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归园田居(其三)》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下面是其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熟读成诵
2、赏析意境,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
教学方法:情感激趣法 启发引导法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走进作者
说说你所了解的陶渊明及作品,教师相机补充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本本色彩斑斓、图文并茂的小人书曾让儿时的我们如痴如醉、爱不释手她们充实着我们寂寞的童年,滋养着我们懵懂的心灵,她们一路伴随着我们成长!
六一儿童节到了,某一少儿出版社,为了让孩子们从小能在诗人和画家聚会的星空下,快乐阅读,决定出版一本图文并茂的少儿古典诗歌图书现在大部分工作已完成(多媒体出示《静夜思》《过故人庄》《清明》等插图),还有几首古诗没有编辑,其中就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你能仿照这种编排,帮助出版社完成这首诗的编辑吗?
要完成这项工作,光有热情远远不够先来看一下已完成的古诗编辑包括哪些内容?
明确:注音,注释,译文,插图
三、浅吟低唱,完成注音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和节奏
提示:用“∕”划分节奏,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
[屏幕出示]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互读互评:展开朗读竞赛,相互纠正,完成注音
四、七嘴八舌,疏通诗意
教师引导:要完成这首诗的翻译需要注意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
明确:尊重原文,借助课下注释,适当扩展
小组合作,选出最佳译文
五、斟词酌句,绘制美图
1、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哪些画面?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
2、细读感悟:种豆,除草,起早贪黑,多么辛苦的一件事呀,那么诗人认为辛苦吗?结合诗句、作者的生平以及刚才头脑中展现的画面谈谈你的理解
3、深层探究:陶渊明的这首诗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如果你是少儿图书的美术编辑,为了吸引孩子,也为了帮孩子更好的理解这首诗,你最希望为这首诗配上哪幅画面?为什么?
4、想象扩写:如何让美术编辑更好地理解你的意图?画面应呈现一种怎样的意境呢?现在把你最喜欢的画面用你的妙笔扩写成一段优美的小散文,以备美术编辑参考
要求:(1)用第一人称;(2)有景物和人物描写(动作、心理描写);
5、推荐交流:小组内交流,推荐优秀者全班交流
[屏幕出示] 1、 陶渊明月夜归耕图
2、 教师习作: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此起彼伏的蛙鸣,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如果有“丝竹乱耳,案牍劳形”,哪有机会和心情欣赏这良宵美景?调皮而又多情的露珠也来助兴,它给辛劳了一天的我以清凉温柔的抚慰远离官场,远离喧嚣,按自己意愿生活的感觉真好!
3、 学生点评
六、配乐诵读,积累升华
为了让这本书更畅销,出版社还打算给她配上音像资料——光蝶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想必大家已经深刻地感悟到作者的志趣情怀,此时的我们不仅能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还能读出情感和韵味来,老师相信你们!来吧,我们一齐背诵——
[屏幕出示] 方法指导:事件——所见——所感
七、盘点收获,课堂总结
回顾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我们如何去鉴赏一首古诗呢?学生畅所欲言
[屏幕出示] 读懂诗意——呈现画面——品味语言——感悟意境
大家齐心协力,胜利地完成了这首诗的文字、美图、录音的编辑工作,我想这也是我们送给孩子们最好的节日礼物,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诗情画意中感知我们古典诗歌的形象美、意蕴美、韵律美
八、活学活用,课外拓展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我们今天所学的是他的第三首课后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一个“镜头”,改成一篇小散文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板书设计:
劳动平淡
愿决别官场,回归田园
美好情趣
拓展阅读:课文写作背景
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赏鉴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有的论者很乐于称道渊明胸中的"无一点黏着",其实,"黏着"还是有的.即以渊明辞官之际写下的《归去来兮辞》而论,不也还有" 奚惆怅而独悲"之句吗 就是说,他心中总还难免有一丝惆怅之感的.真正纯净的灵魂不会是与生俱来的(尽管诗人一再宣称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而是在不断地滤除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
正如一个人不愿触及心中的隐痛那样,诗人在《归园田居》中也很不愿意提及刚刚从其中拔脱的污秽官场."误落尘网中",就很有点引咎自责的遗憾意味.而"一去三十年",是指自己从29岁"投耒去学仕",到41岁"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而辞去彭泽县令这宦海沉浮的十三年.然而,今天毕竟如愿以偿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释然了.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其中洋溢着一种故园依旧,"吾爱吾庐"的一往深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檐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匝地,习习清风平息了诗人心中的焦虑.眼前桃李花荣实繁, 弄姿堂前,唤起诗人心中多少欢欣.诗人在同无知的草木交流着感情.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眼前堆案盈几的文牍案卷不见了, 代之以心爱的"清琴""异书".嵇康把"人间多事,堆案盈几","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与山巨源绝交书》)视为不堪为官的理由. 诗人在这里,也似在有意无意之间地用了"尘杂"这个字眼.他告诉我们,从前苦于应对"尘网"的一切,都没有,也不会再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确有点儿"虚室"之感;但虚中有实,他重新开始了完全由自己来安排,支配的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久"与"三十年"相映,"樊笼"与"尘网"相映,"自然"与"性"相映,而以一"返"字点明了"魂兮归来"的乐趣.是的,官场消蚀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节",而今天,苦尽甘来,诗人终于得到了欣慰的补偿.
"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我看这两句都应该倒过来理解:"为了罕见人事,我才来到野外,为着免于酬酢,我才住进了僻巷".须知,这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主观的选择啊.诗人从官场退居到"野外",从"野外"退处到"穷巷","白日掩荆扉",又冥坐室中,"对酒绝尘想".层层防范,躲避尘世唯恐不远,屏绝交游唯恐不及,屏弃俗虑唯恐不尽.诗人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呢 不,诗人仿佛要有意消除人们这种错觉,而为我们展开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他虽无"三径"之设,却自有同道频繁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们共有一个心爱的话题.
乡间的生活是简朴甚至贫困的,清静甚至寂寞的.但是,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使人们获得了共同的语言,培育起一种朴质真挚的感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移居》)诗人不惜一身清苦,儿辈"幼而饥寒"(《与子俨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这种天地间的真情.
新的生活要从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耻辱开始.也许是官身束缚,体质有所下降的缘故,也许是久别田园,农艺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这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自惭,自勉之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仅从时间上看,也可见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秽",也是清除心中的杂念.除去了杂草,心中也就宽慰了一些,见出我还是那个"性本爱丘山"的我,还是那个乐于为农,也能够为农的我.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诗人很像一个凯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
诗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实际是一首诗的前后两个部分.诗人怀着意满志得,甚至是带点炫耀的心情造访故友.子侄与俱,笑语不断,披榛寻径,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共忆时岁月,向他们倾诉心曲,同他们畅饮几杯……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残破景象,听到的是故友"死没无复余"的噩耗.一向通达的诗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深沉哀伤之中.
所以,第五首写归来,"怅恨独策还",虽仍有子侄跟随,诗人却不愿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独"行;"崎岖历榛曲",一任小径上的灌木丛牵掣他的衣衫.诗人"怅恨"什么呢 惆怅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恼恨的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离官场,多同故友相聚些时日,不就实际上最大限度地推迟了这一悲剧的降临
那么,诗人又是如何从这种怅恨的心情中解脱出来的呢——"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归园田居其三》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其三 教案10-20
《归园田居 其三》教案07-20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08-06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08-29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07-13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08-22
《归园田居》其三10-30
归园田居其三11-29
归园田居·其三06-14
《归园田居 其三》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