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1
原文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注释
1、昆仑:昆仑,即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地理观念上的昆仑山,指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古代神话的西方昆仑,是汉以前地理上的昆仑一名与传说中昆仑的结合。作者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
2、横空出世:横空,横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形容山的高大和险峻。
3、莽:莽莽,状高大。《小尔雅》:莽,大也。后世引申有鲁莽、莽撞、猛健诸义。
4、阅尽人间春色:阅尽,看足、看尽、看遍。人间春色,不止指大地春光,而且指人世衰盛。
5、飞起玉龙三百万:玉龙,白色的龙;三百万是形容其多。这里是说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蜿蜒不绝,好像无数的白龙正在空中飞舞。(按:作者原注中的“前人”指北宋张元。张元句,始见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原作“战死玉龙三十万,败鳞风卷满天飞”。以后有关记载渐有出入。南宋魏庆之辑《诗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条作“战退《旧时通行本作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似为作者原注所据。“当年孙行者过此”,是当地居民传说《西游记》里的故事。)作者自注:“宋人咏雪诗云:“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昆仑各脉之雪,积世不灭,登高远望,白龙万千,纵横飞舞,并非败鳞残甲。夏日部分消溶,危害中国,好看不好吃,试为评之。”
6、搅得:闹得、搞得。今语的“搞”,早期白话作品中都作“搅”。
7、周天寒彻:满天冷透。
8、消熔:积雪消融、融化。
9、江河横溢:长江黄河都发源于昆仑山脉,所以昆仑山积雪消融,江河水量大增,都会泛滥起来。
10、横溢:就是横流,即泛滥。
11、人或为鱼鳖:江河横滥,洪水成灾,人也许为鱼鳖所食。《左传·昭公元年》:“微(没有)禹,吾其鱼乎!”
12、千秋:千年。
13、功罪:几千年来昆仑山给长江黄河输送的水源给人民带来了许多好处,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是功;造成洪水泛滥,因而给人民带来灾祸,这是罪。在这里,罪是实写,功是虚写。
14、谁人:何人。
15、曾与:曾给、曾为。《诗词曲语词汇释》:“与,为也,给也。”。
16、评说:评论、评议。
17、安得:怎得、哪得。
18、倚天抽宝剑:传楚宋玉作《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倚天,形容宝剑极长和带剑的人极高大。
19、遗(wèi):赠与。
20、还东国:首次发表时原作“留中国”,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还东国”。
21、环球:一作寰球,整个地球。
译文
破空而出了,莽莽昆仑山,你已看遍人世间的春秋风云。你雪山般的身躯飞舞起千百万冰棱,满天被你搅得寒入骨髓。夏天你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纵横流淌,有些人或许葬于鱼腹。你的千年功过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
今天我要来谈一谈昆仑:不要你如此高峻,也不要你这么多的雪花。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把你斩为三片呢?一片送给欧洲,一片赠予美洲,一片留给日本。在这和平世界里,整个地球将像这样感受到热烈与凉爽。
《念奴娇·昆仑》毛泽东作于1935年冬天。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这首诗毛泽东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到达延安之后,毛泽东诗性大发,一口气写了好几首诗。《念奴娇·昆仑》作于1935年的10月,跟《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几乎同一时间。根据毛泽东1958年的注,可以看出这首词的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
上阕都是“横空出世”的大胆想象。“横空出世,莽昆仑”,说的是岷山,昆仑山的中支,如毛泽东原注中说“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夏日登山,能够看到山峰上的雪本来就是让人激动的一件事情。这个“昆仑”在诗词里代表什么意象呢?有人说是压迫中国的帝国主义,我想毛泽东在写作上阕的时候是没有这个动机的。当时,一个没有见过雪山的诗人毛泽东看到这莽莽昆仑,皑皑白雪,怎么能不激起无穷的想象?站在高峰,把周围雪线上的山峰想象成条条飞舞的巨龙是典型的毛泽东式的大胆而又新奇的想象。然后,毛泽东继续想象了下去。到了夏天,积雪消融后就会变成滚滚洪流冲下山来,但决不至于到“人或为鱼鳖”的程度。红军长征翻越雪山的时候,正是盛夏,积雪融化大概并没有造成水灾。而毛泽东说“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这就很奇怪了,即使“玉龙”变成了危害人民的洪水,也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是人力使然,何来的“功罪”呢?有一种解释是昆仑山有功罪,让人评说。巍峨屹立的山脉有什么主观的动机呢?似乎不通。我想,是毛泽东自己已经把主观意志不自觉地渗透到了这种想象当中去,那么他自己就成为了这莽莽天地中的一分子,觉得自己能够像“横空出世”的昆仑群山一样强大,甚至和它们有了一定的关联,人的力量可以使“周天寒彻”,也可以使“江河横溢”,这样才能说是有功或者是有罪。
下阕是更加新奇有趣的设想和议论。“我”既然可以这么强大了,自然可以跟昆仑对话:你不须要这么高,也没必要积这么多雪。何时可得倚天宝剑,将昆仑山平均切成三段,分给欧洲、美国和日本。这样的话,全球都太平了。这段想象很能代表毛泽东的后期思想,就是全世界人民的解放和团结。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毛泽东渴望拥有对整个世界的发言权,身在陕北一隅却有着对“全人类的使命感”,并且有着改造世界的理想和抱负。这种想法放在新中国建立的十年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一度比较强大,还能够解释得通。但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两万多人疲惫不堪地到达陕北,西北有马步芳的骑兵,北面有西北军,东面有张学良的东北军,革命的形势可以说是危如累卵,不说掌握中国的命运,连能否自保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他居然能够有“环球同此凉热”的雄心壮志,可见当时的毛泽东已经预见到了日后的胜利,而他脑海中经常闪现出的“不合时宜”的想法,正好说明了他精神的强大。
诚然,毛泽东豪迈的胸襟和奇崛的想象都是出色的。但是豪迈的英雄主义气质并不代表能够把词写好。在这首词的上半阕里,“横空出世”的“玉龙”具有巨大的神话色彩和悲怆感,让人感到坚韧不拔的生命力的巨大震撼。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高度融合的光辉诗篇。本诗艺术特点,主要是对昆仑拟人化,用豪放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来描绘其景象,并借以抒发诗人的理想。
词的上阕就把昆仑拟人化并加以描绘,且评价它对人民的功罪。开头三句:“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写昆仑横亘在天地之间,形势之大,海拔之高,以及阅历之深。它莽莽苍苍,高耸人云,就像巨人那样,雄踞一方,昂首天外,俯瞰世界,在几十万年里,阅尽人间春色,历尽人间沧桑。大笔一挥,寥寥数语,就从空间、时间两方面使我们全视昆仑之巍峨全貌,可见作者下笔如有神。“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着力写昆仑之寒。诗人在这里活用典故,用来形容群山飞舞,一片洁白的景象。其中蕴含着昆仑本是火焰山,当年孙悟空过此,借用铁扇公主的芭蕉扇灭了火,所以变成银色世界的神话故事。这故事包含着改造自然和世界的远大理想,显示出中国人民是有志气有能力改变这一切的。“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具体形象地描绘了昆仑之雪溶化后,洪水泛滥,无数劳动人民因此家破人亡,葬身鱼腹的景象。“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从古至今,有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对昆仑的.功罪,给予过评价呢?有谁曾想到要改造它呢?诗人这一发问,力拔千钧,是对整个旧时代的判决,同时宣告这样伟大的历史使命已经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肩上。
下阕中,诗人以高大的形象、豁达的胸怀回答上阕结尾提出的问题:“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抒发了诗人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支援世界民族主义革命的伟大理想。“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形象地表达了国际主义的精神、共产主义的精神。设想大胆新奇,生动逼真。
另外,这首词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写的是昆仑的功罪,而对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还要把它“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使得“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一议论,读者会悟出诗人自注的“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的深刻含义。读诗,要结合当时历史条件思考联想才能理解、掌握其中的真谛。 《念奴娇昆仑》的主题是什么?它的丰富性可能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严格地说这是一首十分复杂的诗,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那么我们在此再追问一句,它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作者已在1958年12月21日为这首诗的批注中向我们揭开了谜底:“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接着作者继续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我想读者在读到“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时,一定要问毛主席为什么要把昆仑一分为三赠予英、美、日呢?根据作者的解释是反对帝国主义,我们循着这一思路向前,就会豁然开朗了。
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从来都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不屑于一寸一地之得失,他输得起也赢得起。他胸怀世界的抱负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的,他读过世界上众多英雄的传记并以此激励自己的壮志。他在长沙还是一英俊书生时就指点祖国江山,创办新民学会及稍后的《湘江评论》。青春时的抱负随着岁月的流逝没有丝毫减退,反而越来越高涨,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1935年10月,借昆仑山为着眼点或壮志之出发点,一举表达了他对于全世界的义务、责任及抱负,这一切都是很具体的,说到底就是要把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而且要铺开到世界的每个一角落,形成燎原之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毛主席对于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体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从这一天开始,直到后来他提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学说,在最大范围内团结了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为此,“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即是把中国革命的经验以及毛泽东思想传送给他们,而不是真的把昆仑砍成三段送给他们。
前面谈了此诗的思想境界之美,这里转谈一下此诗的艺术之美。
因为我们知道如此复杂的主题本身要表达清楚已不容易,而且要同艺术相结合就更非易事了,但天公(即昆仑)出来帮忙了,诗人“横空出世”般的胜任了。
诗之上半阕写昆仑山之壮丽从冬天一直写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祸,功过是非,谁曾评说。诗人在此以昆仑象征祖国,并站在一个高度评说祖国几千年历史的功过是非。气势流畅,有一泄千里之感,从大象入物,又有细节描绘,“飞起玉龙三百万”化用前人“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二句,正如作者所说借此一句来形容雪山。此句用得灵妙自然、恰切精当。再有“人或为鱼鳖”一句,意象突兀,如超现实主义诗歌中的奇异比喻,指夏日从此昆仑横流下来的江河湖水已泛滥成灾,加害于人,同时又暗指中国旧社会的黑暗之云。然后破空斗胆一句提问:“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下半阕,诗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仑道,今天我要来谈一谈你了,这高度,这大雪都不需太多。“这高”、“这多雪”中的“这”字用得简省好看,显得诗人内心笃定大气,仅两个“不要”就解决了。接着是“安得倚天抽宝剑”一句,令人联想到稼轩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二句“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以及李白《临江王节士歌》中二句:“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甚至还令笔者想到金庸一部武侠小说的名字《倚天屠龙记》。而诗人毛泽东不正是在1935年10月倚天拔剑斩玉龙吗?
最后二行带有预言性质,在未来的和平世界里,全人类将共享一个冷暖适应的气候,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潜在之意是诗人坚信他所捍卫及奉行的理想属大道中正,必将普行于全人类。这理想是世界革命进行到最后胜利,彻底埋葬帝国主义。
最后一行的“凉热”二字极富诗意,前者清凉后者热烈,放在一块加以辩证综合就调出一个恰切的温度,另外,这二字的象征意义也极为精蕴,含而不露,辗转达意,却又一语中的,最后应了作者自己所层层推出的主题:反对帝国主义而不是别的。
这首词里,毛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仑裁为三截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读者立即知道这是“大同”理想;联系到他的事业,这大同理想还不是《礼记》里幻想的那种,而是马克思设计的那种。当然,马克思得以在中国传播、托根,很可能与《礼记》那个古老理想深入民族心灵有关,康有为曾依傍那个理想,直到近来讲“小康”,名字还从《礼记》那段里摘出来的。叫人惊异这个以流变不居著名的世界上,会有那样顽固的继承性;我也隐隐由此想到,一个学说在民众间的传播,往往不在于它论证得使人信服,而别有更深微幽隐的因素,任何时代,群众都没有从学理上了解过自己所信奉的理论。当然,词不是政治学说的论文,它也不可能向我们介绍大同理想的细节,所以,通过昆仑这个意象传达的大同理想,其实还是个两面派、具有兼容性,既适合《礼记》那个本土的型号,也适合马克思那个舶来的型号。我们得参照作者的平生、思想,才能给这个理想贴上特别的标签——这是文艺写作天生具有含糊性、作者的限制不可能天网恢恢的一个例子,同时也是读者具有理解主动性的一个例子。
诗词鉴赏2
原文
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
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
注释
⑴蝶恋花:词牌名,出自唐教坊曲,双调,分上下两阕,上下片同调,押仄声韵,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⑵汀州:古时州名,州治在今闽西长汀县。
⑶天兵:指红军。
⑶征腐恶:指征讨腐朽凶恶的国民党军阀。
⑷长缨:长绳索。汉武帝时终军出使南越(古国名,今广东、广西一带),请授长缨,说要把那里的国王缚住带回来(见《汉书·终军传》)。
⑸鲲鹏:《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一种极大的鱼和由它变成的极大的鸟,所以既可分指两物(通常“鲲”不单用),也可合指一物。通常是褒义词,这里作贬义用,等于说巨大的恶魔。
⑹赣水那边红一角:指赣西南的赣江流域黄公略率领的红六军(1930年7月改称红三军)所建立的根据地。
⑺偏师:配合主力作战的部队。
⑻黄公略:(1898——1931)湖南湘乡人。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0年,任红三军军长。1931年9月,在江西省吉安的东固地区行军中遭敌机扫射牺牲。当时他留守闽西根据地。
⑼踊跃:奋起刺击。汉代刘熙《释名》卷四《释言语》:“勇,踊也,遇敌踊跃,欲击之也。”
⑽湘和鄂:湘指湖南,鄂指湖北。
⑾国际悲歌:指国际歌。
⑿狂飙(biāo):疾风。这里形容正在兴起的革命风暴。
译文
六月时候,红军征伐腐败的恶势力,人民要用长长的红缨把鲲鹏捆缚。赣水那边根据地红旗高展,这都是依靠黄公略的努力。
所有的工农们要踊跃与敌人争斗,让革命席卷江西,捣破敌人占领的湖南湖北。一曲悲伤的国际歌,好比是正在进行的革命风暴一般。
赏析【一】
词的上阕以虚实相生、正反对比等艺术手法着重叙事而又渗透着热烈而深沉的情感活动。“六月天兵征腐恶”,起句突兀而来,首先推出“天兵”与“腐恶”两个对立的意象,并以“征”字相关联,直有一股令人振奋的摧枯拉朽的磅礴气势,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以“天兵”指作者所率的工农红军,既显其神威,又张其正义。以“腐恶”指敌人,是形容词名物化的用法,既暴露了敌人腐朽丑恶的本质,又反衬了“天兵”的正义和不可抗拒。中间着一“征”字,可谓兴师有名,仁义自见。这一句从时令“六月”落墨,看似寻常,其实多有包孕。
词的上阕一、二句与三、四句构成了层次分明而又相互联系、相映成趣的艺术思维空间,笔调也前后相承而又显出变化。如果说一、二句是作者立足于现实而在幻化的意象空间进行形象思维,豪情浩气之中隐然生出一缕深沉的忧思,笔调雄浑而凝重;那么,三、四句则是从虚境回复现实,于深情眷顾中流露出对正确的战略道路及其成功实绩的热情赞美,笔调也显得活脱轻灵。
词的下阕,作者挥洒酣畅的笔墨,紧扣意脉进一步状写革命气势,抒发强烈而深沉的情怀。“百万工农齐踊跃”,是上阕“天兵”、“万丈长缨”等虚拟意象的现实具体化,是对如火如荼的工农武装斗争形势的真实描写与概括。“齐踊跃”三字,极富动感,极有力量,既讴歌了广大工农群众革命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又为下句意象空间的开拓引弓蓄势。
赏析【二】
这首词热情歌颂了人民革命战争,高度赞扬红军和工农群众敢于斗争和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激励广大红军指战员坚持革命路线,迎接无产阶级革命大风暴。汀州是福建管辖的一个旧府治,清代的汀州府包括福建西部的长汀、上杭等八县,本词所说的汀州是指汀江上游的长汀县一带地方。
【六月天兵征腐恶】六月,是指红一军团由闽入赣的出发时间,一九三O年六月初,毛主席率领的红一军团主力在闽西长汀一带活动。天兵,天神的兵,这里赞称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人民革命武装红军。征,远行征战讨伐。腐恶,腐朽邪恶,这里指腐朽透顶、罪恶多端的国民党反动派。本句意为:六月的时候,英勇善战的红军如同神兵天降,去攻打讨伐腐朽透顶的国民党反动派。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万丈,形容很长。长缨,系颈的长绳。据《汉书·终军传》记载,西汉时,终军奉命出使南越,临行时向汉武帝要一条长绳子,说一定可以把南越王缚住带回来。这里长缨是借指人民革命武装力量。鲲鹏,古代神话中最大的鱼和鸟,这里借指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反动派。缚,束缚、捆绑。全句意为:人民革命武装的伟大力量,就象是万丈的长绳,要把那庞然如大鱼大鸟的敌人捆绑回来。
【赣水那边红一角】赣水,即赣江,本句是指赣江西面湘赣接壤处的革命根据地。因为毛主席所率领的工农红军是在赣江东面进军,所以称赣江西面为那边,红色象征革命,形容革命斗争如火如荼。
【偏师借重黄公略】偏师,指担任侧翼的一部分军队,以别于主力军而言。借重,即借助,请别人出力的一种敬辞,倚重的意思。黄公略(1900—1931),湖南湘乡人,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参加、组织平江起义,后历任红五军副军长、红三军军长等职。黄公略在毛主席领导下屡立战功,深受毛主席器重。1931年10月,红三军参加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第三次围剿时,遇敌机袭击,不幸中弹负伤,不久光荣牺牲。当时黄公略所率领的红三军已编属红一军团直接指挥,作为红一军团主力红军的右路军进攻南昌,所以说是“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本句是描写红军在大进军中,按照毛主席革命路线放手发动工农群众,掀起了空前的革命热潮。踊跃,热烈积极,争先恐后的样子。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席卷,象草席一样卷起来,收拾无余。直捣长驱直入,攻击要害。湘和鄂,湖南和湖北的别称。本句是形容红军迅速进军,横扫江西,直攻湖南和将要进军湖北的磅礴气势。
【国际悲歌歌一曲】国际悲歌,指国际歌,悲,是悲壮的意思,形容歌曲的雄伟庄严,深切动人。
【狂飙为我从天落】狂飙,急骤猛烈的暴风。上句和本句连起来的意思是说:放声高唱一曲雄伟悲壮的国际歌吧,猛烈的革命大风暴已经为我们从天上漫卷而来了。这个结尾,含有激励革命党人坚持马列主义革命路线,伸开双手去迎接无产阶级革命大风暴的象征意义。
诗词鉴赏3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吹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充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二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诗词鉴赏4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晏殊《清平乐》
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
——白居易《寄殷协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朝《凉州词二首·其一》
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春不减前春恨。
——赵令畤《蝶恋花》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
——朱敦儒《鹧鸪天》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冯延巳《长命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浣溪沙》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隐《自遣》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轼《前赤壁赋》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短歌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声声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把酒问月》
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苏轼《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杜甫《杭州春望》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张可久《人月圆》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李清照《如梦令》
举杯遥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柳永《蝶恋花》
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李清照《蝶恋花》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苏轼《定风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唐寅《桃花庵歌》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冯延巳《鹊踏枝》
诗词鉴赏5
诗词鉴赏:诗词中的八种人生苦境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是否会回忆过去?曾经所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曾经所经历的种种,都成了生命中或深或浅或甜或苦的回忆,如同梦幻空花,但始终无法忘怀。
诗词中的八种人生苦境,一种境界一句诗,句句刻骨铭心!
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生命顽强的歌颂;“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不过是过客匆匆,“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生命不可浪费,需要珍惜: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杜秋娘《金缕衣》
老: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要等到年老才叹息;岁月无情,“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当你老了,头发白了,唯有“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心心念叨的人和事都已经不重要了。
看一看自己,能否有这样的暮年豪情?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龟虽寿》
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纵使病魔缠身,也要坚强,即使“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也能够有此胸怀:“大凡物老须生病,人老何由不病乎?”有病不可怕,就怕人心已病。虽有疾病缠身忧,凌云壮志不可忘: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病起书怀》
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面对不知何时会来的“死亡”,记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死去,也要有价值;需要呐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终有一死,为何不珍惜当下?因为死是一件极其孤独的事情:“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面对爱人的离去,是否也会这样?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爱别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离家之时,可记得“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身在他乡,是否也要问一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回去的是家乡,回不去的是故乡。看着友人的离去,说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莫要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思念着心上之人,可知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相见时难,离别更难吗?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令》
诗词鉴赏6
本期解读的是绿窗红袖(一株断草)女士的词《临江仙落叶吟》一文。
附作品原文:
雨细枝长黄叶短,秋风搅得均匀。摇摇惴惴落纷纷。徘徊难逝水,窈窕凭楼门。
辗转缠绵灯影处,诉说缘聚缘分。人情莫叹我无根,好风邀月举,送我别红尘。
其实本人在此一向喜欢绿窗红袖(一株断草)女士的词和峡谷深秋(王博)先生的诗。王博先生的诗有一种苍劲雄厚、浑然天成的效果;而断草女士的词读来则是一种清秀婉丽、行云流水般的快感。
赏析:
“雨细枝长黄叶短,秋风搅得均匀。摇摇惴惴落纷纷。”
起首作者通过“细、长、短”等形容词和后面的“搅、落”俩动词为我们很形象地勾画了一幅很生动的秋雨落叶图。雨因绵绵如丝而言细,枝因萧条而显长,叶因离枝而见短。这些都是要有一定的观察阅历才能写来的。而这“秋风搅得均匀”可以想想这风吹过树枝,吹落树叶的情景自然是公平对待,枝枝如此,所以是感情“均匀”的写照也较形象化。当然这了所指的风当属微微清风,而非狂风肆虐的景象。这也符合深秋的场景。作者在此一个“搅”字用得较灵动,有一些戏耍、调皮的情趣在里面。再则,这树叶也并不是那么甘心甘就落下来的,这落的时候自然都要摇摆几下,显得很不情愿,有几丝发愁、害怕的样子,却终究惊不起秋风的邀请“落纷纷”而下。
在此作者不仅对其景象观察得是细致如微,而且在选词方面也比较的考究,读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快感。在往下看。
“徘徊难逝水,窈窕凭楼门。”
在此作者从之前观察落叶,转到了对地上漂叶的描述。可见这雨还下得有些不小,地面都能见到流水了。看“它”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荡漾,似去非去的样子,给人一种不愿离去的感觉。给人一种“光阴可惜,譬诸逝水。”的感悟。而后这“窈窕”大家都知道有句名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用来形容女子心灵仪表都很美的词。这里似乎作者拿来形容树叶了,难道真的是要形容树叶吗?我们不仅疑问。而从“凭楼门”来看这里或形容树叶的停留,或则暗示一个美丽的身影正靠在门前观赏呢……暂且不管,接着往下看吧。
“辗转缠绵灯影处,诉说缘聚缘分。”
从此处来看前面的“窈窕”一词就应当主要指人了,而且这里作者从白天赏景写到了对夜间活动的描述。一语“辗转缠绵灯影处”这就已经不是树叶能办得到的事情,当然是人的行为了。想想白天看落叶,流水,飘零,夜晚又独伴孤灯前辗转反侧,思绪又缠绵不休,自然是会对这世间的“缘聚缘分”的事情发表出诸多感慨了。这睹物生情,产生联想,乃人之常情,何况面对一位多愁善感的词人呢。接着再往下看吧。
“人情莫叹我无根,好风邀月举,送我别红尘。”
在此从“无根”一词来看,想必作者也是一位长期在外漂泊,过着羁旅生活的人,这也大概证明了作者为什么将自己的艺名取为“一株断草”的原因所在。而从“人情莫叹”来看作者对此的心态是非常的豁达、坦然。更不用说此时雨已经没有下,并且是云开雾散,月亮都出来了。当然这写只是一种心态的表达。面对如此好的夜景,就不要去言什么羁旅之苦,寂寞之情,我更愿意的是弄几碟小菜,把一壶美酒,邀月举杯,将那些红尘的烦恼,纷纷攘攘的世俗生活忘它到九霄云外去吧。
总结:作者在次不仅为我们细腻生动地描述了一幅深秋雨景图,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坦然,以及乐观向上的精神。但此词却完全是以《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宝钗《临江仙柳絮》词为蓝本并依其原韵所填。对其意境上的突破也不是很大。下面就附其原本与之共赏: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诗词鉴赏7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窈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2.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4.黄钟毁弃,瓦釜雷呜。(屈原)
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8.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9.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
10.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1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
12.杞国无事忧天倾。(李白)
13.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
14.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
1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16.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陶渊明)
1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1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9.山随平野近,江入大荒流。(李白)
2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2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2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
2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2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2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2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2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3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3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33.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
3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3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3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38.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39.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陈子昂)
4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4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4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4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45.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唐,邵谒)
46.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
47.蝉噪林愈静,鸟呜山更幽。(王维)
4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
4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5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52.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
53.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石达开)
54.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李世民)
5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
5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5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5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6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白居易)
6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62.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
63.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6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65.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露洲。(李白)
66.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
6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68.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69.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琵半遮面。(白居易)
7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
7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7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7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宋,苏麟)
7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75.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7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77.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
7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7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8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8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8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
8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
8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85.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
8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
87.空床卧听风吹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宋,贺铸)
8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89.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9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
9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
9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韩)
9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流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9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9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96.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9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于谦)
98.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99.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明,王慕)
10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
10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
10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103.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
10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10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
106.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07.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
10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09.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元好问)
11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111.着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关汉卿)
11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11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11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
116.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
117.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苏轼)
118.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曼殊)
11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120.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12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12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12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12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陆游)
125.平生不解藏(zang)(ren)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唐,杨敬之)
12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杜牧)
127.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
12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129.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
130.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
13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
132.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
13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134.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
13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137.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
138.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
13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你东南西北风。(郑板桥)
140.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4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142.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
14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44.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幸苦为谁甜。(唐·罗隐)
14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14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147.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
148.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
149.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
150.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
151.今年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杜荀鹤)
152.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唐·花蕊夫人徐氏)
153.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刘禹锡)
154.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
15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5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157.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
15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159.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160.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16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
16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16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6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16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166.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
16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168.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
169.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
170.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17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172.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陈毅)
17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
174.男儿未展凌云志,空负天生五尺躯。(王达强)
175.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176.我渴望自由。但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里爬出!(叶挺)
177.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何敬平)
178.一腔热血化春雨,壮志千秋泣鬼神。
179.满目云山俱是乐,一毫荣辱不须惊。(黄兴)
180.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
181.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杨超)
182.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183.严刑利诱奈我何,颔首流泪非丈夫。(金方昌)
184.早已森严避垒,更加众志成城。(毛泽东)
185.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
186.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毛泽东)
187.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
188.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
189.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泽东)
190.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毛泽东)
19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
192.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毛泽东)
193.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毛泽东)
194.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
195.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196.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
197.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毛泽东)
198.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毛泽东)
199.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
20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
诗词鉴赏8
本期解读的是疏桐倩影女士的《五律·山中寄语》。
附作品原文:
花开并蒂根,莫待逐红尘。山外诗书断,郊原草木春。
抚琴孤对客,欲语意明人。谁识今时貌,江梅点绛唇。
译文:
(山里的)鲜花都依托在花蒂上竞相开放着;可怜的人啊你莫要等到它们都飘零(逐红尘)了才懂得来欣赏啊?与山外的诗书(书信来往)已经终断,许久没有往来了;郊外的原野上草木青青,宣示作这一年春花烂漫的季节已来临。“我”弹奏出幽怨的琴音,独自地面对那些过往的山客;欲想着能将“我”心中夙愿表达给某个懂得的人听。可谁能够理解“我”今时之处境呢?但见江边红梅点点,恰似绛色的嘴唇(似乎也像在共同述说“我”心中的怨情)一般。
赏析:
起联:“花开并蒂根,莫待逐红尘。”这里作者起笔就将读者带到了一种幽怨的境界里去。一个“莫”字引领得很好,但“并蒂根”在此我觉得意义不大,有点浪费,若换作其它更有引申意义的语句更好。
颔联:“山外诗书断,郊原草木春。”这里的“郊”不能作城市郊区来讲,不然与“山外”难相对应,应是指“她”住宅小院外的荒野之地吧。这儿看来其实不但对“莫待逐红尘”作了进一步诠释,也大有告慰那人“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感慨,看样子“她”心中的那位真有些不识青春的啊?
颈联:“抚琴孤对客,欲语意明人。”真可谓“知己难求”啊,更何况是“蓝颜知己”呢!不过这“孤对客”在此有点叫人犯难,与前两联的景象不够协调,感情“她”家是在山野开茶楼或客栈的呢?这“客”虽然可以理解为山中其它事物的代指,但始终给人以错觉,不如直接换郊野其它事物会更好些。
尾联:“谁识今时貌,江梅点绛唇。”这“点绛唇”本是一词牌名: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得名。但这里明显与词牌名无关,“绛”大赤也——《说文》,故可依字面来解。但结尾我感觉在整体意向上有些偏离,作者自己的解释是:“如今谁能晓得愁容,只有江梅花点缀我的唇并染红了唇,才显得美丽。”可这跟前三联似乎也找不到多少衔接的因果关系来,而且意境的氛围也处于对立面,前三联一路愁绪,这儿似乎却转得挺悠然了,感情有失粘连性,有点突兀。当然,一定要表达这样的意境也并不是不可,但至少在颈联有所转承来引领才是。再则这“江梅点绛唇”在时间对接上也与前面的“郊原草木春”不协调,梅花开时尚且初春,怎能见“草木春”呢?从时间上看见“桃红点绛唇”到也能相映衬?若要能表达出与前三联一气呵成的效果我看还是写作“落红吟绛唇”好些,这里的“落红”当然是暗指“她”这佳人的眼泪了。
总结:此作属“孤雁出群格”体。就全诗来看感情起“并蒂根”用得意义不大,另外就是结句“江梅点绛唇”意境上失粘,再则“客”可以磋商一下外,对于其它在意向及感情线的表达上还是联系紧密的,基本算是闺怨诗词上的一篇好作吧。
诗词鉴赏9
1、《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
唐·杜甫
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
林下有塌翼,水中无行舟。
2、《大暑六月中》
唐·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瓜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绦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3、《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4、《和晁应之大暑书事》
宋·张耒
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
青引嫩苔留鸟篆,绿垂残叶带虫书。
寒泉出井功何有,白羽邀凉计已疏。
忍待西风一萧瑟,碧鲈斫鲙意何如。
5、《大暑》
宋·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6、《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宋·黄庭坚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7、《大暑竹下独酌》
宋·郑刚中
新竹日以密,竹叶日以繁。
参差四窗外,小大皆琅玕。
隆暑方盛气,势欲焚山樊。
悠然此君子,不容至其间。
沮风如可人,亦复怡我颜。
黄错开竹杪,放入月一弯。
绿阴随合之,碎玉光斓斑。
我举大榼酒,欲与风月欢。
清风不我留,月亦无一言。
独酌径就醉,梦凉天地宽。
8、《大暑松下卧起》
宋·陈天瑞
炎威一何骄,不有商飙惨。
苍茫云海路,飞龙不可览。
我本灌园人,昔乃从铅椠。
万事已恢心,十载空尝胆。
亭亭松篁边,小池开菡萏。
芬清泥自污,根固波徒撼。
终日哦其间,一卧寂百感。
相期晚节香,看此秋容淡。
9、《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
唐代: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10、大暑戏赠希古
张耒(宋代)
去年挥汗对淮流,寒暑那知复一周。
土润何妨兼伏暑,火流行看放清秋。
鬓须总白难相笑,观庙俱闲好并游。
只怕樽前夸酒量,一挥百盏不言休。
【诗词鉴赏】相关文章:
诗词鉴赏精选11-25
诗词的鉴赏11-08
诗词鉴赏11-27
蝶恋花诗词鉴赏11-15
诗词鉴赏示例11-16
浣溪沙诗词鉴赏11-12
《绵》诗词鉴赏09-23
温庭筠的诗词鉴赏12-21
《沁园春》诗词鉴赏10-29
关于诗词鉴赏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