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作品读后感(精选10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郭沫若作品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郭沫若作品读后感 篇1
《银杏》是郭沫若写过的一篇文章,在我读完这篇文章时,情不自禁的心里总觉得有种东西在升腾,虽然说不出来是因了什么,可又一字一句地映在脑子里,慢慢的有了些顿悟,而且越来越清晰。
作者文中虽然在描述银杏,但却是另有所指。难道他不是在借银杏表述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明?不是在表述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吗?端直、蓬勃、坚牢、庄重代表着他的气质;媚妩、青翠、莹洁、精巧代表着他的魅力;滋养、燃料、云冠、华盖则代表了他的美德。然而就是这样的精神,人们渐渐淡忘了,他们吃着白果,却想着洋槐和幽加里树。难道不是指他们喝着黄河母亲的乳汁,却在依阿取容,做着媚外降敌的勾当。作者忧心忡忡,长此以往,中国会不会从地面上隐遁下去。因此作者包含深情、发自肺腑地呼喊:爱银杏吧!爱我们的国家吧!不要让我们中国几千年所传承下来的历史文明和民族精神隐遁吧!
在当今的社会里,也存在这样的蛀虫、垃圾。有的披着奉公为民的外衣,拿着国家的俸禄,背地里却做着贪腐敛财、出国享受,祸害百姓的伎俩;还有的冷漠麻木、自私自利,成了金钱的奴隶。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气节,就会被别人看不起,就会变成社会的弃儿,同样,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民族精神,就会挨打,就要受气,也必将退出这个强敌如林的世界大舞台。所以,这篇文章也是告诫我们每一位的中国人,勿忘国耻,牢记使命,把我们中国的历史文明传承下去,把民族精神发扬下去,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像一个巨人,永远屹立与世界的东方。
在被郭沫若的深深的赤子之情感染的同时,我还感受着他不拘一格的语言魅力。如:端直、葱茏、媚妩、依阿取容。这些都折射出作者独具匠心,不取已成的个性与丰富的想象力。确实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郭沫若的作品就是耐人寻味,不管是感情的体验,心灵的洗礼,还是写作技巧的纯熟,语言的魅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郭沫若作品读后感 篇2
《郭沫若散文》是一本不错的书,我读了之后对里边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些小感触,先来说说郭沫若,郭沫若是我们大家都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在学术上也很有贡献。在图书馆看到这本,抓过来看看,感觉郭沫若比较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许多文章有寓言的感觉,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此外鸡、猫、花、树经常是他的题材,我们写不出周记之类的都可以用到。
《郭沫若散文》中的作品,回忆中的点滴,感觉《我的童年》《我是中国人》和《孤山的梅花》还是充满了喜感的,可能不能这么说,就是充满了生活气息,里面还有其他很多其他的生活小事,说明了郭沫若是经常写日记,喜欢思考生活的好孩子,其中《浪花十日》中关于为了女儿小章鱼撒谎的故事,后面又反省了“不该,真是不该。”恩,果然是好孩子,时刻三省我身。关于屈原里面就只提到关于演出什么的,下雨啊,作诗啊,以及作品要反映时代精神,而历史要还原,即“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从这一点来看,他倒是遵循了自己的想法。
郭沫若的作品还是很值得大家去读一读的。
郭沫若作品读后感 篇3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兼生硬,且不用说,即使像粉红色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常有一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图画。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专为白鹭而设计的。
晴天的早晨,每每看见白鹭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大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少有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了望吗?
黄昏的空中,偶尔可以见到白鹭在低低地飞,悠然地观看这情景,可说是乡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歌。
郭沫若作品读后感 篇4
青春型”的诗人郭沫若以其生花妙笔在《石榴》一文中将寻常石榴尽态极妍地活画在读者面前。石榴那悦目怡情的活泼情态让读者不由得为之怦然心动,油然生出崇敬与向往。
作者饱含喜悦激情描绘出石榴的亮丽形态。你看,那奇崛的枝干,清新的叶片,陆离华贵的花瓣,经由梅柳的映衬、拟人化的描摹、形象化的比喻,石榴兀自摇曳出无限情致,万千风度。不止于此,作者更满情崇敬与赞美之情,由石榴红玛瑙的花瓶儿上插花的丰姿中,从石榴露出透明光嫩的皓齿的笑态中,敏锐而深情地透视出石榴活力四射、蓬勃向上的内在神韵,并以“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的奇妙比喻反问读者,叩击读者心灵,铿然拨响读者的心弦,悠然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我本来就喜欢夏天”,“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这既是作者的纵情讴歌,又何尝不是读者的心声?有了前面对石榴细腻的绘形写神垫底,朋友说起昆明石榴的外形特大、子粒特丰腴、酸甜美味兼备之时,作者闻而潜溢唾津,自在情理之中了。不要说作者,就是读者读到这里,恐怕也早已禁不住心旌摇动,神往之至了。
呵,奇崛清新的《石榴》,夏天的心脏的赞歌!
郭沫若作品读后感 篇5
千百年来习惯欣赏中和之美的中国读者,最初遭遇《天狗》,无不为其惊世骇俗的粗犷美、强悍美所震颤。然而一旦品出其独特的况味与神韵,则无不留连忘返,连声称绝:这是一首独步诗坛的奇诗!
诗作的主体意象"天狗",既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又是五四时代个性意识觉醒了的一代知识者的象征。它以雄强勇武一往无前的气概,发出了彻底破坏、毁灭一切和重新创建一切的战斗呐喊。显然,只有具有了真正的个性意识和自由意志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革命的先驱者,才会拥有如此彻底的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革命思想,才会拥有如此浩荡的英雄救世创世的磅礴恣肆的激情。诗人借助天狗这一意象,以雄伟激扬之势和暴躁凌厉之气,彰显出解放了的人之情感凌驾一切、控制一切、指点一切的权利和力量,并能动地反映了自由自主自强自立的"真人"的本质,从而创构出一种崭新的诗美传达经验。
《天狗》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方面,也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它是强烈的情感之录音。为保证激情的畅抒,《天狗》不仅采用第一人称"我"直抒胸臆,而且从头到尾的二十九句诗行都以"我"字开头,自始至终的单调句式反而增强了全诗一气呵成的整体连锁性,信口开河、不加打磨的粗厉语言反而凸现了诗的力度,拒绝包装、径直袒陈的赤裸情感反而更易于与读者交流共鸣。
《天狗》是想象艺术的杰出范例。诗作的开头以幻觉让实我进入幻我,以飞落天外的奇特想象创造出一条神奇的天狗,将破坏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理性意蕴寓托其中,使之获得了具象化、形象化、生动化的表现。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极力拓展想象的空间。经由这一连串的想象和夸张,诗人对自己个性的张扬可谓已达极至,诗情感染的魅力闪射出明亮无比的光彩,不仅为诗作提高了艺术品味,而且为现代人自由情绪的抒发插上了宽广的翅膀。
郭沫若作品读后感 篇6
在提倡文化解放人身自由的五四青年时代的文艺作品当中,《天狗》是最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精神的作品。
《天狗》这首诗歌的想象奇异,手法突出,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和狂放自由的个性的形象。诗歌是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天狗”气吞山河,雄踞宇宙,顶天立地的大伟人的形象,以雄浑的力量来喷发出破旧迎新的澎湃精神。
诗歌的第一节写的是“天狗”的气势以及气魄。诗人借用古代天狗吞食日月的故事来膨胀伟大的自己,宣扬自己硕大无比的形象。既表达了“天狗”的磅礴气势,也表达了这个磅礴气势的无可匹敌的精神。第二节顺应第一节的气势来写“天狗”可以吸收天地精华来创造新宇宙以及新人生。第三节描写天狗终于爆发自己的力量来进行重生。“天狗”是一种精神的自己以及力量的扩张。
新东方培训机构提供中学各学科、英语托福、雅思、新概念英语、四六级、口译培训、法语培训、德语培训,日语培训等等课程的学习。课程多,分类细,方便大家的选择。满足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
郭沫若作品读后感 篇7
《郭沫若散文》给了我很多的感触,让我们对诗,对诗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我想诗人的心境譬如一弯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如象一张明镜,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着在里面。这风便是所谓直觉,灵感,这起了的波浪便是高涨的情调。这活动着的印象便是想象。这些东西,我想是诗的本体,只要把他写了。出来的时候,他就体相兼备。大波大浪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乐园》,歌德的《浮士德》。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的绝诗。日本古诗人西行上人与芭蕉翁的歌句,泰戈尔的《新月》。这种诗的波澜,有他自然的周期,振幅,不容你写诗的人一毫的造作,一刹那的犹豫,硬如歌德所说的连摆正纸位的时间也都不许你有。说到此处,我想诗这样东西倒可以用个方式来表示他了:
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照这样看来,诗的内涵便生出人的问题与艺底问题来。Ihalt便是人的问题,Frm便是艺的`问题。归根结底我还是佩服你教我两句话。你教我:一方面多与自然和哲理接近,以养成完满高尚的诗人人格:一方面多研究古昔天才诗中的自然音节,自然形式,以完满诗的构造。我们心中不可无诗意诗境,却不必定要做诗。
我想说,郭真天才也!
郭沫若作品读后感 篇8
想起顾城那首著名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我想摆脱过去的悲观和失望,我不想再去关注丑恶,我们没有理由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来增加自己的痛苦;所以我要歌颂一切美好的事物,做我们力所能及的工作,让灵魂升华,让心灵慰藉,让生活幸福。我改变我的看法,正是有悟于郭沫若的《女神》。那时的社会应该更黑暗,可并不影响他乐观向上、放声高歌。
我就以我的这首歌,这篇特殊的“读后感”,表达对郭沫若的感谢,表达我对生活的热爱。
我更愿意风是温暖的春风,吹响曲曲生命的赞歌;也许它是夏日的狂飙,我更愿意它带来生命的甘霖;就算是吹黄秋叶的西风,我已随风嗅到丰收的果香;就算是凌冽咆哮的北风吧,我开始了编织雪天的童话……
我更愿意花是绚烂的夏花,尽情绽放生命的蓬勃;我更愿意月是如水的明月,定能洗去思想者的寂寞;我更愿意雪是纯洁的天使,向人类传播品格的高蹈……
我要歌唱大海的深邃歌唱蓝天的广阔,我要歌唱草原的宽广歌唱高山的巍峨,我要歌唱友情的真挚歌唱爱情的纯洁,我要歌唱生命的意义歌唱幸福的生活,我要歌唱正义我们不要邪恶,我要歌唱劳动我们不要懒惰……即便人生有痛苦也要痛并快乐着,即便人间有黑暗也要歌唱新年的朝阳正在喷薄!
郭沫若作品读后感 篇9
今天我读完了郭沫若的《女神》,也想起了早些时候,我到郭沫若故居的情景,乐山沙湾古镇沉浸在一片寥峭寒雨之中,我对郭沫若仿佛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对他的作品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遥想当年领军创造社的辉煌,《女神》《星空》的灿烂,《屈原》与《棠棣之花》的朗声高调如今全部成为了《天上的街市》里《沙上脚印》,最终淹没在《黄海中的哀歌》,一切的一切都为商业社会的《天狗》所吞噬,在《辍了课的第一点钟里》的那一刻,怕死的,饱受屈辱的诗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死》,《死的诱惑》啊,《火葬场》!在这《洪水时代》,《太阳没了》,只剩下《月下的司芬克司》,在《黑的文字窟中》到处都是《如火如荼的恐怖》,《金钱的魔力》控制了整个世界,《朋友们怆聚在囚牢里》,《血的幻影》《歌笑在富儿们的园里》。
当下,我为一个笃信文学的迷茫人,独自徘徊在沫若故居后花园里,在灰蒙蒙天空之下,望不见远处的美人山,仅有冬树的寂寞,屋檐水的滴落,沫若儿时读书的绥山山馆毫无声息地旧,好衰时哟。
鲁、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这位在旧版《现代中国文学》上声名赫赫的中国现代文人,此时此地,在自己的故乡连同自己的故居,都成了历史的一颗琥珀,一颗栩栩如生而被尘封遗忘的文物。
当我跨出沫若故居门槛后,蓦然回顾,惊讶这故居竟然为这乐山沙湾古镇最后的瓦房民居了,那个旧时代最后的残梦了。
远山无影,寒气笼罩着沫若故居老屋,真个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叫人也无从寻寻觅觅了。
多读读这些文人的作品,多走走这些文人走过的地方,感受一个文学的世界。感谢郭沫若让我对文学燃气热血。
郭沫若作品读后感 篇10
女神是唤醒我们爱国的希望,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需要激起这个爱国的决心,激起全民的真正的赤子真心。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更是中国新诗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它凝聚着独特的主题和风格,彰显了五四时期的“爱国激情”,而郭沫若更是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主将。
在诗集中,作者将想象与现实结合,通过神话故事,或是现实生活中普通的事物来表现破旧立新,用于革命的大胆叛逆精神。诗人作为旧时代的叛逆子,他站在新时代的顶峰,将无比强烈的情怀和恢弘的气概注入了这本诗集,注入了这个时代。他将无限的豪情播撒,将处于迷茫的青年拉入了正途。在“炉中煤”中,作者将自己自喻为炉中焦黑的煤块,而更表现自己胸中的一腔热火。他将祖国喻为年轻的女郎,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而表达在新的时代中,我们将埋葬过去,开拓未来。而在“凤凰涅槃”中,作者将神话再现,用凤凰的再生来预示旧中国将在烈火中重生,将会抵御社会的黑暗,将会把所有邪恶和腐败的势力歼灭。而更表现了诗人对光明,新鲜,美丽,芬芳,生动,自由,悠久,净朗的民族新生的向往,而渲染出大和谐,大欢乐的喜庆景观。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郭沫若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将自己的满腔爱国情怀化为遒劲有力的文字,来唤醒沉睡的民族。他的文字集中地体现了“五四”时期激昂奋进,毁旧促新的时代气息,而他更是被誉为“给新诗安上翅膀的第一人”。
他运用了诸多的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绝对自由安插在文字中,凸显了新时代所需要的真正的气息,引领了一代传奇。
【郭沫若作品读后感】相关文章:
郭沫若诗歌作品《心灯》赏析09-13
郭沫若诗歌作品《晨安》赏析03-07
《郭沫若散文》的读后感12-24
郭沫若散文读后感10-27
《郭沫若年谱长编》读后感08-13
郭沫若名言09-25
郭沫若的经典名句12-26
郭沫若经典名句12-26
郭沫若语录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