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说课稿(通用11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沧海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沧海说课稿 1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曹操的《观沧海》,我想就我所设计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板书等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敬请诸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 说教学目标
在研读教材和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 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 让学生感受诗中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在审美中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为什么要确立以上三个目标,而不确立其它目标呢?其理由如下:
它们较全面地体现了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三维目标。大家可看出,上述三个目标在“三维目标”中既各有侧重,又有相融的一面。
目标1侧重的是技能目标,目标2侧重的是知识目标,目标3侧重的是情感目标,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围绕着重音、停顿、句调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体会如何朗读;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景”,进而体会景物中蕴涵的“情”。所有这些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上三个目标,抓住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本诗被编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有《古代诗歌五首》(事实上有两首词),这五首诗词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采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且《观沧海》排在第一篇,遵照叶圣陶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思想,有必要通过本诗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借景抒情的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四首诗词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四首诗词。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2;我为什么要确立教学目标1呢?一是任何诗歌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诵读,以读感知,以读品味,是其基本原则;以读带讲,读中点拨是其基本方法。二是课本第67页的教学提示中有一句话——“朗读必须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因此我认为课本的编者是在告诉我们,在本诗的教学中,必须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和朗读能力。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把生字词的学习作为其中一个目标呢?因为要作到“读正确、读流利”,就包括了扫清生字词障碍,领会“碣、竦、澹、峙”等实词和“以、之、哉”等虚词的意义在里边了。我为什么要确立目标3呢?大家知道,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一。
巢宗祺在解释人文性时说:“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1]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观沧海》是曹操在消灭了吕布、袁术以及袁绍主力后,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北伐乌桓,追歼袁绍残部,经过碣石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登临碣石山时所看到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图景,又利用诗歌的重要特点——想象,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美景,抒发了诗人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雄心壮志。当然,曹操要实现这一壮志,当时要做的事还很多,比如刘表还未消灭,但我们知道,后来的曹操不仅统一了北方,还雄心勃勃地想征服江东乃至全国,赤壁之战就是最好的诠释。因此,通过本诗的教学,一方面可让学生感受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另一方面也教育学生像曹操一样,胸有大志,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二、 说重点、难点
我把本诗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借景抒情或写景抒情的写法,即教学目标2;教学难点确定为景物描写中如何蕴涵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理想,即教学目标3。原因有二:
从课本的编选意图与课文的特点来看,人教社新课程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有两大系统、三大板块。两大系统为阅读系统和综合性学习系统,三大板块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诗编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系统”中的一篇,为“人与自然”板块,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中,体会大自然的雄浑壮观,体验自然景物中所蕴涵的作者的雄心壮志。本套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专题组元”,本单元编选了《春》、《济南的冬天》等反映四季景物的课文,为“四季”专题。《观沧海》显然描绘的是秋景,但难就难在秋景中如何寄托着“情”,这需要指导学生 体会“诗言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文学主张,体会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这一本质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情况来看,学本诗时,学生刚升入初中,以前并没有深入学过借景抒情的写法,很难体会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寄寓的“志”: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象征曹操所具有的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
三、 说教学方法(学习方式)
我打算指导学生运用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来学习本诗。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三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二是从本诗的特点和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来看,比较适宜于同时采用这三种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步骤
本诗用一节课时间来学习。
(一)开展自主式学习,完成教学目标1(约10分钟)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教师着重从语调、感情方面进行指导。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然后请两位同学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感情。
(二)开展合作式学习,完成教学目标2(约20分钟)
1、把学生按4人一组来分,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①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点拨:“观”是全篇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所想。
②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点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全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水、山、树、草、风、波等景物。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万物生机勃勃的壮丽秋景。
③ 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的全是虚景,即诗人的想象,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等景物,它们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其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显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显示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境界。
④ 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2、小结,朗读、背诵
⑴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⑵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完成教学目标3(约15分钟)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习。
⑴ 读一读 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⑵说一说 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⑶比一比 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
⑷背一背 背诵这几首诗。
五、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表格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请看:
登山观海 实景 虚景
景物 特点 景物 特点
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 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机勃勃 日、月、星辰、银河 、大海 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借实景、虚景抒发诗人统一中国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是用表格显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观沧海说课稿 2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面试初中语文的2号考生,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观沧海》,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
《观沧海》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古代诗歌。这一单元的阅读课文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基本上都是名家名作,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写的是诗人登上碣石山望海,被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所震撼,表达了自己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学习本文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歌,其学习方法较为简单,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认知,而对作品的艺术特点则缺乏了解。进入初中,教学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歌大意的层面,而要更进一步,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情感内容有所感悟,对艺术手法有所领悟。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古代诗歌教学任务和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读准字音、节奏。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与讨论,感受诗歌壮丽的景色及开阔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科学的确定:
我的教学重点: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我的教学难点:感受作者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五、说教学方法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初中阶段,应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作品,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赏析艺术手法。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诵读法,想象法,小组合作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六、说教学过程
别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因此,为了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我共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以歌导入,渲染气氛
歌曲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因此开课之初,我会采用歌曲导入,演唱歌曲《大海》,同时配以激情洋溢的谈话,渲染气氛,引入本课课题《观沧海》。
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有效激活课堂气氛,自然而然走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古代诗歌教学应注重“知人论世”的教学法。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带领学生以诵读为主,边读边解决相关问题:
首先,作者及背景:我会引导学生畅谈对诗人曹操的了解。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本诗正是曹操率军东征乌恒胜利后,凯旋途中多作。
接着,我会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反馈,针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相机指导,比如“竦峙”的读音。
最后,通过齐读,跟着名家录音朗读等方式,指导学生进一步,读准确读通顺课文,读出诗文美感。明确诗歌的内容是诗人登上碣石山望海,被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所震撼,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这一环节,在回顾人物背景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文的主题,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三:赏析诗句,有情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再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诗人登山临海,看到很多,想到很多,你对哪一处感触最深?预设学生会找到如下内容:
内容一: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学生汇报到此处时,我会提问:“萧瑟”是何意?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理解,萧瑟是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也形容环境冷清、凄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展现的画面,在学生的汇报中引导其感受景象的壮阔、雄浑。最后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感悟。
内容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这是眼前所见实景吗?学生通过对“若”字的理解,明白这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象,进而联系上文的实景描写,明确这是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感受景色的雄伟壮观。并体会作者的胸怀博大,踌躇满志,感受其把天下纳入自己的胸襟。最后指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曹操,读出雄伟壮丽的景象,读出诗人胸怀天下的志向。
这一环节,将诵读提升到美读的层次,再发挥想象,进入作品情境中,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环节四:配乐诵读,感悟意境
音乐是诗歌的灵魂。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歌意境,在这一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再次回归诗文本身,指导学生进行配乐诵读,进而达到背诵诗文的目的。
这样的设计,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会在课堂即将结束时,以教师小结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回顾,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阅读《龟虽寿》,分析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上的异同。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作图清晰,直观,使同学看了一目了然,且富于连贯性,还能创造一种美感,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板书的。
观沧海说课稿 3
第一方面:说教材
《观沧海》是省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展现的是几位作者对生命的不同体验。《观沧海》是一首古体诗,主要写了曹操登上东边的碣石山上去观看大海。表达了曹操的雄心壮志、博大的胸怀、远大的抱负。
第二方面:说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2、写实与想象。
3、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方面: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第四方面:说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预计用时3分钟。
我设计的导语是当你面对大海时,你想干什么呢?
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作者简介预计用时2分钟。
地——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字——孟德,小名阿瞒。封号——魏武帝。成就——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
环节3朗读预计用时15分钟。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教师以多媒体展示名家范读,之后学生齐读、自由读等多种读书形式。以读代讲,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环节4背景介绍预计用时3分钟。
在公元22019年,曹操在北征乌桓胜利后。凯旋而归的路上,带着豪迈的.情怀,登上了碣石山,以歌言志,抒发了博大的情怀
想象:请学生闭上眼睛想:此时你就是曹操,你刚打败了袁绍的残余部落,打败了乌桓,在回来的途中你经过了碣石山,面对波澜壮阔的渤海,你想做些什么?
明确:认为大海就是我的,我已经统一了北方,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的心里也很不平静,大海这种(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正是自己此刻的真实写照。
环节5研讨分析预计用时15分钟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即大海。也就是观看宽阔无比的大海。诗人登上东边的碣石山上去观看大海。
教师: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的形象。哪个同学能从神态方面来扮演一下曹操在观看大海这种“得志”的形象。(学生扮演,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意气昂扬、气吞山河”的气势)
2、从刚才的扮演来看可知,此时此刻的诗人在观看大海?我们从诗歌中那个字可以知道?(观)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学生可能回答:海水、山岛、树木、百草(可能还有日月、星汉)
教师:同学们你能把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景物画下来吗?(两个学生完成,一个描绘,一个画;肯定学生的个性发言,表扬学生的多才多艺)
3、从刚才同学们描绘的画面我们知道: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是诗人所看见的;而日月、星汉是诗人所想象的。在诗歌中的那个词语我们能看出来?学生:若教师:“若”仿佛、好像的意思,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不是真实的图景,是虚景。却写出了一副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那种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壮观景象。
4、教师: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为什么?(想象、夸张)
5、请同学们在读诗歌,看看那些是写景的句子;那些是抒情的句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教师明确:写景的句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抒情的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环节6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通过教师的梳理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帮学生确立远大的志向
环节7布置作业,预计用时2分钟。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课下搜集有关曹操的资料,写一篇对曹操有关人物介绍及评论。
好处: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观沧海说课稿 4
一、说教材与学情
1、说教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国古文化的思想感情。
2、说学情
《观沧海》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精讲的第一首古诗,对学生学习古代诗词,在朗读、背诵、理解和赏析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本诗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三首诗歌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三首诗歌。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并熟练背诵这首诗。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品读、欣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中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教学法;
3、探究讨论教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临江仙》,以营造出三国时期战乱纷扰的乱世局面。
激情导入:一曲《临江仙》把我们带进了诸侯割据群雄逐鹿的三国时期,适逢乱世,但也是英雄辈出的时期,曹操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是政治家;他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平定北方,可谓是军事家;他借诗歌抒发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远大抱负,不愧为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曹操,学习他的一首诗歌《观沧海》。
第二环节:走近作者,简介背景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积累和课前预习,交流介绍作者曹操。
2、利用课件,展示诗歌的写作背景。
第三环节:整体感知,诵读诗歌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我以多媒体展示名家范读,之后学生齐读、自由读等多种读书形式。以读代讲,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合作交流,研讨分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我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
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2、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3、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4、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5、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请学生先默读再小组讨论,之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做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第五环节:理解感悟,激情背诵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的结束语是这样的:今天我们通过对《观沧海》的学习,体会到了三国时期一位怀着满腔抱负、意气奔放的诗人的博大胸襟,我们也在诗中感受和体悟到了一点古诗歌的阅读欣赏方法,希望学习这首诗能给同学们带来一定的启迪。
课后请同学们结合本课的学习方法,预习《次北固山下》。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七、说教学反思
由于新课标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于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朗读、思考、自由讨论等环节进行教学,以期达到新课标的目的和要求。
观沧海说课稿 5
《观沧海》是初中语文教科书(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30课《诗五首》中的两首。教学时数为1课时。下面我亦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等几方面的内容作简单说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古代诗词借景抒情的特点;
2、通过当场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借景抒情手法有深刻的体会;
3、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在诗中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古代诗歌的意境之美体现在情景的交融。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情与景来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本课的重点是分析诗词中的情与景。难点是能力的训练。把学到的借景抒情的手法运用起业,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模式程序
采用“参与型”模式,具体程序如下:
(一)学生常规说话训练(说一个成语故事);(3分钟)
(二)观赏录像片断,学生谈谈感受,导入新课教学(5分钟)
(三)《观沧海》教学,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
1、学生、教师共同完成对《观沧海》的情与景的'分析。(8分钟)
2、教师讲评。(8分钟)
3、归纳小结:借景抒情。(1分钟)
(四)学生实践活动,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培养观察、想象、表达能力。(20分钟)
四、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起串联作用。
2、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五、教学手段
采用电教器材如录像机、投影机、录音机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
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对借景抒情的手法应该有较为深刻的印象。这对于他们今后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
观沧海说课稿 6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通过对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3、了解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在反复朗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意思,解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4、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如李白的《静
夜思》、《早发白帝城》,杜甫的《绝句》、《春夜喜雨》等等,相信大家对古诗也有一些了解,古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像我们比较熟悉的绝句和律诗都是属于近体诗,古体诗主要包括诗经,楚辞和乐府诗等等,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是一首乐府诗《观沧海》。
2、作者介绍:
3、创作背景:
二、诗歌内容学习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诵,注意字词,纠错读音,然后齐声诵读。
3、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翻译诗文。
(1)学习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注释: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海: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
译文:向东行登上了碣石山,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
(2)学习第二至四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何:多么
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译文:水面宽阔浩荡,山岛巍峨的`耸立在海边。
山岛上丛生的树木,奇花异草生长的一片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滚着巨大的波浪。
(3)学习五六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注释:日月:太阳和月亮
星汉:银河。
译文: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好像是从大海中产生的。
银河,星星发出璀璨的光芒,好像是从大海中发出的。
观沧海说课稿 7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新授内容
1、师范读,生跟读。
2、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生齐读。
4、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行:运行。若:如同。
星汉:银河。志:理想。
⑵内容:
A、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手法,勾画了汹涌的,耸立海中的,岛上繁茂的,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作业
1、完成书后习题。
2、背诵默写课文。
六、预习下一课
观沧海说课稿 8
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诗,作者及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诗歌。
3、准确理解诗句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重点)
4、深刻体会诗歌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大声朗读一分钟
每日课前大声朗读一分钟。《龟虽寿》
今天,仍学一首同出《步出夏门行》的乐府诗《观沧海》。(PPT)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没有严格的韵律。
二、新课
1、听老师范读,(PPT)重点字音写在书上,再请同学大声读诗歌。
2、自读诗歌,思考:
1)全诗由哪一个字展开来写?(板书)(PPT)
2)写了哪些景物?找出关键字(板书)
3)哪几句是写看到的?(动景与静景)哪几句是写想到的?(若)(板书)
(诗歌的PPT)请同学按照注解介绍作者(板书)
3、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PPT)(七步诗)
4、创作背景:曹操在取得官渡之战大胜,七年后,北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至此,统一了北方。凯旋而归时登上秦皇、汉武到过的碣石山,放眼大海,曹操信心满怀,只待挥师南下,扫平孙、刘,便可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了。此诗便作于此时。
5、师生合作,疏通文意。学习写法。
观沧海PK登泰山:(PPT)
秦始皇:嬴政
汉武帝:刘邦
魏武帝:曹操
伟大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节选(PPT)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法国文豪雨果说过:(PPT)
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到诗歌(PPT)
6、从诗中所写之景看,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胸怀?体现诗人怎样的胸怀?(写法:借景抒情)
7、体会诗人的'胸怀,再来读诗。感情基调:气势雄浑,慷慨激昂。
8、小结:《观沧海》写了xx大海的宽阔汹涌xxxx,表现了诗人xxxx宽广xx的胸怀,抒发了诗人的xx雄心壮志、宏伟抱负xxxx。(志链接PPT)(板书)
(此诗气势雄浑,慷慨激昂,充分流露出诗人大海一般的宽容,长天一般的高远。即景生情,借景抒情,把眼前的大海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借大海吞吐宇宙万物之气势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流露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三、背一背,请大家把这一首诗写成现代文,或者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读给大家听。
老师学写一首:(PPT)
有感鹤湖
初到鹤湖,感触颇多。
一感学校,高雅清新,身在其中,催人奋进。
二感老师,敬业有加,朝至晚归,无怨无悔。
再感同学,知书达礼,志存高远,力争上游。
幸甚至哉,教之乐之。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一首诗;
2、小册。
观沧海说课稿 9
教材简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本诗的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教学设想
本节课将安排一课时,以“一诗四读法”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同时针对七年级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视频、音乐、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学习新课──拓展研讨──小结作业。
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及目标、学生活动及目标、导入新课(7分钟)播放视频《曹操煮酒论英雄》片段,以曹操对“英雄”的看法导入课文。观看视频,然后齐读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从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壮志。作者简介(1分钟)课件展示有关曹操的资料,引导学生记重点。记录曹操的身份及作品。
背景介绍(1分钟)
课件展示曹操登碣石山前的两次作战线路,引导学生了解由于曹操接连取胜,因此在等山观海,棉队洪波涌起的大海时,才会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了解曹操写这首诗的背景,为理解整首诗做铺垫。
学习课文(一诗四读法)
一、朗读(5分钟)
1、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及相关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体会朗诵时的感情。欣赏课文朗诵并体会读诗的感情。
2、展示全诗内容,指导学生朗读的节奏及语调、情感。把握全诗的节奏及语调、情感,然后配乐齐读课文。
二、译读
(7分钟)明确译读要求,点拨学生译读中的疑难点。按座位顺序,同桌之间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可提疑问)
三、背读(8分钟)
以板书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加强背诵的效果。(板书见后)明确作者思路后各自大声朗读背诵,看谁背得最快,分男女同学比赛。
明确说读要求,即要把诗意扩展开来。举例子示范: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以说成是“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选择最欣赏的一句话来说,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比赛,看哪组说得最好。
拓展研讨
一、比较阅读(6分钟)
播放曹操的.另外一首诗《龟虽寿》的视频,请学生体会出与本课的相同点,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龟虽寿》的视频,男同学读《龟》一诗,女同学读《观》一诗,然后分组探讨两诗的相同点。
二、形象探讨(2分钟)
提出历史上的曹操与电视上的形象有异同。发表自己对曹操的看法。(可选择任一观点发言)
小结作业
(2分钟)小结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布置学生回家以本诗内容画一幅画,要表达出诗的意境。明确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观沧海说课稿 10
教学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三国中有这么一个人物,一些后人评价他的关键词是乱世奸雄、杀恩人、生性多疑凶残。你们想到了谁?(曹操)其实,我认为曹操还有另一面,展示预习时收集到的曹操资料。全面的展现真实的曹操。
1、学生展示收集到曹操的资料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2、写作背景
东汉末年,割据势力逐鹿中原之时,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打败了袁绍,袁绍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多次入塞为害。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
今天,就让我们在《观沧海》中,在他观赏到苍茫的大海中品味不一样的曹操。
二、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
四言句XX/XX如“东临/石,以观/沧海”
3、指名学生朗读,自评再学生互评
4、教师师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
5、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节奏
三、二读,读出理解
1、联系诗歌写作背景,结合注释理解诗歌
2、播放视频,感受意境
3、指名学生朗读,互评
4、全班齐读,读出理解
四、三读,读懂作者内心世界
1、哪一个字统领全诗?
明确:观。
2、小组合作:站在碣石山上,曹操眼中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致?请结合背景,试着揣摩曹操当时的心境。
提示:抓住景物特点、诗句关键词回答
明确: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生机无限,内心如波涛一般汹涌,曹操内心不服老,仍有自己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博大的胸襟,昂扬的斗志,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3、写法总结:借景抒情
4、朗读诗歌,读出大海的壮观,作者的开阔胸襟以及远大抱负。
五、课堂总结
《观沧海》借大海的壮观景象,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六、作业布置
1、将《观沧海》改写成现代散文诗,写出曹操的开阔胸襟与远大抱负
2、拓展探究:收集、品读曹操的其他诗歌,了解“奸雄”形象外不一样的曹操,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观沧海说课稿 11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的分析、点拨,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是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的,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的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观沧海说课稿】相关文章:
《观沧海》说课稿06-20
《观沧海》说课稿07-11
《观沧海》说课稿08-18
《观沧海》说课稿范例09-15
《观沧海》说课稿及练习05-20
观沧海说课稿6篇06-13
《观沧海》说课稿5篇04-23
《观沧海》说课稿(5篇)10-09
《观沧海》说课稿7篇10-23
《观沧海》说课稿(6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