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诗意赏读及改编

时间:2024-06-07 02:24:45 晓怡 观沧海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观沧海》诗意赏读及改编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沧海》诗意赏读及改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沧海

  作者:曹操 【魏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诗意赏读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观沧海》改编一

  黑压压的军队浩浩荡荡地来到江河,汹涌澎湃的浪花冲击在耸立的岩石上,不时传来几声鸥鸣,曹操马背上鲜红的旗帜,伴舞着他的红袍,在萧瑟的秋风中作响。

  心血来潮的曹操,策马的鞭,英姿飒爽的挺立在碣石上,俯望这惊涛骇浪,还有这永不磨灭的小山……

  海水冲击着岩石,发出击钟敲鼓一般震耳的响声,秋风瑟瑟,海浪变的恶浪滔天,遮天蔽日,海水咆哮着,掀起的浪头遮住了半个天,向海岸猛扑,大海被猛劲的风激动,像滚水沸,兜底翻动,震撼着天地,而岩石缝中挤出了一批绿色,支撑起了这震天动地的浪淘,你看,树姿巍峨,枝干挺拔,有力地矗立在高高的蓝空,一看就给人以苍劲无畏的勇气,而且,每根细长的枝条上缀满瑰丽的花朵,花红如火,瓣蕊如焰,英姿勃发,如同一位位健壮的勇兵,面对死亡的不惧,面对困难的不折,面对战斗的不休。曹操这队横扫千军,闯南闯北的军队,如同树木一般对毁天叹地的困难依然平淡如净水般。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一幅吞吐日月,蕴含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太阳和月亮升起和降落,好似海里升起了又落入海中,星汉灿烂的银河,斜挂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伸向海里,就好似发源于沧海,他们的远方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日月星辰的母亲一般。

  潮水一般的思绪,澎湃在他心中,一个愿望冲击他的心肺,他的雄心如大海般包揽天下,一统大江南北。

  《观沧海》改编二

  公元207年,我,伟大的曹操,身披红色战袍,头戴银盔,亲自上阵,带领大军拿下了军事要地——乌桓,心里充满了高兴。在凯旋回归的路上,经过碣石山,我见大部队已累,便安顿军士们扎营休息。我见碣石山高耸入云,便带几名不太累的随从攀登碣石山。

  登上碣石山,我俯视脚下,树木丛生、繁花点点,各种不同的草木夹杂在一起,你挨我,我挤你,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我向远处眺望,只见:水天一色,波翻浪涌。一阵秋风吹来,大海卷着浪花,不停翻滚着,向大大小小的礁石撞击。海鸥从高处俯冲下来,又在快要触到海水时猛地扑闪翅膀往上窜。那一座座岛屿也不甘落后,一个个高高耸立、直插云层。我不禁感到大海之广阔。

  大海之大,使我觉得日月的运行都好似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海,闪耀的群星也好似孕育于大海之腹,真是太奇妙了!太壮观了!我凝望着大海,心里的豪言壮语数不胜数,可无一能表达我对大海的敬佩和赞美。大海气势磅礴,苍凉悲壮,广阔无垠,大有吞吐宇宙的感觉,让人在不知不觉中。

  我在下山的路上,不由地觉得:我的雄图伟业不正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勃、不断向上;又如大海一般,宏伟壮丽、气势磅礴吗?我一边思考着,一边不由自主吟诵道:

  东临碣石,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拓展:曹操《观沧海》赏析

  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观沧海

  作者:曹操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是指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指通“苍”,青绿色。

  (4)海:是指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是指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指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指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指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指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观沧海》诗意赏读及改编】相关文章:

观沧海的诗意09-11

《题西林壁》诗意赏读10-10

乡愁赏读08-17

《观潮》周密赏读06-13

课文《离骚》赏读10-26

鲁迅《弟兄》赏读08-13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原文赏读09-20

张爱玲《迟暮》原文赏读10-10

鲁迅《影的告别》赏读09-29

季羡林《寻梦》原文赏读11-02