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整理

时间:2020-12-01 17:21:14 古诗 我要投稿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整理

  七年级上册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整理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简介:王湾(公元693年~751年),是唐代诗人。字号不详。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后来去世。

  翻译: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主旨: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羁旅行役。

  名句赏析: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翻译: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的刀光剑影,倘若东风不来,周瑜怎么能借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

  建造铜雀台广罗天下名姬的时候,东吴美人大乔和小乔可能就深锁铜雀,春恨无限了。

  主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周郎的得到东风相助能建功立业的羡慕,也表达了自己向往能一展抱负的渴望。

  名句赏析: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浣溪沙【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翻译:山脚下兰草嫩芽一小部分泡在水中,松林间小路清净无泥。傍晚细雨中布谷鸟时不时啼鸣叫着。谁说人老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门前的流水还能执著地奔向西方呢!不必因为烦恼而抱怨年老,而过度感慨时光的流逝。主旨: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名句赏析: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潇潇暮雨中,布谷鸟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者简介:王建唐代诗人。约767-831)字仲初。登进士第。他是张籍的挚友,而且身世也与张籍有相似之处。出身寒微,虽曾进士及第,却只作过几任小官,“四授官资元七品,再经婚娶尚单身”(《自伤》)。他也以乐府诗著称于世,写下了许多从不同侧面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的作品,所以世称“张王乐府”。

  翻译: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主旨: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

  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名句赏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翻译: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主旨: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名句赏析: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作者简介:韩愈公元前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公”,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首。贞元进士,历任节度推官、监察御史、刑部侍郎、国子祭酒等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翻译: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主旨: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名句赏析: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

  西江月【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翻译: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使它惊飞不安,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主旨: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名句赏析;这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恰如一幅山村夜行图,使人有身历其境之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两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字梦得,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著有《陋室铭》,《金陵五题》,《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等。

  翻译: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排开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主旨: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名句赏析:这是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作者简介:《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翻译: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着织机,发出札札的声音,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绘传说中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互相倾诉衷情的痛苦,抒写了男女离别之情,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女子在爱情上所遭受的折磨和痛苦。

  名句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天上神话,表达的是人间悲情,写尽天下多少痴情男女的离恨与相思。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被人们称之为“诗仙”,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缬诗成泣鬼神。

  翻译: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主旨: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名句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王昌龄知己甚众!在众多的知己中,李白这种无私的声援、坚定的信赖和诚笃的友谊,不仅给王昌龄以温暖,而且也给了他与邪恶势力斗争的勇气。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作者简介: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

  翻译: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主旨: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名句赏析: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翻译: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洞庭湖把我国东南之地划分为吴、楚两部分,日月全映在湖面上。漂泊江湖的亲戚朋友故旧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倚窗遥望胸怀国家涕泪交流。

  主旨: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最后一句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名句赏析: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简介:虞世南,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余姚人,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翻译: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主旨: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名句赏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翻译: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中的孤雁呢?然而它和雁群相失在云海弥漫间,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它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主旨: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名句赏析:结尾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表达的就是乱离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鹧鸪【唐】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作者简介: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

  翻译:鹧鸪在温暖的烟雾弥漫的荒地上面嬉戏,只见它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近。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鸪的啼叫声音。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们的情怀相交融,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主旨: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名句赏析: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诗人蒙上了一层浓重伤感的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翻译: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主旨:《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

  名句赏析: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整理】相关文章:

陶渊明诗风初中语文知识整理04-09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诗词大全鉴赏07-16

初中语文古诗文复习《岳阳楼记》模板03-09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模板之思乡怀人02-27

苏教版初二下册40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12-20

《乡愁》苏教版教案05-31

关于张爱玲名言整理10-15

《背影》课文知识整理12-08

01-27

禅宗方法整理《坛经》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