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观潮》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
(一)学习重点
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文学常识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
(三)参考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四)写作顺序
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1.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2.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3.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4.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五)问题研究
1. 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2.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六)艺术特色
本文描写景物特征异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岩。”还通过“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
《观潮》
(一)学习难点
了解南宋的国都在临安,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二)参考译文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壮观的景象。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海潮最盛的时候。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起来的时候,仅仅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一会儿渐渐近了,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巨大的声音像雷霆一样,震天撼地,激越四射,(潮水)吞噬了天,冲荡着日头,气势极为雄壮豪迈。杨万里诗“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说的就是这种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到浙江亭训练水军,战船数百艘,分列于两岸;不久,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并有乘马、舞旗、举枪、舞刀的人在水面上,如同走在平地上。忽然黄烟四下燃起,人物彼此一点也看不见,水爆的爆炸声震天响,如山崩一样。浓烟消散,波涛平静,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有“敌船”被火焚烧,随波而去。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刺着花纹,手里挥舞着用十幅丝绸或布缝缀而成的各色大旗,奋勇争先,逆流迎潮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腾跃着身子变换种种姿态,而旗尾一点儿也没有沾湿。他们以此夸耀才能。
江岸上下十多里,看到的都是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车马阻塞了交通,饮食和各种物品(价钱)比平时加倍的高,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下来。
(三)分析课文
1.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括全文;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
“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时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表现了出来。
“杨诚斋诗云……”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既呼应了首句,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2.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
“艨艟数百……”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3. 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4. 第四段写观潮人数之多。
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四)艺术特色
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士女骈阗,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其次,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典型例题】
《小石潭记》
一. 选出读音正确的一项
1. 洌A. liè B. lèi C. liē( )
2. 坻A. dǐ B. chí C. chī( )
3. 佁A. yí B. yì C. yǐ( )
4. 俶A. chù B. chū C. shū( )
二. 解释加点词
1. 如鸣佩环
2. 斗折蛇行
3. 其岸势犬牙差互
4. 隶而从者
5.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三. 解释下列三组加点词的意义
①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② 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
③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四. 填空
本文选自 ,作者 , 朝人著名文学家,他在做永州司马时写下了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等八篇,合称 。
五. 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 )
1.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A.(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寞空旷没有别的人。
B.(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C.(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D.(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环绕着,没有别的人,感到寂寞。
2.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A. 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B. 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C. 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D. 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六. 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五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 给下列字注音
篁( ) 堪( ) 络( ) 参差( )
2. 用原文回答
(1)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
(2)“我”发现并寻到小石潭的经过是 。
(3)点明小石潭水的特征的词语是 。
3. 用‖线在原文中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观潮》
一. 给下列字注音
艨艟( ) 履( ) 倏( ) 僦( )
二.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三. 翻译下列句子
1.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四. 阅读后回答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舍五阵之势,.并有乘骑秀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 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1. 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2.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3. 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5. 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答案:
《小石潭记》
一.
1. A 2. B 3. C 4. A
二.
1. 作响
2. 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3. 像狗的牙齿那样
4. 跟着
5. 表示对数量的约略估计
三.
① 大约;可以 ⑦ 清;冷清 ③ 把;而;因为
四. 《柳河东全集》;柳宗元;唐;《永帅八记》
五.
1. C 2. B
六.
1. huáng ;kān ;lu;cēn ;cī
2.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隔簋竹;闻水声;伐竹取道
(3)清冽
3.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第1层:写小石潭的方位和循声发现它的情况。2层:写小石潭的概貌。
《观潮》
一. méng ;chōn g;lǚ;shū;jiù
二.
1. 农历十六日
2. 当……时
3. 忽然微、一点
4. 刺花纹
三.
1. 浙江钱塘江潮,是天下最壮美的景观。
2. 不久,(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 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四.
1.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 如履平地
4. 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 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 ① 西入。积雨始霁(jì),溪上大声淙(cóng)然十馀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cóng)、槐、枫、栗、橡,时有鸣嶲(guī)② 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liè)④ 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 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 “垂云沜”(pán)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 被而名之。石罅(xià)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 ⑤ 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注:① 溪:指龙溪。② 嶲:鸟名,即杜鹃鸟。③ 鬣:马鬃。④ 沜:同“泮”,半月形的水池。⑤ 何立端公:何如宠,字康侯,卒谥文端。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 复西循崖可二里 ② 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③ 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
2. 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1)表明游览路线方位变化的句子是哪些?
(2)作者怎样写出潭中大石的情态的?群石具备哪些特点,能用文中词说明吗?
(3)“媚笔之泉”的名称由何而来?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泉的概貌。
3. 翻译画波浪线的句子。
【试题答案】
1. ① 大约 ② 可以 ③ 裂缝
2.
(1)步循溪西入,复西循崖可二里
(2)作者先写大石从深潭水中露出,极言其“大”。紧接着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它比成洗浴的马跃出水面.它鬃毛飞扬.昂首回顾周围奇石。作者化静为动,写出了大石好奇异外形及与群石相呼应的内在之神。
(3)是明代何文端公命名的。泉水漫上山石成为一个圆池,又向下流入龙溪之内。
3. 沿着石头向上攀登,往下看,行天的浮云映入潭底,翔空飞鸟,影落水中,如似下坠。
【《小石潭记》《观潮》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2-20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15篇07-05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教学设计04-26
柳宗元《小石潭记》 教案教学设计04-26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15篇)12-20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集锦15篇12-19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通用15篇12-19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汇编15篇)12-18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汇编15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