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

时间:2023-02-02 10:52:49 古诗 我要投稿

古诗词鉴赏(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词鉴赏(15篇)

古诗词鉴赏1

  原文:

  谢亭送别

  朝代:唐朝

  作者: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

  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

  当暮色降临,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

  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独自离开了那西楼。

  注释

  (1)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泛指送别歌。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2)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别意。

  (3)西楼即指送别的 谢亭 ,古代诗词中“南浦 ”、“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赏析: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古诗词鉴赏2

  渡易水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翻译

  昨天夜里,并刀在匣子发出愤懑、郁结的声音,燕赵这一带自古多义士,慷慨悲歌,意气难平。

  易水慢慢地流着,天青草绿,河山依旧,可惜到哪里再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送行呢?

  注释

  并刀: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产的刀,以锋利著名,后常以之指快刀。指宝刀、宝剑。

  匣中鸣:古人形容壮士复仇心切,常说刀剑在匣子里发也叫声。

  燕赵:战国时的两个诸侯国,分别在今河北省和山西省地区。古时燕赵出过不少侠客义士,干出了很多悲壮的事情。

  易水:源出河北首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与拒马河汇合。古时是燕国南部的一条大河。

  潺潺: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荆卿:即荆轲,战国时卫国人。

  创作背景

  公元1640年(明思宗崇祯十三年),诗人母丧服满,这时,建州女真族统治者已改国号“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国内义军风起云涌,威逼京城。陈子龙由家乡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赴京途中过易水的时候,有感于八百多年前荆轲的慷慨悲歌,于是援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鉴赏

  明末的诗人,生逢异族入侵之时,面临国破家亡的严重威胁,凡有点民族感情的,都该有志可抒,有情可表。然而,怎样下笔成诗,如何抒情达意,却也有高下之分。

  怀古诗不同于咏史诗那样歌咏史实或以诗论史,而是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即所谓“言近旨远”。此诗前二句托物言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的志向,后二句即景抒倩,从眼中所见易水实景,引出对国事的无限隐忧。全诗运思深沉,情怀激荡,苍凉悲壮,可入司空图《诗品》所言“悲概”一类。

  言志二句:“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志由物显,报国的急切愿望由并刀夜鸣来展现,虽壮怀激烈,但不是架空高论,粗犷叫器。

  并州即今山西太原,战刀以锋利著称于世,人们称为“并刀”。它真的“昨夜”铿然有声作“匣中鸣”么?诗人一开章暗用了一个典故:相传楚国剑工铸成的干将、莫邪雌雄双剑,将要杀敌饮血时常作匣中鸣;《刀剑录》也说,乌孤宝刀“有敌至,必鸣”。近代鉴湖女侠秋瑾也用过这个典故,“昨夜龙泉壁上鸣”。这不明明是借身边佩刀来表达抗敌救国的强烈愿望?“燕赵”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包括河北、山西一带地区。诗题中代大文学家韩愈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这里曾出现过荆轲、高渐离这些英雄豪侠!诗人说“悲歌最不平”,意思是:他们热血刚肠,疾恶如仇,面对强敌,敢于拔剑而起,还不是因为心头块垒难平?

  《经世编序》里说,陈子龙“自幼读书,不好章句,喜论当世之故”。年轻时与夏允彝等缔结“畿社”,企图匡救时弊。公元1637年(崇祯十年)中进士,如今正当而立之年,风华正茂。抗敌御侮的决心,匡时济世的夙愿,交织成巨大的精神原动力。今天途经“燕赵”旧地,枨触起荆轲的往事,怎能不使他沸腾起一腔热血,急于投入战斗,效命疆场呢?

  抒情二句:“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情因景生,忧世忧时之情由所见易水景象引出。诗人借易水兴感,显然是为了说明那些统治者醉生梦死,意志消沉,一味宴安享乐,早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可怜”一词,仿佛是为荆卿惋惜,其实,不正是为了抒发那种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吗?在荆轲活着的年代,对强敌的怒火,可以“指冠”,可以“嗔目”;诗人陈子龙却只能用“可怜”来表达英雄失路的悲哀,这,不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么?

  诗人出语犹如悲叹,又绝非无病呻吟,庸人自扰。崇祯以来,后金已先后于1629年(崇祯二年)、1634年(崇祯七年)、1636年(崇祯九年)三次入关犯境,进逼北京郊区,诗人《辽事杂诗》之一的“十载三逢敌骑来”即指此国难。时刻关心着国家民族命运的陈子龙,已经预感到不久将会有国破家亡的惨祸了,“可怜”二字下得正好。

  昏庸腐朽的明王朝的覆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根本不值得为它唱挽歌;可是,诗人为之倡导的大敌当前,敢于英勇赴死的荆轲式英雄主义精神非常值得后来者珍视。

古诗词鉴赏3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除夜宿石头驿》译文

  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孤灯与人相伴相亲。

  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漂泊未能归家。

  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令人感到悲凉伤心;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

  愁苦使我容颜变老,两鬓斑白,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除夜宿石头驿》注释

  除夜:除夕之夜。石头驿:在今江西省新建县赣江西岸。《全唐诗》题下注曰:“一作石桥馆”。

  寥落:稀少,冷落。此处有孤独、寂寞之意。

  支离:即分散。《全唐诗》校:“一作羁离”。

  愁颜与衰鬓:《全唐诗》校:“一作衰颜与愁鬓”。

  又:《全唐诗》校:“一作去”。

  《除夜宿石头驿》赏析

  此诗开篇把自己滞迹他乡的寂寞苦涩写得十分深刻,结尾处又给人一种以沉重的压抑感。全诗写出了沉思追忆和忆后重又回到现实时的自我嘲笑,蕴含着无穷的悲怆感慨和不尽的凄苦况味,写情切挚,寄慨深远。

  诗人作诗,如果是思想感情的自然发泄,总是先有诗,然后有题目,题目是全诗内容的概括。这首诗的题目是“除夜宿石头驿”,可知诗的内容主要是“除夜”和“夜宿”。夜宿的地点是“石头驿”,可知是在旅途中夜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写明了一个孤独的旅客夜宿在旅馆中。接着用第二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补充说明这个“夜”是“除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转写这个“人”大年夜独宿在旅馆中的.思想感情。“寥落悲前事”是说过去的一切事情,也就是种种生话遭遇,都是非常寂寞,非常失意,只会引起悲感。“支离笑此身”是说现在这个漂泊天涯的躯体,又如此之支离可笑。上句回想过去,没有得意事可供现在愉快地回忆;下句是自怜,现在已没有壮健的躯体能忍受流浪的生活。

  第四句紧紧地承接上句。“愁颜与衰鬓”就是“此身”的“支离”形状。这样一个既忧愁,又衰老的旅客,独宿在旅馆里,明日又将逢到春天,真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明日又逢春”这一句,有两个意义:第一,它的作用是点明题目,结束全诗。今晚是除夕,明天是新年初一,春季的第一天。写的是明日,意义却在今夕。第二,作者用了一个“又”字,其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多大乐观的希望。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这一句底下,作者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这就是所谓“馀味”。

  宋人姜夔在他的《白石道人诗说》中曾谈到诗语以有含蓄为贵,他说:“诗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馀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善之善者也。”

  可知最好的诗,必须做到句有馀味,编有馀意,总起来说,就是不可把话说尽,要留有让读者思考的馀地。作诗者固然要达到这样一种艺术高度,读诗者也需要具备一种探索馀味、馀意的高度欣赏力。

  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唐人五律中的著名作品。其所以著名,完全是由于颔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代以来,到年三十还住宿在旅馆里的人,总会感伤地朗诵这两句,以为诗人已代他形象地说出了寥落支离的情绪。因此,这两句诗成为唐诗中的名句。虽然这两句诗并不是戴叔伦的创作成果,而是化用了梁武帝《冬歌》“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诗句,但是他换了两句的结构,强调了“夜”和“人”,放在他这首诗中,有了创新,就成为警句。

  《除夜宿石头驿》鉴赏

  长期飘泊,客中寂寞,又值除夕之夜,还独自滞迹在他乡逆旅,此情此景,更何以堪。这首诗就真切地抒写了诗人当时的际遇,蕴蓄着无穷的感慨和凄凉之情。

  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这时他正寄寓石头驿(在今江西新建县赣江西岸),可能要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今属江苏)。“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起句突兀,却在情理之中。除夕之夜,万家团聚,自己却还是浮沉宦海,奔走旅途,孤零零地在驿馆中借宿。长夜枯坐,举目无亲,又有谁来问寒问暖。人亲,眼下就只有寒灯一盏,摇曳作伴。“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更能突出旅人凄苦不平之情。“寒灯”,点出岁暮天寒,更衬出诗人思家的孤苦冷落的心情。

  一灯相对,自然会想起眼前的难堪处境:“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出句明点题中“除夜”,对句则吐露与亲人有万里相隔之感。清人说此句“应是万里归来,宿头驿,未及到家也。不然,石城(“石头城”的简称)与金坛相距几何,而云万里乎?”(《唐诗别裁》)这固然是一种理解。但不能因石头驿与金坛相距不远,就不能用“万里”。只要诗人尚未到家,就会有一种远在天涯的感觉。“万里”,似不应指两地间的实际路程,而是就心理上的距离说的。这一联,摒弃谓语,只用两个名词,连同前面的定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性和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暗中俯仰、百感苍茫的情思和意境,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具有深沉的形象感染力。

  这一晚,多少往事涌上心头。“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就写出了这种沉思追忆和忆后重又回到现实时的自我嘲笑。“支离”,本指形体不全,这里指流离多病。据记载,任官期间,治绩斐然。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诗人一生行事,抱有济时之志,而现在不但没能实现,反落得病骨支离,江湖飘泊,这怎能不感到可笑呢?这“笑”,含蕴着多少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不平,是含着辛酸眼泪的无可奈何的苦笑。

  然而,前景又如何呢?“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一年伊始,万象更新,可是诗人的愁情苦状却不会改变。一个“又”字,写出诗人年年待岁,迎来的只能是越来越可怜的老境,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这个结尾,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和不尽的凄苦况味。全诗写情切挚,寄慨深远,一意连绵,凄恻动人,自非一般无病呻吟者可比

  《除夜宿石头驿》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这时他正寄寓石头驿,可能要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今属江苏)。

古诗词鉴赏4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2)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1)高大巍峨(2)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气壮志。

  2.阅读下边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每小题2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3.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4.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答案:23、行字为线索(春行也可)早春美景

  24如“争”生动的反应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带来的自然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的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3.阅读下边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社日①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社日:古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日。

  ⒒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⑴开头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怎样的景象?反映了农家怎样的生活情景?(2分)

  答:▲

  ⑵末句“扶得醉人归”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答案:⒒⑴(2分)村外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内猪满圈,鸡栖埘。反映了农家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⑵(2分)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古诗词鉴赏5

  古诗原文

  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

  象口吹香毾覴暖,七星挂城闻漏板。

  寒入罘罳殿影昏,彩鸾帘额著霜痕。

  啼蛄吊月钩阑下,屈膝铜铺锁阿甄。

  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

  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

  译文翻译

  高悬的灯烛透过细薄的纱罩放光明,花房的宫女们深夜里捣制红守宫。

  香炉的象口中喷着香气,地毯暖烘烘,北斗七星挂在城头,漏板声声报深更。

  寒气侵入殿前网罩,宫殿的暗影昏蒙蒙,绣着彩鸾的门帘横额,沾满了霜痕层层。

  蝼蛄对着月光在曲栏下哀鸣,失意的宫女被牢牢关锁在大院深宫。

  宫女梦中走进了沙洲上的家门,天河落处的长洲上留下了她的倩影。

  “希望君王能像太阳那样光明,放我走吧,跨鱼破浪我也马上起程!

  注释解释

  ⑴宫娃:宫女,吴语称美女为娃。唐王维《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诗:“座客香貂满,宫娃绮帐张。”

  ⑵蜡光:烛光。照纱空:烛光射过薄薄的灯纱,透明通亮。

  ⑶花房:宫女的居室。红守宫:宫中妇女们化妆用的一种颜料。据《博物志》载:“蜥蜴或名蝘蜓,以器养之,食以丹砂,体尽赤,所食满七斤,治捣万杵,点女人肢体,终身不灭,惟房室事则灭,故又号守宫。”

  ⑷象口:象形香炉的出烟口。毾(tà)覴(dēng):细密的地毯。七星:北斗七星。

  ⑸漏板:古代报时辰的铜板。明高启《马璘画》诗:“风传漏板还堪数,月混梨花不易寻。”

  ⑹罘(fú)罳(sī):古代设在门外或城角上的网状建筑,用以守望和防御。《汉书·文帝纪》:“未央宫东阙罘罳灾。”颜师古注:“罘罳,谓连阙曲阁也,以覆重刻垣墉之处,其形罘罳然,一曰屏也。”

  ⑺彩鸾帘额:绣着彩色鸾鸟的门帘上的横额。著(zhuó):沾着。

  ⑻啼蛄(gū)吊月:蝼蛄在月光下悲鸣。钩阑:弯曲钩错的栏杆。

  ⑼屈膝:门帘上的环扣。铜铺:铜制的铺首。阿甄:魏文帝曹丕的皇后,清姿丽貌,初入宫时得宠,后被谗言失意,幽禁宫中。泛指失宠的宫女。

  ⑽沙渚:水中的小陆地。南朝宋谢惠连《泛湖归出楼中玩月》诗:“哀鸿鸣沙渚,悲猿响山椒。”

  ⑾天河落处:银河落下的地方,比喻家乡十分遥远。长洲:县名,唐朝时属于苏州,代指宫女的故乡。

  ⑿君:指皇帝。

  ⒀妾:宫女自称。骑鱼撇波:骑鱼破浪,形容宫女思乡情切,等不及坐船。《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故膺腾撇波而济水,不如乘舟之逸也。”李善注:“《说文》曰:‘撇,击也。’撇与撇同也。”

  创作背景

  从《诗经》开始,中国文学便产生了一系列揭示妇女不幸命运,为她们鸣不平的感人诗章。李贺的《宫娃歌》可以说是这悲怆组歌中一支哀惋低回的小曲。此诗当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至元和八年(813年)间,这段时间李贺常住京师长安。

  诗文赏析

  “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开篇便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场面。时间是秋夜,地点是宫中花房。歌咏的对象——宫娃,正在花房持杵夜捣红守宫。宫娃在宫中杂役甚多,然诗人只选择其“捣红守宫”,极富象征性将宫娃们不幸的处境披露出来了。守宫,宫娃们一生只能厮守宫中,过着幽禁森严的生活。她们的青春和生命如同蜡烛,在漫漫长夜中渐渐消逝,那滴滴蜡珠,仿佛是她们伤心的眼泪。

  夜色越来越浓了,北斗七星已斜挂城头,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得报时的漏板声间或传来。宫娃长夜不寐,顾影自怜,心底时时生出一片悲凉。

  “寒入罘罳殿影昏,彩鸾帘额著霜痕。”寒气透进户网,殿影漫入浓雾中,依稀难辨,连绣着彩鸾的帘头上也沾满了清霜。此联虽为景语,却是情语。这里诗人着意描出“寒”、“霜”二字,以景衬情,道出宫娃身心俱寒,伤神刺骨的痛苦感受。

  如果说诗的前六句以浓墨渲染出秋夜的浓重和寒冷,以此暗寓宫娃凄苦的处境和悲凉的心境,那么,诗的后六句则径直揭示出宫娃深宫生活的幽闭、压抑与孤独,昭示出她们向往自由的强烈的生的企盼。

  “啼蛄吊月”是一个境界:漫漫秋夜,月下蝼蛄嘶鸣,嘘唏如泣,幽咽如吊,使人不忍卒听。诗人巧借自然界中的昆虫做比,进一步隐喻、铺陈宫娃之孤独与悲苦。

  “屈膝铜铺锁阿甄”,又是一个境界:深宫大院,壁垒森严。有形无形的铰链铜锁隔绝了宫娃与外面世界的联系。“锁”,这里是禁锢宫娃自由与生命的象征。后宫成为宫娃们生活的一所牢狱。“阿甄”,这里诗人是借甄氏喻失意幽旷的宫娃。的确,在森森后宫,宫娃们的荣辱富贵,全系于君王一时之恩遇与喜怒。有幸运者,如白居易《长恨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而暂时得意的杨玉环;有失意者,如司马相如《长门赋》中“魂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被汉武帝遗弃的`陈阿娇;有遗憾者,如王安石《明妃曲》里“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而被迫远嫁匈奴的王昭君;亦有终生不得幸遇者,如杜牧《阿房宫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的众多宫女。然而宫娃们的命运,大都像白居易笔下“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的“上阳白发人”。她们年青貌美时选入宫中,从此与亲人再不得相见。耿耿残灯,萧萧暗雨,陪伴她们度过多少岁岁月月,直至满头白发。既便宫娃中幸运者,如曹雪芹笔下的贾元春,荣至贵妃,然而在省亲时也忍不住向自己的亲人倾出腹中的辛酸,称宫中是“不得见人的去处”。万恶的封建制度,不知葬送掉多少妇女的青春和幸福,临此绝境,她们不能不从内心深处发出生的呐喊。

  “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宫娃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家乡,思念着自己的亲人。可是,这只是她们的痴想。家乡的路途是那样遥远,仿佛是在“天河落处”,而宫中的制度又是那样森严,谁也不敢迈出宫门一步。也许,只有在梦中,她们才能返回家门,享受与骨肉团聚的短暂欢乐。诗句至此,写得最为动情。人非游雁,都有家园;人非草木,都有亲情。深墙大院,铜铺金锁,可以锁住她们的身子,可是锁不住她们对亲人的思念、对自由的企盼。

  “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宫娃终于压抑不住内心骚动的激情,勇敢地喊出久已埋在心底的愿望:离开宫中,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去。宫娃的要求是正当的,口气亦极为谦卑,但她们“请去”的意志却是十分坚强的。“骑鱼撇波”句,淋漓尽致地描摹出宫娃欲从宫中脱身的急切心情。然而,这显然又是宫娃的一片痴想。封建帝王视宫娃为宫中玩物,不会管她们幸福与否。盼望光明如太阳的君王出现,无异于西望日出,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后只能是一种“无望的期望”。诗人写出这样一种情状,尤其震撼人心。

  在艺术表现方法上,这首诗亦颇有可称道之处。比兴的运用,情与景的交融,且不必论,单是构思之巧妙,便足以称奇了。诗人为表现宫娃这一形象,妙造出“三境”:环境、梦境与心境。秋夜漫漫,帘额著霜,啼蛄吊月,铜铺锁宫,描绘的是宫娃凄冷、幽闭的生活环境。“梦入家门”,“天河落处”,描绘的是宫娃幽远、缥缈的梦境。而大梦初醒,幻影依稀,恍中情不自禁地直道出“放妾骑鱼撇波去”的热切渴望,则将宫娃强烈思归,不甘寂灭的心境和盘托出了。当然,环境、梦境与心境是互相映衬、互为因果的,它们共同构成诗的意境。随着画面的拓展,感情的渲泄,这意境也就愈转愈深,愈转愈明。特别是诗的结句,豁然开朗,仿佛于重重阴霾中透露出一抹亮色,读者至此,那沉重而挹郁之气方稍许得到些释放。赞其章法,这可称之为“跌宕生姿”。

古诗词鉴赏6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其一》译文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

  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

  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

  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肝肠。

  《长相思·其一》注释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簟色寒:指竹席的凉意。簟,凉席。

  帷:窗帘。

  青冥:青云。

  渌水:清水。

  关山难:关山难渡。

  摧:伤。

  《长相思·其一》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回忆往日情绪时所作,豪放飘逸中兼有含蓄。诗人通过对秋虫、秋霜、孤灯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感情。表现出相思的痛苦。

  本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美人如花隔云端”,描写了主人公“在长安”的相思之苦。从“金井阑”中可以猜出主人公的住处颇为奢华,但身处华厦却感到十分空虚寂寞:先是听见纺织娘凄惨地鸣叫,又感到“霜送晓寒侵被”的凄凉,无法入眠。而“孤灯不明”更增添了愁绪。其中,“孤”字在写灯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接下来写从卷帷中看到的,只能供人仰望的月亮令主人公想到了美人。然而,美人远在云端,使人只能“对空长叹”。

  以下到结尾是第二部分,描写梦中的追求,承接“苦相思”。在浪漫的'氛围中,主人公幻想着梦魂飞去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但“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不仅天长地远,而且还要渡过重重关山。这种没有结果的追求使主人公不禁一声长叹:“长相思,摧心肝”。此句结尾不仅回应开头,而且语出有力,令人荡气回肠。

  《长相思·其一》赏析二

  这首诗大致可分两段。第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非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示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值。“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值无可奈何的一声非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非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非叹”值。值忧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非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忧音调曼非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非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非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非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非相思,摧心肝!”“非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非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非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忧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非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

古诗词鉴赏7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

  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

  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思路点拨】

  这道试题角度任选,开放度大,可以说是湖南卷的最大亮点。这些角度大致有四个:语言、形象、技巧、内容主旨。在每一个角度中又按不同标准,可分若干小角度。

  语言:

  (1)分析总体风格;

  (2)品味锤炼字句,分析满过知等炼字的精当。

  形象:可联系诗中意象、意境进行分析。

  技巧:可从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角度,联系写景状物进行分析;也可从渲染、衬托等修辞角度进行赏析;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内容: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当然,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在具体操作时,一般要根据题干指向,根据诗歌特点,选择一个小角度切入,进行赏析,切不可胶柱鼓瑟。

  表述思路:观点+相关诗句分析印证。答题结构一般是总分式或总分总式。

  【答案示例】

  (1)从语言角度赏析

  ①这首绝句语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暮春时节,菜畦里蝶舞蜂狂,也别有一番盎然情趣,令人欣悦,不落俗套;四句诗句式平常,通俗易懂。

  ②字句锤炼很见功夫:首句中的绿和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第三句中的花落尽的尽字,虚景实写,画出了暮春时节残红遍地的景象。

  (2)从写作技巧角度赏析

  ①暗扣诗题,熨帖自然:第二句说潇潇春雨带走了春色,暗扣题中暮春;第三句写残红零落,句中花落尽也暗扣题中暮春;第四句菜畦暗扣题中西园。诗句反复扣题,使主体与诗题顾盼有情,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②小诗写景状物有虚有实,首句描绘春天美景绿水盈盈、芳草萋萋,是实;次句写春雨过后的情景,春色是实,春雨是虚;第三句中的知字表明花落尽是推测,是虚;第四句描写今日蝶舞蜂狂的景象,是实。虚实相间,既能丰富画面内涵,又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③这首绝句动静皆备:首句描写春波粼粼、春草芬芳的雨后景象,是静景;次句写雨里过的春色,是动景;第三句写花落无声,是静;第四句写蝶舞蜂狂,是动。全诗动静结合,情趣盎然。

  (3)从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进行评价

  ①这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暮春景象:风雨阴晴、夏来春逝、此处花落、彼处蝶飞,玩味诗中意境,可从中体悟出朴素的生命哲理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②这首诗立意新奇。全诗描写的虽是晚春时景,但诗人并没有停留在对花的落尽、春的逝去的惋叹上,而是从平淡无奇的菜畦里生发出新的诗意,让暮春在蝶舞蜂狂的瞬间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这份清新令人欣悦,这份敏捷令人叹服。

  (4)从意象、意境角度赏析

  ①首句中绿池芳草晴波组成了一幅暮春美景图:池塘里粼粼春波,倒映着一碧如洗的天空,池塘周围芳草嫩绿;次句是说潇潇春雨洗净了天空,也带走了春色,提醒人们,现在是暮春了。(赏析第一、二句中意象、意境)

  ②第三、四句中的残红、阵蝶,一句一景,第三句写的是落尽的残红,是虚景实写;第四句写的是蝶舞蜂狂的景象,隐含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之意。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上太行①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

  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

  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与家乡钱塘遥隔千里。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示例:

  一、从品味字句角度赏析:这首诗用字看似信手拈来,却耐人寻味,如末句中又字,写出诗人虽两鬓霜华,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为国事奔忙,一洗断肠的哀怨,为全诗增添了一种爽朗豪健的情调,同时作者崇高的品格形象跃然纸上。

  二、从技巧角度赏析:这首诗先抑后扬,一、二句描写的景象萧索凄清,是抑;三句写诗人鬓发花白,远旅他乡,惆怅思归,仍然是抑;末句闻马蹄之声,诗人陡然振起,断肠哀怨全无,爽朗豪健之情溢于言表,是扬。

  三、从意象角度赏析:诗中的西风、落日、斑草、薄云、秋空、归鸟等形象汇成一幅太行秋景图,特别是其中的.归鸟飞动点活了静态的画面,它的渺小衬托出秋空的寥廓,它的独还故巢寄寓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

  四、从比较阅读角度赏析:诗的前三句的意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后三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颇为相似,但就整体而言,却又有所区别:于诗结句闻马蹄之声,如见骑马之人,两鬓霜华,仍巡视太行,忧国忘家溢于言表,而马曲则隐含一种消极遁世味道。

  五、从起、承、转、合角度赏析:这首诗承转自然,别具一格:首句平视,写太行秋景的衰草、落日;二句紧承,仍写太行秋景:暮云、秋空、飞鸟,角度是仰视;三句是转,由景及人,转中有承,两鬓霜华写诗人自身形象,这形象暗承上句飞鸟;末句是结,明扣诗题。此诗也可从常见的情与景关系角度进行赏析,诗中景与情看似分写,其实一体连贯,耐人寻味。

古诗词鉴赏8

  《蜀中九日

  作者:王勃

  玄月九日看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释

  1、玄月九日:重阳节。

  2、他乡:异乡。

  3、北地:北回。

  4、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诗意

  农历玄月初九登上看乡台,

  身处他乡设席送客人离开,

  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我想北回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赏析

  由于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远看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回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固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古诗词鉴赏9

  注释

  霍山:又名太岳山、霍太山。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在今天山西霍县东南。驿:驿站,古代供给传递公文的人或者来往官吏中途换马和歇息的地方。

  庙:指霍山的岳庙。

  迥:远。

  楼:指驿楼。

  穷:尽。

  鼷:一种小老鼠。

  岚:山间的雾气。

  陂:池塘。

  露:指将要凝成露水的湿润水汽。

  一向:一派。这两句的意思是:日暮的雾气湿润着千条弱柳,萧瑟的秋风吹响衰败的荷叶。

  壶关:古关隘。因为山形像壶,在此设置的关隘就叫壶关。故址在今天山西省长治市东南。此处指刘稹的老巢潞州。

  狂孽:指刘稹。

  孽:罪恶。

  老生:指宋老生。据《旧唐书·高祖本纪》,李渊起兵反隋,隋将宋老生屯守霍邑,抗拒李渊。因而运粮不便,李渊决定退兵,李世民劝乃止。有一白老人求见,自称是霍山神使,要李渊于八月雨停时,从霍邑东南出兵,到时他将相助。李渊依言进军,果然斩杀宋老生。这两句的意思是:盘踞在壶关附近的刘稹十分猖獗,希望霍山神使能像当年帮助李渊斩杀宋老生那样,帮助朝廷早日消灭刘稹。

  赏析

  逐句分析

  霍山,在今霍州东南。公元844年(唐武宗会昌四年)秋,讨伐藩镇刘稹的战争还在持续。诗人此时居母丧,路经此地,登驿楼有感,写此遣怀。

  诗前两句写登楼望远。登上驿站的.楼台,四处眺望,岳庙之前,一座座山峰紧紧相连。在这里,山下所有的景象尽收眼底。“四望穷”引起下文,中间四句写景皆由此而出。秋日登高,自古多是悲寂寥,所见之景,是一片荒凉萧瑟,所生之感沉郁浓厚。

  三至六句为自然景物的描写。远远望去,群山环抱,烟雾缭绕,隐约可见一些小鼠在来回活动。夕阳映射下的小池,无数大雁早已飞来。傍晚的雾气打湿了万千柔弱的柳儿,瑟瑟秋风吹向那已衰的荷叶。诗人眼前之景,一片灰暗,观之不免令人心生寒意。景物的描写,最终归结为情感的寄托。大雁奈何只栖息池边,而小鼠却占据山岭要地,“一明一暗,言在此而意在彼”,为下文叙事抒情埋下伏笔。本来可爱的柳儿和美丽的荷叶却遭到霜露和秋风的摧残,“四望萧条,民物凋耗之景”,这一切都是藩镇之乱带来的社会凋敝的观照。景物描写,显出了诗人爱国的坚定立场和对刘稹的憎恶之情。

  “壶关有狂孽,速继老生功。”是说盘踞在壶关附近的刘稹十分猖狂,期望霍山神使能像当年帮助李渊斩杀宋老生那样,帮助国家早日灭掉叛镇刘稹。据《旧唐书·高祖纪》:李渊起兵反隋,隋将宋老生驻守霍邑(今山西霍县)拒李渊,因大雨连绵,运粮不便,李渊决定退兵,李世民力劝乃止。这时,有一白衣老人求见,自称是霍山神使,要李渊于八月雨停时,从霍邑东南出兵,到时他将相助。李渊依言进军,果然斩杀了宋老生。诗人运用历史典故,表达了自己希望朝廷早日平定刘稹的情感。“速断”二字尤为凸显这一心境,快速斩断之,内心情感强烈。国家遭难,乱贼猖獗,百姓困苦,诗人不仅仅局限于一己之利,关心朝廷政事,心系天下苍生,爱国情怀尤而未尽。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方面,本诗语言凝练,诗人注意锤炼语言,使用典故,这也是李商隐在诗中惯用的手法。诗人将“霍山神使”这一典故敷色加工,使其与现实相联系,涵义丰富,造境新颖。另外,这首诗还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在写景上,诗人关心注意体态弱小和情调衰飒的事物,如“弱柳千条露,衰荷一面风”,一方面表现出在刘稹叛乱下的社会衰败局面,抒发作者自己的嫉恶如仇之感;另一方面,柳儿和残荷的命运也象征了作者自己的不幸遭遇,突出作者的刚劲志气和耿介风骨。

古诗词鉴赏10

  送刘职方原文

  罢直出玉堂,诏授尚书郎。

  朝佥假郡印,承乏来永阳。

  喜开黄纸书,云替刘职方。

  职方老状头,畴昔名擅场。

  宦游三十载,寸进鸳鹭行。

  未出六品班,须鬓已垂霜。

  顾予新进生,遭时恣翱翔。

  纶闱与内署,掌诰侍玉皇。

  夜召赴浴殿,春游醉柏梁。

  晚出银台门,朝服含天香。

  为儒能到此,自道摩穹苍。

  今年四十二,典郡清淮旁。

  卧锦郎位正,腰金服色光。

  见君深自愧,抚己庸何伤。

  古人重交代,子孙不相忘。

  西掖替左司,刘白形诗章。

  况我忝翰林,而君列文昌。

  待将官与氏,山寺题修篁。

  共保不朽名,他年比甘棠。

  升沉何足道,聚散安有常。

  且当唱此诗,为君送离觞。

  送刘职方注释

  【银台门】

  宫门名。唐时翰林院、学士院都在银台门附近,后因以银台门指代翰林院。唐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诗之一:“承恩初入银臺门,著书独在金鑾殿。”宋陈师道《次韵答少章》:“出入银臺门,为米不为醴。”明陈继儒《珍珠船》卷三:“出银臺门乘马,谓之大三味,如释氏之去缠缚而自在也。”亦省作“银臺”。宋陆游《后园闲步》诗:“人生要是便疏豁,金马、银臺莫问津。”钱仲联校注引李肇《翰林志》:“翰林院在银臺门北。”清郑燮《送陈坤秀才入都》诗:“长风吹天片云邈,银臺万树含烟翻。”

  【鸳鹭行】

  比喻朝官的`行列。鵷和鹭止有班,立有序,故称。唐杜甫《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诗之五:“不息豺狼鬭,空惭鸳鷺行。”唐白居易《翰林院中感秋怀王质夫》诗:“寄跡鸳鷺行,归心鸥鹤羣。”亦省作“鸳行”。唐杜甫《秦州杂诗》之二十:“为报鸳行旧,鷦鷯在一枝。”唐刘禹锡《奉和司空裴相公中书即事通简旧寮之作》:“佇闻戎马息,入贺领鸳行。”宋王禹偁《送同年刘司谏通判西都》诗:“元老留司卧雒阳,諫官通理輟鸳行。”

  【尚书郎】

  官名。东汉之制,取孝廉中之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台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魏晋以后尚书各曹有侍郎、郎中等官,综理职务,通称为尚书郎。《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明黎民表《紫荆关》诗:“金城谁献议,老作尚书郎。”

古诗词鉴赏11

  [宋]朱敦儒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风约绣帘斜去,透窗纱寒碧。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却上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

  注释:

  作品赏析:

  【注释】:

  这首小词为作者早期作品,写元夕怀人之情致,词风婉约。

  起首两句写楼外。春雨绵绵密密,象尘雾一般,灰蒙蒙的,刚刚泛出鹅黄色的柳梢给雨打湿,水淋淋的。说春雨“细如尘”,新鲜而熨贴。春雨是细屑的,轻倩的,迷离漫漶,润物无声,似乎非“如尘”二字无以尽其态。用它来映衬怀人的愁思,便显得十分工致。“湿”承“雨”来。“黄”字体物入微,切合物候,又应“春”意,让人联想到稚柳在这迷蒙细雨的薰沐下所焕发的生机。接下来,“风约”逗引出后两句,视点拉回室内。上片状景,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笔笔勾联,丝丝入扣;这几句看似景语,实乃情语,打下了闺人的主观色彩。“如尘”的雨,多少给人以凄迷低黯之感;柳色又新,牵惹着对远人的'缕缕情思;阵阵轻寒,更使那碧色的窗纱涂上感伤的色调,寒气直浸入心底其中“寒碧”是以景写情的重笔,女子心中的感受由此得到深刻的展示。作者借拟女主人的眼光,写出了一个寂冷的环境。

  过片直接突出了居于画面中心的女主人公——“美人慵剪上元灯,弹泪倚瑶瑟”。上元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在宋代是个盛大的节日,民间有吃圆子(汤圆,取阖家团圆之意)、观彩灯、祭紫姑等习俗。点明上元之时,背景就变得更其具体而典型,把人物感情衬托得愈加强烈。周密《武林旧事》卷二“灯品”:“又有深闺巧姓,剪纸而成,尤为精妙。”陆游《十二月一日》诗:“儿书春日榜,女剪上元灯。”说明宋时剪纸做灯,乃闺人巧技,而且有早些日子就开始制作以备上元灯节玩赏的。可见这一句“美人慵剪上元灯”,不是一般的身心慵懒,而是由于情绪恶劣之极。“弹泪倚瑶瑟”句加重悲情之分量,写她欲鼓瑟以舒怨怀亦不可能,好只倚瑟弹泪了。

  结束两句:“却卜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前一句承接上文,转进一层,与美人问卜的事。紫姑,相传为唐武则天时寿阳刺史李景之妾,为大妇所嫉,正月十五日夜被害死于厕间,上帝悯之,命为厕神。旧时民间每于元宵夜图画其形以祭,并扶乩卜问祸福。

  无心剪灯,有意问卜,写出少妇关注之所在。就这样,结句在全词层层推进之后,以轻淡之笔出之。辽东,古郡名,故址在今辽宁省东南部,多用来借指遥远的边地,以代亲人之所在。至词的主旨已经明确、完整地表达出来,而字面上终归没有道破。淡语入情,含蓄不尽。这一结语使全词意境浑成,主旨突出,堪称巧妙。

古诗词鉴赏12

  原文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译文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

  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

  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鉴赏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的必胜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仅仅因为轻骑快捷,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解读

  全是一共有六首,这首诗选于《塞下曲》的第三首。诗中描写了边疆战士在一个没有月亮、大雪纷飞的夜晚追击陶笛的情景。寒冷的夜晚,在夜幕和风雪的掩护下,狡猾的敌人准备偷偷逃走。敌人的行动使栖息的大雁高高飞起,引起了将士们的警觉,将军当机立断,率领轻骑兵部队追逐。始终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将士们的神武英姿,但是抓住了一个细节,聚焦在积满雪花的武器上——士兵们手中的弓箭和大刀上积满了雪花。这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在漫天飞舞的雪花的.兵刃的辉映中,英勇的将士风采跃然纸上。

  简评

  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古诗词鉴赏13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夏日绝句》: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古诗词鉴赏14

  古诗原文

  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

  柏梁失火去,因入吴王宫。

  吴宫又焚荡,雏尽巢亦空。

  憔悴一身在,孀雌忆故雄。

  双飞难再得,伤我寸心中。

  译文翻译

  天上自由自在比翼而飞的双燕,实在令人羡慕。

  它们总是成双成对地在玉楼珠阁中共筑爱巢,在金窗绣户间相互嬉戏低飞。

  柏梁台失火了,焚烧了它们的巢窝,它们只好又到吴王宫里筑巢。

  吴宫又遭焚荡,这一次更惨,烧了个雏尽巢空。

  只剩下憔悴的孀雌一燕身在,雌燕怀着对雄燕的'无限眷恋,憔悴不堪。

  比翼双飞的日子已难再得,真是使人寸心欲碎。

  注释解释

  1、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独处吟》、《流凘咽》、《双燕离》、《处女吟》四曲,其词俱亡。”就是说乐府中有《双燕离》等琴曲,曲辞已不存。李白此诗为据琴曲所填。

  2、“柏梁”句:汉武帝时皇宫中有柏梁殿,遭火焚。柏梁:汉长安台名。《二辅黄图》卷五:“柏粱台,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关内。”王琦注云:“《汉武内传》太初元年十一月已酉,天火烧柏梁台。”此句似言李白被谗出众事。

  3、“因入”句:此句似言太白入永王璘幕府事。

  4、“吴宫”句:越王勾践伐吴,曾火焚吴王宫。

古诗词鉴赏15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廖廓江天万里霜。

  作品赏析

  【注释】: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黄花:指菊花。

  不似:不类似,不象。

  廖廓:空阔远大。

  【题解】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古诗词鉴赏】相关文章:

古诗词鉴赏11-18

经典古诗词鉴赏11-20

经典古诗词的鉴赏10-08

古诗词鉴赏11-20

鉴赏古诗词11-26

《南乡子》古诗词鉴赏10-16

村居古诗词鉴赏08-03

柳古诗词鉴赏08-04

关于古诗词的鉴赏11-24

古诗词鉴赏塞下曲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