗?
——已经活用了,是使动用法。如果改成形容词,变成“樱桃红、芭蕉绿、流光匆匆都过去”好吗
——不好。没有了动感。
答题思路:
①首先肯定“好”,或者肯定哪一个更好;有时要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②分析诗中你认为“好”的字好在何处;可有想象的描摹,注意表现方法。
③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传达了什么思想。
请你说说下面的几句诗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PPT“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锁字用得好。运用移用手法,被锁者不是清秋而是人,表达了作者的身世和身陷囹圄的孤寂、痛楚。)(“我的心有一把锁”)
“无言独上西楼”(独。可以让人想象到词人孤苦伶仃独憔悴的落寞神情、寂寞身影,昔日的前呼后拥、众星捧月,今日的形单影只、无人相伴、无人相随、无人相对,其幽囚后离家亡国的愁苦可想而知)
“忽如一夜春风来”
“雪上空留马行处”)(学生回答用得最生动、丰富、点题、有内涵的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2)当然考查最多的是名句赏析
同学们知道基本的步骤吗?
(PPT)名句鉴赏的步骤:手法(修辞、烘托、情景交融、对比、用典等)+写出了什么(字面含义)+表达了什么(深层含义,作者的情感或包含的哲理)+显得怎么样(效果)。
(3)(PPt)请模仿这种方法从下面的句子中选择一个名句进行鉴赏,并提供参考答案。(板书:明步骤)(无可奈何花落去,……;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老骥伏枥……忽如一夜春风来……)
3、指导学生如何描绘画面意境。
(1)(PPT)此类题型提问的方式有哪些?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某句诗的画面,或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描述画面:在翻译的基础上运用生动的语言、合理的想像,将意象组合成生动的画面。
(描绘“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诗的画面,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画面:山路盘旋曲折,以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感情: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
意境:绘景+点境+明情(描绘景物、点明意境特点、表述作者情感)常用的意境术语:(PPT)新奇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凄清冷落、朦胧渺远、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旷达悠闲……
如:想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并说说它的妙处。
意境: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像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景)。这两句诗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雪景,创设了新奇壮丽的意境,(境)。表达了作者赏雪时的惊喜之情。
妙处:以春景写冬景,运用比喻,联想新奇,景象极为神似,既清新而又贴切地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有写出了诗人的欣喜之情,颇有浪漫色彩。
四、牛刀小试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其中正确读懂诗意是关键,掌握答题方法是重点。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形成独立鉴赏的能力,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
阅读PPT《淮上与友人别》,你能运用我们交给你的“钥匙”打开这把“锁”吗。(如学生写不出,可以提供)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①淮:淮河。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潇水和湘水,流经今湖南境内。秦:今陕西境内。
1.找出体现情感基调的词语及与友人握别后各奔前程的诗句。
答:
词语:愁(愁杀)诗句:君向潇湘我向秦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答: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一、二句使用“杨柳…杨花”等词,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附: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我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吧。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戛然而止。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便恰如抔土之障黄流,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迭,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诗词鉴赏教案 4
一、总则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交流及写作在内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唐宋诗词鉴赏”应发挥其人文性的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人才,以诗育人,在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东南大学四牌楼本部曾是六朝皇宫、台城所在地,是“竟陵八友”聚会之所,沈约等便在这里提出“四声八病”说,创作“永明体”诗歌。现在较多的学者认为词起源于六朝乐府,梁武帝萧衍、沈约、萧纲等创作的《江南弄》十多首、陶弘景《寒夜怨》、陆琼《饮酒乐》、徐陵《长相思》已具有词的雏形,只是未完全讲平仄格律。
这些作品也诞生在东大这块土地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南大学是我国格律诗词的'发祥地。
在这里弘扬诗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今西风劲吹,母语教育危机重重,以诗词这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开展生动形象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基本思路:
1、对中小学已学唐宋诗词系统梳理:
大学生过去也接触过许多唐宋诗词的名篇,但缺乏系统性。
本课程按唐诗、唐宋词两条线帮助学生建立起较系统的相关知识体系,对已有知识及信息梳理、更新,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从诗史、词史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以诗词为媒介,以“高尚”与“和谐”为目标,开展道德情感教育。
中国诗歌有“言志”的传统,中国历代的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都写过不少闪耀思想光辉的诗篇,唐宋更是其高峰,结合诗词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感情,使之关心民生疾苦,具有仁者爱人的思想和刚直不阿的品格,同时学习苏轼等人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品位。
本课程与大学语文等文学素质课一样,应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情感教育的功能,不靠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唐宋诗词精品的感染下,使学生讲气节、讲节操、讲廉耻、讲有所不为、讲正气、讲不唯上不唯官、讲民本思想、讲平民意识……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格
学生求知往往经历:无知——有知——怀疑——创新和朦胧——较清晰——再朦胧——再清晰的过程。学习唐诗、宋词的同时,也应学习宋以来的“疑古”传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对文学精品,也要敢于白璧求瑕,对大家、名家也要敢于找出其不足。少点迷信,多点独立思考,多点标新立异。
这对学生日后在自身学科领域建立开拓创新意识很有好处。
4、“浅化”与“深化”相结合,“求甚解”与“不求甚解”相结合
历来诗词鉴赏均采取注释、赏析、作者介绍相结合的“浅化”模式,我们在“浅化”的同时还适当“深化”教材,通过单元[总论]、[集评]、[汇评]、[本事]、[附录资料]、[真伪考]、[作品综述]等去“深化”教学内容,拓宽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部分优秀生可以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也迫使老师去贴近学术前沿。
本课程坚持以课外、课内相结合,要求学生从“不求甚解”——知之较多——渐入佳境,提倡“求甚解”与“不求甚解”相结合,以增大信息量,拓宽阅读面。
5、与诗词创作相结合
唐宋诗词代表了中国传统诗词的最高水平,继承这份文学遗产,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字词、典故或一般的内容分析、艺术赏析,还应通晓诗词格律,尝试写诗填词,尝一尝创作的甘苦,既可学会一种写作技能,更能以较为内行的眼光去鉴赏诗词。
让学生过过当“诗人”的瘾,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材与教学内容
1、建立《唐宋诗词鉴赏》系列立体化教材,20xx年及以前建设8种教材:《唐宋诗词鉴赏》(20xx年北京大学版,32万字)、《唐宋诗词鉴赏》(20xx年版,北京大学版,50万字)、《唐诗鉴赏》(20xx年版,南京大学版,45万字)、《唐宋词鉴赏》(20xx年版,南京大学版,45万字),《唐宋诗词鉴赏电子教案(CD-ROM格式)》、《唐宋诗词鉴赏音像教材(DVD格式,约3G)》、《唐宋诗词鉴赏网络课件(DVD格式,约5-6G,上片不含教学实况,下片只含教学实况)》。
2、20xx年再编纂一种文字教材:《诗词写作教程》,并有配套的电子教案、音像教材及网络课件。
3、计划编著研究生层次的教材三种:《诗词艺术教程》、《诗学通论》、《词学通论》,并与电子音像配合。
4、此系列教材均具有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的特点。
《唐诗鉴赏》按诗史顺序分为18单元:唐诗概论、初唐诗(上、下)、盛唐诗(一、二、三)、李白(上、下)、杜甫(上、下)、中唐诗(一、二、三、四)、白居易、晚唐(一、二、三);
《唐宋词鉴赏》按词史顺序分为18个单元:绪论及唐词、花间词、南唐词、柳永张先、晏欧词、苏轼(上、下)、苏门词人、贺铸周邦彦、南渡词人、李清照、陆游、张孝祥范成大、辛弃疾(上、下)、辛派词人、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宋末词人。
5、教材分精读篇目(含作者介绍、集评、课文、注释、汇评、本事附录资料、赏析)、备选课文、泛读课文、专题,作品综述、参考篇目、中小学已学篇目、思考与练习等。
专题包括咏史、怀古、山水、田园、思乡、咏物等三十多个专题,一一附于各单元后。
四、教学方法:
1、采用课前预习、课上答题、重点讲解、课外阅读背诵的系统学习方法。采取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小学已学唐宋诗词的基础上再精读唐诗、唐宋词近二百首,泛读近1500首(均纳入课本中)。
2、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与教材配合建立与之配套电子教案、音像教材、网络课件供本校任课教师及全国同行采用。
3、充分发挥网络课程作用,在“大学语文·中国”网(http://或)建立起“唐宋诗词”网络课程(5000兆以上),以丰富的内容、图文音像并茂,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逐步开辟网上答疑、网上考试、网上交流等功能。
加强师生互动,使本课程具有更人性化的特点。
4、与写作相结合,开设“诗词格律与创作”全校公选课程,供本科生、硕士生选学,学生创作的优秀诗词和对联挂上“大学语文·中国”网,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其写作能力。
5、与“金陵之声广播电台”、江苏电视台国际频道等媒体合作,在电台开设“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诗词格律与创作”等系列课程,开通网上辅导课程,面向海峡两岸及全球爱好唐宋诗词的听众、观众。
6、在全国各地大专院校、中等学校召开唐宋诗词讲座,向全国高校提供教材、电子光盘,扩大本课程的辐射作用。
五、学时:
唐诗鉴赏:32课时,唐宋词鉴赏:32课时,诗词格律与创作:32课时(或48课时)。
诗词鉴赏教案 5
一、教学目的:
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考点要求是: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上面考点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正确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才能准确的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国古典诗词是一座宝库,名家灿若繁星,杰作浩如烟海。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足以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到为后人誉为诗仙、诗圣、诗魔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可以说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流,爱国主义精神一脉相承。
(二)、诗歌艺术形象的把握:
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家尽管创作方法及风格各具特色,但创作上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一定艺术形象的创造,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的'。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包括广义文学形象和狭义文学形象。广义的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狭义的文学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角色、典型人物、主人公、抒情主人公等含义相同或相近。我们在平时的诗歌鉴赏中,应采用广义的形象概念。诗歌形象根据鉴赏的不同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人物形象、动作形象,景物形象三种类型。
1.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例1.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词所塑的人物形象如下:
少年英雄周瑜(客观人物形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我”(抒情主人公):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所表现的抑郁难平的思想感情。
例2.阅读贾岛《题李凝幽居》,完成有关问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填空:本诗通过对李凝居处的环境的描写,暗示李凝的隐者身份。
从环境来看,李凝的居处“少邻”(邻居不多)、少人来(“草径”、“荒园”)、清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从作者的心理活动来看,“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现他对李凝隐逸生活的向往。使作者的情感和所刻画的人物跃然纸上,李凝的隐者身份也不难把握。
2.景物形象: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1)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2)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
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景象,还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之类的物象,都归为景物形象的范畴。这些艺术形象,同样也是客观事物与作者主观的心灵相互交融的结果,这恰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心灵的东西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
例3.分析虞世南的《蝉》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緌: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
这首诗首句写的是蝉的形态与习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尊贵”与“清廉”的特点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次句写蝉的远传之声,“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分析之后可以这样表述: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之上的蝉的形态、习性、鸣声(自然属性)的描写,表明了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的能声名远播的道理(寓意),表达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
诗词鉴赏教案 6
【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并能正确默写80篇(段)文言诗文,但推荐的只有50篇。
2、其余30篇在不同的考区可能有所不同,考生必须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以便及时进行复习。
【中考说明】
《随州市20xx年中考说明语文》对古诗词试题有以下要求:默写常见的古诗词名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内容不受教材内容的限制,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以课外阅读材料为主。
【课时】
5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型归纳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炼字类
[中考题型]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
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中考题型]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三、主旨情感类
[中考题型]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的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四、想象描述类
[中考题型]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题型示例]
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五、表达技巧类
[中考题型]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
(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
(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
(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问题: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表现手法类试题,要求赏析三、四句,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的角度”,这两句写白雪盼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飞花”,是比喻,然后再说出这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答案如下: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六、古诗词文默写题
[中考题型]
1、补充型默写,这是以“死记硬背”为主的传统题型。此类试题或空前或空后或空中间或空两边留给考生作答,无论怎样变化,难度都是很低的,不过也因为难度低而常被考生忽视,结果丢分不少,令人深感遗憾。究其原委,大多是考生没有认真细读各地的评分标准——有任何一处错误均不得分。因此复习时必须做到“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文句要认认真真地写”,否则易题也变为难题。
2、归类型默写,这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过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好题型。其特点是从某一角度出发,按一定的标准,分门别类归纳总结,有助于知识的深化。
3、理解型默写,这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使学过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从而牢记于心。此类试题虽然难度较大,只要考生能潜心钻研,细心理解,也能化难为易,获得成功。
4、联想型默写,这是一种深层次的默写,不仅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还考查考生的迁移、联想能力。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古今融为一体,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5、运用型默写,这也是一种深层次的默写,不仅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迁移联想能力,更着重考查考生活学活用的能力,真正做到所谓古为今用、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是最为理想的学习境界。
诗词鉴赏教案 7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鉴赏形象的考查点。
2、掌握诗歌鉴赏中形象的解题模式。
重点难点:
1、诗歌鉴赏解题的`基本步骤。
2、诗歌鉴赏解题模式的灵活运用。
合作探究:
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知识解答问题。
导学内容
(一)走进高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度破讷沙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
二.古诗词鉴赏题中有关形象鉴赏的高考考点
1、意象类
2、意境类
3、人物形象类
(二)意象类
如何解答诗歌鉴赏中意象类分析题:
1、什么意象?——-概括定性
2、意象的具体特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展开分析
3、意象的作用、意义——归纳总结
二、课堂实例: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简要分析后两句中“梧桐、月”两个意象在诗中对主人公情感的传达起什么作用?
答:
三、课堂训练:
咏山泉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问题:“山泉”具有什么形象特点?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
诗词鉴赏教案 8
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由千古唐诗引入
二、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作者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自由朗读,直至背诵
3、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谈读后感受。
4、提供背景及相关材料,重新研读诗歌。
5、师生品读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可抗拒。
6、自由有感情品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同学根据所查资料介绍杜牧
3、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参考: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
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来源:学+科+网Z+X+X+K]
4、齐读背诵这首诗。
5、研读《题乌江亭》,辅佐加深对《赤壁》的理解。
四、背诵前两首诗,当堂默写。
五、布置作业
1、预习下面的诗词曲,并搜寻资料,准备鉴赏。
2、继续熟背诗歌。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诗歌《过零丁洋》。
1、集体朗读《过零丁洋》。
2、介绍赏析诗歌的注意点
第一通语言,明意象。
第二悟情感,析主旨
第三看风格,辨手法
3、指名学生上台赏析诗歌。
修辞手法;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名句的赏析
4、学生相互质疑补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6、有感情吟诵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水调歌头》。
1、播放或学生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2、请同学说说聆听后的感受(初步感知情感基调)
3、介绍词的相关知识,解题并提供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4、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读一遍,跟读一遍。
5、师生品读
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抒发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情感。
6、联系《记承天寺夜游》及搜寻的资料,结合本词,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1、推荐学生阅读《江城子》
2、背诵诗词
第三课时
一、背诵前四首诗词
二、讲解曲的知识
三、品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散读。
2、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后两句来理解,对国计民生的忧虑。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3、背诵本曲
四、小结
五、熟读诗词曲五首
六、课堂检测
1、默写名句
2、品析名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教后记:
古诗词教学人物,个人认为宜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和赏析文章两种途径来完成,教师不宜讲授得过细,应该传授一些方法,并注意示范、指导。基于这样的想法,在课堂组织教学时,便依照读-品-析-背的流程与学生共同赏析诗词。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发挥主体性,参与讨论,其中时有精彩赏析。
诗词鉴赏教案 9
一、高考诗词鉴赏命题特点与规律
1、唐诗为主,词曲偶现;分数权重,明显加强;名人名篇,渐次减少;对比赏析,凸显鼎势;题型丰富,异彩纷呈;“点”的考查是主流;强调文学素养,注重宏观考查;
2、用文学评论的笔法赏析、评价,切入角度小,以对全诗的理解为主,且离不开景、情、境;
3、文字浅显,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离别之恨、相思之苦、羁旅之愁、失意之痛、闲适淡泊之趣、建功立业之情、报国无门之憾、忧国忧民之心等等;
4、更多地把考生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融入鉴赏,强调赏析而不仅仅是简单作答,赋予考生更大的个性表达空间。
5、命题材料基本圈定在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各省市的选题富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6、就考查内容而言,近几年越考越细,大到主旨、意象、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在诗法的考查上,借景抒情这种手法考得最多),小到炼字、炼句、修辞,尽在测试范围之内;
7、试题难度有所加大,背景信息提供越来越少,20xx年比较阅读、赏析题明显增多,如湖南卷把仿写和鉴赏结合起来。
二、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角度
1、问“写什么”:
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主旨……。
2、问“怎么写”:(表达技巧)
问“表达方式”,则答叙述、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铺陈等;
问“修辞手法”,则答所运用的修辞格;
问“艺术技巧”或“表现手法”,则答想象、联想、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象征、用典等。
3、问“为何写”:
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叹……。
三、复习策略
1、“读诗”的问题:似懂非懂
回归教材,重视积累,培养学生立足具体诗句理解诗词的“细读”意识,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解读隐含信息;在读诗做题时提醒学生先整体感悟后具体深入。
2、“答题”的问题:概念混淆,表述不清
熟悉诗词体裁,落实鉴赏术语、答题步骤,评讲时重点讲答题思路和表述层次;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训练联想想象的能力,提倡鉴赏评价“散文化”。
3、“学养”的问题:文学素养底子薄
重温高中语文教材的诗词单元,模仿借鉴课堂学习老师的鉴赏示范。
四、总体要求
(一)、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来帮助读解。有的注释也不容忽视。
(二)、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不管题干有没有问这方面的问题,这一思考步骤是少不了的。因为它是解答其他鉴赏问题的前提和入门。如果是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还须知人论世: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诗风,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三)、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
五、分类解析
(一)形象意境类
1、名词解释: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2、考查方向: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3、题目类型:
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解题格式:
(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4、答题要领:
可分为三个部分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形象意境特点;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剖析作者思想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诗词鉴赏教案 10
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理解五首古诗的思想内涵,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熟读并背诵五首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五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诗的内涵韵味深远,今天我们来学习五首新的古诗。
二、展示目标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理解五首古诗的思想内涵,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熟读并背诵五首古诗。
三、先学
(一)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要求:默读古诗,遇到读不准或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求助组员解决。
2.读出节奏。要求: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
3.默读诗文,了解古诗大意。
(二)自学检测
1.抽查朗读古诗,注意读音节奏。
2.组内接龙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三)我的疑惑
四、后教
自主思考下列问题后组内交流,时间6分钟,准备集体交流。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体会古诗内涵,先自主思考,后组内交流。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什么含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含义?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什么含义?
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五、自我反思
一节课的`学习中,你收获了什么?可以是有关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总结,也可以是对你人生的启迪、心灵的震撼,请你认真、条理的总结在下面。你认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中,哪些是你在检测训练过程中容易出错的?也请你总结在下面。
诗词鉴赏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能够整体把握诗词,并且多角度的鉴赏;
二、教学重点
1、诗词鉴赏中的重要专业术语
2、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等的答题步骤
三、教学课时:
2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语
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个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够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高考中出现的诗词鉴赏题目,无非是借此提升青少年的鉴赏能力,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但是,好多同学面对诗词,总是无从下手。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二)教学过程
唤起学生共识,让学生说出鉴赏诗歌的角度
师:以前面对诗词的时候,你是如何鉴赏的?
生:鉴赏?没有明确的标准吧?就是把该背的背过,做题是它问什么就答什么。
师:结果怎样?
生:我觉得都写上了,可就是不给分。为什么呢?
师;哦?那么你给老师讲讲平时你都做了那些题目?你又是如何解答的?
生:比如,它问这个字用的好不好,我就答好,能够给人一种更好的感觉;它让简要赏析一下哪句诗,我就答出这句话的意思,在说说情感什么的。我觉得还差不多,可总是给我一两分。
师:据你所说,老师已基本了解你答题中遇到的困惑。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这种困惑,好不好?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高考考点(即我们所说的答题角度)
老师补充鉴赏诗歌的角度,并强调专业术语的'应用(重点讲解重要的常用术语)
师:诗歌鉴赏重在专业术语的应用,所以我们要积累一定的专业鉴赏术语。下面我们就针对不同的考点来具体分析一下。
(依据北京市语文考试说明)
考点一:语言
考查诗歌语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客观题形式出现,一是以主观题出现。客观题主要从细节上考虑,主观题则从答题步骤上考虑,我们主要针对主观题来说。
考点二: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人格化,利于抒发感情
对偶――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突出表达事物作用
用典――含蓄、洗练、委婉
衬托对比――突出强调
表现手法:情-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赋比兴联想&想象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描写技巧:渲染&烘托(正面渲染、侧面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白描工笔诗中有画
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伏笔照应
考点三:诗歌的意象及意境
(注: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以问答的形式呈现,抓住学生不懂的术语重点讲解,以便灵活应用)
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注意答题步骤
诗眼类常见的提问方式是: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那里?
3、与他字比较哪个字用的更好?试比较说明。
解题步骤:
1、含义及内涵;
2、展开联想将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明烘托的意境,或表达的感情及作用
【例析1】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1)古典诗词中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画”,即“即兴画出”;“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说峰并不存在,却由造物以云为毫末,以天为纸即兴画出,不仅写出峰的美妙如画,而且传达出观者的惊奇与喜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
(注:先让学生自己审题、解题,然后教师指导)
【例析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分引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潮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汾上惊秋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1)李瑛在《诗法易简录》中说,《秋风引》中“为孤客传神”的正在于“最先”二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请具体说明“最先”二字的好处。(2分)
答:“最先”表示时间早,按理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该有先后之分。而孤客最先听到,可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以此表现出孤客的羁旅之情&思归之心,曲折含蓄,耐人寻味。
(注:学生自己练习,然后给老师讲解)
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提问方式:1、这句诗采用了那种手法?简要赏析
2、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题步骤:1揭示手法;2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在诗歌中的运用;3表达情感及作用
【例析1】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谈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注:桡rao(三声),借指小舟。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AC)
A、词以景起,总揽灞桥全景,“风物”句紧承首句拓展词意,将现实的故国之思与历史兴亡之感交织。
B、“楚宫腰”即“细腰”,原指女子因思念亲人而清瘦的体态,此处用来形容纤细轻柔的柳条。
C、从“衰杨古柳”写到闲静浅淡的夕阳和已届衰老的秋光,使上下篇过渡自然,色调和谐,营造衰飒气氛。
D、“离思满蘅皋”中的“蘅皋”极言水边高地的美好,但此地却不可久留,愈加反衬“离思”无法抑制。
E、“一曲《阳关》,断肠声尽”转而从听觉角度抒写天涯沦落之人的离愁,直抒胸臆,尽写别离之苦。
解析:抓住细节
(2)同是以柳写伤别,词中“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与《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相比较,在写法上有何不同?(4分)
答:都是借景抒情,(以柳写伤别),柳诗以哀景(衰杨古柳)写伤情,而《诗经》里以乐景(轻柔的柳条)写伤情
(注:先让学生自己审题、解题,然后教师指导。以此题为例,讲解面对客观选择题时,该如何入手,如何准确解题)
【例析2】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确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简要分析首句“新年都未有芳华”在全诗中的作用。
形式上:开宗明义,引出下文;
内容上:抒发诗人对春天的渴盼之情
(2)唐代诗人东方虬亦有一首同题诗:“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哪个)是真梅。”相比之下,作为咏物诗,在写雪方面,韩愈的《春雪》显然更胜一筹。试比较分析韩诗的妙处。
(注:学生自己练习,然后给老师讲解)
诗歌鉴赏如此,词与曲的鉴赏也是如此,指导学生练习两首词曲。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7分)
淡黄柳江夔
(原序)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阙,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近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释:①江左: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在今江苏省一带。
②寒食: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节,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饮,所以叫寒食。
①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在合肥萧条的空城里,词人听到清晨的戍角响起,路边垂杨也显得陌生。
B、“马上单衣寒恻恻”意思是词人骑马而行,衣着单薄,感到寒冷、凄恻。
C、虽然周围寂静清冷,词人想到第二天是寒食节,打算携酒访友庆贺佳节。
D、词人见到梨花,联想到梨花,联想到梨花的凋落,生怕看到像秋天木叶零落般的景色。
E、燕子飞过来,寻找春天的踪迹,只有碧绿的池塘还显示着春天的颜色。
[][]
②作者在描绘春天的景象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1、南吕是宫调,“四块玉”是---------,“马嵬坡”是---------
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
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想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
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D、此曲化用李白“蜀道难”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唐明皇因红颜误国而仓皇西逃,前路莫测。
3、有人说此曲后半部分把安史之乱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杨贵妃,是沿袭了“女色误国”的传统论见,体现了作者的偏见,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简要谈谈看法。
(三)课堂小结
课堂气氛融洽,学生基本掌握解题技巧,课下需要学生练习及教师配合指导
(四)课下作业(略)
诗词鉴赏教案 12
【教学目标】
1、体味古典诗词的情感主旨。2、探寻把握古典诗词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意象”的方法准确把握单一意象诗歌和复合意象诗词的变化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诗歌是传情达意的艺术,诗歌的情感主旨就是一首诗的灵魂,我们只有把握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才能称得上真正地读懂了一首诗。在高三复习备考中,我们常发现一个问题,老师教给大家的答题技巧经常用不上或用得不准确。究其原因,还是同学们没有读懂诗,无法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所以这堂课就跟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希望帮助大家在高三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古诗词复习的效率。
二、走近诗歌
1、看题目: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以下两首诗歌,看看诗人传递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并说说从哪里看出来的。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明确:第一首诗表现对农民的同情,从题目《悯农》中可以直接看出。“悯”字便是这接抒情的字眼。《思远人》、《最爱东山晴后雪》中的“思”、“爱”也是这种类型。
赏读第二首诗歌(先不展示题目),表达了什么感情?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明确:从“孤灯”“梦未成”大致可以揣测到是孤寂的情怀,可是并不确切地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孤寂,这时展示诗歌题目——《闺情》。很容易把握住是闺阁女子对远方男子的思念,这是闺怨诗的常见情感。透过诗歌题目,分析诗歌题材,也能帮助大家理解诗的感情。《送蜀客》、《从军行》便是如此,从题目中可知它们是典型的送别诗和边塞诗,情感一般是思念或对战争的厌恶。
小结:诗歌的题目是一首诗的浓缩,题目有时直接传递诗人的感情,或者是与某种典型的诗歌题材相联系,同学们在读诗时养成首先看题目的习惯,这对大家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非常有利。
2、看注释:接下来请同学们读读下面这首诗,思考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明确:诗中的“桥西”、“曲水”、“岸阁”、“浮萍”、“石湖”、““藕花”描绘出恬淡的乡村生活图景,表达作者闲适自得的情怀。
师:诗人的感情是否止于此呢?展示诗歌注释:[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明确:诗歌注释中的“归隐”是关键词,既介绍了作者姜夔的情况,又交代了写作背景,表达了对友人范成大的赞赏,更传递出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生活态度。
小结:考试题中的注释,我们认为绝不是“无意点缀”,而是出题人“有意而为”,注释的信息是出题人留给考生的“蛛丝马迹”,我们找到这些“蛛丝马迹”并“顺藤摸瓜”,在考场上,可能会有更好的收获。
3、小结:通过看“题目”和“注释”这“两看”,我们对诗歌有了一个整体的解读,我们开始慢慢地走进诗歌,探索诗人内心的情感。然而我们到底只是站在诗歌的外部打量诗词,还未与诗歌亲密接触,要想真正地对诗歌一探究竟,我们必须“走进诗歌”,与诗人一起感知他笔下的一草一木,一言一情。
三、走进诗歌
1、抓抒情语
2、抓议论语:阅读以下两首诗歌,能否快速的抓住诗人的感情?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明确:“宦情羁思共凄凄”表达了作者宦游在外的漂泊羁旅之愁。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确:“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直接表现了诗人对石灰高洁品质的颂赞。
小结:这两首诗都有直接抒情或议论的句子,抓住它们可以迅速地把握诗人的情感主旨。
3、抓意象:不是所有的诗歌都有直接抒情或议论的句子,这时我们必须寻找其他的突破口。请问大家,诗人传情达意的载体是什么?(意象)什么是意象?(诗歌中带有诗人情感的景和物。)下面请同学们进行课本回顾,找出以下诗歌中的意象,说说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感情?
《登高》节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蜀相》节选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玉楼春》节选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明确:《登高》借“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萧萧落木”、“滚滚长江”表达诗人落寞凄苦的漂泊之愁。其中“猿”、“落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愁苦”。《蜀相》借“森森柏树”、“兀自长着的春草”、“徒劳叫着的黄鹂”表达诗人惆怅寂寥,无心赏玩美景的心情。《玉楼春》借“绿杨”、“开得热闹的红杏”表达诗人的喜春之情。
师:意象是承载诗人感情的载体,抓住它才能准确理解一首诗的情感主旨。那么抓意象时是否需要特别注意与之相关的某些因素,方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明确: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抓意象修辞词,如“急”、“高”等形容词;“飞”、“闹”等动词;“自”、“空”等副词。
四、学以致用
1、把握单一意象诗歌的情感
(1)把握意象象征义:说说自己熟知的象征类意象,并想想它们为何能与人的感情联系起来。
明确:“柳”象征离别思念,“柳”与“留”谐音。“杜鹃”、“猿”象征凄怨哀愁,因为它们的啼叫声悲切惹愁思。
师:请大家阅读下面这首《咏芭蕉》,看看诗人借芭蕉抒发了什么感情?(同时展示芭蕉新叶蜷缩的图片)这种感情又跟芭蕉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咏芭蕉(郑板桥)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明确:芭蕉象征相思的愁情。蜷缩着的芭蕉叶就像不够舒畅的心情,把满满的愁情包裹在叶子里面。诗中的“一叶才舒一叶生”形象地描述出诗人抽不尽的愁苦。
(2)揣摩意象修饰词,突破套板反应
师:是否所有的芭蕉都是寄寓相思愁苦的艺术形象呢?请大家赏析下面这首诗,看看诗人钱珝笔下的芭蕉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未展芭蕉(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注】“绿蜡”即绿色蜡烛
明确:诗人用比喻的方法将未展芭蕉比作“冷烛”、“绿蜡”、“芳心”、“书札”,通过“犹卷”、“怯”、“藏”等动词,描绘出一个娇羞怯弱、怀有心事的少女形象。较之郑板桥笔下的芭蕉,钱珝笔下的芭蕉少了一份悲凉,多了些许温馨。因此我们在理解典型意象时要关注与之相关的修饰词,防止在理解时发生套板反应。
小结:刚刚我们运用把握意象象征义和揣摩意象修饰词的方法探讨了《咏芭蕉》和《未展芭蕉》的情感主旨,虽同写“芭蕉”,但表达的情感主旨是不一样的,所以解读诗歌时不能有思维定式。同时请大家注意,这两首诗都只选取了芭蕉作为诗歌的中心意象,这种诗歌称为单一意象诗歌。但是诗歌是一种灵动的艺术,诗人在创作时并不限于选择一个意象承载自己的情感,很多时候会有多个意象的'叠加,我们把这种诗歌叫做复合意象诗。那么对于复合意象诗歌又该怎样把握它们的情感主旨呢?
2、把握复合意象诗歌的情感
(1)把握复合意象的单一情感:齐读杜甫的《绝句》,说说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明确:这首《绝句》运用“迟日”、“丽江山”、“春风”、“香花草”、“泥融”、“飞燕”、“暖沙”、“鸳鸯”等意象,组合出一幅明丽悠远,格调柔和的春景图,其中的“迟”、“丽”、“香”、“飞”、“暖”等字眼传递出诗人内心满满的喜悦感,明显着上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而“鸳鸯”更是美好祥和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深深的喜爱之情。
小结:杜甫的《绝句》是一首由多个意象组成的复合意象诗歌,我们在把握它的情感时,综合运用了上面所总结出来的把握意象象征义和揣摩意象修辞词两个方法。可见,这种方法无论是对单一意象诗还是复合意象诗,都是实用的。
(2)把握复合意象诗歌的变化情感
师:《绝句》中的每一句诗表达的感情与诗歌的整体情感是一致的,我们称之为单一情感。但是否每首复合意象诗歌的情感都是这样的呢?请大家分析以下这首诗歌。
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明确: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的情景不同,显示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前两句中的“苍苍霜草”、“切切虫吟”及村南村北“行人绝迹”的画面充溢着萧瑟凄凉。第三句中写作者独自出门,视野转移至宽阔的野田,这便是一个过渡句。这时作者见到了“明亮的月光”和“白如雪的荞麦花”,这时的色调逐渐变得清新恬淡。意象的这种对比转变传达出作者由孤独寂寞而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
小结:复合意象诗歌因意象的多样而使得解读诗人的情感变得复杂,我们在分析这样的诗歌时一定要全面抓住诗中的所有意象,综合考虑,理清其中的情感脉络,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五、综合训练
师:请同学们综合运用上面学到的方法解读2013年湖南省高考题《钓船归》,探究本词的情感。
钓船归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生交流讨论,教师点评。
2、师引导:①抓题目:《钓船归》一题描绘出一幅垂钓归来,乐享田园生活的自然图景。“归”字暗示了作者归隐田园的夙愿。
②抓抒情议论语:“好染衣”中的“好”便直接道出作者对这一派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南来北去徒自老,故人稀。”展现作者南来北去,奔走于名利场的情景,但这样的奔走只换来华发渐生、白白老去以及故友的日渐凋零。作者不由得产生凄苦落寞的情感,其中的“徒”字便直接点明了作者的这种态度。
③抓意象:“柴扉”、“白鸥”、“鳜鱼”、“钓船”等意象营造出田园生活的闲适与雅致。
3、师生质疑答疑
①师:词中有归隐田园和落寞伤感两种情感,哪一个才是主导情感?
明确:归隐田园,享受自然是主导情感。原因有二:一是题目,题目是对全词的概括与梳理,“归”明确表达了作者乐于归去田园的情怀。二是看诗歌内部的情感脉络。本词内部情感有起伏变化,上阕描绘出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下阕前两句的“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既为世人纷忙感慨,也为年迈无为、故友寥落伤感。这一顿挫是诗人一生沧桑的感喟。经过这一转折,词的落脚点定在了“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由此词的主旨凸显出来了:归隐田园,享受自然。所以这样的贺铸让我们钦佩,因为他不是没有落寞与愁苦,而是在面对落寞与愁苦时能抓住自然生活的真谛,那便是毫无修饰的自然生命状态。
小结:当面对有多种情感的复合意象诗歌时,一定要多方面关注诗词的内外部各种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同时理清诗歌内部的层次,着眼全篇,方能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
②“两忘机”是什么意思?
明确:“机”是机巧之心,“忘机”便是抛却世俗间的机巧功利之心。如何得出这个词义?要用整体去推断局部。整首诗的情感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结合题目《钓船归》,可知从官场归去田园,由此便知“忘机”是摆脱世俗之事的缠绕。
小结:把握古诗词的情感既需要将局部信息综合起来推断整体的情感,也需要用整体情感去推断某些局部的意义。两相综合,使诗词情感把握全面准确。
六、总结
这堂课教给大家一把解读古诗词的钥匙,即“两看”——看题目、看注释,“三抓”——抓抒情语、抓议论语、抓意象,用这把钥匙我们打开了2013湖南高考卷的《钓船归》的大门,从大家反馈的情况来看,高考题似乎也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困难,只要大家多用这把钥匙去探索,古诗词的整体解读不再望而生畏。当然,我们这堂课都只是让大家用口头表达的方式对诗词的情感进行把握,在考试中,我们还必须把刚刚所讲的内容转换成文字,实现由“意会”到“言传”,这个问题我们就留在下节课再讲。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高三古诗词复习的第一堂课,基于学生读诗难的学情,我把这堂课定位在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上,实际上就是告诉同学们如何快速准确地读懂一首诗或词。所以,这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便是教给学生一把解读诗歌的钥匙,带着他们用这把钥匙去打开古诗词鉴赏的大门,这是我的教学出发点。
那么,面对一首诗词,我们究竟该怎样去解读呢?我觉得首先应充分利用诗词中的显性信息,帮助自己找到解读诗词的方向标,由此就形成了“两看”中的“看题目”和“看注释”以及“三抓”中的“抓抒情语”、“抓议论语”。对于“两看”,学生在解题时常常视而不见,只知一头扎进诗歌内容中,其实,很多时候题目和注释都给考生提供了解题的方向,因此,关注它们会让学生解题事半功倍。基于此,我把“两看”放在了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而“抓抒情语”和“抓议论语”是走进诗歌的第一步,它们明显揭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因此这个环节可以点到即止。其次,应充分挖掘诗词内部的隐性信息,即作者情感载体——意象,透过意象理解情感主旨,这是整堂课的教学重点。古典诗词的意象是非常丰富的,运用在诗歌中情况就更复杂了,所以在教学时必须先给学生分类,让他们对意象运用的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因此,我就从意象数量的选择上将诗词分为单一意象诗词和复合意象诗词。分好类之后,重点就是要教学生如何准确透过意象把握诗词情感,这是方法的问题。为归结方法,我设置了“课本回顾”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是激活学生积累的知识,实现由已知向未知的转化,进而得出解读意象的两个方法:把握意象象征意义和揣摩意象修饰词。有了这两个方法开始分别对单一意象诗词和复合意象诗词进行实践操作。
单一意象主要出现在咏物诗中,选择的《咏芭蕉》和《未展芭蕉》均是此类。咏物诗常用象征意义的意象,《咏芭蕉》便是如此。但是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并非总是一成不变的,为防止学生在理解时发生套板反应,我给他们展示了《未展芭蕉》,并运用揣摩意象修饰词的方法,告诉他们要如何全面的把握诗人情感主旨。复合意象诗词的主旨把握方法跟单一意象诗歌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是,诗词内部因意象的多变而折射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因此理清内部情感脉络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定会以偏概全。
有了以上的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两看”、“三抓”的方法,接下来就是让他们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综合训练,我选择的是2013年的湖南省高考题,目的是让同学们感觉这样的方法确实有效,增强高三复习备考的信心,同时回扣前面所讲的方法,把解题技巧运用得更熟练,以此得到更大面积的信息反馈,使课堂结构完整统一。
以上是这堂课的基本教学思路。在教学策略上,因为考虑到内容偏多及课堂的后续效果,我把课堂中的用到的诗歌提前十分钟发给学生,尽量避免“蜻蜓点水”,以便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诗歌内容有较深刻的解读,尽最大的能力做到“一课一得”,在“慢”的艺术中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诗词鉴赏教案 13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通过课堂训练,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近年来虽然《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所以过去多年的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常见的置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但是,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
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对2002年诗歌鉴赏的命题走向有这样一个初步认识:材料的选择应该是浅易的、脍炙人口的,在设题角度上分两个方面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允许考生在尊重定论的基础上适度发挥。所以,这节高考诗词鉴赏指导课主要围绕《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设计,一方面训练学生整体鉴赏诗歌的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
2、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一模”前的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训练学生整体鉴赏诗歌的能力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3、教学方法分析
针对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练习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
教学设计设计说明
课前热身
课前5分钟,欣赏民乐合奏《大浪淘沙》,学生随音乐集体朗读诗歌。
目的是通过营造诗歌氛围,使学生消除紧张情绪,进一步熟悉语言材料,为鉴赏作准备。
考试说明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使学生明确高考要求,了解诗词鉴赏的角度。这里是让学生重温旧知识,不作详细展开。
学海导航
欣赏《观沧海》(flash动画),引导整体阅读。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整体鉴赏:抓住诗眼知人论世推己及人
(一)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
(二)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
(三)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
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写登山观海的宽阔雄伟的景象。表现了曹操壮阔的胸襟、叱咤风云的气概和宏远的政治抱负。互文、夸张;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照应、正衬、反衬。)①针对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
②教师引导整体鉴赏诗歌
建安十二年曹操出征乌桓,九月胜利回师,经过碣石登山观海,写下了这篇不朽著作。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指的就是这首诗。前四句交代了观沧海的位置和放眼观海初得的印象。曹操居高临海,视野辽阔,壮美之景尽收眼底。突兀耸立的岛屿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粗线条地勾勒了沧海神奇壮观之远景。接着细写山上树木到了秋天仍旧繁茂,百草丰美。海水汹涌澎湃。中国的古代文学中大多有悲秋的基调,文人骚客因秋风而临风落泪,见落叶而触景生情。而曹操笔下的秋天秋意盎然,辽阔壮美,毫无萧瑟凄凉的意绪。曹操由眼前之景联系到广阔无垠的宇宙,把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给读者。沧海茫茫与天相接,日月星辰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都由大海吐纳。眼前的景是心中情之所触,既描写眼前的美景,又融入自己的想象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最后两句是配合音乐的时候加上去的,跟正文没有关系。这首是诗是魏晋南北朝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所以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绪,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情趣都是密切相关的。
品诗把脉
定风波(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评改依据:“五准”原则
①定准题点②找准诗眼
③抓准主旨
④踩准分点
⑤用准词句
以下四题每题3分,你认为所列举的这些答案该打多少分?请简要分析。
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①表现了作者很乐意,很享受当时的雨景,同时表现作者当时勇于面对现实、乐观无拘无束的心情。
②表现了诗人阔达、平静、与世无争的轻松心情。
③运用反衬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轻松闲逸、自由自在的心情。
④表现了作者的无奈、悲观的心情。
参考答案: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①意思是一场风雨正如人生的波折。表达诗人不拘泥于小节,乐观,始终怀着远大志向的人生态度。
②意思是作者一生穿越了多少风雨迷蒙的路,表达了诗人表面轻松对走过的悲伤的乐观,但实质却消极面对未来的人生态度。
③人的一生充满困难,风雨满途,表达诗人乐观阔达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①“风雨”指官场上的争斗,“晴”指官场外的闲适生活。
②“风雨”指官场上的互相倾轧,“晴”指一帆风顺,没有灾害,暗含官场的争斗。
③“风雨”既指刮风下雨,又指对词人的贬官;“晴”既指雨后初晴,又指词人重新被皇上重用。
参考答案: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4、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①不同。《念奴娇》的基调极为雄壮、激昂,而这首词的基调较为悲凉。
②不同。这首词的基调是乐观恬淡;而《念奴娇》则比较潇洒、豪放。
③“人生如梦”多少表达了诗人无奈之情,也包含了对官场的些许期盼等待之情。而此词,应是后期的作品,是诗人思想内容的转折,显示了其归隐之心,是看淡官场,向往田园之情。
参考答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①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设计4道评改题,依据“五准”原则,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
②简介:此词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由生活中的小事感触而作。词中因景生情,借自然景观谈人生哲理,语带双关,有一种迭宕不平之气隐在字里行间。
学以致用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
2、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
含在两个字中。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
参考答案:
1、“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2、燕然;3、“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优化升级
虞美人(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业:整体鉴赏《虞美人》并回答问题。
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
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
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
1、请分析词中“春花秋月”、“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改”的含义。
春花秋月
往事
故国
雕栏玉砌
朱颜改
2、为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人称道?答:
参考答案:
整体鉴赏:写作者面对美景怀念往昔帝王生活。抒发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用了设问、比喻手法。
1、“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物,但作为失国之君的李煜无心欣赏,讨厌它的无尽无休。“往事”是指昔日尊贵的帝王生活。“故国”是指已灭亡的南唐。“雕栏玉砌”指代旧日的宫殿,用宫殿概括一切繁华美富的东西。“朱颜改”语含双关,概括一切过往的人事,兼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2、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①在布置作业前,对授课内容适当小结,将训练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②用音乐、画面调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
③简介
作者李煜曾经是显赫的南唐后主,而作此词时已是北宋的阶下囚,因而词中充溢着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尤其是最后两句以春水喻愁思广为传颂,此词也因此被喻为“词中之帝”。
李煜在他41岁生日那天命人演奏《虞美人》,因为词中明言“故国”、“雕栏玉砌”,宋太宗闻知后,觉得它有故国之思,赐牵机药毒死他。因此,这词便成了李煜的绝笔。
结尾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形象性的概括收束全篇,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词鉴赏教案 14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律诗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律诗的命题角度。
【教学重点:】
律诗“起、承、转、合”四步构成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
律诗赏析的命题角度的挖掘。
【教学设计:】
本课时打算先从学生熟悉的课内律诗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律诗的内容结构特点。从其内容特点导入命题角度的切入。
【教学步骤:】
导语:
古代诗歌是我们高三的学生既爱又恨的一个尤物,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除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我们口中所诵,心中所悟。为它骄傲,为它激动,为它欢喜,为它忧伤。似乎我们接触最早,最熟悉的就是它了。但,当它作为一种题型出现在我们的高考试卷上的时候,许多时候我们却对他束手无策。所以,我们还得静下心来,仔细地认识试卷上的诗歌。今天我们打算先用一课时的时间,对律诗从新的角度进行一番探讨。
一、律诗的基本特点:
我们在第一轮复习中曾经对律诗内容布局上的最基本的特点介绍过,哪位同学能帮助大家回忆一下?
教师明确:律诗在内容布局上都有起、承、转、合四步,“起”,实际上是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以为后边的抒情或议论作准备,是律诗的第一联,即首联;“承”,是“起”的延续,一般也是记叙或描写,是律诗的第二联,即颔联;“转”在律诗中的表现,有的未改变前两联记叙或描写的笔法,但记叙与描写的对象或视角也会转移,有些律诗则干脆由记叙或描写转到议论或抒情上来了,也有的是把感情基调由悲变喜或由喜变悲,从内容上与主题更为贴近。是律诗的第三联,即颈联;“合”则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突现中心的任务,所以,可以说,每首律诗必有一画龙点睛之句,那就是最后一联。
由此看来,任何律诗都有一个从记叙、描写到抒情、议论的必然过程,只是有时这种抒情和议论不太明显,即使在尾联,也有将抒情、议论蕴含于记叙与描写之中的,而前两联(或三联)的记叙与描写中都必然蕴含着诗人的感情或某种观点。诗的主题则不在别处,就在尾联。
以一首学生学习过的较为熟悉的律诗——杜甫的《登高》来对律诗的“起、承、转、合”四步构成的特点进行初步认识。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一首典型的律诗。第一联先“起”,描写登高所见,第二联“承”,继续写登高所见,是对第一联的补充,第三联将笔锋转到个体的遭遇上来了。同时转入到表现主题,而尾联则“合”到主题“艰难苦恨”上来。
再以宋代诗人张耒的《夏日》为例:
夏日
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首联起,先描写江村夏景,燕雀生成,风光怡人。)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颔联承,继首联再描,蝶舞花枝,蛛网新结,生机盎然。)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颈联转,透露主题讯息:“邀月影”“纳溪声”欲融自然。)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尾联合,主题已很鲜明:欲与村野为伴,清净此生。原来前面的一番描写,竟是为后面的抒情张本。)
二、律诗的命题:
前面我们从写作的思路分析了律诗本身的基本特点,这样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分析命题的角度以便更进一步地探讨答题的方法。仍以《夏日》为例,如果要命题的话,按照今年的《考试说明》,诗歌的赏析仍然是针对内容、思想、形象、艺术技巧和语言特点来命题的。我们试就《夏日》一诗结合诗的内容布局和语言特点,猜想命题人的思路命题如下:
①诗的第一句中“风日清”的“清”字内含丰富,请你联系全诗将“清”字可能包含的内容找出来。
②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③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④诗中有两个动词用得特别“活”,把它们找出来,并作简要的赏析。
我们打眼一看,发现这几个小题都是围绕诗歌考查的几个基本要求的。我们可以从诗中找到其命题的部位是在哪。内容要从全诗找;思想感情要从尾联并结合全诗分析;表达技巧要从内容到思想的过程去找。语言是局部的问题,需要多多琢磨,琢磨时,仍不要忘了内容之于思想的关系。我们看到,几个小题当中,最易回答的是第二小题,因为我们在熟悉了律诗的基本特点之后,最易从诗中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主题)来,那么。主题在哪儿呢?(学生可能已经明白了,会齐声回答出:在尾联。)对,就在尾联。
尾联说:“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看来“渔樵”而“过此生”便是诗人的感思所在。主题已大概得出,第二个问题已迎刃而解。这便是命题人考察的一个角度;因何而想“渔樵过此生”呢?答案就得从前文中找了。我们重读全诗,联系诗题,便可知,大的理由就是由“夏日”引起,而夏日的总特点就是“风日清”,那么,“风日清”其实与主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有“风日清”的前提,诗人才“欲渔樵过此生”。实际上我们回答任何关于内容的问题时都要关照主题。诗正是以“清”起笔,那么,后面的“承”首先得演绎“清”,再一看,颈联在“转”时也未改变表达方式,只是镜头从日间转到了夜晚,仍不离一个“清”,这样,我们可以得出解答的大致方向了。将第一、第二两小题一结合我们就能够命出第三个关于艺术技巧的小题:如何用前面的内容导出后面的主题;第四小题则是考察语言的赏析,一般针对修辞和用得比较灵活的词语来命题,我们所命的正是比较灵活的词的考察。
三、解题的思路探讨:
1.先就以上问题让学生们口头试作回答,学生可以讨论。
2.口头回答之后让学生将自己认为较为满意的答案写在纸上。
3.教师明确答案如下:
①从全诗来看,诗中所写,有清凉的夏日,清静的屋院,清和的自然,清幽的夜晚,以及格外清闲的心理。总之,诗中的种种景象都体现了“风日”之“清”乃环境的“清”,心境的'“清”。
②诗中表达了诗人久甘庸碌,已经两鬓如霜,而农村环境又如此宜人,遂率性想在村野中度过一生的思想感情。
③诗人在前三联对江村夏日一片清幽、清和、清静之景的描写,已把自己对这种自由闲适的村墟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融进了无限美好的景物当中去了,虽是写景,实则景中含情,因而使尾联的思想感情表达水到渠成。
第四小题是考察对语言的赏析,这里也透露了一个讯息,就是读诗的语言应该注意那些用得比较活的字词,而诗歌之中用得活的字词一般是动词和形容词,尤以动词为多。而用得活又体现在能将静的物写成动的物,能将无情之物写成有情之物,甚至能将不可见不可触之物写得有声有色。本诗的“邀”“纳”两个动词就是这样。回答第四小题:
④这两个动词是“邀”和“纳”。这两个字把月影写成了有情之物,把溪声写成了可以装纳起来的实体,透露出诗人对月影与溪声的欣赏。
4.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
首先,看清题干,问题是针对诗的哪一方面发的,以确定答题的角度,避免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第二,注意总结各类题型解答时所用的规律性思路和规律性语言。比如思想感情在尾联,抒情技巧大多融情入景、以景衬情,语言特点一般拟情于物或词类活用,而形象分析又多是些怀才不遇、潦倒落魄、壮志难酬的书生,或是旅居在外、思乡心切、愁白两鬓的游子,或是襟怀坦诚、忧国忧民、效死为国的忠臣,或是淡泊名利、厌恶俗世、怡情山水的隐士。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应该有意识地积累总结,免得临时抱佛脚,应试不力。
第三,就是应该注意几个小题之间的相互联系,命题人在命题时,一般会在每个小题之间暗设关系,即使不明显,我们也应该自己把它们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激活我们的思路,而且有利于我们检验自己所做的答案是否可靠。
四、巩固练习(此内容在附课时内完成)
学生用一课时时间完成以下律诗赏析练习:
阅读以下古诗,并回答其后的问题:
登京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此诗是诗人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诗人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京陵时所作。
①与首联的“凤去台空”所照应的诗句是?为什么?
②从内容上看,前两联和后两联所写分别是什么?
③试用散文的语言把第三联所描写的景描绘一番。
④试分析一下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附:参考答案]
①“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一时的煊赫,已烟消云散。而凤凰正来游正是一个王朝的兴盛的象征,如今“凤去台空”,两相应和。
②前两联是对历史的凭吊,后两联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描绘了一片壮丽的风光。
③要点:在无垠的天边,三座大山若隐若现、半隐半现,青青的白鹭洲将长江分成两道,气势壮观。
④本诗塑造了一个身逢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充满忧虑而心情沉痛的书生形象。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①结合诗的前三联,说说诗人是怎样来表现“倦”的?
②诗人之“倦”是为何而来?
③本诗最基本的抒情特点是什么?
[附:参考答案]
①全诗并未着一个“倦”字,但我们从前三联所描绘的景物来看,诗人一直从月升写到月落天将放明,可见诗人乃一夜不能成眠,辗转反侧。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呀!
②为国事而心忧,诗人对国家和人民都一向坏有深情,他关切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
③先寓景于情,后画龙点睛。
夜到渔家
张籍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①结合具体诗句谈谈诗中的渔家是怎样的渔家,渔人是什么样的渔人?
②本诗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用的是什么方法?
参考:①诗人在一开头就用“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展示了渔家住所的典型特征:茅舍简陋,靠近僻远江口为的是便于捕鱼,时值潮涨,江潮侵入柴门,可见其贫苦;二到四联,写诗人天晚欲投宿而渔人竟然仍未归来,“月出”而“钓船”已稀,说明渔人乃是勤劳的渔人,起早贪黑,整日劳作。②本诗始终未直接描绘渔人的行状,而是通过对他的居所、他的工作环境、以及晚风吹拂下的蓑衣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再加工的余地,让我们从侧面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这一个贫苦而勤劳的劳动人民形象。
诗词鉴赏教案 1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解答古典诗歌鉴赏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阅读诗歌的重要环节,抓住关键词句读懂诗歌。
教学难点:
针对不同的题型选择恰当的答题角度。
教学方法与思路:
1、从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内容归纳所要复习的重点;
2、掌握阅读和解题的具体方法;
3、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内容:
一、知识梳理
(一)诗歌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以下类型
1、人物形象:诗人形象,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例:《寻隐者不遇》中有隐者(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和寻隐者(诗人)的形象。
2、蕴含某种思想或品质的物
例:虞世南的《蝉》,蝉的形象就蕴含了“不需外界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品质。塑造这类形象的诗歌往往是托物言志。
3、景物
古诗中的景有乐景和哀景。以写景为主的这类诗歌往往是借景抒情。
(二)诗歌语言
1、诗歌语言结构特点:
(1)叠词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个叠词除了产生音韵效果外还分别写出了落叶纷飞秋天景象和江水涛涛的壮阔景象。
(2)倒装
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正常语序应该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但原诗是写作者晚上赶路,一抬头看见星星,接着头上淋到雨,所以最先进入他视觉的星星,而后感觉到的是雨滴,然后看见群山。
(3)意象名词的罗列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通过九个意象名词的排列,使描写的景物像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2、诗歌语言的内容
(1)意象语言:写景、物等的语言。
(2)情感语言:流露出诗人情绪、情感的语言——悲、孤、独、愁、强、不堪等等。
(3)特定称谓的语言:多指典故、前人诗句。
3、诗歌语言的风格
平淡朴素工整华丽委婉含蓄质朴真率清新自然雄奇奔放苍凉慷慨沉郁顿挫
(三)诗歌内容
大体概括为:1、风景诗2、咏物诗3、田园诗4、送别诗5、思乡(羁旅)诗6、怀古诗7、伤春(叹年华易逝)诗8、悲秋诗9、边塞诗10、讽刺诗11、爱情诗
(四)诗歌的思想感情
1、忧国忧民2、建功报国3、思乡怀人4、超尘脱俗5、感时伤事6、怀古讽今
(五)诗歌的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诗歌中多采用描写、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方式,记叙多简要概括。特别注意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1)描写有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也分为白描和工笔细描。
(2)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②叙事抒情,如杜甫的《兵车行》
③用典抒情,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借物抒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双关夸张对比映衬(衬托)等。
3、表现手法
(1)渲染:从正面着意描写,突出形象。
(2)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3)烘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4)白描:不加渲染烘托的写法,简笔勾勒。
(5)虚实: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
(6)动静:分为动静结合和以动衬静。
(7)象征: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读诗步骤
1、读标题——把握诗歌题材;
2、读作者——了解作者生平、个性、政治倾向;
3、读诗歌——理解诗意、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4、读注释——利用注释理解诗意。
三、高考题型及解题技巧
1、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类
示例: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
黄庭坚
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词人借这一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分析:
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首句“黄菊枝头生晓寒”是纪实,写景并点明时令为重阳。赏菊饮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缘,借“黄菊”自然过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意即酒中自有欢乐,自有天地,应让杯中常有酒,应该长入酒中天。“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这样放肆。
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身健,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仍是一种反常心理,其含意于世事纷扰,是非颠倒,世风益衰,无可挽回,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别的一无所求。这是从反面立言。“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则是正面立言。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换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不可能为时人所理解和容忍。
答:本词用渲染手法塑造了一位玩世不恭、狂放不羁(及时行乐)的近乎“狂人”的隐士形象。他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醉酒后头上插花倒戴帽,尽情享受眼前欢乐,要与黄花相牵挽。词人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抵触与不满的思想感情。
(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形象有什么特征,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予了什么思想和情感。)
答题格式:形象特征——表现手法——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类
示例: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这首诗题为“访城西友人别墅”,但诗中并未涉及友人和他的别墅,这说明作者在写人方面不落俗套。请你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分析:答此题要认真审读题目,题干说“作者在写人方面不落俗套”,“落俗套”怎么写?诗中怎么写?实际上题干有一句很明显的提示:“但诗中并未涉及友人和他的.别墅”,因此答题应从这里入手。
这首颇具随笔意味的小诗,写的是一次春天郊野访友的感受,题材可谓平常。然而,诗人就是在这种看似极平常的题材里,表现出一种不平常的情致,读起来极为耐人寻味。“澧水桥西小路斜”,诗的起笔,就将读者带到了城外的郊野。这里有流水,有小桥,还有那弯曲的田间小路。“日高犹未到君家”,“日高”明说的是春日高挂,可隐含在字里的,却是诗人行走的时间之长久,行程之遥远,而“犹未”,则凸露出会友的急切心绪。“君家”何处?自然也便成了诗人最为关注的事情了。终于走到小路的尽头,走进了村庄。“村园门巷多相似”,跃入诗人眼帘的,竟是一座座极为相似的围篱庭院的村舍。这不禁让诗人充满了新奇和惊讶。流连中,诗人穿村走巷,可“君家何处”的寻找,让诗人陡然生出一种焦急和迷惘。迷惘中不由东张西望。于是,也就有了一种新的发现:“处处春风枳壳花”。这种发现,牵拽住的是诗人的目光:真美呀,家家户户的篱边屋畔,到处种植着枳树,洁白而素雅的枳树花,在春风中散发着幽幽的清香。这意外的自然脱俗的村野风光,实在是让诗人飘飘然了。
全诗写得曲折而极有情致,诗人的心境也显得婉转而微妙:先是新奇,既而是急切,再是迷惘,最后又是惊叹,可谓一波多折。那么诗人寻访的友人别墅呢?哦,原来就在那门巷相似而又枳花满村的画面里,就在那质朴划一而又满盈着闲野情趣的村庄中。当然,其间时时隐现出的,还有诗人对于别墅主人的那份恬然自适的高雅情怀的歆慕。这种巧妙的层层烘托的手法,如此清新别致的旁敲侧击,实在是耐人寻味。
答: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以境写人的烘托手法,诗人并没有把主要笔墨花在描写友人居处的见闻上,也没有渲染与好友重逢时的情景。然而,从这个自然、优美、脱俗的村野风光中,读者可以想象到这位别墅主人的那份恬然自适的高雅情怀。这种写法清新别致又耐人寻味。
(结合诗歌内容和诗句意境准确把握诗人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体会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艺术手法——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效果或者思想感情。
四、实例训练(印成练习题分发给学生)
1、诗歌内容情感专练
2、诗歌艺术特色专练
教学反馈
1、提醒学生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不能笼统作答或照抄原诗句。
2、强调按照格式答题,语言简洁(表达准确,层次清楚,书写无误)。
3、尊重原诗,客观理解,不要先入为主。
诗词鉴赏教案 16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的赏析水平
如何做好古诗词鉴赏题?
一、如何鉴赏诗词。
1、分析诗人题目,把握诗词主旨
2、调动语言积累,读懂字面意思
3、展开想象翅膀,再现诗词画面
4、把握常用意象,深入领悟感情
5、品味重点词语,体会诗词佳妙
(一)、分析诗人题目,把握诗词主旨
1、看作者。即明确诗歌是谁写的。每个诗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和创作风格。
2、看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诗歌也不例外。
3、看小序。小序往往交代的写作背景、经过和意图,概述作品的主要内容,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牛刀小试: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是杜甫居住成都时所作,题目中的”喜”是全诗的诗眼,结合全诗,分析这种喜悦之情是怎样渗透在字里行间的。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lù),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说说你能从这首词的序中读出哪些内容?
(二)、调动语言积累,读懂字面意思
1、注意古今异义词。如,“国破山河在”的“国”指京城,而不是国家。
2、注意词类活用。如“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春”,名词活用作动词“争春”。
3、注意韵律节奏。诗词一旦读破了,意思的理解就无从谈起。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4、注意修辞手法。作者往往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加诗词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牛刀小试:调动语言积累,看一看下面诗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缕惹春风。()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的三四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再现诗词画面
1、想象诗词直接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情。
2、想象诗词中有关的事物、景物和事理。
牛刀小试: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本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四)、把握常用意象,深入领悟感情
意象是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形象。它是一把钥匙,能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抓住“枯藤”、“老树”、“昏鸦”、“夕阳”、“断肠人”等意象,就可悟出全诗主旨是揭示游子寂寞而凄苦的情怀。
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写之物
1、柳----惜别,挽留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松竹梅----坚毅,高洁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3、菊花----隐逸,顽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月亮----思乡,怀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秋----愁情,别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6、浮云----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牛刀小试: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弄新声,
总是关山别离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诗末句用了哪一个意象?这一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
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
人醉黄花地,
芭蕉雨声秋梦里。
1、曲中写了哪些意象?
2、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
(五)、品味重点词语,体会诗词佳妙
1、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味语言。如“随风潜入夜”的“潜”,写出了春雨不知不觉间洒落下来,细小、轻柔。
2、抓住诗眼。诗眼是作品中的点眼之笔,是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字眼。
3抓住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如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牛刀小试:请赏析下列诗句中表色彩的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问题:诗中的“绿”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说说它的好处。
方法提示:
1.从表现手法入手(如修辞、虚实、动静等方面)
2.结合全句内容进行分析,即描绘了什么内容。
3.结合全诗(全词)进行赏析,说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木兰花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hú)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请赏析“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的艺术表现力。
2、本词是宋词中写恋春惜时的名篇,结合起来下片分析作者蕴含的感情。
二、学会运用专门术语
古诗词鉴赏题,要用专门术语来回答,才能言简意丰,准确形象,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专门术语,具体如下表:
类别内容
思想感情类忧民伤时、建功立业、寄情山水、思乡怀人、怀古伤今、长亭送别、伤春惜时……
语言特色类清新自然、明快简洁、含蓄隽永、平淡质朴、绚丽飘逸、雄浑豪放、苍凉悲壮……
表现手法类对比烘托、借景抒情、以动写静、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巧用典故……
牛刀小试
除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1).诗歌描写了作者身处何境?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2).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乱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因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试从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两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渐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多情自古伤别离”,一般来说,离都萦绕着一股哀婉凄切的氛围,本词却有所不同,结全全词说说你的理解。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这有什么作用?
三、查漏补缺
古诗词鉴赏题答完之后需进行一番查漏补缺的工作,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检查:
(1)答与问是否相符。
(2)要点是否齐全。
(3)表达是否完整、流畅。
中考演练帮你提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乙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甲诗侧重写眼前景,一个“欲”字妙在采用了---------手法,化静为动,赋予了花朵以动态美。
2、乙诗中一个“惊”字表现力诗人怎样的心情?
蝶恋花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词的末尾两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明词人不可动摇的决心,成为锲而不舍、甘愿奉献精神的代名词而千古流传,试问本句的抒情方式是
【诗词鉴赏教案】相关文章:
诗词的鉴赏06-29
诗词鉴赏07-06
春晓诗词鉴赏09-04
《独酌》诗词鉴赏05-21
李世民诗词鉴赏09-05
《小至》诗词鉴赏07-30
《春日》诗词鉴赏07-29
辛弃疾诗词鉴赏06-02
温庭筠的诗词鉴赏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